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德育渗透教案

四下语文德育渗透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分析与掌握文章主要情节。

(二)能力目标: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赏析人物描写。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学会认识与珍惜身边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会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学会认识与珍惜身边的亲情。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情感渲染:

叫同学欣赏聆听崔京的歌曲《父亲》(时间2分钟)。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句子中主要写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主要写父亲对“我”的思念;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导入:语言是用来表达情感的,短短一首歌反映出深沉父子之爱,今天呢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倾诉“父子深情”的文章,来感受浓浓的父爱。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三、扫清阅读障碍:(一).正音练习(二).词语猜猜猜!

三.快速泛读课文,初步感悟父爱。

问:你们有没有感觉出文中的父亲对作者的爱?

问:你们能从文中找出一两句你读出了父爱的语句来吗?

四.结合阅读体验,明确文章写作构思上的特点。

问:作者写父爱是不是像我们一样通常写父亲的伟大形象呢?

问:那么文章是通过写父亲的什么来展示父爱的呢?

五.浏览品读,渐入感悟父爱。

问:文章中写到几次背影呢,请分别把写背影的句子找出来?

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句子齐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问:这四个方面的背影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第惦记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思念背影。

六.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深入理解父爱。

师: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文章抓住四次背影来刻画父亲,那么大家想想:哪一次背影是写得最详细,你对它印象最深刻的呢?是父亲帮我买橘子时的那个背影。

现在我们来看到父亲帮我去买橘子这一部分。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的背影的吧。首先,把这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大家看到投影,把上面的空格填写完整,然后思考它是从几个方面来刻画父亲的?

父亲的衣着、父亲的动作、父亲的语言。

分小组从父亲的衣着、动作、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与品味父爱。

问:父亲的衣着有着怎样的特征?明确:简单、朴素。

问:从父亲的衣着我们能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哩?明确:朴素,爱儿子。

问:从父亲的动作我们可以挖掘出哪些信息?明确:父亲买橘子买得很艰难很努力,爱儿子。

观看表演:体会文章动作描写的精妙之处,深化对父爱的认识。

表演分阶段进行,先叫学生表演,叫他们不受课文的影响,迅速爬过“月台”(以长的办公桌为月台)。叫学生分析,这两个学生的动作与文章中父亲的动作有哪些不同。自己假扮父亲按原文内容表演,叫学生体会父亲动作的艰难,进而深化对父爱的认识。

问:父亲的语言除了这一句之外,文章中还有哪几句,请找出来?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3>进去吧,里边没人。从这些语句你可以看出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怜惜、细心体贴、无微不至的关爱儿子。谈谈你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结合具体事例。

七.总结本堂课的讲解,升华父爱。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自己的父亲也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下面送大家一段话,请大家吟诵: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

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滴滴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我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板书:

四下语文德育渗透教案2

一、分析教材:

1、地位作用:本课是一年级下册一节讲读课,主要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分别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但是它们的尾巴都有用,没有借给它,最后小壁虎长出一条新尾巴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了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以及小壁虎尾巴的再生特点。

2、学情分析:我们班有71人,都是七八岁的孩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他们边看课件边学习,通过大半年的语文学习,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并且能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学习课文。本节课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动手等方面的能力。

3、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用处及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

(二)能按事情的先后顺序练习说话。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用处及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

(二)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学难点:

了解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

6、教法、学法分析:运用讲解、谈话、提问、演示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演示的学习方法。

7、教具:多媒体课件、大字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新,创设自主探究的情景。

1、出示课件,学生观察画面上是什么小动物?(壁虎)他有一条怎样的尾巴?(长长的尾巴)

2、小壁虎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可是有一只小壁虎还要去借尾巴,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去找答案。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板书: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借到了吗。)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运用自学、小组合作当方式学习课文,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

1、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出示小壁虎正在墙角里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他的的尾巴,小壁虎挣断尾巴逃跑了,这一部分的课件,学生观察课件回答: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1)、读后判断,小壁虎的尾巴是怎样断的?(观看小壁虎挣断尾巴的课件)

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

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住后,自己挣断的。(√)(板书:挣断)

