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
孩子做错事家长应该怎样教育

孩子做错事家长应该怎样教育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都会犯错误,这是孩子的发展过程。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批评,更不要采取打骂的形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
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关注孩子的成长发展,对于孩子做错事给予谅解,这样孩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
孩子做错事家长应该怎样教育1、孩子做错事时,家长要淡定。
孩子不愿意认错,很大可能上是害怕受到惩罚,这是他通过之前的体验总结出来的。
唠叨和斥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他寻求各种途径掩饰错误。
因此,孩子做错事情时,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心平气和地与他沟通,全面了解事情的经过,然后跟他一起思考如何进行补救,并付诸行动。
2、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有些孩子做错事情后不愿意认错,是害怕更多的人知道,担心大家笑话自己。
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应该小心处理,不要图一时口舌之快,当众挖苦、羞辱孩子,以避免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3、就事论事,不牵扯其它事情。
在孩子在这件事上犯错的时候,家长只需要对孩子现在犯的错误进行纠正和分析教育,而不是拉扯很多以前的错事,对孩子进行胡乱的批判,那样只会导致孩子变得更加叛逆,或者更加不自信。
家长只需要对孩子目前犯错的这件事进行批评和沟通,让孩子认识到错误,以后不至于再重新犯错。
4、学会理解。
如果孩子是出于学习的目的才做如此的行为,尽管非常荒唐,但是对于他们那个年纪的孩子还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父母不问清楚原因,就随意指责甚至谩骂。
孩子会产生心理阴影,甚至在之后画画时便会想起这一场景,给他们带来无法磨灭的心理伤害。
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同时加以引导,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做得更好。
5、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在平时要做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
如果平时想要教育好孩子,必定不能由着孩子的兴致来,要给他一定的约束,这样可以帮助父母少操许多心,也可以让孩子更有教养。
但是,有许多父母只是给孩子制定了规则,自己却逾越规矩,难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孩子犯错时如何惩罚最有效

孩子犯错时如何惩罚最有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孩子犯错时,如何惩罚最有效当孩子犯错时,很多爸妈都忍不住用打骂这种暴力方式去解决问题。
打骂过孩子之后,爸妈往往又会后悔,觉得不应该这样对待孩子。
那么,孩子犯错,如果不打不骂,又该怎么处理呢1、冷处理其实有时候孩子故意犯错,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时候,父母如果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故意不上当,孩子自然就没有办法了。
比如,在超市里,孩子吵着要买玩具,妈妈不同意,孩子又哭又闹,甚至在地上打滚。
这个时候,妈妈为了阻止孩子哭闹,通常都会心软地给孩子买下玩具。
殊不知,如果妈妈这样做了,孩子会觉得自己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以后就会常常用哭闹的方式胁迫家长来满足自己的要求。
所以,当孩子在超市吵着要买东西时,妈妈可以无视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自己闹去。
这种冷处理的方式会让孩子意识到哭闹这种方式是无效的,以后就不再用这招了。
2、惩罚前先警告孩子如果爸妈打算惩罚孩子,建议先冷静下来对孩子进行“事先警告”,直接告诉孩子:如果你再犯这样的错误,我就会打你手心五下(或者没收你的玩具、取消周末去游乐园玩的机会等等),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孩子再犯。
东东4岁时,有一次妈妈带他去餐厅吃饭。
东东淘气,故意把筷子扔到地上等妈妈捡起来。
妈妈捡起来之后,东东又把筷子扔到地上。
这个时候,东东妈开始警告东东,“我把筷子捡起来之后,如果你再扔掉的话,我就惩罚你不准吃饭了,等下你饿了我也不会管你。
”听了妈妈的警告,东东立马乖乖坐好了。
3、孩子犯错后,帮他想办法弥补对于孩子犯下的一些小错误,爸妈们别着急上火,忙着责怪孩子,放松情绪,耐心和孩子沟通,然后帮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
有了妈妈的支持,孩子能够了解做错事的后果,并逐渐学会承担责任。
东东6岁生日时,妈妈买了一个变形金刚玩具送给他。
东东出于好奇,想弄明白它是怎么变形的,就把玩具给拆了个稀巴烂。
允许孩子犯错的教育理念

允许孩子犯错的教育理念允许孩子犯错的教育理念其实,孩子犯错,是最好的教育时机。
孩子出现错误其实是一种人性的自然释放,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犯错、失败的机会和空间,相信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每一种经历,都有其正面的意义,都是其成长的阶梯。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首先要了解问题而不是责备、吼骂。
很多时候父母在意的是结果本身,并没有寻求过程。
在孩子犯错时首先我们需要放低声调,耐心地去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了解他们对待这个事情的想法。
