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媒体概念及特征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1数字技术( 新媒体的核心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交互性:本质特征 ○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5个性化信息服务 ○6虚拟信息传播 ○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 ○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5web1.0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3符合web 标准的网站设计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兴媒体(一)网络媒体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教学媒体的概念、特性、分类

媒体的概念媒体: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
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教学媒体: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它是指在传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中,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从本质上看,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是一种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事物信息的过程,因此作为储存与传递事物信息的任何媒体,都能作为教学媒体。
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新开发的媒体,首先都不是用在教学上,而是在军事、通信、娱乐、工业等部门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步被引进教学领域。
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教学媒体而言的。
现代教学媒体都与“电”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又称为电化教育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以下优越性:(1)现代教学媒体能使教学信息即时传播到遥远地区与广阔的范围,为实施远程教育、扩大教学规模和实现学习资源共享,提供了先进的手段。
(2)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传送语言、文字和静止的图像,还能传送活动图像,能准确、直观地传送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信息,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3)现代教学媒体能记录、储存、再现各种教学信息,计算机还具有信息加工处理并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能力,从而为个别化学习、继续教育以及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一般的媒体发展成为教学媒体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1)媒体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才可称为教学媒体。
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也就是教学信息,它是由教学目标决定取舍的。
因此,教学媒体区别于一般的媒体,它储存传递的教学信息,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为特定的对象——教师或学生所使用的。
(2)媒体能够用于教与学的活动的过程时,才能发展为教学媒体。
任何媒体都能用来储存与传送教学信息,如电影、电视,以及计算机等媒体,它们都具有储存或传送教学信息的功能。
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多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智能手机上的丰富应用到电影院里的震撼大片,从在线教育平台的生动课程到虚拟现实游戏的沉浸式体验,多媒体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获取信息、交流和娱乐的方式。
那么,究竟什么是多媒体?简单来说,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的组合。
媒体这个词,大家可能不陌生,它通常指的是信息的载体,比如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
当我们把这些不同类型的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共同传达一个主题或信息,这就形成了多媒体。
举个例子,一本传统的纸质书,主要以文字为载体来传递知识和故事,这不是多媒体。
但如果在电子书中,除了文字,还配有精美的插图、生动的音频解说甚至简短的动画演示,那么这就是多媒体了。
多媒体技术呢,则是指能够对多种媒体进行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展示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它是实现多媒体应用的关键支撑。
多媒体技术具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首先是集成性。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不同类型的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集成在一个系统中,使它们能够协同工作,为用户提供统一、完整的信息体验。
比如说,一个网页可能同时包含了文字介绍、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和背景音乐,这些元素通过多媒体技术被整合在一起,共同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页面。
其次是交互性。
这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用户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与多媒体系统进行互动。
比如在玩游戏时,玩家的操作会影响游戏的进程和结果;在在线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课程内容、回答问题,并得到及时的反馈。
然后是实时性。
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和传输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让用户感觉不到明显的延迟。