(2)假如小壁虎不挣断尾巴,会出现什么情况?从壁虎挣断尾巴,可以看出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3)没有了尾巴。小壁虎的心情如何?(播放小壁虎哭了的课件)注意朗读时的语气。

(4)那么第一、二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齐读一、二自然段。(为什么借尾巴)

(5)小壁虎没有了尾巴,想去做什么?(借尾巴)

3、小壁虎都向谁去借尾巴了,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理解每句的意思,思考:小壁虎爬到哪?见到谁?在做什么?小壁虎怎么说?对方怎么回答?(课件演示小壁虎爬到小河边和小鱼借尾巴的过程)学生观看后回答并板书:小河边、小鱼、摇。

(2)爬呀爬说明了什么?

(3)如果你是小壁虎,看到小鱼,你会怎样想?

(4)学生比较下面的句子。(课件出示)

[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

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引导学生理解用上“姐姐、您、行吗”等词语,及询问的语气,说明小壁虎十分有礼貌。并对学生进行教育。

[小鱼说:“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

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引导学生体会加上“啊”“呢”这些语气词,可以表现小鱼友好拒绝,和因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而为难的心情。强调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

(5)最后小鱼把尾巴借给小壁虎了吗?为什么?(板书:拨水)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没有借到,又去向谁借了呢?继续学习课文。

4、半扶半放,教学第四自然段。

(1)学生边看课件(播放小壁虎爬到大树上和老黄牛借尾巴的过程),边读课文,在书上画出,小壁虎爬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谁?在做什么?小壁虎是怎样说的?

对方是怎样回答的?并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重点词语。板书:大树上、老黄牛、甩。

(2)体会说话的语气。读课文,思考:老黄牛把尾巴借给小壁虎了吗?

(3)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老黄牛为什么没有把尾巴借给小壁虎。板书:

赶蝇子。

(4)老黄牛没把尾巴借给小壁虎,他又去向谁借了?继续学习课文。

5、以放为主,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课件演示小壁虎爬到屋檐下和燕子借尾巴的过程)

(1)学生自学本段,想一想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借到了吗?

(2)让学生找出说明燕子尾巴作用的词语。(摆、掌握方向)

(3)学生板书:房檐下、燕子、摆、掌握方向。

6、让学生把3、4、5自然段连起来读,说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鱼、黄牛、燕子为什么没有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7、分小组讨论学习第六自然段。(演示小壁虎回到家里以后发生的事情,以及最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的课件)

(1)找出一组反义词

(2)小壁虎最后没有借到尾巴,去哪儿了?找到谁?

(3)课文中有没有把小壁虎告诉妈妈什么写出来?那你们知不知道小壁虎向妈妈说了什么?老师做壁虎妈妈,谁来扮演小壁虎把借尾巴的经过告诉妈妈听。

(4)妈妈听了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笑着说小壁虎是“傻孩子”。小壁虎傻吗?(1、傻,它连自己长出新尾巴也不知道。2、不傻,在蛇咬住它尾巴的时候,它知道挣断尾巴去逃命;它在借尾巴的时候很有礼貌;“傻孩子”是妈妈对它的爱称。)

(5)为什么妈妈说它是“傻孩子”?(一是小壁虎去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它们的尾巴都有用处,借不到;二是小壁虎自己能长出新尾巴,不用借。)指导朗读妈妈的话。指导朗读“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注意感情、停顿、重音)

(6)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断后过一段时间可以再长出

一条新尾巴)(板书:再生)

三、课外延伸

1、续编《小壁虎借尾巴》

师: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你们知道得还真不少!那想不想续编小壁虎借尾巴的童话故事呢?(出示投影字幕)谁先试试看!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 ),他看见( )小壁虎说:“( ),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说:“不行啊,我要用尾( )。”

(小猴子、小松鼠、大象、……)

(设计说明: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留出时间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悟、去表达。通过填空续编故事,让学生体会、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

四下语文德育渗透教案3

本期坚持新课标为指导,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

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因而,作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就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使他们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二、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我所教的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素质较好,便也有部分学生在品行方面存在缺陷,比如:不交作业,字迹潦草的现象,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现把目标分列如下:

