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课堂中的海洋意识教育

合集下载

小学阶段的海洋教育 提升学生的海洋意识和海洋保护观念

小学阶段的海洋教育 提升学生的海洋意识和海洋保护观念

小学阶段的海洋教育提升学生的海洋意识和海洋保护观念小学阶段的海洋教育——提升学生的海洋意识和海洋保护观念导论: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和资源。

然而,近年来海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海洋生态恶化,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

为了提升学生对海洋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小学阶段的海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小学阶段的海洋教育,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和海洋保护观念。

一、为什么小学阶段的海洋教育至关重要小学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他们开启社会认知和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引入海洋教育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海洋的认知,并培养他们对海洋保护的责任心。

此外,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于自然界的探索和发现充满热情,正是利用这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海洋教育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海洋意识1. 定期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活动学校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定期组织海洋科普教育活动。

例如,邀请海洋专家进行讲座,播放有关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纪录片,举办海洋知识竞赛等,将学生对海洋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向学生展示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栖息地等信息。

通过直观的图像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3. 进行实地考察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水族馆、海洋博物馆或者近海地区,亲身感受海洋的神秘和美丽。

实地考察能够让学生亲眼见到珊瑚礁、海洋生物等,加深对海洋的印象,激发他们对海洋的热爱和保护欲望。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海洋保护观念1. 开展海洋保护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传达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现实,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需要承担的责任。

激发学生的爱护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使他们愿意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2. 举办绘画和写作比赛举办以海洋保护为主题的绘画和写作比赛,让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海洋保护的看法和理解。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公选课《探索蓝色海洋》中的应用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公选课《探索蓝色海洋》中的应用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公选课《探索蓝色海洋》中的应用一、高校公选课《探索蓝色海洋》概述《探索蓝色海洋》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海洋科学的基本知识、认识海洋科学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海洋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一门面向不同专业学生的横向拓展课程。

二、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概述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1. 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在《探索蓝色海洋》的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积极参与课程学习。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提倡实践探究和案例分析《探索蓝色海洋》的教学中,注重实践探究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个案分析等形式,深入了解海洋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安排不同的实践任务和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 建立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平台通过《探索蓝色海洋》课程中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参与度明显提高,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化学海洋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化学海洋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化学海洋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课程简介《化学海洋学》是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科学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

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战性”。

作为海洋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化学海洋学利用化学的原理和技术,研究复杂的世界海洋,为海洋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及解决海洋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二、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特色与创新针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数较少的特点,采用“小班授课、逐一辅导”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与学生建立紧密联系,多角度鼓励和引导学生。

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用“海洋精神”滋养学生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向海图强,建设海洋强国”的爱国之情与强国之志,增强学生的“海洋使命”责任担当。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课程紧密结合海洋学科发展史、国家战略和方针政策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讲授中,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相关的方针政策,海洋科学与国家战略、人民生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以及中国海洋建设发展成就,树立海洋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海洋强国”建设的专业人才。

(一)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砥砺前行讲解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简史及在海洋强国建设中迈出的坚实步伐,挖掘国内和本校知名学者的在化学海洋学发展中所做出的伟大成就。

如在绪论介绍化学海洋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引入李法西、陈镇东、张正斌、吴瑜端等老一辈科学家对我国化学海洋学建立及发展的伟大贡献,详细介绍我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军老师参与的国际合作计划、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及其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砥砺前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培养学生找准奋斗目标,坚定建设海洋强国的远大志向。

(二)以课后辅导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任课老师通过社交软件与学生建立联系,提供学生与老师沟通的畅通渠道,可实现逐一辅导,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吸收效率。

涉海类高等院校公选课的设置及思考

涉海类高等院校公选课的设置及思考

涉海类高等院校公选课的设置及思考作者:肖军朱蓓刘占红来源:《科教导刊》2024年第06期摘要公选课“海洋科学导论”是大學本科生接触海洋知识的入门课程,其通过对海洋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大学生海洋意识,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

文章结合一线教学经验,提出动态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等多项具体措施,对相关公选课程的教学具有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涉海类高等院校;公选课;海洋科学导论;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4.6.004Teaching Design and Discussion on Colleg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Involving Seas ——Take "An Introduction to Marine Science" as an ExampleXIAO Jun1, ZHU Bei2, LIU Zhanhong1(1. College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Hubei 430074;2. Department of Journal Publi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Abstract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An Introduction to Marine Science" i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to get in touch with marine knowledge. In ocean-relate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universal education about marine knowledge can enhance ocean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s effectively, which is th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Based on the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various specific measures such as the dynamic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mod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rt are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which should be significant and available for relevant public elective courses.Keywords ocean-relate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ublic elective course; an introduction to marine science; teaching reform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依赖日益增大。