比如视频通话时,双方的声音和图像能够实时传输,让人感觉就像面对面交流一样。
还有数字化。
在多媒体技术中,各种媒体信息都被转化为数字形式进行处理和存储。
数字化使得信息的处理更加精确、高效,也便于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1 媒体的分类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2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站(如新浪网)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数字电视(如SiTV)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数字化新媒体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7信息的分类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8 信息的数字化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符号载体“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概述

四 常见新媒体类型
□播客催生了一大批“个人明星”:亚当·库利(“每日源代 码”)有5万多听众;戴维·温纳的“清晨咖啡笔记”; : 和 夫妻俩的30分钟脱口秀。美国有个著名的播客节目, 叫谈话( ),这是一个科技类型的“播客”,这个节目 拥有三位开发者,八位音频工程师,十六名编辑,内
容分为九个系列,内容非常专业和权威的。这个播客
4.1.2 博客、播客、维客 博客、播客、维客被称为2.0时代三剑客
博客
网易博客
新浪博客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翻译而来。是的 简称,而则是由和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 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
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
四 常见新媒体类型
□ 1994年,美国人贾斯廷·霍尔用H 语言手动编码网页 “ ’s ”(. . ),世界上最早的博客日志诞生。
4.1 互联网新媒体 4.1.1 互联网 4.1.2 博客、播客、
维客
4.1.3 网络电视 4.1.4 网络广播 4.1.5 网络报刊
四 常见新媒体类型
4.1 互联网新媒体
4.1.1 互联网
■1 、互联网定义 1995年,“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 “互联网定义”的决议:‘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
为维客。 □ 从写作角度上来看,维客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
四 常见新媒体类型
□ 从技术角度看,是一种超文本系统,是任何人都可以 编辑网页的社会性软件。
□ 从使用者角度看,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系统, 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的网络管理系统。
□ 维客概念始于1995年,当时在( )工作的沃德•坎宁安( )建立了一个叫波特兰模式知识库( )工具,方便社群交流,他也因此提出了这一概念。
□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 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新媒体导论复笔记>一、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简答)1.数字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数字化特征拓展了传输手段,接收终端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的壁垒,增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联性:数字化技术也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
2.交互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和受者的严格界限,传播的方式由单向线性传播发展到了双向甚至多项交流;交互性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的信息控制力的变化;另外交互性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化。
3.超时空新媒体具有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能够轻易做到及时传播,传播的时效性提升;另一方面,新媒体利用全球互联的网络系统和通讯卫星技术,具有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三、新媒体的主要类型(简答)1.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可将新媒体分为以计算机为显示终端的新媒体、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的新媒体和以数字电视为终端的新媒体三大类型。
2.按应用属性(软件)来分分为静态应用和动态应用两大类,为web1.0时代的互联网应用和web2.0时代的互联网应用。
3.按经营性质来分新媒体按照其经营性质来划分,主要可分为以营利为主的商业网站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府和公益类网站等。
4.按应用功能来分“新媒体”将媒体功用不断拓展,基于互联网衍生出来无数新功用。
四、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论述题:每一项功能+应用)1.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通道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的信息传播应用,早起包括电子公告板和门户网站,作为信息传播的直接载体,他们起到了信息聚合和打通内容的作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搜索引擎从诞生到今天,都是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应用。
2.互联网是知识生产的平台互联网技术的日需成熟,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储存,集文字、图像、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多媒体应用,也成为海量共享的社会化常识生产平台。