(一)、根据第八册语文教材的内容特点,将尊严、将心比心、认真真诚等优秀品质作为重点进行大力宣传。

(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进而能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培养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三)、加强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带领学生实现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

(四)、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措施方法:

(一)、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认真督促学生的一言一行,使其都能符合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甚至做得更好。

(二)学应用“感情”这根主线,把教材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达到教育人的良好效果。充分发挥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展现美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录音、感情范读、学生诵读,达到师生共同接受作品感染的目的,并利用作品中美感的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中蕴含的美的情操、美的思想潜化在学生的心里。

(三)、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学不学无所谓,学多学少无所谓。”的思想中转变过来,使其认识到“学生时代就是学习,是不断学习”的,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贯彻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正确的审美情趣等。

语文德育渗透计划12篇

语文德育渗透计划12篇 语文德育渗透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在新的一学期里,我将继续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尽快站稳讲台,为将来的语文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年级第三册语文教材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教材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植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注意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思想乃行动的先导,总体而言:我将坚持以下几点重要教学思想,指导我的教学实践,以求尽快走进语文教学的殿堂。坚持语文教学的总体方向;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学习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识字课,学生不仅识了字,而且积累了优美的语言,丰富了知识储备,并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本册教材重视语言积累和感悟,重视练习语文基本功,也重视课内外结合,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又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认识丰厚博的大中华文化,吸收各族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措施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案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案 教案标题:《培养学生语文学科德育意识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德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道德素养水平;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 1. 如何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德育教材和案例; 2. 教师准备与德育相关的语文教材和教具; 3. 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呈现一幅描绘美德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德育的思考与讨论;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课的内容,复习已学的语文知识。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1. 通过课文或相关材料,讲解德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介绍与德育相关的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 三、德育渗透(15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德育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2. 学生自主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德育相关的课文或文章,自主学习并找 出其中体现的德育价值观; 3.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合作撰写一份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案。 四、展示与评价(10分钟) 1.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教学方案; 2. 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学生对德育渗透教学的理解和思考。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 1.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德育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并分享给同学。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在课后进行德育主题的研究,并撰写一份德育渗透的教学设计; 2.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德育主题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语文学科中深入了解德育的重要性,并通 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此外,通过展示和评价环节,学生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思考能力。在教学延伸中,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加深对德育渗透的理解,并提高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

德育渗透教案

德育渗透教案 语文德育渗透计划篇一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学生会犯许多的错误,也会出现屡教屡犯的情况。作老师的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用自己耐心去教育学生,去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不要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做好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少老师把这一教育过程简单化了,以为对学生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了情感教育。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这种方式对认知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尚未完全觉醒的学生往往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理发育开始日趋成熟,心理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发现了“新的自我”,明显地感到“我”是大人了,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民主、平等要求;在人生的追求中强化了自主管理和个人实惠观念;产生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生理心理特点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正如古人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因此,老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最怕的就是学生闭藏起来,学生一言不发,什么都不讲,全是教师讲,讲的又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教师白费口舌,对学生产生不了任何作用。因此,高明的教师在与学生谈心之时,一定会想法设法使学生开口,学生讲得越多,谈话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要想方设法揣摩学生的心理,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使对方与自己情投意合。这个方法是教师所广泛采用的。教师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充分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同情和理解之情,目的是拉近双方距离,为后面的沟通打下基础。 李岚清指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德育意识、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教育实效。,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只教书而忽视育人的教师不能算合格的教师。所以在做德育工作时,除了站在孩子的角度,还要从自身找突破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所以我认为在教学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兴趣激发课堂活力,就能让学生自主、自动、自发的学习。 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授课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让学生喜欢听、乐于学。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 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

