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正坤先生英诗汉译的词曲体鉴赏
从操控理论看辜正坤《道德经》的英译策略

从操控理论看辜正坤《道德经》的英译策略《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出现源于儒家思想。
自儒家学说出现以来,《道德经》就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独特的思想内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辜正坤的英译策略是《道德经》研究的关键所在,也是进一步深化对《道德经》的研究的基础。
由此,本文将从操控理论的角度探讨辜正坤的英译策略,以期为深入研究《道德经》提供参考。
首先,本文从信息操控理论的角度探讨辜正坤《道德经》的英译策略。
信息操控理论是以控制概念为中心的社会学理论,它重视传播环境的影响以及信息的消费者--接收者--的行为,主张信息的指派者应拥有调控性能力,以尊重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确保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辜正坤按照信息操控理论的标准,将《道德经》中的思想内涵有效地转化为英文,使之更容易被外国人理解。
他使用“双重语言”的技巧,即英文意译和汉语意译,使《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得以传播,从而达到操控的效果。
其中,辜正坤利用英文的语言特点,以有效的传播方式表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将高雅的教诲直接传达给读者,使得英译变得更加准确而又能够传播中国文化。
接下来,本文从传播现实问题的角度,探讨辜正坤英译《道德经》时的一些策略。
首先,辜正坤在翻译《道德经》时,考虑到了短文的语言特点,将每一句话分解成更小的语言块,以更加准确地传达读者的意思,并使之更加容易理解。
此外,他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翻译手段,例如拟声文字、同义词转换、重叠词汇、信息字串等,以解决翻译篇章时出现的突出问题。
此外,辜正坤还考虑到了文化背景的影响,在翻译《道德经》时,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确保了其原有的文化意义能够有效地传达给外国读者。
最后,辜正坤对《道德经》进行翻译时,还将议论文的格式引入翻译,以便更好地把握和表达《道德经》的主题思想。
总之,从操控理论的角度看,辜正坤在翻译《道德经》时采用了多项策略,有效地将《道德经》中的思想内涵转化成英文,便于外国人将中国文化理解与消费者。
文化翻译观观照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考量

文化翻译观观照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考量吴怡萱【摘要】苏轼词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许渊冲译本、林语堂译本和Burton Watson译本为例,从文化翻译观视角研究诗词的文化传达.分析发现:重视文化翻译有助于提升译作所传达的源文化信息的准确度和质量,促进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原作的文化底蕴,使翻译上升到一个新境界.【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11【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文化翻译观;《水调歌头》;苏轼;三译本【作者】吴怡萱【作者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宋词是我国诗歌史上别具特色的文学体裁,是我国词史上的顶峰。
辜正坤称:“宋词称得上是中国诗中最美的诗。
”[1](P5)苏轼以诗入词,为词创作开辟了新视角。
在苏轼词英译的过程中,再现其文化内涵是翻译的重中之重。
许渊冲指出,好的翻译要求创新,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2]。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苏轼词英译展开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如《关联和织综角度关照下的宋词英译赏析——以赵彦春英译苏轼西江月为例》《从刘宓庆翻译美学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以朱纯深和许渊冲翻译为例》[3-4],从文化层面开展的研究尚不多见。
基于此,本文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研究视角,选取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许渊冲译本、林语堂译本和Burton Watson译本(以下简称“三译本”)为例,就“三译本”的文化传播进行研究。
一、文化翻译观西方翻译研究历史上曾出现两次转向,即“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
20世纪初出现翻译语言学派,关注从词汇到句子在译语中再现源语的信息,这与传统翻译并无多大差异。
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正式提出并阐述了文化翻译观。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在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应用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在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应用
吴祥云
【期刊名称】《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4(036)002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魅力独特,文字凝练,韵律严谨,且随意赋形,灵动多变,其英译工作就显得十分困难.辜正坤教授的“诗歌鉴赏五象美论”从鉴赏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视象美、音象美、义象美、事象美、味象美,对中国古诗英译具有指导意义.以《登鹳雀楼》的英译为例,探讨“诗歌鉴赏五象美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应用.
