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基自修复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自修复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制备 的微胶囊 有许 多形态 与结构 , 而 且粒 径分布各 异 ,
2 0 1 3年 6月
自修复微胶囊 的研究进展
7 9
因此有许 多特 征参 数来描述 微胶囊 的性 质 和性能 。其 中主要 的有表 面形 态 、 粒 径大 小 、 粒 径分 布 、 囊 壁厚 度 、
囊芯 含量 、 囊壁结构 、 稳 定性 、 渗透性和力学性能等 。
该项技术 能够实 现材 料 内部或 外部 损伤 的 自我修 复 ,
素、 乙基纤维素等 。
全合 成 高分 子 材料包 括 聚 乳 酸、 聚 丙交 醋 、 聚 乙 烯、 聚己内醋 、 聚苯乙烯 、 聚 丁二烯 、 聚丙 烯 、 聚醚 、 聚 乙 二醇 、 聚乙烯 醇、 聚硅氧烷等。 2 微胶 囊的合成 方法
( 1 ) 化学 法主要 利用单 体小分 子发 生 聚合 反应 生
成 高分子成膜材料囊芯包 覆。
性、 稳 定性和粘结性等 因素 。
( 1 ) 囊芯 材料的选择
( 2 ) 物理化学法是通过 改变条件 如温度 、 p H值 、 加 入电解质等使溶解的成膜材料从溶 液 中聚沉 出来并将
囊芯包覆形成微胶囊。
不 同的合成 方法 制得 的微 胶囊 性 能差 别很 大 , 应 用于不同的领域 。
3 微胶囊 的结构性能及其表征 方法
目前微胶囊 的应用 研究 不 断深 入 , 但微 胶囊 技 术
的基础研究还 不成熟 和完 整 , 对微 胶 囊 的研 究缺 乏统
一
的标准 , 还没 有全 面 系统 的表征 方 法。 由不 同方法
裂纹 自修复方面 的应 用 得到 了重 视 , 并成 为新 材料 领 域研究的一个热点 。
括天然高分子材料 、 半合成 高分子 材料 、 和全合 成高 分
自修复环氧防腐涂层的研究进展

自修复环氧防腐涂层的研究进展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4)2. 自修复环氧防腐涂层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5)2.1 材料选择与改进 (6)2.2 涂层制备方法与优化 (8)2.3 涂层性能评价标准建立 (8)3. 自修复环氧防腐涂层的机理研究 (9)3.1 自修复机制的探究 (10)3.2 防腐效果的评估方法 (12)3.3 涂层与基材的界面结合分析 (13)4. 自修复环氧防腐涂层在典型环境中的应用 (14)4.1 在金属腐蚀环境中的应用 (15)4.2 在化工环境污染环境中的应用 (17)4.3 在海洋工程防腐环境中的应用 (18)5. 自修复环氧防腐涂层的性能改进与优化 (18)5.1 提高耐磨性、耐腐蚀性和耐候性 (20)5.2 优化涂层结构与成分以提高整体性能 (21)5.3 涂层的多功能化与集成化研究 (22)6.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23)6.1 工程实例介绍 (25)6.2 应用效果与评价 (26)6.3 经验教训与发展建议 (27)7. 结论与展望 (28)7.1 研究成果总结 (29)7.2 存在问题与挑战 (31)7.3 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展望 (32)1. 内容综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修复环氧防腐涂层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型涂料,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自修复环氧防腐涂层具有优异的耐磨、耐腐蚀、抗老化等性能,能够有效地延长物体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国内外学者在自修复环氧防腐涂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自修复环氧防腐涂层的制备工艺得到了不断的优化,研究人员通过采用不同的成膜基料、添加剂和分散剂等,成功地实现了不同类型自修复环氧防腐涂层的制备。
还研究了纳米颗粒、微米级颗粒等特殊功能填料在自修复环氧防腐涂层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涂层的性能。
自修复环氧防腐涂层的性能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自修复环氧防腐涂层进行对比试验,发现其具有较高的抗划伤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够有效抵抗各种恶劣环境的侵蚀。
混凝土自我修复技术的革命:重塑建筑的未来

混凝土自我修复技术的革命:重塑建筑的未来在现代建筑领域,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其耐久性和可持续性一直是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自我修复技术的出现,这一领域迎来了一场革命。
自我修复混凝土通过模拟生物体的自愈能力,能够在受到损伤后自动恢复其结构和功能,这一概念不仅令人着迷,更具有改变游戏规则的潜力。
自我修复技术的核心在于其能够在混凝土结构中嵌入一种特殊的“愈合剂”,这种愈合剂在裂缝形成时被激活,进而填充裂缝并恢复混凝土的原始机械特性。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型:自主修复和工程修复。
自主修复依赖于水泥基复合材料固有的机制,而工程修复则是一个经过设计的工程过程。
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大量进展,但自我修复技术的潜力尚未完全实现。
自我修复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一种补充,它更是对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践行。
