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酚酞结构的聚苯并恶嗪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化学实验报告 聚苯胺的合成及表征

聚苯胺的合成及表征(省市师学院550018)摘要:本实验采用氧化聚合法,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铵为氧化剂,探究投料比、酸种类、温度对合成聚苯胺的影响,及本征态聚苯胺的溶解性影响因素。
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聚苯胺参杂前后的结构变化进行了测试,讨论了不同条件对聚合物的影响。
同时探究不同条件下合成的聚苯胺的溶解性。
关键词:聚苯胺合成表征溶解性前言:聚苯胺( PANI) 具有多样结构,独特的掺杂机,良好的稳定性和原料价廉易得等优点,一直是高分子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诸多领域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合成聚苯胺的方法是MacDiarm id 等提出的水溶液化学氧化聚合法。
该法简便易行, 适合大批量工业生产, 但通过该法制备所得聚苯胺的分子链含有大量缺陷,产物电导率较低,因此对苯胺化学氧化法合成条件对产率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1. 实验部分1.1 实验试剂及仪器苯胺(An)(分析纯,AR天津博迪化工股份)、过硫酸铵(APS)(分析纯,AR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盐酸(HCl,优级纯)、硫酸(H2SO4)、高氯酸(HClO4)、磷酸(H3PO4)、氨水(NH3·H2O)、四氢呋喃(分析纯AR,天津博迪化工股份)、N,N-二甲基甲酰胺(分析纯AR,光华科技股份)、二甲基亚砜(分析纯AR,光华科技股份)、恒温玻璃搅拌器、85-2恒温磁力搅拌器(金坛市城东新瑞仪器厂)、傅里叶TENSOR-27型红外光谱仪(KBr压片)1.2聚苯胺的合成1.2.1聚苯胺的性质溶解性——聚苯胺由于其链刚性和链间强相互作用,使它的可溶性极差,在大部分常用的有机溶剂中几乎不溶,仅部分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这就给表征带来一定的困难,并且极限制了聚苯胺的应用。
通过结构修饰(衍生物、接枝、共聚)、掺杂诱导、聚合、复合和制备胶体颗粒等方法获得可溶性或水溶性的导电聚苯胺。
如在聚苯胺分子链上引入磺酸基团可得到水溶性导电高分子。
苯并恶嗪聚合物耐热性能研究进展

对于部分聚合物,如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 酸甲酯、聚丙烯酸酯等,引入微量过渡金属元素可 提高阻燃性和耐热性;但过渡金属化合物并不是对 所有聚合物体系耐热性能的提高均起正面效应。有 研究报道,环氧树脂体系引入过渡金属导致耐热性 下降。究其原因,在于过渡金属与不同聚合物分子 链段的结合形式各异,导致聚合物受热分解机理 不同。
对含氰基或乙炔基苯并恶嗪的研究报道表明, 引入单个反应性基团对体系的黏度影响不大,但起 始分解温度、残炭率、T g 都能得到明显提高。通 过使用催化剂(如咪唑、己二酸等),可降低恶嗪环 的起始固化温度,使恶嗪环和乙炔基的聚合在不同 温度区间进行,避免集中放热对固化工艺造成 不利。
与普通热固性树脂相比,聚苯并恶嗪尽管有较 高的模量,但交联密度偏低,使用热固性树脂与苯 并恶嗪进行共聚提高固化物交联密度和 Tg 是改性研 究的另一个重点[7]。Ishida等人[8]对苯并恶嗪/环氧/ 酚醛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酚醛可作为苯并 恶嗪的催化剂和环氧的固化剂,环氧在降低体系 黏度的同时提高固化物的交联密度,而苯并恶嗪则 提供了足够的刚性和耐热性,三元组分复配使用 达到了提高材料综合性能的目的。李曹等人[9]使用 含磷环氧树脂、阻燃剂对苯并恶嗪进行改性,利用 P- N 的协同阻燃效应,得到了阻燃性能达 UL94- V0 级的基体树脂。
苯并恶嗪文章ppt课件

苯并恶嗪的发展趋势
新应用领域的探索
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探索苯并恶嗪在新 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为其 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绿色合成技术的研发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苯并恶嗪的绿 色合成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旨在降低 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05
苯并恶嗪的展望
苯并恶嗪的未来研究方向
1 2
深入研究苯并恶嗪的合成方法
苯并恶嗪的物理性质
总结词
苯并恶嗪的物理性质包括熔点高、难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 剂等。
详细描述
苯并恶嗪的物理性质包括较高的熔点,一般在200℃以上。 此外,苯并恶嗪难溶于水,但可溶于一些常见的有机溶剂, 如醇、醚、酮等。这些性质使得苯并恶嗪在制备高分子材料 和功能材料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苯并恶嗪的化学性质
苯并恶嗪可与其他化合物反应合 成高分子材料,用于制造塑料、 纤维等。
化学合成
苯并恶嗪在有机合成中可作为重 要的中间体,用于合成其他有机 化合物。
04