【总页数】7页(P86-92)
【作者】吴祥云
【作者单位】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 云南昭通6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浅析英译中国古诗时翻译主体的审美介入 [J], 刘娜
2.“诗歌鉴赏五象美论”在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应用 [J], 吴祥云;
3.浅析英译中国古诗翻译主体的审美介入 [J],
4.汉语的弹性美感在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传达 [J], 肖芳花
5.浅析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在中国古诗英译中的运用 [J], 陈韵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雎》原文和英译的经验功能分析及对比——以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辜正坤的版本为例

— —
以杨 宪益 和戴 乃 迭 夫妇 、辜 正坤 的版本 为例
张易 卜
( 安 外 国语 大 学 研 究 生 部 , 西 西 安 70 2 ) 西 陕 1 18
摘
要 :《 关雎》 作为我 国最旦 的爱情诗 , 我 国的文 化和文 学史 中都有很 重要 的意义。以韩礼德 系统 在
功能语法 的及 物性系统为理论依据 ,首先对《 关雎》的原诗 进行 简单 的梳 理 ,然后 以诗 节为 单位依 次对 两种
言语过 程 ,直 接 把 读 者 带 入 诗 中所 描 写 的 场 景 之 中 ,缩短 了诗 与 读 者 的距 离 。诗 中 的起 兴 之 句 ( 5) ( ) 1 ) 1 ) 1 ) 1 ) 都 是 用 关 系过 程 和 物 质 6 ( 3 (4 ( 7 ( 8 句
要 是 唐诗 宋词 的翻译 ,没有关 注先 秦 以前 的文 学 作
一
种英 译 文 ,考虑 到篇 幅 ,本 文 将 只选 其 中杨 宪益
和戴乃 迭 夫妇 18 9 3年 (F 简写 为 杨戴译 ) 一文 、辜正 坤 20 0 3年 ( : 下 简写 为辜译 ) 两种译 文进 行分 析 。
成分 , 韩礼 德将其分 为物质过 程 、心理 过程 、 系过 关 程 、行为过程 、言语 过程 和存 在过程 。每个过 程都 有 其相应 的参 与者 、 程和环 境成 分 。 过 …本 文将 从韩 礼 德系统 功能语 言 学 的经 验 功能 人 手 , 《 对 关雎 》 诗 一
品 。先秦 文 学 是 中国文 化 的 源 头 和原 型 ,想 要 完全 掌握 中国 文 化 ,就 不 能 不 关 注 这 一 时 期 的 文 学 作
五象美视角下的郭沫若诗歌翻译研究

一、引言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难的。
文学翻译的一般原理当然适用于解释诗歌翻译现象。
不可否认的是,诗歌翻译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比如节奏、押韵等。
但是,长期以来,对诗歌译文的鉴赏既缺少美学方面的研究,又一直缺乏一套系统可行的理论。
而辜正坤先生的五象美论则为诗歌鉴赏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不仅能够用来更加深入地分析诗歌的各个美学成分,而且从一定程度上为诗歌译文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评价体系。
因此,本文拟从五象美的视角,以郭沫若诗歌翻译集《英诗译稿》为例,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方法,对其译文进行美学鉴赏。
二、《英诗译稿》的美学鉴赏2.1视象美所谓视象,指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审美主体的呈象能力而显示为想象世界中看得见的具体物象及诗歌的外部形式如诗行排列、特殊的字、词书写形式等,前者称为“语意视象”,后者称为“语形视象”。
一般而言,翻译讲究内容的忠实与文字的通顺。
鉴于此,诗歌翻译中语意视象的处理,一般都是需要忠实于诗歌原文的。
但是,通读《英诗译稿》,我们发现,郭老在语意视象的处理上,非常灵活。
大多数情况下,郭老的翻译,基本维持了原诗歌的语意视象;但是个别情况下,却进行了深化或者浅化处理。
譬如英国诗人Robert Bridges的诗歌《春之女神着素装》的第一句“spring goeth all in white/crowned with milk-whitemay”,郭老就翻译为“春之女神着素装,山楂花冠乳白光”。
原文的“spring”这一意象,就是“春季”之意。
但是,郭老在此处将这一普通用词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深化成“春之女神”,将静态的视象动态化,与后文的“着素装”这一个动作紧密的衔接起来,从而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同样地,在翻译英国诗人Thomas Nash的《春》时,郭老将“spring,the sweet spring,isthe year’s pleasant king”译为“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
此处的视象“king”,属于普通用词,乃“国王”之意。
北大出版的《世界名诗鉴赏》辜正坤著

《世界名诗鉴赏》辜正坤著:深度解读世界诗歌之美一、引言世界名诗鉴赏是一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重要著作。
