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国哲学史》考点与考研真题题解
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章节题库二、简答题1.谈谈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学说出现春秋时期。
(1)雏形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在西周都城镐京附近发生了地震,太史伯阳父指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上》)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的次序,人事秩序出现混乱就会引发天地之气呈现失序状态。
他认为天地之气分为阳气和阴气,地震的成因就在于阴阳两种气、两种力量失去了其固有的秩序,即阳气被阴气压住后,伏在地下不能上升、散发,从而导致了地震。
(2)观念的出现“气”与“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
春秋时期普遍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以“气”与“阴阳”的范畴来阐释宇宙的秩序与关系,说明宇宙之生成演化。
2.简论孔子的“正名”思想。
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是其提纲挈领性的政治思想。
(1)提出春秋后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礼崩乐坏,且不断发生臣弑君、子杀父的暴行。
对此,孔子力图恢复周礼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秩序,而其首要任务是“正名”。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内容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为君者应该有“君”的样子,为臣者应该有“臣”之样,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父子亦如此。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包含了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君、臣、父、子皆是社会关系中的名,都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正名”思想的涵义就在于此。
(3)意义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应当与实际事物相符,具有一定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意义。
中国哲学考研类型试题整理(中哲篇)

名词解释离坚白淮南格物万理具于一心通为天下第一要义心斋人副天数独化道统格物三世说即万物之自虚理一分殊至良知俱分进化正名反者道之动春秋繁露言意之辩西铭六经注我致良知孔子改制考天演论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齐物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虚一静因内籀外籀人副天数神灭论太虚即气理一分殊四句教绝四四德四几玄同奇正相生人副天数形神相即凡象皆气宙轮于宇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言立三表辩无胜静因之道物不迁言尽意神灭论一物两体理一分殊淮南格物道法自然形神相即一物两体至良知气者理之依反者道之动合同异生之谓性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以说出故六派七宗守真存一(守一存真)命不在天而在其人知行常相须以说出故崇本举末能必副其所天人三策以无为本形质神用辨名析理形神相即法与时变济有者皆有道统说论衡独化言意之辩天人不相预以心原物休符不于祥於其仁崇有论得意在忘象独尊儒术《礼记》谶纬崇本举末习与性成体用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心原物圣人体无一故神两故化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三表四端心斋齐物论即万物之自虚理一分殊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张载王阳明民生史观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道德经》公孙龙天命之谓性斗莦之性裴頠天人交相胜四法界严复《虺书》《齐物论》五行相克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质神用得意忘象血气心知八识般若《仁学》《新理学》《大学》鹅湖之会王艮兼爱天人感应气质之性托古改制为仁由己道法自然言必立仪言尽意论物不迁论格物至知知行合一知难行易论六家要旨明儒学案贞元六书论衡正蒙东西均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墨子的义荀子的虚一而静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王充的疾虚妄王弼的贵无僧肇的物不迁方以智的合二而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二和与同异,可否相继知己知彼,胜乃不殆三代相因,损益可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人之性恶,化性起伪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神形相即,形质神用静者静动,动静皆动论六家要旨明儒学案正蒙东西均白马非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浩然之气绝地天通否极泰来温故知新道法自然虚壹而静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三表效验无为中庸有无离坚白道统论抱法处势五德始终化性起伪天人相分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涤除玄览克己复礼为仁尽心知性知天参验制天命而用之兼爱天人合一有待无待名实三玄葛洪业报轮回相竞以器《论六家要旨》独化二谛贵无止观实相不真空性三品天人交相胜还相用言尽意论形质神用人副天数唯识无境《坛经》《封建论》天不变道亦不变一物两体阿赖耶天人感应六相圆融自生而必体有叶水心三纲领八条目心外无物理一分殊致中和心学无极而太极易简工夫事功学派童心即真心张载王阳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传习录》《西铭》泰洲学派质测即藏通几经世致用以理杀人知难行易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俱分进化质力相推三世进化尚力非命法无顿渐托古改制天命之性民生史观公羊三世说《严译名著丛刊》三民主义《新学伪经考》心力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中和正始之音涅盘《传习录》知难行易《论语》兼以易别生之谓性不真空心外无物一阴一阳之谓道逍遥游白马非马六相圆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三表法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天行有常不真空民胞物与格物致知天人合一谶纬中体西用五德三教北宋五子反者道之动十翼仁内义外无故从有故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三惑泰定识体《七略》见分相分真唯识量《六逆论》新故相除元亨利贞为性者五法行法弛敬除其舍仁以通为第一义心力内籀外籀简答题* 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 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 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 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 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 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1.简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
[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1)经世致用思想兴起的原因明末,汉族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明亡的教训。
在思想领域,人们反思的矛头指向了宋明理学及陆王心学,认为他们空谈性命而不务实事。
“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
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民族、法律、人情、风俗、科学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颜元、李塨、方以智、戴震等。
(2)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内容①气论哲学的兴起反思思潮的总体走向是对宋明理学超越追求的一种拨正,所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一致强调现实关怀,注重经世致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转向是以从理到气、从超越追求到现实关怀为标志的。
无论是王夫之、方以智,还是对王学一直情有独钟的黄宗羲,都转向了气,都强化了对气的论证。
清代哲学大体上都是以气论为基础的,这不仅包含着一种本体论的转向,更重要的则表现了一种立足于现实关怀以重新确立超越追求的指向。
如王夫之“以气释理”并坚持“据器以出道”时,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本体论的确立,同时也表明其力图通过器识、历史以重新探索道之超越指向的趋势。
