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秧田各项技术标准
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

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是指按照科学的管理原则和方法,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水稻生产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标准化的栽培措施和技术。
下面将介绍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几个方面。
一、育秧技术:1.选用良种:选择抗倒伏、耐病虫害、丰产性好的优质稻种,确保基础种子的质量。
2.合理播种:按照适宜的播期和播种量进行定植,控制种子与土壤的接触面,提高出苗率。
3.科学培育:加强管理,及时浇灌水分,控制秧田水位,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合理施肥,充分进行通风,防止秧田发生病虫害。
二、田间管理技术:1.土壤改良: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水稻需要,配制合理的化肥和有机肥,保证养分的供应。
2.灌溉技术:合理控制田间水分,根据水稻生长的需要进行适时灌溉,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防止干旱和涝灾害。
3.杂草防治:定期进行除草,采用物理拔除、化学除草剂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方式,控制杂草的生长,减少杂草对水稻的竞争。
4.病虫害防治:按照病虫害发生规律,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种植抗病虫害品种、合理病虫害防治药剂的使用,采取灯光诱捕、陷阱和黄板等生物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并治理病虫害。
三、高效施肥技术:1.合理施肥量:根据水稻生长的需要,科学配制施肥方案,合理确定施肥量,进行底肥、追肥和叶面喷肥等施肥措施。
2.精确施肥:针对土壤特点和水稻生长需求,采用分层施肥、条施肥、穴施肥等精确施肥方式,避免肥料浪费。
3.绿肥技术:合理利用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水稻的养分利用率。
四、综合治理措施:1.科学轮作:采用多年轮作,合理配置作物,减少连作障碍,增加水稻产量。
2.优化密植:根据土壤和水稻品种的特点,合理确定植株密度,增加水稻穗数和产量。
3.田间技术措施:如深耕整地,保持田面平整,增加光照强度;合理间作,减少病虫害发生;加强管理,及时处理病虫害、灾害等问题。
以上就是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简要介绍,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栽培措施,可以实现水稻产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为农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水稻秧田各项技术标准

水稻秧田各项技术标准一、置床标准旱整地旱做床,秋季做床使床面平整细碎、土质疏松,摆盘前置床要达到高、深、干、平、直、净、齐、碎、实九字标准,即:高:置床高出地面20~30厘米,确保旱育秧;深:置床化冻深度30厘米以上;干:置床干爽达到旱田干土标准;平:每10平方米内高低差不超过0.5厘米;直:置床边缘整齐一致,置床中间及四周砖道要直,每10延长米误差不超过0.5厘米;净:床面干净,无直径大于0.5厘米的石块,无长度大于5厘米的草根等杂物;齐:砖道摆放整齐、砖面平整,与秧盘之间高度在2厘米左右。
碎:床面土壤细碎,无直径大于0.5厘米的土块;实:置床上实下松,松实适度一致,人踩无脚窝。
二、置床调酸、施肥、消毒置床在摆盘前一定要先测定pH值,尤其是新建育秧基地的置床,当置床pH值高于5.5时,一定要进行调酸、消毒和施肥(不使用壮秧剂代替),具体方法是:1、调酸。
做床时先测定置床pH值,然后用固体调酸剂按使用说明用量(以有机固体调酸剂秀地为例,置床pH值7.0以下时,360平方米标准棚用量15公斤,pH值7.0以上时用量20公斤),拌适量过筛细土后均匀撒施在置床的表面,耙入土中0~5厘米,使置床pH值在4.5~5.5之间。
2、施肥。
与调酸同时,每100平方米施尿素2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硫酸钾2.5公斤,肥料粉碎后拌适量过筛细土均匀施在置床上,并耙入土中0~5厘米。
3、消毒。
调酸施肥后,每100平方米再用3%育苗灵或3%育苗青1.5~2.0升,兑水5~10公斤喷施于置床上进行消毒。
三、营养土配制技术标准1、以机插盘育苗盘土厚度2厘米,每盘土重3公斤为标准,每平方米6盘,需营养土18公斤。
2、按照每袋壮秧剂的育秧面积,确定每袋壮秧剂需要混拌过筛细土量。
如某壮秧剂“机插盘育苗:每袋15公斤用于50平方米苗床”,则此壮秧剂每袋15公斤需混拌过筛细土50平方米×18公斤/平方米=900公斤。
3、配备准确的称量过筛细土的器具,先将一袋壮秧剂与需要混拌过筛细土总量的四分之一混拌均匀做成小样,再用小样与剩余四分之三过筛细土充分混拌均匀。
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

