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认知及自我保护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手术室护理人员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之中,严重的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手术室作为一个专业科室,工作繁重,节奏紧张,而且还是高危区,其特殊的工作环境,无时无刻对护士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其中不乏多种职业危害,如何树立职业安全意识,妥善处理现存问题,同时予以正当防范,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护士的健康,值得我们探讨。
1 血源性感染的危害因素和防范1.1 危害因素传染源为病毒携带患者的血液。
体液通过皮肤损伤(针刺,刀伤,锐利器械划伤等)渠道感染,最常见的就是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还包括艾滋病(HIV),梅毒,疟疾等。
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国,而艾滋病的发病率也呈现着日益增长的趋势,其危险性可想而知。
除了病毒,还有一些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如:铜绿假单胞菌,破伤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甚至还有寄生虫,如:疟原虫。
有研究表明,在血液及各种体液中含病毒较多的分别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感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羊水,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
1.2 防范措施1.2.1 术前做好自我检查手部皮肤有破损者原则上暂不参加手术的洗手工作,尤其是某些感染手术。
1.2.2 勤洗手操作前后要洗手;当接触污染物品或可疑污染物品时,应用肥皂,流动水反复清洗手臂,然后消毒液擦拭。
1.2.3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相关疫苗的接种如:乙肝疫苗。
通常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进行接种,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且对丙肝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1.2.4 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参加感染手术时应戴双层手套,佩戴防护镜,不穿漏趾手术鞋,操作中如出现手套破损,衣帽浸湿应立即更换,并消毒污染部位。
1.2.5 加强消毒隔离手术完毕及时处理污染的敷料器械,防止微生物在其内生长繁殖污染环境,污染手术间与普通手术间应分开。
及时,正确处理缝针,刀片,针头等锐利物品,各类敷料以及病人的引流物,冲洗液等,减少危险物的暴露时间。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自我防护及自我保健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自我防护及自我保健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手术室护理工作者自我防护措施。
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认识到手术室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受空气污染、病毒感染、噪音及心理危害的环境中,采用了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病毒感染,减轻噪音等一系列防范措施。
结果:增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对人们的健康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并减少了环境污染。
结论:正确认识职业危害,减少或者消除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是防范措施的关健。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性损伤防护所谓职业性损伤是指工作中某些职业危害因素导致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包括职业性危害导致的损伤和与工作有关的疾病[1]。
职业危害物理因素:①意外伤害:多为利器伤。
②缺氧危害:长时间工作在密闭空间会引起头晕、疲倦等缺氧症状。
③噪音危害:手术室为噪音污染严重的科室,因其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护、抢救设备及各种器械,噪音多>90分贝[2]。
④放射线危害。
⑤粉尘污染。
化学因素:①废气的伤害:术中CO2、异氟醚等麻醉药品的残余气都可污染手术间内的空气,长期吸入可造成肝损害、细胞突变、免疫力下[3]。
②消毒制剂的伤害。
③抗肿瘤药物的伤害。
生物因素:病人的血液、尿液、分泌物等均含有各种致病微生物,术中的配合也会由于血管出血,处理脐带等受到血液的污染,这其中以艾滋病、乙肝、丙肝的威胁最大。
生理因素:手术室护士工作负荷量明显加大,很多人需要超负荷的工作。
防护措施利器伤的预防:①加强护士职业培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②认识并改变危险行为。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紧急处理:①锐器伤后:戴手套者应脱去手套;从近心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同时用清洁流水冲洗伤口。
用0.5%碘伏、2%碘酊、75%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
②HBV暴露后应尽早监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③HCV暴露后3~4周内进行抗体检测,6~9个月复查以确定是否感染,如感染HCV,需查肝功能,为及早使用干扰素提供依据,以及早治疗;④HIV感染后2周~3个月是窗口期,因此暴露当时、后1个月及6个月需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是否感染。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推进,社会以及医院对护士综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其掌握全面的综合知识以及加深对职业危害防范的认识。
手术室里的工作较为繁忙且复杂,医护人员所承担的责任要求他们必须全身心工作,然而,长时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会使医护人员的身体比较疲惫,除此之外,护理人员长期暴露于辐射、尖锐的手术器械以及血液等环境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业危害。
基于此,了解手术室里护士的职业危害以及如何防护手术室里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下为大家简要科普关于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以及如何防护手术室里护理人员等相关知识点。
一、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一)物理方面的危害手术室里的一些手术,其工具使用的噪声较大,护理人员每天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对听觉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手术里的工作人员多多少少都会接触一些辐射物质,长期积累,容易在身体内形成致癌物质;手术室里的尖锐物品较多,手术室内的工作强度较高,很容易造成医护人员的划伤等。