②提倡个性解放的新道德a.在关于理欲、情理、义利、个体与类的关系的讨论中,这一时期的学者集中表达了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理欲观、新情理观、新义利观以及关于个性解放的论说。
从泰州学派到李贽及李贽的众多崇拜者,都要求冲破禁欲主义,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天理”说对人性发展的宰制,批判道学末流的虚伪,主张“自然之性乃自然真道学”,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08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09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1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7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8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2019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中山大学科目代码:科目名称:考试时间:二00八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手;考试并题811!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神与在答愚(E上,中国哲学史专业试题:誓在试炒舐上的不得分!清用:苣、剧色显水董嵯偎珠链炸答. 1月20日下午:答由写请岛号,不她息.一、释词(每题S分,共50分)1、无为2、尚同3、中和4、谶纬5、得意忘象6、阿赖耶识7、太虚即气8、慎独9、三世说】队俱分进化论二、辨析(分析下面各段话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派归属"每题I。
分.共40分)】、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力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至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么世或谓罔两持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聪?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无主,而物各自造。
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3、城墓兴哀宗插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税至沧溟•水,筝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太,支离事业竟浮沆■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R今.4、理也者.情之不走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凡有所施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此施于我.能受之乎?凡宥所责于人,反躬而附思之,人以此说于我,能尽之乎?以我紫之人,则理明.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餐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三、枪述〈每题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论述题) 【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1.程颐“涵养须用敬”的修养方法[南开大学2015研]答:涵养须用敬是北宋理学家程颐的修养方法,意为修养心性须以敬为首要之功。
(1)“识仁”尽心首先必须“识仁”。
仁只有在诚敬中体认,使道与物、仁与事浑然无对,这才是真正的识仁。
诚是主体在识仁过程中的一种真实不妄,纯以天理为“默识”根据的修养工夫或心灵状态。
在这种工夫或心灵状态中,天人一贯,内外相合,没有人我、道器、理事的区别,而纯任仁的流行、仁的朗现。
诚道,也就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道。
主一之谓敬,敬是中正不偏、纯一不已之心。
“诚为统体,敬为用”,敬的作用指向诚自身。
能诚敬则能识仁,“学要在敬也、诚也,中间便有个仁”。
(2)“定性”仁是天理,仁是性本,识仁还必须“定性”。
程颢认为,定性的根本原则是“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这其实是根据天理、天性的特点,认为定性之定,不是在死静不流之中的定,也不是有造作、有分别、有心计之定,定性必须不论事物之动静,不分人物之内外,不作有心的亲疏之分。
只有在这种自然而超越的定中,天性才呈现出其一般性来。
由此程颢主张去除自私用智和喜怒于心的有意求定,而主张以自然明觉、澄然无事的忘心人定,洞见心性之本然。
(3)“涵养须用敬”程颐在工夫论上与程颢基本相同,主张诚敬与“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道,不过他对“敬”的一面尤为强调,认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程颐常说“主一之谓敬”,这种内恭其心、外肃其容的专心刻意之敬,似与程颢自然而为的诚敬工夫论不同。
此外,程颐还认为学问贵在自得,须“默识心通,诚意烛理”,以心识性,以意明理。
程颐突出了心作为思体而格物穷理的一面。
2.二程“天理”“格物”思想的异同。
[武汉大学2015研]答:(1)二程“天理”思想①“理”的内涵二程兄弟以“理”作为他们学说的最高范畴。
理包括自然界具体事物之所以然,就是物理;理还包括人类社会具体事物之所当然,即伦理;同时理还可以与性连用组成“性理”,“性理”表示人的本质。
中央民族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611中国哲学史

中央民族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科目名称:611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四句教
2.虚壹而静
3.坚白论
4.极高明而道中庸
5.内圣外王
二、简答
1.简述孔子实行仁政的途径
2.简述老子的道本原思想
3.简述范缜的神灭论
4.简述对“太虚即气”的理解
三、阅读材料
1.《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一一顺炎武《廉耻》
1)句读
2)翻译
3)谈对你的启示
2.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1)句读
2)翻译
3)解释这段话
四、论述
1.论述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及详解)-(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编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一、填空题1.宋初三先生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胡瑗;孙复;石介2.在宋明理学中,理的意义可以分为五种:宇宙的普遍法则,可以称为______;人性的理可以称为______;伦理与道德规范的理可以称为______;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可以称为______;作为理性的理,如在理气相胜问题中的理,可以被称为______。
【答案】天理;性理;伦理;物理;理性3.宋明时期,知识分子把注意力由唐代注疏______改变为讲求______,由尊崇______变为尊崇______。
【答案】五经;四书;周孔;孔孟4.周敦颐提出了______的思想,即如何了解颜回在贫困中保持心灵快乐的问题,对二程有重要的影响。
周敦颐还提出了______的命题,认为一个人应该把成就圣贤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答案】“寻孔颜乐处”;“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5.邵雍的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
【答案】《皇极经世书》;《击壤集》6.邵雍思想体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有一个象数学的特征,故有人称其学为______。
邵雍的宇宙推演程序被程颢称为______,宇宙终始过程被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
【答案】数学;“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元;会;运;世7.用王安石的话说,他的宇宙生成脉络是“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
两是指______,三是指______,五是指______。
【答案】阴阳;冲气;五行8.张载因久居陕西凤翔府郧县横渠镇讲学,所以后人称他为______。
张载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______,其哲学以______为根本。
张载学问的宗旨可以用______来概括。
【答案】横渠先生;关学;气;“知礼成性,变化气质”9.二程创立的道学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对立面的。
【答案】辞章;训诂;佛老10.朱熹字______,号______,师从杨时再传弟子______。
202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基础考研初试试题真题

202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基础初试试题业务课名称:中国哲学史基础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一、名解(10*5)1.五经2.四端3.性三品4.阿赖耶识5.格物致知二、翻译评析(15*4)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