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是指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规范,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达到提高产量、保证品质和节约资源的目的。
下面将从土壤选择、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
1. 土壤选择:选择适宜的水稻生长的土壤,一般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pH值在酸性-中性范围(5.5-7.0)。
如果土壤酸性过高,可以通过添加石灰等中和土壤酸性。
土壤中要有足够的有机质,可通过施加有机肥进行增补。
2. 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的高产、抗病虫、优质稻种。
常见的水稻品种有籼稻、粳稻、糯稻等,根据种植区的需求来选择适宜的品种。
3. 田间管理:包括整地、秧田、育秧、种植和间苗管理等。
整地时要进行彻底翻耕,翻耕的幅度要达到10-15cm,以便改良土壤结构。
在秧田和育秧时,要注意选择健康的种子,进行合理的育秧,保证种苗的质量。
种植时要注意栽植深度和行距,保证每株水稻之间的距离适中。
间苗管理包括杂草的防除、病虫害的防治等。
4. 水肥管理:水稻是水生植物,要合理管理水分,保证水稻生长的需要。
一般采用保水、保肥、节水的原则,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要进行浇水。
施肥要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需要进行,注意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微量元素等。
同时还要注意浇水和施肥的顺序和时机,避免浪费。
5. 病虫害防治:水稻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对病虫害进行合理的防治,有助于提高产量和减少损失。
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根据病虫害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
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使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得到适量的水分、合理的施肥和病虫害的防治,达到稳定增产、优质稻米的目的。
也要注意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荷。
这些措施对提高水稻产量、保证稻米品质和保护生态环境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栽培技术要点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正确的水稻栽培技术对提高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水稻栽培技术要点,以帮助农民朋友们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1. 掌握适宜的育秧技术水稻的育秧阶段是确保高产稻田的重要环节。
在适宜的育秧环境下,水稻幼苗能够迅速生长,根系发达,为后续的生长和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选择优质水稻种子,对于适应当地气候和产量要求有一定了解,选择适宜的品种。
其次,选用优质的肥料和合适的浸种液,保证种子浸泡3-4小时。
最后,要注意育秧田的整地和排水,以防止积水和倒伏。
2. 合理施肥,提高产量水稻的营养需要主要通过土壤供给,因此合理的施肥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进行土壤肥力的测定,根据结果补充适宜的肥料。
其次,要注意施肥的时机和剂量。
一般情况下,秧田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要根据水稻生长的需要进行科学施肥。
最后,施肥要分散、均匀,尽量避免肥料积聚。
3. 管理稻田水分,提高抗逆性水稻是水生作物,稻田中的水分管理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在旱涝等环境压力下,水稻的抗逆性能发挥重要作用。
稻田的灌水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度早灌、少灌多次,保持稻田湿润。
当水稻拔节至抽穗期时,要进行深灌浅灌交替的管理,以保持地下水位适宜。
在干旱条件下,合理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等,以减少浪费和提高用水效率。
4. 加强病虫害防治,保证稻谷质量水稻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危害,因此及时科学的防治措施不可或缺。
首先,要做好病虫害的防御预案,参考农业部门的防治指南,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其次,要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
通过定期巡田,发现病虫害的早期迹象,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最后,要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遵循农药使用安全规定,以保证农田生态环境和粮食质量。
5. 种植密度和间距的调控水稻的种植密度和行距的调控直接关系到产量和质量。
一般情况下,每667平方米种植水稻的数量在15000-25000株之间。
水稻壮秧标准

水稻壮秧标准
为了保障水稻的高产和优质,规范化壮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水稻壮秧标准:
1.选用适宜的地块:应选用肥沃、排水良好、土壤深厚、微酸性的土地作为水稻壮秧地,避免选择有病、虫、草害的土地。
2.浸泡种子:用干净的水将种子浸泡2-3天,每天更换一次水,浸泡后取出晾干备用。
3.控制种子的密度:每平方米控制在300-400粒之间,以保证养分的充足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4.适当施肥:在壮秧期间追施一次适量的基肥,每亩用尿素10-15公斤,复合肥40-60公斤。
5.保证充足的光照:水稻壮秧期间光照充足为关键,应保证每天6-8小时的光照时间,避免拔节不良。
6.注意定植时间:水稻壮秧期最好选在3-4月份,天气温暖、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水稻生长。
以上是水稻壮秧的标准,按照以上要求进行壮秧,可以保证水稻的高产和优质。
- 1 -。
水稻种植技术标准

