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7抗细菌感染免疫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解析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解析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生物学过程。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天然防御系统,它通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反应来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细菌。
在这个相互作用过程中,细菌利用其各种机制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而免疫系统则尽力抵抗和清除细菌。
当细菌感染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首先通过识别细菌的表面分子,如细菌的外膜脂多糖、蛋白质和糖类结构,来触发一系列免疫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的早期反应,通过激活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补体蛋白等,来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以清除细菌。
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后续的免疫反应,它依赖于特异性免疫细胞,如B细胞和T细胞,来生成抗体或杀伤细胞,以效应细菌的清除。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是抗原呈递和识别。
细菌的抗原通常由其表面的分子所决定,当细菌感染进入人体后,它的抗原会被免疫系统的抗原呈递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所捕获。
这些抗原呈递细胞会将细菌的抗原加工成小片段,并将其展示在自身的表面上。
特异性免疫细胞,如B细胞和T细胞,通过识别和结合这些展示的抗原片段,来触发相应的免疫反应。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也包括一系列的逃避机制。
细菌利用其表面分子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避免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细菌可能改变其表面蛋白的结构,以避免被抗体识别和中和。
此外,细菌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糖类结构,来干扰免疫细胞的识别和侵入。
细菌还可以产生一些毒素,如内毒素和外毒素,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和破坏人体的组织。
免疫系统则通过多种方式来对抗细菌感染。
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细菌,并激活杀伤性T细胞来杀伤感染的细胞。
免疫系统还通过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的吞噬作用来清除感染的细菌。
此外,免疫系统还可以通过增强炎症反应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扩散。
在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免疫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能够记忆曾经与细菌感染的接触,并在再次感染时产生更快、更强的抗体反应。
免疫系统与细菌感染细菌免疫的关键因素

免疫系统与细菌感染细菌免疫的关键因素免疫系统与细菌感染——细菌免疫的关键因素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套高度复杂而精密的生物防御系统,它能够对抗各种外来病原体入侵以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而细菌感染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也是免疫系统需要应对的主要威胁之一。
本文将探讨免疫系统与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细菌免疫的关键因素。
1. 免疫系统概览免疫系统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脾脏、淋巴结、骨髓、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和抗体等。
它们相互配合,构成了人体内一道坚固的防线,以应对各种外来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2. 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细菌是一种微生物,某些细菌具有致病性,即它们能够侵入宿主细胞并导致感染和疾病。
当细菌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速作出应对以抵御细菌的侵害。
3. 免疫系统的应对策略免疫系统对细菌感染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两种方式: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1 细胞免疫细菌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会首先识别并吞噬细菌,然后通过消化作用将其分解。
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吸引其他白血细胞(如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加入战斗,形成杀菌活性,最终清除细菌。
