面肌痉挛手术评估及入路的研究进展论文
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王芳马婷婷韩慧敏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6年第03期[摘要]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因一侧面神经异常兴奋引起同侧面部肌肉出现阵发非自主无痛性,反复发作的强直或抽搐,该病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其病程进展缓慢,呈渐进性发展。
随着微血管减压术的推广及广泛应用,人们对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文针对面肌痉挛的临床诊断及内外科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临床对面肌痉挛的规范诊疗。
[关键词] 面肌痉挛;研究进展;微血管减压术[中图分类号] R4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c)-0019-03[Abstract] Hemifacial Spasm,also called facial tic is one side facial muscular paroxysm non-spontaneous and non-pain recurrent rigidity or tic caused by abnormal excitement of the same side facial nerves.The pathogenesisof the disease is still unclear with slow symptoms progression and progressive development.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the pathogenesis of hemifacial spasm is more profoundly understood.In this article,a review is made about clinical diagnose and progress of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 to improve the standardized clinical treatment of facial spasm.[Key words] Hemifacial spasm;Research progress;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是同侧面神经支配范围内肌肉呈阵发非自主无痛性,反复发作的肌肉强直或抽搐,病程较长,呈缓慢渐进性发展,常较难自愈[1]。
《2024年微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及并发症的防治》范文

《微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及并发症的防治》篇一一、引言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HF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面部单侧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痉挛。
其病因往往与血管压迫面神经有关。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肉毒杆菌素注射等,但这些方法仅能暂时缓解症状,难以达到根治目的。
近年来,微创显微血管减压术在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手术的操作流程、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二、微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原理及操作流程微创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辅助下进行的手术,其原理是解除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从而缓解或消除HFS症状。
手术流程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入路、血管减压及术后处理等步骤。
术前准备:医生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手术风险。
同时,告知患者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
手术入路:根据患者病情及面部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常用的入路包括耳后入路、颞下入路等。
血管减压:在显微镜下,医生需仔细辨认责任血管,并将其与面神经分离,减轻对面神经的压迫。
如有必要,可进行血管移位或垫棉等操作。
术后处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给予抗炎、止血等药物治疗,并告知患者按时复查。
三、治疗效果微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的效果显著。
手术后,患者面部肌肉痉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此外,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四、并发症的防治虽然微创显微血管减压术具有诸多优点,但仍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面神经损伤、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
为预防及治疗这些并发症,可采取以下措施:1. 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
2. 术中仔细操作,避免过度牵拉面神经,减少对面神经的损伤。
3.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面部肌肉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4. 对于出现的并发症,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面神经损伤可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脑脊液漏可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颅内感染应给予抗感染治疗等。
