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病理特点和免疫学机制_袁天明

合集下载

早产儿脑损伤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损伤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专家笔谈·早产儿脑损伤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四川成都)姚裕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围产期脑损伤是影响新生儿生命和生存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增加,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率亦逐年增加。

正确认识及防治早产儿脑损伤,对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降低脑瘫、癫、认知及行为学后遗症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早产儿脑损伤根据神经病理学可分为:!脑白质损伤(,),包括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室周围白质区出血及梗死(,),晚期的脑室扩张()。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非脑实质区的出血,包括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脉络丛出血等;#其他部位损伤,如脑实质、小脑、脑干出血等。

该种神经病理学类型常同时存在或以某种类型为主。

这里将重点对早产儿脑损伤中常见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进行讨论。

引起早产儿脑损伤的因素很多,发病机制复杂,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表明,其与早产儿脑血管发育不完善而导致易损性增加、围产期窒息、缺氧缺血、宫内感染以及免疫学机制等有关。

一、早产儿高发于胎龄周、体重的早产儿。

(一)病因和病理学:多数学者认为早产儿的病因,主要与缺氧缺血和围产期感染有关。

急性缺氧缺血可迅速导致脑白质严重损害,缺氧缺血在少突胶质细胞,特别是处于高度分化或进行髓鞘化的细胞出现轴突肿胀,凝固性坏死;开始出现小胶质细胞浸润,星形胶质细胞肥大增生;至周泡沫巨噬细胞增多,少突胶质细胞减少,软化囊腔形成。

但是并非所有的均符合上述发展过程,病理改变主要决定于损害的严重程度及脑成熟度。

宫内感染所致动物模型研究表明,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脑白质结构破坏;"胶质细胞核破裂,凋亡增加;#髓鞘减少或髓鞘合成延迟,此与少突胶质细胞的成熟受干扰或凋亡有关;$轴突破坏。

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病理特点和免疫学机制

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病理特点和免疫学机制

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病理特点和免疫学机制
袁天明;俞惠民
【期刊名称】《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年(卷),期】2003(014)002
【摘要】新生儿脑白质损伤是一组具有多种病理类型的疾病,其病理特点主要包括反应性星形胶质化、髓鞘损害和轴突病变等,这些病变被认为是脑瘫发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也很复杂,近来研究发现免疫学机制在脑白质损伤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缺氧缺血或宫内感染等可激活受损局部的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它们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并和由血液中渗入的白细胞一起对这些细胞因子产生应答,进而损害脑白质组织中的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以及轴突等,最终导致脑白质组织的坏死、星形胶质化、细胞凋亡以及囊腔形成等多种病理改变.【总页数】3页(P110-112)
【作者】袁天明;俞惠民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3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
【相关文献】
1.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J], 翟洪建;虞乐华
2.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J],
张娴;赵琳;李艳红;张俊涛;赵梦茹
3.DWI、SWI对新生儿局灶性脑白质损伤T1WI高信号机制的探讨研究 [J], 林文聪;潘希昶
4.磁共振多模态检查技术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J], 王永存;沈亚;刘晓;乔蓓;刘海鹏
5.DWI、SWI对新生儿局灶性脑白质损伤T1WI高信号机制的探讨研究 [J], 林文聪;潘希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MRI表现论文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MRI表现论文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MRI表现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cerebral white matter damage,CWMD)的早期MRI表现。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2年10月临床及MRI诊断CWMD 37例。

结果 37例早期CWMD 1 w内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高信号,局灶性损伤32例,T1等或稍高信号,T2等或稍低信号,弥漫性损伤5例,T1等或稍高信号,T2稍高信号。

病灶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和枕角周围脑白质23例,侧脑室前角周围脑白质16例,侧脑室体部周围脑白质19例。

结论早期CWM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DWI能发现常规MRI难以显示的早期病变,对早期脑白质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非常高。

关键词: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弥散加权成像据文献报道,早产儿脑损伤中,胚胎生发层-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cular hemorrhage,IVH)发生率渐呈下降趋势,而脑白质病变则愈显严重,尤其是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eiculer leukomacia,PVL)可造成局部脑组织坏死囊变,是早产儿更具特征性的损伤类型,并被认为与脑性瘫痪尤其是痉挛性瘫痪密切相关[1]。