苯并恶嗪的发展前景
苯并恶嗪的科研进展
苯并恶嗪的合成研究
近年来,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合成 方法,以提高苯并恶改进
利用苯并恶嗪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 性,开发生物医用材料,用于医疗器 械、生物工程等领域。
新能源领域
探索苯并恶嗪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
苯并恶嗪的未来发展潜力
新材料领域的明星
苯并恶嗪作为一种具有优异性能 的新型材料,在未来新材料领域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环保可持续发展
苯并恶嗪的绿色合成方法和环保特 性,符合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跨学科应用领域
苯并恶嗪的应用领域广泛,可涉及 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具 有跨学科的发展潜力。
聚苯并咪唑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II
聚..............................................1
1.1 聚苯并咪唑树脂的概述.....................................................................................................1 1.2 聚苯并咪唑的发展概况.....................................................................................................1 1.3 合成聚苯并咪唑的主要单体与工艺.................................................................................3
学校代码 10530 分 类 号 O633.5
学 号 200706020975 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
聚苯并咪唑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学位申请人 指导教师 学院名称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张海 林原斌 教授
化学学院 有机化学 精细有机合成
二零一零年 五 月 二十 日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Polybenzimidazole resin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聚苯胺的合成和表征、

聚苯胺和聚乙炔1.1导电聚苯胺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越来越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
因为它具有合成方法简单、掺杂机制独特、环境稳定性良好等优点,而且它还具有广阔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聚苯胺在电池、金属防腐、印刷、军事等领域展示了极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现在研究进展最快、最有工业化应用前景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但是聚苯胺的难溶解、难熔融、不易加工等特性阻碍了聚苯胺的实用化进程。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氧化聚合法(乳液聚合法、溶液聚合法等)和电化学合成法(恒电位法、恒电流法、动电位扫描法等),近年来,模板聚合法、微乳液聚合、超声辐照合成、过氧化物酶催化合成、血红蛋白生物催化合成法等以其各自的优点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1984年,MacDiarmid在文献中提出聚苯胺具有以下可以相互转化的4种理想形式:2.1化学合成(1)化学氧化聚合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胺是在适当的条件下,用氧化剂使苯胺(An)发生氧化聚合。
苯胺的化学氧化聚合通常是在苯胺/氧化剂/酸/水体系中进行的。
较常用的氧化剂有过硫酸铵、重铬酸钾(K2Cr2O7)、过氧化氢(H2O2)、碘酸钾(KIO3)和高锰酸钾(KMnO4)等。
(NH4)2S2O8由于不含金属离子、氧化能力强,所以应用较广。
聚苯胺的电导率与掺杂度和氧化程度有关。
氧化程度一定时,电导率随掺杂程度的增加而起初急剧增大,掺杂度超过15%以后,电导率就趋于稳定,一般其掺杂度可达50%。
井新利等通过氧化法合成了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研究了氧化剂过硫酸铵(APS)与苯胺单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对PANI 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合成PANI 时,当n(APS):n(An)在0.8 ~1.0 之间聚合物的产率和电导率较高。
研究表明,聚苯胺的导电性与H+掺杂程度有很大关系:在酸度低时,掺杂量较少,其导电性能受到影响,因而一般应在pH值小于3的水溶液中聚合。