特色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特色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中医认为面肌痉挛属“筋急”、“痉证”、“眼睑润动”等范畴。
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由风寒侵袭经络,胃火亢盛,热盛动风,肝肾亏虚,阴不敛阳而致。
本病多发生于一侧,好发于中年以后。
其病程可长达几十年,病情易反复,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针灸已成为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主要对不同针法治疗面肌痉挛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思路。
标签:特色针法;面肌痉挛;综述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指以一侧的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的、阵发性的、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同时脑电图正常,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加重。
面肌痉挛发病初期多从眼轮匝肌局部开始抽动,随着病情的发展,然后涉及整个面部。
本病多发生于一侧,双侧者少见,好发于中年以后。
其病程可长达几十年,病情易反复,严重影响人们的美观和心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针灸学者们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现就各种特色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毫针针刺1.1缪刺法田维柱[1]教授根据经络“如环无端,周遊不息”、“行气血,贯阴阳”的特点,通过健侧调整不平衡状态,以达到阴阳平衡。
其用缪刺治疗面肌痉挛1例,取健侧眼周局部穴位,患侧中渚,太冲,内庭,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
王玲[2]用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治疗组取健侧穴:风池、翳风、太阳、合谷、太冲。
再根据症状局部取穴加减,对照组取患侧腧穴。
均治疗3个疗程。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痊愈率为53.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3.3%,痊愈率为26.6%。
刘蓉[3]治疗面肌痉挛,健侧采用巨刺法,取颔厌、巨髎穴,颔厌向上斜刺0.5寸,捻转泻法,巨髎直刺0.5寸,行平补平泻法。
远端取双侧合谷,后溪,直刺0.5~1寸,行平补平泻法。
患侧采用毛刺法,以局部取穴为主。
根据肌肉痉挛部位每次选取3~4个主穴,在痉挛强烈的患处局部采用密集针法,以穴位定点,穴位之间多针浅刺,间隔约5分均匀分布。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37 麻黄使用禁忌 古人对麻黄使用禁忌述说甚多, . 诸说
纷云,究之中医用药。总以理、法、方、药、对证精确、 用药不误为原则,岂可因喳废食。所以对古人的这些禁忌 可作参考,但不能尽为旨 说才是。 38 麻黄的质I问题 由于产地及采收时间不同关系疗效 . 甚大。药以外青黄中空微赤者为佳,采集季节, 别录》有 《 “ 立秋采茎阴干”的记载, 一般均以在立秋后采集为佳。 ( 收端4 20 一 1 1) 期 02 1 一 9
以远端穴为主 结合巨刺方法对面肌痉挛进行治疗,10 0例 患者总有效率9% 8
2 穴位注射
1 理针 将针刺人皮内,固定留置一定时间, . 4 给皮部以 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能调整经络脏腑功能, 使之恢复正常。
潘氏i采用 e 皮内 l 埋针法治疗面肌痉孪5 例。 0 用梅花针轻 叩患侧面部, 寻找 “ 触发点, 将欲针一支埋入该点, ; ’ 胶布
1 透刘 将同经穴位连接起来集峡谷穴治疗作用于一 . 2 穴;相邻两经穴位经透刺可集两经之治疗作用于一穴,加 强疗效; 沟通相表里相对应两经的经气,疏通局部气血. 激发全身经气, 使全身营卫气血得以疏导,神经功能得以
恢复。 1 据病候和 高氏8 1 根 病变部 证治疗, 位辨 选用2 至 8
3 号毫针, 0 透刺顺序为额修透承浆、承浆透地仓、 地仓透 迎香、 颧修或太阳透下关、四白或攒竹透睛明,治疗 6 8
1 针刺治疗
治 6 有 率Leabharlann 6 0 [ 用 端取穴 , 愈3例, 效 达9% 梅氏6 1 亦采 远 为主
局部不针或少针的方法,主穴为百会、内庭、 血海,辅穴 为风池、璐风、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内庭,
治 7例 总 效 3 % 郑氏7 温 督 祛 疗1 , 有 率9. 。 [以 通 脉、 邪 6 8 l
近5_年特殊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_Clinical_Progress_of_Speci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2, 11(2), 189-195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2 in Hans. /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2.112031近5年特殊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张子晶1*,高 锋1,2#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2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2年1月27日;录用日期:2022年2月25日;发布日期:2022年3月8日摘要 面肌痉挛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其病程长,治愈率低,不仅影响患者形象,严重时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状态。