有时难免也会出现情绪难以自控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情况,过后一定要为自己的态度向孩子道歉,这有利于亲子关系。
其次是共情。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最重要的是耐心地去关注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看待问题。
最后是正确引导孩子。
人生路程上的弯路常是必经之路,父母也需要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帮助孩子从犯错中汲取经验和营养,让错误发挥出教育意义。
不同的父母会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孩子的错误行为1、惩罚型的父母看到孩子犯错误,通常会说:“你做错了!你怎么又犯错误了?”这时候父母的内心会充满愤怒,敌意和挫败感。
2、管教型的父母看到孩子犯错误后。
不仅看到的是一个错误,同时还看到这是一个教导孩子的机会,父母的内心有爱和接纳。
因为管教型父母知道孩子的责任感是后天训练出来的,所以,每一次错误都是一个训练和矫正的机会。
不同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1、惩罚之后给孩子带来的是恐惧和罪疚感,孩子处于痛苦情绪当中的时间较长,即使是孩子平静下来后,父母能明显感到和孩子有了疏远感,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温暖和支持。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为上的两面性,而且焦虑、退缩、不满、对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
2、管教之后的孩子往往能较快安静下来,和父母的亲密关系也没有改变,有的家长会因此和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
由于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孩子觉得父母值得信赖,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家长批评孩子的技巧和方法

家长批评孩子的技巧和方法
一、冷静理性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轻易发脾气或情绪化。
批评孩子时,要尽量避免情绪化的言辞和过激的行动,以免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具体明确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该具体明确,指出孩子错误的行为和原因。
避免使用笼统的语言或攻击孩子的性格和人格,以免让孩子感到被误解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三、尊重孩子
在批评孩子时,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尊严,不要使用侮辱或贬低的语言。
要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关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四、以引导为主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该以引导为主,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和后果,引导孩子思考如何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避免仅仅强调孩子的错误和缺点,而忽略了孩子的优点和进步。
五、重视反馈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该重视反馈和互动,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要让孩子感到被倾听和理解,同时也要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六、坚持原则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该坚持原则和底线,不要轻易妥协或放弃。
对于一些严重的错误行为,家长需要坚决制止并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以免孩子误以为自己的行为得到了默许或认可。
七、示范作用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这样才能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孩子犯错,家长应该怎么做?惩罚和引导孩子的3妙招,值得借鉴!

孩子犯错,家长应该怎么做?惩罚和引导孩子的3妙招,值得借鉴!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们如果惩罚和引导孩子的方式不正确,很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性格。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犯错而头疼,家长们不要着急,孩子犯错首先就不应该责骂,打骂,定要等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在和他沟通。
今天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家长们提供帮助。
孩子犯错,家长应该怎么做?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只要是人都会犯错,大人会犯错小孩子更会犯错。
应该透过犯错这件事看到本质的东西,不能单单看表面。
一、犯错的的事情也分轻重大小,孩子犯的小问题,不应该盲目的去责骂;或者换种轻松点的方式去开导孩子,去和孩子沟通,给他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严重的问题家长更应该要冷静的处理,越是着急越是愤怒,孩子就越是产生抵抗的情绪;因为愤怒因为各种情绪包裹着孩子使他无法听取家长的教导……所以一定要等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在和他沟通。
