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人物形象分析五大角度

古诗人物形象分析五大角度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杨炯《从军行》中的书生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歌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1.这两类形象有时出现在同一作品中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和“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2.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是同一个

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二、考查角度

高考对古诗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

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典题剖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意助读】

楚地的酒香醇劲大,饮了连醉三日;醒后看到园中的花经雨之后,格外红艳。没有人能画出我陈居士的形象,我在亭角迎风站立,在寻找诗情,风将我的衣袖吹起。

我喜欢手把山瓢痛饮,你不要笑话;心里发愁的时候,酒在助眠上有奇功。酒醒后,我推门去寻觅诗情,只见明月辉映下乔木高峻突兀立在那里。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第一步:审。仔细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

本题鉴赏的对象是“陈居士”形象;鉴赏的要求是概括形象特点并“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注释①对“居士”的解释为“文人雅士”,据此就首先可以概括“陈居士”具有“文雅”的特点。

第二步:找。找到诗歌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本诗通过细节展现“陈居士”的生活状态。具体可从下列诗句看出:“三日醉”“爱把山瓢”“亭角寻诗”“醒来推户寻诗”等。

第三步: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意

通过“三日醉”而且“爱把山瓢”喝酒,可以看出“陈居士”行事不拘小节、洒脱,性格豪爽;通过“亭角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可以看出“陈居士”热爱诗歌,情趣高雅,是一个十足的文人雅士。

参考答案:形象特点:①行为洒脱,(1分)②情趣高雅。(1分)

分析: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1分)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1分)

四、解题攻略

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

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

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交代了季节、时间和送别的主题,对于把握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

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如杨炯的《从军行》,通过整体阅读,可大体给“书生”定位:一个充满血性、志在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书生形象。

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抓住“宦游人”“偏惊”“归思”“沾巾”等词可以分析出诗人宦游异乡、伤感思归的形象特征。

五、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第二步,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第三步,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分点说明、概括,切忌以译代析。

第四步,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回答。

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

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入乎其中,出乎其外 在古诗词中,诗人主要是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鉴赏古诗形象就是要准确分析诗中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情感。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即为: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中的景象)。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塑造的人物(虚构的)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我)两种。 一、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二、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人物形象鉴赏题通常会采用这样几种提问方式: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诗中的某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诗人在这一人物形象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这类题型的答案一般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古诗词中的形象特点概括分析

(7)征人:这类形象多在边塞诗中出现,有写得慷慨激昂,也有写的怨恨不平,反战思归的。如卢纶的《塞下曲(其三)》: 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8)悲士:多是写功业难成,报国无门的感慨。 如李贺的《南园》 这首诗写出了一位渴望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但又不被赏识的悲士形象。 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这首诗写了自己因为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的凄清寂寞之情。常见人物形象类别术语 ◆分析柳宗元的《江雪》中渔翁的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 (1)概括形象特点:本诗塑造了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3)指出形象的意义: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析: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参考答案】 (1)概括形象特点: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总括)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分析) (3)指出形象的意义: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总结)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解析: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串,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招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提示】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古诗中人物鉴赏、赏析

古诗中人物鉴赏 一、常见意象 1、杨柳。杨柳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2、长亭。蕴含依依惜别的意象。 3、南浦。常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表送别。 4、酒。与离情联系在一起,以酒书写别离之情。 5、月亮。思乡,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鸿雁。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情怀和羁旅伤感之情。 7、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多以梧桐叶写凄苦愁思。 8、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9、流水。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0、杜鹃(子规)。悲凉哀伤的象征。 11、猿猴。表达忧伤之情。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12、斜阳。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13、菊花。常表达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14、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15、松柏。坚贞不屈的人格,孤直坚强的品格。 16、黍离。表示对国家今胜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7、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8、草木。以草木的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9、柳营。成纪律严明的军营,是战争的象征。 20、请缨。喻杀敌报国,是战争的象征。 21、羌笛。唐代的边塞诗中常见,是战争的象征。 22、红豆、莲。是爱情的象征。 23、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和闲雅的情致。 24、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二、常见的意境。 1、雄奇阔大。如《观沧海》 2、苍凉悲壮。如李白《关山月》 3、深邃沉郁。如杜甫的《登高》 4、闲适淡泊。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5、凄婉忧伤。如李清照的《一剪梅》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二、鉴赏指导: 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4.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5.例题分析: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古诗人物形象分析五大角度

