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地药材来源探究(整理)

合集下载

道地药材资源

道地药材资源
•10
三、道地药材的变迁与发展
(一) 道地药材品种来源的变迁。人们对道地药材本质的认识不 断深化,在品种来源上进行了更为准确的矫正和补充。 例如:历代本草所记载,的紫草原植物均为紫草科植物 紫草 经多年的研究和临床验证,现今紫草商品分为硬紫草和 软紫草,前者为历代本草中所记载的紫草,后者为历代本草 均未记载的同科植物新疆紫草。据分析,软紫草的根条肥大 ,松软易碎,气味特殊,色素含量为硬紫草的3.5倍,其抑 菌种类和强度也大于硬紫草,因而现代人认为软紫草品质最 佳。
•6
二、道地药材形成的原因
(一) 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在因素 道地药材的形成,首先与“物种”有直接关系,优良
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决定道地药材品质的内在因素。 大黄有43种,长期的研究和临床验证证明,来源于掌
叶组的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唐古特大黄 R. tanguticum .及药用大黄R.officinale .为正品大 黄。前两种习称“北大黄”,是甘肃、青海的道地药材, 后一种习称“南大黄”,是四川等地的道地药材,而来源 于波叶组的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天山大黄等 的根和根茎,虽然也含有蒽醌衍生物成分,但不含双蒽酮 苷、番泻甙苷,故泻下作用很差。
•17
( 五) 化学品质评价
• 药材的化学品质评价以指标性成分或各成分的指纹图谱定量 为主要特征。以化学分析方法评价药材的质量优劣是20世纪 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可为道地药材提供更为精确的评价标准 国家药典中对大多数药材提出了定量指标。近来越来越多的 学者采用化学指纹图谱和模式识别等方法对道地药材加以识 别鉴定。如: 来源于不同产地的同一药材,道地者与非道地者在主要 理化指标方面有明显差异。如“浙八味”中的延胡索,总生 物碱含量为0.5%~O.6%,为其它产地所不及,而产于东北 等地的东北延胡索、全叶延胡索等,不仅总生物碱含量低, 而且不含镇静、镇痛的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声明:本文转自神农本草精英会微信号,题目为张继中药诗话系列之一: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

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为传播中药基础知识和行业正能量。

插入广告与原作者无关,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道地中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摘自《中医药法》)。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张继云南马关草果王,版纳砂仁天竺黄。