为了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WMD)的早期MRI特点,现将我院37例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报告讨论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1年7月~2012年10月我院共收治37例临床及MRI确诊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其中男21例,女16例;胎龄28~32 w 26例,胎龄(32+1)~(36+5) w 11例,平均胎龄(31.0±1.0)w。

出生体重1000~1500 g 7例,1 501~2000 g 23例,2001~2500 g 7例,平均体重(1891±156) g。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出早期脑白质损伤 , 但可作为后期脑 白质软化的预测指标, D WI 对早期损伤较为敏感。
【 关键 词】 早产儿; 脑 白质损 伤 ; 磁 共 振成像 ; 弥漫加权 成像 ; 病理 特征 【 中图分 类号】 R 7 2 2 . 6 【 文 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 号】 1 6 7 3 — 7 2 1 0 ( 2 0 1 7 ) 0 2 ( a ) 一 0 0 8 6 — 0 4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wh i t e ma t t e r d a ma g e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 Re s u l t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o f c e r e b r a l wh i t e
正常 或减 弱 ; 1 ~ 2 周时 M R I 信号 较 早期 略有 减弱 , T 1 wI 信号 较早 期 增强 ; 3 - 5 周 时 脑 白质 软化病 灶 D WI 和T 1 WI 表现 为低信 号 , T 2 WI 表 现 为高信 号 。 结论 早 产 儿 脑 白质损 伤 患儿 的 临床 表现 不具 有 特异性 , 常规 MR I 不易 诊
L I Y a n g
D e p a r t me n t o f MR I , t h e T h i r d Ho s p i t a l o f Qi n h u a n g d a o , H e b e i , Q i n h u a n g d a o 0 6 6 0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a g i n g ( MR I )a n d c l i n i c a l p a t h o —

干细胞移植治疗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研究进展

干细胞移植治疗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研究进展

胞分化成熟[19]。此外,干细胞的免疫原性较低,
尤其是 MSCs 几乎没有免疫排斥的问题出现。 MSCs 的 主 要 组 织 相 容 性 复 合 体 (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表达水 平低,且不表达 MHC-Ⅱ类分子及 T 细胞共刺激 分子(B7-1、B7-2、CD40、CD40L)等。因此, 不易激活宿主 T 细胞的免疫反应子,从而免于 T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的攻击[20]。鉴 于干细胞的低免疫原性的特征,干细胞移植应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 PWMI 的发生机制研究及 干细胞治疗 PWMI 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干细胞 移植治疗 PWMI 的优化策略,旨在为干细胞治疗 PWMI 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机制 在 PWMI 中,髓鞘形成障碍是区别于其他新
生儿脑损伤的重要特征。髓鞘形成障碍主要由少 突胶质细胞成熟异常引起。少突胶质细胞的发育 通常包括四个阶段:起源于大脑内源性干细胞的 神经组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发育 为 少 突 胶 质 细 胞 前 体 细 胞 (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当其迁移到特定的大脑区 域后,OPCs 增殖并分化为未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 (Premyelinating oligodendrocytes,pre-OLs),并 最终分化为髓鞘化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 (Myelinating oligo- dendrocyte,MO),直接参与 神经髓鞘的形成[16]。
进 OPCs 的分化,说明 MSCs 通过旁分泌作用间 接调控 OPCs 分化[23]。此外,该研究还发现直接
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脑室内注射的方式 缺乏临床适用性,需对治疗策略进行进一步优化。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xx脑白质在解剖学上也称“髓质”,是无数神经元轴突聚合形成的神经纤维。

白质损伤是早产儿特有的脑损伤形式之一,最严重的结局是早产儿脑室旁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cumalacia,PVL),会造成小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视听功能异常、认知障碍等。

近年来,我国早产儿、低体重儿、多胎儿的发生率、救治成功率明显升高,然而,远期不同程度的神经发育问题居高不降,脑白质损伤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故日益受到重视。

1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情况早在60年代初,Rydberg即已发现,分娩时发生循环异常的产妇所生早产儿脑白质病变较常见。

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该病发生的显著规律性,几乎都发生在早产儿,特别是有呼吸循环障碍病史的早产儿,抢救成功若干天后常规颅脑超声检查时发现脑室旁的白质软化灶。

最早尸解报告的早产儿脑室旁白质软化的发生率仅20%,Shuman等(1980)观察的82例出生体重900~2 200 g的早产儿中,发生PVL者高达88%,以后报告的发生率为25%~75%不等。

