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一)
高校研究生培养“学术生态”的探索

高校研究生培养“学术生态”的探索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开始探索研究生培养中的“学术生态”,力求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学术环境和支持,从而促进其学术成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学术生态的定义“学术生态”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学者提出,它指的是一个学术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这些成分和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学术交流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生态系统。
在研究生培养中,“学术生态”则更多地指的是高校内部教学、科研等各种学术活动的总和,以及这些活动对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影响。
学术生态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兴趣,促进其学术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帮助研究生广泛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增强其学术竞争力;可以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凝聚学术共识,激发学术创新;可以促进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良好互动,帮助研究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兴趣。
学术生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和发展前景。
为了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高校需要在多个方面下功夫:1. 完善师资力量。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构建良好学术生态的基础。
高校需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2. 加强科研支持。
科研是学术生态的核心要素之一。
高校需要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保障教师科研经费,鼓励教师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
3. 丰富学术资源。
高校需要建设完善的学术资源平台,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科研设施等,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4. 加强学术交流。
高校可以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等,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丰富其学术视野。
5. 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
主体角色 学术生态系统

主体角色学术生态系统1、什么是学术生态系统学术生态系统是一种描述专业、学者、学术机构、研究中心和资源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概念。
学术生态包括学术机构、研究项目、教学机构和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以这些机构和资源为基础来建设和促进学术领域的发展的进程。
学术生态可以用来描述专业的当前情况和未来发展,也可以用来构建多个组织或人员之间的社会链接,以使他们共同推动学术发展。
学术生态系统建立在知识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包括层级、集体凝聚、网络建构和关系发展等四个层次。
在这些层次中,学术机构(教育机构、博物馆、研究机构)、学术机构下的研究中心以及学府以及学术研究者都起到重要作用。
这样的学术生态系统涉及到共同参与研究、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可以用来支持学术研究和发展。
2、学术生态系统中主体角色学术生态系统中参与者包括学术研究者,学术机构,学术机构下的研究中心以及学术资源(如图书馆、数据库等)。
2.1 学术研究者学术研究者是学术生态系统的基础性角色,他们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推动力。
学术研究者从不同学科背景出发,将相关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学术研究中。
他们可以利用学术资源,结合学术机构下的研究项目,持续观察和分析研究对象,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分析,形成更多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2.2 学术机构学术机构这一角色是学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职责是推进学术发展。
学术机构提供学术研究的场所,是科研过程的重要载体。
学术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应主动发挥对学术发展的重要承上启下作用,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培训、进行教育实践和提供学习服务等。
2.3 学术机构下的研究中心学术机构下的研究中心不仅代表了学术机构的实体结构,而且可以看作是学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部门,它为学术研究者提供具体的研究项目,并提供相关资源。
2.4 学术资源学术资源是学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它可以指学术相关的图书馆、数据库等,也可以指学术研究成果,参与学术活动所需的工具等。
加强高校学术道德,营造良好学术生态

加强高校学术道德,营造良好学术生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道德建设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学术道德是指学术活动中关于行为准则、风气规范、职业素质等的道德规范。
在学术研究中,学术道德是学术成果、学术交往和学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术道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术道德是维护学术诚信和研究品质的基础。
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学术道德是保障学术成果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前提条件。
只有保持学术诚信,严守学术规范,才能确保学术成果的科学性和道德性。
学术道德是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的保障。
在学术交往中,学者之间需要相互尊重、诚信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而良好的学术道德可以增进学者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推动学术研究成果的共享和传播。
学术道德是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保证。
学术道德是学术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只有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素养,才能更好地从事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为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学术道德是提升高校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的关键。
高校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学术道德基础之上。
只有确保高校学术研究活动的规范性和诚实性,才能提升高校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
学术道德不仅是保障学术成果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学术研究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高校学术研究中,不规范、不端和低劣的学术行为时有发生,给高校学术生态和学术形象带来了严重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术不端行为频发。
包括篡改他人研究成果、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学术数据等恶劣行为在一些高校学术研究中时有发生。
这些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对科研诚信和学术准则的严重践踏。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学术生态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学术生态
杨移贻
【期刊名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18)006
【摘要】从学术生态这一机关报视角,新命题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除有赖于必要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外,还需要成熟的学术生态环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建大池所暴露的问题,表演明当前重视和加速营造高校学术生态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总页数】7页(P108-114)
【作者】杨移贻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社科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1
【相关文献】
1.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 [J], 杨移贻
2.浅议和谐高校与高校学术生态环境 [J], 田密;周清明;钱朝军;
3.论高校图书馆对高校学术生态的作用 [J], 刘玥伶;游强华;尹益民
4.学术生态与高校学术文明构建——评《学术生态治理——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探索》 [J], 吉科利
5.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 [J], 杨移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知识经济时代

