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学术会议心得
教育类学术会议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会议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类学术会议逐渐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近日,我参加了某教育类学术会议,会议主题为“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旨在探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策略和实践。
此次会议汇聚了众多知名学者、教育工作者和行业专家,共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以下是我在会议中的心得体会。
二、会议主题与内容1. 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会议首先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专家认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新时代,教育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公平。
通过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对于实现教育改革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 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策略针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与会专家提出了以下策略:(1)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3. 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实践会议还就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专家分享了各自学校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包括:(1)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开展研学旅行、科技创新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参加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参加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这次参加的学术会议是我在学术领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
通过
与各界专家学者的互动交流,我获得了新的学术理念和研究动向的
启示。
以下是我在会议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 学术成果的分享:会议是学者们相互交流、分享研究成果的
平台。
我认识到每个学者的研究方向都不同,但他们分享的成果都
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方法和深入的研究。
这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学术研
究的热情和动力。
2. 多元化的观点:会议中的专家学者来自不同的背景和学术领域,带来了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与他们的交流让我开阔了思路,拓宽了研究视野。
我意识到,在学术研究中,尊重和接纳多元化的
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3. 探索合作机会:会议不仅是个人学术成果的展示和分享,也
是探索合作机会的平台。
我主动与一些研究兴趣相同的学者进行了
深入交流,我们共同探讨了一些研究方向和合作项目。
这为之后深
入合作奠定了基础,也丰富了我的学术人脉。
4. 学术交流的重要性:通过会议,我认识到学术交流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交流中,人们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借鉴,推动学术领域的进步。
我将更加重视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与更多学者进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综上所述,参加学术会议是我在学术道路上的重要经历。
通过会议,我获得了新的见解、拓宽了学术视野,丰富了学术人脉。
我将以此次参会的经验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为学术领域的进步做出贡献。
研究生学术会议参与心得

研究生学术会议参与心得研究生学术会议是一个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和提高学术能力的重要平台。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有幸参加了最近举办的一次学术会议,并从中获取了宝贵经验和启发。
以下是我在会议中的感受和心得。
首先,学术会议对于研究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知识获取渠道。
会议期间,我参加了多个专题报告和研讨会。
这些报告和研讨会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动态。
通过聆听专家学者的报告和交流,我加深了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理解,并开拓了眼界。
与此同时,学术会议也提供了与其他研究生交流的场合,我与来自不同大学的同仁分享了各自的研究经验和创新想法,收获良多。
其次,学术会议是锻炼学术表达和沟通能力的机会。
在会议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小组讨论和研讨会,并进行了学术报告。
这让我有机会向其他与会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他们深入交流。
通过和其他研究生的互动,我发现自己在学术表达和沟通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我目睹了许多与我同行的研究生在报告和讨论中自信地展示自己的观点,这激励我努力提升个人的学术能力,加强自己的表达和沟通技巧。
再次,学术会议对于拓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在会议期间,我有机会结识了许多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生。
我们通过交流联系上了一些有相似研究方向的同仁,这种联系为未来的研究合作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和一些学术期刊编辑的交流,了解了学术论文发表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学术研究上的发展方向。
最后,参加学术会议强化了我对学术道德和要求的认识。
在会议期间,我观摩了大量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会,发现了许多学者的严谨和精益求精。