二、很多家长其实不明白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如何没有正确认识犯错的问题;然后家长以责骂的方式让孩子抵触去接受承认自己做错了什么,慢慢地抵触父母,抵触他人,抵触学校,最后抵触社会,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很多青少年犯罪和家庭的关系有很大的影响,父母的教育理念的不当,亲子关系疏离等等…三、孩子犯错首先就不应该责骂,打骂。
孩子在成长的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自尊心,希望受到他人尊重的年纪;如果你用暴力去对待犯错的孩子只会使他越来越封闭,也越来越孤僻,你和孩子之间也就产生了一道难以跨越的横沟……父母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至关重要的人,对于孩子的犯错有权给予正确的指导和适当的惩罚;但是如果方法不当,过于偏激,只会伤了孩子幼小而脆弱的心灵,变的扭曲而浑浊……。
孩子犯错家长寄语

孩子犯错家长寄语
1. 亲爱的孩子,人生中难免会犯错,但要学会从中吸取教训。
2.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承认错误。
3. 勇于承认错误并道歉是一个成熟的表现。
4. 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问题所在,并努力改正。
5. 犯错是一种成长的过程,不要因为失败而放弃前进。
6. 不要逃避责任,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承担后果。
7. 诚实、宽容、谦虚是成为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
8.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冷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9. 不要轻易放弃,坚持下去你会发现成功就在不远处。
10. 记住:犯错并不代表你是个失败者,只要你愿意改正,成功就在前方等待着你。
11. 尽管犯错可能会带来一些困难和挫折,但这也是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和更坚韧的机会。
12. 无论何时何地,请记住:家长永远都是你最坚实有力的后盾。
13. 与其抱怨和埋怨别人,不如想办法解决问题,成为一个积极的行动者。
14.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反思和改进。
15. 学会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16. 不要因为犯错而沮丧和失落,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
17. 犯错并不代表你没有价值,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
18. 记住:在家庭中,父母永远都是你最亲密的朋友和最坚强的支持者。
19. 坦诚、勇敢、自信是成为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之一。
20. 最后,请记住:无论何时何地,请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
孩子犯错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犯错家长应该怎么做?选择恰当后果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怎样做才能获得恰当的后果呢?试试下面的方法吧!1、应该立刻做的:在问题现场即时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这样既不伤害双方的自尊和感情,又可以纠正孩子的错误。
比如,孩子在堆沙堡时朝其他的小孩扔沙子,我们可以把孩子抱出来,带他回家或者选择他能够遵守规则的其他游戏。
2、预设后果:在问题出现之前预先设想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家庭会议或与孩子沟通等方式制定处理问题的方式。
(“约翰尼,时间到了!你不记得我们已经说好打架也得有个时间限制了吗?”)3、延迟后果:当务之急是让孩子停下来。
当我们不确定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先等等,花点时间来思考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处理方式。
(“管你弟弟叫大头蛋可不好。
我得想想怎么处理这件事。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提倡在两三岁的小孩身上使用这一招,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只关注眼前发生的事情,一旦过去,他们也就忘了。
所以用这个方法,很难让他们将犯错及其后果联系起来。
4、无后果: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去处理。
如果孩子经过漫长的一天已经累得不行了,而你又由于种种原因找不出犯错的根源,那就“让它去吧”,也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
沟通沟通是解决问题的良药,这是很多专家的共识。
我们也相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各种矛盾都是由沟通不良引起的。
因此,选择说什么固然重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说也不可小觑。
窍门就在于我们对词汇、音调还有肢体语言的运用。
运用好了,才能得到孩子的配合。
沟通用语“我”式句:这是一种以第一人称“我”开头的句子。
在不攻击对方的情况下,仅表达说话人的情绪、喜好、需求或结论。
例如,家长可以用目光与孩子交流,告诉孩子:“我非常生气,我不喜欢看到玩具弄得哪儿都是,我需要你帮我一起收拾好。
”然后拉起孩子的手,带着他一起收拾。
虽然前文中我们说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但同时家长自己如何表达情感也十分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行为将会是乖乖顺从还是轻蔑视之。