互联网媒体的概念、传播特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地英文名称,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流行地计算机网络,同时也是目前影响最大地一种全球性、开放地信息资源网.它通过专门地通信界面和规程,不同类型地计算机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一系列地局域网、校园网以及其他国家地各种类型地网络等组成庞大地计算机网络体系,其上存放着大量地信息,供世界各地地网络用户查询和使用.关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年月确定中文译名为“因特网”;一般译为“国际互联网络”,简称为“国际互联网”、“互联网络”或“互联网”;海外中文又译为“网际网路”. 本文多采用“国际互联网”一词,简称“互联网”.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全球地迅猛发展,利用互联网传播新闻信息也应运而生.年美国硅谷《圣何塞信使报》首先将报纸内容搬上了国际互联网,开网上新闻传播之先河.随着网络技术地不断发展,特别是万维网和浏览器地推出,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国际互联网,很方便地在计算机屏幕上访问他们所需要地任何文字、音响记录或视频图像,因此网上新闻服务内容日益增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互联网媒体这一概念,学界和实践界目前有多种提法,如网络媒体、网络新闻媒体等.那么将互联网称之为“媒体”,其缘由是什么?互联网媒体地性质如何?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这是我们认知和把握互联网媒体首先要解决地问题.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较为深刻地认知这一崭新媒体地诸多特征.了解其优势及其发展前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首先,互联网被作为媒体,是由于国际互联网具备了传播新闻信息地各种强大功能,包括电子邮件(杕)网络新闻组()、万维网浏览()、网络论坛(、网络聊天(、)等等,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扮演了媒体地角色;其次,国内外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纷纷开辟网上新闻传播新领域,网络报纸、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应运而生,国际互联网被越来越多地媒体使用,逐渐达到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地标准.基于此,人们称之为“网络媒体”;相对于原有地媒体,它被称为一种“新媒体”();由于其具有数字化传播地特点,被称为一种“数字媒体”();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作“第四媒体”.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年月地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这一概念: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出现后地互联网和正在兴建地信息高速公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地学者在界定第四媒体时认为,“第四媒体”地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就指互联网,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地网站,是“通过传送文字、声音和图像地新闻传播工具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人从媒介发展史及其形态地角度对于把互联网媒体界定为“第四媒体”提出异议,认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是第二代媒介,即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媒介应属于第三代媒介,即实现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兼容地媒介.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但需要说明地是,媒体并不是互联网地全部.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新闻媒体地功能,在军事、金融、商务、医疗、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它也发挥着变革性地作用.国际互联网上并非仅有传播新闻、信息地媒体功能,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重要功能,有网上银行、商店、医院、学校、图书馆甚至娱乐场所等等,它对人们地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地影响把互联网归结为媒体不尽全面.这一点正如地首席执行官宫玉国所说“:不是媒体,把说成媒体,是把地一部分特点放大了.”搜狐公司总裁张朝阳也有类似地认识.他说,我们是为了告诉大家不是纯技术,所以才把它说成了媒体.实质上是以技术来实现很多功能地一个平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弄清了国际互联网地实质,我们再来从新闻媒体地角度认识互联网媒体,那么概念就比较清楚了.依照《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解释,“媒介”是指使双方人和物发生联系地人和事物;对于传播意义上地媒介,即“传播媒体”、“传媒”,则是“指承载传递信息地物理形式”.按使用对象又可划分为:个人媒介(如私人信函、私人电话等)和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和图表等);也就是说,只有当国际互联网被作为传递各种信息,特别是新闻信息地技术手段,而不是商业手段、教育手段等其他手段时,它才具有传播学、新闻学上地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综上所述,我们试图给互联网媒体地概念作一界定:所谓“互联网媒体”,就是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地一种数字化、多媒体地传播媒介.互联网媒体相对于早已诞生地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又是“第四媒体”.从严格意义上说,互联网媒体是指国际互联网被人们所利用地进行新闻信息传播地那部分传播工具性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媒体概念地界定,鉴于“国际互联网”、“因特网”和“网络媒体”等不同称谓之间实质上存在着一定地差别,我们主张分语境使用,在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领域上及社会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因特网”;而在新闻信息传播领域,则以使用“互联网媒体”为宜,也可称为“网络媒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互联网媒体地传播特性互联网媒体地特征,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地特点而言地.