(二)化学方面的危害手术室里的大部分患者都会使用麻醉,使用麻醉后残留的废气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又因为手术室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不容易通风,这会增加对护理人员的身体伤害;手术里要保持无菌操作,护理人员每天要按时对其消毒,这意味着医护人员会接触大量的消毒剂,长期暴露于这样的环境中,会诱发一些疾病的产生,比如神经性头疼、记忆力消退、气促以及哮喘等疾病,除此之外还容易造成护士流产和胎儿畸形的情况发生。
(三)生物方面的危害如果护士的手有破损时,接触了阳性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这会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一些血液性疾病的感染以及肿瘤的肿物生长;护理人员如果接触了一些其他液体,比如羊水、分泌物以及胸膜液等,极易造成医护人员受到细菌的感染。
(四)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危害手术里的工作强度是非常大的,医护人员每天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对于心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手术室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医护人员长期的站立,导致其出现一些职业疾病,比如颈椎病、腰肌劳损以及胃溃疡等疾病;高强度的工作以及高强度的压力会导致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加重,造成一些心理上的疾病,比如抑郁症等疾病。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手术室护理人员(护士)是一群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人群。
手术室的特殊环境使得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在一些危险的因素当中,从而威胁手术室护士的自身健康。
因此,作为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手术室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自身的防护工作,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标签:职业危害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理危害对策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手术室的环境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
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环境封闭存在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因素,且由于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高危群体。
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高科技产品、各种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等被手术室广泛使用。
因此,针对危害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的现象,如何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减轻有害因素对自身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手术室存在的职业性危害1、生物性危害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被病毒、细菌、支原体、霉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感染的机率为增加。
据资料显示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血接触,诸如器械护士传递锐利器械时意外遭受针刺伤,刀割伤以及污血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里。
而血接触造成感染的概率为:乙肝2%~40%,丙肝3%~10%,爱滋病(AIDS)0.2%~0.5%。
乙肝病的致病性强,般0.004ul 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2.化学性危害手术室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动性较差,工作期间接触化学消毒剂的时间长、种类多、使用频率高。
(1)甲醛是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易挥发气体,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致敏、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据报道,甲醛浓度超过0.6mg/m 3 ,即可引起流泪,咽部不适及疼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气喘,如果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月经紊乱,染色体异常及肝脏损害。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手术室护士; 职业危害;自我防护手术室护士工作量重、节奏快、经常昼夜颠倒、三餐无规律,同时还受到环境中生物、化学、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侵扰。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身心健康必会受到损害。
所以更好的认识这些职业危害,做好自身防护,就尤为重要。
1 职业危害1.1 意外损伤手术室因其特殊的环境[1],手术室护士配合每台手术所用的锐器较多,如:刀、剪、针等频繁传递,术后清洗等环节极易损伤自己或他人。
据Johanet调查指出约有11.7%手术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液接触。
如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落到眼里、倾倒引流液等原因。
这些因素使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很高,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乙肝感染率高达63%。
1.2 生理、心理因素手术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
器械护士配合一台大手术时需要穿针引线上百次,长时间站立往往导致颈酸、眼晕、双下肢酸胀等。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进食时间不规律,使身体经常处于疲劳状态。
手术室护士极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胃溃疡等。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要求手术室护士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时间工作也会产生心理疲劳,从而出现动作协调性差,思维和判断失误增多。
1.3 空气污染手术室空气污染包括:高频电刀使用时所散发出的焦灼气味,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挥发。
甲醛、戊二醛等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2]。
它们用于手术室的消毒、固定标本、器械消毒等。
这些化学消毒剂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黏膜、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黏膜均有刺激作用,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1.4 激光和电离辐射当今高科技的医疗仪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多采用激光手术,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
