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浅析

合集下载

浅谈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浅谈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浅谈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摘要:面对黄土高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众多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是长期困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根据黄土高原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构成内涵和任务目标,提出小流域治理的相应措施。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

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小流域治理的措施,并分析了其效益。

关键词: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效益评价;综合评价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1]。

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特别是对山区森林的砍伐,破坏了原有坡地的相对稳定,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2]。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降雨、地形、土壤这些能对水土流失调控起到重要作用的自然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先后大面积推广了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其中主要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实行预防、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达到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

截至2009年,中国各级开展重点治理的小流域达7000多条,总面积20多万kM2。

小流域治理已初见成效,近年来研究小流域治理措施的效益较多。

1小流域治理的概念、目的、现状1.1小流域治理概念小流域综合治理又称流域治理、山区流域管理、流域管理、集水区经营。

其概念是: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木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因地制宜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特约]

因地制宜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特约]

因地制宜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与整治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流失面积达45.4万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为14.65万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万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

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灾害频繁、地瘠民贫,使黄河中游成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t,其中有千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10m,最高处达15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使12万km2、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

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是一项庞大、艰巨的工程,首先,黄土高原地区范围广、面积大,而且水蚀、风蚀强度十分严重。

黄河“斗水七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由于水沙情况复杂,黄河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

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

其次,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该地区地面支离破碎,千沟万壑,而且生态环境和气候恶劣,治理的难度很大。

第三,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严重失调的局面由来已久,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土流失问题和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要扭转这种局面,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协调发展,需要加倍投入,艰苦努力和长期奋斗。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1、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合理规划。

要建立各级领导任期内的目标责任制,把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效果等情况作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考核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

规划是组织实施工作的依据。

各地应在国务院水土保持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规划。

规划一经批准,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就应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认真实施,除按程序进行必要的完善、补充、修改外,不能因人事变更等情况而摒弃规划或将规划作为摆饰。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尊实摘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使得生态环境的治理得到了重视,加强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促进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制约着农业、林业以及牧业等产业的生产,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很多,要想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就要加强小流域水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制定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防止山地灾害的发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一)综合治理技术比较落后目前,很多小流域水土综合治理的方式,是植树造林等传统的方法,由于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所以只通过植树造林难以达到最佳效果,而且很多治理措施缺乏与科学技术的融合,科技的含金量较低,先进的治理技术还没有得到全面推广和使用。

(二)综合治理规划不合理在进行小流域水土流失数据调查时,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综合治理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监督管理技术比较落后,难以准确的反映出治理总体状况,综合治理没有进行延续,使得综合治理的成果没有得到巩固,产生的效果较差。

(三)资金投入不足很多发生水土流失现象的小流域,地方财政比较困难,难以实现配套资金投入,往往是工程成本比较高但实际投入资金比较少,增加了施工难度,也影响治理效果。

(四)管理不到位我国的小流域一般分布于农村,在进行综合治理时,容易与农村耕地产生矛盾,增加管理的难度,而且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各地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处理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目前还有待加强。

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一)提高科技水平我国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时,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方案,并利用先进技术,提升治理水平。

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在全球屈指可数。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植被破坏,土壤大量“石化”、“沙化”,土地退化,耕地减少,沙尘暴加剧。

同时泥沙淤积,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使得下游洪涝灾害加剧。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境内植被退化、地形破碎、土壤质地疏松,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严重的水士流失,不仅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心头之患。

加快该地区综合治理步伐,尽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对于调整优化经济区域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及其模式1.1 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鉴于陇东区和渭北区面积相对较大,资料较为完整,且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和治理模式具有较好代表性,在对初选的10多条小流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对陇东区泾川县茜家沟和宁县老虎沟两条典型小流域,以及渭北区长武试区的王东沟和淳化试区的泥河沟共4条流域进行重点剖析。

茜家沟的治理格局是塬面修条田、道路林网,坡面建梯田、防护林带和果园,沟壑是刺槐林、柳谷坊群;老虎沟则主要是以水平条田为主体的塬面防治体系,营造水保林为主体的坡面防治体系和以塘坝、谷坊、防冲林为主体的沟道防治体系。

王东沟综合治理的主要特点是狠抓基本农田建设,这不仅是正视人口增长的实际,妥善解决粮食自给的关键,而且也是控制塬面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其在各项措施中的比例呈现出稳中微升的趋势。

其次是水保林、经济林稳定扩大,比例不断提高,尤以经济林最甚。

这一方面促进林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是该类型区塬面建设和沟坡治理的重要措施。

至于种草比例相对减少,也是该类型区在选择措施过程中实事求是,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的体现。

其结果必然是有利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浅议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与效益