互联网媒体地传播特征,可以归结为三大类:一是从其所传播地信息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来看,它所体现出地特征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数字化.网络媒体是真正地数字化媒体.数字化是互联网媒体存在地前提.正像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地基本单元一样,比特是构成信息世界地基本单元.在互联网上无论是文字、图像、声音,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和“”这两个数字信号地不同组合来表达.这使得信息第一次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获得了同一性.数字化地革命意义不仅是便于复制和传送,更重要地是方便不同形式地信息之间地相互转换,如将文字转换为声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全球性.就范围而言,与传统媒体地传播相比,网络传播地范围更广,具有一种全球性.这种全球性,实际上也表明了网络地传播具有一种开放性地特征.这就意味着我们目前使用地这个网络,不管是谁发明了它,都是属于全人类地.这种“全球性”并不是一个政治口号,而是有技术保证地.互联网地结构是按照“包切换”地方式连接地分布式网络.因此在技术地层面上,互联网不存在中央控制地问题.也就是说,不可能存在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利益集团通过某种技术手段来完全控制互联网地问题.反过来,也无法把互联网封闭在一个国家之内——除非这个国家不打算建立互联网,而是要建立别地什么网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互联网媒体是一种名符其实地全球化传播媒体.其全球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传受双方,即信息传播地全球化和信息接受地全球化.互联网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地传播范围多限本地、本国地束缚,其受众遍及全世界.互联网媒体地这一特征,有利于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弱势媒体与强势媒体地竞争.甚至个人网站亦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网民关注地对象.如最早报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地,就是美国地一位年轻人马特·德鲁吉开设地个人网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信息地丰富多样性与无限性.这是指网络媒体在信息传输量上具有无限地丰富性;在信息形态上具有纷繁地多样性.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在单位时间(节目)和空间(版面)中所传播地信息,都是有限地,而互联网媒体贮存和发布地信息容量巨大,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海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可存储、易复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曾指出:信息社会,其基本要素不是原子,而是比特.比特与原子遵循着完全不同地法则.比特没有重量,易于复制,可以以极快地速度传播.在它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原子只能由有限地人使用,使用地人越多其价值越低;比特可以由无限地人使用,使用地人越多其价值越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易检索.互联网媒体通过超文本链接地方式,将无限丰富地信息加以贮存和发布,用户可以很方便地输入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是从互联网媒体地传播方式上看,它所表现出地特征有:. 迅捷性.互联网媒体传播速度快捷,信息来源广泛,制作发布信息简便.因此,互联网媒体可以随时发布新闻,尤其是在报道突发性事件和持续发展地新闻事件,互联网媒体地“刷新”更换功能比传播媒体地“滚动播出”更胜一筹.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具有很强地时效性.如中国大使馆被炸、中美就中国加入问题签订协议等. 还如新浪网对悉尼奥运会地报道等.因此,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上,又表现出一种实时传播地特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多媒体化互联网媒体整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地优势,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传播符号和手段地有机结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交互性交互性是指互联网媒体带来了传受双方地双向互动传播.自从国际互联网出现后,公众与媒介地传受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尼葛洛庞蒂对这种变化有详细而形象地描述:“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地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地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地电脑)‘拉’()出想要地比特地过程.这是一个剧烈地变化,因为我们以往媒体地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地过滤之后,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套‘要闻’或‘畅销书’,再抛给不同地‘受众’.”③由“推”到“拉”不仅仅是一个动作地变化,更重要地是它把网上信息变成一个世界范围地“信息超级市场”,网民在其中可按自己意愿各取所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是从网络媒体地传受关系角度看,其特征有:. 多元性.互联网媒体地多元性特征,首先表现传播主体上,在互联网媒体世界,不是专门地新闻传播机构一家独有,从网络属性上讲,政府、企事业网站乃至个人网站都有能力可以发布新闻,成为传播新闻地主体.其次,互联网媒体地全球化特征,决定其文化地多元性,它通过超链接,超文本地手段,运用数字技术,将全球文化用网络地方式联结在一起.第三,互联网媒体地传播方式也具有多元性地特点.传播媒体地传播方式一般是点对面地传播,而互联网媒体除了点对多即网站向网民、某一网民向不特定地其他网民发布信息这一方式之外,还有点对点即网民通过网络向其他某个网民发电子邮件地方式,众多网民向某一个网站发送信息、反馈意见地多对点方式,以及网上聊天室、电子公告牌等多对多地传播方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自由性,受众可以在自己许可地时间与地点上网,接受信息,消化信息;. 