他们的学术操守、求真务实的态度以及对学识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受启发。
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需要更加注重学术诚信,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总的来说,参加研究生学术会议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在这次会议中,我得以接触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提升了学术表达和沟通能力,并结识了许多有志于学术事业的同行。
参加学术会议感想(推荐五篇)

参加学术会议感想(推荐五篇)第一篇:参加学术会议感想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参会感想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于14日上午在沈阳召开,我非常庆幸自己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能来参加这次全国性的会议,因为自己对生物、生态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通过这次会议听取国内知名学者们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研究方向,让自己对生物、生态知识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会议跟层次更高的人的交流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
我想从三个方面向老师汇报自己这次参会的收获和体会:一: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通过听取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这一专题报告,对土壤生物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就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专家学者们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关于土壤生物的基础知识,像是有的学者主要做虫的分类的,还有一些细菌病毒多样性等。
二是土壤生物的应用方面,就是土壤生物的生态服务功能方面的研究,像有的学者做的是土壤生物在土壤结构保持方面作用的工作,还有土壤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作为一个初学者,我觉得老师说的很对,就是不管以后做什么哪方面的工作,首先都得对土壤生物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我觉得对于我而言,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对土壤动物的认识了。
听取了学者专家的报告除了对土壤动物的研究领域有了大致的认识,其次也认识到对土壤动物的研究,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最后的数据处理方法的重要性,尤其是通过听取统计分析新方法这一专题,认识到学者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数据处理方法,能使得到的复杂的、大量的数据通过新的模型方法得出更为准确的结果。
作为年轻的学生新方法也是我们应努力学习的方面。
二:对自己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了更清晰的了解首先我特别感谢老师给我这次机会能和所里的老师、师兄师姐们一起来参会,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天相处的时间,但是我体会到了研究所和高校培养学生方式的不同,我很幸运在两年的硕士期间能体会到高校的生活学习方式,也能体验研究所的纯学术氛围。
2024年参加学术活动心得范文

2024年参加学术活动心得范文____年参加学术活动心得____年,我有幸参加了一场重要的学术活动,这是一次对我来说极其宝贵的经历。
在这次活动中,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研究者,也有幸听到了他们分享的一些前沿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通过学术活动,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还提升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在这篇心得中,我将详细介绍我的学习经历和所得到的启发。
学术活动的主题是“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活动的规模很大,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齐聚一堂,展示和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会议期间,我们参加了许多学术报告、研讨会和分组讨论等活动。
在学术报告中,我听到了许多领域的专家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研究人工智能的专家的报告。
他详细介绍了他们团队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深深地被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所折服。
他们的研究不仅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还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听他们的报告,我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除了听报告外,我还参加了几场研讨会和分组讨论。
这些交流环节对于我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我有机会与其他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在研讨会上,我结识了一位研究生物技术的研究者。
我们就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他分享了他最近的研究成果,我也向他介绍了我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通过这次交流,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还拓宽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野。
这次交流对于我以后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加学术活动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一位学术界的前辈。
他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术大师,我对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力早有耳闻。
通过偶然的机会,我有幸与他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在交谈中,我向他请教了一些关于学术研究的问题,并希望能得到他的指导。