浅议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与效益

浅议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与效益小流域水土的流失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水土流失的一个主要因素,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实现。

近几年国家开展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将在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妥善的解决才能更好得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也才能平衡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最终营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局面。

标签: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相关对策1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由于国土涵盖面积广阔,山川河流众多,相应的小流域的数量也相当巨大,之前的经济发展当中,由于当时人们对于相关的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意识薄弱,发展了经济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包括小流域在内的水土问题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近几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相關环境问题的出现,国家已经开始提倡对小流域内的水土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并随着治理的不断深入,也在小流域水土的综合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目前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方面曾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需要进行相关的治理。

1.1 综合治理的方式较为落后在大范围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很多地区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植树造林,防沙固沙等方法,虽然大范围的植树造林工作的确能从根源上环节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问题,但是实际上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不止一种,复杂的水土流失成因,本身也在加剧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程度,同时也会给治理工作带来困难。

依靠传统的植树造林等治理手段,不仅无法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在林木未形成规模的初期,甚至本身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

也正应为这样,才需要在小流域治理方面进行新技术的引入,根据当地的情况,来选择效果比较好的方法进行治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对于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才能更好地保持住水土。

只有大范围地进行应用新技术快速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相关工作,有效地遏制住小流域内水土流失的问题。

1.2 综合治理的资金问题有待解决尽管小流域治理所涉及的区域较小,但是由于水土的治理涉及到相关的方方面面,而且,由于水土流失的相关特点,进行的水土保持工作却是一个长期的,繁复的工作。

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引言:黄土高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独特的地质、水文和生态环境特征。

然而,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导致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科研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恢复治理措施。

然而,在这些措施的背后,是否真正取得了综合效益?本研究旨在对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为今后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一个典型的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首先,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流域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资源等进行监测和分析。

其次,通过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考察水质、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最后,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定量计算生态治理措施对流域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服务效益评价本研究将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分为四大类,分别是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和气候调节功能。

通过对这四大功能的定量评估,计算出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

结果显示,生态恢复治理措施对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效益非常显著。

此外,生态恢复还能够降低气温、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的气候调节功能。

三、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在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效益的基础上,本研究还考虑了生态恢复对流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流域农业、旅游业和生态产业的调查与统计,发现生态恢复治理措施对流域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此外,生态恢复还能够改善流域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综合效益评价结果显示,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此外,生态恢复还对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研究还发现,在治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理效果的不均衡、资金投入不足等。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分析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分析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分析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与方针。

但是由于土壤侵蚀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所以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防治。

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对其水土保持进行综合治理模式分析,提出若干建议,旨在逐步优化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创新模式前言:加强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力度,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意识,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力度,并且还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便能够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具体内容,进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参与进来,共同努力完成水土保持工作任务。

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导致城市周边出现大量的乡村耕地被占用,这就会造成严重的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不良后果。

所以,必须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此来改善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健康稳定发展。

另外,由于土壤侵蚀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想要彻底改变其现状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如果能够将一些先进技术应用到其中,那么将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历史演变(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历史沿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对于水土保持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当时人们认为只要将土地上的植被进行恢复就可以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想法逐渐被证明是错误的。

因此国家开始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期能够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泥沙流入河道中,以免造成淤积等问题。

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其他有效的措施,如修建水库和谷坊等,以此来拦截水流,从而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内容在对黄土高原地区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也逐渐将眼光放到了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上。

由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不可忽视的效益,所以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引言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面临着重大难题,更是我国面临重大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壤营养物质流失,进而影响农业生产,而且还会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给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十分重要,而治理水土流失就需要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含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普遍推行,并经过几十年的治理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个治理模式。

小流域是指流域面积在5~30km2的自然闭合集水区。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水、田、林、路、园统一规划,工程、植物和保土耕作三大治理措施优化配置的原则。

它既是治理的自然单元,又是开发的经济单元,是江河与广大面上连接的纽带,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地生产生活条件,提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保住水、土、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莫定可靠的物质基础。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利于充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建设基本农田,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脱贫致富和发展上流坡经济创造条件。

扩大人口环境容量,以利于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缓洪、削峰、减沙,提高江河防洪减灾能力;拦蓄地表径流,肠养水源,以改善灌溉和人畜饮水条件,提高抗早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环境。

二、小流域治理中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1、规划设计问题工程规划设计一般经历选项(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规划报告)、小流域实施规划、单项工程设计4个阶段,前两者是宏观的、原则上的报告,后两者则是具体的报告,是实施治理措施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7-7596(2019)01-0078-02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浅析
薛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目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分析阐述各阶段发展特点,最后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B
0前言
黄土高原地区横跨我国七个省份,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流失面积最广的地区。