质子酸通常有HCl、磷酸(H3PO4)等,苦味酸也用来制备高电导率的聚苯胺,而非挥发性的质子酸如H2SO4和HCIO4等不宜用于聚合反应。
高支化环三磷腈型苯并恶嗪的合成表征及性能

环三磷腈是一类骨架 由磷 、氮原子交替排列 的化 合物 ,兼具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优异性能 ,其稳定的磷 氮共轭结构使其衍生物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 和阻燃 性 J。为 提升 苯并 嗯 嗪的耐 热 性 与 阻燃 性 ,从 苯并 嘿 嗪的分子结构人手 ,开发含环三磷腈结 构的本质 阻燃 苯并 嚼嗪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
为此 ,房晓敏等【6J利用环三磷腈 型酰氯 与含有活 性酚羟基 的苯并嘿 嗪单体反 应合成 了一种 含双螺环 取代三聚磷腈结构 的苯并嗯 嗪单体 ,其 固化物热稳定 性有所改善 ,但 800℃残炭率仍 只能达到 42%,且 中 间体环三磷腈型酰氯的制备不 易 ,酯键 的引入也降低 了固化物的耐化学性 。wu等[7,8]以 自制 的环 三磷腈 型胺 和水杨醛为原料合成 了 3种不同官能度的环三磷 腈型苯并嗯 嗪单 体 ,改 善 了上述 缺陷 ,但 其合成路 线 需5~6步 ,总收率只有 60%左 右 ,总反应 时间达 182~
(1.西南科技 大学 材料科学 与工程学 院,四川 绵阳 621000;2.g ̄JII东材科技集 团股份有限公 司 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 :以 自制的六 (4一羟基苯氧基 )环 三磷 腈 (I)、苯胺 、甲醛为原 料 ,甲苯 为溶 剂合 成 了高 支化 环三磷 腈 型苯并 口恶嗪 (II),收率68.9%。采用傅 里叶 变换红 外光谱 、核磁 氢谱 、差示扫描 量热法、热 重分析 、极 限氧 指数 (LOI)和 水平一垂直燃 烧试验对 (II)及其 固化 物 (III)的结构和性 能进行 了表征 ,并对 比了其与传统苯并 嘿嗪 的热性 能与 阻燃性 能。结果表 明,(II)的开环聚合起 始温度为 186.0℃ ,峰 值温度为 235.4℃ ,具有比传统苯并嘿 嗪 更低 的开环聚合起 始温度 ;(III) 的 5%和 10%热 失 重 温度 分 别 为 344.1℃ 和 392.7℃ 。800℃ 残 炭 率 为64.97% ,LOI值 可 达43.5% ,UL_94等 级 为 v-0, 具有 比传 统苯并嚼 嗪更为优异 的热稳 定性和 阻燃性 ,可应用于 阻燃要 求较 高的场合。
化学实验报告 聚苯胺的合成与表征 7138

聚苯胺的合成与表征摘要:聚苯胺在不同的酸的环境中合成,优化聚苯胺的合成条件。
用过硫酸铵作氧化剂,改变不同的投料比.酸类.温度等,合成聚苯胺产品。
计算聚苯胺的合成产率。
用合成的聚苯胺做红外光谱检测结构,并比对氧化态与本征态的聚苯胺的谱图。
关键词:聚苯胺投料比酸度红外光谱1.绪论:聚苯胺(PANI)是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导电聚合物,例如用作太阳能电池材料[1,2]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3]催化剂载体[4]电化学传感器[5]防腐蚀材料[6]等.聚苯胺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合成条件下可以得到不同微观形貌的聚苯胺,例如万梅香等人[7]研究了聚苯胺纤维的合成,通过改变氧化剂可以很好地控制聚苯胺纤维的径;AYADMohamadM等人[8]研究了软模板法制备聚苯胺纳米管; 王学智等人[9]采用界面聚合方法制备了聚苯胺纳米棒.2.实验部分2.1仪器与试剂:苯胺(AR 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使用之前用蒸馏出来再用;过硫酸铵(AR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盐酸(AR 北京化工);硫酸(AR 北京化工);高氯酸(AR 北京化工);磷酸(AR 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乙腈(AR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二甲基亚砜(AR 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乙醇.乙酸.甲苯.四氢呋喃等溶剂均是分析纯。
85-Z恒温磁力搅拌器(重庆银河实验仪器有限公司);HC21006恒温槽(重庆银河实验仪器有限公司);磁力加热搅拌器(郑州长城科工);蒸馏装置;使用水均是一次蒸馏水。
2.2聚苯胺的合成:)n原理——------→(将苯胺蒸馏出来备用;配制不同1mol/l的无机酸150ml, 加入0.05mol蒸馏的苯胺,在不同浓度的氧化剂硫酸铵,在恒温水不同的温度下。
搅拌24小时,过滤时用100ml 乙酸先冲洗,再用蒸馏水冲洗至PH=6,干燥,称量。
氧化合成参杂态的聚苯胺,计算产率。
取2克的参杂态聚苯胺加入稀氨水100ml搅拌1小时脱氢离子制得本征态的聚苯胺。
环氧树脂合成

环氧树脂合成
环氧树脂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其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涂料、粘合剂、复合材料等领域。
环氧树脂的合成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合成方法。
1. 酚酞法
酚酞法是一种传统的环氧树脂合成方法,其原理是通过酚和酞反应生成间苯二酚,在间苯二酚和环氧化剂(如环氧丙烷)反应得到环氧树脂。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由于生成的间苯二酚难以纯化,所以得到的环氧树脂品质较差。