3.2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通过B细胞和抗体的参与来进行。
当细菌入侵人体后,B细胞会识别并结合到细菌表面的抗原上,激活B细胞,使其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这些抗体能够与细菌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阻止细菌侵入宿主细胞。
4. 影响细菌免疫的关键因素在与细菌感染的战斗中,免疫系统的有效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4.1 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是影响细菌免疫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些人的免疫系统可能存在缺陷或功能异常,导致其对细菌感染的应对能力较弱。
此外,年龄、遗传因素等也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
4.2 细菌的致病性不同种类的细菌具有不同的致病性,即它们引起感染和疾病的能力不同。
某些细菌可能通过改变其表面抗原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从而在宿主体内持续存活和繁殖。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习题与答案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选择题【A型题】1.化脓性细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产生性的化脓性病灶称为:A.菌血症B.脓毒血症C.内毒素血症D.毒血症E.败血症2.下列结构中,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是:A.芽孢B.荚膜C.细胞壁D.中介体E.核糖体3.内毒素的毒性部分为:A.核心多糖B.特异性多糖C.LPSD.脂质AE.脂蛋白4.类毒素的特点是:A.有抗原性,无毒性B.无抗原性,有毒性C.无抗原性,无毒性D.有抗原性,有毒性E.有半抗原性,而无毒性5.脑膜炎球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为:A.菌血症B.败血症C.毒血症D.脓毒血症E.以上都不是6.潜伏感染与隐性感染的区别是:A.潜伏感染有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无传染性B.潜伏感染无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有免疫力产生C.潜伏感染无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有传染性D.潜伏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无免疫力产生E.潜伏感染多见于病毒感染,而隐性感染多见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7.能引起内毒素性休克的细菌成分是:A.肽聚糖B.磷壁酸C.LPSD.O抗原E.荚膜多糖8.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其原因是内毒素毒性成分:A.化学组成基本相似B.受体基本相似C.抗原性基本相似D.无抗原性E.以上都不是9.细菌的黏附素是指:A.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B.革兰阴性菌的菌毛C.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D.其受体为D甘露糖E.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表面蛋白质10.毒性最强的外毒素是:A.破伤风溶血毒素B.肉毒毒素C.产气荚膜杆菌ε毒素D.产气荚膜杆菌α毒素E.破伤风痉挛毒素11.由外毒素制备类毒素所用甲醛浓度为:A.0.1%~0.2%B.0.2%~0.3%C.0.3%~0.4%D.0.4%~0.5%E.0.5%~0.6%12.产生潜伏感染的细菌是:A.结核杆菌B.脑膜炎球菌C.痢疾杆菌D.链球菌E.白喉杆菌13.易出现带菌状态的细菌是:A.白假丝酵母菌B.链球菌C.白喉杆菌D.产气荚膜杆菌E.肺炎球菌14.易发生脓毒血症的细菌是:A.痢疾杆菌B.链球菌C.脑膜炎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伤寒杆菌15.破伤风梭菌可引起下列哪种全身感染类型?A.菌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内毒素血症16.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A.脑膜炎球菌B.淋球菌C.伤寒杆菌D.军团菌E.结核杆菌17.革兰阳性菌中,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A.膜磷壁酸B.肽聚糖C.M蛋白D.荚膜E.壁磷壁酸18.可在流行期形成健康带菌者的细菌是A.霍乱弧菌B.志贺菌C.脑膜炎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结核杆菌19.关于内源性感染,正确的叙述是:A.病原菌均属正常菌群B.常发生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均为菌群失调症C.也可发生于使用激素后,即为医院内感染D.是一种自身感染E.以上都不是20.构成细菌侵袭力的菌体表面结构不包括:A.侵袭性酶B.菌毛C.膜磷壁酸D.荚膜E.Vi抗原21.下列哪组细菌均不产生外毒素?A.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B.霍乱弧菌、结核杆菌C.炭疽芽孢杆菌、白喉杆菌D.脆弱类杆菌、肉毒梭菌E.伤寒杆菌、痢疾杆菌22.关于细菌内毒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其化学成分是LPSC.对热不稳定D.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E.不能制成类毒素23.