文山三七云佛手,云南重楼滇精黄。

朱砂琥珀五倍子,叙府半夏云木香。

檀香荜茇马钱子,云归昆明山海棠。

云连丽江山慈姑,苍山贝母药大黄。

天麻雪上一支蒿,滇西云归儿茶膏。

毕澄茄子鸡血藤,诃子云苓云胡椒。

贵州天麻吴茱萸,毕节半夏艾纳香。

雷丸山慈姑贵芍,朱砂五倍子雄黄。

黔川续断坚龙胆,杜仲百合茯苓乡。

姜形黄精九香虫,通脱通草贵白党。

四川松青芦贝母,泽泻佛手雅安黄。

川仲川朴川楝子,绿丝郁金川姜黄。

灌县川芎川牛膝,味连雅连川木香。

江油附子青川乌,中江薄荷川明党。

鸡骨常山川独活,瑞香狼毒川活羌。

中江丹参川续断,中江白芍川柏黄。

汉源花椒五倍子,慈姑干姜犍白姜。

雷丸甘松川故脂,川红梅花九虫香。

遂宁白芷自然铜,绵川麦冬云木香。

川蓬莪术川藁本,宜宾巴豆川山常。

川灯心草紫草茸,川金钱草苦楝皮。

保宁半夏西钩藤,康定硼砂川白蜡。

重庆綦合川红梅,秀山银花南大黄。

合江佛手涪麦冬,开县木瓜桔梗良。

万县江津青白壳,垫江丹皮川黄柏。

万县巴豆山栀子,万县常山云木香。

青海秦艽西羌活,马鹿茸角野麝香。

冬虫夏草川贝母,沙棘马宝西大黄。

胆草枸杞大青盐,青藏茵陈山莨菪。

西藏甘松胡黄连,大黄羌活红景天。

冬虫夏草藏茵陈,野生川贝野麝香。

川西獐牙菜硇砂,西藏雪莲山莨菪。

浙江象贝杭麦冬,泰顺山栀枫香脂。

温州厚朴温钩藤,金华蝉蜕赤豆子。

温州莪术片姜黄,温州郁金枳椇子。

淳安木瓜山茱萸,杭芍白芷金樱子。

杭菊白黄西红花,海藻蕲蛇续随子。

道地药材调研报告

道地药材调研报告

道地药材调研报告道地药材调研报告一、引言道地药材是指生长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具有独特品质和疗效的药材。

它们通常是由自然生态环境、土壤和气候等因素共同影响下生长的。

道地药材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被认为具有高品质、高疗效和高药用价值。

本报告将通过对道地药材进行调研,详细介绍其特点和价值,以及其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二、调研过程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几个知名的道地药材产地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

我们联系了当地的农民、种植户和相关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访谈,并观察了道地药材的种植和加工过程。

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络资源和文献资料,了解了道地药材的市场价值和潜在的压力。

三、特点和价值1. 独特的地理环境:道地药材的种植地通常位于山区、丛林或高海拔地带,拥有丰富的阳光、空气、水源和土壤。

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使得药材种植出的植物或植物部分呈现出特殊的形态、色泽和气味,且药效更佳。

2. 高品质和高疗效:由于道地药材生长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其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相对其他产地的药材更为丰富。

这使得道地药材在药用价值上更具有竞争力,被广大消费者和制药企业青睐。

3. 文化传承和市场需求:一些道地药材的种植和使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

这些传统的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遗产,并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国内外市场对道地药材的需求不断增长,使得道地药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挑战和风险1. 资源压力:由于道地药材只能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种植,其种植面积有限。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资源供应可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道地药材的稀缺性增加。

2. 市场竞争和冒充现象:一些药材商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可能采用非道地药材冒充道地药材进行销售,从而导致市场出现混乱,消费者无法真正享受到道地药材的独特品质和疗效。

3. 环境破坏:由于道地药材种植地多处于生态脆弱区域,人为开发、过度采摘和无序种植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到道地药材的生长和品质。

中药资源学讲义(第三章)

中药资源学讲义(第三章)

(二)地道药材产区的变迁 1、原产地迁移
人参的主产地先在山西上党。清乾隆皇帝在 为人参所写颂诗的自注中说:“ 为人参所写颂诗的自注中说:“昔陶弘景称人参 上党者佳,今惟辽阳、吉林、宁古塔诸山中所产 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可看出人参的 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 主要产区在清代由早期的上党、辽东并立,变迁 为东北的吉林。中央电视台2005年在一节目中专门 为东北的吉林。中央电视台2005年在一节目中专门 介绍了人参的产地变迁原因。人参当时为上党地 区的主要药材之一,政府则要收取人参税,导致 药农将人参挖而弃之,种植者逐渐变少,加上生 态环境的破坏,最后几乎无人参,导致人参产地 变迁到现今的吉林等东北地区。
2、具有独特的质量标准 这里所指的质量标准,主要指药材的性状。 由于地道药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受了人们长 期的验证,其质量为世人所公认。其独特而严格 的质量标准,保证了地道药材的生存和发展。 如宁夏枸杞,以其粒大、色红、肉厚、质柔 软、籽少、味甜的性状标准,使其他产区的枸杞 无法比拟。安徽铜陵等地生产的“凤丹皮” 无法比拟。安徽铜陵等地生产的“凤丹皮”,其 加工品连丹皮切口紧闭,肉厚粉足、亮星多、香 气浓、久贮不变色、久煎不发烂,且丹皮酚含量 高达2.8%。为药材丹皮之珍品,大量出口。 高达2.8%。为药材丹皮之珍品,大量出口。
二、地道药材的成因 (一)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形成地道药材 的内在因素 优良的遗传基因是决定地道药材形成的 主要因素。不同来源的物种,其药材质量 有差异。例如大黄属(Rheum)在我国有43 有差异。例如大黄属(Rheum)在我国有43 种植物,而药材正品来源仅掌叶大黄、唐 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其泻下作用较强, 而其他种类的大黄泻下作用差,一般不作 药用。
(二)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外在条 件 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自然环境条件主要 是气候和土壤等。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形成地道 药材。 例如,怀牛膝的最佳栽培地在河南武陟县的西陶 乡和大封乡,因当地受黄河、沁河多次泛滥和改道 的影响,土层深厚,土壤肥力强, 使牛膝根长达 1.5米,且侧根和须根少,油性足,成色好。 1.5米,且侧根和须根少,油性足,成色好。 又如人参、西洋参的最适生长温度是10~34℃ 又如人参、西洋参的最适生长温度是10~34℃, 超过35 超过35 ℃时茎叶灼伤而枯死。 青蒿(黄花蒿)生长在南方(川广琼桂等地), 其青蒿素比北方高得多。