2. 芳香胺法
芳香胺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环氧树脂合成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芳香胺和芳香二羰基化合物反应得到芳香胺-芳香羰基中间体,在中间体和环氧化剂反应得到环氧树脂。
这种方法可以得到高品质的环氧树脂,但需要使用较多的溶剂和催化剂,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 酸催化法
酸催化法是一种新型的环氧树脂合成方法,其原理是通过酸催化剂促进芳香胺和芳香二羰基化合物反应生成中间体,在中间体和环氧化剂反应得到环氧树脂。
这种方法具有反应速度快、产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但需要使用强酸催化剂,对设备要求较高。
4. 环氧丙烷法
环氧丙烷法是一种直接用环氧丙烷与多元醇或多元胺反应得到的环氧树脂。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易行、产率高、品质好等优点,但需要使用大量的环氧丙烷,成本较高。
总体来说,不同的合成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通过改变配方、添加助剂等方式来改善环氧树脂的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酚酞结构的聚苯并噁嗪树脂的合成与表征门薇薇,鲁在君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高分子所,济南 (250100)E-mail:z.lu@摘要:本文采用酚酞、苯胺和甲醛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苯并噁嗪中间体,并通过热固化得到高性能的聚苯并嗪树脂。
对中间体的结构进行了FTIR和1H NMR表征,并且采用升噁温DSC和分段固化FTIR检测的方法研究了中间体的热固化过程。
对固化树脂的热性能进行了DSC和TGA表征。
结果表明,固化后所得树脂具有很好的热性能,其中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达291℃,5%和10%的热失重温度分别为371℃和435℃,而且在800℃氮气氛的残炭率高达65%。
关键词:噁苯并嗪;酚酞;高性能;开环聚合;耐热材料1.引言高性能树脂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生物材料等领域[1-5],在这些高性能树脂中,除常见的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和聚酰亚胺外,一种称作聚苯并噁嗪的新型树脂由于其在成型固化过程中没有小分子放出、制品孔隙率低等显著的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6]。
聚苯并噁嗪树脂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热固性树脂,它是由苯并噁嗪单体在加热和(或)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开环聚合反应形成的[7]。
聚苯并噁嗪树脂的高性能化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在主链中引入苯环等刚性官能团可以提高聚苯并噁嗪树脂的热性能。
Ishida[8-11]和Kimura[12]等制备出了一系列二元酚型高性能的聚苯并噁嗪树脂,其中包括双酚A系列、2,2′-对羟基联苯系列、4,4′-对羟基苯甲酮系列和萜二酚系列。
酚酞是一种常见的二元酚,由于分子结构中存在内酯结构,它能通过重排提高聚合物的耐热性,因此我们选用酚酞作为二元酚期望制备高耐热性的聚苯并噁嗪树脂。
具体地,选用酚酞、苯胺和甲醛反应,制备了一种含酚酞结构的苯并噁嗪中间体,然后固化得到酚酞聚苯并噁嗪树脂。
2.实验部分2.1实验原料酚酞 CP, 上海国药试剂集团有限公司提供;苯胺 AR,上海试剂一厂提供;甲醛水溶液(37%) AR,中国莱阳双双化工有限公司提供;三乙胺 AR,天津试剂一厂提供;二氧六环 AR,上海国药试剂基团有限公司提供。
2.2 苯并噁嗪中间体的合成在250ml三口瓶中依次加入75ml二氧六环、0.7g三乙胺、24ml甲醛溶液,搅拌混溶。
慢慢加入14.4ml苯胺,控制反应温度不超过30℃,反应15min后加入23.9g酚酞,混合溶液于回流温度下反应5h,得到淡黄色苯并噁嗪中间体溶液。
将反应产物倒入蒸馏水中沉淀,然后用二氯甲烷溶解,水洗后减压蒸馏得到桔黄色粘稠体,然后在甲苯与乙醇的混合溶剂中重结晶得到淡黄色晶体,产率68%。
2.3 聚苯并噁嗪树脂的制备将苯并噁嗪中间体倒入自制的铝箔模具中,于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分段固化。
固化升温过程为:100℃/2h,140℃/2h,180℃/2h,200℃/2h,230℃/2h,260℃/1h。
2.4表征与性能测试FT-IR,采用美国尼高力公司Avatar370型红外光谱仪,溴化钾压片;1H NMR,采用Bruker公司400MHz核磁共振仪测定,氘代氯仿作溶剂,内标为四甲基硅烷;DSC和TGA,分别采用TA-2920型示差扫描量热分析仪和Hi-Res2950型热重分析仪,氮气气氛,升温速率10℃/min,气流流速100ml/min。
3.结果与讨论3.1 苯并噁嗪的合成酚酞、甲醛和苯胺按照1:4:2的摩尔配比合成酚酞苯并噁嗪中间体,其反应方程式如下:O O + 4 CH2O+2NH2HOOHO ON OON+4H2OScheme 1 Synthetic route to benzoxazine precursor3.2 苯并噁嗪的结构表征对酚酞苯并噁嗪中间体的结构分别进行了1H NMR和FT-IR分析。