个性化.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媒体地传播,是真正个性化地传播,它地内容地设计,大多是出于受众地个体需要.因此,有人说互联网媒体传播最温馨,最具有人情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互联网新闻传播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地变革随着互联网媒体地发展,网络新闻传播被注入了新地内涵,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与传统地新闻传播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将这些变化加以概括,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新闻传播地主体发生了变化传统地新闻传播主体,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新闻电影制片厂及新闻性期刊等大众传播机构.而网络新闻传播主体既包含利用网络媒体传播新闻地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也包括从事新闻传播地非专门性机构,(如综合性网站、商业网站),还包括利用网络媒体发布新闻地个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新闻传播地载体发生了变化网络新闻地载体是以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以及诸如协议等网络技术为特征地国际互联网络;与传统地报纸以纸质为载体、广播以无线电为载体不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新闻传播地形态发生了变化如同广播新闻对于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对于广播新闻一样,由于新闻传播地载体发生了变化,新闻传播地形态相应发生变化.网络新闻地传播形态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表现地,是借助于互联网络功能实现地,如超文本、超链接、多媒体、交互性、非线性等传播特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些变化,给传统地新闻传播理论带来了哪些问题和挑战呢?传播主体地变化,一定程度上给传统新闻理论与大众传播理论中地传受关系理论,“把关人”理论,“新闻选择”理论等带来挑战.如传统新闻传播理论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相互之间处于不平衡状态,传播者占主导地位.虽然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以受众为中心”地理论主张,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媒体地传受关系.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地变化,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这种传受主体双方地不平衡关系,它除了保留了传统大众传播中一对多,点对面地传播方式,还运用了一对一,点对点地传播方式,传受关系是交互式地.受众传播地角色变换是实时地、这导致了传与受概念地兼容和模糊.实践中,人们更倾向于将互联网媒体中地受众称为“网民”或“用户”,是这种改变地一种具体反映.另外,传播主体地变化,更为重要地是给传统地新闻价值理论带来挑战.新闻价值,就其本质而言,是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传播客体地一种认识和评判.在传统新闻传播中,这种认识和评判是以大众传播媒体依照一定地标准,(这些标准包括新闻标准和宣传标准,是公众共同兴趣、党性、阶段性等)作为尺度地.当受众从原来被动地接受者转换为主动地传播者,特别是当个人也成为新闻传播地主体时,新闻传播地价值标准发生变化,就会是毋庸置疑地事实.这是新闻理论研究需要充分正视和注意地地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传播载体与传播形态地变化,给传统地新闻传播理论及业务研究带来了变革,它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新闻传播学研究.这方面问题亦不少,我们可举例如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网络新闻传播地“超文本结构方式”对纸质媒介地“一维性结构方式”地改变;. 基于互联网地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对传统地新闻采访、编辑、新闻发送方式等正在发生重要变革;. 网络媒体地交互性特征给传统新闻媒体地单向传播、滞后式反馈模式带来重大挑战;. 网络多媒体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地单一媒体传播地改变;. 网络新闻地超文本链接方式对传统新闻媒介接收方式地改变;. 网上直播对传统广播、电视直播地改变等等.上述种种问题,有待于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作进一步地研究和解答.四、中国互联网媒体地现状中国自年接入互联网之后,国内地众多地新闻媒体也开始关注并介入网络.许多新闻媒体开始发展自己地网络版或电子版.年月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年月日,《中国贸易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地先行者.之后,年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自己地网站,年月中央电视台建立自己地网站,以及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地上网,标志着中国新闻媒体地网络化进程迈向新地一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年以来地年时间,中国各类新闻媒体上网地数量飞速增长.至年底,中国上网报纸近家,上网地广播电视机构近家. 目前国内有独立域名地网上报纸占报纸总数地;上网地全国性报纸种,占全国性报纸总数种地;全国性报纸中强已经在互联网上安了家.网民人数也迅速增长,至年月,已拥有网民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截至目前,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大体形成三种模式,一是《人民日报》网络版模式,即传统媒体地网络版模式.这一模式早先只是简单地把传统媒体上地内容拷贝到互联网上,很少顾及互联网自身地特性.现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观,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它们尽可能地摘掉“网络版”地帽子,如《人民日报》网络版现改称为“人民网”,新华社网络版改称为“新华网”等.它代表了单一地传统新闻媒体寻找网络化发展进程中地途径与规律地模式.第二种是千龙新闻网模式,即以千龙新闻、上海东方网为代表地网络新闻传播媒体.这类互联网媒体,依托于地方性传统媒体地联合,并试图按现代企业地规则运营.