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现状和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现代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概要

现代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概要
力作用,不过心衰长期的交感张力升高常伴随着较 差的预后,这为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因 为β具有改变循环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其它神经激素 的作用,可以使心衰病人下调的β受体上调。 ➢ 猝死的显著降低是这项试验的重要发现,它是心衰 的最常见的死因。猝死机制是脑内活动影响了引 起室颤的激发因子。倍他乐克是亲脂性的,可透过 血脑屏障抑制室颤因子的产生。
4.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
诱因
1、感染 (1)发热→交感张力↑→外周血管收缩→心 脏负荷↑ (2)心率快→心肌耗养↑→心脏舒张期缩短 →心肌供血↓ (3)感染时毒素可直接损害心肌→心肌收缩 力↓
2、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交感↑→儿茶酚胺↑
(1)心率↑→心肌耗养量↑ (2)心室充盈时间↓→舒张期充盈量↓→心排↓ 4.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5.妊娠与分娩:妊娠血容量↑→心率↑→心搏量↑→心脏 负荷↑
●必须告知患者:(1)疗效在数周或数月后才出现, 即使症状未见改善,仍然可降低疾病进展的危险 性。 (2)不良反应可能早期就发生,但不妨 碍长期应用。
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需无限期、终生应用。 ●ACEI一般与利尿剂合用,如无液体储留时,
可单独应用,一般不需补充钾盐。ACEI可 与β受体阻滞剂和(或)地高辛合用。 ●以下情况慎用: (1)双側肾动脉狭窄。 (2)血肌酐>225.2umol/dl。 (3)高钾血症。 (4)低血压。
ANP↑ 、血液动力学作用
洋地黄
适应症:心衰、心律失常 禁忌症:洋地黄中毒、旁路前传的预激、室
速及尖端扭转型室速、重度AVB、SSS、 肥厚性心肌病 慎用症:心梗、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 肺心病
洋地黄
☆洋地黄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要点: ➢地高辛应用的目的在于改善收缩性心力 衰竭患者的临床状况,应与利尿剂、ACEI 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地高辛也可用 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患者,尽管β 受体阻滞剂可能对运动时心室率增加的控 制更加有效。

心力衰竭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治疗进展
SOLVD试验(Study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1991) 2569例慢性CHF,EF≤35%, 与安慰剂相比,enalapril显 著降低慢性心衰伴EF低的病人死亡率(下降16%)和死 亡或心衰住院降低26%(P<0.0001)
ACEI临床试验
SAVE试验(Survival and Ventricular Enlargement )
心力衰竭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定义
心脏在足够静脉回流条件下,心搏 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或有赖 于充盈压升高的病理状态
心力衰竭为一综合征,不同于心肌 衰竭或循环衰竭
心力衰竭患病率及病死率
患病率
有症状心衰:1.3%-1.5% LVEF<35%:3%或以上 >65岁: 4%-6%
病死率
2年:30%以上(男 37% 女 33%) 6年:70% (男 82% 女 67%) NYHA IV级: 1年 80%
Val-HeFT结论
缬沙坦能显著减少患者病死和病残率危险的联 合终点达13.3%
明显减少心力衰竭住院率达 27.5%
明显提高NYHA心功能分级, 射血分数以及 症状、体征
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亚组分析显示缬沙坦对未服用ACEI或 -受体阻滞 剂的患者得益更明显。
ARB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
代文是唯一有效治疗心衰的ARB; ACEI和ARB均阻断RAS系统,联合
ACEI临床试验
30多项7000多例,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评 价ACEI对心衰的作用 死亡率下降16%-28% 显著改善AMI后心功能不全的预后 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减少心衰住院 改善左室功能,EF升高 减少利尿剂用量 防止及延缓心衰发生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辨证施治。

药物治疗中主要采用的是中药复方或者中药合剂,往往包含多种中草药的提取物。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个体患者的表现和证候判断,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研究表明,有些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

中药还能够通过抗氧化、抗炎和抑制心室重构等机制,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减少心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心脏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这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不仅涉及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还涉及到整体机体的调节。