2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病理学及血管造影技术最早揭示了白质损伤的主要病因,是局部缺血引起的脑组织坏死,与早产儿脑血管的发育特点有直接的关系。

从大脑前、中、后动脉发出的长穿支在妊娠24~28周出现,延伸到脑室的边缘,保证脑室周围深部白质的供血。

妊娠32~40周,是短穿支发育活跃的时期,满足皮层下白质的血液供应。

长穿支与短穿支间的吻合支在妊娠32周后才开始逐渐形成,由此可知,早产儿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供应白质血液的小动脉在组织解剖结构上并未完全发育成熟。

在功能上维持“压力被动性血流”的特点,血管调节能力差,脑血流极易受瞬间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在患有各种严重疾病并接受人工通气等特殊治疗的早产儿,更易出现脑供血障碍,尤其脑室旁白质,处于脑内动脉供血的最末端,缺血性损伤由此而发生。

早产儿发生白质损伤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发育中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易感性较强。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的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李德渊;李晋辉;母得志
【期刊名称】《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7(022)012
【摘要】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WMI)是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形式之一,病理改变包括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弥散性髓鞘形成障碍.PWMI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早产儿脑血管发育未成熟、发育阶段特异相关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缺氧缺血、自由基攻击、炎性细胞因子及谷氨酸增加等高度敏感有关.本文概述PWMI近年来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的一些新进展,为临床预防和治疗PWMI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3页(P943-945)
【作者】李德渊;李晋辉;母得志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1
【相关文献】
1.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王珂;侯梅
2.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陈慧;刘敬
3.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发病机制 [J], 贺月秋
4.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马海燕;牛余宗
5.构建以少突胶质细胞前体为主与人类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病理相似的动物模型 [J], 贺月秋;陈惠金;钱龙华;陈冠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伤致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护理

产伤致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护理

产伤致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护理一、疾病概述产伤致新生儿脑白质损伤是一种由于分娩过程中的机械性损伤或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新生儿脑白质发生损害的疾病。

脑白质是大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协调,其损伤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需要及时的诊断和精心的护理干预。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机械性损伤难产时,胎儿头部在产道中受到长时间的挤压和牵拉,尤其是在骨盆狭窄、胎位不正等情况下,脑白质可能因过度的机械应力而受损。

助产器械如产钳、胎头吸引器的不当使用或用力过猛,可能直接损伤脑白质。

2. 缺血缺氧产程过长、宫缩乏力等导致胎儿在宫内缺氧,脑白质对缺氧极为敏感,容易发生缺血性损伤。

分娩过程中的急性失血、胎盘早剥等情况,使脑白质的血液供应减少,引发损伤。

3. 炎症反应产伤可能触发局部的炎症反应,释放炎症因子,进一步加重脑白质的损伤。

三、临床表现1. 神经系统症状早期可能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对刺激的反应减弱。

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惊厥发作,包括全身性或局灶性抽搐。

肌张力异常,如增高或降低,可能导致肢体僵硬或松软无力。

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如吸吮反射、拥抱反射不明显或缺失。

2. 认知和运动发育障碍在后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表现出认知功能障碍,如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运动发育迟缓,如抬头、翻身、坐立、行走等动作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3. 其他症状可能伴有呼吸节律不规则、心率波动、喂养困难等全身性症状。

四、治疗要点1. 支持治疗维持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稳定,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

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通过静脉输注或胃肠道喂养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2. 神经保护治疗应用神经节苷脂、脑蛋白水解物等药物,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给予抗氧化剂,减轻氧化应激对脑白质的损伤。