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资料整理:康雷一、名词解释1、道地药材: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

道地药材的品质与当地的种植历史、种植习惯、传统栽培技术及初加工工艺等都有关系。

2、优良品种: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表现出品质好、长势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有效成分含量高等优良特性的品种。

保持药材种质的优良,与生长环境、种植(养殖)技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道地药材产地的种质一般有很好的遗传稳定性。

二、道地药材分布(一)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关药1.人参【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地】园参:吉林、辽宁、黑龙江。

栽培,5年后采收。

林下参:北纬39~48度,东经117.5~134度。

人工播种,野生,参龄15年以上。

【质量要求】圆参:支大,体轻质脆,皮细纹深,表面色黄白,断面色白,粉性,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林下参:生长年久,芦细长,上部芦碗密,体丰满,纹细深,收腿,皮条须,珍珠点明显。

2.五味子【来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习称“北五味子”。

【主产地】辽宁、吉林、黑龙江。

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为主产区,野生为主。

【质量要求】粒大,色紫红,皮肉厚,油润光泽,多双核。

3.鹿茸(梅花鹿)【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习称“花鹿茸”【主产地】吉林、辽宁。

饲养,二杠茸于清明后45~50天采收第一次,并于采后50~60天采收第二次。

【质量要求】体轻,质嫩,圆短粗壮,茸尖饱满,皮色红棕,毛细柔软,油润光泽。

4.哈蟆油【来源】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雌蛙的干燥输卵管。

【主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野生或放养,秋季采收。

【质量要求】块大肥厚,色黄白,油润,皮膜少,无黑色卵子。

5.细辛(北细辛、汉城细辛)【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或汉城细辛的干燥根及根茎。