除了单一药物的应用,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将中药与现代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还使用了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尽管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复杂,病变机制多样,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这对中医药的规范化和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提出了要求。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标准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估指标,难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尚需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治疗作用的具体机理。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相信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和疗效。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1. 引言1.1 心力衰竭概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以供给氧和营养物质。

当心脏功能出现问题,无法满足机体对血液的需求时,就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心力衰竭是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多,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当前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心力衰竭的治疗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综合干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加强对心力衰竭的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2 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诊断和治疗在心力衰竭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及时和准确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

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我们需要重视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管理这一疾病。

通过合理的诊断方法,可以及早发现心力衰竭患者,及时介入治疗,避免病情恶化;而通过综合的治疗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我们应该致力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内容已超过2000字,如有需要继续输出,请告诉我】2. 正文2.1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两大类。

左心衰的主要表现包括呼吸困难、乏力、咳嗽、胸痛、心悸等。

患者可能会感到气短,甚至在平卧时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心力衰竭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水肿、肝肿大、体重增加等症状。

右心衰的主要表现包括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水肿等。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心力衰竭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

该病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而逐渐上升,在临床上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面临许多挑战。

诊断方面,目前的方法包括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核磁共振等多种检查手段。

其中心脏超声是常用的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对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单一的诊断手段并不能完全确定心力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诊断。

临床上有时会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但在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方面没有发现异常,需要通过其他检查方法来确定诊断。

此外,像肥厚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等心脏疾病与心力衰竭也有相似的表现,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方面,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手段,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CEI/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药物是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经典药物,已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一些新型的药物如ARNI(血管紧张素将AT1受体拮抗剂和神经肽Y抑制剂的合成物)、sGLT2 抑制剂等也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显著的临床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导管治疗、器械治疗、心脏移植等手段也被应用于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实践中。

对于仍然能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心脏手术可能是治疗的较好选择。

对于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如心脏起搏器、外科缩小心脏手术等。

对于一些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可能是最后的治疗选择。

此外,近年来,干细胞治疗也成为一个颇具研究前景的治疗方向。

总之,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因素。

开展心力衰竭的多学科协作以及加强对心力衰竭的预防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不断更新治疗方案,深入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心力衰竭的影响。

同时,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有可能进一步细化病情的评估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为心力衰竭治疗带来更多可能性。

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与预后影响因素是什么

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与预后影响因素是什么

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与预后影响因素是什么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其预后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患者、家属和医疗工作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总体并不乐观。

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病情较为严重或未得到有效治疗和管理的情况下。

根据临床研究数据,心力衰竭患者 5 年生存率约为 50%左右,这意味着近一半的患者在确诊后的 5 年内可能会面临死亡。

然而,心力衰竭的预后并非完全悲观,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良好的自我管理,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生存质量得到提高,生存期也能够延长。

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因素众多,以下为您详细介绍:一、基础病因1、冠心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果冠心病病情严重,心肌梗死面积大,心肌受损严重,心力衰竭的预后往往较差。

2、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肥厚和心功能受损。

若能早期控制好血压,心力衰竭的进展可能会减缓。

3、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由于心肌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心力衰竭的预后通常不太理想。

二、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根据症状和活动能力分为不同的级别,级别越高,预后越差。

例如,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 IV 级的患者,其日常生活明显受限,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症状,预后往往比心功能 II 级或III 级的患者更差。

三、治疗依从性1、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

如果患者不能按时按量服药,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预后也会受到影响。

2、生活方式改变: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

患者若不能遵循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和预后。

四、合并症1、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会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的风险,影响预后。

