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

例记忆力明显增 强 , 9 例视力恢 复情况 良好 ; 对照组 中有 l 5 例颈 部疼痛明显减轻 , 2例记忆力 明显增强 , 3例视力恢复情况 良好 。 对两组数据进行综合统计 , 实验组治愈 2 5例 , 显效 5 例, 有效 1 2 例, 总有效率 8 4 %, 对照组治愈 1 3 例, 显效 6 例, 有效 6例 , 总有 效率 5 0 %。 中医骨伤手法联合 中药 内服治疗椎 动脉 型颈椎病有 明显疗效 , 值得在临床推广。其具体恢复情况如表 1 髓 型颈 椎 病 略为 多 见 ,多 为 由于 各 种 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 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 ,以致血管狭 窄、 折 曲椎 一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表现为颈部 疼痛 、 后枕部疼痛 、 颈部活动受限等 , 严重者会有偏头痛 、 迷路症 状, 前庭症状 , 记 忆力 减退 , 视力减退 障碍 , 精神症状 , 发音 障碍 等口 。现在 回顾性分 析我院 2 0 1 4年 1 ~ 1 2月接受护理 的 1 0 0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 随机等分为两组 , 对照组和实 验组 , 对 照组患者仅仅进行 中药 内服治疗 , 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 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 。观察对 比两组眩晕程度 、视力状 况, 分 析临床应用价值 。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一般 资料 :回顾 性分析我院 2 0 1 4年 1 ~ 1 2月治疗 的 1 0 0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 随机等分 为实验组 和对照组 ,
表 1 两 组 患 者 健 康 恢 复 情 况
每组 5 0例 , 对 照组患者仅仅进行 中药 内服治疗 , 实验组 患者 采 3 讨 论 随着经济的进步经济结构 的改变 , 伏案工作者人数增 多 , 颈 用 中医骨伤手法 联合 中药 内服治疗 。通过观察患者 眩晕程度 、 0 %是 由动力因素引起 , 视力状况 , 进行对 比实验 。 其 中, 男性患者 5 6 例, 女性患者 4 4 例; 椎病患者逐年上升 。椎动脉型 颈椎 病 5 0 %由机械 因素引起 , 血管 因素 2 0 %。该病 的主要症状有 眩晕 , 男 性 患 者 的年 龄 5 6 — 8 6岁 , 平均年龄 ( 6 5 . 3 + 8 . 6 ) 岁, 女 性 患者 的 3 眼 年龄 5 8 — 8 9岁 , 平均 年龄( 6 7 . 2  ̄ 7 . 8 ) 岁。其 中, 实验组男性 患者 无论轻重患者都会伴有一 些眩晕症状 ,同时多半 伴有复视 、 耳 鸣等 ; 猝倒 , 在患者眩晕严 重时 由于脑部供血不 足常会 四 2 8 例, 女性患者 2 2例 , 年龄 5 8 ~ 8 5 岁, 平均年龄( 6 6 . 3 ± 6 . 8 ) 岁。 震、 对 于老 年人 来说影响极大 ; 头痛 , 1 . 2方 法 : 中医治疗骨伤 的手法依据 中医理论 , 一是通过放松 的 肢麻木 以致 出现猝倒等症状 , 也称为偏 头痛 ; 眼部症状 , 视物模 手法使患者腰部 、 背部 以及臀部的肌肉得到放松 , 患者在床上保 患者常在早晨伴有阵 阵头痛 , 眼前闪光 、 暗点 、 一过性黑朦 、 暂时 } 生视野缺损 、 视力减退 、 复 持俯卧位置 , 医师在患者患处抹上适量的麻 油后 , 用推拿的手法 糊 、 促进患者患处的血液循环 , 通过叠掌按压由上 向下 , 由轻而重按 视 、幻视 以及失 明等 。由以上症状可见椎 动脉 型颈椎病对 日常 压 7 - 8次 ; 二 是通过复位 手法拉宽 患者脊椎 间隙 , 患者 俯卧位 生活危 害极大 。从两组患者健康恢复状况 我们可 以看 出中医骨 治 置 充 分 暴 露 腰 部 ,医 师 用 大拇 指 沿 着 患 者 脊 椎 两 侧 由上 而 下用 伤手法联合 中药 内服治疗 方法更适合椎动脉 型颈椎病患者 , 值得 推广 。椎动脉 型颈椎 力 推动 , 注意用 力均 匀 , 重 复此套 动作 7  ̄ 8次 , 把 患者拉 到 床 愈效率远远高于仅仅 中药 内服治疗 , 边, 另外请两名 医师拉住患者两腿 , 医师通过右手肘间压住患者 病 后期 的康 复恢复 同样重要 ,首先避免颈椎长 时间保持一个动 脊椎突 出部分 , 同时配合两名助手持续按压 l m i n 。中药 内服 常 作 。当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引起颈部酸痛 时可 以适度按摩颈部 饮食 上可 以少量饮酒 、 辣椒等促进血液循 环 ; 心理疗 用 中药 : 天麻 1 5 g 、 钩藤 1 5 g 、 生地 1 5 g 、 杜仲 l O g 、 牛膝 l O g 、 生 龙 放 松休 息 ;