家长课堂:孩子犯错时7种最有效的惩罚方式

家长课堂:孩子犯错时7种最有效的惩罚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宝宝正确、健康的成长。
但是,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才最有效、孩子最易接受?七种新鲜、有效的惩戒方式帮您培育优秀宝宝。
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每次6岁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的妈妈都会告诉她,如果她们两个有一个人哭闹耍赖,或者两人发生争执,就不能再一起玩了。
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她的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娱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
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
她的妈妈认为这是因为依依知道妈妈肯定会说到做到。
理论上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
著名教育专家蒙谨认为,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然而,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结果,然后马上执行,决不能缓行。
比如说,你带儿子去超市买东西,他总是在货架的过道跑来跑去。
此时错误的做法是,对他说:“下一次买东西你必须坐在购物车里了!”,正确的做法是,马上就把他抱进购物车里,告诉他这一次就必须坐在里面了。
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3岁的乐乐非常喜欢看书,他的妈妈说,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觉前把故事书拿走,这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了。
他妈妈的经验是:每天晚上睡觉时间一到,她就把乐乐喜欢看和想让妈妈讲的那几本书堆放在一起,告诉乐乐:“如果你按时刷完牙,洗漱完毕,按时上床,那你就可以看这些书。
”如果乐乐一次不合作,他的妈妈就拿走一本书。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不是8点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也可以剥夺这个特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1孩子错了,家长怎么办 案例:孩子犯错,爸妈窘迫 “孩子错了,家长怎么办?”探讨这个问题时,南宁市的一些家长“曝光”了自家孩子的囧事,以及事发时自己的应对措施。
个案一: “我家的小屁孩又闯祸了……”成成爸下班回到家,就看到5岁的成成耷拉着脑袋。
成成奶奶“重播”了刚刚发生的一幕: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一个小朋友骑了成成的单车,成成不乐意冲过去抢,把那个小朋友推倒在地,小朋友磕破了膝盖,流了不少血。
“小屁孩被我训了一顿,跟我一起去登门道歉,赔了医药费。
回来还让他面壁思过半小时!” 个案二: 上幼儿园大班的童童顽皮好动,一次玩耍时他和一个小男孩起了冲突,随手就捡起一根水管打破了那个男孩的头。
“我带着童童陪受伤的哥哥去医院。
缝针的时候哥哥痛得直哭,童童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不懂得要陪着哥哥,还跟我说到游泳时间了,该去游泳了。
”童童妈说,回家后童童被罚跪反省,但他还问:“电视上解放军可以杀死敌人,为什么我不可以打人?” 个案三: 6岁的笑笑是个“强悍”的女孩,有一次在小区里,她故意冲撞别的小朋友,被妈妈狠狠批评时她还振振有词:“她挡住了我的路,所以我要把她推开。
” 笑笑妈说:“幸好对方的妈妈很理性,也很懂怎么教孩子。
她反问笑笑:"照你这么说,如果我开着小车,你刚好走在前面挡住了我的路,我是不是也可以向你撞过去呢?"笑笑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她主动向被自己冲撞的女孩说了一句"妞妞,对不起"。
” 2 观点:防微杜渐,知错认错 在学习《细讲弟子规》的公益读书会上,家长们交流了教育犯错孩子的心得体会,学雍·多闻学堂的国学讲师肖行之为大家播放了两部国产经典动画片《我错了》和《骑牛难下》。
两部动画片都很短。
《我错了》描述的是“捣蛋鬼”贝贝在老爷爷刚刚刷白的墙壁上涂鸦,画了老爷爷和一只猴子。
随后又在看球赛的小女孩的背影上画了一只乌龟。
没想到那只乌龟变活了,咬住了他的手指头,怎么甩都甩不掉。
贝贝疼得哇哇大哭。
这时,墙上的老爷爷也变活了,他凑在贝贝耳根边不知说了什么,贝贝的脸红了。
他走过去跟小女孩道歉,说“我错了”,话音刚落,乌龟就松开了他的手指头,他就把刚才涂鸦的墙壁擦干净了。
《骑牛难下》的主角依然是贝贝。
小朋友们正在河边钓鱼,贝贝躲在树后丢了一块石头,把鱼都吓跑了。
小朋友们去追赶捣蛋的贝贝,贝贝一溜烟跑了。
忽然,他看到树荫下一头水牛正在乘凉,就骑上牛背,赶着牛跑。
牛越跑越快,跑进了河里,然后甩下贝贝,不会游泳的贝贝在河里拼命挣扎,最后抓住鱼篓才脱了险。
由动画片的寓意延伸开来,肖行之告诉家长们:“孩子错了,家长怎么办?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家长要知道孩子错在哪里,然后才能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要知道孩子错在哪里,取决于家长对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判断和价值取向。
在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家长,比如说,看见孩子涂鸦,非但不会制止,告诉孩子公共场合不能乱涂乱画,还会为孩子画得像、有绘画天赋而沾沾自喜。
还有的家长带孩子去超市,看到孩子把超市里的小装饰品扯下,也觉得无所谓。
“如果家长连对错的标准都不知道,在很多事情上就会纵容孩子。
在细小的事情上放纵孩子,从小放任而不改正,就会为孩子的将来埋下祸根,会让孩子"骑牛难下",乃至大祸临头。