古诗人物形象分析五大角度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杨炯《从军行》中的书生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歌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1.这两类形象有时出现在同一作品中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和“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2.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是同一个 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二、考查角度

高考对古诗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 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典题剖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意助读】

楚地的酒香醇劲大,饮了连醉三日;醒后看到园中的花经雨之后,格外红艳。没有人能画出我陈居士的形象,我在亭角迎风站立,在寻找诗情,风将我的衣袖吹起。 我喜欢手把山瓢痛饮,你不要笑话;心里发愁的时候,酒在助眠上有奇功。酒醒后,我推门去寻觅诗情,只见明月辉映下乔木高峻突兀立在那里。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将:请。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高堂:高大的厅堂。青丝:黑发。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会须:正应当。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纵情任意。谑:戏。径须:干脆,只管。 《将进酒》沿用乐府古体,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上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诗由黄河起兴,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通篇都讲饮酒,字面上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个人反抗的兴奋剂,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态度,也流露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

古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 【考点迁移】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这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时又指古诗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氓》中成功地塑造了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男主人公是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负心汉,女主人公是个真诚、善良、勤劳而坚强的女子。【考点研读】 鉴赏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是指能够解读其中的意象,包括作者创设的意境、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蕴含意蕴的物象等。 1.鉴赏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常见的三个思考角度。如下: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准确记忆作者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②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③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抒情主人公心情的词语,揭示其情感。 2.古诗词中的两类人物形象 (1)诗中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2)诗人自身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自身形象一般有以下九大类型 ①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一派萧条的景象;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再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③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秋的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豪迈的形象。 ④金戈铁马、转战沙场的形象 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在战场上矢志保家卫国。 ⑤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描绘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的真实诗人形象,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 ⑥傲岸不羁、豪放自信的形象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信的形象。 ⑦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在李清照《武陵春》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中,我们看到了个满心愁苦的词人形象。 ⑧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刻画了一位悲怆的不遇之士的形象。 ⑨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人”就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特点? 3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技法】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的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形象、情感都有所提示。例如,《爱莲说》,通过标题就可以 1

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术语及类型

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术语及类型 高考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具体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术语及类型分析,仅供参考。 古代诗歌常见人物形象共8大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点击查看:高考诗歌鉴赏意象分析及写作手法 如何赏析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一般来说,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种情况: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何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简洁准确地组织答案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熟悉三种设置问题的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注意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鉴赏方法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鉴赏方法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形象等),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这有别于小说中的“我”(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八类: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⑧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古诗词的人物形象与塑造

古诗词的人物形象与塑造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远的文化内 涵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而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赋予了古诗词 以生命与灵魂。古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既表达了情感,又传达 了思想,使得古诗词更加丰富多彩。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探讨,探 究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形象的独特性 古诗词的人物形象独具一格,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形象。在古人笔下,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得到了精准地描绘。比如《红 楼梦》中的贾宝玉,他的貌美似玉、聪慧非凡,同时又情感敏感、善 良温柔,这些特点使得贾宝玉成为了一位独具魅力的人物形象。通过 对人物形象的独特描写,古诗词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独具个性的人物,使得整个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二、形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人物形象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古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比如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的“醉”和“月”,通过对诗人自身形象的塑造,既表达了李白豪情万丈、洒脱奔放的性格 特点,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人生的独立追求和自由奔放的态度。这种象 征意义的塑造使得古诗词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思想的传 递和对人生的哲思。 三、形象的动态变化