习称“辽细辛”。

【主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野生或栽培。

野生于5~6月采收,栽培在3年后于8~9月采收。

【质量要求】根细,质软,色灰黄,叶小色绿,气辛香,味辛辣而麻舌。

趣谈中药产地一道地药材

趣谈中药产地一道地药材



2

3

药( 滇 南 滇北 )
、 、
三七
2

云 木 香 重楼 诃 子 茯苓 儿茶

丹 皮 僵 蚕 蟾 酥 泽 泻 枳 实 枳 壳 白花 蛇 舌 草 冰
、 、 、 、







片 建 曲 乌骨 鸡
、 、

4
贵药( 贵州 )
天 麻 天 冬 黄 精 白芨 杜 仲 五 倍 子 朱 砂
、 、 、 、
、 、
羊 只用 阿莫 西 林 钠

0

5 g

黄芪多糖注射液

5
m
L

次肌 肉注 射


2
次 /天
连用

3


磺胺 嘧 啶

0 4
2
g /k g

灌服

并 采取 强 心

补 液等措 施
m

4
紧急接种 羊链 球 菌 疫 苗
1

5
L /天

皮下注射


对 出生 服
5
m
天 的 羔羊 用 内疏 黄 连 汤 加 减 预 防 每 只 灌


2

10
南药( 湘 鄂







闽 赣


台等省 区

即长
2

2
广 药 ( 广 东广 西 南 部 及 海 南 岛 )

关于中药的那些事儿——道地药材(三)

关于中药的那些事儿——道地药材(三)

关于中药的那些事儿——道地药材(三)在上一期中,我们介绍了“浙八味”中的“杭白菊”、“杭白芍”、“杭白术”三味中药。

本期我们将继续介绍“浙八味”中的——“浙麦冬”、“浙贝母”和“浙玄参”。

浙麦冬Radix Ophiopogonis中药“麦冬”也叫“麦门冬”,其来源是植物麦冬或沿阶草的块根。

沿阶草十分常见,现在作为城市绿化植物而被广泛种植。

“麦冬”其名,据《本草纲目》记载:“此草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凋,故谓之麦门冬”。

即根部似麦子而有须,且在严冬也不会枯萎凋谢,故名“麦冬”。

而且它的叶子像韭菜叶,所以在民间,麦冬又有“爱韭”“马韭”“羊韭”等别称。

浙江做为麦冬的道地产区之一,其中最有名者,是产自杭州笕桥一带的“笕麦冬”。

据《增订伪药条辨》描述:“按麦门冬,出杭州笕桥者,色白有神,体软性糯,细长皮光洁,(麦冬)心细味甜为最佳。

”“浙麦冬”味甘(甜),微苦,性偏寒。

其功效上,一者是“滋润”的作用,滋“胃阴”、“肺阴”、“心阴”,补脏腑之津液。

二者是“清热”、“泻火”的作用。

“清胃中之热邪,泻肺中之伏火”。

例如,时值盛夏,人们一方面会出现“骨乏无力、身重气短、头旋眼黑、甚则痿软”的虚象症状,另一方面又出现“心烦意乱,口干作渴、汗出不止”等心火偏旺之象。

这是“炎暑之气”侵袭,导致人体体液蒸发旺盛,正气随津液耗伤,而出现的心、肺气阴两虚之证,加之立秋后,秋燥逼人,津液损耗更甚(尤其是肺脏)。

故而,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记述用“人参五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两钱”煎水温服,以补人体天元真气(元气)。

因元气存于人的脉中,故得名“生脉散”。

浙贝母Thunberg Fritillary Bulb中药“贝母”,其来源是百合科植物贝母的鳞茎部分。

现在按产地、外形性状不同区分,主要有“浙贝母”、“川贝母”、“伊贝母”、“平贝母”四种主要品种。

产自浙江的“浙贝母”即“浙贝”,又以宁波象山地区的“象贝”为最佳。

《百草镜》云:“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皮糙味苦,独颗无瓣,顶圆心斜,入药选圆白而小者佳”。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声明:本文转自神农本草精英会微信号,题目为张继中药诗话系列之一: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

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为传播中药基础知识和行业正能量。

插入广告与原作者无关,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道地中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摘自《中医药法》)。