无菌毛的革兰阴性菌是:A.志贺菌B.肠产毒型大肠杆菌C.伤寒杆菌D.淋球菌E.霍乱弧菌24.胞内菌不包括:A.结核杆菌B.李斯特菌C.军团菌D.伤寒杆菌E.痢疾杆菌25.下列病原体中引起潜伏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单纯疱疹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Kuru病病原26.关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出现的新抗原,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无病毒特异性B.可使细胞免受损伤C.可激发相应抗体产生D.由宿主基因编码产生E.各类病毒均可产生27.下述哪种感染类型是病毒感染特有的?A.急性感染B.显性感染C.慢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亚临床感染28.可引起慢发病毒感染的病原体是:A.麻疹病毒B.肝炎病毒C.沙眼衣原体D.风疹病毒E.乙脑病毒29.下列哪种病毒被认为与鼻咽癌发生有关?A.HA V B.EBV C.HBV D.HPV E.CMV30.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内外毒素作用B.侵袭性酶类C.干扰素的作用D.多聚酶E.以上都不是31.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范围主要取决于:A、病毒表面的蛋白B.病毒的衣壳C.细胞表面的受体D.病毒包膜E.病毒表面的血凝素32.下列哪组病毒一般不引起垂直传播?A.风疹病毒,HIVB.CMV,风疹病毒C.HSV,HBVD.HIV,CMVE.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33.关于垂直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感染方式是亲代直接传给子代B.感染途径是产道或胎盘C.可致死胎,早产或先天畸形D.是病毒独特的感染方式E.以风疹病毒等常见34.关于病毒的整合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可致细胞转化B.细胞表面可出现新抗原C.整合后致癌变D.逆转录病毒要整合才能复制E.可随宿主细胞分裂传给子代35.引起深部感染的真菌大多数是:A.致病性真菌B.产毒素真菌C.条件致病性真菌D.多细胞真菌E.具有变应原的真菌36.真菌的致病性不包括:A.真菌性中毒B.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C.真菌超敏反应D.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E.嗜神经性真菌产生神经氨酸酶而致病37.下列哪种因素与真菌感染的发生无关?A.皮脂腺脂肪酸的分泌量B.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某些激素C.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D.是否接种真菌疫苗 E.患糖尿病、肿瘤、白血病等疾病38.关于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主要是内源性感染B.是肿瘤、糖尿病及免疫缺陷性疾病治疗中的疑难问题C.致病性强,常造成肿瘤等病人的致死性感染D.目前无特异预防措施E.临床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X型题】1.下列哪些细菌代谢产物与致病有关?A.细菌素B.膜磷壁酸C.扩散因子D.溶血毒素E.血浆凝固酶2.细菌外毒素的特点是:A.耐热且抗原性强B.均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胞外C.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类毒素D.引起特殊病变和临床表现E.引起DIC3.细菌侵袭力由下列哪些因素构成?A.黏附因子或黏附素B.菌毛和膜磷壁酸C.细菌的内、外毒素D.细菌的侵袭性酶E.细菌的表面结构4.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包括:A.发热反应B.神经毒作用C.Shwartzman现象D.食物中毒E.细胞毒作用5.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D.毒素E.分解代谢产物6.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结构有:A.荚膜B.芽孢C.鞭毛D.菌毛E.包膜7.能使细菌吸附到黏膜上皮细胞上的结构是:A.荚膜B.芽孢C.菌毛D.R因子E.膜磷壁酸8.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均由活菌分泌释放B.性质稳定,但可被甲醛灭活C.毒性强且组织特异性高D.抗原性强,可被抗毒素中和E.均由革兰阳性菌产生9.关于细菌感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感染源来自体外的称外源性感染B.感染源来自体内的称内源性感染C.感染源来自体表的称内源性感染D.感染源来自体表的称外源性感染E.感染源来自医院的称医源性感染10.下列哪些物质可构成病原菌的侵袭力?A.荚膜B.芽孢C.性菌毛D.壁磷壁酸E.膜磷壁酸11.关于外毒素的特性,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均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其毒素作用大致相同C.多数外毒素有A、B两个亚单位D.均经60℃30分钟灭活E.可制成类毒素12.胞外菌感染免疫包括:A.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B.补体的调理作用C.IgG介导的ADCCD.吞噬细胞的不完全吞噬E.S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13.关于细菌感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感染源系指患者、病畜和带菌物品B.内源性感染菌多属体内正常菌群C.