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如包裹聚合物、矿物质或细菌等愈合剂,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触发自我修复过程。
例如,当裂缝打开胶囊时,释放的愈合剂就会启动修复机制。
此外,通过添加矿物质添加剂、结晶性掺合料、超吸水剂或其他聚合物,可以刺激自主修复过程。
这种智能的修复方法不仅能够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还能减少对环境不友好的修复材料的使用。
在自我修复技术的研究中,环境因素和材料特性的相互作用是关键。
例如,环境友好的细菌如芽孢杆菌可以替代常用的环氧树脂和丙烯酸树脂等修复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对环境不友好,而且可能导致混凝土与修复材料之间的裂缝和剥离。
此外,自我修复的智能方法还包括通过内部或添加化学物质来提供钙离子,这有助于刺激裂缝愈合过程。
自我修复技术的有效性评估通常涉及对恢复的相关机械特性的评估。
在压缩、弯曲和扭转测试中,自我修复混凝土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显示出在损伤后经过愈合处理,其强度恢复率可以达到显著的水平。
这些结果表明,自我修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结构的耐久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材料的性能。
自组装(自修复)材料

谢谢大家!
自组装(自修复)材料
基于非共价键的本征型自修复聚合物材料
对于外援型自修复聚合物材料,聚合物基体中微胶囊、微管等, 受到外力作用而破裂,释放出的单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再聚合达 到修复效果,其本质算是修补过程。显然,这种外援型修复效果 受限于修复试剂包覆效果,引发单体聚合需要的苛刻条件,以及 修复次数有限等而发展缓慢。
自组装(自修复)材料
微胶囊法
自组装(自修复)材料
微胶囊法
微胶囊中的囊芯的释放可分为因瞬间被打破而释放和逐 渐从胶囊中缓慢释放两种情况。 瞬间释放:
1、用各种形式的外力如机械压碎、摩擦以及使之变 形等方法使胶囊破裂;
2、在热的作用下使之熔化; 3、用化学方法如酶的攻击,溶剂(包括水)的溶解或提 取的方法等。
自组装(自修复)材料应用前景
手机碎屏
自组装(自修复)材料应用前景
“自我修复材料”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包括 军用装备、电子产品、汽车、飞机、建筑材料等 领域,其中以其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屏幕上的 应用最受关注。
该技术的重大意义在于,可避免资源与资金的 浪费。在过去,一旦手机屏幕破损,用户不得不 将之丢弃,这样势必会造成浪费,而“自我修复 材料”能有效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2.复)材料
自组装(自修复)材料是一种在物体受损时能够进 行自我组装或修复的新型材料。这种材料被注入到 塑料聚合物内,当物体开裂时,注入的材料会释放 出来,对受损的物体表面进行自动修复。
自组装(自修复)材料的发展
2001年,White等首先制备出微胶囊包覆型自修 复材料。
此后十年,自修复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
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各种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制备出了 许多自修复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材料,陶瓷材料,以 及聚合物材料。
微胶囊自修复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种新的 自修复概念 。在热固性树脂基体 中引入一些 弱的化学键 , 高温状态下这些 化学键能够断裂并重 新键 合 , 比如 在热 固性 树脂 基体 中引入 热塑性 树 脂 ,
材料 产生 裂纹 时将 复 合 材料 加 热 , 塑性 树 脂 重 新 热 固化 , 学键 重新 交联 , 而粘 接裂纹 处 。在 基体 树 化 从 脂 中加入 2 % 热 塑 性 修 复剂 , 伸 试 验 表 明 , 纹 0 拉 裂 愈合 效率 可 达到 7 % , Eg s增 强 环氧树 脂 复合 0 在 .l s a 材料 中加 入 1% 热塑 性修 复剂 , 过 S M 观察 材料 0 通 E
料产 生微 裂纹 时 , 裂纹 扩 展 导 致 胶 囊 破 裂 释 放 出修
复剂 与事先埋入基体 中的催化剂接触发生交联聚合
反应 键 合裂 纹 面 , 而 达 到 修 复 的作 用 。这 一 技 术 从
修复后的裂纹 区域 明显减小 。这种技术不需要埋入
其他 介质 , 以对 复合 材料 原有 性 能影 响较小 , 由 所 但 于对 热 固性树 脂 进 行 改 性 , 引 入 热 塑性 树 脂 于基 或
在制 备过 程 中易受 环 氧树脂 固化剂胺 类 的影 响 而减
般空心纤维直径都在毫米级 , 如果将其埋入复合
弱催化效率 j 。国内的一些研究学者除采用 D P CD 为芯材外 , 还有采用环氧树脂为修复剂制备微胶囊。
材料 中 , 身 将 构 成 一 种 缺 陷 , 有 直 径 5~11 本 只 5m  ̄
复复合 材料 用微胶 囊的制备 、 表征方 法, 并详细介绍微胶 囊在 复合材料 自 复 中的应 用及研 究进展 , 修 讨论研 究过程存在 和急 需
解 决 的 问题 。
基于纳米材料的自愈合混凝土研究进展

[]
要涉及强度、性能和耐久性的提高。Qi
ng 等 3 的研 究
(包括纳米二氧化硅、纳 米 氧 化 铝、聚 羟 酸 盐 和 纳 米 高
结果表明,含有纳米 二 氧 化 硅 的 混 凝 土 比 含 有 硅 灰 的
岭土等)的 可 获 得 性,混 凝 土 的 性 能 得 到 了 显 著 的 改
混凝土能获得早 期 强 度。 当 掺 入 超 塑 化 剂 量 最 低 时,
性能增强耐久性的新型纳米混凝土。随着混凝土技术
