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人—代理人模型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李华:委托代理理论综述类别:发表 | 浏览(1544) | 评论(0) 2006-10-31 22:14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specialization)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Hart and Holmstrom,1987)。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Ross.S, 1973)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
”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
一、委托代理理论基本模型近20多年来,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方法发展迅速。
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威尔逊(Wilson,1969),斯宾塞,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1971)和罗斯(Ross,1973)最初使用的“状态空间模型化方法”(Statespace formulation)。
其主要的优点是每种技术关系都很自然地表现出来。
但是,此方法让我们无法得到经济上有信息的解(informative solution)。
一种是由莫里斯(Mirrlees,1974,1976)最初使用,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79)进一步发展的“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Parameterized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这种方法可以说已成为标准化方法。
另一种模型化方法是“一般分布方法”(general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这种方法最抽象,它虽然对代理人的行动及发生的成本没有很清晰的解释,但是,它让我们得到非常简练的一般化模型。
在对称信息情况下,代理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
委托人可以根据观测到的代理人行为对其实行奖惩。
此时,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担和帕累托最优努力水平都可以达到。
4委托代理里理论

委托人(Principle)与代理人(Agent)
• 在一个契约关系中 –发出要约的一方或者主动缔约方称为“委托人” –接受要约或者被动缔约方称为“代理人”
• 经济学上通常认为代理人是一个被雇佣的、为了其他人 (委托人)的利益而进行活动的人
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le-agent theory)
对称信息模型:风险态度与企业的分配制度安排
命题2:假定代理人是风险中性的,委托人是风险规避 的,那么委托人应该以某一价格将企业销售给代理人。
对称信息模型:风险态度与企业的分配制度安排
•
对称信息模型:风险态度与企业的分配制度安排
• 如果当事人在财富、能力和信息方面没有差异,那么最佳委 托权的安排和工资形式将惟一取决于当事人的风险态度。 –越是能够承担风险的一方,就越是应该获得企业的财产权, 并由他来承担企业员工的风险。 –作为回报,承担风险的一方应该获得对员工的指挥权以及 企业收入的剩余索取权。
• 因此,完全契约理论通常认为产权结构和权威是不重要 的,因为通过契约安排总可以实现最佳效果。
契约(Contract)
• 委托代理理论把参与博弈的各方当事人放在一个委托-代理框架下处理,把所有的交易关系和生产关系抽象为
一种契约关系。
• 经济学意义上的契约范围泛指所有具有实际利益的关系。
–显性的
隐性的
存在监督时的努力与不努 力之间的无差异曲线
3 企业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对称信息模型:风险态度与企业的分配制度安排
对称的,可证实的
•
对称信息模型:风险态度与企业的分配制度安排
•
对称信息模型:风险态度与企业的分配制度安排
命题1:假定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代理人是风险规避 的,那么委托人应该支付固定工资给代理人。
信息经济学第四章_委托代理与激励(1).