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经验

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经验

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经验1.重视分析病因病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多见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它主要是由于颈椎的钩椎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横突孔狭窄等改变,使椎动脉受到挤压而痉挛、狭窄、迂曲、管腔闭塞、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不足等原因所致。

出现脑、脑干、前庭系、颅神经等症状体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偏头痛、视物不清、耳鸣、听力下降、颈枕痛、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中医学属于眩晕等范畴。

张景岳认为“若其不足,则在上者为脑转,以脑空而运,似旋转”。

此外中医理论还提到“肝为血海”、“血虚生风”、“无风不作眩”等观点,综合前人的观点,本病的病因为风,病变脏腑在脑、肝、肾。

肝属风木之脏,肝开窍于目,精气阴血不足,不能上注养目,或风火相煽,上扰头目,均可致目花发黑,视物旋转,故眩晕病变之脏在肝。

肾藏精,生髓,上通于脑。

肾精亏耗,不能充髓,或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则目眩脑转。

从现代医学观点上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是由于:①椎动脉解剖上的弱点;②椎动脉与颈椎解剖上的变异,使椎动脉易受刺激和压迫;③颅外段椎动脉在颈椎运动时的拉长和扭曲;④椎动脉本身的粥样硬化;⑤骨赘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⑥外伤劳损椎体滑脱和横突骨折压迫椎动脉;⑦椎动脉周围围绕丰富的神经激惹反射,造成动力性的痉挛,亦能致椎动脉供血不足,以上等原因均可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痉挛,血流不畅所致的供血不足。

特别是前庭神经迷路的供血不足,容易出现眩晕、偏头痛、耳鸣、视物模糊等一系列的表现。

2.研究创新独特手法益脑合擦推拿手法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运用中医理论、标本兼治的方法,患者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是由于位于颈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痉挛供血不足引起,故在治疗时根据标本兼治的原则,在颈项部给予合擦手法为主,配合掖、揉、推手法以舒筋活血,拿、捏、点按手法作用于颈部以通经活络,颈部拔伸手法以拉宽颈椎间隙,解除椎动脉的痉挛、迂曲等现象,以治其本,头部益脑法配合抹、分推、拿五经、扫散法,可直接改善头面供血,抹推桥弓配拿五经、扫散法以平肝潜阳,善治头晕头痛,按揉头面穴位以疏通脑络。

中医如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医如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医诊通全科中医如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杨程安赵长伟赵文海通讯作者(长春中医药大学)【摘要】由于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临床治疗方案也逐步增多,其中中医外治法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优势,可使用一种或多种方案综合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成果。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病在我国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一般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病理变化一般由于颈椎间盘及颈椎组织退行性改变所产生的,继发性病理改变可对轴位组织结构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在全国颈椎病中发病率占比约25%,相比于其他种类颈椎病,其病情比较轻,病程较短,主要症状为头痛且伴有头晕、耳鸣等。