他非常友善和开放,并且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
他告诉我学术研究需要有耐心和毅力,而且要经常保持学习和探索的态度。
学术活动心得体会教育(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最近的一次学术活动,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在这次学术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一、学术活动的意义学术活动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促进学术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术活动,我们可以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拓宽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同时,学术活动还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激发创新思维。
二、学术活动的组织与参与1. 组织方面(1)主题明确:本次学术活动的主题为“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紧扣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嘉宾邀请:主办方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参加,确保了学术活动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3)议程安排:学术活动安排了专题报告、圆桌讨论、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使参与者能够全面了解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相关内容。
2. 参与方面(1)学习交流:在学术活动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学者的报告,学习了他们在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这些知识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互动交流:在圆桌讨论环节,我与同行们就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通过交流,我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学习到了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
(3)教学观摩:在观摩教学环节,我看到了优秀教师的课堂风采,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
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
三、学术活动的心得体会1. 教育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参加学术活动,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创新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2. 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在学术活动中,我了解到人才培养应具备多元化特点。
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学术会议心得体会学术会议心得体会【1】学术讲座是一个课堂之外的大讲坛,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学习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前沿知识。
在研究生阶段,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研究好本专业的知识,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去获取信息,寻找创新点,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学术讲座这么好的资源,我们应当要好好利用,海纳百川,同时认真及时的做好总结,以便参考。
11月16日下午3点,桂林市知识产权局在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田家炳楼一楼报告厅举办了一期“专利申请实务培训班”,并且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光电技术发明审查部部长崔伯雄作“专利审查与专利保护”为主题的学术报告,我报名参加并与我校师生前去参加培训。
报告会上,崔伯雄主要从发明公开的表达形式、专利保护的表达形式、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专利法关于授权条件的修改、专利布局的考虑这五个方面来阐述专利申请说明书的撰写、专利权利要求的撰写、如何突显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如何防止抵触申请等实际问题。
从字面上讲,“专利”即是指专有的利益和权利。
专利的分析概述:如此巨大的信息资源远未被人们充分地加以利用。
事实上,对企业组织而言,专利是企业的竞争者之间惟一不得不向公众透露而在其他地方都不会透露的某些关键信息的地方。
专利的种类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规定,在我国专利法中规定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专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小到杯盖达到重型机械都有专利,只要真正在从事一项研究或者突发奇想,每个人都能申请自己的专利,而我现在比较关心是如何申请专利,从这个报告会上我了解到:(1)专利申请流程:依据《专利法》,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批程序包括:受理、初步审查阶段、公布、实审以及授权5个阶段,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申请不进行早期公布和实质审查,只有3个阶段。
(2)申请专利的原则:形式法定原则,申请专利的各种手续,都应当以书面形式或者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规定的其他形式办理。
单一性原则,是指一件专利申请只能限于一项发明创造。
学术会议参与心得

学术会议参与心得
参加学术会议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经历,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1. 学术交流:学术会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让我有机
会与来自不同背景和专业领域的学者进行深入交流。
通过与他们分
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扩展了自己的知识
领域并得到了新的研究启发。
2. 学术合作:会议期间,我结识了许多同样对我的研究兴趣相
投的学者。
我们在交流中发现了一些共同点,并开始讨论可能的合
作机会。
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将有助于推动我们的研究项目更进一步,并且有望产生更有影响力的成果。