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新药:正在研发中的新药,如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心肌细胞增殖因子等,有望为心力衰竭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非药物治疗进展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改善心脏功能
心脏移植:对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机械循环支持: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机械循环支持可以提供临时的心脏功能支持
单击添加项标题
控制血糖: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避免糖尿病对心脏的损害
单击添加项标题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减少盐分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单击添加项标题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提高心肺功能
单击添加项标题
控制体重: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肥胖对心脏的负担加重
单击添加项标题
戒烟限酒:戒烟有助于降低心脏病的风险,适量饮酒有助于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挑战: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未来发展方向:研发新型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发展方向:加强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成功率
心力衰竭的预防和管理
04
预防策略及方法
单击添加项标题
控制血压: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避免高血压导致的心脏负担加重
单击添加项标题
控制血脂: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展
汇报人:XX
目录
03
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
02
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4
心力衰竭的预防和管理
05
心力衰竭的研究前沿与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01
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
02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早期诊断可以及时发现心力衰竭的迹象,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领域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心力衰竭领域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3 心脏肌肉损伤
心脏肌肉损伤,如心肌梗 死,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力, 导致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1 疲劳与无力
心力衰竭患者常感到疲劳 无力,缺乏精力。
2 呼吸困难
患者在活动时会出现呼吸 困难和气促。
3 水肿
心力衰竭导致液体在身体 中潴留,造成水肿,尤其 是脚踝和腿部。
心力衰竭的分类
左心衰竭
指心脏左侧无法将血 液从肺部引回体循环。
右心衰竭
指心脏右侧无法将血 液从体循环送入肺部。
收缩性衰竭
指心脏无力收缩,不 能将足够的血液泵出。
舒张性衰竭
指心脏无法充分舒张, 血液不能充分进入心 脏。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心功能分级
根据心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常 用的有纽约心脏协会功能分类。
心脏超声心动图
心脏超声心动图可帮助评估心脏结构和功 能,确认心力衰竭的诊断。
心电图
心电图可检测心脏的电活动,评估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来控制症状、ຫໍສະໝຸດ 轻心脏负担,并改善心脏的功能。2
手术治疗
如心脏搭桥手术,心脏移植等手术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
3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体力锻炼、营养指导和心理支持,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利尿剂
2 常见症状
疲劳、呼吸困难、水肿和心律不齐是 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症状。
3 全球范围
心力衰竭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常见,影响着大量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力衰竭最常见 的病因之一,它导致心脏 动脉狭窄,限制了心脏供 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润霖:心力衰竭的现状和治疗进展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心力衰竭防治战略高峰论坛于2015年7月4日在隆重召开。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高润霖院士在会上就中国心力衰竭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
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的健康重负,目前全球心力衰竭患者约有2600万,患病率为1-2%。

欧美国家70岁以上人群心衰患病率≥10%。

74%的心力衰竭患者病程中至少有一个合并症,此类患者更容易发生疾病的恶化,导致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晚期心衰预后比部分实体肿瘤和心肌梗死更差,严重者的5年存活率不足20%。

心力衰竭同时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在欧洲及北美心衰住院占住院量的1%~4%,24%的出院患者在30天因心衰再次入院,46%的出院患者在2个月因心衰恶化再次入院,平均住院时间5~10天,占据了大量医疗资源;在欧洲和北美,心衰治疗费用占总医疗支出的1%~2%;2010年美国用于心衰的花费约为393亿美元,未来10年心衰患者的总花费预计将增加50%-100%。

2003年顾东风教授等发表的中国心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35岁至75岁人群心衰的患病率为0.9%,保守估计
2003年心衰患者大约为450万。

2103年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达1.3%,较2003年增加
0.4%。

中国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数据。

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正在进行,十二五期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开展了一项基于超声心动图和调查表为诊断依据的5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预计明年下半年将得到初步结果。

中国心衰患者注册登记研究(China-HF)是正在进行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国最大规模的住院心衰患者登记研究,涉及100多家医院。

根据截至2014年底提交至数据中心的88家医院的8516 例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研究新近公布了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初步分析的结果:中国住院心衰患者最主要的病因是高血压(54.6%),其次是冠心病(49.4%),非缺血性心肌病(26.9%),糖尿病(21.7%),瓣膜性心脏病(17.6%),先天性心脏病
(3.5%);急性心衰发作的诱因包括感染(45%)、劳累过度(26.0%)、心脏容量超负荷(16.8%)与缺血(23.1%)等。

二、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研究表明,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改善心衰预后及减少死亡的主要药物,约有50%的中国心衰患者在出院后使用此类药物,而国外患者的使用率在80%以上,因此还需充分加强此类药物在国患者中的使用以改善心衰预后。