隐性感染者无临床表现,亦无传染性D.感染源来自体内和体表的称内源性感染E.只要细菌有侵袭力即可引起机体感染14.关于毒素,下列哪些正确?A.只有革兰阴性菌产生内毒素B.多数外毒素均拥有毒性亚单位和亲嗜性亚单位C.内毒素对热稳定,但用甲醛处理可脱毒D.外毒素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其毒性作用大致相同E.外毒素一般可分为A、B两个亚单位15.内毒素可引起:A.发热反应B.多克隆B细胞激活C.细胞毒作用D.食物中毒E.促进T细胞成熟16.隐性感染的特点为:A.无明显临床症状B.无传染性C.产生亚临床感染D.无特异免疫力产生E.感染率降低17.细菌致病性的含义:A.细菌致病性质B.细菌致病的对象(宿主)C.细菌致病的能力D.细菌致病的部位E.细菌致病的途径18.反映细菌毒力强弱的指标是:A.LD50B.ID50C.TCID50D.CPEE.PFU19.细菌的毒力包括:A侵袭力 B.内毒素 C.毒素 D.外毒素 E.黏附素20.全身性感染包括:A.毒血症B.败血症C.脓毒血症D菌血症 E.内毒素血症21.根据病原体与机体两者力量对比,将感染的类型分为:A.亚临床感染B.显性感染C.潜伏感染D.垂直感染E.带菌者22.细菌毒素包括:A.TSST1B.霍乱外毒素C.链球菌致热毒素D.葡萄球菌溶素E.杀白细胞素23.内毒素血症可引起:A.小血管功能紊乱B.凝溶血功能紊乱C.I型超敏反应性休克D.酸中毒E.组织缺氧24.内毒素引起的白细胞反应表现在:A.白细胞减少B.白细胞增多C.白细胞左移D.白细胞右移E.白细胞变形25.能释放具有内毒素活性LPS的微生物有:A.钩端螺旋体B.痢疾杆菌C.肺炎支原体D.恙虫病立克次体E.沙眼衣原体26.能产生外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有:A.鼠疫杆菌B.绿脓杆菌C.白喉棒状杆菌D.痢疾志贺菌E.霍乱弧菌27.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是:A.病毒毒力较低B.宿主抵抗力强C.病毒不能到达靶器官D.病毒不入血E.病毒抗原性稳定28.隐性感染的特点是:A.不产生临床症状B.不排出病原体C.不产生免疫应答D.可作为传染源E.可产生Tm、Bm细胞29.关于潜伏性病毒感染的发病间歇期,下列叙述哪些正确?A.不能分离病毒B.不能测出抗体C.无临床症状D.可测出病毒核酸E.可测出IgM型抗体30.病毒感染细胞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杀死细胞B.细胞膜上出现新抗原C.形成包涵体D.细胞转化E.细胞增殖31.病毒的致病作用包括:A.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害B.病毒引起宿主细胞转C.病毒致宿主细胞融合D.包膜病毒释放LPS致病E.免疫病理损伤32.能引起机体持续感染的病毒有:A.麻疹病毒B.巨细胞病毒C.EB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33.病毒的持续感染包括:A.慢性感染B.潜伏感染C.隐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水平感染34.常致垂直传播的病毒包括:A.乙型肝炎病毒B.风疹病毒C.巨细胞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腮腺炎病毒35.包涵体的组成包括:A.病毒抗原B.病毒颗粒C.病毒生物合成的产物D.宿主细胞器E.宿主核酸36.病毒在体内扩散方式包括:A.细胞融合B.神经周树轴索扩散C.血流播散D.淋巴播散E.整合后传代37.病毒感染细胞可使细胞发生:A.裂解B.融合C.转化D.抗原性转变E.整合38.真菌的感染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生理年龄B.性别C.局部组织结构D.机体非特异免疫力E.机体细胞免疫39.目前认为能诱发肝肿瘤的真菌代谢产物有:A.T-2毒素B.灰黄霉素C.展青霉素D.黄褐毒素E.黄曲霉毒素40.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的真菌有:A.假丝酵母菌B.曲霉菌C.皮肤癣菌D.毛霉菌E.组织胞浆菌41.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包括:A.荨麻疹B.接触性皮炎C.哮喘D.变应性鼻炎E.肾小球肾炎42.真菌性中毒的原因主要是:A.真菌引起超敏反应B.真菌毒素作用C.真菌直接毒性作用D.真菌引起细胞恶变E.真菌降低机体免疫力二、填空题1.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称,其强弱程度称,常用和作为衡量指标。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学检查(精)

二重感染
带菌者 带菌动物 医源性感染
• 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 但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 • 机会感染:由各种条件致病菌引起 的感染称机会感染。
1、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1)定位转移
大肠杆菌 泌尿道、胸腔、腹腔
(2)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的比 例失调。 (3)免疫功能低下
应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
侵袭力 毒素
荚膜类物质
黏附素
外毒素 内毒素
侵袭素
2、细菌侵入的数量
• 毒力愈强→ 引起感染所需的细菌数量愈少 • 毒力愈弱→ 引起感染所需的细菌数量愈多
3、细菌侵入的途径
• 适当部位、途径
例:破伤风杆菌芽胞—深部创伤、厌氧环境 伤寒沙门菌—经口进入
结核分枝杆菌—多途径(呼吸道、消化
道、皮肤创伤)
死疫苗与活疫苗的区别
区别点
制剂特点 接种剂量与特点 保存及有效期
死疫苗
死,强毒株 量较大,2~3次 易保存,约1年
活疫苗
活减毒株 量较小,1次 不易保存
免疫效果
较低
维持数月~2年
较高
维持3~5年甚至更长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ty