古诗词人物形象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随着古人的言语和思想的传 递而发生着动态的变化。比如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 他通过对自己登楼游览的描写,展示了对国家富强、百姓安乐的向往,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社会繁荣与人民安康的美好愿景。这种动态变化不 仅使得作品更具层次感,也使得古诗词时刻与时代紧密相连。 四、形象的情感表达 古诗词人物形象中的情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人物内心 情感的描写,古人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心情。比如杜牧 的《秋思》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对孤寂空灵、落寞之情的描写,以表达了作者在秋天的黄昏时刻心情的凄凉和 寂寞。这种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与作品产生共鸣,也使得古诗 词的人物形象更具感染力和触动性。 总之,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古诗词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形象特点的独特描绘、象征意义的传递、动态变化的展示,以 及情感表达的抒发,古人赋予了古诗词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我们应该珍视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其深入理解和研究,更好 地欣赏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意境解析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意境解析 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闪耀着千年的辉煌。其中,古诗中的人 物形象是塑造古代社会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物形象常常以细 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烘托出了深刻的意境和形象,给读者带来了 美的享受。 第一章:诗经的人物形象意境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深刻展现了古代社会和人民的风貌。在诗经中,人物形象的描绘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诗经·邶风·击鼓》中的“明明在上,照我股股。”表现了古 代战士英勇无畏的形象。这首诗把古代战士打击敌人的壮丽场景描绘 得栩栩如生,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其次,《诗经·小雅·车辖》中的“驾我乘车,四牡斯之。岂弟君子, 无信谗言。”描述了一个正直且有骨气的君子形象。这位君子坚守正道,不受他人谗言影响,显露出了他高尚的品质和傲岸的态度。 第二章:唐诗中的人物形象意境 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众多优秀的诗人通过他们的 作品,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例如,《唐诗三百首·李世民·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茂陵苑中献秋菊,谁知曾是一品官。”这首诗以娴熟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曾经担任一品官职

的贵族形象。诗中通过描绘他献上菊花的场景,表现了这位贵族的高 雅品味和富有情趣的一面。 再如,《唐诗三百首·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描绘了一幅自然风光图景,形象地展示了滁州 西涧的美景。这种描绘手法使人感受到山川景色的壮丽与美丽。 第三章:宋词中的人物形象意境 宋词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中,人物 形象常常成为了情感的载体和传递者。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三人。”这首词以孤独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忧伤和无奈,给人一种 深深的哀愁之感。 再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可怜今年明月色,应是双成 始独伤。”此词以写新婚夫妇分隔两地的情景,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思 念之情,意境深远,打动人心。 第四章:元曲中的人物形象意境 元曲是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形象, 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 例如,白朴的《西华山·雨中烟树楚人家》中的“勤农务耕桑,穷人 多风尘。”描述了一个农民真实而朴实的形象。这位农民在困境中努力 耕作,表现了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诗歌鉴赏角度

一、鉴赏诗歌形象 (一)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必须结合诗句来谈。 (二)物象: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与思想。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她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与朋友

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爱民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与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就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二、鉴赏艺术手法 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3、描写方法:(按不同分类标准) 1)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 虚写、实写。 3) 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4)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暗示、流露、表现)人物心情、为抒情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美景衬哀情

古诗词鉴赏教案——人物形象分析

古诗词鉴赏教案——人物形象分析 老微 一、教学目标: 1、规范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中人物分析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课前预习: 1、形象类型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塑造方法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预习]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2、解答预习 〔1〕、[学生答案误例分析] 〔2〕、[对比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3〕、[归纳总结]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3、[课堂演练] 题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学生答案展示]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课堂讨论交流]本诗主旨是什么? [归纳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考点解读★★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 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二是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技巧点拨★★ 分析方法 1. 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2.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 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经典例题★★ 一、(2017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二、(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劳歌 张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①十石②弩。 半衲③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②十石(dà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2.这首诗通过典型细节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鲜明形象。请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具体赏析。 【答案】2.①诗人刻画了一个艰辛劳作、生活悲惨的“负重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工的深切怜悯和同情。②这一形象是通过典型细节刻画的。如“筋骸长教十石弩”,写劳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突出劳作

古诗鉴赏:诗词形象鉴赏(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 古诗鉴赏诗词形象鉴赏(解析版)知识点回顾 (一)景物形象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2. 分析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 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二)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掌握以下方法: 1. 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虽不是考查他们

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2.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诗歌可以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三)事物形象 答题步骤: 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答题模板: 诗歌塑造了XX的形象,它具有XX的特点,诗人借此形象表达了或抒发了XX的情感或追求。 专项练习 1.(2022春·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晚春 刘希夷 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 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 庭阴幕青霭,帘影散红芳。 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 “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要写“鸳鸯被”“玳瑁床”?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第一篇: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