3. 研究最新进展:会议上的演讲和展示让我了解到了最新的学
术进展和研究成果。
这让我保持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兴趣,并使我
能够与行业内的前沿知识保持同步。
我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和技术,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4. 提高演讲能力:在会议中,我有机会进行学术演讲,并接受其他学者的评议和意见。
这有助于锻炼我的演讲技巧,并提高我在表达自己研究思想时的能力。
通过这种经历,我更加自信和清晰地传达了自己的观点,也更好地理解了如何与听众进行有效的交流。
5. 学术声誉提升:参与学术会议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学术声誉。
在会议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与其他学者的交流,将使我被更多人认识和关注。
这也为我未来的学术发展带来了机会,如参与项目合作、申请研究资助或者发表论文的机会。
总的来说,参加学术会议不仅是增加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还可以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声誉。
这让我更加坚定追求学术研究的决心,并期待未来更多的学术会议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雅琴:赴香港参加第三届建设与环境国际研究生学术会议心得体会来源:研工部作者:赵雅琴时间:2011-09-02 Tag:点击: 210第三届建设与环境国际研究生学术会议(3rd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Conference on Infra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于2011年7月11日至12日在位于香港九龙红磡区的香港理工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由香港理工大学建设与地政学院主办,大连九成测绘企业集团赞助,是市政建设与环境领域内最高级别的国际研究生学术会议。
此次会议有百余名建设与环境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分会场报告,参会人员遍及11个国家的一百多所大学。
11日上午9点,会议在香港理工大学蒋震剧院正式拉开帷幕,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Alexander Wai教授首先致欢迎词,讲解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概况;接着,香港理工大学建设与地政学院院长Jin-Guang Teng教授本次会议组委会主席Samson Liu致开幕词,介绍了学院发展历史、研究领域以及该会的举办历史,并鼓励参会的研究生们广泛交流;随后,香港理工大学Shengwei Wang教授作了大会主旨报告,阐述了建筑设计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经久不衰的主题,Kam-tim Chau教授则与参会同学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和求学经历,为我们初涉科研的青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由于参会人员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多,11日下午和12日的个人报告在三个分会场分6个主题分别进行,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地产、地理信息和环境技术等。
我的论文“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using novel red mud granular adsorbents (RMGA)”被大会论文集收录,并有幸获得了大会组委会提供的Financial Support。
在学校、会议举办方和导师岳钦艳教授的共同资助下,我与课题组另一位参会的杨忠莲同学一起前往香港,非常荣幸的参加了此次环境学的盛会,并在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分会场做了报告。
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英文报告,但是面对如此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学者,尤其是看到其他同行的精彩报告之后,仍然难免有些紧张。
幸而得益于事先较为充分的准备,我在演讲台上报告的时候能够保持较为平静的心态,尽管汇报中出现了个别表达不很通顺的地方,但仍然顺利地完成了报告。
经过这次会议,得以一睹诸多学者的风采,也有幸聆听了很多优秀的报告。
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术,也进一步锻炼了英语口语,对于当前国际上前沿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会场休息时间,我们能够与参会者自由交流,这不仅是与其他国家学校的同学建立友谊的机会,更让我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对于后续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并且,通过在开会间隙的交流,我不仅在具体的学术问题上有不少收获,还学习到一些有益的科研方法和策略。
而且此次会议涉及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与国外研究者的交流,还锻炼了我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让我在公共场合更能勇于展现自己的观点,这对性格相对内向的我来说是个小小的进步。
通过此次开会,我迫切的感受到熟练的英语口语交流水平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通过英语的交流,才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其他国家的学者,才能从他们的评论中得知自己的可取和不足之处,才能获得更广泛的思路,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机会能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感谢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国家交流与合作处的老师们对我们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的支持,更感谢我的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岳钦艳教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她在学术上对我的谆谆教导。
通过这次大会,我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经历,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博士论文和现有研究课题的思路,更加坚定了我将要努力的方向。
我将更加努力的学习,认真的进行科研实验,尽量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以不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殷切希望。
