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笔记 张鸣 by李康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官制(中央地方,运行体制和官员选拔任用体制),兵制,政治文化,其他

开篇语:

中国有过一段很长的封建时代,其核心是宗法制与分封制。随着战争与实利主义的兴起,分封制瓦解,华夏转向中央直接统治的君主制与官僚制(秦汉)。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在贵族消亡后散落民间,成为小农社会共同体的粘合剂。

(魏晋南北朝:贵族与皇权,未提及)

官僚体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分为两大子问题:选举(察举辟除,九品中正,科举,etc)与权力制衡设计(三公九卿,三省六部,etc)。

皇权专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另一大基本特色,皇帝总是试图直接统领官僚体系。两者的间接沟通衔接,孕育出宦官、外戚等利益集团。

官僚体系着眼于能力,皇权专制着眼于血缘,两者存在结构性冲突——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基本切入点

古代政权组织,无力长时间控制县乡以下的百姓,也没有强有力的税收制度。中国的乡里制度,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政治文化的角度:道与术。

道意味着文治精神,重点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推行(教化)。

术则意味着权术,在文治的背景下,意味着以重文轻武的原则压制军队;而在文官内部,则设立监察等制衡。古代制度的执行,衙门是关键。

绪论:

政治制度:国家阶段,决定人们相互政治关系的人为设定的游戏规则。

政治制度史:制度变迁的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重揭示历史逻辑而非堆积史料。

研究对象:1.政治组织框架与政治文化变迁;2政治运作规则与机制;3社会权力结构变迁研究方法:1.制度主义(交易成本);2历史主义(时间轴上的历史逻辑)

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1.国家起源假说:契约说(合作需要,权力来自人民)、冲突说(国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统治阶级固化既得利益的工具)、贸易说(交易成本,和契约说一脉)、水利灌溉说(东方专制主义)、圣人造福说、战争说(赵鼎新和查尔斯蒂利)

2.封建时代(主要为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官制,意识形态(天命,追远,礼乐,亲德)

3.总结:封建制的特点:依赖宗法血缘纽带,间接统治——好处是统治成本低,坏处是诸侯高度独立,一旦王室军力衰微,诸侯之间的纷争便不可避免;而且,宗法分封需要土地的不断扩张,当扩张停止后,为了分封需要,王畿就不断减少,长久必然导致王室的衰弱。

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1.春秋:

——礼崩乐坏(王室失去对诸侯的控制,礼乐僭越普遍、诸侯内部宗法秩序混乱——诸侯与士大夫之争,孔子所谓乱臣贼子)

——春秋五霸,重整秩序的努力(“尊王攘夷”的旗号)

——士阶层的崛起:宗法制下的官制衰微,加上诸侯纷争对人才需求大,底层贵族(士)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与此同时,各国官制逐步脱离世卿世禄,开始转向国军雇佣职业官僚。

2.战国

——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打破世袭贵族,建立专制军权和编户齐民的绝对主义国家 ——军制:步卒兴起,军功晋升途径

——政治文化:法家独大

3.秦帝国

——皇帝制:一整套皇帝独享的符号与礼仪体系

——铲平贵族政治:平民可以凭借军功或者其他才能获得爵位,大夫的爵位和财产可以被皇帝任意剥夺而且不再世袭。天下只有皇帝一家可以世袭。

——郡县制:直接统治取代间接统治,官僚系统的发展

⎪⎪⎪⎪⎪⎪⎪⎩

⎪⎪⎪⎪⎪⎪⎪⎨⎧⎩⎨⎧⎪⎪⎪⎪⎪⎩⎪⎪⎪⎪⎪⎨⎧⎪⎩⎪⎨⎧县:县令内史)郡:郡守(京师主官位地方列卿:略,功能同上管皇帝家事九卿:略,基本上是掌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丞相(行政)三公:中央秦朝官制 政治文化:以吏为师(文化禁锢,使社会只有文吏有文字能力)

4.汉帝国

——郡县制的最终确立:一开始时分封制,但是与大一统格格不入,花了四代削藩,先是韩信等异姓王,然后是刘濞等同姓王(韩信等的冤死有制度必然在里面)