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 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 体即刻获得特异性免疫,作用及时。
作用:治疗,紧急预防 主要生物制品 抗毒素
丙种球蛋白(胎盘,人血清)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区别要点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物质
抗原
抗体或细胞因子等 快,立即
免疫出现时间 慢,2~4周
免疫维持时间 长,数年~数月
9 抗感染免疫

第九章抗感染免疫一、名词解释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n immunity):动物机体抵御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及有害产物以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稳定和平衡的一种生理功能。
先天性免疫:即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持久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
获得性免疫:即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受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物质刺激后主动产生或采纳免疫效应分子后被动获得的免疫。
二、简答题1.构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哪些?在抗感染中各有什么作用?(1)屏障结构①体表屏障:包括皮肤、粘膜及其附属腺体作用:机械阻止和排除作用、局部分泌液的作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②血脑屏障: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和胶质膜所构成作用:阻止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它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③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作用: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受感染④其他屏障:血睾屏障、血胸腺屏障等(2)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①补体:其旁路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抗体未形成时具有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②溶菌酶:溶解G+菌、激活补体和促吞噬作用③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激活NK细胞和CTL、调节MHC分子表达④乙型溶素:溶解G+菌细胞膜⑤防御素:作用于病原微生物细胞膜,具有十分广泛的抗菌谱(3)NK细胞①在抗病毒、寄生虫、胞内菌感染中均发挥重要作用②在感染早期(早于CTL),可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第1页/共4页③可通过ADCC作用来杀伤感染靶细胞(4)吞噬细胞①分类:大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②吞噬过程:趋化作用、识别和调理作用、吞入与脱颗粒、杀菌与消化作用③吞噬后果:不彻低吞噬、彻低吞噬、织损伤、功能障碍2.构成获得性免疫的因素有哪些,在抗感染中各有什么作用?(1)体液免疫——抗体作用:中和作用免疫调理作用ADCC作用黏膜免疫作用免疫溶解作用抑制病原体生长(2)细胞免疫——效应性T细胞作用:CTL可直接杀伤微生物感染的靶细胞T DTH可以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3)局部黏膜免疫——粘膜免疫系统—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作用:阻止病原粘附到粘膜表面,使之不能在粘膜上立足繁殖,从而防止感染3.比较说明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各有什么特点?(1)先天性免疫:①与生俱来,具有遗传性②作用广泛,只能识别自身和非自身,对异物无特异性区别作用③构成机体防御异物的第一道防线(2)获得性免疫:①后天获得,具有郑重的特异性和针对性②具有免疫记忆③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④在消除病原体作用中占有重要地位4.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之间的联系?二者定义+二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非特异性免疫是基础,它的特点是浮上快,作用范围广,具有遗传性,构成机体防御异物的第一道防线。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七单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七单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单选题]1.外源性感染慢性患者A.病程≥1个月B.病程≥3个月C.病程≥6个月D.病程≥9个月E.病程≥1(江南博哥)2个月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外源性感染指来自宿主体外细菌的感染,包括急性或慢性患者,带菌者以及病畜和带菌动物,均可向外环境排出病原菌。
急性或慢性患者:系细菌显性感染机体,有明显临床症状体征者。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患者与慢性患者,一般≥6个月病程者,称为慢性患者。
掌握“宿主的抗菌免疫及感染的发生发展”知识点。