3. 控制惊厥选用适当的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地西泮等,控制惊厥发作。

4.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22(7):2478-2486.[16]Sairanen T ,C arpen O ,Karjalainen M L ,et al .Evolu -tion of cer ebr al tum or ne crosis factor -alpha productionduring human ische mic stroke [J ].Str oke ,2001,32(8):1750-1758.[17]Kadhim H ,Tabar ki B ,Ver ellen G ,e t al .I nflamm ato -r y cytokines in the pa thogenesis of pe riventr icular leukom ala cia [J ].Neurology ,2001,56(10):1278-1284.[18]Zumekeller W .The eff ect of insulin -like growth f actor son br ain myelination and their pote ntial ther apeutic ap -plica tion in myelination disor ders [J ].Europ J P aedia trNeurol ,1997,1(4):91-101.[19]Salokorpi T ,Sajaniem i N ,H allba ck H ,et al .R andom -mized study of the ef fe ct of antena tal de xam ethasone ongrowth and developm ent of pr emature childr en a t thecor rec te d age of 2ye ars [J ].Acta Paediatr ,1997,86(2):294-298.[20]Dewar D ,Yam P ,McCulloch J .Dr ug de velopment f orstroke :impor tance of pr otecting cer ebral white matter [J ].Eur J Phar macol ,1999,375(1):41-50.(责任编辑:孙晓勉)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病理特点和免疫学机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310003) 袁天明综述 俞惠民审校摘要:新生儿脑白质损伤是一组具有多种病理类型的疾病,其病理特点主要包括反应性星形胶质化、髓鞘损害和轴突病变等,这些病变被认为是脑瘫发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也很复杂,近来研究发现免疫学机制在脑白质损伤过程中占重要地位。

缺氧缺血或宫内感染等可激活受损局部的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它们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并和由血液中渗入的白细胞一起对这些细胞因子产生应答,进而损害脑白质组织中的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以及轴突等,最终导致脑白质组织的坏死、星形胶质化、细胞凋亡以及囊腔形成等多种病理改变。

关键词:脑白质损伤;新生儿;细胞因子;病理特点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14(2003)02-0110-03收稿日期:2002-11-11作者简介:袁天明(1973-),男,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生儿专业。

自从1962年Banker 等命名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 -tricular leukomalacia ,PV L )以来,人们对新生儿脑白质损伤(neonatal w hite matter damage ,N WM D )这一概念也越来越重视。

80年代,Dambska 等认为N WM D 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多灶性坏死(即典型的多灶PV L );二是弥漫性损伤(以伴有肥大星形细胞增生的脑白质组织稀疏化表现为特点)。

近几年,NWM D 被认为是一组多相的病变,其概念应该扩展到更早期、更广泛、更普遍的白质异常。

Paneth [1]认为N WM D 的病变组成如下:①囊状P V L ;②孔洞脑;③缺血和出血性梗死;④脑室扩大。

但Levito n 等认为这些易被B 超或M RI 所认识的病变也许仅仅是WM D 病变中的“冰山现象”。

因此NWM D 可被分为四种类型:①局灶型:在组织学上表现为脑白质出血性梗死;②多灶型:表现为脑白质坏死,即PV L ;③弥漫性星形胶质化;④弥漫的凋亡现象:组织学上表现为核固缩。

动物实验[2]证实凋亡细胞为胶质细胞。

目前,NW M D 被认为是脑瘫发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存在脑白质损伤者发生脑瘫的危险性将增加15倍[3]。

因此探讨N WM D 的病理特点和发病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1 NWMD 的病理特点脑白质组织主要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星形细胞是体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一种胶质细胞。

神经纤维是由轴突和包在外面的少突胶质细胞组成,而髓鞘则是少突胶质细胞突起的胞膜包卷轴突而成。

反应性星形胶质化(以星形细胞增殖或肥大为特征)和髓鞘损害是脑白质异常的重要征象。

在新生儿脑组织中肥大星形细胞是不存在的,因此它的出现往往就提示脑白质病变。

尸检证实在早期的P V L ,脑白质损伤区可见一些炎症细胞出现在凝固性坏死区的周围,其中包括具有丰富和肿胀的胞浆及有时出现双核特征的反应性星形细胞,也包括小胶质细胞和泡沫样巨噬细胞浸润[4]。

在后期的P VL ,主要以脑室周围白质囊腔存在为特征,囊腔壁包含巨噬细胞和强烈的神经胶质增殖,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 FAP )阳性的星形细胞增殖和纤维化表现。

宫内感染导致WM D 的动物模型研究表明[2],WM D 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①局灶稀疏和脑白质结构破坏;②胶质细胞核破裂,凋亡增加。

此外,髓鞘减少或髓鞘合成延迟也是WM D 的一个特点,与少突胶质细胞的成熟干扰或凋亡有关。

脑缺血的动物模型研究证实,胎羊脑白质损伤的重要病理变化是髓鞘碱性蛋白的减少,而且这一变化比神经胶质元纤维酸性蛋白(g 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 tein,G FAP)的变化更明显[5]。