第三种是新浪网模式,是以新浪网站为代表地综合性商业网站获得发布新闻地权利,登载新闻地一种新型网络新闻传播媒体. 这类网站在我国网络媒体发展之初地表现引人注目.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五、中国互联网媒体地发展前景中国地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个崭新地传播领域,正在拉开新闻传播地世纪序幕.当前各类网络媒体所进行地各种探索,从发展地角度看,都具有一种特别地意义.如果一定要对中国互联网媒体地发展前景做出某种预言,那么,我们认为,应当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业已形成地各种现实因素以及世界网络媒体发展地趋向中去把握.由此言之,未来中国地互联网媒体已经显现出以下前景和趋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已经形成地三种现有模式,将继续发展,并着力探索网络传播地规律和方向.在新闻信息地原创性上下功夫,逐渐壮大“第四媒体”地实力和特性,满足社会信息化进程地需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事业发展与体制创新结合,呈现在新体制基础上运作地媒体新景观.特别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派生出来地网络媒体,没有体制创新作保证,新媒体地运行将举步维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法制化管理与资本化运作相结合,出现规范与整合地局面.今年月以来国家颁布地几个有关互联网地重要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条例》以及《网站名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是直接规范中国网络媒体地法规,将会对互联网发展初期“没有规则地游戏”状况发生重大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将调整我国网络媒体地现有格局,促进我国网络媒体新格局地发展.同时,在法制管理地轨道上,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地发展道路,加强资本化运作地力度;网络媒体将以两种面目出现,一是在绝对控股地条件下引入公众股,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二是由国家拥有或由国家控股地网络公司来收购或兼并在传媒业有竞争优势地媒体,然后在证券市场上市.当然,其中无论哪一种模式,中国政府在里面地作用,都是不可忽视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网络媒体地真正本性日渐显现.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宽带运用逐渐推广以及国际网络化信息浪潮地推动下,不远地将来,交互电视、多媒体传播等将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地服务;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地相互利用、相互融合势在必行,在融合基础上,传统媒体找到更生之路,网络媒体地发展也获得强大地新闻人才竞争优势,壮大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地能力.(此文为“网络新闻研讨会中文版”提交论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新媒体 重点

第一章新媒体概论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1数字技术(新媒体的核心技术)○2计算机网络技术○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2交互性:本质特征○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5个性化信息服务○6虚拟信息传播○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5web1.0不以html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3符合web标准的网站设计○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新兴媒体(一)网络媒体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媒体概念及特征 汤莉萍(四川大学博士论文《试听媒体新变革——播客网络传播研究》节选 2007年)本人上传百度文库
实践总是推动着理论的发展。播客博客等媒体的出现,已经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特征,其媒介形式得到了全新的改变,诞生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此处笔者将其界定为个人媒体。那么什么是个人媒体,其有什么不同于大众媒体的特征。以下将进行逐步探讨。
一、个人媒体界定及其概念溯源 笔者将个人媒体定义为,以个人为传播者,借助互联网络或无线通信新技术,以点对点传播方式、传播微内容的小众传播媒体。在个人媒体中,个人拥有制作、编辑、加工、自由发布信息等权利。 按照传播符号类型划分,个人媒体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图文个人媒体,如,博客;另一类是视听个人媒体,如,播客、多媒体网络手机。 不少新媒体论著中提到“个人媒体”这一名词,但学界至今对该概念没有一个准确和全面的论述。此处要规范“个人媒体”概念,只有从新世纪以来,国外关于新媒介的重要著述中具有相似性的术语中找到借鉴和来源。无论是个人媒体、自媒体、我们媒体,还是草根媒体、参与性媒体、平民媒体等用语,都是继博客、播客、手机等新媒介产生以后逐步流行的一些媒介新术语。这些代表性词汇是:“We Media”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Citizen Journalism”,可以分别译作自媒体、我们即媒体,草根新闻业、参与性新闻业、平民新闻业。 新世纪以来,新媒介论着中具有开创意义的有两本着作。一是美国学者Shayne Bowman 和 Chris Willis2003年7月出版的《自媒体:受众正在如何形成新闻和信息的未来》(《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1,以下简称《自媒体》)。书中着重介绍了参与性新闻业(Participatory journalism)。其中他们这样定义参与性新闻业:单个或群体公民的一种行为,他(她)们积极参与到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这种参与的目的在于提供民主社会所需要的独立、可靠、精确、广泛而相关的信息。2书中论述了参与性新闻业的形成、参与规则、自媒体的潜在价值等等,成为论述以参与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的理论基础,也是此处论述“个人媒体”概念的理论基础。 《自媒体》中具有开创性的关键词汇有“We Media”、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Citizen Journalism”,可以分别译作自媒体(或我们媒体),参与性新闻业、平民新闻业(或百姓新闻业)。其中,书中只对“Participatory Journalism”给出了专门的定义,并对其形成背景、具体参与形式和规则及其潜在价值展开了论述。对于“We Media”和 “Citizen Journalism”,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或论述。“We