——皇帝制度的健全:名号,后宫,东宫(太子)、宦官(至东汉而成为一种制度性势力) ——官僚体系:

⎪⎪⎪⎪⎪⎩

⎪⎪⎪⎪⎪⎨⎧⎪⎩⎪⎨⎧⎪⎪⎩⎪⎪⎨⎧⎪⎩⎪⎨⎧皇帝侍从到权力顶峰领衔,成为外朝官,达尚书台:东汉时由太尉亲卫武将中朝官:宫廷内办公上加一级:州地方:西汉同秦,东汉列卿痕迹九卿:仍有皇帝家臣的被尚书台架空,改名三公:西汉同秦,东汉中央外朝官

——选举制度:察举(郡国推荐,自下而上,e.g.举孝廉)与征辟(自上而下选拔,主要是辟除,即公卿二千石选拔自己的属吏)

——官员任用考核制度:任用收归中央(避免地方主义);考核:上计(地方定期汇报工作) ——意识形态:太学和儒教

——监察制度:汉代为御史台,御史大夫之下实际负责人为御史中丞。位卑而权重,是监察官的特点。功能有:维护王朝秩序运转,主要是看护礼制、揭发枉法官吏、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效忠;王朝权力的制衡(制衡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根本性作用) ——兵制:史家评价极高——效率(抵御外敌)与效忠(防止叛乱)的平衡。

分为中央兵和地方兵,互不统属,互相制约,而且各自内部由于分化,部队之内有亲和力,部队之间则难以合作

⎪⎪⎩

⎪⎪⎨⎧⎩⎨⎧⎩⎨⎧:单郡实力远逊中央军

边防军郡国军地方军队)作(东汉多了宦官的军:来源不同彼此无法合南军北军中央军 ——政治运作机制:行政中枢是行政首脑及其属衙,开始是丞相,后来是领尚书事的大将军和太尉,皇帝逸而宰相劳。地方通过上计定期汇报工作,监察御史(刺史)监督工作虚实。重大事务决策由皇帝主持的御前会议作出,一般事务由宰辅会议作出,在决策倾向上,皇权和相权旗鼓相当。

第三章 贵族和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官僚门阀化(累世公卿),地方政治豪强化(家族把持地方政务)——政治贵族化 曹丕改革:九品中正制。

西晋的努力:互调式;分封复古

——官制变革:

中央机构的权力新均衡:中书出令,门下审核,尚书台变为纯粹的行政执行机构,内部开始有了粗糙的分工细化。

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由于地方割据行政区划大大增加;而乡里为了避难出现了宗主督护制。国家承认乡里堡垒的自治

——军制:私人化(曹操士家制,以家属为人质防止士兵出逃,要求兵户世代为兵);后来的军队私有化,造就了一批军事贵族,压制着门阀。

——政治文化:玄学、佛学盛行,士大夫耽于清谈,耻于为政。结果中央高级官员不管事,大权旁落于低级属员。

在这种情况下,门阀贵族兵权旁落于军事贵族,政权旁落于下属小官吏,而且自身政治能力极度退化,最终自己埋葬了自己。

大一统的官僚帝国和贵族制本质不相容,前者需要保证足够纳税平民确保国家实力,同时保证官员体系的流动性,后者则兼并农户而且世袭爵位。门阀政治作为官僚政治的的一种畸变,早晚会因为官僚帝国的自身逻辑而孕育出自己的敌人,走向灭亡。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

1.隋朝创制:三省六部、科举取士、整饬行政区划、府兵制、整顿律法

2.唐朝的继承

——三省六部制:宰相集体议事制(三省长官在政事堂集体讨论决策,各省副职成为各省实际负责人)——皇帝逸而宰相劳

——科举制度:主要科目是明经(儒家经典)与进士(初为策论,后为律诗) 科举评价:最大的好处就是削平门槛,打破士族对官职的垄断,实现社会的人才流动。其次就是刺激了诗歌的兴盛。再者就是改变了乡里的文化结构,乡人开始终学问而轻出身。坏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