四下语文德育渗透教案

四下语文德育渗透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分析与掌握文章主要情节。 (二)能力目标: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赏析人物描写。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学会认识与珍惜身边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会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学会认识与珍惜身边的亲情。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情感渲染: 叫同学欣赏聆听崔京的歌曲《父亲》(时间2分钟)。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句子中主要写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主要写父亲对“我”的思念;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导入:语言是用来表达情感的,短短一首歌反映出深沉父子之爱,今天呢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倾诉“父子深情”的文章,来感受浓浓的父爱。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三、扫清阅读障碍:(一).正音练习(二).词语猜猜猜! 三.快速泛读课文,初步感悟父爱。 问:你们有没有感觉出文中的父亲对作者的爱? 问:你们能从文中找出一两句你读出了父爱的语句来吗? 四.结合阅读体验,明确文章写作构思上的特点。 问:作者写父爱是不是像我们一样通常写父亲的伟大形象呢? 问:那么文章是通过写父亲的什么来展示父爱的呢? 五.浏览品读,渐入感悟父爱。 问:文章中写到几次背影呢,请分别把写背影的句子找出来? 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句子齐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问:这四个方面的背影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第惦记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思念背影。 六.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深入理解父爱。 师: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文章抓住四次背影来刻画父亲,那么大家想想:哪一次背影是写得最详细,你对它印象最深刻的呢?是父亲帮我买橘子时的那个背影。 现在我们来看到父亲帮我去买橘子这一部分。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的背影的吧。首先,把这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大家看到投影,把上面的空格填写完整,然后思考它是从几个方面来刻画父亲的? 父亲的衣着、父亲的动作、父亲的语言。 分小组从父亲的衣着、动作、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与品味父爱。 问:父亲的衣着有着怎样的特征?明确:简单、朴素。 问:从父亲的衣着我们能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哩?明确:朴素,爱儿子。 问:从父亲的动作我们可以挖掘出哪些信息?明确:父亲买橘子买得很艰难很努力,爱儿子。 观看表演:体会文章动作描写的精妙之处,深化对父爱的认识。 表演分阶段进行,先叫学生表演,叫他们不受课文的影响,迅速爬过“月台”(以长的办公桌为月台)。叫学生分析,这两个学生的动作与文章中父亲的动作有哪些不同。自己假扮父亲按原文内容表演,叫学生体会父亲动作的艰难,进而深化对父爱的认识。 问:父亲的语言除了这一句之外,文章中还有哪几句,请找出来?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3>进去吧,里边没人。从这些语句你可以看出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怜惜、细心体贴、无微不至的关爱儿子。谈谈你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结合具体事例。 七.总结本堂课的讲解,升华父爱。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自己的父亲也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下面送大家一段话,请大家吟诵: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

渗透德育语文教案

渗透德育语文教案 篇一:语文渗透德育教案 语文渗透德育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写7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文词的优美。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 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文词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策略: 1、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学习。 2、识字生活化、情境化、游戏化。 3、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朋友,(播放课件)这是谁?板书 小鱼,请你们用最甜最亮的嗓子叫叫它。 2、小鱼儿在干什么呢?(小鱼儿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小鱼儿 玩了一整天,它说:“玩累了,要睡了。”于是,小鱼儿进入它那甜甜的 梦乡。 3、学生拿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梦”字,谁来读读这个字,注意后 鼻音。 4、齐读课题。小鱼做了一个怎样梦呢?听——课文配乐朗读。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喜欢这首儿歌吗?轻轻打开书翻到P72,先择自已喜爱的方式读 儿歌,可以小声读,大声读,也可以捂着耳朵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圈出。可以想哪些办法?(问老师、请教同学、看拼音、看查字表)好,开始吧!看谁读得最过瘾! 2、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带劲,瞧,儿歌中的生字宝宝带着微笑来到 了我们身边,快来和它们打声招呼吧!(出示生字) 老师出示一幅图,根据图来猜猜是什么字?可要认真看! 看图猜“落”字,用“落下来”练习说话。 看图猜“睡”字,“目”与眼睛有关。 看图猜“尾巴”,“嘴”。 b、加笔画的游戏 问:“力”字加两笔可变成什么字?(办、为)怎么记住它们?

