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道地药材生产概况
十堰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Ha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农业科学, 2018, 8(1), 37-41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journal/hjashttps:///10.12677/hjas.2018.81008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 of Chinese HerbalMedicine Industry in ShiyanJun ZhouHubei Province Shiyan Agricultural Academy of Sciences, Shiyan HubeiReceived: Jan. 1st, 2018; accepted: Jan. 12th, 2018; published: Jan. 19th, 2018AbstractBy expounding the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in Shiyan of Hubei province and analyzing the potential of develop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and some problems faced by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straighten out industrial mechanism, set up special research institute and encourage the improvement of in-tensive processing level, so as to promote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KeywordsShiyan, Countermeasures,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dustry十堰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周军湖北省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湖北十堰收稿日期:2018年1月1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19日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十堰市发展中药材产业优势的阐述,分析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潜力及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理顺产业机制、成立专门研究所、鼓励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等措施,从而促进中药材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蕲春县中药材生产现状与建议

蕲春县中药材生产现状与建议蕲春县中药材生产现状与建议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鄂发[2008]6号)的强力推动下,蕲春县委、县政府相应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医药名县的决定》(蕲发[2008]7号)文件,我县中药材生产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社会化服务的工作思路,采取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中药材种植大户,引导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坚持科学驱动,政策推动,龙头带动等措施,不断加快蕲春优质道地中药材生产快速发展。
一、生产现状根据县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县药材基地存量面积达到176890亩,其中木本药材存量面积达到141690亩,草本药材面积达到35200亩,比上年新增中药材基地16890亩,增长11%,中药材总产量达到9640吨,产值达1.5亿元,骨干主导品种亩平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白术亩产值过万元、百合亩产值过4000元,栀子亩产值过1000元,葛根亩产值过4000元,甜叶菊亩产值过3500元的超历史记录,中药材种植区药农实现人平增收300元目标。
中药材种植大户达到1883户(种植面积过5亩),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有32个,逐步形成企业、合作社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模式。
今年上半年由于长期干旱致使草本药材生产遭受重大损失,播种面积36000亩,收获面积不足20000亩;预计全年总产量6000吨,产值1.3亿元。
(一)引导民间资本建基地有新突破我们抢抓春节机遇,采取座谈会、拜年、参观李时珍医药集团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推介县委、县政府《加快医药名县建设的决定》、林权制度改革等有关政策,积极引导回乡创业的民间资本投资中药材基地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吸引1600多万元民营资本投入中药材基地建设,并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长短结合提高种药效益。
今年民间资本投资中药材基地建设时,按照长短结合原则,制定科学规划,不急于求成,稳扎稳打,实现了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新变化。
苍术道地性考证

苍术道地性考证
1、茅苍术因产于江苏茅山(南京附近句容,金坛等县)而得名,江苏茅山是历史地道产区。
明代以来茅苍术作为贡品,仅句容县即年贡200担。
1915年茅苍术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曾获金奖。
但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茅苍术药材商品锐减,已无法为国内外市场提供货源。
以后,由于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地区的英山、罗田等县人工规模化种植茅苍术,加上当地野生资源亦相当丰富,因而茅苍术的主产区已逐渐移至湖北大别山东部,大洪山-荆山一带。
为考察茅苍术产地变迁情况,课题组于2010年9月下旬曾去江苏茅山地区的句容,金坛等地进行考察,并走访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的专家及当地药材收购部门和药农,写出了调研报告。
2依据湖北省中药资源普查资料,基地选址位于苍术药材生产最佳区划内,为全国苍术药材传统地道产区,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成熟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及丰富的经验。
