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及其质疑的思考

合集下载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自从工业化时代,人类的生产力和各种科技飞速发展,空气质量和环境状况也在逐渐恶化之中。

其中,全球变暖便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

对于全球变暖,各个国家都感到担忧,但毫无疑问,必须全球共同应对。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1. 人为因素首先,全球变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人类活动。

从工业革命开始,有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度升高的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留存在大气中,会使地球吸收来自太阳的热量增加,而致使地球温度升高。

其次,由于人类大量的森林砍伐,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导致了水土流失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从而对全球的气候产生了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引发的大面积农业耕作、道路建设等也对全球气候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地球表面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全球气候系统有很多复杂的运作机制。

太阳的强度、地球的轨道、海洋的活动等都是影响自然环境的因素。

但是,长期来看,自然因素并不足以解释上述气候变化。

二、全球变暖的影响1. 气候变化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全球气温上升将是气候变化的首要影响。

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0.6摄氏度。

据联合国的科学报告指出,到2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将继续上升2-4摄氏度。

2. 海平面上升随着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会影响沿海地区。

3. 成功率下降全球变暖能够对全球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部分地区可能会造成粮食供应短缺,比如印度和中非。

而更高的气温、更频繁和更大范围的干旱、洪水已经严重影响了全球农业的产出并提高了其生产成本。

三、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1. 联合全球应对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关键。

要想有效的减少气体排放,必须全球联手发起应对活动。

各国政府需要共同签署协议并制定执行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并采取切实的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优化能源结构能源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使用清洁能源可以有效地降低气体排放。

全球变暖辩论辩题

全球变暖辩论辩题

全球变暖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全球变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采取行动来应对。

首先,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特别是工业化和化石燃料的使用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数据显示,过去一个世纪,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1摄氏度,这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全球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和加剧,如干旱、洪涝、飓风等,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例如,2017年飓风哈维给美国德克萨斯州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家园,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

这些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必须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

最后,全球变暖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了威胁。

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受到破坏,某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这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都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减缓和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等。

正如前美国副总统戈尔所言,“我们必须面对全球变暖这一挑战,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

反方观点:全球变暖是一个被夸大的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

首先,有一些科学家对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持怀疑态度,认为地球气候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而且并不是主要因素。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其次,全球变暖并没有导致所有地区的气温都上升,有些地区的气温甚至出现了下降。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极端天气事件都归因于全球变暖,这其中还存在着其他复杂的因素。

而且,人类社会已经有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我们并不需要过分担心全球变暖的影响。

最后,一些针对全球变暖的政策可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限制排放和发展清洁能源可能会增加能源成本,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最终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

浅谈全球气候治理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全球气候治理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

气候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的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环境等。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然科学问题,而是已经深度演变为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政治、外交以及安全利益、社会变迁、基础设施建设、人类生命健康的跨领域多角度的复杂议题。

伴随着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深入了解,为了稳定全球气候变化,消除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全球气候治理行动兴起。

全球气候治理行动随着人类的危机意识的增强而不断地推进,至今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和效果,但是这远远不够,气候治理需要世界的努力与合作,而且当前气候治理面临着许多的局限性,所以为了人类的未来,必须要找到阻碍气候治理的因素并找到解决方法,从而减缓气候变化。

本文首先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来强调全球气候治理的必要性,然后简述国际社会在气候治理上已经做出的努力,再分析全球气候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或挑战,主要有气候问题的全球性使得合作较难、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有效性不足、减排分歧大实施难度高、资金与技术水平的约束,根据这些问题,最后提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气候治理;问题;对策浅谈全球气候治理的问题及对策一、全球气候治理必要性直到现在,国际上关于气候变化的争论还在继续,这些争论主要关注的是全球变暖是否为事实,以及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但是气候变化问题的重点并不在这些,而在于我们是否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及面对气候变化危机我们如何去解决它,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伴随着各个国家的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对人类,对世界,对各国家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未来,气候的恶化还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当前国际政治局势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贸易战此起彼伏,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愈演愈烈,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加速,这些都体现了气候变化形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同时预示着当前人类的艰难处境。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及其对策思考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及其对策思考

班级:611101姓名:张玉坤学号:61110117 2010年5月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及其对策思考摘要: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强,全球变暖已悄然成为国际的热议话题,那么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什么呢?又该如何应对这火烧眉毛的问题呢?笔者从气候变暖对全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两方面入手,探讨气候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进而从“源”与“汇”两个角度提出应对全球变暖的相应策略。

