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生理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束细胞(蒲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心大、中、小静脉)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 管的锥形囊,包括 纤维性心包、浆膜 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 包脏壁两层之间的 间隙
血管组成: 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四)血管分布的规律
血 管 吻 合 及 侧 支 循 环
侧支循环
(二)血管分布及其规律 1 全身血管分布
1)动脉系
(1)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与主动脉弓间有动脉韧带,
即闭锁后的动脉导管) 2.左肺动脉 3.右肺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3段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 尖 :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组成. 心 底 :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胸 肋 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 面 :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冠 状 沟 :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前室间沟: 从前面冠状沟开始斜向心尖右侧的心切迹,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 胞和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束细胞) 构成。其中浦肯野纤 维位于心内膜下层内, 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有1~2个核,染色淡, 肌丝居边。闰盘丰富, 能迅速传递电冲动。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心脏
内皮

心内膜 内皮下层
endocardium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生理学课件 第四章 血液循环(一)

生理学课件 第四章 血液循环(一)

二、普肯野细胞的跨膜电位
1、与心室肌细胞的区别
① 2期电位历时较短
② 3期复极结束时膜电位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最大 复极电位
③ 4期膜电位不稳定,具有自动除极的能力
1
0mv
2
阈电位 最大复极电位
0
3
4
2、形成机制
0~3期:同心室肌细胞 4期:Na+内流逐渐增强,K+外流逐渐衰减,能够 自动发生除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爆发新的动作电 位。
➢ 一个段 ST段: 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代表心室各部
分均处在去极化状态
1、心室肌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去极化速度快 B.前者有较小的幅度
√ C.前者复极化时间短暂 D.前者动作电位时间持续较长
E.前者有超射现象 2、形成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离子流包括: A. Na+内流,K+内流 B. Ca2+内流,K+外流 C. K+内流,Ca2+外流
产生一次新的AP 原因: 大部分Na+通道恢复到备用状态
3. 超常期: 时间:复极至-80mV → -90mV 特点: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即可产生一个新
的AP 原因: Na+通道基本恢复到备用状态,且膜电位与
阈电位间差距小
注意: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虽能产生AP,但 因钠通道尚未完全恢复,所以产生的AP幅度 和速度较小,时程较短,兴奋的传导速率较慢。
心室肌 ( 1m/s ) 传导时间
心房内---房室交界---心室内 (0.06s) (0.1s) (0.06s)
➢ 房-室延搁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时,传导速度显著减慢,使 兴奋在此延搁一段时间,称为房室延搁
➢ 房-室延搁的意义 使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收缩,避免心房和心室 收缩重叠,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生理学课件: 血液循环

生理学课件:  血液循环

二、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1.输出血量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 (stroke volume,SV):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 所搏出的血量 安静时N:60~80ml 平均70ml
(2)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 心室舒张搏末出期量容积×100%
N:55%~65% 意义:是评价心功能较为客观的标准
③20mmHg以上, 平或轻度下倾
机制:
A.一定范围内随着充盈压↑即 V回心血量↑ 初长 度↑前负荷↑ →心肌肌小节适当拉长→肌纤蛋 白位点暴露↑ →横桥与位点有效重叠并结合的 数目↑ →心肌收缩的张力、速度、缩短长度↑ →心肌收缩力↑ →搏出量 ↑
B.心肌伸展性小,具有强的抗过度延伸能力,超过 最适前负荷后,初长度不再随着室内压(前负荷) 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心肌收缩力不再改变。
意义: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平衡心室射血量
和回心血量-------出入平衡
心室肌抗过度延伸的机制:
富含连接蛋白,具有强 黏弹性 富含胶原纤维 肌纤维交叉排列 最适初长度时静息张力 大
异长自身调节(Staring机制) 通过心肌本身初长度的改变引起心肌收 缩强度变化,继而影响搏出量的调节。
意义:维持心输出量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平衡,防止 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容积发生过久和过度的改变
★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能力
1.前负荷 (1)定义: (2)前负荷=
心肌初长度 V回心血量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压力)
心房舒张末期压力
(3)作用:一定范围内,搏出量随前负荷
增大而增大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引起心肌 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骨骼肌
心肌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生理学血液循环大全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循环大全PPT课件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第二节 第三节
心脏的泵功能 血管生理
第四节 心 血 管 活 动 的 调 节
第五节
特殊器官循环
.
1
血液循环:
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血管 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
循环系 心脏 统组成 血管
血循环的动力,泵 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
.
2
.
3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
6
心室肌和窦房结. 动作电位模式图
7
(一)静息电位
形成原理与骨骼肌和神经 纤维的静息电位相似
静息状态下 内向整流钾通道 IK1(开放, K+外流) 钠内向背景电流
静息电位初于开放, 去极化-20mV以上, 通道几乎堵塞,外流
量几乎为零
IP(少量内流)
.
8
(二)动作电位
❖ 不同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
❖ 不同的心肌细胞,其跨膜电位的幅度、
持续时间、波形、产生机制亦不相同
Slow
Fast
说明:形成它们的离子流的基础. 不同
9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特点: ①复极过程复杂 ②持续时间长 ③升降支不对称
.
10
1 2
0
3
去极化达阈 电位,通道快
速激活,也启
动失活过程
4
去极化过程:
去极化过程:
膜电位去极化到 -30~-40mV时激 活,但迅即失活.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①抢先占领
②超速驱动压抑
.
28
2、自律性活动发生的原理
所有自律心肌细胞的电活动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舒张除极)