浅析知识经济时代浅析知识经济时代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揭示出其特征。
但如何准确地认识知识经济的由来、定义、基本特征、内涵、理论意义、带来影响和变化等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仍然是难题。
人们已能清晰地感到它的存在但它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存在何用仍然是人们所不能透悟的。
本文的愿望就是要从现实和理论互动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些有益的分析与思考。
一、知识经济的由来知识经济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两个术语均诞生于80年代。
原美国总统克林顿第一次使用了知识经济这种叫法。
知识经济名称的提出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资料可以追溯到80年代。
199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成立了一个知识科学研究所在成立该所的建议上明确提出其背景就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在阐述知识科学研究所的使命时谈到知识始终对我们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过去50年里其重要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即它将支配其它的社会经济因素。
二、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1/17页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
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
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
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
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
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
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
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核心的大规模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是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而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历程,这里我们就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技革命的推动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得益于科技革命的推动。
二十世纪后半期,计算机、互联网、通讯技术等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将信息的获取、处理、传播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信息成为知识的重要载体,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知识的全球化交流与合作,创造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同时,科技革命也催生了新的知识产业和服务业。
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软件、网络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电子图书、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服务更是满足了人们获取知识、提升技能、改善生活的需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二、人力资源的支持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还得益于现代人力资源的支持。
知识经济的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以人才为主要要素。
优秀的人才是创造和传递知识的主体。
现代人才对知识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知识经济中的人力资源应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应具有多元化的能力和开放性的品格,具备责任心和使命感;应能够有机结合,不断学习和自我创新;还应能够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实现人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企业和个人都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并为其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机会,以不断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三、制度环境的优化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还得益于制度环境的优化。
制度环境是指政策、法律、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制度环境。
只有在优化的制度环境下,知识经济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交易成为议题。
政府应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政策,维护知识产权的安全和权益。
浅析知识经济时代论文

浅析知识经济时代论文知识经济时代是指以知识为核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经济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影响和挑战三个方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进行浅析。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成为决定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转变为知识和信息,知识经济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以人为核心的知识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再次,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强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素质的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和知识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和知识转化的重要制度安排。
再次,知识经济时代强调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鼓励创新和创业是培育知识经济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然而,知识经济时代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知识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知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了知识经济的二元结构,加剧了贫富差距。
其次,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还存在着注重应试能力而忽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再次,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爆炸和虚假信息泛滥使得人们面临信息过载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何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强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应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执行机制,激励创新和知识转化。
知识经济的定义综述论文