1.1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据目前可靠的观测值的综合,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增暖的趋势在加强,下图是1861年~1989年全球平均温度据平变化,这种变化是世纪性的,迈入21世纪的今天全球变暖的趋势仍在持续增加。

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1.1.1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全球变暖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许多是不利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在此主要介绍海平面上升和水热两方面的影响:全球海平面上升:一方面由于气温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温,海水因膨胀而导致海平面抬升;另一方面因极地增温强烈,会造成部分极冰的融化,引起海平面的上升,据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厘米。

1861~1989 年全球平均温度距平变化(相对1951~1980 平均值)(a) 北半球(b) 南半球(c) 全球氏度,那么格陵兰岛的冰川将开始融化,如果上升3摄氏度,格陵兰岛的冰川将全面开始融化,假设冰川全部融化需要数百年到一千年时间,融化后的冰水流入海里,那么地球海平面将上升7米多,。

而地球的南极冰盖而言,如果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2摄氏度时将开始融化,上升3摄氏度将会越来越不稳定,上升4摄氏度将全面开始融化。

而如今海平面上升了10—20厘米,对沿海的低地国家及地区都构成直接威胁,在海拔低的沿海地区,遭受洪水和潮水灾害的区域就会扩大。

据预测,由于海平面的上升,一些小岛将不复存在,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以南亚和东南亚为中心,全世界将会有2600万人遭受洪水灾害。

气候变化_怀疑论_分析及启示

气候变化_怀疑论_分析及启示

气候变化“怀疑论”分析及启示赵宏图[内容提要]气候变化“怀疑论”由来已久,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后引发空前关注。

“怀疑论”者成员复杂,也并无统一理论观点,他们或质疑全球变暖的真实性和严重性,或质疑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及当前应对措施的合理性。

“怀疑论”升温将使本已步履维艰的全球气候谈判难度进一步增大,但难以逆转国际社会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趋势。

从另一个角度看,“怀疑论”各种观点的披露也有助于使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更加谨慎、全面,相关应对措施更加务实和理性。

[关键词]气候变化 怀疑论 全球变暖 I PCC 低碳经济[作者介绍]赵宏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能源、环境等问题研究。

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人类需大幅减排温室气体以应对全球变暖已成主流观点和联合国相关谈判的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变暖已成为气候变化的代名词。

但近年来质疑全球变暖的声音也在增强,特别是2009年底英国气候学界的“邮件门”、2010年初联合国报告一系列出错事件以及北半球罕见严冬等,使气候变化“怀疑论”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

“怀疑论”升温不可避免会使民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和支持率有所下降,未来联合国气候谈判难度增大,但国际社会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趋势难以逆转。

同时,对主流观点的质疑与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国际社会在研究与应对气候变化时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促使相关气候政策更多基于理性的成本—效益分析而非对夸大的危险乃至世界末日的恐惧。

由来及演变气候变化领域有关全球变暖的争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国际社会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气候变冷。

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根据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较早提出地球气候将进入冷周期。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B rys on)认为,地球正缓慢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

一批欧美知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召开题为“当前的间冰期何时及如何结束”的研讨会。

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它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变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1. 温室气体的增加: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不断增加。

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的增加、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农业活动等。

2. 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的燃烧是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能源的使用不可避免地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加剧。

3.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例如,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4. 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砍伐、湿地退化和湖泊干涸等现象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导致土地表面的反射率降低,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变暖。

5. 美国更改环保政策:美国政府近期退出巴黎气候协议并取消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这对全球的气候治理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国际社会应联合行动,推动各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石油和煤炭,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

2. 加强能源管理:改进工业和交通领域的能源使用效率,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节能减排。

3.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森林、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既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也能增加碳汇储存能力。

4. 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使用。

提倡节约用能,减少资源的浪费。

人们应积极参与到低碳生活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国际合作和政策支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的完善。

通过国际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鼓励各国采取行动应对全球变暖。

总之,全球变暖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应对。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能源管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支持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关键措施。

对全球变暖的一些看法

对全球变暖的一些看法

对全球变暖的一些看法对于全球变暖,有诸多的观点。

基本上,有四种看法,分别是全球变暖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有可能是一场灾难,它是完全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或者它只是一个自然现象。