此病发病机理复杂,多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传统中医学领域,颈椎病尚未有确定病因,多被归纳于“项痹”等范畴,中医外治法多强调对症治疗,包括敷贴、推拿及针灸等。

传统医学将颈椎病归为“痹症”范围,根据其发病部位,又称为“项痹”。

《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云:“痹者,闭也,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

”由此可见,颈椎病即“项痹”与风、寒、湿三种邪气关系密切,这三种邪气杂致合而为痹,从而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从而出现疼痛的症状。

同时,起居失常、气候变化、老年体虚等因素导致肝肾亏虚,同样也会引起“项痹”的发生。

对于“项痹”的治疗,西医往往采用药物以及手术的治疗方式,有时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从而发生不良反应。

相比于西医治疗来说,传统中医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即“项痹”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除内服药物外,通常采用中医外治法进行治疗,因其直接作用于治疗部位,具有伤害创伤小的特点。

针刺疗法在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选穴多选择在某些治疗颈椎病专门的特定穴位、五腧穴及其他相关气血相通之经脉上选取相关穴位。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个重要病因是气血方面的瘀滞不通,即所谓中医所讲“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故而在疾病治疗上往往选取诸多与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相关之经上的穴位进行针刺,其目的是疏通经络,帮助气血运行,从而使气血得以和调,经络得以运行舒畅,则疼痛减轻;若是选择某些特定穴位,直接作用于疼痛痛点区域进行治疗,可以达到解除疼痛,祛除疾患的目的;还可选择传统医学某些特定穴位如五腧穴去进行针刺治疗,其治疗原理是根据中医五行上的补泻制约原则,对人体整体气血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颈部疼痛、肩背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引起头晕、视力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理疗、手术等方法,但疗效有限且易出现药物副作用、复发等问题。

相比之下,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在调节气血、舒筋活络、改善颈椎病症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一、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气血不通、经络受阻,导致颈部气血瘀滞、经络受拘而致病。

主要病机为风、寒、湿、痰凝聚,导致颈椎周围肌肉、筋膜以及神经受压而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二、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的基本原理中医认为,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理经络、舒筋活络、疏通气血,达到舒缓疼痛、促进康复的目的。

针灸治疗主要通过针刺经络、穴位,调整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调节脏腑功能,改善病症。

推拿手法治疗主要通过推、拿、揉、按、捏等手法,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康复。

1. 对象选择:选择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干扰因素。

根据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2.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颈活动度、神经系统症状等指标,以VAS评分、颈活动度、神经系统功能评估量表等进行评估。

3.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4. 治疗时间:连续治疗4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

5. 观察时间:治疗前、治疗后以及随访1个月、3个月后分别进行观察评估。

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降低,颈活动度明显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得到缓解,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而对照组治疗后的疗效不如观察组明显,且部分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方法 : 察组 采用 手法 、 引 以及药 观 牵
经过 治 疗 , 察 组治 愈 1 观 0例 , 效 显
2 0例 , 效 7 例 , 效 2例 , 有 效 率 有 无 总
物治疗 进 行 治疗 。具 体 :1中药 辨证 用 () 药 : 据 中 医进 行 分 型 : 痰 饮 内停 根 ①
受试 者经 治疗 后 需手 术者 , 无效 统计 )⑤ 按 ;
为此 ,0 0年 2月 ~2 1 年 1 21 01 1月 收治椎 动脉型颈椎病 患者 7 8例 , 行 回顾 性分 进
析 , 报告如下。 现
资 料 与 方 法 椎 病 的 临床 疗 效 。 方 法 : 治 椎 动 脉 型 颈 收
率 9 .% , 照 组 治 愈 4例 , 效 1 49 对 显 4例 ,
有效 1 5例 , 效 6例 , 有 效 率 8 . % , 无 总 46 两 组 治愈 率 和 总 有 效 率 比较 差 异 有 显 著 性 ( 0 0 ) 结论 : 医 治 疗椎 动 脉 型 P< .5 。 中
滑, 舌质淡 白, 脉沉 弦 。其 主要 原 因是优 于痰湿 内盛 , 肾阳虚 , 脾 气机 受阻导致 的。
治疗原则 是温 阳利水 , 气健脾 , 以选 益 可 用 真 武 汤 合 半 夏 白术 天 麻 汤 加 减 。 可 加
v r b a r r ie s .Meh d : 8 a e e t rl a e d s a e e ty to s 7 c s s
530 2 92广 东 东 莞 市 虎 门 医 院 骨 伤 科 摘 要 目的 : 讨 中 医治 疗 椎 动 脉 型 颈 探
状、 体征消失 , 功能恢复正常 ; ②显效 : 临床
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体征 明显好转 , 功能 基本恢复 正常; ③有效 : 临床症状 、 征减 体 轻, 但仍遗 留部分症状 、 体征功能 障碍 ; ④无 效: 治疗前后症状 、 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所有