中药材主产地(道地药材)“新编”——张继云南马关草果王,版纳砂仁天竺黄。

文山三七云佛手,云南重楼滇精黄。

朱砂琥珀五倍子,叙府半夏云木香。

檀香荜茇马钱子,云归昆明山海棠。

云连丽江山慈姑,苍山贝母药大黄。

天麻雪上一支蒿,滇西云归儿茶膏。

毕澄茄子鸡血藤,诃子云苓云胡椒。

贵州天麻吴茱萸,毕节半夏艾纳香。

雷丸山慈姑贵芍,朱砂五倍子雄黄。

黔川续断坚龙胆,杜仲百合茯苓乡。

姜形黄精九香虫,通脱通草贵白党。

四川松青芦贝母,泽泻佛手雅安黄。

川仲川朴川楝子,绿丝郁金川姜黄。

灌县川芎川牛膝,味连雅连川木香。

江油附子青川乌,中江薄荷川明党。

鸡骨常山川独活,瑞香狼毒川活羌。

中江丹参川续断,中江白芍川柏黄。

汉源花椒五倍子,慈姑干姜犍白姜。

雷丸甘松川故脂,川红梅花九虫香。

遂宁白芷自然铜,绵川麦冬云木香。

川蓬莪术川藁本,宜宾巴豆川山常。

川灯心草紫草茸,川金钱草苦楝皮。

保宁半夏西钩藤,康定硼砂川白蜡。

重庆綦合川红梅,秀山银花南大黄。

合江佛手涪麦冬,开县木瓜桔梗良。

万县江津青白壳,垫江丹皮川黄柏。

万县巴豆山栀子,万县常山云木香。

青海秦艽西羌活,马鹿茸角野麝香。

冬虫夏草川贝母,沙棘马宝西大黄。

胆草枸杞大青盐,青藏茵陈山莨菪。

西藏甘松胡黄连,大黄羌活红景天。

冬虫夏草藏茵陈,野生川贝野麝香。

川西獐牙菜硇砂,西藏雪莲山莨菪。

浙江象贝杭麦冬,泰顺山栀枫香脂。

温州厚朴温钩藤,金华蝉蜕赤豆子。

温州莪术片姜黄,温州郁金枳椇子。

淳安木瓜山茱萸,杭芍白芷金樱子。

杭菊白黄西红花,海藻蕲蛇续随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地药材探究1“道地”一词的起源和演变“道地药材”指具有有特定种质、产自特定地区、有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经过长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总结出的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材,它是传统中医药学中对中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别标准。

中药自产生之日起,便与其生境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经过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的发展,在长期的社会以及文化演变中,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这一理论。

1.1“道地药材”概念的形成中医药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与人所在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道地药材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适应自然,并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物资,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人置于大自然循环中的一员的理念,远古时期,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活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人们从大自然获取食物、水和空气,不可避免受到其中一些物质的侵害,又从大自然中寻找另一种物质加以克制,仍然保持着人与大自然共生共荣、循环发展、天人合一的关系。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从药物本身出发对部分药材的生境作了描述,如生于山谷、丘陵、田野等,同时指出药要区分产地的产地的观点,即“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首次产地将产地与药材联系起来。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著作,它的问世初步确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其中有“岁物者,天地之专精好。

非同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

”从药材产地与质量、疗效的关系方面阐述了特定产地药材在对中医药的意义。

公元200-205年(东汉末年),张仲景在总结数千年中医实践经验基础上著《伤寒杂病论》,共收录方剂113种,其中诸多道地药材如如代赭石、巴豆、阿胶等得到广泛应用。

《范子·计然》提出黄连以出蜀郡黄肥坚者善,当归出陇西无枯者善等,在明确药材产地的基础上对该地所产地材性状进行了叙述,并阐明优劣。

公元480-498年(梁代)陶弘景在总结医家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本经》进行拓展著《本草经集注》,对药材的产地、性状、药效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阐述,指出“诸药所生,皆有境界。

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书中对40多种常用道地药材采用了“第一”、“最佳”、“最胜”、“为佳”、“为良”、“为胜”等词来描述,使“道地性”成为药材质量优劣的判别标准。

公元657-659年(唐显庆年间),苏敬等编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其中对药材地道性有更为精辟的论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对药材“道地性”认识进一步提高。

公元682年(唐永淳二年),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中首次以当时的全国地理行政区划“道”对药材产区进行明确,并指出“用药必依土地”,为“道地”和药材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宋代医学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对道地药材的认识。