中国心衰患者平均每年每人住院2次,每次住院平均每人花费7千
~9千元。

对中、美、日三国心衰研究的分析显示,中国心衰患者平均年龄低于美、日两国患者,其他特征则无显著差异,住院死亡率介于美国和日本之间,说明我国心衰治疗水平与国际整体水平接轨,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洋地黄是最早用于心衰治疗的药物,随后出现了利尿剂、血管扩剂与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但这类药物只能改善患者心衰症状,而无法真正延长患者生命。

直到上世纪90年代,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才降低了患者病死率,因此神经分泌抑制剂治疗是心衰药物治疗中的重要里程碑。

2014中国心衰指南推荐慢性HF-REF的基本治疗方案为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组成的“金三角”。

在心衰新药的探索中,我们一直期待有直接作用于受损心肌细胞,改善心肌细胞结构与功能,促使心肌细胞再生,逆转心室重构的药物,以期降低死亡率。

重组人纽兰格林(recombinant human neuregulin-1,rhNRG-1)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的药物,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rhNRG-
1/ErbB信号系统参与心肌细胞和心脏胚胎发育的分化调控,而且与成体心脏功能、心衰发生、发展乃至预后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rhNRG-1可与心肌细胞表明的ErbB4受体结合,增强心肌细胞收缩能力,提高心衰患者的心泵功能、逆转心脏扩趋势、改善其长期预后指
标、降低再入院次数与Ⅱ、Ⅲ级心衰患者死亡率。

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也已取得一定结果,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显著降低NTPro-BNP,改善生活质量。

三、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非药物治疗可进一步改善病人的预后。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及心脏机械辅助装置等慢性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发展迅速,基因、干细胞移植及植物神经干预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不断在探索中前进。

近年来一些非药物治疗的有效性给心衰患者带来了转机,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广泛应用于心衰。

心衰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再血管化(介入或手术),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二尖瓣修补、左室减容等),双心室起搏(CRT),ICD,心室辅助装置,超滤、血液透析,人工心脏,心脏移植。

EVEREST II随机临床试验对二尖瓣夹(MitraClip系统)与外科修复术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MitraClip系统治疗的安全性明显优于对照组(9.6% vs. 57.0%),而且具有非劣效性,该装置将于明年在我国进行上市前研究。

数据表明,中国心衰患者只有50%在心梗后及时接受了再灌注治疗,未及时接受再灌注的患者易发生室壁运动异常,影响心功能。

降落伞装置可封堵心尖扩部位,通过介入方
式达到减容目的,避免了外科手术。

研究显示降落伞可降低心衰患者3个月时左室收缩末期容量及左室舒末期容量。

该装置可通过增加左室收缩的协调性,增强心脏收缩功能,改善心功能分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IABP在心肌缺血性患者的治疗中非常有效,相关治疗经验比较丰富,应用围也较为广泛,但增加心排出量的作用有限,对严重心衰患者的疗效不理想。

Impelia是通过在左室主动脉瓣下植入马达以增加心排出量的装置,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左室功能。

体外膜肺氧合器(ECMO)能同时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及肺部的气体交换,维持有效循环,减少心脏做功及药物应用。

但ECMO属于恒流状态,组织灌注差,因此可与IABP(搏动性血流)联用,以达到互补的效果。

HeartMate II是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机械辅助装置,FDA 已批准该装置上市。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旦发生心衰,心脏会进入一个衰竭进展和加重的过程,衰竭心脏的心室重构过程不能被逆转。

心衰的预防和治疗应该前移,有效治疗原发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早期应用防止心脏重构的药物。

今后努力方向应集中于:推进急性心衰的预防,减少住院率,建立合理的急性心衰诊治转运机制,改善和提高终末期心衰的护理水平,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促进心衰跨学科的协作研究,加强心衰诊治的质量控制和考核,提高患者的教育和支持
系统效能,为所有的患者提供公平的医护条件,同时应重视中药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规中医药治疗心衰的临床实践。

(本所有的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均归医脉通所有,欢迎,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容为,仅作观点分享,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及时联系我们。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