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教学案例: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三、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吃吧, 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 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 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 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 “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 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 活来之不易。(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案例反思: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 教育的主体。这种心灵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 理性的,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而只能润物细无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 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最终达 到滴水穿石之功效。面对一群尚且待塑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 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 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 教书育人的目。 语文课情感培育也必须是长期性的、渗透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能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教材中进行思想情感的培育,这才表现出教育者 育人的功力。浙江特级教师蒋传一说:“语文课中最成功的思想教育,是 学生觉察不到老师是在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师开始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其它思想教育。语文教学就是生活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能从学习课文内容到生活实践都能从感情上的产生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教学背景】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很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不可分离。在利用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案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案 【篇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姚集中学刘立 二〇一四年三月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教文育人,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挖掘文章内涵和美学情趣, 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净化、陶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下面我仅就《骆驼赋》一课浅谈一下是怎样进行德育渗透的。《赂驼赋》是一篇震撼人心,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作者借物喻人,通过对顽强坚忍的骆驼和英勇献身的驼工刻画,热情歌颂了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公共财产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以及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而献身的烈士们。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在教学中,我分别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德育渗透。 1 、从简介时代背景中进行德育渗透 本文叙述的是1954 年我国第一代石油工人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在简介这一内容时,我把事先搜集好的铁人王进喜的事迹图片资料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归纳,在那个时代, 我国石油工人都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学生讨论后得出,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在分析细节中进行渗透 本文作者没有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外貌和语言,而是通过感人的细节展示人物美好的心灵,因此,在分析本文的主旨,把握人物形象时, 我抓住细节描写分析这一环节,随机进行德育渗透,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猝然倒地,它张着大嘴、仰天长啸?时,驼工向队长?

苦 苦哀求?, 当骆驼顽强地支撑起前蹄,毅然站了起来,?迈着沉重但充 满无限希望的驼步,一步步向勘探队走来时⋯⋯” 和他跪倒在地?紧紧地抱着队长的双腿?? 失声大哭?那些细节,来充分感受驼工那金子 般善良的爱心,通过对?他的上衣袋中只有五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 一个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他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这个细节描写 分析,了解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人,从中认识到小人物也有大境界。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震撼。 三、从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中进行德育渗透 《骆驼赋》一文环境描写着墨不多,但紧扣主题,烘托了人物的心灵。如?1954 年,当第一支石油勘探队踏入这浩瀚的生命禁区时,运载物资、陪伴他们前行的只有‘沙漠之舟’——骆驼?和?远处绵延起 伏的阿尔金山?? 那被风沙撕裂的道道褶皱???‘? 苍苍戈壁,戈壁苍苍, 只有沙砾,只有沙砾?——这些描写,在布置学生阅读课文时,我先 让学生把它们找出来,然后分析其作用,通过讨论和点拨,得出 这些环境描写暗示了工作环境的恶劣,石油工人面临的困境,烘托出石油工人不怕困难和本文主人公义无反顾,英勇献身的精神,从而渗透思想教育。 四、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本文内涵深刻,叙事生动,并于叙述中融入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容易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我在本文教学中根据文章特色将指导朗读贯穿始终,尤其是抓住那些表现力很强的细节描写和抒发情感的语句段落,如?我也仿佛听见范介民说:我永远和骆驼同在了??’ ??不远处——永垂不朽 ??31 年了,他和那峰骆驼一直走向我们心灵深处?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使

三学年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三学年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第一篇:三学年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三学年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无论是小说的情中有理,还是议论文的理中有情,都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可以说: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很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不可分离。在利用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例如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可贵的沉默》,当拿到教材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将这篇课文安排在感恩节当天来学习,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的德育教育。 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课文时,我随着老师的问题,问全班同学时,同学们顿时变得很安静,我有点失落。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应该汇报父母的爱,我们应该为父母做事时。听到他的回答,我特别的惊讶,没了任何言语,有的只有红红的眼眶,天哪,孩子能反思并想办法弥补,着实让我感动不已。 接着,又有同学发言了,“老师,您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您每天都特别的疲倦,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也应该回报您!”此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课了,“老师,我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师,我不再惹您生气了,我知道您也是为我好。”…… 通过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感受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爱”的教育还是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 而且同学们也更加听话,说实在的,绝大部分的老师每一天都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而对于学生而言,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德育渗透计划(含各单元目标)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德育渗透计划 (含各单元目标)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德育渗透计划 (含各单元目标) 一、指导思想: 小学教育活动中,倡导学生的德育问题,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德育教育等活动无不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我们将紧紧围绕教学的宗旨,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中,把工作扎实做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二、培养目标: 结合本册书的教学内容,现制定各单元德育渗透目标。 第一单元:感受乡村生活之美,增加学生对乡村生活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乡村独特风景的热爱。 第二单元:通过研究本单元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第三单元: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同学们读诗写诗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诗文欣赏能力。 第四单元: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培养同学们从小关心小动物,与动物做朋友。