[单选题]2.以下属于外源性感染的是A.急性患者B.慢性患者C.带菌者D.带菌动物E.以上说法均正确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外源性感染指来自宿主体外细菌的感染,包括急性或慢性患者,带菌者以及病畜和带菌动物,均可向外环境排出病原菌。
掌握“宿主的抗菌免疫及感染的发生发展”知识点。
[单选题]3.宿主的固有免疫力的组成中,不包括A.屏障结构B.吞噬细胞C.细胞因子D.非特异性体液因素E.体液免疫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宿主的固有免疫力,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非特异性体液因素和细胞因子等组成。
掌握“宿主的抗菌免疫及感染的发生发展”知识点。
[单选题]4.非特异性免疫亦称A.固有免疫B.细胞免疫C.主动免疫D.被动免疫E.体液免疫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非特异性免疫亦称固有免疫,为生来就有且个体间差异很小的免疫力,可代代遗传,并且是后天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掌握“宿主的抗菌免疫及感染的发生发展”知识点。
[单选题]5.下列属于胞外菌感染的是A.结核分枝杆菌B.麻风分枝杆菌C.化脓性球菌的感染D.布鲁氏菌E.军团菌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大多数细菌均为胞外菌,当感染机体后,仅存在于吞噬细胞外的体液或组织中,并可引起吞噬细胞死亡和严重的临床症状,称为胞外菌感染。
例如,化脓性球菌的感染等。
胞内菌感染系少数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布鲁氏菌、军团菌等的感染。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考题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考题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考题导语: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生理稳定的功能。
以下是关于这一知识点的相关考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地复习。
医学微生物学-感染与抗感染免疫复习题A型题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下列哪A.异染颗粒B.荚膜C.菌毛D.脂多糖E.鞭毛2.哪项除外,均为细菌产生的侵袭性酶?A.溶菌酶B.透明质酸酶C. 血浆凝固酶D.胶原酶E.链激酶3.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A.毒素B.血浆凝固酶C.热原质D.细菌素E.透明质酸酶4.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5.细菌的侵袭力不包括下列哪一种能力?A.粘附能力B. 抗吞噬能力C. 繁殖能力D. 扩散能力E.产生毒素能力6.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形态B.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C. 侵袭力和毒素D.侵入机体的部位E.分解代谢产物7.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 芽胞B.普通菌毛C.荚膜D.性菌毛E. 鞭毛8.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普通菌毛B.细菌素C.脂磷壁酸D.内毒素E.透明质酸酶9.细菌内毒素即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A.芽孢B.肽聚糖C.O抗原D.荚膜多糖E.脂多糖10.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 DICB.发热C.休克D.食物中毒E.白细胞反应11.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 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 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12.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3.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A.都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B.受甲醛作用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稳定性好,耐热14.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红疹毒素C.白喉外毒素D.肉毒毒素E. 破伤风痉挛毒素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大肠杆菌B.霍乱弧菌C.肉毒梭菌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淋球菌16.类毒素是A.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7.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A.破伤风梭菌B.伤寒沙门菌C.大肠杆菌D.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18.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E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19.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A.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C. 