作者辜正坤通过对世界各国优秀诗歌的鉴赏、解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充满情感的世界。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根据此书的内容,以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对《世界名诗鉴赏》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精髓。
二、对《世界名诗鉴赏》的深入探究1. 系统的诗歌鉴赏:《世界名诗鉴赏》一书通过对世界各国优秀诗歌的梳理和解读,系统地展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之美。
辜正坤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每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意境和艺术价值,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领略诗歌之美。
2. 从简到繁的阐述:在书中,辜正坤采取了由简入繁的阐述方式,先从诗歌的表面意义和故事情节入手,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他巧妙地将抽象的诗歌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使读者能够逐渐领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3. 总结回顾的内涵:除了对诗歌内容的深入解读,辜正坤在《世界名诗鉴赏》中还对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了总结和回顾,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诗歌欣赏指南。
通过总结回顾,读者可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不同类型诗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拓展了诗歌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世界名诗鉴赏》这部著作不仅是一本诗歌欣赏书籍,更是一次对人类情感、文化内涵的深度探索。
作者辜正坤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诗歌知识,将世界各国优秀诗歌汇聚于一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跨越国界、时空的诗歌盛宴。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智慧所感染,加深了对诗歌的喜爱和理解,也为我的人生注入了更多的力量和意义。
四、总结通过对《世界名诗鉴赏》辜正坤著的全面评估,我们不仅能够领略诗歌之美,更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
作者以其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阐述方式,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诗歌鉴赏之作。
希望通过本文的共享,读者能够对《世界名诗鉴赏》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心灵启迪和文化享受。
接受美学视角下辜正坤英译《道德经》特色赏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辜正坤英译《道德经》特色赏析王秋霞【期刊名称】《语文建设》【年(卷),期】2015(0)10X【摘要】《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著作,虽然整部书篇幅比较短小,只有五千多字,但是却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随着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不断增加,《道德经》逐渐被翻译成各种外国译本,辜正坤英译本《道德经》则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在译本中,辜正坤教授充分考虑到了译本的可接受性,同时,由于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他的译本中对于传统文化含义的保存也体现的比较完整。
下面我主要就接受美学视角下辜正坤英译《道德经》特色赏析这一主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接受美学的概念简介;二是《道德经》翻译的必要性及其所面临的困难;三是接受美学视角下辜正坤英译《道德经》的特色;四是进行简单的小结。
【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接受美学;辜正坤;《道德经》特色【作者】王秋霞【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下《道德经》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亚瑟·威利译本与辜正坤译本对比分析 [J], 赵丽莎2.概念隐喻视角下《道德经》中隐喻的翻译--以阿瑟·韦利和辜正坤两种英译本为例[J], 刘侠3.老子主阴哲学中的女性隐喻及其英译--以辜正坤《道德经》英译本为例 [J], 王岩;闫小斌4.接受美学视角下辜鸿铭《论语》英译本赏析 [J], 王霞;段四梅5.从翻译伦理视角下对《道德经》英译本的研究——以辜正坤译本为例 [J], 王浩; 黄建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歌形式与汉诗英译