参加第22届关于高级信息网络和应用的国际学术会议心得[作者]研工部[来源] [发表时间]2008-06-05 13首先,非常感谢我的导师王小云教授,她不仅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给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鼓励我积极参加国内外密码会议来锻炼自己,并给我联系了这次出国参加会议的机会,而且在资金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让我能够后顾无忧的参加这次会议;也非常感谢山东大学和学校的各位负责老师,不仅帮我顺利办好了各种出国手续,而且也给了我很大的资金支持,使我能够顺利的参加这次会议。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而且在会议上还要宣读我的两篇论文(一篇是主会议,另一篇是它的一个workshop),所以非常紧张,在国内时,我就把我的幻灯片读了一遍又一遍,尽量让自己更加熟练,但是当我作第一篇报告的时候,刚开始还是有些慌张,后来当自己把精力主要放在论文的内容时,已经平静了很多,毕竟是自己做的论文,因此除了会有一些语言上的障碍外,其它都还好,所以在报告完,回答问题期间,也能够比较冷静地给出相应的回答;就在做第二个报告时,情况就好了很多,所以经过这次参加会议,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让自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而且也见识了国际会议的规模,这次会议因为举办的届数比较多了,所以在办会经验上已经比较丰富了,规模相对也比较大,提供给参会者的条件等都比较方便(比如每天在住宿的旅馆和会议场所之间都会有专车接送);而且,由于这个会议的日程安排得比较紧张,与会人员除了在会议上的交流外,其他时间很少,所以他们也专门组织了一个比较自由的聚会,让大家可以随心所欲的交流。
参加这次会议的最大收获就是能够有机会和许多密码学方面的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首先在我作报告的时候,听报告的有许多专家,所以他们针对我的论文情况也给出了比较有意义的建议,而且对我将来继续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听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报告,通过听报告也了解了别人的大致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增长了见识;并且,在会议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主题报告,主要是由国际知名的专家给出的,,对我了解国际研究进展、紧跟国际研究的步伐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参加这次会议,虽然锻炼了自己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但是也凸现了很大的不足,就是自己的听说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我决定回来后在努力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多锻炼英语听说能力。
白途思- 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感受与心得前一段时间一直忙着准备和参加上海市内的一个国际会议。
当时选择这个会议,主要是因为在本地举行,不用住宿差旅。
准备了两周的ppt,然后参会两天。
虽然说现在国内对会议的印象都不太好,但是我觉得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况且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标准也不同。
我个人觉得,博士生还是应该参与一次国际会议的。
当然,不是什么国际会议都推荐参与。
我个人建议可以翻查国内一下top大学的资助会议列表。
虽然他们的资助可能与你无关,但是,这些会议都是被他们认可的,所以质量应该有保证。
比如我参加的这个会议,我听到很多人对这个会还是认可的。
我的感触也是,比如有三分之一的外国人,来自很多国家,做oral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提问等等。
我就此次参会的一些感受谈一下自己的心得:1、会议日程很重要!一定要详细看!因为听那场报告,看哪个poster都要根据日程合理安排。
参会的老手,都是针对性的去听,去交流。
2、不要害怕做oral,成功就是要练习,练习,再练习。
勤能补拙!一开始会议主席email问我做oral还是poster,我当时不懂还去学者群里请教了前辈。
最后决定选择oral。
其实不要怕自己英语差。
两周的准备时间,ppt很早就做好了,因为paper沾过来的。
但是从头到尾的练习就讲了五遍。
从一开始的49分钟才能讲完,到最后的14分钟。
练习到最后,我都快成机器人了,不用想都知道讲什么,语速和时间也都控制的非常好。
还有要提醒的是,ppt尽量少写字多用图,不要对着ppt念!ppt中要变换动画效果,要引导听众,不要让人听着想睡觉!会场上我问一个台湾暨南大学的一个博士生为什么不选择oral,他说做oral会被炮轰。
这个我也确实感受到了。
我们session的第一个做oral的国内某大学的一个女生被老外问的哑口无言。
说实在,我也挺佩服老外的,做研究的精神真是认真,一点不给面子。
其实,我认为被人炮轰也是件好事。
提问的很多都是认真听的,并且能够指出问题的关键或者弱点,这对以后的研究很有帮助。
比如有专家就提出我最后的解选取问题就很好啊,提醒我以后可以深入研究一下选却的criterion。
还有就是有些研究的漏洞也会被指出来。
比如有个国内博士生报告是音乐harmony的优化。
专家当场就问你的harmony标准是什么,她居然说是“音乐好听”,大家郁闷坏了。
3、即使是做oral,也要做一个好的poster。
因为在poster区可以当面交流。
我是做oral的,所以没有准备poster。
但是我去了poster展厅,发现这种形式好啊。
之后我就找会务组把我的ppt打印了一下,贴了出来。
其实,oral只是对演讲人帮助最大,因为提问时间太短,而且来听oral的都是感兴趣的。
poster不同,很多人都是走马观花的看,遇到感兴趣的交流一下。
就像菜市场一样。
所以,两种不同的交流形式,不应该认为一个有了另一个就不用了。
但是,有些人的poster太不认真。
随便贴一下自己的paper和ppt,这样做是不对的!poster有专业的做法,poster可以做成彩色的。
poster更像是广告牌,主要的内容应该是研究问题和研究效果,淡化研究方法,因为一般poster的作者会在poster旁边,有什么问题可以面对面的交流。
这是oral和paper最大的区别之处。
所以我觉得,做poster对看poster的人帮助最大,因为可以当面请教很多问题。
4、虽然我一直认为人不可貌相,但是这次参会我还是感触颇多的。
首先说,做理论的穿着都比较朴素。
我们餐桌的一个女的美籍华人做理论的,穿的跟国内博士生似的(博士生穷嘛。
)。
但是那些做应用的教授都是西装革履的。
当然这不是最显著的。
最显著的是,我发现穿着比较朴素的,人也确实比较搓。
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一点感受而已。
所以说,人靠衣装还是有道理的。
另外有些学者太不像话,光脚穿凉鞋,衣服也不熨一下,胡子拉碴的,别人没法跟你交流。
连我这么锉的人还穿了袜子和长裤,动用了我最好的一件外衣。
否则别人跟你交流都降一个档次!开会是为了交流,不要总是together。
第二天的晚宴,我们的餐桌离主席桌最近。
两个德国教授,一个日本教授,一个东南亚的,一个美国本科生,一个美国教授,一个武大教授(伊拉克人),还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