恩施州地道药材玄参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为玄参科玄参属植物,又名元参、黑玄参、黑参等,具有泻火解毒、凉血滋阴的功效。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常用中药材,以干燥根入药。
湖北恩施由于生态环境非常适宜玄参生长,有种玄参的习惯,尤以建始龙坪、楂树坪,巴东绿葱坡、野三关镇、清太坪镇、水布垭镇等种植的玄参个大、体实,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1]。
1科研成果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为科研支撑,恩施硒都科技园有限公司在巴东、建始的玄参基地,于2006年12月通过了国家GAP 认证,成为湖北省第一个国家GAP 认证品种[2]。
恩施硒都科技园有限公司从恩施州地方玄参群体中经过系统选育法选育出了宽叶-3新品系,并于2008年通过了审定,定名为恩玄参1号(审定编号为鄂审药200801)[3]。
2011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组织专家对巴东玄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了巴东玄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从2006年开始,恩施州质监局先后与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联合,研究制定了巴东玄参生产技术规程、玄参主要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规程等湖北省地方标准[4],为玄参标准化种植模式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种植现状2.1种植历史湖北是全国玄参三大集中产地之一,恩施是湖北产地主产区。
据《中药商业志》记载,1939年巴东、建始就有玄参经营;196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恩施地区的巴东县、建始县为当归、玄参、厚朴、木瓜等中药材生产基地。
玄参在湖北产区何时进入人工栽培,尚无明确记载,专家对产地走访考证,恩施州玄参是1962年由巴东绿葱坡祁家坪一退伍军人观察到玄参药用价值高,市场紧俏,将野生玄参搬来家种,年复一年,逐步繁殖扩大。
1963年,恩施地区《中药商业志》记载,玄参主产于巴东绿葱坡和建始龙坪。
道地药材调研报告

道地药材调研报告道地药材调研报告一、引言道地药材是指生长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具有独特品质和疗效的药材。
它们通常是由自然生态环境、土壤和气候等因素共同影响下生长的。
道地药材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被认为具有高品质、高疗效和高药用价值。
本报告将通过对道地药材进行调研,详细介绍其特点和价值,以及其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二、调研过程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几个知名的道地药材产地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
我们联系了当地的农民、种植户和相关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访谈,并观察了道地药材的种植和加工过程。
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络资源和文献资料,了解了道地药材的市场价值和潜在的压力。
三、特点和价值1. 独特的地理环境:道地药材的种植地通常位于山区、丛林或高海拔地带,拥有丰富的阳光、空气、水源和土壤。
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使得药材种植出的植物或植物部分呈现出特殊的形态、色泽和气味,且药效更佳。
2. 高品质和高疗效:由于道地药材生长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其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相对其他产地的药材更为丰富。
这使得道地药材在药用价值上更具有竞争力,被广大消费者和制药企业青睐。
3. 文化传承和市场需求:一些道地药材的种植和使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
这些传统的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遗产,并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国内外市场对道地药材的需求不断增长,使得道地药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挑战和风险1. 资源压力:由于道地药材只能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种植,其种植面积有限。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资源供应可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道地药材的稀缺性增加。
2. 市场竞争和冒充现象:一些药材商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可能采用非道地药材冒充道地药材进行销售,从而导致市场出现混乱,消费者无法真正享受到道地药材的独特品质和疗效。
3. 环境破坏:由于道地药材种植地多处于生态脆弱区域,人为开发、过度采摘和无序种植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到道地药材的生长和品质。
青蒿道地药材研究综述

青蒿道地药材研究综述青蒿入药有2 000多年的历史,根据现代研究结果推断,1 700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中所记治疗疟疾的青蒿应该来源于黄花蒿。
基于本草资料从治疗暑热、截疟等方面,青蒿的道地产区应在历史上的荆州(今湖北)及其周边地区;从抗疟成分青蒿素含量高低的角度,青蒿道地产区应在重庆、广西及周边省份。
研究表明:黄花蒿在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抗疟用青蒿素含量较高;黄花蒿放置半年后青蒿素可降解30%左右,一般需放置阴凉干燥处贮藏。
野生黄花蒿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试验田选育出的黄花蒿其青蒿素质量分数最高可达2%。