诗歌形式与汉诗英译张智中摘要:诗歌的形式美,是诗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的形式,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还具有表义功能。
诗歌的形式美,包括鉴赏主体的视觉和听觉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形式美,即视觉形式美和听觉形式美。
本文从从视觉形式和听觉形式两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如实传译诗歌形式的重要性、在个别情况下形式叛逆的必要性,以及视觉形式和听觉形式局部叛逆的几种合理情况。
关键词:诗歌翻译;视觉形式;听觉形式;叛逆Poetic Form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Abstract: Poetic formal beauty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poetic beauty. Poetic form possesses not only the function of decoration, but also the function of expression. Poetic formal beauty consists in the visual beauty and aural beauty which can be directly perceived by the reader. From the angles of visual form and aural form, the author justifies the importance of faithful translation of poetic form and the necessity of occasional formal treason. Furthermore, categories of creative local treason regarding visual form and aural form are also discussed.Key words: Poetry translation; visual form; aural form; creative treason1.引言诗歌的形式,是诗歌所赖以生成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歌的形式不仅具有装饰功能,更具有表义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蕊瓤夏羽辜正坤先生英诗汉译的词曲体之鉴赏
关于诗歌翻译中应采用何种诗体的问题,译者们和学者们长期以来一直各陈己见,未有定论,不同的译家都有自己实践见解和主张的权利.采用什么诗体,在译界无法得到统一。钱锺书先生在翻译中主“化境”说,他赞成并欣赏用汉语已有的诗体来翻译外国诗歌。他还用中国文学史上成功的译例(如《越人歌》、《敕勒歌》等)来证明。在理论上主张以现代汉语格律诗的形式如实翻译英语格律诗,而万龙生认为译家往汉语里介绍外国格律诗歌的形式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观点与王芳相反。中国初期(20世纪2030年代)的译家(如梁启超、苏曼殊等)用汉语格律诗词的形式翻译英诗。由于使用汉语格律诗体,英诗汉译在内容上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因此这种做法遭到了其他译家和学者的反对。大约在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英诗汉译采用清新流畅的白话(语体)形式。这一时期的胡适等人用短长自如的诗行来翻译英诗,把不少英语格律诗译成了汉语自由诗的形式。同时,有些译家(如闻一多、朱湘等)却有意识地在汉译中再现原诗的形式、韵律。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译家们(如屠岸、黄杲昕等)越来越多地用以顿代步的方法翻译英语格律诗。可以2005.5-华-_lt星火●安徽沈莉珍说。整个20世纪的英诗汉译在诗体的选择上基本上走了一条从归化的诗体(汉语格律诗体)到异化的诗体(英语格律诗体)的道路。但在此同时,有的译者也在寻求异化与归化的中间道路。李永毅就认为屠岸所译的《济慈诗选》实现了“洋化”和“归化”的契合”,达到了洋化与归化的平衡。其实,屠岸先生仍是在往汉语里介绍英语格律诗体,只是他的译入语(汉语)语言功底较深,他的译诗读起来有流畅之感。在诗体的选择(或者说是创造)上真正走出适中道路的要数辜正坤先生。辜正坤尝试使用词曲体来翻译英诗.在诗体的问题上可谓戛戛独造。辜正坤先生在翻译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的主张。关于辜先生“多元互补论”翻译见解.学者们已有讨论。而有关词曲体问题.学者们尚无评论。本文抛砖引玉,对用词曲体翻译英诗进行初步的讨论,以期引起诗歌翻译界的注意,广其影响。一.词曲体的由来辜正坤先生创造的词曲体对我国目前诗歌翻译有关诗体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辜先生提出词曲体是基于他对目前中国诗歌翻译界情况的了解与不满。他在“关于彩虹翻译奖候选人杨德豫《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译本的审读报告”中提出建议说.