请问: 夫造物者有耶?无耶? 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
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
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
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
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也。
4.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
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都只在此心。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三、论述(40 分)先秦时期百家在白马非马的问题上进行过许多讨论,论述以下各家观点及其联系1.“马者,所以命形也。
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
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
无去者非有去也。
故曰:白马非马。
”------《公孙龙子》2.“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3.“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
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
获,人也:爱获,爱人也。
臧,人也;爱臧,爱人也。
此乃是而然者也。
获之亲,人也;获事其亲,非事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中国哲学史》考点与考研真题题解
中国哲学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1.1考点归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之一。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孔子在对于周礼的研究和思考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命”“仁”“德”“治”四者的特殊联结,是其哲学的基本进路。
一、“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孔子观念的集中体现。
1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
(1)从“天”到“命”的观念演变过程
①夏、商、周三代人们的天命观
a.殷商人:最高主宰者是“帝”。
b.西周人:最高主宰者为“天”。
c.春秋时期:“天”的主宰地位遭到了怀疑,其人格神的色彩日渐淡化。
②孔子对“天”的理解
a.“自然之天”。
孔子提及“天”,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价值之天”。
孔子自称“天生德于予”。
③孔子对鬼神的存疑态度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2)“命”的概念
“时命”与“天命”。
孔子认为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命”,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
①“时命”为盲目的,它构成为人的一种外在限制。
孔子承认“时命”,但拒绝消极等待,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它是人价值信念的终极源头。
孔子承认“天命”为价值的源头,讲“天命之谓性”。
2“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
“仁”从字源看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
孔子强调以行“仁”为己任,至于“死而后已”,其“仁学”具有如下特征:
(1)“仁”的情感性
孔子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主张“仁”从孝悌引发,以孝悌为本,并将“爱”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
(2)“仁”的普遍性
孔子认为人不仅都有亲亲之情,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人又都有可能将这种亲亲之情向外推开。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3)“仁”的族群本位性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个人的本质是被放置在族群关系中予以定位的,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亦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4)“仁”的践行
孔子推重“仁”的践行,注重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
关注于日常行事,处处指点为“仁”。
二、“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孔子认为一个人对于父母兄弟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孝悌,对邻里、乡亲以至社会他人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信义,这便是“为仁”。
由于“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1“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
孔子认为仁者要把“仁”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智者要把“仁”作为自己的事业成就之方,他们都具有或应该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
这包括:
(1)道德义务的意识
“仁”的精神是“爱人”。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就是一道“绝对的命令”,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
(2)道德责任的意识
“仁”的体现是“忠恕”。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道德自律的意识
“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主张对欲望要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
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2“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仁”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它贯彻在具体的实践之中,在随处指点“为仁”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1)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十分重视“孝悌”的作用。
①“孝”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尊重,“敬”更为重要。
②“悌”是指敬爱兄长,也泛指敬重长上。
(2)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提出“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
①“恭”即恭敬,恭敬地对待他人,就不会遭受侮辱。
②“宽”即宽厚,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
③“信”即诚信,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④“敏”即快捷,勤勤恳恳,做事干练,就会取得好效果。
⑤“惠”即慈惠,给人以好处,就能使用人。
(3)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提出“中庸”概念,即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
把其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
①“中庸”的基本内容
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
②“中庸”的要求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
③“中庸”的实质
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他主张“和”是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最终达到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
3“仁”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要从身边做起,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
(1)“求之于己”
孔子认为“为仁”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别人。
(2)“笃信好学”
孔子强调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他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