标签:黄花蒿;青蒿;道地药材[Abstract] Artemisiae Annuae Herba has used as a medicine for more than 2 000 years. To infer based on the modern study results,Artemisiae Annuae Herba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recorded in Zhou Hou Bei Ji Fang before 1 700 years should come from Artemisia annua.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from the field of treatment hotness and preventing attack of malaria etc.,the Dao-di producing district of Artemisiae Annuae Herba should at Jingzhou (now Hubei)and surrounding areas in history. From the view of anti-malaria components artemisinin content,the Dao-di growing producing district of Artemisiae Annuae Herba should locate at Chongqing,Guangxi and its surrounding provinces. 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A. annua was harvested in flower bloom at autumn,and in this time it also had higher artemisinin content. If A. annua was stored exceed six months,artemisinin could be degraded about thirty percent. So it should be stored in a cool and dry place generally. Wild A. annua had a rich genetic diversity. Artemisinin content of A. annua breeding in experimental field could reache to two percent.[Key words] Artemisia annua;Artemisiae Annuae Herba;Dao-di herbsdoi:10.4268/cjcmm20161107道地藥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受到特定生产加工方式影响,较其他地区所产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药材[1]。
药材产业发展给力菊花之乡(调研分析方案)

发展中药材产业经济建绿色大别山、富裕大别山——麻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麻城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东经114°4′-115°28′,北纬30°50′-31°36′,处于武汉、郑州、合肥三大城市合围的中心位置,版图面积3747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16个行政村,7461个村民小组,人口120万。
地形地貌多姿多彩,平原、丘陵、山区、水域兼有,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地势自北东向南西倾斜,且南北地势高差悬殊,属中低山丘陵地貌。
全境河谷纵横,山水环绕,森林覆盖率在44.7%,年均气温13.0-16.1℃,平均降水量1111.2-1688.7mm。
麻城地处副热带东亚季风区,属副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全市中药材生产土地可利用率较高,计总数380.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67%,山林地282.62万亩,水域面积45.1万亩,旱地面积29.58万亩,还有广阔的举水河沿岸河堤、沙滩。
丰富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为麻城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中药材资源现状我市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药用植物、动物的着生和繁衍,资源十分丰富,历来是重点中药材产区之一。
据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药材资源普查统计,分别在我市境内的中药材有639种,分属于189科,其中:植物类有147科580种;动物类有42科50种;矿物及其他类有9种。
主要珍稀名贵药材有:杜仲、天麻、贝母、豹骨、灵猫香;麻城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地方特色药材有:天麻、茯苓、荆介、蔓荆籽、桔梗、射干、苍术、天冬、丹参、紫苏等16种。
特别是茯苓以品质好而荣获过“南洋劝业会”五等银质奖,我市荆芥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并以茎方色绿,气香浓优质特色而闻名全国药用市场,素有“麻荆芥”之称,被称为“道地药材”;年产一万公斤以上的大宗药材有:生地、菊花、夏枯球、香附子、络石藤、石韦、细梗胡枝子、艾叶、白茅根、山豆根、茵陈、苦参、白头翁、鱼腥草、野菊花、桔梗、苍术,柴胡、垂盆草、丹参、射干、前胡、黄精、瞿麦等140种;引进栽培及家种家养的有:黄连、玄胡、杜仲、厚朴、黄柏、连翘、酸枣仁、菊花、生地、玄参、白术、丹皮、白芍、红栀子、木瓜、浙贝母、梅花鹿、板蓝根、大青叶等26种;家野兼有的:桔梗、射干、白前、金银花、天麻、百合、山药、鳖甲等10种。
湖北医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湖北医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湖北是中国中部重要的经济大省,也是中国医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是华中地区的交通枢纽,拥有较为完善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网络。
湖北省作为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一、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湖北省的医药产业发展较为迅猛,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药产业链条。
湖北省的医药企业涵盖了医药研发、生产、销售、医疗机构等各个环节。
医药企业规模较大,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实力。
湖北省的医药产业主要以生物医药、中药材、药品制造、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为主要发展方向。
二、政府支持政策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政府加大了对医药研发的支持力度,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医药科技研究和创新。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产能。
政府还加大了对人才引进的力度,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加入医药产业。