实际上,轴突病变与髓鞘病变是不同的,在WM D中也起重要作用。

轴突破坏也是PV L的一个特征。

淀粉样蛋白(轴突损伤的标志物)在PV L病变脑组织中表达增加,而且在脑白质损伤坏死区用银染色或免疫组化证实普遍减少的轴突丝是任何获得性WM D的直接后果[6]。

因此,N WM D的病理特点主要包括反应性星形胶质化、髓鞘损害和轴突病变,而且这些病变与新生儿期后的神经后遗症是密切相关的。

2 发生NWMD的免疫学机制围产期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缺氧缺血或宫内感染导致的兴奋性氨基酸的细胞毒作用、一氧化氮(NO)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脑内的局部免疫反应等[7]。

中枢神经系统曾被认为是“免疫特区”,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发生NW M D的免疫学机制可能起重要作用,脑白质损伤后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了免疫应答和调节。

2.1 中枢胶质细胞和周围血白细胞对NW M D发病机制中研究最多的是胶质细胞中的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它们被认为是脑内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 PC),星形细胞可以呈递预先形成的多肽T h2细胞,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能分泌白细胞介素-12 (I L-12)而促进T h1细胞的反应;它们也能产生趋化因子而影响T h1、T h2细胞的聚集[8]。

同时,两种细胞也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并与这些细胞因子起反应,因此二者在N WM D发病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如I L-1β能诱导星形细胞上调肿瘤坏死因子-α(T NF-α)、I L-6m RN 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而小胶质细胞也能被I L-1β和T NF-α强烈诱导表达I L-1β。

这些都说明细胞因子与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周围血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自局部的渗入被认为是引起WM D的一个主要原因。

动物模型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新生猫、新生狗WM D的一个早期特征[9]。

宫内感染导致新生兔脑室周围白质的囊状病变伴有明显的CD68阳性巨噬细胞反应[10]。

因此周围血白细胞被细胞因子激活后能通过不成熟的血脑屏障而进入脑内,进而激活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以及影响少突胶质细胞成熟而导致脑白质损伤。

2.2 细胞因子Dammann等[11]认为不管是缺氧还是宫内感染导致的WM D存在一个最后共同通路,其中就包含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低分子蛋白质,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发育以及修饰免疫等多种生物功能。

细胞因子在脑白质损伤区的表达水平变化,提示它们参与了WM D的病理损伤过程。

早期的PV L脑组织中有高水平的TN F-α、IL-1β表达,虽然在后期水平下降,但在弥散的损伤区仍表达增高[4]。

说明细胞因子不仅参与了W M D早期炎症反应,而且持续到后期的囊腔形成过程。

近年来人们发现多种细胞因子与WM D 有关,常见的有白细胞介素(如IL-1β、I L-6、I L-10、I L-12)、TN F-α、γ-干扰素(IF N-γ)以及趋化因子,如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 ry pro tein-1α,M IP-1α)等。

2.2.1 白细胞介素Yoon等[12]发现I L-1β、I L-6在88%的早产儿PV L脑组织中表达增加,在无PV L者仅17%表达阳性。

同时证实表达细胞因子的细胞为肥大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而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未见表达。

新生大鼠予外源性I L-1受体拮抗剂能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而在成年大鼠则能减少兴奋性氨基酸导致的神经元损伤[13]。

因此可以推测I L-1β在N WM D形成过程中可能介导了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

I L-10具有下调IL-1β和T N F-α的作用而被认为是抗炎细胞因子。

在中脑动脉梗阻后注入IL-10能明显减少梗死区[13],所以推测IL-10在NW M D的形成过程可能起保护作用。

I L-12已经被认为是一种中枢免疫反应的调节物,通过对T细胞,N K细胞的效应而起作用。

新生小鼠胶质细胞培养研究发现[14],在脂多糖(LPS)、IF N-γ刺激下小胶质细胞能表达I L-12mRN A和I L-12P75和P40蛋白。

但星形细胞不分泌IL-12,且这种抑制作用能被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诱导。

说明IL-12的调节是通过APC-APC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此外也发现I L-10能够有效下调小胶质细胞产生I L-12[14]。

因为小胶质细胞是I L-10的脑内来源,这也提示I L-10能通过自分泌的反馈机制来打断脑损伤过程中的免疫刺激循环通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