混凝土,这得益于 CCCW 与 NS 的 掺 入 促 进 了 裂 缝 处
的发展,纳米材料也 被 用 于 降 低 混 凝 土 的 孔 隙 率 和 增
未水化水泥颗粒的水化反应,生成结晶体,从而形成致
强混凝土的耐久性,特 别 是 在 具 有 自 愈 合 性 能 的 智 能
nc
ons
t
r
uc
t
i
oneng
i
ne
e
r
i
ng,be
c
omi
ngaho
tr
e
ype
yapp
s
e
a
r
chd
i
r
e
c
t
i
on.Fr
omt
h
i
spe
r
spe
c
t
i
ve,t
h
i
sa
r
t
i
c
l
ei
n
t
r
oduc
e
st
her
e
s
e
a
r
cha
ch
i
e
vemen
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石墨烯体现出独有的二维结构和优良导热性、导电性,正是这种良好性能的存在,使其与聚氨酯复合的时候诞生出新型功能的高分子材料,体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重点分析石墨烯及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结合石墨烯和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式,明确其具体的应用领域。
标签: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研究进展石墨烯主要是由单层碳原子凭借着sp2杂化的方式连接起蜂窝状的二维平面材料,拥有着巨大的比表面积,同时体现出良好的电热学性能及导热系数。
良好性能和二维结构使得复合材料成为国内外争相研究的热点。
聚氨酯属于分子结构中包含软段及硬段的嵌段共聚物,因此制备材料的可选范围较广,同时相对应的结构灵活多变,具体的产品性能千变万化。
石墨烯和聚氨酯实现复合的材料属于一个新的尝试,是石墨烯一個迈向实际应用的研究趋势,在相对应的结构、性能等方面彰显出优异特性,在短时间内成为了功能性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
一、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石墨烯本身的性能优异,因此制备的过程所产生的成本相对低廉,在改性之后的石墨烯可以适当的采用溶液加工方式加以处理,同时适用在开发功能性聚合物复合材料中。
(一)共混法,这种方式主要是制备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材料,而且属于最简便的方式,通过将溶液共混、熔融共混等完成制备。
共混之前,还是应该对石墨烯做好表面的处理,这样就能适当的提升复合体系中的分散性。
有专家学者使用溶液共混的方式,将GO和PU进行复合,同时适当的加入少量肼进行加热处理。
合理的利用还原氧化石墨烯中的含氧官能团实现与PU链端的酰胺基团形成氢键,保证rGO 在体系中实现分子级的分散。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使得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提升了21倍,相对应的拉伸强度也提升了9倍。
(二)接枝共聚法,接枝共聚法主要是在聚氨酯分子完成了相应的聚合之后,与表面已经接受过处理的石墨烯形成相对稳定的化学键。
有专家学者运用重氮化对氧化石墨烯开始展开功能化的处理,然后和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实现有效的接枝共聚,制备出功能化的石墨烯/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
水泥及地聚物疏水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水泥及地聚物疏水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4)二、水泥基疏水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5)1. 基本概念与制备方法 (6)2. 疏水性能的改善策略 (8)3. 功能性拓展与应用领域 (9)三、地聚物疏水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0)1. 地聚物的定义与特性 (12)2. 疏水化改性方法 (13)3.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优化 (14)四、水泥-地聚物疏水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价 (15)1. 形成机理探讨 (17)2. 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18)3. 耐久性与耐候性评估 (19)五、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0)1. 制备工艺的局限性 (21)2. 材料组合与性能协调问题 (22)3. 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考量 (24)六、发展趋势与展望 (25)1. 新型疏水剂的开发与应用 (26)2. 多功能化与智能化设计 (27)3. 环保与可持续性发展 (28)七、结论 (29)1. 研究成果总结 (30)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启示 (31)一、内容描述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水泥及地聚物疏水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逐渐受到业界的关注。
本文将对水泥及地聚物疏水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水泥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但其表面光滑,导致水分无法迅速排出,从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性能。