三、创新发展湖北省的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较强,不断推动医药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在新药研发、生物制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同时,湖北省还加大了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力度,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
四、市场经济发展湖北省医药产业市场规模较大,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成熟。
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各家医药企业都在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尤其是在药品销售、医疗服务等方面做足文章。
市场需求也较为旺盛,医药产品供应充足。
同时,湖北省的医药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医药产业的增长速度可观。
五、问题与建议尽管湖北省的医药产业发展较为迅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二是企业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下降,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整合。
三是医药市场不够规范,存在一些不良竞争现象,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整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道地药材生产概况摘要:湖北省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的特点。
《本草纲目》所记载的1800多味中草药,武当山有400多种,神农架有1200多种,其中,道地药材资源尤其丰富,占全国道地药材品种总数的﹪。
至今为止,本省已形成了多个生产基地,建立了多个道地药材主产区,拥有道地药材生产的极大优势。
关键词:湖北、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总论:湖北省是拥有中医药自然和人文双重优势的中医药大省,在地理条件上具有环境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特征,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素有“中华药库”之称。
现今,中药材原料生产已经成为很多县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其中,尤以恩施和蕲春两大药材生产基地规模最为巨大和成功。
一、地理环境湖北省面积万平方公里,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
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秦岭、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
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区域。
二、气候特征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
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C,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
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
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三、资源概况植被具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
全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
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
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
四、人文背景湖北省是“神农尝百草”这一古老传说的发生地,具有浓厚的中医药人文资源。
湖北省也是着名医学着作《本草纲目》李时珍的故乡。
此外,湖北历史上还诞生了葛洪等一大批着名中医学家,积淀了大量民间验方,留下了丰富的中医药科学文化遗产。
五、土壤概况湖北省土壤类型较为复杂,主要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石灰土、红壤、黄壤及紫色土等,这八个土类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
六、道地药材湖北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中药材生产的特色县市和专业乡镇村也不断出现,郧西被誉为“中国黄姜之乡”,安陆素有“中国银杏之乡"之称,罗田县素有“茯苓之乡”的美称,利川被誉为“中国黄连之乡”,据有关数据显示,湖北省拥有中药材生产专业乡镇20多个,专业村50多个。
七、药材种植区(1)武陵山种植区,包括恩施、巴东、利川、咸丰、鹤峰、建始等7个县市。
重点发展13个道地药材品种,即:板党、黄连、湖北贝母、独活、五鹤续断、自术、贯叶连翘、缬草、紫油厚朴、玄参、白三七、黄柏、杜仲。
(2)秦巴山种植区,包括郧西、郧县、房县、竹山、竹溪、丹江口、谷城、保康、南漳等9个县市。
重点发展黄姜、肚倍、麦冬、半夏、桔梗、黄连、杜仲、白柴胡等道地药材。
(3)大别山优势种植区,包括蕲春、英山、罗田、麻城等4个县市。
重点发展白术、菊花、茯苓、元胡、桔梗、射干、天麻等道地药材。
(4)幕阜山种植区,包括通城、崇阳、通山等3个县市区。
重点发展金银花、菊花、白术、百合、厚朴、黄柏、辛夷花、金刚藤、杜仲等。
(5)神农架种植区,重点发展独活、党参、当归、黄连等高山中药材,以及冬花、绞股蓝、柴胡、桔梗、丹参等中低山药材和杜仲、黄柏等木本药材。
(6)三峡种植区,包括五峰、长阳、远安、宜都、夷陵、兴山等6个县市区。
重点发展党参、天麻、当归、贝母、杜仲、厚朴、栀果、独活、木瓜、辛夷花等品种,适当发展黄姜。
八、生产基地1、恩施:即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它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神农架,是湖北省惟一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巴东、建始、来凤、鹤峰、咸丰、宣恩6县及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同时,它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中药材植物资源,素有“华中药库”的美誉。
中国板党:“板党”是党参家族中最为珍贵的一种,品质最好,因产于湖北恩施板桥镇而得名。
“板党”于明朝洪武年间由野生转为家种,1997年在国家工商局登记注册。
它外型美观、根条细嫩、肉质饱满,是纯天然绿色植物,无污染、药用功能独到,可与人参毗美。
“鸡爪黄连:利川素有“黄连之乡”的美誉,盛产“南岸味连”,其品质明显优于云连、雅连及其它味连。