天麻钩藤饮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天麻钩藤饮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天麻钩藤饮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天麻钩藤饮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是一篇有关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研究文章。

文章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例,探讨了天麻钩藤饮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严重的颈椎病类型,其特点是局部疼痛、头痛、眩晕等症状,并且容易引起脑供血不足。

文章首先介绍了天麻钩藤饮的组成和配伍原理。

天麻和钩藤是中药中常用的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的药材,通过合理配伍能起到协同作用,加强药效。

天麻钩藤饮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作用,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文章选取了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观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三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

每组均采用天麻钩藤饮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一系列的临床观察和评估。

观察结果显示,经过天麻钩藤饮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头痛、眩晕等症状明显改善。

患者的颈椎活动度也有所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治疗后各组的疼痛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并且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文章还对天麻钩藤饮的治疗机制进行了讨论。

天麻和钩藤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进而提高脑供血;通过驱散风寒、温通经络的作用,改善颈椎部位的血液循环,达到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天麻钩藤饮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证实了其在改善患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显著疗效。

文章也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中医药治疗颈椎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本文的样本数较少,研究范围有限,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才能确定其具体的安全性和疗效。

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分析目的:分析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内服和中医骨伤手法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中药内服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眩晕、头痛及恶心、呕吐等各项指标评分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眩晕、头痛及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眩晕症状。

结论:与单纯采用中药内服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相比,采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方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是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靠、安全的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中医骨伤手法;中药内服;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属于“头痛”和“眩晕”范畴,发病率极高,主要发病原因是由无菌性炎症及软组织痉挛等导致颈椎功能受损,或因颈椎退行性病变等[1],主要临床症状为眩晕、发作性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不清及耳鸣等,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该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47~60岁的中老年人,但近些年,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椎动脉型颈椎病也逐渐呈年轻化趋势[2]。

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方法进行诊治,其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6~63岁,平均(39.2±3.1)岁;病程0.5~8年,平均(3.9±0.2)年;按照患者病情,轻症10例,中症16,重症24例;治疗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4~65岁,平均(37.4±3.5)岁;病程0.8~8.1年,平均(4.2±0.4)年;按照患者病情,轻症9例,中症18例,重症23例。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分析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人民医院 0143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手法、牵引以及药物治疗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其汀和西比灵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愈11例,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6%,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医;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中医学上属“眩晕”“头痛”“痹证”和“颈肩痛”等范畴,西医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为颈椎椎体及附件因素,致使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供血不足,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猝倒、记忆力减退、耳鸣耳聋、视觉障碍等,同时也伴有颈椎病的常见症状,如颈部疼痛及活动范围受限等的症状。

本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且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率有低龄化发展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本文为就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手段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寻找更好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着独特的优势,临床效果显著,为此,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月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29~79岁,平均57.9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4.3年。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颈椎疼痛情况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观察组采用手法、牵引以及药物治疗进行治疗。

具体:①中药辨证用药:根据中医进行分型:1痰饮内停型:患者一般出现四肢麻木乏力,恶心呕吐,心悸胸翳,头晕目眩,纳呆少气,苔白滑,舌质淡白,脉沉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11T16:08:15.4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7期供稿作者:席长青
[导读]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作为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有着良好效果的方法之一,中医治疗的优势特点不言而喻。