加强中学地理教育增强国民海洋意识

加强中学地理教育增强国民海洋意识

加强中学地理教育增强国民海洋意识摘要:海洋意识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加强中学地理教育,普及海洋知识是增强国民海洋意识重要途径。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意识;海洋教育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

在新世纪,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一、开展海洋教育,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热切呼唤随着陆地资源逐渐枯竭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日益深刻,围绕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的争夺已经在世界各国之间激烈地展开。

在世界新的海洋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做出了全面、深入的部署。

从此,中国进入了全面、长远地经略海洋的战略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并开展了一些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探索、教育活动。

2011年12月21日起八集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强势播出;2012年5月一部关于南沙历史的教科书《南沙探秘》出版发行……媒体对海洋的大力宣传将对增强国民海洋意识产生巨大的反响。

但由于我国长期受到“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国民的海洋意识仍不容乐观。

二、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1.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现状海洋意识主要包含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安全意识。

海洋意识作为人们对海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国家及其人民海洋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中华民族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缺乏海洋意识,闭关锁国,割裂了同世界的联系而造成的。

2010-2012年,由海洋出版社与深圳互通调查机构、中国民意调查网合作,针对中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状况,在我国不同区域的18个城市进行了连续性的抽样跟踪调查。

六年级海洋教育教案

六年级海洋教育教案

六年级海洋教育教案2017年六年级海洋教育教案海洋资源指的是自然资源分类之一。

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或海洋中的有关资源。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六年级海洋教育教案,希望大家认真阅读!【1】六年级海洋教育教案活动目标:1.了解人类改造海岸的现状。

2.初步感知改造海岸的利与弊。

3.了解海洋产业发展对海岸带的影响,树立合理利用、保护海洋的意识。

活动重难点:了解海洋产业发展对海岸带的影响,树立合理利用、保护海洋的意识。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生命的天堂——红树林》的视频短片;海岸带地理景观以及人们利用改造海岸等的相关图片。

学生准备:人们利用改造海岸的图片、文字资料。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突出海岸线。

2.教师引导:我国是个濒海大国,有32000千米的海岸线。

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被称为海岸带。

(课件上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海岸带闪动)我们一起到海岸带去看一看吧。

(播放我国海岸带图片。

)3.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4.教师小结:海岸带历来是人类聚居和从事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活跃的海岸,去研究一下吧!(设计意图:海岸带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模糊的,本环节从海岸线切入,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地认识海岸带,并结合欣赏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海岸带资源丰富,激发起对海岸带的探究欲望。

)二、探访海岸带1.教师引导:人们是怎样利用海岸带的呢?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很多资料,请大家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自由结合小组,进行交流、整理,并选出中心发言人,一会儿在全班交流。

2.学生自由分组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3.各组代表展示交流成果,教师随即展示海产养殖、填海造陆等视频资料。

A.海产养殖研究小组B.填海造陆研究小组C.其他内容研究小组4.教师引导: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学生交流)5.教师小结:对海岸带的充分利用使成千上万的海产养殖户发家致富,填海造陆、兴建人工岛缓解了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为城市建设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反思及教案

《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反思及教案

《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反思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海洋资源的种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海洋资源的情感。

3. 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海洋资源的种类。

2. 我国海洋资源的特点。

3.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海洋资源的种类及特点。

2. 教学难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我国海洋资源的图片和视频。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海洋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海洋资源。

2. 教学内容讲解:介绍我国海洋资源的种类(海洋生物、矿产资源、海洋能源等)和特点(丰富、多样性、潜力大等)。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实例,如舟山渔场、南海油气田等,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5. 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珍惜海洋资源的意识。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我国海洋资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但部分学生表述能力较弱,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训练。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也培养了情感和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海洋资源种类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海洋博物馆或开展海洋资源调查活动,加深对海洋资源的了解。

2. 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人员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船》教案二:航海知识课堂

《船》教案二:航海知识课堂

在教育界,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传统的课堂教育往往是单向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而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如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呢?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呢?航海知识课堂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答案。

一、什么是航海知识课堂航海知识课堂,字面上就是指在课堂内学习航海知识,但其实它更多的是注重于通过实践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模拟船舶操作,亲身体验航海生活,并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获取航海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更有兴趣地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海洋意识。

二、为什么选择航海知识课堂航海知识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够培养学生海洋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等,更在于它对培养学生原创意识、创造能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模拟航海操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各种实际情况来调整船舶航线和速度,进行海上通讯、策划航线等操作,通过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判断力。

同时,航海知识课堂的实施还可以带给学生很多思考和启示。

比如航海中需要做的长时间划动桨、采集水质样本等,都是需要体力和耐心的,学生也就能够在体验中意识到这一真相。

这些思考和启示,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生观念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如何实施航海知识课堂如何实施航海知识课堂呢?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利用在线模拟器:目前互联网上已经有很多船舶模器,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模拟器来进行航海操作体验,获取航海知识。