激励合同以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
• 当信息不对称时,最优分担原则应满足莫里斯-霍姆斯特条件
二、 委托代理简单模型
(一). 委托-代理关系假设
一般而言,只要在建立或签定合同前后,市场参与者双 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 -代理关系。 —— 掌握信息多(拥有私人信息)的市场参加者称为代理人 —— 掌握信息少(没有私人信息)的市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
•
从A方观察,A了解B的行为原则是使其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这样,A
必须设计出一种B能够接受的合同,在该合同约束下,A必须根据B的某
些行为或操作结果给予B一个收益,这个收益额是双方事前约定的。结
果,由于A是根据B的结果向B支付合同规定的收益,这就刺激了B对经济
最大化的操作,这样,在B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约束条件下,A的效用
后所获收益不能低于某个预定收益额。参与约束条件说明代理人履行 均衡合同所获得收益不能低于某个预订收益。或者说,代理人接受委托 人合同的预期收益不能低于他在相等条件下从其他委托人获得的收益水 平。
• ——激励相容: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 • 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代理人获得预期效
模型委托人代理人行为类型或信息隐蔽行为的保险公司投保人防盗措施道德风险地主佃农努力耕作经理员工努力工作员工经理经营管理教师学生努力学习公民政府官员贪污腐败隐蔽信息的股东经理市场需求投资决策道德风险经理销售员销售策略客户信息保险公司投保人健康状况父母孩子作业情况逆向选择买主卖主产品质量雇主雇员工作能力信号传递雇主雇员教育水平买主卖主质量保证信息甑别保险公司投保人不同的赔偿办法图表22
利润的多少有关,S为的函数S S( ).C是代理人努力程度带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一、概述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
该理论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委托人)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代理人)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给代理人。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现代公司治理提供了逻辑起点,对于解决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主要源于对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需要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以减少代理成本。
这一理论不仅在公司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如公共管理、劳动经济学等,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企业理论和契约理论。
其核心理念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其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首次提出了“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
他们认为,由于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的传统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所有者可能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而经营者则可能因缺乏足够的所有权而缺乏足够的激励,因此提出了将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建议。
这种分离导致了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委托代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代理人的激励问题,以及如何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更好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斯(Ross, 1973)提出的委托代理模型,以及威尔逊(Wilson, 1969)、斯宾塞和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 1971)、米尔利斯(Mirrlees, 1974)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 1979)等人对代理人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第5章 委托-代理理论(I)(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30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思路和框架
激励相容约束: 给定委托人不能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a和自然状态θ,
在任何激励合同下,代理人总选择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 行为a,因此,任何委托人希望的a只能通过代理人的效用最大 化行为来实现。换言之,如果是a委托人希望的行动,a' A 是代理人可选择的任何行动,那么只有当代理人从选择a中得 到的期望效用大于从选择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时,代理人才 回选择a。
2、同一交易可能涉及多个模型的讨论,如雇主和雇员的关系 中,如果雇主知道雇员的能力但不知道其努力水平,是( ) 问题;如果雇主和雇员本人签约时都不知道雇员的能力,而雇 员在工作中发现了自己的能力(而雇主仍不知道),是( ) 问题;如果雇员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能力而雇主不知道,是 ( )问题;如果雇员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能力而雇主不知道, 并且,如果雇员在签约之前就获得教育证书,是( )问题; 相反,如果雇员在签约后根据工资合同要求去接受教育,是 ( )问题。
这样的定义背后隐含的假设是:知情者的私人信息影响不知情 者的利益,或者,不知情者不得不为知情者的行为承担风险。
12
二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分类
非
非对称信息发生的内容
对
隐藏行动
隐藏信息
称事 信前 息 发
3、逆向选择模型 4、信号传递模型 5、信息甄别模型
生 事 1、隐藏行动的道德 2、隐藏信息的道德风
的 后 风险模型
11
二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分类
委托人
代理人
博弈中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 与人
交易中没有信息优势的一方
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参 与人
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
信息经济学第五章 道德风险

无法观察;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不一致;代理人的收益 是委托人的成本 ❖ 例子:父母给孩子零花钱之后孩子的消费问题;北美政 府为什么不给居民婴儿抚养的货币补贴而是直接给奶粉 (金)?
2.股东和经理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1)企业的发展和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什么是企业?)
B.市场控制(经理人市场):经理市场的 声誉对经理的隐性激励
C.市场控制(产品市场):
D.银行(投资者或债权人)也会对经理的 行为有所约束
(3)其他办法
A.破产激励 B.精神上的激励 C.进一步的讨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在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上的差异(发展中国 家代理人工作为了谋生而发达国家工作和 兴趣结合在一起,所以发展中国家需要更 好更健全的激励机制解决道德风险问题)
第二节 委托-代理模型
❖ 一、模型基本设定
❖ 假设企业只有一个股东,也就是委托代理 关系中的委托人,代理人也只有一个,即 股东雇用的经理。经理可以努力工作 (e=1),也可以选择偷懒或不努力 (e=0),对此股东无法直接观察。工作 给经理带来负效用相当于数量为c(e)的货 币损失,且有:c(1)=ψ(ψ>0),c(0)=0, 即选择偷懒的经理损失为零。
❖ 此外,我们假设股东虽然无法知道经理的 努力但可以直接观察企业的产出。企业的 产出并不完全依赖于经理的努力,两者的 关系如表5.1所示:
❖ 其中,0<pL <pH <1,πH >πL 。
表5.1 不同产出水平的概率分布
❖ 假定股东风险中性,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 的股东在支付了经理的工资(w)之后获 得所有的剩余。假设经理风险规避,其效 用取决于他所得到的工资扣除了努力成本 之后的净的货币额,效用函数的具体形式 可以写为U(w-c(e)),满足U’(·)>0,U’’(·) <0。这样,当付出努力时,经理的效用为 U(w-ψ),偷懒时经理的效用为U(w)
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讲义14委托-代理理论汇总