Fig.1是中间体的核磁共振氢谱图。
其中在δ= 4.50 ppm和δ= 5.27 ppm处分别出现了噁嗪环上Ar-CH2-N=和-O-CH2-N=的特征质子吸收峰。
Fig.2是中间体的红外光谱图,从红外光谱图中可以看出,932 cm-1处出现了噁嗪环的特征吸收峰,1023 cm-1和1259 cm-1处的吸收峰分别对应着C-O-C的对称和反对称伸缩振动峰,1364 cm-1对应着C-N吸收峰,1505 cm-1对应着三取代苯环的吸收[13]。
而且在1760 cm-1也出现了C=O的特征吸收峰。
由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数据可以看出,酚酞苯并噁嗪中间体已经被成功地制备。
Fig. 1 1H NMR spectrum of precursor benzoxazine precursorFig. 2 FT-IR spectrum of benzoxazine precursor3.3 苯并噁嗪的固化过程研究采用DSC跟踪在程序升温过程中固化热焓的变化,可以很好地说明热固性树脂的固化行为。
Fig.3是酚酞苯并噁嗪中间体的DSC升温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出现了苯并噁嗪中间体的熔融吸热峰。
随着温度的升高,在249℃处观察到中间体的热开环聚合放热峰,而且起始聚合温度为225℃。
本文对酚酞苯并噁嗪树脂的固化过程也进行了FT-IR检测,结果见Fig.4。
中间体在140℃和180℃分别固化2h后,932 cm-1处噁嗪环特征吸收峰的强度降低,而且在3344 cm-1和3422 cm-1处分别出现了羟基以及羟基的倍频吸收峰,表明中间体发生开环聚合。
同时,在1505 cm-1处三取代苯环吸收峰强度降低而在1464 cm-1出现了四取代苯环的特征吸收峰,表明聚合反应发生,生成聚苯并噁嗪树脂。
当样品进一步在200℃和230℃固化2h后,1505 cm-1处三取代苯环的吸收峰基本上消失,而四取代苯环和羟基的吸收强度进一步增大,表明树脂进一步反应生成交联的网络结构。
样品经过260℃后固化后,1505 cm-1处三取代苯环的吸收峰完全消失,表明树脂进一步交联,交联密度增大。
Fig. 3 DSC thermograms of benzoxazine precursor polymerizationFig. 4 FTIR spectra of benzoxazine precursor and after each cure stage3.4 聚苯并噁嗪树脂的热性能酚酞聚苯并噁嗪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分别采用DSC和TGA进行测定,Fig.5和Fig.6分别是树脂的DSC和TGA曲线。
根据DSC曲线,酚酞聚苯并噁嗪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达291℃。
从TGA曲线可以得知,酚酞聚苯并噁嗪树脂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其中5%和10%的热失重温度分别为371℃和435℃,而且在800℃氮气氛的残炭率高达65%。
因此酚酞聚苯并噁嗪树脂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耐热材料,在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Fig. 5 DSC thermograms of polybenzoxazine resinFig. 6 TGA curve of polybenzoxazine resin4.结论以酚酞、苯胺和甲醛为原料合成了酚酞苯并噁嗪中间体,并且通过热固化得到了酚酞聚苯并噁嗪树脂。
酚酞苯并噁嗪中间体热开环聚合的起始温度为225℃。
固化后所得树脂具有很好的热性能,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达291℃,5%失重温度为371℃,而且800℃氮气氛中的残炭率高达65%。
参考文献[1] G. Riess, J. M. Schwob, G. Guth, M. Roche, B. Laude. Advances in Polymer Synthesis, Polymer Science &Technology, Vol. 31; B. M. Culbertson, McGrath JE. Eds., Plenum: New York, 1985; p. 27.[2] Y. Ranjana, D. Archana, T. Garima, S. Deepak. Optimization of the process variables for the synthesis ofcardanol-based novolac-type phenolic resin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 Eur Polym J 2007, 43:3531-3537.[3] C. Martin, J. C. Ronda, V. Cadiz. Novel flame-retardant thermosets:diglycidyl ether of bisphenol A as a curing agent of boron-containing phenolic resins[J].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2006, 44: 1701-1710.[4] M. C. Wang, L. H. Wei, T. Zhao. Cure study of addition-cure-type and condensation-addition-type pehnolicresins[J]. Eur Polym J 2005, 41: 903-912.