地聚物疏水复合材料通过引入特殊的疏水剂和纳米颗粒,使水泥表面具有较好的抗水性能,从而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
研究水泥及地聚物疏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水泥及地聚物疏水复合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这些研究成果为水泥及地聚物疏水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化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尽管目前水泥及地聚物疏水复合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合物基自修复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摘 要】 目前具有自诊断、自修复功能的智能复合材料已成为新材料领域
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微胶囊、液芯纤维等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基自修复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自修复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微胶囊和液芯纤维在聚合物基
自修复复合材料中的详细应用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 微胶囊;液芯纤维;自修复;聚合物基符合材料
智能材料是指能模仿生命系统 ,同时具有感知和激励双重功能的材料。自愈合
(自修复)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材料一旦产生缺陷,在无外界作用的情况下材
料本身具有自我恢复的能力称为自修复。自修复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机理就是源于
生物体系损伤后自动愈合的原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自修复功能是通过在复合
材料中埋置包覆有修复剂的微胶囊或填充有修复剂的液芯纤维等来实现的。
1. 自修复填充材料
1.1 微胶囊
1.1.1 微胶囊的特殊性能
用于聚合物基自修复复合材料的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适当的力学性能、与聚合
物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等。在制备这类微胶囊时,壁材与囊芯原料的选择十分严格。选择
的囊芯应该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低的粘度,当微胶囊破裂时, 能适时流出并填充裂纹,以便
有效粘结裂纹。微胶囊壁材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热稳定性和适当的力学性能,这样才能保
护囊芯及微胶囊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完整性与使用性。同时壁材与树脂基体之间应有较
好的相容性,以利于微胶囊与基体界面粘接强度的提高。
1.1.2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大致可分为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化学法3类。物理法有空气
悬浮法、喷雾干燥法、包结络合法等,物理化学法有相分离法、熔化分散法和
冷凝法等,化学法主要有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等。
1.2 液芯纤维
1.2.1 液芯纤维的制备方法
制备用于聚合物基自修复复合材料的液芯玻璃纤维时,需选择合适直径和容积的空心玻
璃纤维,并在其中注入修复剂单体。可选择的修复剂主要有环氧树脂、苯乙烯等。
1.2.1
液芯纤维的制备难点
制备液芯纤维自修复复合材料的主要难点是玻璃纤维在树脂基体中的排列,
需要考虑纤维的排列方向、纤维之间的间距等问题。
2. 自修复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2.1微胶囊型自修复材料
在聚合物基自修复材料领域,微胶囊是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多的一种填充材料。用于复合材
料自修复的微胶囊主要是聚脲甲醛包覆双环戊二烯微胶囊[36-38]、聚脲甲醛包覆环氧
树脂微胶囊等[20]。其中报道较多的是用聚脲醛树脂包覆双环戊二烯(DCPD)微胶囊和
Grubbs催化剂组成的自修复体系制得的自修复材料。Blaiszik B J等[22]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加
入聚脲甲醛包覆DCPD纳米微胶囊时,发现微胶囊几乎可以全部破裂,修复剂充分释放,达到
较好的修复效果,但是这种微胶囊的加入会使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拉伸模量有一定程度的降
低。Keller M W等[39]将微胶囊化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微胶囊化的交联剂埋覆在
PDMS基体中,通过拉伸实验发现,加入该微胶囊体系的基体拉伸形变达到50%时
无明显损伤,并且拉伸强度恢复率可达70%,可见微胶囊的加入不仅能实现材料的自修复,还
能提高材料的抗拉强度。对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之间的空隙可以成为微胶
囊天然的保护场所,因此制备纤维增强的自修复复合材料较为简便。Kessler M R等[36]在纤