循环系统概述课件

循环系统概述课件
循系概
• 循环系统简介 • 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 循环系统的疾病 • 循环系统的健康保健 • 循环系统的疾病预防 • 循环系统的研究展望
01
循系
循环系统的定义
循环系统是指人体内一系列器官和组织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体系,主要功 能是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荷尔蒙,以及排除废物和二氧化碳。
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和细胞外液等子系统。
症状
心绞痛、胸闷、气短、活动耐量下降等。
病因
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等。
治疗
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高血 压
01
02
03
04
定义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 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高于正
常值的现象。
病因
主要病因包括遗传因素、体重 大小、饮食习惯、生活规律等。
症状
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 等。
和代谢。
循环系统具有高效、灵活和适应 性强的特点,能够应对不同生理
条件下的需求。
心脏的工作原理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负责 泵血和推动血液流动。
心脏由心房、心室和心脏瓣膜 组成,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泵 血功能。
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受到 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确保 血液的定向流动。
血管的工作原理
01
未来循环系统研究方向和趋势
研究方向
未来的循环系统研究将更加注重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通过深入研究疾病的发 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同时,将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合, 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
发展趋势
循环系统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包括生物学、医学、化学、物理 学等领域的研究。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将有更多的新 技术和方法应用于循环系统研究,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纳米医学等。

生理学PPT:血液循环课件

生理学PPT:血液循环课件
驱动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 而产生压力梯度的主要原因是心室的收缩和舒张。瓣膜起 到良好的配合作用,引导血液向固定方向流动。
(三)右心活动的特征
唯一明显的区别是右心室的压力升高水平比左室低得多。
(四)心房在心脏泵血功能中的作用
临时接纳和储存血液---心室收缩期
血液从静脉返回心室的一个通道---全心舒张期(心室 舒张早、中期)
有效充盈的条件下
P=QR
三、动脉血压和脉搏(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nd arterial pulse) (一)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
3期:K+负载的外向电流( Ik + ) 4期: Na+ - K+ pump、 Na+ -Ca2+pump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肌收缩的特点 1.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 “钙触发钙释放” 2. “全或无”式的收缩
一、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称为一个心 动周期。 心缩期和心舒期 (Systolic period and diastolic period ) 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如图) 二、心脏泵血过程
(三)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共同特点:AP复极完毕后不稳定,能自动地发生去极化 电变化,一旦达到TP水平,就产生新的AP。
1.sinoatrial node(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
动作电位如图
形成机制如图
2.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 如图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absolute and effective

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

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
肌质网内贮存的Ca2+释放入胞质 Ca2+与细肌丝的肌钙蛋白结合
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橫桥结合 肌丝滑行,肌节和肌肉缩短
心肌的舒张
肌质网膜上的Ca2+泵 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体
细胞膜上的Ca2+泵
胞质中Ca2+浓度降低
心肌收缩性的特点
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有依赖性 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 0、1、2、3、4五个时相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心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0期去极化的形成 历时:1ms 原因:细胞外的Na+快速
流入细胞内 --Na+内流(钠通 道:INa通道)。
复极化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形成锋电位,历时10ms 原因:Na+通道失活后,K+
快速外流(瞬时性外向离子流: Ito ) ,使膜电位下降。
兴奋在房室束、束支和浦肯 野纤维网的传导速度最高,能达 到2~4m/s,使兴奋能迅速传播到 左右心室,保证了左右心室能同 时发生收缩。
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 心肌细胞的细胞内电阻
• 闰盘的密度 •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率快、幅值大,形成 的局部电流大,向前影响的范围广,使其前方的细胞去极化达 到阈值所需要的时间短,所以传导速度快;反之慢反应动作电 位的传导速度较慢。
第五章 血液循环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一 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血液循环的功能:
物质运输 维持内环境稳态 调节体温 内分泌功能

兽医生理学课件- 循环系统【Circulation】

兽医生理学课件- 循环系统【Circulation】
特 点:
只有少量物质交换,使一 部分血流通过微循环快速返回 心脏,保持血流量的相对稳定。 骨骼肌中较多。
微循环
直捷通路
迂回通路
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特 点:
真毛细血管交织成网,血 流缓慢,加之管壁较薄,通透 性好。这条通路是血液进行物 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又称为 营养通路。
血液循环 (Circulation)
定义: 机体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构成的封 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循 环往复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 的功能:
完成体内物质运输(代谢原料、产物) 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组织液) 参与机体的体液调节
血液循环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
是心电活动由体表描记 所得的电位变化曲线,反映 心脏兴奋起源以及兴奋扩布 于心房、心室的过程——与 心脏的机械活动无直接的关 系。
包括:P波、QRS波群 和T波,有时在T波后还出 现一个较小的 U波。
心电图
P波:
代表了左右心房的兴奋过 程的电位变化,即反映的是左 右心房去极化过程。
动画
心率
心率(heart rate)——为心搏频率的简称,以每
分钟心搏次数(次/min)为单位。 心率可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生理状况的
不同而有差异。总的来说,代谢越旺盛,心率越快; 代谢越低,心率越慢。
经过充分训练的动物心率较慢。
三、心 音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通过直接听诊或借助听诊器, 在胸壁的适当部位可听到两个心音: 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神经调节
躯体运动神经与植物性神经
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