长久以来,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双重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愈演愈烈。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淤塞的河道也为下游带来洪水隐患,同时还严重制约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对于恢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经济落后的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模式,经过多年积累的治理经验,治理模式由单一措施治理发展为治理与发开并重的综合治理模式,文章主要探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东西可至太行山和乌鞘岭,南北可达秦岭和长城,海拔在800-3000m之间,黄土覆盖面积超过64.27万km2。

黄土高原全年少雨,夏季雨量集中,属于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表植被的严重匮乏,使得土壤缺乏一定的抗蚀性,加之夏季暴雨造成的长期水力侵蚀使得其表面分布着大量沟壑。

早期由于环保意识薄弱,黄土高原滥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状况。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有如下3个显著特点:
1)面积广: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0.9%,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贫瘠,缺乏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养分,地表植被的缺乏造成土壤保水保土能力降低,一旦遇到降雨,便会持续产生水土流失,造成恶性循环。

2)强度大: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可以达到3500t/km2-a,局部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甚至可以超过30000t/km2•a。

水土流失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密布,据统计沟壑数量高达27万条,而沟壑地带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占黄河输沙量的65%。

3)成因复杂: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成因并不相同,按照其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特征可以分为风沙区、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

不同类型区由于水土流失成因的差异,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也不尽相同。

2小流域综合治理概述
小流域是一个具备完整产沙、输沙系统的天然汇水单元,遇降雨时,地表土壤在水力作用的侵蚀下,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泥沙经沟道汇入流域,并经流域汇入更高一级别的河道中。

因此小流域的泥沙运输形式,不仅有从坡顶到坡底的垂直运动,同时也包括从沟头至沟口的水平运动⑴。

因此,针对小流域产沙、输沙特点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掌握小流域内的土壤侵蚀规律,为小流域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因地制宜的治理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

[收稿日期]2018-12-20
[作者简介]薛梅(1986-),女,陕西子洲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利工程。

—78—
当今小流域治理是以治理水土流失为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将农、林、牧、渔相结合,合理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在治理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发展生产、提高当地经济收益,实现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核心思想。

以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为例,其流域面积约为8km?,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后,改善了当地土地利用结构,恢复了地表植被、同时大力发展林业和养殖业,经多年治理,流域含沙量和输沙量均有明显减少,并带动了当地经济更加合理发展,因此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有效方针。

3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就开始以小流域为单位展开水土流失治理以及相关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小流域综合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根据小流域综合治理各时期的发展特点,大致将其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一70年代末。

这一时期,对于小流域的相关研究属于起步阶段,专家学者在黄土高原绥德、天水、西峰三个水土保持实验站点选择典型小流域布设观测点,针对土壤侵蚀模式、产沙输沙形式、水土流失规律、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数据资料。

同时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并布设了大量的工程措施,如水坠坝、机修梯田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果,但这一时期的治理模式较为单一。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T0年代末。

8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视,专家学者们通过早期的工作总结,正式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并开始试点工作。

这一阶段小流域综合治理以保水保土为目标,根据以往野外观测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分析其水土流失特征,因地制宜的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措施类型也从单一的工程措施逐步拓展为工程与植物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在治理的过程中,专家学者们意识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结合了生态、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并由此提岀了小流域生态经济理论。

实践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不应局限于传统的防治型,还应结合经济效益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水土保持措施效益。

第三阶段为21世纪初期至今。

经过近20a的发展,小流域治理逐步趋于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治理模式,真正实现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其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①措施布设方面,由传统的工程搭配植物措施的方式,发展成结合农、林、牧、渔等综合的、系统的治理模式,不仅解决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问题,更是注重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现象,从根本改善区域内整体生态环境;②经济效益方面,寻求水土保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不盲目的偏向任何一方,将治理与开发的治理理念贯彻始终,使小流域综合治理朝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③国家政策方面,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开放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以多模式、多渠道的形式积极参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种方式使得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也提高了环保意识,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来。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企业和群众,都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做岀了杰出的贡献。

近年来,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针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特征开展的相关研究,包括小流域侵蚀类型、小流域泥沙输沙比、土壤侵蚀规律等方面,掌握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才能更好的制定治理方案;②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强调人居景观的相结合,加强生态修复的理念,使得生态环境和谐发展;③“3S”技术的引用,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区域内水土流失的规律、建立水土流失模型、了解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流域内水土流失的变化等等,这种转变可以更好的掌握小流域内水土流失的成因,使得治理效果更加科学和符合生态、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求。

4结论
黄土高原的治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对小流域综合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流域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还应改善区域人居环境,发展当地经济,不仅如此,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契机,推动环境、经济的发展,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斯向宏,彭文英.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思想体系的发展
[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04):37-43.
—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