针灸疗法可以改善面肌痉挛的症状,且创性小、绿色安全、治疗费用低。
本文对近5年来中医针灸中的特殊针法,如传统针刺法中的毛刺、深刺、多针刺、透刺、缪刺及焠刺,和现代针刺法中的耳针、电针、皮肤针、针刀、穴位注射以及综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进行综述。
关键词面肌痉挛,特殊针刺法,研究进展,综述Clinical Progress of Special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Spasm in Recent 5 YearsZijing Zhang 1*, Feng Gao 1,2#1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2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ube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Received: Jan. 27th , 2022; accepted: Feb. 25th , 2022; published: Mar. 8th , 2022AbstractFacial spasm is a common disease of the nervous system. Its long course and low cure rate not only affect the image of the patient, but also make the patient anxious and depressed when it is serious. *第一作者。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研究进展

1.3 远端 取穴 刘 红 观察 120例 面肌 痉挛 患 者 ,远 端选 取百 会 、风池 、中脘 、关元 、足三里 、合 谷穴 ,实 施轻 柔手 法 。结果 治愈 46例 ,显 效 35例 ,好转 27例 ,无效 12例 。 1.4 毛刺 《灵 枢 ·官针 》:“毛刺 者 ,刺 浮 痹皮 肤 也 。” 毛 刺是用 浮 浅 的刺 法 来 治 疗 疾 病 的 方 法 。 陈 静 利 用 毛刺法 治疗 本病 ,研究 结 果 显 示 治 疗 组 有 效 率 明 显 优 于对 照组 (P<0.05)。 1.5 排针 陈恒娟 的 排针 疗 法 配 合 按 摩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总有效 率 为 92.3% ,且无 明显不 良作 用 。 1.6 浮 针 李 之霞 ¨ 采用 浮针浅 刺 法将 针 快速 浅 刺 后使 针柄 悬 吊,针 尖将 穴位 处 皮肤挑 起 ,使疼 痛刺 激 温 和 而持 久 ,可有效 抑 制 面神 经 的 异 位 兴奋 。针 柄 的 自 然 下垂 ,造 成牵 引之 势 ,也 有 利 于 抑 制 抽 搐 的发 生 ,加 速 面肌 痉挛 的康 复 。 1.7 眼针 唐 智 斌 等 ¨ 将 眼针 、体 针 联 合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50例 ,痊 愈 36例 ,显 效 7例 ,有 效 5例 ,无 效 2 例 ,总有 效 率 96.0% 。 1.8 腕 踝 针 张新 成 等 ¨ 按 中医经 络 理论 与 腕踝 进 针 点分 区理 论相 结 合 的方 法 ,在腕 踝 关 节 内侧 各 选 择 3点 皮下 针刺 。结 果 24例 患 者 痊 愈 5例 ,显 效 4例 , 有 效 7例 ,无效 8例 ,总有 效率 为 67.0% 。 1.9 腹针 朱 文罡 等 观 察 39例 本 病 患者 ,腹 针 组 疗 效 明显 高 于体针组 ,两组疗 效对 比经统 计学 处理 ,差 异 有 显著性 意 义 (尸<0.05)。 1.10 撮 针 撮 刺 法 是 用 5枚 1寸 毫 针 ,右 手拇 食 指 捏 在 一起 等齐 刺入 同一 穴位来 治 疗疾 病 的方法 。闫支 花等 首次 应用 撮 刺 法 治 疗 37例 面 肌痉 挛 ,疗 效 满 意 ,治愈 34例 ,占 91.9% ;好 转 3例 ,占 8.1% ;总 有 效 率 100% 。 1.11 指针 指 针是 以手 指代 替 针刺按 压 或爪 切 某些 穴位 ,以治疗 疾病 的一 种 方 法 。指 针 的基 本 手 法 可 分
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目录
1.面神经解剖回顾 2.概述 3.病因研究进展 4.发病机制
5.治疗进展
Page 10
病因研究进展
1.血管因素: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面肌痉挛是 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RCZ>存在血管压迫所致.------是主要原因 . 2.非血管因素:桥脑小脑角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 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面肌痉挛;后颅窝 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面肌痉挛.在年轻患者中局 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引起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之一. 3.其它因素 面神经炎后遗症,引起面神经的髓鞘脱失, 形成各轴索之间的不正常传导,而引起面肌痉挛 .
Page 16
治疗进展-A型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治疗
• 抑制刺激性及自发性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产生一种化学 去神经作用.
• 在欧美国家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已成为面肌痉挛的首选 对症治疗手段.
• 主要的副作用有眼干、睑下垂、复视、流泪等,但发生率 低且程度轻.
• 一般认为低于500 U 的BTX-A剂量注射是比较安全的.
治疗进展- 微血管减压术
• 近30 年来由于采用MVD 治疗HFS 取得较好的疗效,又能保 留神经的完整性,不易导致术后面神经麻痹,MVD 已逐渐成 为治疗HFS 的首选外科治疗手段.
• MVD 治疗HFS的治愈率为70%~94.7 % ,总有效率为87.5% ~ 99.3 %.
• 术后听力障碍是MVD 治疗HFS 的主要并发症,术后耳聋发 生率为8.3%.