席长青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河南巩义 4512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手法、牵引以及药物治疗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其汀和西比灵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6%,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

结论: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医;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7-0041-02
1.前言
作为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有着良好效果的方法之一,中医治疗的优势特点不言而喻。

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优化其整体治疗效果。

2.资料与方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着独特的优势,临床效果显著,为此,2014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2.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男32例,女46例;年龄30~78岁,平均56.9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4.3年。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颈椎疼痛情况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2.2 方法
观察组采用手法、牵引以及药物治疗进行治疗。

具体:①中药辨证用药:根据中医进行分型:1痰饮内停型:患者一般出现四肢麻木乏力,恶心呕吐,心悸胸翳,头晕目眩,纳呆少气,苔白滑,舌质淡白,脉沉弦。

其主要原因是优于痰湿内盛,脾肾阳虚,气机受阻导致的。

治疗原则是温阳利水,益气健脾,可以选用真武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可加黄芪、党参、砂仁等。

2气血亏虚型:患者四肢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疗原则是大补气血。

可以选用十全大补丸加减。

可加法夏、远志、天麻等。

3肝肾不足型:患者肢体麻木,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干咽干,眩晕头痛、舌红少津,脉弦细。

治疗原装滋水养肝、清心宁神。

可以选用《养肝体清肝用方》加减(野菊花、生地、桔梗、羚羊骨、钩藤、石决明等)。

可加车前草、山枝、元参、枣仁等。

按上述分型辨证用药,日1剂;②腹针:以滑肉门(双)、商曲(双)、下脘上、气海、下脘、关元、中脘,气穴(双)为标准处方加减。

1次/日;③手法:一般采取坐位,要求患者放松,先放松颈部肌肉,再行定点旋转复位手法。

整个过程约10~15分钟,整个疗程行手法1~2次,如一次手法后效果明显,则不再手法,如头晕仍明显,可在3天后再行手法。

以上治疗方法疗程2周,停药后3个月观察效果。

对照组予西其汀250ml静滴1次/日+西比灵5mg口服1次/日,如治疗过程中症状明显缓解,患者不愿静脉补液,可仅口服西比灵。

疗程2周,停药后3个月观察效果。

2.3 临床效果评价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所有受试者经治疗后需手术者,按无效统计);复发: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内如出现症状体征同前或加重,即30分评分法等同或低于治疗前,即为复发。

3.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治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6%,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4.讨论
自古以来,中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应归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痹症”和“颈肩痛”等范畴。

由于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中医学认为:“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本病发病体现这两种理念恰到其处,所以古代医家多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象,从“虚”论治。

现代中医学者大体上继承了古代医家的思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效果明显,灵活应用药物。

现代医学目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其发病机理是由于颈椎间盘或颈椎退变引起失稳,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而另一侧失代偿,从而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相应症状,而由于椎体侧方钩椎关节或上关节突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引起供血不足则较少见。

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独特的优势,其标本兼治,疗效较高。

大量文献报道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率较高。

我院骨科以手法+腹针+中药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结果显示中医综合治疗组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尤其在显效率和治愈率方面优势更明显。

腹针治疗眩晕的处方以引气归元加商曲、气穴构成基础方。

引气归元以后天补先天,不仅可以补脾,而且可以补肾,而商曲、气穴又都是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商曲位于离廓,气穴位于坎廓,再能增加补脾肾的功能。

因此无论气血亏虚型或肾精不足型均可用上方得以调理。

而对于有风火、痰浊等不同因素之兼杂的眩晕,引气归元中的中脘、下脘两穴合用有理中焦、调脾胃、燥水湿的作用,其中的气海、关元两穴合用便有补肝肾、抑肝阳的作用。

因此,同样可以治疗肝阳上亢型与痰浊中阻型的眩晕。

本组资料采用手法+腹针+中药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总有效率94.9%,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以充分肯定中医治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治疗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实践
中,应该加强对中医治疗关键环节与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应用实施方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02):191-192.
[2]姜劲挺,张伦广,安文博等.手法配合仙鹤决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J].河南中医.2014(05):166-167.
[3] 周珊红.熏蒸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05):81-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