第五单元: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六单元:感受小说中人物形象丰富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七单元:懂得不同人物身上展现的不同精神品质,感受人物身上散发的可贵品质,研究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第八单元:体会童话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激发学生浏览童话的兴趣。 三、措施方法 (一)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认真督促学生的一言一行,使其都能符合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甚至做得更好。 (二)学使用“感情”这根主线,把教材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牢牢地联系在一同,达到教诲人的优秀效果。充分发挥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的德育身分。在教室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展现美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经由过程录音、感情范读、学生诵读,达到师生配合接受作品感染的目的,并使用作品中美感的身分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中蕴含的美的情操、美的思想潜化在学生的心里。

《寒号鸟》德育渗透课教案

《寒号鸟》德育渗透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复习认读字,会写“朗、却”两个生字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情境朗读,知道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 3.能够联系实际,初步体会这个民间故事背后的道理——要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做什么事不能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4.感受这个民间故事的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点,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情境朗读,在读中体悟。 2.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故事的道理。 三、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四、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喜鹊和寒号鸟的图片词贴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寒号鸟》,这个故事古代就有记载,到了现代,这篇课文被多次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如果你回去问你的爸爸妈妈,他们肯定也听过这个故事。后来这个故事还被改编成了童话音乐剧,大受小朋友们的欢迎,被誉为——

穿着巧克力外套的营养药。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有魅力在哪儿啊?那我们今天继续走进这个故事,探索这个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大家跟我一起来书空课题。注意中间这个字的读音是二声号。 (二)回顾旧知 1.复习字词句 在走进课文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字词。 (1)带拼音读词语。分喜鹊和寒号鸟的相关词语。 (2)去掉拼音放到具体场景中识字。 (3)把生字放到文中来读,把第一自然段改成小诗(顶针效果,也有故事氛围)。 2.回顾主要内容 借助提示回顾主要内容。 ()和()是邻居,喜鹊()次劝告寒号鸟,但寒号鸟()劝告,最后被()。 (三)学习新知 当秋风阵阵,树叶落尽,寒号鸟和喜鹊都做了些什么呢? 板块一:聚焦喜鹊和寒号鸟的行为和第一次对话 1. 体会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行为 学生分角色朗读3、4自然段。 出示: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 (1)体会喜鹊勤劳。

四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wei

四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2013—2014)年学年度 上册: 语文第七册教科书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主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 课堂上,我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嘴,将唱歌,讲故事,画画,跳舞等穿插其间,使课堂动起来,学生思维活跃,能在活动中认知并巩固。给学生更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是他们轻松学习的游乐园。 课间,鼓励学生多参与有益的活动,收集各种名人故事、自然知

识、社会动态……让课间成为认知的第二课堂,多实践多积累,不断充实自己。有了课间的积累,才有课堂的生气,就会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我还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下册: 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教书育人,语文课本就是非常好的育人材料。我们在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随机地进行道德教育。例如:《中彩那天》这篇文章的主旨显然是“做人要诚实守信”,这个主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不难理解的,学生在首次接触文本时就已解读的很到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再通过搜集与处理相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的收获是多元的,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获得了整体发展。在学习《中彩那天》中,围绕“道德”这个问题,开展争辩探究: ( 1 ) 道德难题是一个什么难题?(生:获奖汽车是留给父亲自己呢,还是给库伯。) (2)到底给谁呢?同意给父亲的举手,同意给库伯的举手。 (3 ) 读课文找理由,意见一致的可一起学习。

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四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四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尽快站稳讲台,为将来的语文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 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具体而言: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使用字典、词典,锻炼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方面。发动学生多些朗读,规范学生发音,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独立思考,学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三)习作方面。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能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四)口语交际。 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引导学生学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能更具体、形象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

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最新8篇)

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最新8篇)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篇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