卖者对产品的质量、进价等信息 比买者知道得多。
委托人:买者
代理人:卖者
信号传递模型
接受 状态 发送信号 提供合同 消息 不接受
自然
状态 代理人
委托人
代理人
代理人:知道自己类型,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 理人选择某种信号传递自己的类型给委托人。 委托人:不知道代理人的类型,但能观测到代理人传递的信号,在 观测到信号后与代理人签定合同。
说,信号传递模型和信息甄别模型是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两种 不同的方法。 2、习惯上,委托代理理论只是“隐藏行动道德风险”的别称, 一般说的委托-代理理论仅指这类模型。 3、故将模型简化为两类:委托代理模型和逆向选择模型。
练习
1、在公司制企业中,股东、经理、债权人、工人、顾 客、供货商称为“利益相关者”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 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特别地,解释在什么意义下可 以说“工人是委托人,经理是代理人?” 2、同一交易可能涉及多个模型的讨论,如雇主和雇员 的关系中,如果雇主知道雇员的能力但不知道其努力 水平,是( )问题;如果雇主和雇员本人签约时都 不知道雇员的能力,而雇员在工作中发现了自己的能 力(而雇主仍不知道),是( )问题;如果雇员一 开始就知道自己的能力而雇主不知道,是( )问题; 如果雇员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能力而雇主不知道,并 且,如果雇员在签约之前就获得教育证书,是( ) 问题;相反,如果雇员在签约后根据工资合同要求去 接受教育,是( )问题。
逆向选择风险
信号传递和信息 甄别
雇主 保险公司
雇主 买方投资
雇员 投保人
工人 卖方
工作技能 感染爱滋病病毒
技能和教育 产品质量和保修
二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分类
委托——代理理论

由于公众普遍利益的模糊性导致现实中 到底谁是委托者都很难确定,更不用说 有效控制代理人——即公共管理者了。
“委托——代理人理论在公共部门中的运用结果与 在私人部门中的运用结果相比较,在责任机制方 面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难以确定谁是委托人或难 以发现他们的真正愿望是什么。公共服务的委托 人——所有者——是选民,但是他们的利益非常分 散,以至于不可能有效地控制代理人——公共管 理者。对于代理人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确 定每一个委托人可能希望他们做什么。没有对利 润动机的严重影响,没有股票市场,没有可与破 产相提并论的事情。如果委托人没有适当的手段 确保代理人实现他们的愿望,代理人极少有可能 付诸行动。如果说私人部门中也存在着代理问题 ,在公共部门中则更为严重。”——欧文·休斯
在公共机构运作中,作为代理人的政治 家、官僚与专业人员依据契约为作为委 托人的公民的利益而行政。
在政府职能的实现过程中,作为代理人的 政府与委托人(国家立法机构或全体公民 、选民等)目标的部分不一致性及信息不 对称性就导致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 选择。
具体表现为政府机构或官员及政府部门雇 员作为代理人所付出的努力不足以匹配其 获得的报酬;政府机构或官员作为代理人 做出的经济决策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利益, 而不是充分考虑到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明显信 息不对称,即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动细 节并不了解或保持着“理性的无知”。
(2) 委托者的目标和代理人的目标存在 着明显的偏差 。
(3)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在报酬由 委托人支付的情况下,代理人从自身利 益出发,可能采取某些机会主义的行为 ,使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降低自己承担 的风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双方都 可能存在着不道德的欺诈行为,甚至违 法行为,而监控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又非 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