1.面神经解剖回顾 2.概述 3.病因研究进展 4.发病机制
5.治疗进展
Page 14
治疗进展--药物治疗
• 对于发病初期和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酌情选用药物治 疗.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分析与研究

干, 想要 喝水 , 舌红少苔 。因此应使用 益 胃汤 , 中有沙参 、 其 冰 并神 经功能 不全损 伤 的疗效观 察 【 .辽宁 中医药大学学报 , J ]
糖 等药 材 , 他们都有着很好 的养 阴益 胃功效 。
32 医治疗 .西
2 1 ( 1. 0 00 )
[温 胃舒或养 胃 治疗幽 门螺杆 菌相 关性慢性 胃炎和消化性 2 ] 舒 西医认为 ,慢性 胃炎 主要 是 由于幽门螺杆菌感 染 以及 胃 溃疡的全 国多 中心临床研 究【. J中华医学杂志 , 1(2 . ] 2 00 ) 0
进行治疗。 结果 :5例患者 中有 8 例 面部抽搐 症状消失 , 9 9 经半年的观察及回访其余 6 症状减轻 , 例 目前 尚无 复发病例。 结论 : 显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 挛的有效方 法, 值得在 临床上推 广应 用。
关键 词 :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 断层显像 中图分类号 : 6 11 R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2 8 5 ( 0 1 0 — 0 4 0 1 7 — 3 1 2 1 )6 0 6 — 2
我院 自 2 0 0 8年 1 至 2 1 月 0 0年 1 2月共 收治 面肌痉 挛患 横窦与 乙状窦交界 的部位 。如打开乳突蜂房用骨蜡严密封闭 , 者9 5例 , 中男性 2 其 6例 , 女性 6 9例 , 年龄 为 3 ~ 7岁之 间 , “ ” 36 T 型剪开硬脑膜 , 并悬 吊硬脑膜 , 将前端宽 2 m脑压板放置 m 平均 4 。所 有患者均为单侧发 病 , 中左侧痉挛 5 7岁 其 7例 , 右 在小脑绒球 表面轻牵 , 缓慢 释放小脑延髓池脑脊 液 , 使小脑塌 侧痉挛 3 例 。病程 2 1 , 8 2年 平均 51年。 . 陷, 显露 Ⅶ, Ⅷ颅神经 。对组 织进行锐性分离 , 剪开蛛网膜 , 暴 9 5例患者均表现为单侧面肌 的阵发性 、 自主、 不 快速频繁 露 责任血管 , 将责 任血管分离使其充分游 离 , 向颅底பைடு நூலகம் 向推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生堡煎经处型盘查!!!!生!!旦筮丝鲞筮!!塑垦!也』盟!!!!!!垡:旦!!!坐!!!!!!!:y!!:!!:盟!:!! 支),在患侧口角部位插入记录电极(记录颏肌的AMR);② 在患侧下颌颏肌放置刺激电极(刺激面神经下颌支),在患侧 眼轮匝肌放置记录电极(记录眼轮匝肌的动作电位),称为下 颌缘支一眼轮匝肌(margin—al
43.9
Hz、平均叠加次数400的条件下,大约9.1 S后获得了
一个可靠的波形,当使用这种新方法时只有V波的振幅损失 超过50%可作为预警指标;其通过对254例患者的研究证 实,该方法在降低术后听力损害方面要优于之前的方法。通 过术中实时监测BAEP,密切观察V波波幅下降程度,对 BAEP的波形变化做出更有效的判断,及时提醒术者调整或 停止可能会导致听神经损伤的操作,能降低听力损害的 发生。 3.三星医疗中心(Samsung
主垡控经处挝苤盍!!!!生!!旦箍!!鲞笠!!翅£!也』堕!!翌!!蜡:望!!!坐!竺!Q!!:!!!:!!:盟!:!兰
.综述.
面肌痉挛手术评估及入路的研究进展
曾小卫许阳阳 赵理乐
面肌痉挛(hemifaeial spasm,HFS),也称为面肌抽搐,在 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是一种良性的功能性疾病。临床表
至今仍无任何术前评估工具可以预测术后听力损害的风险。
Lee等…试图通过术前MRI来预测听力损害的可能性,并研 究出预防术后听力损伤的方法。其通过比较手术操作过程 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的关系,认为手术时牵拉小脑是造成听力损害最关键 的因素,因此他们试图找出术前在磁共振成像上测量的需要 牵拉小脑的距离与听力损害的关系。但通过比较,发现距离 可能不是一个唯一的或重要的因素,但可能是安全完成减压 手术的一个有效的辅助工具。 2.电生理学监测与评估:(1)异常肌电反应(abnormal
与低信号的血管和神经形成良好的对比;在此基础上,运用 三维重建技术,通过工作站处理后,得到磁共振仿真内镜 (MRVE)三维立体图像;此图像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神经、血 管的关系,更符合手术视野对血管神经解剖的观察。近几 年,学者们试图通过联合多个序列(如3D—TOF联合3D— FIESTA、3D.TOF联合3D—CISS)并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评估 神经及血管的走形及关系,增加了诊断的敏感性及准 确性‘4,…。 MVD术前不仅需要了解血管的走形,对手术区及附近 的解剖形态学特征的了解也十分必要。朱天胜等¨o利用医
spread
angiography,3 D・ dimension—fast
