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挑战及对策

合集下载

绿色未来挑战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与对策

绿色未来挑战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与对策

绿色未来挑战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与对策绿色未来挑战: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与对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这种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以实现绿色未来的目标。

1. 气候变化挑战与对策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中最为紧迫和严重的问题之一。

全球气温的上升已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热浪、干旱、洪水等。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国际合作,履行《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承诺减排温室气体。

•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提高能效,推广低碳技术和产品。

•保护和恢复森林、湿地等碳汇,增强碳吸收能力。

2. 生物多样性丧失挑战与对策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地球生态系统面临的一大挑战。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还可能导致物种灭绝。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制定和执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

•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恢复和重建受损生态系统。

•控制生物入侵,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3. 水资源短缺挑战与对策水资源短缺是全球环境问题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发严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开发和推广节水技术,减少用水浪费。

•合理分配水资源,保障水资源公平利用。

•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上内容为本文左右。

在后续内容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其他全球环境问题,如空气质量恶化、塑料污染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绿色未来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参考。

4. 空气质量恶化挑战与对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空气质量恶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

环境保护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

环境保护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变得愈发重要,以保护地球和人类未来的生存为目标。

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并且成为国际社会合作的重要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环境保护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首先,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给人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规模和严重性也在不断增加。

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的范畴,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目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行动,通过立法和政策来加强环境保护。

世界各地的环境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参与了环保工作,并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

例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

这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面临挑战。

未来,环境保护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环境问题将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各国应加强合作,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环境问题。

同时,需要促进技术创新,寻找更加环保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另外,教育也应该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增强环保意识,改变环境行为。

人们应该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环境教育的推广,培养更多的环境专业人士。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给未来的环境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公众的参与和意识的提高也是环境保护的关键。

个人的环保行为可以对整个社会和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们可以采取小步骤来保护环境,如减少用电量、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此外,公众可以通过参与环境组织的活动以及支持环保产品和服务来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目前,各国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及解决

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及解决

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及解决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众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二、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1. 资源问题(1)资源短缺尽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如淡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资源利用效率低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例如,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

(3)资源开发不平衡我国资源开发地区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相对丰富,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不足。

这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2. 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在北方地区,雾霾、扬尘、酸雨等现象频发。

煤炭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等是主要污染源。

(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致我国水体污染严重。

许多河流、湖泊水质恶化,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

(3)土壤污染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工业废弃物排放,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和生态平衡。

(4)生态系统退化过度开发、乱采滥伐等导致我国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草原退化、沙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三、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1. 资源对策(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投入和支持。

(2)优化资源开发和配置合理规划资源开发,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减少地区间发展差距。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3)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治理,开展国际资源合作,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2. 环境对策(1)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煤炭消费;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推进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

生态环保的现状与挑战

生态环保的现状与挑战

生态环保的现状与挑战生态环保是当今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们所依赖的自然资源正迅速消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趋势日益严重,对未来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也愈发不容忽视。

本文将就当前生态环保的现状与挑战做一简要探讨。

一、生态环保现状虽然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已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环境保护意识与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现在环境和生态状况的恶化仍然存在很多挑战。

1.城市化和人口增长。

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压力,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中国。

人口密集的城市往往带来了极高的交通、工业、生活废弃物、大量消费资源等问题,也导致了空气、水和土地污染。

所以解决人口暴增和城市化造成的环境问题至关重要。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的全球问题。

全球气温上升、出现了海平面上升、降雨变化和干旱等问题,这些不仅对野生物种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也对人类和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灾害。

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大国际合作和投资力度,协调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应对机制。

3.消耗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水资源等日渐枯竭。

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过度消费等均导致了一部分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愈发严重。

除了寻求其他能源替代和加强能源利用效率,人们还需要改变自己的消费方式。

二、生态环保挑战为控制环境和生态破坏,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起来,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应对生态环保挑战。

1.资源相对稀缺以及人种差异性。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生态特征的差异化、区域的先天特征等都使得不同地区的生态保护彼此间难以对齐,需要对不同生态环境的知识进行优化。

同时,相对稀缺的资源也需要开发出更加清洁、可持续的替代品。

2.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的高成本。

限制气体排放、清洁污水处理、回馈生态系统的实践和响应,每一项都需要投入高成本的技术和能力。

需要保障资金来源,加强国家政策制度的建设,严格监管资源与环境的消耗。

环境保护政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环境保护政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环境保护政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逐渐凸显,环境保护政策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然而,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面临着众多挑战,需要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挑战1. 外部环境因素全球化的进程导致跨国企业的快速扩张,环境问题的性质也日益复杂化。

