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热点-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专题之文言文断句技巧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2020年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断句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一句话的末端用句号断开,叫“句”;在一句以内口气中止的本地用逗号断开,叫“读”(dòu)。

高三的学习,各种题型的技巧和方法都经过全面训练,特别是文言断句这种“有法可依”的考点,大致总结了对话标志、虚词标志、固定结构、特殊句式、修辞技巧、词性标志等比较实用的方法技巧。

但是在做题时学生仍然存在普遍容易丢分的地方,下面一起了看看这些易错点。

(一)、混淆语气停顿和句读正例:天人之理一也。

误断:天人之理/ 一也。

此例中学生将主语和谓语断开,这是语气的停顿而非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通常是无须断开的。

为了纠正这个易错点,应该多练习从词性和句子成分进行分析。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或者找准动词,就基本可以推断出句子的断句位置而断出句读了。

例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在以上括号内语段中先划出名词和代词,基本可以确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从而为断句提供便利,也可作为检查验证的一个标准。

例2、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在这个句子中学生亦有在“入”字后断开而发生错误的情况。

此句除了可以从语意上分辨外,也可依据动词“入”来找到它的宾语“胡”而避免发生这种句子不完整的错误。

(二)、误用对话标志正例:乐天每作诗/ 令一老妪听之/ 问曰/解否/ 曰解/ 则录之/ 不解/则又复易之。

误断:乐天每作诗/ 令一老妪听之/ 问曰/解否/ 曰/ 解/ 则录之/ 不解/则又复易之。

此例中学生在所有“曰”的对话标志后均断开而发生错误。

纠正这个易错点,应强调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道”为标志。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怎样断句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怎样断句

文言文怎样断句一、问题描述:常见的文言文断句有哪些?如何断句?二、复习范围文言文断句是高考必考内容,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三、方法指引1.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其中,“湖阳公主”“帝”“朝臣”是名词,“湖阳公主”的谓语是“新寡”,“帝”的谓语是“共论”,“朝臣”是“共论”的宾语,“微观”是最后一个句子的谓语,“其意”是“微观”的宾语。

于是断句便是“湖阳公主新寡 / 帝与共论朝臣 / 微观其意”。

2.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做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做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做题技巧第一类:熟记"之,乎,者,也,焉'等语气助词这几个语气助词一般都是在一句话的末尾的,所以,大致的可以先按照这个来断句,一般也是会对一大半的。

第二类:人称代词吾,我,朕孤,寡人,余等都是人称代词,这个是可以帮助断句的,一般用于句首或句末,注意断句。

第三类:主谓宾(语序)大致来说,文言文也是按照主谓宾来进行断句的,当然,很多时候是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这样的状况,而且多数时候考的就是这些状况,所以,要分清楚主谓宾结构。

举个例子,马首是瞻,这就是个定语后置句,正确的翻译就是"瞻马首'。

2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依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假设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各别疑难之处,可依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3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答题的技巧1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依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怎么得高分?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怎么得高分?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怎么得高分?一、故事引入以前,有一位阔少爷,常希望找个漂亮妻子。

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的美人,非常高兴。

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

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什么是断句呢?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二、考点解读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译文】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

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重庆卷已经把断句作为必考专题,所选语段不长,有故事性或分析评论,可能涉及文史哲知识;断句三分,一般六处,对选文的整体或者部分进行断句,只用斜线(/)断开,不加标点。

三、方法指津(一)基本方法: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020年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题解题六大技巧

2020年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题解题六大技巧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题解题六大技巧(一)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找虚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断句方法及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断句方法及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语文文言文的断句方法及技巧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简单句式入手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2020届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2020届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 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 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 也。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 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 可及也。
▪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 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 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 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 使人不能赶上。

断句口诀
▪做题前:
▪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 文段休问长与短, 熟读精思是关键。
▪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 联系全文前后看, 先易后难细分辨。
做题中:
词性词义要精研,句法结构帮助判。
紧抓“曰”“云”“言”,对话标志易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新冠背景下的语文学习课
▪ 敬畏自然 ▪ 珍爱生命 ▪ 直面人性 ▪ 文化反思 ▪ 家国情怀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文言文断句
▪ □什么叫断句
▪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 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 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 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 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 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 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 “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叫断句 读。
▪ 例1、 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 壁 引 其 光 以 光 映书 而 读 之。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 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 读之。(凿壁偷光)
规律一: 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 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 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2020-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2020-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文言文复习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文言文阅读会考选择题、翻译题及断句题。

高三网小编整理了最实用的文言文断句方法和技巧,帮助广大高考生搞定文言文断句题型,确保在文言文阅读中少失分。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简单句式入手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专题之文言文断句★★考点解读★★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文言文断句方法以及技巧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辦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

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

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技巧点拨★★基本原则⑴总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

⑵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⑶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⑷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

⑸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

⑹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⑺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⑻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例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另如,“於/鲧哉”(《尚书》)⑼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

这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

基本方法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准确断句的前提。

⑵分清语段的层次——准确断句的基础。

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准确断句的关键。

⑷通过译文进一步验证——准确断句的保证。

常用技巧从解题角度来说,在断句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标志”:㈠句末语气词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

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几个:⑴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⑵矣——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

例如:“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

例如:“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刺客列传》)⑷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

例如:“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庄子》)⑸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

例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⑹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邪/”(《史记》)⑺哉——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

例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⑻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另外,有些句末语气词之间经常连用,用于强化语气。

比较常见的有:⑼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⑽而已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⑿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⒀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⒁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㈡句首虚词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起”。

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是“夫”、“盖”。

⑴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⑵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一些固定短语也常常用于句首。

常见的有:⑶于是:“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廉颇蔺相如列传》)⑷然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⑸无乃:“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⑹是以、是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㈢单独使用的叹词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独立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开来。

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

例如:⑴呜呼:“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声赋》)㈣句式——对偶和排比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

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⑴对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㈤其它例如,⑴借助文体特点;⑵考虑语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结构;等等。

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每个人的文言功底和阅读习惯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学会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办法和技巧。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答案】10.C【解析】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

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

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

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

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

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D项。

“吴廷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

排除B项。

分析可知,C 项断句正确。

故选C。

参考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

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

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

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

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

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

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

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

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

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

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

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

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

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

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

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

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

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

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

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

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

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

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