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地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思考——以常熟为例

合集下载

加强湿地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湿地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资源 。湿地 产 品中的粮食 以及纤 维等原 材料 可被直 接食 用或作 为 加工 原料 是 社会经 济可持 续发展 的重 要物质 基础 。湿地 还具 有
独 特 的 文 化 功 能 ,代 表 着 现 代 文 明 的 都 市 基 本 上 都 坐 落 在 湿 地 周
济社 会 的快速发 展 不 合理 开发利 用 、非法侵 占或破 坏湿地 的行 为
精神 从 湿地具 有重要 的 多种 服务 功能和 提供公 共产 品的属 性出发 ,
尽 快 建 立 起 一 套 湿 地 生 态 效 益 补 偿 制 度 通 过 公 共 财 政 投 入 ,对 湿
地 保护 管理机 构的 管护经 费等给 予补 助 对 湿地 范围 内 因保 护温
地 而 受 到 直 接 经 济 损 失 的 相 关 利 益 者 给 予 适 当补 偿 。 为 推 动 建 立 湿 地 生 态 效 益 补 偿 制 度 建 议 有 关 部 门切 实 加 大 工
传 承 着 物 质 与 非 物 质 的 湿 地 文 化 , 推 动 着人 类 文 明的 进 步 。 湿 地
丧失 。为 改变这种 状况 近年 来 国家实 行 了抢 救性 保护湿地 的政 策。这 一政 策一方 面限制 和规 范生活在 湿地 区域或 周边 人群 的生产
生 活 方 式 造 成 其 收 入 和 生 活 水 平 受 到 一 定 损 失 另 一 方 面 让 湿 地
具 有很强 的生态 功能 .科学 家研究 .湿 地 固定 了陆地 生物 圈 3 % 5
的 碳 素 ,总 量 为 7 0 7 0亿 吨 。如 果 湿 地 遭 到 破 坏 .湿 地 固 定 碳 功 能 将 大 大 减 弱 或 消 失 ,湿 地 将 由 碳 汇 变 成 碳 源 ” 对 全 球 气 候

常熟市沿江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研究

常熟市沿江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研究

常熟市沿江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研究
李爱权;周美春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040)002
【摘要】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分析,主要调查了常熟市沿江湿地的植物、动物资源,分析了湿地植被特征分布.研究发现,湿地保护主要面临湿地面积减少、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3个方面的问题.结合常熟市生态城市发展战略,提出常熟市沿江湿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加强湿地保护力度,开展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示范工程,加强湿地动态监测,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总页数】4页(P930-933)
【作者】李爱权;周美春
【作者单位】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江苏常州213022;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江苏常州213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
【相关文献】
1.南京沿江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 [J], 朱晓华;江南;周连义
2.浅析加强松嫩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作用r以黑龙江肇源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例 [J], 徐忠
3.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功能分析及其保护 [J], 胡玮;王心源
4.齐齐哈尔沿江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 [J], 李静;杜宏志
5.佳木斯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现状及保护恢复对策 [J], 王维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申论范文——城市湿地保护

申论范文——城市湿地保护

城市湿地保护一、背景链接湿地被誉为“城市之肺”。

然而在气候变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多重压力下,我国的城市湿地正面临着数量减少、功能弱化的严峻挑战。

湿地是处于水域与陆地过渡地段的特殊生态系统,其种类繁多。

其中,城市湿地是按地域分类的一个湿地子集,具体指分布于城市(镇)地域内的各类湿地。

现阶段,我国城市湿地管理面临气候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多重压力,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法制建设滞后以及多头管理等诸多问题,急需加强城市湿地管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能力建设。

二、标准表述[城市湿地发展问题分析]从全球来看,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象广泛存在。

在我国,湿地特别是城市湿地的健康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湿地分布和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通过作用于湿地的面积、结构与分布,进而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二是温度、降水与蒸发量变化是影响湿地分布和功能的最主要气候因子。

温度升高会显著减少湿地面积。

欧洲南部半干旱地区的湿地研究表明,气温升高3℃-4℃,适于水生植物生长的湿地面积在5年之内将减少70%-80%。

加拿大的相关研究显示,区域年均气温升高3℃,将导致56%的流域湿地消失。

降水和蒸发量变化会大幅度改变湿地面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湿地对此尤为敏感。

美国的一些研究发现表明,降水、蒸发及蒸腾变化只要改变地表水或地下水位几厘米,就足以让湿地萎缩或扩展。

三是城镇化进程已对湿地环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

受快速城镇化的影响,城市湿地普遍具有分布不均匀、面积较小、孤岛式的斑块特征,且斑块之间的结合度下降,增加了湿地内部生境破碎化的程度。

与其他类型的湿地相比,城市湿地受到的干扰以人为干扰为主,对湿地物质生产功能及社会服务功能的过度开发利用常常超出了湿地的自然容量,造成湿地数量减少、功能弱化。

以南京市为例,近些年来其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交错带或城市内的湿地逐渐替代乡村内河流湿地。