公元1058年,在对全国药用动植物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由苏颂编撰《图经本草》,通过“博物坚考”对地道药材与非地道药材运用上提出要求。

1082年,北宋唐慎微所著《证类本草》对“道地药材”进一步丰富,并将产地所产药材冠以产地名称,如“齐州半夏”、“银州柴胡”等。

1116年,寇宗奭编著《本草衍义》明确提出“用药须择州土所宜者”。

表明,此时,“道地药材”在理论和实践的认知日趋成熟。

明朝时,“道地药材”作为专用术语已经见于本草及文学作品,首次出现在1505年成书的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中,书对每种药物项专列“道地”条目,明确道地优劣药材268种,包括川药32种,广药27种,怀药8种,其他199种。

汤显祖所作《牡丹亭》中也有“好道地药材”一语。

公元1590年(明),李时珍集中医理论和实践之大成著《本草纲目》,书中阐述了道地产区水土、气候、采收加工等因素与地道药材的质量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了“道地药材”的内涵。

至清代,社会经贸往来日益频繁,道地中药材发生变化,如部分药材野生环境变化、由野生向家种发展、非道地产区引种等引起部分药材临床效用渐弱,众多医家开始对“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进行综合比较、鉴别、论述。

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对浙贝、银柴胡、南沙参等品种道地性作详尽阐述。

2“道地药材”的形成和演变从现在人们对”道地药材“的认知中可以看出: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的标准,体现在药材的性状、药效等方面,一味药材或者一个物种要成为“道地药材”是需要由多种因素来推动的,包括种质、生境、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长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传承和发展、资源量以及商贸五方面,对于某一味道地药材而言,各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而不同时期不同因素的此消彼涨也导致了道地药材的发展和演变。

不同品种成为道地药材的时间有先后,但大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随着中医实践发展的需求和理论探索水平的提高,道地药材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种质是形成道地药材内在决定性因素。

如胆药材有四种植物基源,其中条叶龙胆质量最佳,历史上作为龙胆药材的主流品种成为道地药材。

药材生长的环境即特定产区对道地药材的形成是多方面。

首先产区所在的区域位置要靠近人口聚居区、采集方便,如桑叶、桑枝、山药等很早就成为道地药材。

其次,产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对于物种的生长起到决定作用,古代社会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本草图经》中载“大黄,今蜀川,河东,陇西州部皆有之,以蜀锦纹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番大黄。

”至今还公认四川阿坝地区及青海,甘肃武威所产大黄最佳,属地道。

对一部分药材来说,优良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药效并呈现较好的性状,而对有些药材尤其是加工品而言,生产方法则是其决定性因素,如神曲、、阿胶均是加工品入药,其道地性即主要体现在生产方法上。

许多地道药材都有由野生变家种(家养)的过程,中药材的道地性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继承和提升,如通过如选种、育苗、移栽、嫁接、剪枝不断改善环境和种质,从采收、拣、洗、切片、蒸、煮、烫、发汗、干燥等方面提高加工技术等,如人参采挖、杭白芍加工因其方法独特而富有内涵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白术,挥发油含量2年生者明显高于1年生;青蒿中的青蒿素在生长盛期含量最高。

产地加工在中药材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药材采收时间不同,产地加工方法不同,造成药材相当大的质量差异。

如牡丹皮,烘干(80℃,2h)与晒干(48℃,4h)丹皮酚含量差异较大,晒干品含量较低为0.94%,烘干品含量较高为7.023%。

菊花,产地加工有晒干和炕干等不同方法,其挥发油含率,生晒品比炕干品高出一倍以上;黄柏饮片,晒干品中的小檗碱要比阴干或烘干的损失约32%;槟榔片,换水浸泡切片与不换水浸泡切片和淋后闷润切片相比,槟榔碱含率相差达18%以上;苦参片药典规定就有趁鲜切片和浸泡6~7成润透后切片两种方法,但后者的苦参总碱要比前者损失39%左右。