”肖行之阐释,这也就是《弟子规》中所告诫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盼,都是希望孩子能有所作为,殊不知有所为之前,应有所不为。
”肖行之还以孩子画画为例:孩子绘画惟妙惟肖是一种才能,他能选择不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则是一种素质。
“更多的时候,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在规矩里有所为,增强孩子有所不为的能力,这样才能防微杜渐,让孩子少犯错。
一旦孩子犯错,知道错在哪里,选择认错,也是一种能力”。
就在肖行之阐述观点时,一个跟妈妈来学堂的小男孩,在黑板上涂写了几个字。
家长们都没在意。
但肖行之看到后,停止了讲解,他转过身去对小男孩说“老师讲课时,不能随便乱写乱画”。
小男孩于是拿起黑板擦擦去自己写的字。
“你确定都擦干净了吗?”肖行之再问。
小男孩回答说“黑板擦太湿了”,于是一位老师给他递上一块干布,他用干布总算把黑板擦干净了。
肖行之紧接着对小男孩说:“你刚才在不合适的时间乱写乱画,应该跟老师说三个字。
” 小男孩乖乖地说了三个字“对不起”,然后退下了。
3 争议:孩子犯错,要不要打 对待孩子犯错,家长们自有“家法”,有的是“猫爸”“羊妈”,只讲道理,动口不动手;有的是“狼爸”“虎妈”,认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打得痛才会记得深。
林女士的儿子今年上一年级,“去学校刚一个星期,就跟高年级的学生学会了说脏话”。
儿子第一次在家里冒出脏话时,林女士告诫他不能说脏话,儿子不服,争辩道“学校里的哥哥姐姐都能说”,林女士就生气地打了儿子一巴掌,严厉地告诉儿子:“不管什么人,做得对的才能学,做得不对就不能学;不能因为别人那样做了,就有样学样,而应该想一想,他那样做对不对,做得不对,以后我们就不能那样对别人。
你是小学生了,要学会判断是非。
” “我绝对不会打孩子的脸。
”对林女士的教育方法,范女士并不赞同。
范女士认为,即便孩子犯错,她也只会用讲道理的方式跟女儿交流,引导她往好的方向走。
“如果给孩子一巴掌,打的不单是她的脸,还会伤了她的自尊,反而会把孩子打到与自己对立的一边”。
豆豆妈在教训闯祸的儿子时,也差点“以暴制暴”,最后忍住了,变成了讲理:“妈妈很生气,想打你一顿,你同意吗?”“不同意?为什么?”“怕疼?那你说他都流血了,他疼不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记住了吗?” 在“打不打孩子”的问题上,林先生左右摇摆:孩子犯错时他不止一次打过孩子,“但是打了没什么用,孩子还会再犯,父子间的关系也变僵了”。
肖行之认为,打还是不打不是关键问题,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正确的知见,不能只凭个人主观,盲目地教育孩子”。
他和家长们分享了自己无法忘记的一顿打:小时候,他在邻居家偷偷拿了一盒百雀羚雪花膏里面的锡纸,敏锐的奶奶察觉到他的“不对劲”,把他打得屁股开花,边打边教训:“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不问自取就是偷。
” “孩子在心性上受的教育一辈子难忘。
痛过那一刻之后,孩子才会成长。
”肖行之认为,必要打孩子时,家长的知见一定要超过孩子,并懂得掌控下手的轻重,这样的管教才会是有效的。
家庭教育专家郑委则表示,“孩子不应该打”,因为现在很少有家长是因为孩子自私自利、顶撞家长、吃饭没有规矩、不负责任等德行问题打孩子,而成绩退步、上课不认真听讲、没有好好完成作业、不按时弹钢琴等学习问题,成为了现在的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很多父母“望子成龙”而打孩子,却把孩子打成了问题孩子。
郑委告诫家长:“当你想打孩子时,应该先问问: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其实打孩子何时打、怎么打、打在哪,是有整套学问的,没有掌握的家长,千万不要乱打孩子,否则一次小小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问题。
”忌讳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
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
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剪枝”有方: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
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
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
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
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
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忌讳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
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
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
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
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 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剪枝”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
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
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
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
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忌讳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