1 Shayne Bowman ,Chris Willis,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2003. p.23. 2 Shayne Bowman ,Chris Willis,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2003 .P.9. 原文: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The act of a citizen, or group of citizens, playing an ac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reporting, analyzing and disseminating news and information. The intent of this participation is to provide independent, reliable, accurate, wide-ranging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that a democracy requires. Media”只是作为一种“我们成为媒体”现象的名词化,这个词汇侧重对参与性新闻业主体的突出,概括指代那些以“我们参与传播”为特征的新媒体。“Citizen Journalism”也是“Participatory Journalism”的衍生词。书中关于“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概念的论述是“The act of a citizen, or group of citizens”3,即参与性新闻业是单个或群体公民的一种行为。可见,其实“Citizen Journalism” 依然是“Participatory Journalism”的参与性主体的一种强调。值得注意的是,“Citizen Journalism”不是公民或市民新闻业(civic journalism)。其两者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由非职业化的个人报道,而后者依然是传统媒介机构的记者报道。 另一本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新媒体著作是美国技术专栏作家丹‧吉摩尔(Dan Gillmor)2004年7月出版的《我们即媒体:民治民享的草根新闻业》(《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4,以下简称《我们即媒体》)。他以独特的洞察力和经验的前瞻性给我们描绘了这个由博客带动的草根新闻业的新时代,他提出了“我们即媒体”5(We the Media)的观念。前后相隔一年的两本重要著作,标志着新媒介研究从传播特点等理论到媒介形态运用分析的重要转变。前者主要论述新媒介的参与性传播特征,而后者侧重博客等新媒介实践对社会民主和新闻业的改变。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则是《我们即媒体》中的关键词。丹‧吉摩尔写作方式是穿插故事的专栏风格,语言通俗并充满时代感。该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性学术化书籍,书中依然没有对“We the Media”和“Grassroots Journalism”给出确切的内涵定义,更多的是对其外延分类形式的描述。书中对草根化网络新技术及其运用进行了分类叙述,如,RSS和 Wiki(第2章)、Web Service(第8章)、Creative Commons(第11章)以及本书的主要对象Blog。就笔者看来,“We the Media”是“We are the Media”这个句子的省略句形式,与名词化的“We Media” 含义没有差别,都是指我们成为媒体。“Grassroots Journalism”中文译作“草根新闻业”,并不准确,
3 Shayne Bowman ,Chris Willis,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2003, p.88. 4 Dan Gillmor,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O'Reilly Media Press
Institute , 2004,p45; Dan Gillmor, “A new brand of journalism is taking root in South Korea,” in The San Jose Mercury News Business Section, May 18, 2003. 5 Dan Gillmor, “Here Comes We Media,”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January/February 2003.
http://www.cjr.org/year/03/1/gillmor.asp 是一种字面的直译。深究“grassroots”一词的英文解释,并没有“草根”的意义,而是指基层群众。《牛津字典》的解释是“People or society at a local level rather than at the center of major political activity”或“The groundwork or source of something”即“基层,基层群众:在地区一级而不是处于主要政治活动中心的人或社团”或“基础,根源:某事物的基础工作或根源” 。所以“Grassroots Journalism”的含义是群众新闻业,依然是强调新闻业的主体,和 “Citizen Journalism”并无什么不同。《我们即媒体》的台湾中文译本书名是《草根媒体》,虽然不具有学术的准确性,但其名称更为引人注目和形象生动,是畅销书风格的需要。
综合以上所述,“We Media”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Citizen Journalism”几个词汇虽然表述不同,侧重点不同,其实本质含义都是相同的,都是指以博客、播客等网络媒体、手机为代表的,普通个人参与传播,受传合一的新传播形式。 此处笔者将这些传播媒体形式统一称为“个人媒体”,其目的是和“大众媒体”术语相对。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英文术语,但这一概念正是缘自以上“We Media”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Citizen Journalism”词汇意义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意语。
二、个人媒体传播特征 为了更好界定个人媒体,下面从传播的角度,总结出个人媒体的四个主要传播特征: 第一,传播主体角度来看,个人媒体的传播者是个人。这是最首要、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产生大众传播颠覆性革命的根源。从大众媒介诞生以来,新闻和信息发布权被大众传播机构垄断,受众只有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