首先,有一些人认为全球变暖是真实存在的,这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报告所指出的。

根据这一报告,全球变暖正在影响地球上大多数地区的气候。

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全球气温上升了一度,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干旱和飓风,也变得更加频繁。

另外,海平面也在迅速上升,会给一些小岛国家带来巨大的威胁。

其次,一些人认为全球变暖可能是一场灾难。

他们认为,如果温室效应继续进行,全球变暖最终可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变得更加频繁,也可能引发气候变化造成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和飓风,这些自然灾害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

第三,一些人认为全球变暖完全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他们认为,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效应,全球温度正在上升。

随着汽车、工厂和其他工业活动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也是全球变暖的部分原因。

另外,树木的砍伐和森林的破坏也会导致大量碳排放,这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最后,也有一些人认为全球变暖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他们认为,全球变暖可能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没有与人类活动有任何关系,而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

但是,有研究表明,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人类活动和温室效应仍然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总之,全球变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着多种看法,它的影响也是严重的。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环境,降低碳排放,以及采取其他措施,以减缓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拯救地球,为未来的代代子孙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思考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思考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思考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

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

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

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 16 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

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

调查表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 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 23.7%。

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2.51 吨,约占全球总量的13.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质疑的思考
这是我自己写的, 不一定很对,大家可以看看 自1988年IPCC 成立以来,先后四次发布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全球变暖 的看法似乎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最近几年各种新的问题发现以及包括今年极寒 天气的出现,使得不少人开始质疑全球变暖,并且抛出了阴谋论,这其中有经济 学家,也有世界顶尖的科学家,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先看看经济学家对全球变暖的质疑。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于 2月10 日在其新浪博客上撰文《极寒天气揭穿西方全球气候变暖谎言》 。

纵观全文,主 要表达了对全球变暖的质疑,认为当前气温是稳定的,甚至他还担心会变冷,此 外还认为造成气候变化的主因非温室气体而是太阳黑子, 即人类不是影响气候变 化的主因。

总结郎咸平教授的质疑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人类生产排放 的CO2只占自然界中很少一部分,其最大来源是海洋。

其二,冰芯数据被提取 并绘成的图表中,气温先达到峰值而 CO2含量在800年后才达到峰值。

他认为 是温度影响了 CO2在大海中的溶解能力。

其三,公元 11世纪到14世纪也曾出 现很热的一段时期。

其四,“气候门”表明有人为篡改数据的可能。

其五,今年 中国北方和欧洲极寒天气的出现。

我们再来看看全球十六位科学家联合对全球变暖说提出的质疑。

在 16位科 学家共同署名的文章中,我并没要找到大量反驳全球变暖的证据。

但有一条很关 键,即文中提到对气候变暖论挑战最大的事实也许是, 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 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这是直接证据。

而另外一条只能算间接证据就是他们认为 某些政客为了自身利益夸大全球变暖。

虽然我并非一名研究者,但也愿意在自己文章中直抒胸臆, 表达自己的看法,先 说说CO2含量到底有没有影响全球气候。

我们首先看一下图
3-8很明显自1900 年以后快速增长这是过去一 千年不曾发生的,而且人类 工业革命恰巧是在那个时间 段发生的,国际上对由人类 生产生活所造成的 CO2含 量增加早有定论。

所以郎咸 平教授第一个理由站不住 脚。

与此联系较为密切的的 第二条理由也有问题,郎教 授认为是温度影响了 CO2 在大海中的溶解能力,原因 是从统计图表上看气温先达 到峰值而CO2含量之后才 达到峰值,而其中的时间跨 度是800年。

我认为这也是 站不住脚的我们可以比较上 下两幅图,下图是全球温度 异常情况。

我们看到过去 1200 130Q :砸去1十堆九亂中二匕啸渥屢妁燮临-所商it 料甲自南桂不St 1
{康谏:JPCC.沖対、
ft h POO 1 940 J 9CID
L 0*00
Yeur f
1O
4尊
£ 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经历
了冷一暖一冷一暖四次波动,按照郎教授的理解那么全球大气C02浓度应该也会出现低一高一低一高四次波动,这是大海因温度变化溶解C02浓度变化所致,然而图3-8中1900-2000年CO2 一直网上增长,根本没有波动的趋势。