2、探索海洋:机构或者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海滩、海洋探访,通过熟悉海洋环境以及相关生物,来增强学生海洋意识和环保意识,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海洋文化和历史。

3、参观职业船舶:学生可以通过走进职业船舶进行参观,密切接触职业船舶各项工作,了解船舶的各项设施,认识职业船员的工作内容和生活状态,从而对航海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

4、组织社会实践: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到相关的机构进行航海知识实践,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更多的航海知识和技巧,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了解更广阔的航海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大学课堂中的海洋意识教育摘要:由于大学课堂中海洋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大学生海洋意识的薄弱,因此对大学生必须加强海洋意识的教育。

文章从大学生海洋意识缺失的原因、海洋意识的教育内容,以及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的意义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大学课堂中海洋文化教育问题。

关键词:大学课堂;海洋意识;教育海洋意识指人类在由海洋构成的生存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知总和,它主要包括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洋竞争、海洋安全等方面意识。

在中国,对学生开展海洋意识教育首先是从高校开始的[1]。

但是迄今为止,在大学课堂中的海洋意识教育薄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这种教育的缺失不利于我们建设海洋强国。

一、大学生海洋意识缺失的原因中国是个海洋大国,海洋构成中华民族的半壁疆域,关注海洋也就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不绝之声。

早在15 世纪初,郑和曾说过,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于海,危险也来自海上,一旦他国首先夺取南洋,则华夏危矣。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说过:“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

”目前,我国大学生海洋意识还比较薄弱,这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实施可持续的海洋发展战略十分不利。

导致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人就已经懂得了航海并进行了伟大的冒险航行。

在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到兽牙做的鱼钩、兽骨和兽角制成的鱼漂、陶制或石质的渔网坠、蚌壳磨成的箭镞和镰刀等。

虽然中国古代海洋经济的初级形态产生很早,但发展缓慢。

海洋经济没能够发展成为独立的经济成分而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应有的地位,“沿海地区”也从未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域,而是从属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各个不同的农业区[2]。

这种重农轻商、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影响着人们,造成人们对海疆、海防、海运、海上贸易等海洋意识的缺乏,决定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浓厚依恋和对海洋文化的淡漠态度[3]。

(二)大学课堂相关教育的缺失在大学课堂中,海洋教育所占的比重极低,教科书及畅销读物中涉及海洋的内容非常少,以海洋为主题的校园活动鲜见,更缺乏宣传海洋知识、普及海洋知识和海洋科技的机构,大学生不论从学校还是从社会都不能系统的了解海洋,致使相关知识浅薄。

即使地理学专业,由于招生数量不多,加之海洋内容的教材编写极为匮乏,也严重地限制了海洋教育与研究的深入。

这种教育的缺失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局面,据《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大型调查反映,只有30.5%的被调查者知道我国国土除陆地外,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能说出我国四大岛屿的被调查者仅占27.8%,而对于我国的8 个海上邻国几乎都对归属我国的岛礁或管辖领海提出过主权要求这一事实,仅有0.6%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4]。

(三)捍卫海洋权益的法制建设和宣传的滞后自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关于涉外海洋法律制度的制定总体上处于滞后状况。

我国直到1992 年才以立法形式宣布《领海及毗连区法》,1996 年才公布部分领海基线,这样我国的领海及毗连区才有了国内法规定的轮廓。

1996 年 5 月我国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宣布我国享有200 海里专署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然而我国关于领海、专署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法律普及程度较低,对我国已经拥有的海洋权益内容一直缺乏应有的宣传教育,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相关的法律内容。

近些年来,关于海洋国际年、郑和下西洋600 周年纪念、全国航海日等活动相继展开,为此全国各大报刊、电台多种媒体争相宣传,但过后海洋意识教育却不能够持久。

其结果是广大民众很难形成一种系统、自觉和长久的海洋意识。

与沿海省份比较,内地省份学生的海洋意识更是少的可怜。

二、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从20 世纪中期开始,全球现代化迅速发展,人类进入认识利用海洋的新阶段,中国也加快了发展海洋事业的脚步,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大幅提升,为此高校对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教育应不断加强。

(一)强化对中国海洋国土、海洋资源的认识。

“海洋国土”是属于或置于一个沿海国家主权或管辖下的地域空间中的海域部分,是一国陆地国土向海洋的延伸部分[5](p.426)。

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规定,海洋国土包括内海水域、领海、大陆架和专署经济区等。

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总面积约300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0 个江苏省或84 个台湾岛的陆地面积,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

但是,如果按照可管辖的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94,中国仅为0.3,不到平均水平的1/3,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超过11,朝鲜为2.17,越南为2.19,菲律宾为6.31,都大大超过中国。

至于人均海洋面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026 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29 平方公里,仅为世界平均数的十分之一[6]。