各国环境保护政策相互依存,受到区域合作、国际贸易等因素的制约。

2. 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经常被放在对立面上讨论。

一方面,保护环境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的压力。

另一方面,强调经济发展的政策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3. 制度不完善有些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不够健全,执行力度不够。

政府监管机构的不作为、不负责任也是制约环境保护政策有效实施的障碍。

二、应对策略1. 完善国际合作机制各国应加强合作,制定共同的环境保护政策标准,共享环境保护技术和经验,形成全球环境管理的共同参与者和责任共担机制,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2. 推动可持续发展各国应制定并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3. 加强立法和监管各国需要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提高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性。

同时,政府监管机构要加强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环境保护政策的顺利实施。

4. 科技创新与应用加大对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推广应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激发公众的环保热情,增强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总结:环境保护政策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完善环境立法和监管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并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绿色发展理念下美丽中国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绿色发展理念下美丽中国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绿色发展理念下美丽中国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绿色发展理念下,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着困境与挑战。

一方面,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快速经济增长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本文将从环境污染治理、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分析美丽中国建设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环境污染治理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当前,中国仍然存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

大气污染是最为突出的,特别是雾霾天气频发。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煤炭清洁利用、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排污企业的治理力度等。

加强环境监测和追责机制的建立,提高环境执法力度,打击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另一个重点。

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但目前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存在浪费、低效的问题。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需要加强循环经济的建设,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

鼓励绿色技术和创新,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力度。

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比如加强对稀缺资源的管理和调控,加强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生态系统保护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的力度。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合力。

美丽中国建设在绿色发展理念下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包括环境污染治理、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大对绿色技术和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资源的节约和管理,并鼓励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环境保护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环境保护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展开讨论。

一、现状分析1.1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恶化。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1.2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国际合作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1.3 政府的责任与作用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二、未来发展方向2.1 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人们应当明白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2.2 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未来环境保护的主要方向。

各行各业应当加强节能减排,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

2.3 加强环境监管加强环境监管是保障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和个人的环境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环境法规的有效执行。

2.4 科技创新与应用科技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各国应加大对环境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环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2.5 加强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必要手段。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同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帮助其改善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环境保护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通过加强环境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监管、科技创新与应用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球环境保护措施的现状及挑战一览全球环境保护举措的现状与不足

全球环境保护措施的现状及挑战一览全球环境保护举措的现状与不足

全球环境保护措施的现状及挑战一览全球环境保护举措的现状与不足全球环境保护措施的现状及挑战一览全球环境保护举措的现状与不足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各国纷纷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对全球环境保护的现状进行概述,并探讨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全球环境保护的现状1. 国际合作的加强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在推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国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协议,如《巴黎协定》等,以减少气候变化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2. 政策法规的制定各国政府相继颁布了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

例如,控制工业废气和水污染物排放的排放标准,建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等。

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3. 新能源与清洁技术的推广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广新能源和清洁技术的使用。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增加,有助于减缓能源消耗和化石燃料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各国纷纷设立生态保护区,以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这些保护区的设立不仅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为人们提供了接触大自然和休闲旅游的机会。

二、全球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1. 国际合作的不足尽管国际合作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些国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合作难以取得一致共识。

此外,国际组织在资源和权力分配方面也存在问题,制约了全球环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

2. 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一些环境保护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冲突。