TOF-MRA)和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response,LSR)Ls J。LSR产生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术
acquisition,3D-FIESTA),前者
中解除责任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后LSR消失,而再将该血管 压迫回面神经后LSR出现;证明LSR的产生部位及病理生 理变化与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密切相关‘9j。李世亭和郑学 胜¨0J课题组认为,责任血管管壁的交感神经末梢向血管平 滑肌释放的神经递质溢出并弥散至面神经轴膜也可能在其 中起作用。AMR仅出现于HFS患者的患侧,不会在健侧及 非HFS患者的患侧出现,因此是HFS的特征性电生理反
4 3D—TOF
muscle,MD—OC)反应。有少数HFS的患者无法监测到
AMR,有学者认为,在操作时除选择合适的电极放置位置外, 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设定不同的刺激强度‘1“。Hale 等‘1 3。认为,来自多个较低部位面肌(口轮匝肌、颏肌)的 AMR监测可能优于单一的肌肉,可使面神经得到更完全的 减压,从而使患者预后更佳。(2)肌电图:肌电图 (electromyography,EMG):是神经电生理学的组成部分,用来 记录神经和肌肉的电活动,判定神经的功能状态。常用于监 测面神经功能的肌电图分为自发性肌电图(spontaneous EMG)和激发性肌电图(triggered EMG)¨…。周少华等¨5。对 HFS患者行EMG检查,结果全部出现自发性动作电位,并且 患侧与健侧诱发肌动作电位(EMAP)及神经末梢潜伏速率 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该研究证实,即使HFS病程迁延数 年,面神经损伤却可以不明显,这是HFS患者MVD术后症状 改善的基础。术中通过EMG监测,可指导术者对面神经的 操作,减少对面神经的机械性牵拉,预防术后发生迟发性面 瘫¨“。手术前后EMG的变化对判断HFS临床过程及预后 具有重要价值Ⅲ1。另外,面神经功能监测的方法还有磁刺 激及面神经逆向电位等。(3)F波:F波是受到逆行刺激的 脊髓前角细胞产生兴奋,再沿轴突顺向传导而引起的后发电 位,常用于衡量前角细胞的兴奋性。面肌上的F波是逆行传 播至面神经运动核并沿同一轴突返回顺行传播的一个小的 循环放电。在正常人群或患者的健侧可监测到F波,但HFS 患者患侧的F波潜伏期缩短并且振幅更大、持续时间更 长 ̄1“。面肌增强的F波反映了面部运动神经核的兴奋性增 高,其可能与AMR起源相同¨“。术中监测F波对于保护面 神经结构和功能有很大作用,可降低术后面瘫的发生率,但 其对评价手术效果没有直接作用。1…。目前,F波的监测缺乏 统一的基线标准,应用于术中监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4)BAEP:听力损害是MVD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术中 监测听神经的方法有BAEP、耳蜗电图及听神经动作电位。 其中BAEP因其无创伤性并能够同时监测听神经和脑干功 能,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MVD术中V波的消失会显 著增加听力损害的风险‘2…。Joo等‘2¨在刺激频率为
muscle
response,AMR):HFS患者痉挛侧面神经的一个分支
受到刺激时,可以在同侧其他分支支配的肌肉记录到病理性 的迟发电活动,其出现在9—10 ms后(受刺激分支支配肌肉 出现的直接反应为3~4 ms),并且在迟发活动后还会出现后 活动及晚活动,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侧方扩散反应(1ateral
(3 dimension—time of flight-magnetic
resonance
学影像PACS系统,测量患侧责任血管大小、小脑凸起高度、
后颅窝形态及蛛网膜下腔形态,并评估这些因素对手术时程 的影响。结果表明,责任血管和后颅窝形态对手术的难易度 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余因素可能会影响手术的难易度。 MVD术后出现听力损害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为一侧颜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性抽搐,绝大多数的患者
以轻度单侧眼轮匝肌不自主抽搐起病,在情绪激动时病情加 重,睡眠后停止。大多数学者认同HFS的重要病因之一是血 管压迫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地治愈HFS,已经在世界范围广泛 开展。本文就MVD治疗HFS的手术评估、监测及手术入路 综述如下。 一、手术评估及监测 HFS是非致死性疾病,MVD虽多采用锁孔微创手术,但 患者仍然要承担开颅手术的风险,尤其是手术部位在脑干周 围,风险极大,操作稍有不慎将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甚 至使患者失去生命,并且还存在面瘫、听力损伤、声带麻痹及 脑脊液漏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过去手术主要依赖术者 的经验,但这不够准确,故需要依据更科学、准确的方法对手 术进行评估,包括血管证据、区域证据和电生理学证据等旧o。 