濒海陆域在今天中国主权范围之内,有沿海10省(区、市)的250 个县市以及港、澳地区,海岸线1.8万公里。

我国沿海面积大于500 平方米的岛屿共有7300 多个,总面积约8 万多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近1.4 万公里,常驻人口的岛屿有430 多个,总人口近500 万(不包括海南省和台湾地区)。

就海岛来说,在国防上是向外延伸的支撑点,对保卫我国蓝色海疆意义重大;在经济上,其价值不仅在于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且还在于其所处的全方位开放的区位优势。

因此,海岛是一种宝贵资源,是国家的财富,重要的海岛有台湾岛、海南岛、钓鱼岛等。

这些陆域和海域联成“人地相关系统”,具有海洋性的特征[7](p.6)。

我国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资源。

我国海区有世界上著名的渔场,面积约279 万平方公里,其中浅海陆架渔场为150 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大陆架渔场面积的1/4。

我国大陆架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近年来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先后发现了六个大型含油气盆地,即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南海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和莺歌盆地。

此外还有化学、矿产、动力等种种资源。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陆地资源人均占有最低,必须格外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发展海洋产业。

因此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无疑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认识海疆领土争议的复杂性。

在国际海洋局势日益复杂的环境中,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我国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 3 个海区有一半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之中,需要按《联合国海洋公约》与邻国重新划定。

具体争议如下:在黄海,主要是与韩朝的争议,黄海海域总面积38 万平方公里,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有25 万平方公里。

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

如果按此划分,韩国可多划18 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在东海,与我国有争议的主要是日本和韩国,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77 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归我国管辖54 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却提出中日两国按中间线划分海域,按日本的无理要求,我国将有16 万平方公里划归日本。

日本从钓鱼岛的主权主张、大陆架的科学调查及远洋海军实力的强化三方面着手,与我争夺东海海洋权益。

在南海,海洋权益受到的侵犯更加严重。

一是岛礁被侵占,南沙群岛由200 多个岛礁、沙洲、暗沙组成,其中除太平岛等6 个岛礁被中国控制外,其他岛礁均被越、菲、马占领;二是资源被掠夺,南海已探明石油储量达350 亿吨,220 个油气构造区,78 个油田,66 个气田,可年产石油3600 万吨,天然气1300亿立方米。

在我传统海疆内石油储量235 亿吨。

南沙周边国家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家在南海海域大肆开采海洋资源;三是我渔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初以来,广东广西、海南和港、澳、台渔民在南沙海域作业时,屡遭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驱赶、扣捕,甚至被判刑入狱。

对于南沙群岛的领土争议,我国坚持对南沙群岛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主张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目前的争端,在争端未解决之前,建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1995 年7 月30 日,钱其琛在斯里巴加湾同东盟外长举行对话时表示:“中国愿同有关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有关争议。

争议各方都应遵守国际法有关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和有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不使问题复杂化、扩大化。

”[8]这个态度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显示了我国解决南沙争端的诚意,也为争端的最终解决奠定了基础。

(三)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本内容。

国际上海洋权益的斗争由来已久,迄今为止,国际上对海洋进行了四次大的分割,每一次分割都是缩小公海范围,扩大沿海国家的海洋管辖权。

1994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这是国际上对海洋权益的第四次分割,这次确立了12 海里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等制度,这些制度的贯彻实行使海洋权益再分配进入新的阶段,200 海里以内的海域逐渐国家化。

主权国家在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对一切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的主权权利,以及对于人工岛、设施和结构物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的管辖权。

海洋上的一座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拥有200 海里的资源管理权限。

为此争夺管辖海域、争夺远海岛礁、争夺海洋资源、争夺和控制海上通道和战略海域成为国际海洋斗争的主要形式。

《公约》生效后,我国从中既可得益,又会面临着挑战。

得益的是扩大了我国的管辖海域。

如以旧的海洋法12 海里领海制度为标准,我国的内水和领海有37 万平方公里左右,而《公约》实施后,我国还有大约260 万平方公里的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因此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可扩大到300 万平方公里左右。

另外,《公约》确定了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原则,定了区域勘探开发制度,使我国有权在这一领域寻求应得的矿区,从事勘探和开采。

其实,我国作为第5 个登记的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已在太平洋建立了15 万平方公里的开辟区,《公约》生效后在法律上有了保证,这就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这块太平洋里的“中国地”位于夏威夷群岛东南海域,以西经150 度为界分为东西两区。

而且根据《公约》的有关条款,我国对其他公海的资源和权益也可分享。

然而,《公约》生效后也给我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南海周边国家也按照《公约》规定划定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而在南海我与周边国家相间的海域宽度多数小于400 海里,因此就出现了重叠的现象,需要重新划界,使原来已存在的领土争议问题进一步激化。

这有待于我国按《公约》的原则,与周边国家通过谈判合理地解决[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