黄连以根、茎、叶入药,是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材料。
位于福宝山的湖北省黄连GAP试验示范基地,2004年通过省级认证,目前正在争取国家认证,种植面积6000亩。
紫油厚朴:恩施为其原产地,有500多年种植历史,属名贵药材和珍稀保护植物。
以根皮、茎皮入药,皮细、断面浮棕色,内表深紫色,油性重,香气浓烈,厚朴酚含量高。
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将其列为GAP试验示范研究品种,2002年11月紫油厚朴种子种苗规范种植与研究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合格。
石窑当归:恩施石窑所产当归因其品质俱佳留芳天下,历史以来称为窑归。
本品“主根圆柱形,归尾多少不相等,质地油润色黄棕,裂缝油性为特征,气香浓郁甘辛苦,活血补血又调经”。
经农业部检测中心检测,窑归为合格产品,并且含有16种氨基酸。
该产品在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湖北省名优产品。
竹节参:又名白三七,属五加科植物,以根茎入药。
它具备南药三七和北药人参的共同品质,专家学者称其为“百草药之王”。
因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氧耗作用,用于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等,其药用价值潜力巨大,近来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据统计我国的竹节参储量只有2吨左右,属珍稀名贵药材。
竹节人参为恩施州珍稀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野生转家生”种植研究已获成功,为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1992年获恩施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申报科技部创新基金获65万元项目资金资助,现有种植面积40亩,规范化种植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恩施州重点发展品种之一。
湖北贝母:别名窑贝、板贝。
鳞茎卵球形、扁卵形或倒圆锥形,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
湖北贝母原产于建始县花坪乡白果坦村,富含贝母碱,质量上乘。
该乡平均海拔在1000m左右,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贝母生长,目前2000亩GAP基地正在建设中。
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中的挥发油为高级香料,现代医药学研究发现,其根茎所含异戊酸龙脑酯、乙酸龙脑酯、缬草三酯等活性成份,在镇静、解痉、降血压、抗菌等方面功效显着,且无副作用,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焦虑失眠和心脑血管疾患。
恩施山区是缬草生长的理想地域,在海拔1300m~1500m的高山地带,野生资源丰富,品质优良。
目前“野生转家生”技术成熟,通过大量的人工栽培,已能满足缬草提取物生产的需要。
贯叶连翘:贯叶连翘属藤黄科植物,具有收敛、止血、解毒、退热和治疗灼伤、外伤出血、抗病毒、抗幅射等作用,能舒缓闭经期带来的心理病症如烦躁不安、抑郁、忧虑、集中力差、精神紧张等等,对性生活也有所帮助,还具有治疗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的独特功效。
其所含有的金丝桃属素是治疗抑郁的有效成分,所含的类胡罗卜素可以治灼伤。
鹤峰县正在实施2万亩贯叶连翘GAP基地建设。
白术:别名于术、冬术、于潜白术。
咸丰县小村乡境内独特的小气候及土壤条件特别适宜白术的生长,是武陵山区重要的白术产区。
现是湖北省道地药材白术GAP示范建设基地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湖北)基地”。
基地所产白术以个大、皮细、质坚实、肉白、断面平坦、无硬筋、香气浓郁等为主要特征。
其形状似鸡腿,命名为“鸡腿白术”。
目前,年种植面积在1万亩左右,年总产量在1500吨以上。
三叶木通:为历代文献记载之木通正品,随着关木通的禁止使用,国家药典规定以三叶木通替换关木通,呈现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鹤峰县野生资源丰富,已建成GAP研究示范基地20亩、野生资源抚育及优质种源保护基地10亩。
规范化基地建设已完成总体规划设计及生态环境评估,是国家科技部“三叶木通野生抚育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基地、湖北省科技厅GAP研究示范基地。
目前2万亩GAP基地建设项目也在进行之中,为“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第三批课题之一。
2、蕲春:蕲春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境内低山丘陵交错,气候冬冷夏热,雨量充沛,适宜于多种中药材生长,《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见诸于蕲春的就有700多种。
现今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万亩,以杜仲、银杏、厚朴、黄柏,白术、桔梗、蕲艾、生地、丹皮、杭菊、莘荑花、丹参、玄参、紫苏、茯苓、天麻等“四木十草两菌”为主体的主导品种发展到33个,去年全县药材总产量达到9715吨,药材总产值达亿元。
狮子镇大王山李时珍药物种植场是国家级重点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达万亩,拥有杜仲、厚朴、黄柏、白术、丹皮等10多个品种,药材储积价值近亿元。
另外,蕲春所产“蕲艾”、“蕲竹”、“蕲龟”、“蕲蛇”,世称“蕲春四宝”。
据史料记载,“四宝”源于西周,名于明代,用充方物,列为贡品,上国史,入方志,登专着。
为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佳品,皇宫贵族追索的贡品,博物和医药学家研究的珍品,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载述,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四宝文化。
蕲竹:源于桃枝竹,别名笛竹、丛竹、孝顺竹、蓬莱竹等,其竹或细如拇指,或粗如酒杯,色泽晶莹,竹节稀疏,篾质柔软,用途广泛,是全世界1200余种竹子中的良品之一。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蕲竹药用有清热、泻火、熄风等作用,并按其形态、功能称“桃枝”、“堇竹”、“笛竹”。
入药用堇竹,次用淡苦竹,蕲竹为竹类入药首选品。
又载“堇竹叶,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
除烦热风痉,喉痹呕吐。
煎汤,熨霍乱转筋。
蕲艾:蕲艾为菊科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及其近缘种。
蕲艾与其它艾的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大,可达~米,含挥发油较多,气味深郁,叶厚纸质,被密厚长毛,取干叶揉之可成绒团,其形和质均属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