1.影像学评估:起初诊断HFS缺乏影像学等客观证据, 医生只能凭借经验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随着影 像学技术的发展,CT设备性能的提高,颅底薄层扫描能较清 楚地显示增粗迂曲的血管,能有效排除肿瘤压迫的可能,但 其对于血管压迫神经定性诊断的价值有限¨o。MRI对显示 后颅窝神经、血管、脑组织等结构具有优势,可以清晰显示血 管、神经的走形H J。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三维高分辨 率MR成像及MR三维重建技术给临床医生提供了全新的 视角,通过三维处理技术后,可直观显示责任血管与神经接 触、压迫的情况,成为HFS不可或缺的检查方法"J。目前, 较为常用的方法为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Medical
cm。骨窗位于乙状窦后,横窦下1 cm。此切口显露中血管
神经复合体距离最短,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经典入 路。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该入路可清晰显露幕下小脑脑桥角
在显示迂曲多变的脑动脉有一定的优势,而后者虽能清晰显 示出血管与神经的关系,但其缺点是软组织对比度较差。三 维稳态构成干预序列(3
steady dimensional—constructive inference in
state,3D.CISS)采用的是双激发Balance—SSFP序列,目
的是消除磁敏感伪影,该序列在脑脊液高亮信号的衬托下,
DOI:10.3760/cma.j.issn.10131-2346.2016.12
023
应‘1“。AMR有助于术者迅速确认责任血管,并且判断减压 是否充分¨2|。常见诱发记录AMR的方法有2种:①在患侧 眼眶外侧缘后1em将刺激电极刺进肌层(用来刺激面神经颧
作者单位:300380天津市西青医院神经外科 通信作者:赵理乐,Email:lele0139@163.corn
oculi mandibular branch-orbicular
SMC评分系统。该系统根据患者痉挛的严重程度将HFS患 者分为4级:I级,眼周局限性痉挛;II级,不自主痉挛扩散 至同侧面部其他区域,并影响包括额部、颧部、FI轮匝肌、颈 阔肌的其他肌群;Ⅲ级,频繁强直痉挛,影响患者的视物情 况;IV级,眼轮匝肌持续收缩,影响睁眼的非对称性的面部表 观。该评分系统与HFS症状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可以精确地 描述患者的病情。陈龙等‘23。研究发现,SMC评分系统与术 中神经压迫分级呈正相关。他们认为,术前SMC评分有助 于术者对术中可能出现的神经压迫情况做出基本判断,如果 SMC评分较高而术中未见神经压痕时,术者可能需要再次仔 细探查神经血管走行区域及神经根出人区,以避免遗漏责任 血管。另外,该课题组还发现,随着SMC评分升高,单支责 任血管比例逐渐减小,而多支责任血管的比例逐渐增多。如 果这种趋势成立,也有助于术者对术中责任血管数量的初步 了解。该方法简单可行,可应用于不能行术前MRI 联合3D-CISS序列检查的地区。 4.手术耐受性的评估:中国MVD治疗脑神经疾患围手 术期风险专家共识(2015版)中表明,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 的手术耐受性:(1)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系统性疾病且控制 不佳,应慎重选择MVD;(2)术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 病、肝功损害、肾功不全、出凝血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 或减退等疾病的患者,建议经过正规治疗后再行手术;(3)术 前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者必须停药7 d以 上方可行MVD;(4)术前还应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积极进 行心理疏导,待其心理状态稳定后再考虑手术旧“。 5.术后疗效评估:术后针对疗效判定有4级标准:(1)痊 愈:HFS症状完全消失;(2)明显缓解:HFS症状基本消失,只 是在情绪紧张激动时,或特定面部动作时才偶尔诱发出现, 患者主观满意,以上两级均属“有效”;(3)部分缓解:HFS 症状减轻,但仍比较频繁发作,患者主观不满意;(4)无效: HFS症状没有变化,甚至加重旧“。鉴于术后存在延迟治愈 现象,国内外学者建议对术后HFS患者应持续随访至少6个 月方可做出是否有效的判断。Sindou和Keravel一钊和任鸿翔 等∞“认为,将随访时间延长至1年以上再进行疗效评价较 为客观。Zhong等旧副则认为,术中在处理责任血管时遗漏的 一些小血管可能是延迟治愈的原因,他建议对于术后未改善 的患者应再次监测AMR,若结果呈阳性,应立即行二次 手术。 二、手术入路的选择 1.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是MVD手术 的经典入路,该入路患者需取侧卧位,头部下垂15。,向健侧 旋转10。,沿发际内直切口,切口高点位于乳突上1 cm,纵行 切口约3~5 cm,部分术者采用平行外耳孑L的横切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