湿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

湿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

湿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班级:学号:作者:王广计摘要: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肺”,。

湿地水文条件是决定湿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因子,气候变化引起的地标级积水水位变化直接影响湿地植物优势种群群结构的演替及氧化还原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湿地生态过程的变化及室温气体排放强度和时空分布特征的变化。

关键词:湿地全球气候 co2迄今,人们很少关注气候变化与湿地之间的关系,但预期的气候变化对湿地的面积、分布和功能造成重大影响。

气温升高、降水变化、海平面上升,是影响湿地分布和功能的主要气候变化因素。

同时,特别是泥炭地是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有必要考虑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湿地以及湿地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据统计,全球湿地面积约为5.7亿公顷,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

其中湖泊为2%,酸沼为30,碱沼为26,森林沼泽为20,洪泛平原为15。

红树林覆盖了约2400万公顷的沿海地区,估计全球还保存了6000万公顷的珊瑚礁。

除此之外,湿地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它能够为全球提供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其主要功能有:涵养水源、防止暴风雨和减缓洪水;补充地下水;控制侵蚀;稳定海岸线;保持碳、营养物、沉淀物和污染物。

湿地还可以提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产品,如洁净水、鱼类、木材、泥炭、野生动物资源等。

湿地的丧失和退化源于多种因素,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而扩大对土地的需求是湿地丧失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被广泛认同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C02)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C02在过去的200年里增加了30%。

大气中C02、甲烷(CH4)等温室气体积累会加强温室效应的影响而使地球表面温度逐年上升,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地球表面温度将增加2℃。

同时,co2浓度的升高对湿地植物生物量和土壤活性有机碳也是有影响的,如:哈尔滨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做过以下实验。

城市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挑战

城市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挑战

城市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挑战在当今时代,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

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高温、干旱、飓风等,频繁地袭击着城市,给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做出调整。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增强城市的韧性。

比如,在城市的布局上,要合理规划绿地和水系,提高城市的自然调蓄能力。

绿地可以吸收雨水,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水系则可以在暴雨来临时起到泄洪的作用。

此外,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也需要适应气候变化。

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增强建筑物对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

比如,在高温天气下,良好的隔热设计可以使室内保持相对凉爽;在暴雨和飓风等灾害面前,坚固的建筑结构能够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其次,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城市的交通、能源、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需要不断升级和完善。

交通系统应更加注重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发展,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

同时,道路的建设要具备应对暴雨积水的能力,确保交通的畅通。

能源供应方面,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给排水系统要进行改造和扩建,提高污水处理能力,防止暴雨期间污水倒灌。

再者,城市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至关重要。

城市中的公园、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对于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加大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禁止非法侵占和破坏。

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例如,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措施,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另外,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应对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让居民了解气候变化的危害和应对方法,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环保行动,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垃圾排放等。

气候变化对湿地影响的研究

气候变化对湿地影响的研究

气候变化对湿地影响的研究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湿地生态系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包括湿地面积缩小、生
物多样性下降、水资源供应不足等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需要研究
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湿地面积和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一方面,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沿海湿地面积缩小。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地表温度上升,从而使高纬度地区的湿地区域扩展,湖泊面积增大。

此外,气候变暖还导致植被分布
变化,从而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

其次,气候变化影响湿地水资源供应。

气候变化导致湿地降雨量和湖泊水位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湿地水资源供应。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地区的干燥程度加剧,从而导致
湿地的水资源供应不足。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湿地中的河流和湖泊干涸,从而进一
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最后,气候变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地表温度上升、降
雨量异常、过度破坏等都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导致湿地生物种群数量、
分布范围和生态系统功能发生变化。

例如,当湿地过度干燥时,植物可能无法生存,动物
可能失去食物来源,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总之,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全球的生态系统,也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

为了更好地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必须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例如控制气候变化、减少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全球生态安全
做出贡献。