发挥作用快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针对性强20.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A. 抗生素B.溶菌酶C. 补体D.乙型溶素E.白细胞素21.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22.细菌不侵入血流,只有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3.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经血流播散至远部组织,但不在血中繁殖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4.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为A. 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5.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又播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性病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进入粘膜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E.中和病原体的毒性作用27.下列哪项是人类吞噬细胞杀菌的主要系统?A.MPO系统B.非MPO系统C.依氧系统D.非依氧系统E.以上都不是28.参与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A.PHA受体B.C3b受体C.PWM受体D.LPS受体E.Con A受体29.和鼻咽癌发生关系密切的病毒是A. CMVB.HIVC.HSVD. EBVE.VZV30.检查内基氏小体可诊断何种病毒感染A.狂犬病病毒B.麻疹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甲型肝炎病毒31. 下列哪种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A.HBVB.脊髓灰质炎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流感病毒E.水痘-带状疱疹病32. 下列病毒感染中以隐性感染居多的是A.麻疹B.狂犬病C.流感D.脊髓灰质炎E.汉坦病毒33. 在下列病毒中,能引起潜伏感染的是A.HAVB.VZVC.狂犬病毒D.ECHOVE.汉坦病毒34.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B.轮状病毒C.HAVD.乙型脑炎病毒E.麻疹病毒35. 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是A.HAVB.HBVC.HIVD.流感病毒E.鼻病毒36. 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是A.风疹病毒B.腺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狂犬病毒E.脊髓灰质炎37. 下列哪种病毒不是经虫媒感染A.乙型脑炎病毒B.森林脑炎病毒C.登革热病毒D.狂犬病毒E.黄热病病毒38.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经血液传播的病毒A.HBVB.HIVC.HCVD.乙型脑炎病毒E.人类嗜T细胞病毒39. 不能经垂直感染的病毒是A.HIVB.HBVC.风疹病毒D.CMVE.脊髓灰质炎病毒40. 中和抗体抗病毒的机理是A.直接杀伤病毒B.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C.阻止病毒脱壳D. 阻止病毒核酸转录E. 阻止病毒核酸复制41. 干扰素主要作用于病毒的A.吸附B.穿入C.脱壳D.生物合成E. 以上都不是42. 下列关于干扰素的论述哪一条不正确A.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制品B.是一类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蛋白质C.抗病毒范围广泛D.受保护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E.抗病毒作用无种属特异性43. 病毒免疫因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中和抗体能阻止病毒吸附B.分泌型IgA能阻止病毒从粘膜侵入C.补体结合抗体能阻止病毒再感染D.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E.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局限病毒感染的作用44. 关于干扰素的特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有种属特异性B.病毒感染后早期出现C.广谱抗病毒作用D.有直接杀病毒作用E.属非特异性免疫因素45. 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D.中和病毒毒素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46. 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A.包涵体B.蚀斑C.空斑D.极体E.异染颗粒47. 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A.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Ⅳ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以上均对48. 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力D.表面结构E.以上均不对49. 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流感病毒D.乙脑病毒E.甲肝病毒50. 下列病毒哪种易导致潜伏感染A.出血热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流感病毒D. 脊髓灰质炎病毒E. 单纯疱疹病毒51.Shwartzman现象是一种动物实验反应,以观察细菌某种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毒力相关因素