知识经济的定义综述论文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揭示出其特征。
但如何准确地认识知识经济的由来、定义、基本特征、内涵、理论意义、带来影响和变化等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仍然是难题。
人们已能清晰地感到它的存在,但它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存在何用仍然是人们所不能透悟的。
本文的愿望就是要从现实和理论互动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些有益的分析与思考。
一、知识经济的由来二、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基础的,如果说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第一生产要素,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第一生产要素,那么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经济支柱。
在过去的5年内,IT领域在美国经济实际增长中占1/4的份额,信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由1985年的4.9%上升到1998年的8.2%。
90年代以来,美国信息产业提供了150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速度3倍于美国出口总速度。
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美国培育了竞争力强大的朝阳产业,带动经济两低一高(低通胀、低失业、高增长)持续113个月的健康发展,而且由于全面采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使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企业生产率、经营效率和利润率大幅度提高,推动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支柱产业走出低谷,重振雄风。
四、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和变化1、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高新技术产业是新经济的支柱:在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在知识经济时代,则以工业、农业为基础,以知识产业为主导。
1996年美国企业新增产值的2/3是由微软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
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27%,远高于房地产的14%和汽车产业的4%。
2、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30年内,美国的企业生产一直在增加,而蓝领工人人数却由占劳动力人口的33%减少到17%,知识劳动者成为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一)
20世纪即将结束,“知识经济”的狂风席卷全球。
尽管专家断言,知识经济离中国相当遥远,但在长江三角洲这样经济发达地区,似乎已经听到知识经济的脚步声,当然首当其冲的是高等学校。
近年来,高教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如何面对知识经济展开热烈讨论。
本文试从新的视角,引入一个新的命题——学术生态,来探讨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来临时,如何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
一、学术生态:一个新的命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要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由为经济服务的部门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部门,从政府的思想库进一步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柱,成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知识之翼。
大学功能的转变和原则的固守是辩证的。
要完成这一嬗变,大学就要固守它的基本精神和崇高理想。
就是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是布鲁贝克所说的:大学是一个“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的机构〔1〕。
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殿堂,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
对知识的传递、批判和探索,是大学永恒的主题。
学术,是大学要永远固守的。
大学“学术研究能力的开发,本身就孕育着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萌芽,它表现为人力资本、内隐知识和知识产权。
把川流不息的知识转变成为技术创新的新源泉,是大学学术研究的一项任务。
这些新的源泉也正在改变大学的结构和功能。
”〔2〕大学要完成结构功能的改变,以便成为社会的中心,就应该更加固守学术堡垒,提高学术声誉,提升创新能力,并将学术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这些,都需要建立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学术生态的概念是社会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原理建立的。
生态学原本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问世已经一百余年,但默默无闻。
本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从纯理论的“高深学问”走向解决环境、资源、发展问题的应用研究,获得重大发展,但真正引起人们普遍重视是60年代开始的。
1962年,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对人类在工业化过程中不顾环境恶化,导致生态失衡的严重后果提出警告,认为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建立合理的协调,才能维持健康生存。
1972年3月,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报告,以及同年6月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报告,表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心,并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会议上由经济学家B·沃德和微生物家R·杜博斯发表的《地球只有一个》的背景报告标志着生态学已经向多学科交叉渗透,继而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产生了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经济生态学、人类生态学、人口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这些学科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运用其他学科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生态学的问题;一类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
社会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属于后者。
它们借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移植和延伸到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研究和解决有关问题。
各种学科既积极为解决生态问题作出贡献,同时也以生态学的观点来丰富本学科的理论。
这就是生态学的泛化,或者说是学科的生态化。
学术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
高校学术生态既是一种社会生态,也是一种教育生态;它既存在于生物圈,也存在于智力圈。
高校学术生态系统,由学术——人——环境构成,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自组织耗散结构系统。
参与学校活动的人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结成一定的群体,“学术”是系统的生态功能即追求的目标。
换言之,高校学术生态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和科学实验等活动的生态系统。
根据社会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原理,人所处的环境,既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环境,也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人际的和心理的等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环境的各种因素,也可以看成是生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学术生态,固然要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更要关注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
因为学术生态不仅是一种“生物存在”,更是
一种“社会存在”。
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着眼点是解决环境、资源、发展问题,核心是环境问题。
同样,学术生态研究的重点是科研人员与环境的关系,目的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优化,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
社会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高校是一个小生态系统,或者称为生态群落。
高校的学术生态环境,主要指这一群落的生态环境。
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
这是由众多生态因子多维交叉镶嵌的复杂系统。
自然环境主要有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有气候、空气、噪音、地理、地貌等等;生物环境有动物群落、植物群落、植被、绿化等等。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校外的政治、经济、科技、家庭等因素,以及校内的系科、专业、班级,学校的管理机构、设施、制度等因素。
文化环境包括主流和反主流文化,如社会风气、传统习俗、道德伦理、社会舆论、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以及校园文化等等。
心理环境包括个人的心理素质,如智慧、德性、心态、性格、情绪、风格、个性,以及此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心理。
二、大学学术生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高校学术生态又可以分为内部生态(小环境)和外部生态(大环境)。
前者主要指高校校内和学术群落(学术团体)之间的氛围和各种关系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后者主要指高校学术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生态要素的关系。
我国高校学术生态既存在“历史问题”,也存在“现实问题”。
中国历史上缺乏“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认识论哲学传统,古代知识分子做学问采取的是“经世致用”的哲学。
清代晚期引进西方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目的是“师夷”以强国,大学带有明显的政治论哲学基础。
虽然蔡元培先生主政北京大学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力图推行洪堡的“新人文主义”,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但是,严酷的客观事实使“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原则始终在中国大学无法实现。
我们实在不应该忘记,1957年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受到最不讲学术原则的批判和迫害;“文革”10年里,“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以及“梁效”的恶劣影响。
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大学总是首当其冲。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知识分子和大学的历史悲剧。
中国高校背着沉重的历史重负,因而其学术生态的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
新办院校更为突出。
这里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办院校为“麻雀”加以剖析,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飞速发展,迅速崛起为工业区和城市带。
经济社会的转型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使高等教育需求激增,地方不惜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创办一批新大学。
令人振奋的政治环境和较高的经济待遇,吸引了大批内地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前来拓荒创业。
创办之初,地方政府雄心勃勃,南来的专家教授也意气风发,要在几年内建设起与内地名校比肩的名牌大学,十几年过去了,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妙。
政府官员抱怨: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学校总是上不了层次;引进那么多高层次人才,却干不成什么大事,出不了多少成果。
地方高校的专家教授则抱怨:地方把我们引进来之后就不怎么理了,这个地方缺乏深厚的文化基础,缺乏学术氛围,缺乏研究的条件。
抱负付之东流,“书生老去,事业难成”。
企业抱怨:地方高校培养不了高层次的人才,出不了有市场价值的高新技术,解决不了企业急需的大量的技术问题。
学校抱怨:政府干预太多;企业对学校科研力量不信任,舍近求远。
更为要命的是,学校内部也不安宁,内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