气候变化对湿地影响的研究

气候变化对湿地影响的研究

气候变化对湿地影响的研究 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湿地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但是气候变化可能会对湿地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包括湿地的分布、物种组成、生态过程、生产力、以及湿地对水文环境的调节等。本文将从湿地生态系统的角度,介绍气候变化对湿地影响的相关研究,并探讨如何针对这些影响进行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

1. 湿地分布 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沼泽、河流湿地、湖沼泽、海岸湿地等多种类型。 气候因素是影响湿地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湿地的分布与水分利用、气候水文条件及土地利用相关,其中地表水、降水和蒸发是决定湿地形成的关键因素。在全球变暖和干旱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湿地的生存和越冬能力,从而导致湿地向更高海拔处移动或向南移动。

2. 物种组成 湿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所在地。另一方面,湿地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耐受性,但是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湿地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等也会受到影响。湿地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种群结构,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区域生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3. 生态过程 湿地的生态过程对全球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养分循环、土壤碳储存、生物净化、气候调节等。气候变化可能对湿地生态过程造成负面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可能会放大或影响湿地间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

4. 生产力 湿地是生物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气候变化可能会对湿地的生产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湿地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将影响湿地生产力的水平和分布。同时,随着气候变化,湿地可能面临缺水和干旱等问题,也可能影响到湿地的生产力。

5. 水文环境调节 湿地具有水文环境调节、防洪、干旱和土壤保持的功能。然而,气候变化可能影响湿地的水文环境,因而影响湿地的调节功能。例如,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湿地的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减少,从而导致湿地水位下降,影响湿地的水分保持和防洪功能。 总之,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涉及到多个方面,在未来几年中需要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强化湿地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识别并应对湿地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推广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等。

城中小湿地,生态大课堂

城中小湿地,生态大课堂

城中小湿地,生态大课堂
上周,咱们一起了解了南湖湿地对环境起到的作用,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南湖湿地调查报告,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联手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共同打造南湖生态“样本”,使得南湖湿地公园兼具科学研究和生态科普的双重功能,尤其是湿地科普馆的建设,展示了常熟湿地风貌,传播了科普知识。

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湖湿地,感受湿地文化的魅力。

❖常熟湿地科普馆
湿地科学馆位于南湖湿地公园科学园内。

展厅展览面积近3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

有五个主题展厅:序厅、地球之肾、文明之河、城市之地、和谐之湖。

科学馆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展示手段和技术,重点展示湿地基础知识,解读湿地与吴越文化的关系、常熟的历史和人文,以及常熟多年来开展的湿地保护行动、技术手段和成果。


湿地科学馆周边还有科普长廊,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植物和树种科普展园。

漫步其中,游客可以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并观察栖息在这里的鸟类。

湿地科学馆作为集湿地知识普及、生态旅游、主题研究交流为一体的展示场所,预计年底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除了科普园,南湖湿地公园的各个修复点也设置了科普牌,用中英文详细介绍了不同的修复模式和使用的技术。

在南湖,游客可以看到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形态,直观了解太湖流域典型的湿地风貌。


■■■■■
(小八提醒您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

南湖湿地的修复,为市民打造了一个生态绿色“大课堂”,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周边居民的生态意识,然而,改变不仅仅只有这些。

明天,让我们继续在南湖湿地“走着瞧”。

En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20, 10(3), 418-423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sd https://doi.org/10.12677/sd.2020.103051

文章引用: 宋阳煜. 关于湿地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思考[J]. 可持续发展, 2020, 10(3): 418-423. DOI: 10.12677/sd.2020.103051

Consider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Cities in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aking Changshu as an Example Yangyu Song Jiangsu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Jun. 8th, 2020; accepted: Jun. 30th, 2020; published: Jul. 7th, 2020

Abstract Wetland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capitals which play a vital role in coping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While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wetlands are also sensitiv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is article takes Changshu as an example, one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etland cities in the world,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wetland ecosystem and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ng-shu wetland city. And on this basis, suggestions for Changshu wetland ecosystems were put for-ward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Wetland, Climate Change, Wetland City, Changshu, Suggestion

关于湿地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思考 ——以常熟为例

宋阳煜 江苏省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0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30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7日

摘 要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生态结构宋阳煜 DOI: 10.12677/sd.2020.103051 419 可持续发展