当代翻译家似乎不宜过分强调模仿原诗的音美效果,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优化汉语的诗意诗味表达上;他在“关于彩虹翻译奖候选人屠岸《济慈诗选》译本的审读报告”中说.屠译在全盘模拟原韵式和以顿代步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但如果中国诗歌翻译界以此为楷模.认为诗歌翻译都应该走这条路子的话,则是不明智的。他建议屠译牺牲一点形式方面的追求.不妨有机地注入一些文言成分,使其译作摇曳生姿。在《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的“绪论”里说,“戏剧小说,我或稍让异域,诗词曲赋,谅可雄视万邦。”“抱残守缺,固非进取之本;妄自菲薄,有何异引颈自戮。”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辜先生在倡导翻译的“多元互补论”的同时.积极探索英诗汉译的诗体问题,即诗歌如何译成古体汉诗。他认为,凡英诗中格律严谨,措词典雅.短小而又多抒情意味的早期诗作以古体汉诗形式模拟译出.效果自佳。1.词曲体的名称及含义辜先生所使用的古体汉诗并不同于梁启超、苏曼殊、郭沫若等人所使用的律诗体,而是他根据汉诗(特别是像词和散曲这样形式灵活、语言清新的长短句)诗体特征改造的“词曲体”。从辜先生运用词曲体
万方数据翻译英诗的实践来看。他并未使用什么词牌和曲牌,而是把词和散曲的诗体特征和语言特征结合起来,有机地运用于英诗汉译之中,有些类似于词、曲作者的自度曲,句式自由,可长可短,语言灵巧。富有表达力,结构紧凑凝炼,在翻译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用辜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词曲体“不是指严格意义上字字讲究平仄音韵的词曲体.而主要是指词曲体那种长短句式,词汇风味等。使人一读,觉得像词曲,仔细辨别,却又不是,恰在似与不似之间,凡所措词,总已达志传情摹形追韵为宗旨。”2.译例分析辜先生以其深厚诗文修养、杰出的才华、透彻的理解和生动的译笔将英诗的一些名家(如雪莱、莎士比亚等)的名篇译成了汉语的词曲体版本.以成功的译作实践着自己的译诗主张。下面节录马太·阿诺德(MatthewArnold)的“多佛海岸”(TheDoverBeach)开头,采用归化诗体、异化诗体和词曲体三种版本进行一下对比。原诗:Theseaiscalmtonight./Thetideisfull,themoonliesfair/Uponthestraits—ontheFrenchcoastthelight/Gleamsandisgone;thecliffsofEng.1andstand,/Glimmeringandvast,outinthetranquilbay./Cometothewin·dow,sweetisthenightairI/Only,fromthelonglineofspray/Wherethemeetsthemoon—blanchedland./Listen!Youhearthegratingroar/Ofpebbleswhichthewavesdrawback,andfling,/Attheirreturn,upthehighstrand。/Begin,andcease,andthenagainbe—gin,/Withtremulouscadenceslow,andbring/Theeternalnoteofsadnessin.归化的诗体:今夕海波平'/潮满月如镜。/海峡之上空'/流光照遥境。/彼岸法兰西,/灯光时明灭。/英伦森峭壁,/闪烁而阢臬。/请来窗前坐,/夜气何清和!/只见月光下,/遥岸滚银波’/请听细石音,/随潮去复来’/打上高岸头,/方退又再回。/万古恒如斯’/音调徐而悲。(郭沫若译)异化的诗体:今晚大海平静。/潮满,皎洁的月光普照着海峡一法国海岸上/灯光明灭:英格兰的茫茫巨崖/隐隐约约.屹立在宁静的海湾。/来到窗前,晚风送进馨香!/只是,你看那漫长的一线浪花'/大海和月光漂白的陆地在那里相交,/你听!海水冲击砂石时发出的怒号,/海浪把卵石卷进来又向外抛,/掷向那高高的海滩./时而掀起,时而平息,反复往返’/带着颤抖的缓慢节奏,/送来永恒的悲哀音调。(何功杰译)词曲体:沧海静入夜。/正潮满,长峡托孤月:/看法兰西岸,灯火明灭。/英伦峭壁森森,光熠熠'/崖下风烟一时绝。/凭窗立,觉夜气清和透心冽!/远望,月洗平沙千万里,删}浪一线翻霜雪。/听!潮卷砾石声威烈'/又回首,怒掷高滩侧。/才至也,又消歇,/慢调如泣轻吟处’/愁音万古声声切!(辜正坤译)比较三种版本,中国读者(特别是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读者)会情不自禁地欣赏辜先生的版本。因为利用词曲体不但把原诗的内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更把原诗应含有的韵味传达出来了。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细审此译诗诗体的特点,不难发现,辜先生的翻译达到了恰如其分的适中境界。它利用自由句式,可长可短,摆脱了五七言格律诗的句式限制,使原始诗意能够被自如地、充分地表达,没有削足适履之嫌.同时免去了异化诗体远离汉语诗体传统、亦步亦趋、句式松散、韵味不足之嫌。二.用词曲体翻译英诗的优势1.可接受性在长期诗体翻译的论争中辜先生的词曲体可谓是找到了一条中国读者易于接受的诗体形式,它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心理,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传诵。词曲体形式灵活,黼夏羽■句式可长可短,语言清新,富有诗歌韵味。虽然辜先生自己把词曲体看成是英诗汉译多元诗体中的一员,但这种诗体的优势是明显的。第一.词曲体是在数千年汉诗传统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形式。汉语传统诗体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诗歌语汇,如果弃而不用,殊为可惜。第二.词曲体利用了汉语传统诗歌极为优秀的音美、形美,是翻译中极有利用价值的一笔资产,而汉语白话体在格律方