一些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这种冲突使得环境保护难以持续推进。

3. 新兴经济体的压力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些地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都在迅速增加,严重威胁到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挑战及对策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期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化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环境管理的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和思路等转型需求更为迫切,妥善应对难度明显加大。认真分析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制定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策略,指导环境保护,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未来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大规模污染治理从“九五”淮河治污和“两控区”二氧化硫治理开始,历经多年持续治污,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7项约束性指标中,除了NOx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之外,其他指标都已经于2014年提前完成。但是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根据美国耶鲁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联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显示, 中国GDP总量在世界排名由2006年第4名上升到目前第2名,而环境绩效指数从2006年的56分下降到2014年的43分,排名从第94名下降到2014年的第118名。环境绩效指数一直处于后排,最受公众关注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状况依然令人忧虑。 1.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 1.1空气污染 据《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145个城市空气质量不能达标,全国90%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估计约有6亿人口生活在有害于健康的空气中。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发布的2014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显示, 我国空气质量(18.81分)、在参评的178个国家中排名176名, 倒数第2位,其中PM2.5平均暴露水平(2.44分),倒数第1位,PM2.5超标率(0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污染严重,个别城市灰霾天数达200天以上。中国科学院陈竺院士及我国环保专家王金南,于2013年在《柳叶刀》上发表《中国积极应对空气污染健康影响》中指出,全国每年由于空气污染造成30万~50万人过早死亡,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影响不可忽视。 1.2水污染 据《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423条主要河流、62座重点湖泊的968个地表水断面水质监测结果,Ⅰ、Ⅱ、Ⅲ、Ⅳ、Ⅴ、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3.4%、30.4%、29.3%、20.9%、6.8%、9.2%,Ⅴ、劣Ⅴ类水质占16%,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在4896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水质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10.8%、25.9%、1.8%、45.4%、16.1%,全国地下水水质较差与极差级达到61.5%;全国近岸海域301个国控监测点中,一、二、三、四及劣四类海水分别占28.6%、38.2%、7.0%、7.6%、18.6%,全国近岸海域四类和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占26.2%,25%以上的湖库出现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生态严重失衡、水质性缺水和水量性缺水问题并存。农村仍有约1亿人口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水污染仍是我国最严重的环境污染。 1.3土壤污染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农用地64616.84万公顷,全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4.91万平方千米,占普查范围总面积的31.12%。与“七五”全国土壤环境总体清洁的调查结果相比,40年来我国土壤环境呈现急剧恶化的趋势。全国受重金属污染耕地达3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危及食品安全。 1.4生态系统功能和质量继续下降 201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显示, 目前中国的省份80%是“生态赤字”,只有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云南、海南是“ 生态盈余”。 2013年全国2461个县生态环境质量为“优”和“良”的县域占国土面积的46.7%,“一般”的县域占23.0%,“较差”和“差”的县域占30.3%。 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低下,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破坏,传统牧业区草地退化严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湿地消失、面积萎缩严重,湿地自然调节能力下降。 1.5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当前,我国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突发环境事件已经进入高发频发期。据统计全国平均每天发生1-2起突发环境事件、2013年各级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污染犯罪案件706件,2014年是2180件,很多污染事故由生产事故引起,如8.12天津港爆炸这类事件对环境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威胁着公众健康及社会的稳定。 2.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 2.1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生态文明和依法治国的建设任务,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并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认真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这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指明了方向。 2.2新的《环境保护法》全面实施,环境法治建设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突破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与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正在形成,环境治理手段呈现“多样化”,环境治理模式出现“多元化”,环境管理能力实现现代化,这些改革举措将有利于环境保护,未来10年将是环境保护大有作为的10年。 2.3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至中高速,产业结构向服务业优化,预计2020年三产比重提高到52%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重工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将放缓,粗钢、铜、铝、铅、锌等主要产品产量将在“十三五”左右陆续达到峰值平台期,城镇化率增速趋稳,能源新增量减少,煤炭峰值或提前到来,环境压力高位舒缓。同时,生态管理体制机制厘清、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效。历经多年持续治污,环境保护有望迎来走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窗口期。 二.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对策 2.1推进国民经济绿色化建立绿色消费模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因此,改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国民经济绿色化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把环境保护全面融入到国民经济绿色化增长进程,提高环境保护在新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实现国民经济绿色化,一是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理念改造传统的产业,实施绿色版“制造中国2025”战略;二是通过政策扶持,发展一批提供良好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产品的产业,通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带动重大工程建设,将节能降耗、低碳经济、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实现绿色经济化。三是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作用,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普及绿色经济知识、宣传环保法律政策,推动绿色消费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通过培育社会公众的节约环保理念,引导全社会建立可持续消费或绿色消费模式,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绿色化。 2.2实现环境保护法治化环境供给市场化 一是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监管体系,对污染物、污染源和污染介质实施统一监管;二是根据《环境保护法》,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国土空间的生态环境功能,划定并严守生态环境资源红线,确保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均衡有序,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红线管控制度;三是建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督促地方政府严守环境质量红线。四是在推进环保产业进程中,要全面放开环境保护市场,推行环境供给市场化。广泛采用PPP模式和第三方治理和监测服务,政府重点制定规划标准和政策,为环境保护市场化创建制度和政策。严格实施“污染者付费原则(PPP)”、“使用者付费原则(UPP)”和“受益者补偿原则(BPP)”。五是发挥价格、税收、补贴等激励和导向作用,开通绿色金融和绿色资本市场渠道。加大国家创新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对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力度,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节能环境产业领域的投入,同时探索形成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2.3多元治理信息公开公众参与 没有多元化的治理体系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就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环境良治。一是多元治理:要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多方制衡转变,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政府、市场两手发力,倒逼与激励并重。首先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要在生态环保中起统领和决定性作用;其次,明确企事业单位对治污减排的主体责任。完善建立资源环境许可,特别是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行业性和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最后,发挥公众在环保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社会公众的环境监督功能。二是信息公开:环境信息公开是建立“阳光”环境监督执法体系最有效的手段。要建立政策法规、项目审批、案件处理、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环境管理的公布制度。推动企业污染物排放、环境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