[5] C. P. R. Nair, R. L. Bindu, K. N. Ninan. Addition curable phenolic resins based on ethynyl phenyl azofunctional novolac[J]. Polymer 2002, 43: 2609-2917.[6] H. Ishida, D. J. Allen.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near-zero shrinkage polybenzoxazines[J]. J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1996, 34: 1019-1030.[7] X. Ning, H. Ishida. Phenolic materials via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sphenol-A based benzoxazines and their polymers[J].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1994, 32: 1121-1129. [8] X. Ning, H. Ishida. Phenolic materials via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benzoxazines: effect of molecularstructure on mechanical and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J].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1994, 32: 921-927.[9] S. B. Shen, H. Ishida.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polybenzoxazine composites[J].Polym Compos 1996, 17(5): 710-719.[10] S. B. Shen, H. Ishida. Dynamic mechanical and 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performancepolybenzoxazines[J].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1999, 37: 3257-3268.[11] S. B. Shen, H. Ishida.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functional naphthoxazines and relatedpolymers[J]. J Appl Polym Sci 1996, 61:1595-1605.[12] H. Kimura, Y. Murata, A. Matsumoto, K. Hasegawa, K. Ohtsuka, A. Fukuda. New thermosetting resin fromterpenediphenol-based benzoxazine and epoxy resin[J]. J Appl Polym Sci 1999, 74: 2266-2273.[13] J. Dunkers, H. Ishida. Vibrational assignments of 3-alkyl-3,4-dihydro-6-methyl-2H-1,3-benzoxazines in thefingerprint region[J]. Spectrochim Acta 1995, 51A(6): 1061-1074.Synthesis of Polybenzoxazine Containing PhenolphthaleinStructureMen Weiwei,Lu Zaijun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AbstractThe phenolphthalein based benzoxazine monomers have been synthesized using phenolphthalein, formaldehyde, and aniline. Subsequently, the benzoxazine monomers were thermo-cured to afford polybenzoxazine resin. The chemical structure was identified by FTIR and 1H NMR. The curing reaction was monitored by DSC and FTIR. The obtained polybenzoxazines showed high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291°C) and thermal stable properties. The ultimate char yield was up to 65% at 800°C under N2.Keywords:Polybenzoxazines;Phenolphthalein;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Thermal properties作者简介:门薇薇(1980-),女,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耐热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