有些手术如骨科半闭合手术需要在X射线下才能进行。
这些医疗仪器虽然可极大提高手术的准确率,但如果对其产生的电离辐射保护不当,可因蓄积作用而使免疫功能低下甚至致病。
骨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策略的进展

骨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策略的进展骨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许多职业危害因素,如手术切割工具的刺伤、手术烟雾对呼吸道的影响、手术过程中的辐射损伤等。
长期受到这些危害因素的侵害,会对骨科护士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骨科护士需要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策略,保障自己的健康。
一、职业危害因素(一)手术切割工具的刺伤在手术过程中,骨科护士需要手持手术切割工具协助医生进行手术。
由于手术器械非常锋利,一不小心就会刺伤护士的手指,严重时可能会骨折、断指等。
(二)手术烟雾手术烟雾是指手术过程中由于电切和高频电凝等操作而产生的雾状气体。
这些气体中含有刺激性较大的化学物质,会对呼吸道造成伤害,而且长时间接触还可能导致患癌。
(三)手术过程中的辐射损伤手术过程中可能会使用X光机等能量较高的设备,长时间接触会对骨科护士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辐射还会影响护士的生殖系统,使其对正常生育产生影响。
二、防护策略(一)手部防护骨科护士在使用手术切割工具时,应注意保护手部。
可以佩戴手套、护手器等,以减少切割工具的伤害。
(二)呼吸道防护在手术烟雾时,护士需要注意呼吸防护。
佩戴口罩、呼吸器等可以有效减少对呼吸道造成的伤害。
(三)辐射防护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辐射设备时,护士需要佩戴辐射防护背心、面罩等防护设备,以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
同时还应掌握减少辐射的方法,如尽量缩短接触时间、增加距离等。
(四)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也能提高骨科护士的身体抵抗力,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护士应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充足的睡眠、科学运动等,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
总之,骨科护士面临着许多职业危害因素,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工作中,护士需要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防护措施,做好日常保健,才能更好地为病患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内容摘要: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措施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是在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仅使手术室护士的生活紧张、无规律,而且使手术室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若不注意防护或防护措施不当,会造成各种职业性损伤,直接影响到手术室护理质量。
现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讨论如下。
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1.1生物因素感染是手术室护士常见而严重的一种威胁。
手术室护士经常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如术中的出血、吸痰引起的呛咳、骨科手术中的敲打均可造成手术室护士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
最具威胁的感染是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和艾滋病(HIV),它们是通过血液传播的,感染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1]。
1.2化学因素1.2.1化学消毒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84消毒液等是手术室常见的用于浸泡标本、消毒器械、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的挥发性化学制剂。
长时间吸入含有高浓度的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和过氧乙酸、84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2]。
甲醛对人体的损坏更大,不仅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导致肺水肿,是护士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
1.2.2废气的排放用于吸入麻醉的氨氟醚、异氟醚等可从麻醉机衔接管道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的空气。
麻醉气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有不良的生育结局,还可引起头痛、脱发、抑郁、失眠、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等。
经常接触麻醉剂的医务人员中,肝脏病、肾脏病和维生素B12代谢紊乱的发生率较高。
另外电刀及氩气刀所产生的烟雾,骨水泥混合时产生的异味对呼吸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3物理因素1.3.1意外损伤手术配合中常使用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等传递频繁,极易误伤自己和他人。
有报道称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3]。
骨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策略的进展

骨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策略的进展骨科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一些危害因素,这可能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保障骨科护士的职业安全和健康,需要制定相应的防护策略和措施。
以下将对骨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策略进行探讨。
骨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1. 机械因素:骨科手术需要使用各种手术器材,如手术刀、钢板和螺丝等,这些器材可能对护士身体造成伤害。
2. 生物因素:接触患者的血液和其他体液时,护士可能会受到感染的风险。
3. 化学因素:骨科手术中会使用一些化学药物,如麻醉药物和消毒剂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对护士的身体造成危害。
4. 物理因素:手术室内常常充斥着噪音和强烈的光线,长时间暴露在这种环境下会对护士的听力和视力造成损害。
为了防止骨科护士受到这些危害因素的伤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策略和措施:1. 机械防护:护士在使用手术刀等器械时,需要正确操作,避免自身受到伤害。
护士还应经常对手术器械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
2. 生物防护:护士需要正确佩戴防护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等,以防止接触患者体液时感染。