戈尔认为65万年间二氧化碳和气温上升的图表完全吻合”而英国高等法院法官为《难以忽视的真相》做出判决时认为两个图表有关系,但不足以支持戈尔的假设。

那么现在已知的只能是65万年间二氧化碳和气温上升的图表说明两者有关系,但究竟是不是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影响了全球变暖还没有决定性的证据,而我主观上支持戈尔的看法。

再谈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在我看来,全球变暖是事实只是速度没有预计得快。

郎教授的认为现在的气温上升是正常现象是自然原因,因为在中世纪也出现过高温,而且比现在更高,现在只不过是处在地球的另一个暖期。

证据就是来自IPCC 的一张过去一千年气候图,但我在上网查询资料时发现另一个情况就是IPCC的四次报告都不断对这一千年的气候评估修
正,由于评估方法不同以及可用来评估气
候变化的资料少之又少,所以不同预测之
间差距有些大。

请看我找到的1000年气
候预测图,与郎教授举证的图表放在一起
我们可以容易发现,郎教授举证的那条曲
线其实就是我找到图表中的红色趋势线。

这个趋势其实是1990 年IPCC第一次报
告中的预测图,它由英国气候学家
Hubert Lamb研究得出,其实际描述的是
英格兰地区的温度变化。

剩下的黑蓝绿
三条趋势线由其他科学家研究得出,在
后续的IPCC三次报告中给出。

我们可
以发现除红色趋势线在中世纪温度超过
现在,其余均低于现在温度,即最近研
究表明现阶段温度超过过去1000年中任
一时期的温度(包括中世纪暖期)。


咸平教授在这里单单举荐Hubert Lamb
先生的研究成果显然是以偏概全。

现阶段对全球变暖理论挑战最大的莫过于近十多年未曾变暖的气候,以及今年出现的极寒天气。

我认为我们常以30年为一个阶段判断气候的变化,10年只是三分之一,现在判断气候未变暖为之过早。

我们说气候变暖是总体上变暖,并不是指一年比一年热,在逐渐变暖的过程中出现较冷的一年并不足以为其,1000年来也有呈现升降升降的波动,但就总体而言是表现为升得多降得少,是变暖趋势。

对于今年出现的中国北方和欧洲极寒的情况,有学者分析是由西伯利亚高压气团造成的。

西伯利亚高压气团阻碍了暖空气西进,导致欧洲地区温度骤降。

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来自地中海的暖湿气流在东南欧上空交汇,给这一地区带来大量降雪。

造成欧亚极寒天气的大气环流异常的成因十分复杂,它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
的,主要因素有北极涛动、全球气候变暖、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等。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里减少了20%。

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

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进发,导致当地气温骤降。

北极海冰的减少会影响俄罗斯以北上空高压天气系统的发展,将北极和西伯利亚的寒风带到欧洲和不
列颠群岛。

国外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已证实,北极海冰的减少与极地区域高压的发展之间存在关系,后者影响着南部低纬度地区的气流模式。

随着海冰减少,大量的热量从海中释放到寒冷的空气中并导致空气升温。

升温的空气使气压不稳定并改变北极与其以南区域之间的气压差异,最终导致气流模式的改变。

总而言之,这次极端天气的成因涉及因素众多,包含全球变暖因素,而且就此否定全球变暖比较牵强。

大家可能都可以感觉到98 年以后中国几乎每年都能出现一些百年一见或几十年一见的极端天气,这说明我们地球的大气环流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将增高,但据此判断气候的趋势行吗?能够用来质疑全球变暖吗?我认为是不够的,正如我在上一段提到的那样,极端天气的出现往往是由多种因素混合造成的,海气相互作用、人为影响自然、偶然因素,甚至太阳活动都可能导致他们发生。

它们可以造成局地的大降温,但我们必须看到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 高山冰川也在逐渐消退; 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 年里。

戈尔在他的电影里展现的北极卫星图片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冰雪覆盖区面积确实在减小。

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使得存储在地球内部的能量被大量释放,而随之产生的CO2 温室气体阻碍了热量的逃逸地球,地球能摆脱变暖的命运吗?我持消极态度。

最后还想说说全球变暖的理论还不完善,计算机模型的建立对比实际情况现在看来是高估了温室气体加速变暖能力,这是有待改进的。

科学家们之间的争论从未终止过,这是出于科学的严谨态度。

抛开科学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事物的两面性也决定人类不可能只享受化石燃料带来的方便而不需为此买单。

节能减排,达到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的目标是我们该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