(一)侵袭力:细菌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
繁殖扩散的能力
1.黏附因子(adhensive factor):菌毛黏附素; 非菌毛黏附素:荚膜等
黏附素作用: 细菌的黏附素均作为配体与宿主细胞表面
受体相互作用而介导粘附作用发生。
细菌
配体:黏附素
宿主细胞膜 菌毛黏附素
受体:糖脂/糖蛋白
细菌
细菌感染与免疫
概述
❖ 感染: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素 等引起宿主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 病原菌(pathogen):引起宿主疾病的细菌 ▪ 非病原菌 ▪ 外源性感染(传染):病原菌来自宿主体外 ▪ 内源性感染: 病原菌来自宿主体内
▪ 传染:病原菌从一个宿主感染到另一个宿主体内,并引起 感染的过程。
一类具有超强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刺激产生过 量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特殊抗原
(五)免疫病理损伤
细菌感染本身没有直接毒性,但由于超敏反应引起 免疫病理性损伤
第三节 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一、固有免疫 (一)屏障结构 皮肤与黏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二)固有免疫细胞: (三)固有免疫分子 补体(complement) 溶菌酶(Lysozyme) 防御素(defensin)
宿主细胞膜
配体:黏附素 受体
非菌毛黏附素
微生物配体及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举例
细菌
黏附素 菌毛黏附素 非菌毛黏附素
受体
金葡菌
脂磷壁酸
纤维连接蛋白
淋球菌
菌毛
GD1-神经节苷脂
2. 荚膜:抗宿主吞噬细胞和抵抗体液杀菌物质 微荚膜:某些细菌位于细胞壁外层的特殊结构
,功能类似于荚膜。A群链球菌M蛋白 大肠杆菌K抗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类型 常见微生物 主要免疫类型
胞外菌感染 胞内菌感染 外毒素感染
葡萄球菌杀灭清除
细菌
结核杆菌
细胞免疫为主
麻风杆菌等 主要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来
发挥作用
白喉杆菌
体液免疫为主
破伤风杆菌等 特异性抗毒素与毒素产生
中和作用
• 复习思考题:
• 抗胞外菌、胞内菌、外毒素感染免疫的 特点?
3. 体液因素:体液中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 ① 补体(complement):经典途径和旁路激活 ② 溶菌酶(lysozyme):碱性蛋白
来源:吞噬细胞 分布:血清、唾液、泪液、鼻涕等 功能:破坏β-1.4糖苷键,破坏G+菌 ③ 防御素(defensin):为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 多肽,杀胞外菌及某些分枝杆菌。
介物 (2)髓过氧化物酶(MPO)介导的杀伤机制:由
MPO、H2O2和氯化物等卤族元素共同组成 非依氧杀菌机制: (1) 酸性作用 (2) 溶酶体和杀菌蛋白的作用
吞噬作用的后果:
(1) 完全吞噬:又吞又杀,如对化脓性球菌
(2) 不完全吞噬: 只吞不杀, 如结核分枝杆菌
(3)组织损伤: 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 ,溶酶体释放的多种水解酶也破坏邻近的 正常组织细胞,造成组织损伤。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胞内菌(intracellular bacteria)指寄生于宿 主细胞内的细菌,分兼性胞内菌如结核杆 菌、伤寒杆菌等;专性胞内菌如立克次体 和衣原体。
常导致慢性感染。病变主要由病理性免疫 损伤引起。伴迟发型超敏反应。
抗感染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参与免疫反应的主要物质包括:
7抗细菌感染免疫
非特异性
宿主的 免疫力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
•抗菌物质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炎症反应 •淋巴结的过滤作用
特异性
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协同作用
杀伤机制:依氧和非依氧两大类 依氧杀菌机制: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 (1) ROI、RNI依赖机制:活性氧、活性氮中
(二) 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1. 体液免疫:抗体
(1) 阻止细菌粘附:SIgA起重要作用。 (2) 调理吞噬作用: IgG Fc+C3b →吞噬作用↑ (3) 激活补体溶菌: 抗体+补体→攻膜(G-)。 (4) 中和细菌外毒素: 人工主动免疫、被动免疫
2. 细胞免疫的作用:CD4+ Th2细胞。 ①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②分泌多种淋巴因子。
1. CD4+T细胞: • 体内最主要的T细胞,占总量的90-95%; • 能识别MHC II 类抗原; • Th1细胞:辅助细胞免疫应答;
Th2细胞:辅助B细胞合成抗体。 2. CD8+T细胞: • 受MHC I 类分子制约; • CTL是细胞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 • 分泌IL2、IL4、IL8等细胞因子调节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