护士应定期接受疫苗接种,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3. 化学防护:护士需要正确使用和储存化学药品,避免误食或接触。
当使用化学药品时,护士还需要佩戴防护手套和口罩等。
4. 物理防护:护士需要佩戴护目镜和耳塞等防护装备,减少对视力和听力的损伤。
工作环境中也需要合理设置噪音和光线等,以保障护士的健康。
近年来,对骨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策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1. 建立了职业危害评估体系:通过对骨科护士日常工作环境和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制定出相应的防护策略和措施,更好地保护护士的身体健康。
2. 开展了职业健康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开展宣传活动等,提高护士们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3. 推动了医疗设备的改进:针对骨科手术中可能存在的机械伤害问题,研发了一些更加安全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手术器械,减少护士的伤害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认知及自我保护
发表时间:
2014-08-19T11:31:43.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6期供稿 作者: 骆彩霞 邬美霞
[导读] 骨科手术室护士面对种种职业性危险因素,首先,应充分认识职业危害,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其次,在工作中应采取有效的自身
防护措施
骆彩霞
邬美霞
(包头市第三医院 内蒙古包头 014040)
医院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也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多种职业危害严重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随着医疗设备逐渐现代化,高
新技术的应用,各种抗肿瘤药及消毒剂在手术室的广泛使用,工作中如果不注意防护,就容易造成身体上的伤害,骨科专科手术室护士相
对其他手术室受到的职业危害更大,除了有常见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因素外,
C臂机X射线的危害最为突出,因此骨科手术室护
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各种危害,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现将骨科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认知知识及自我防护总结如下:
1 骨科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 手术室的工作节奏快,骨科手术大多属于创伤性急诊手术,病人来不及检查筛查项目就上手术台,而且在手术中配合时经
常使用的锐利器械比较多,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因此受感染的概率较高。
1.2物理因素
1.2.1骨科手术室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就是X射线,随着医学的发展,C臂形X射线机在骨科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直接用于骨
科手术中的定位,检查术中复位固定的效果,
c臂机的使用明显提高了骨科手术的质量,缩短了手术时间。但X射线能穿透各种不同密度的
物体,并在穿透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
X线照射机体后,可使组织细胞和体液发生一系列变化,组织中的细胞被电离辐射灭活,从而
引起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的放射性损害
[1],放射性损害受照射剂量、照射面积和部位、受照个体与组织细胞的放射敏感率以及射线的能量
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2],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头痛、血象异常,严重者可导致白血病、放射性白内障、皮肤癌等,妊娠期易造成胎
儿致死、致畸、严重智力低下等。
1.2.2骨科手术经常用到电钻、电刀等器械,随之带来的噪音不可避免,还有麻醉机、呼吸机提示音,负压吸引器使用时发出声音,长
期在噪声下工作可引起疲劳、烦躁、头疼头晕和听力下降等。
1.3化学因素 手术室工作经常用到各种各样的化学消毒剂、麻醉气体和固定剂。骨科手术经常使用电刀和骨水泥,使用电刀或调拌骨
水泥时,整个手术间都会发出一种刺鼻刺眼的气味,长期接触这些的护士身体受伤害的机率就高,常见头疼、恶心、哮喘等症状。
1.4生理和心理因素 手术室工作具有连续性、无规律性、快节奏的特点,长时间空腹工作中午不能按时进餐,且进餐速度过快不能及
时供给饮食,常可引起低血糖甚至虚脱。护理人员在参加手术时往往处于被动体位,长时间站立身体重量集中于下肢,久而久之造成下肢
静脉曲张水肿。手术室护理工作具有高负荷、高风险、责任重、压力大等特点,手术室护理人员不仅要面对紧张繁重的工作还要面临各种
职业危害,容易导致心理生理的疲劳,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2 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危害的防护 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手术室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接触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穿防护
衣,做好术前回访工作,尤其要准确了解肝功和梅毒病毒携带情况,做好自我防护。
2.2物理因素危害的防护
2.2.1X线防护措施 (1)时间防护:尽量缩短X射线的曝光时间,曝光时间越短,操作人员和受检者的受照射量就越小,二者成正比关
系。(
2)距离防护:X射线的照射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当距离增加1倍,则照射量可减少到原来的1/4,在X线机工作时,所有人员应
尽量远离。(
3)个人防护:工作中应遵循防护X射线照射的3个原则:缩短照射时间、增加与X线的距离、设置屏障防护。手术人员均应穿
戴包裹式铅衣、铅围脖、铅眼镜等物品进行防护,特别是对甲状腺、性腺应实施防护。
2.2.2手术室噪音的防护 使用器械时轻拿轻放,尽量减小器械碰撞的声音。操作各类仪器时尽量轻柔,放置时平稳。经常对仪器进行
检修,淘汰过旧、有问题的仪器,对于器械台、麻醉剂等的活动部件,经常更换润滑油,消除异常杂音。对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个体差
异,给予不同的报警参数,避免不必要的仪器警报杂音。对于空调、排风系统等设备,经常进行检修维护,避免噪音产生后再做维修,防
患于未然。
2.3化学因素的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应正确认识各种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做好防护工作。取消甲醛空气消毒法,对于熏蒸消毒的甲醛
气味研究认为定时电风扇抽风可降低甲醛的浓度,地面尽量不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减少空气中消毒液的浓度。
3 小结
骨科手术室护士面对种种职业性危险因素,首先,应充分认识职业危害,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其次,在工作中应采取有效的自身防
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又有效地保护自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刘胜英,常树玲.手术室骨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J].中华临床医护月刊 2011年第8卷第10期
[2]朱卫萍,朱华勇,潘蔡芬等.C形臂X线机对手术室护士辐射剂量和防范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