面尚处于草创期,优势自然逊色。第三,词曲体用语浅近,许多近代汉语的诗歌语汇接近现代汉语,成熟而便于利用。第四,词曲体抒情风味浓烈,句式多变,易于传达多样化的情绪。第五,词曲体在形式上与英诗长短句相契合,适合翻译相应特色的英诗。2.适中性词曲体是归化诗体与异化诗体的中间形式,为英诗汉译找到了恰当的诗体形式。它不是纯归化的汉语诗体。“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字字讲究平仄音韵”的带有牌子的词或散曲,而是把词或散曲的诗体特征和语言特征综合起来,创立出来的一种新诗体,它跳出了英诗汉译中长期使用的五、七言律诗诗体的藩篱,类似于古代词曲作家的“自度曲”。比起汉语的五七言格律诗和词、散曲,它有更大的操作自由度;它不受律诗的对仗、词牌或曲牌的束缚,有较大的表达空间。它能自如地表达原作的思想,不受多大束缚,不会以辞害意。不少英诗汉译由于没有采用恰当的诗体,致使表达呆板,风味不足。另一方面,与汉语的五、七言格律诗和词、散曲相比,它又更接近英诗的特征。辜先生在自评其“多佛海岸”的汉译时说,译文在形式上基本上是模拟原作。原诗第1行6个音节,译诗为5个字:第2行8个音节,译诗为8个字。后面的译诗诗行字数与原诗相比稍有增减,略有变通。比起完全照搬英诗诗体的异化做法(如上文所引的“多佛海岸”的何功杰先生的译本),辜正坤先生的译本既照顾了原诗的特征.又找到了译人语的恰当
2005.5华夏呈火6罐万方数据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随着高等院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不断加大了对教学设施的投入。而仪器设备尤其是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的最基本硬件条件.因此.有必要对高等院校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一安徽李庆宁一、高等院校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等学校的仪器设备是学校办学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是学校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学校对仪器设备的投资加大,仪器设备在学校固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加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1.仪器设备流失严重学校的某些部门、单位将其占有的国有资产当作本部门的私有财产,将学校的仪器设备随意投资、随意买卖。特
表达形式.增添了可读性。三、用词曲体翻译英诗尚待完善的地方用词曲体翻译英诗也有其尚待完善的地方。汉诗中的词、散曲以抒情见长,形式短小:辜正坤先生创立的词曲体不太适合翻译英语长诗(尤其是叙事、议论长诗),英诗中的特殊用语(如人名、地名等)也难处理,直接使用这些人名、地名,会占用较多的音节数,减损译诗的韵味。另外在推广采用词曲体翻译英诗方面也有尚待讨论的地方:1.诗体形式尚不确定辜先生自己也说,他的词陆体不是字字讲究平仄音韵的词或散曲.而是指具有词和散曲特征的长短句式、词汇风味等,它既不是具体的哪个词牌的词.也是具体的哪个曲牌的散曲。换句话说,词曲体到底是什么格式(如行数的多寡、句式的长短、韵脚的押法等).均由译者自己去掌握。这对辜先生本人来说,可以是灵活掌握、运用自如、但对其他译者(尤其是古典文学修养尚待提高的译者)来说,要采用这种诗体尚有难度。它是辜先生新创的一种高雅的诗体,许多要求尚未明确,不易模仿。汉语的五、七言律诗格式洳2005.5华夏星火固定,词和散曲也有牌子,格式也较固定(虽然散曲的诗行中可以有插字),虽不是理想的诗体,但易于模仿;同样把英诗的诗体形式介绍到汉语中来,在译诗中其实是最直接的模仿,反倒易于译者的操作。词曲体作为英诗汉译中一种重要的诗体。还要在形式上还要做更具体的研究。2.词曲体的语言问题尚难明确我们知道,词主要使用了宋代汉语,而散曲主要使用的是元代汉语。虽然辜先生说它们用语浅近,与白话无大异,但它们毕竟不是现代汉语。从辜先生的翻译实践上看,他主要使用了散曲的形式,语言上仿佛是元代汉语.但辜先生既然说是词曲体,想必宋代汉语也要采用,而这一点在辜先生的翻译实践中尚不明了。从理论上讲,两个时代的汉语在句法和词汇发展上有其不同的特征,如何有机使用也有待讨论。此外。由于各种原因。具有较深的古典文学修养并能使用宋代和元代汉语于诗歌翻译之中的译者恐是凤毛麟角,用现代汉语进行诗歌翻译的人数多也是正常的。因此,要推广词曲体.还有赖于译者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近代汉语使用水平的提高。以上就词曲体的优点及其尚待完善的地方进行了初步的讨论。辜正坤先生首创词曲体于英诗汉译,独树一帜,在诗歌翻译界必将产生重要影响。它是英诗汉译非常值得推广的诗体形式。虽然说白话译诗贡献巨大,宜南面称王,最有前途,已成公论,但从诗体上说,异化诗体的采用并不令人满意。它客观地体现了强势文化对译入语的侵入以及弱势文化的接受心态。可以说,翻译中采用归化的诗体客观上体现了译入语文化的自居心态。而采用异化的诗体则体现了译入语文化的自卑心态。适中的诗体形式才是诗歌翻译应该采纳的。辜先生创立的词曲体正好体现了两种文化之间平等的中和心态,是诗歌翻译中理想的诗体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词曲体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