及生态功能的复杂性,湿地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区域。本文以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的常熟为例,分析气候变化对常熟湿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研究常熟湿地城市建设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常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常熟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湿地,气候变化,湿地城市,常熟,建议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集中度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严重,特别是对于抗灾能力弱的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往往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此背景下,提出科学的气候变化适应性对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需求。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喻为“地球之肾”。2019年第23个世界湿地日,《湿地公约》组织明确“湿地和气候变化”为世界湿地日主题,以突出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同时,由于生态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复杂性,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1]。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是导致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2],也会引发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多种问题。因此,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如何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合理规划与有效保护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湿地保护高度重视,国际湿地城市的创建也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推到了新的高度。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有助于地方政府整合各相关部门加强湿地保护,突破目前依靠单一部门保护管理湿地的局限性,也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是推进湿地保护管理进程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有力举措。本文以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的常熟为例,分析气候变化对常熟湿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研究常熟湿地城市建设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常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常熟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未来城市湿地保护和缓解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2. 常熟湿地资源现状

常熟地处太湖流域,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称,拥有“江、河、湖、溪、荡”多种湿地资源,是一座建在湿地上的城市,其城市的发展进程也与湿地、水系息息相关。 根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普查及2016年湿地资源补充调查结果,常熟湿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4.11%,湿地覆盖率(包含稻田)为39.78%。湿地类型比较全,既有河流湿地,又有沼泽、湖泊和人工湿地。湿地资源呈现显著的地理区域分异,境内湿地主要处于长江沿江湿地区和太湖湿地区。整体呈现河网中心向外辐射的空间布局,北部是长江和入江河流为主的河流湿地,以常浒河、海洋泾、长江、等河流为代表;南部是河网密集的湖荡湿地,以昆承湖、南湖等湖泊为典型代表。截止到2019年底,全市共拥有省级湿地公园2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1处。 宋阳煜 DOI: 10.12677/sd.2020.103051 420 可持续发展

3. 气候变化对常熟湿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3.1. 影响湿地面积和分布 影响湿地面积和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包括气温、降雨量和蒸发量,在研究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的影响时,不能只考虑单一因子的作用,应综合考虑多种气候因子。相关研究表明,湿地面积一般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长江中下游地区绝大部分湿地都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方式,21世纪以来降水呈现减少趋势,且在时空格局上分布不均,造成湿地水源补给减少,同时气温升高导致蒸发量显著增加,湿地面积呈现萎缩趋势,湿地类型和空间分布发生改变[3]。伴随着不合理的城市开发建设,常熟市城区内已出现水系萎缩,河床淤积,断头浜日益增多的现象,湿地生态斑块除西南部外分布较散,相互之间连通性愈来愈弱,历史上曾为一体的尚湖、昆承湖甚至成为生态孤岛,其生态效能亦大打折扣。 3.2. 影响湿地水文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全球气候变化会通过改变水文循环的现状而引起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重新分布,导致全球降水格局发生变化,使地表水和地下水位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增大,从而对湿地水文过程造成直接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降水量较多的湿润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湿润地区的水文循环比较活跃。相关研究发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过去几十年长江中下游干旱洪涝、强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3],改变了常熟湿地生态系统蒸散发、径流、水位、水文周期等关键水文过程,对常熟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3.3. 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库”,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8%,但却储存有约占全球陆地碳库35%的碳,总碳储量仅次于森林生态系统[4]。同时湿地也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对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固定和排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熟的湿地类型多为浅水型湖泊和人工稻田,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在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的气候变化趋势下,排水量增大可能会增加湿地对甲烷的排放,这也与气温上升造成土壤温度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有一定的关系[5]。另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升温趋势整体表现为冬季增温幅度大于夏季,导致夏冬季温差减小,而增温的不对称性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大于光合作用,因此不利于湿地植被对碳的固定,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格局[6]。 3.4. 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

湿地由于其生态功能的复杂性,能为多种动植物包括一些濒临灭绝的生物提供栖息和繁衍的场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然而近40年来,由于气候升高和上游来水补给的减少,长江中下游湿地面积呈萎缩和减小趋势,常熟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已经发生退化演替现象,沉水植被逐渐向浮水和挺水植被演替,水生植被向沼泽化和草甸化方向演替[7]。湿地植物的退化将会影响到依靠初级生产力为生的鱼类和浮游动物的生存,再加上气候变化引起的湿地水资源化学物质组成的改变,例如溶解氧量、pH、营养物质浓度等[1],水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将会呈现下降的趋势,食物链变得愈发脆弱,从而严重威胁到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8]。同时常熟湿地作为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和停歇地,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湿地生态环境恶化,会导致鸟类的栖息、觅食和繁殖过程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导致一些依赖湿地生存的鸟类面临失去栖息地和停留地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