没有中医,当然就没有中药。

中药材的地道性是古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用进废退,去伪存真,优胜劣汰筛选出来的。

《神农本草经》强调用药区分产地,讲究地道的重要性,《内经》对药材产地与质量、疗效方面的论述,《伤寒论》的方药中运用的大量地道药材,《本草纲目》对地道药材质量与产地、采收加工等关系的论述等,都是中医用药实践的总结。

许多“地道药材”的资源在国外也有分布,但至今仍被当作野草闲花而未成为中药材,就是因为外国人不具备我们传统的中医理论。

因此,仅有资源,没有中医科学配方的理论为基础,这些资源就很难成为药材,更没有“地道”而言。

道地药材因其疗效确切,在临床用量上用量巨大,很多品种面临资源问题。

有些品种因资源枯竭而消失,有人统计《中国道地药材》中记述的植物药131种,其中目前道地产地可追朔至宋代之前的中药只有17种,明清时期形成的道地药材种类10种,总计为27种,只占总数的20%左右,众多道地品种已经消失。

而有些品种则由野生变家种(家养),资料表明中药栽培已经有2 600多年的历史。

如人参,《名医别录》:“如人形者有神,生上党及辽东”。

苏颂曰:“今河东诸州(辽东)及泰山皆有之。

明代的李时珍在其所撰的《本草纲目》中云:“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皆为辽参”今多以辽参为道地药材。

商贸往来多道地药材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明清以来,如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带有浓、十大广药等道地药材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都离不开商贸往来的推动。

有些品种如高丽参、贡菊花等品种更是因岁岁纳贡进而为民间广泛接受。

而“四大药都”、“十三帮”的出现更是商贸往来的直接体现。

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得以利用环境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结合现代工业水平,对地道药材的本草、药理、生药、栽培生态、加工炮制、临床验证、综合开发等进行研究,使道地药材的开发与利用进入一个新阶段。

3“道地药材”的特征和意义道地药材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特“地”、特“质”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三个方面。

首先,道地药材与生俱来就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也是辨识药材是否道地药材的直接依据。

特定环境下的土壤、温度、水、光、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品质优良的药材,现在中医药行业仍以地域对道地药材进行分类,如川药、广药、怀药等。

特“质”是道地药材的本质特征,道地药材即是同品种中质优者。

在环境、生产加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道地药材具有不同于其他同品的产量、性状、药效等方面特质。

如浙白术“菊花心”性状是其他地区白术所不具备的,黄芪的道地产区在山西,湖北引种的黄芪,植株较高大,根部分枝多质硬,味不甜而微苦,检检结果标明不合微量元素硒。

从以上道地药材的形成和演变中可以看到,道地药材不仅有特“地”和特“质”两项基本属性,还有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内涵。

比如体现在其生产加工技术的农业生产技艺是建立在农业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而历代医家辩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则是中医药文化的一大亮点,其“天药合一”的认识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天人合一”的一部分。

在当代社会中,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市场地位,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

明确道地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精髓、更好地对药材质量进行鉴别和使用以及能够更好地....4.“道地药材”的发展现状4.1 道地药材的历史变迁道地药材是一个地理性概念,仅生产于某一特定产区,但产地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产地。

纵观历史,药材产地的变迁似乎存在着普遍性。

有人统计《中国道地药材》中记述的植物药131种,其中目前道地产地可追朔至宋代之前的中药只有17种,明清时期形成的道地药材种类10种,总计为27种,只占总数的20%左右。

4.2 传统道地药材产地区域间的变迁《名医别录》记载泽泻:“生汝南(属河南)池泽”,《本草图经》记载“山东、陕、江、淮亦有之,汉中者为佳”,《植物名实图考》曰:“临川产泽泻,其根圆自如小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