维增强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加入聚脲醛树脂包覆DCPD微胶囊及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
微镜(SEM)观察,发现裂纹扩展使大量的微胶囊破碎,并且发现材料裂纹修复率可达67%。Yin
T等[40]提出了以聚脲甲醛包覆环氧树脂,形成的微胶囊与固化剂CuBr2(2-MeIm)4(CuBr2和
2-甲基咪唑的混合物)作为双组分修复体系埋覆于环氧树脂中制成自修复材料。当微胶囊和
固化剂的质量含量分别为10%和2%时,自修复环氧树脂断裂韧性的恢复率可达111%,另外,
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层压板的裂纹修复率可达68%。Yang H T等[41]将含有乙烯基硅和硅氢键
的有机硅单体的微胶囊填充在玻璃纤维增强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玻璃纤维的表面进行过
修饰而带有乙烯基硅和Karstedt催化剂。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产生裂纹时,微胶囊破裂,修复
剂单体流向基体,与玻璃纤维表面的Karstedt催化剂接触时,有机硅单体发生硅氢化交联反应,
产生交联网络体修补裂纹。
2.2液芯纤维自修复材料
含有修复剂的液芯纤维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也较多。Dry C[42]在玻璃微珠填充
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嵌入含修复剂的液芯纤维,修复剂为单组分或双组分粘合剂。当液芯
纤维破裂时,适时释放出粘合剂至裂纹处并固化,将基体愈合,从而达到自修复的目的。Pang J
W C等[43]提出将填充有修复剂环氧树脂空心纤维应用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采用手工铺
层的方式在0°方向上埋入直径为60μm的空心纤维,在90°方向的空心纤维内填充固化剂,
产生的裂纹使空心玻璃纤维破裂释放修复剂和固化剂,研究表明材料强度可恢复
97%Williams G J等[35]利用填充有环氧树脂修复剂的空心玻璃纤维制成自修复环氧树脂复
合材料,当纤维间距为70μm时,复合材料的挠曲强度明显恢复。
参考文献:
【1】. 谢建强,梁国正,袁莉 等. 聚苯乙烯包覆环氧树脂微胶囊的研制.
塑料工业.2007.35(3).64-67
【2】. 李岚,袁莉.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塑料工
业.2006.34(5):287-289.
【3】. 郝松涛,于浩. 微胶囊技术在环氧固化剂中的应用.贵州化
工.2006.31(6):31-33.
【4】. 韩建,袁莉,顾媛娟,梁国正.微胶囊型自修复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
进展[J].热固性树脂,2008,23(6):45-48.
【5】. 吴建元,王卫,袁莉等.聚合物基自修复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
料导报,2009,23(1):39-42.
【6】. 李海燕,王荣国,刘文博等.微胶囊自修复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玻
璃钢/复合材料, 2007; (4): 48~52
【7】.田薇,王新厚,潘强,等.自修复聚合物材料用微胶囊[J].化工学报,
2005,56(6):1138-1140.
【8】.谢建强,梁国正,袁莉,等.聚苯乙烯包覆环氧树脂微胶囊的研制[J].塑
料工业, 2007, 35(3): 64-67
【9】. 杜官本,杨忠,廖兆明.尿素-三聚氰胺-甲醛共缩聚树脂应用进展[J].
林产工业,2002, 29(4): 13-17.
【10】. 陈珍珍, 赵杰, 唐泽伟等. 微胶囊型自修复聚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化学世界,2008; 11: 692~696
【11】.缪钱江, 方征平, 蔡国平. 自修复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材料科学与工
程学报. 2004,22(2): 301~303
【12】. 张兴才, 容敏智, 章明秋. 自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宇航材料工艺.
2006, 1:1~5
【13】. 李元杰, 律微波, 孟宪铎. 微胶囊自修复聚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工程塑料应用.2005,33(1):68~70
【14】. Nancy Sottos , Scott White , Ian Bond . Introduction:
self-healing polymers and composites [J].J. R. S oc. Interface, 2007, (4):
347-348
【15】. Scosco, V Ambrogi, P Musto, etal . Urea-formaldehyde
microcapsules containing an epoxy resin: influence of react ion
parameters on the encapsulation yield[J] . Macromol. Symo, 2006, 234:
184-192
【16】. Xiao Mei Tong, Ting Zhang, Ming Zheng Yang, Qiang Zhang.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melamine modified
poly(urea–formaldehyde) self-repairing microcapsules[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 Eng. Aspects,2010,371: 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