水稻种植技术标准一、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和市场需求的水稻品种。
要求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性。
二、土地准备土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灌溉方便的耕地进行水稻种植。
土地整理:在种植前进行土地整理,包括翻耕、碎土、平地等,使土地达到松软、平整的状态。
施基肥:在土地整理后,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或复合肥,以提高土壤肥力。
三、育苗技术苗床准备: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育苗场地,进行深翻、碎土、平整等工作。
种子处理: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种子,进行晒种、选种、消毒等工作,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能力。
播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一般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宜。
播种时要保证苗床湿润,播后覆盖一层薄土。
苗期管理:在苗期要保持苗床湿润,及时进行除草、防治病虫害等工作,以保证幼苗的正常生长。
四、移栽技术移栽时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移栽时间,一般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宜。
移栽方法:采用带土移栽或无土移栽等方法,保证移栽后幼苗能够正常生长。
移栽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等因素,确定适宜的移栽密度,一般以每亩1-1.5万株为宜。
五、肥水管理施肥:根据水稻的生长特点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科学施肥。
一般采用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方式,以提供全面的营养元素。
灌溉: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需水规律进行科学灌溉。
在生育期要保持适宜的水层深度,以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六、病虫害防治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病害防治:针对水稻常见的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等,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同时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主要虫害防治:针对水稻常见的虫害,如螟虫、稻飞虱等,可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同时加强田间监测,及时掌握虫情动态。
七、收割与储存收割时间:在水稻成熟后及时进行收割,一般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宜。
农场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

农场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一、土壤准备1.选择种植土壤:选择肥沃、排水好、土层厚实的土地作为水稻种植基地。
2.耕种准备:在播种前进行深翻耕种,犁翻至30-40厘米深度,翻耕后进行平整,消除土壤硬塊和播种前的杂草。
二、播种阶段1.选择优质种子:选择外观饱满、无病害的优质水稻种子进行播种。
2.适时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播种日期,通常是春季或秋季。
3.播种方法:采用直播法进行播种,每亩播种量为150-200公斤。
三、田间管理1.种植密度:根据水稻品种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每亩密植30-40万株。
2.施肥方法:根据土壤质地和肥力情况,进行适量施肥。
整地前施基肥,分蘖期和灌浆期适量追加追肥。
3.病虫害防治: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定期巡查水稻田,发现病虫害及时喷洒杀虫剂或药剂进行防治。
4.浇水管理:稻田保持适度湿润,每次浇水深度约为5-8厘米,以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四、收割与后续处理1.收割时间:根据品种的生长周期和水稻籽粒的成熟度选择合适的收割期,一般在水稻籽粒成熟时进行收割。
2.收割方法:采用机械收割或手工收割皆可,机械收割时应调整好收割高度,保证收割的整齐和茬齐。
3.粮食储藏:收割后及时将水稻晒干,存放在干燥通风的仓库中,避免霉变和损坏。
五、紧急情况应对措施1.干旱:在干旱条件下,加大浇水量和频率,保持土壤湿润,避免水分缺乏。
2.洪涝:及时排水,保证田间的排水系统畅通,避免积水引起作物死亡。
3.病虫害暴发:发现病虫害暴发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虫剂或药剂进行防治。
六、安全操作措施1.在使用农药或化肥时,应佩戴劳动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吸入。
2.在农田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用火,避免火灾和事故发生。
3.勤洗手,饭前便后及时洗手,确保卫生安全。
七、验收标准1.种子质量:收割后的种子应饱满、完整,无病害和变质。
2.田间管理:水稻苗期健壮,无严重病虫害,整体农田生长均匀。
3.收割质量:成熟期收割时水稻秆稷黄金,籽粒饱满而透明粒。
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

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的种植与收获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业活动。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以及保护环境,近年来我国在水稻的栽培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水稻栽培技术。
下面将介绍一下这套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
一、选种和育秧1. 选种水稻的选种是指选用品质好、抗病虫性强、产量高的良种进行种植。
选用种子要到正规的种子公司购买,不要因为价格低廉而购买劣质种子。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
在选择种子的时候还要看种子的萌发率和纯度。
2. 育秧育秧是指在水稻栽培前的准备工作,通过育秧可以增加成苗率、壮苗率和提高茎秆数量,增加茎秆的粗度与长度,增加籽粒数和产量等。
优质、高产和抗逆性水稻品种,合理的施肥和严格管理,是提高成活率和产量的关键。
二、田间管理1. 土壤准备在水稻的栽培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准备工作。
首先要开沟翻耕,从事口管理,使土壤松软,通气透水。
其次要施入有机肥,并在深翻之后进行腐熟。
如果土壤酸性过高,还可以适量施入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还要注意土壤的平整,保持良好的排水状况。
2. 水稻的密植密育密植密育是指将水稻的种植密度逐渐递增,增加每亩水稻的株数,并且适当加大肥料,增加水稻的生长速度。
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3. 适时施肥水稻在生长期间需要不同的营养元素,因此需要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施肥。
在秧田时,可以先施入基肥,肥料基本上为有机肥和化肥。
收水后待播前要施入近根肥料。
株高15厘米时正式施肥,促进水稻的生长。
在水稻的开花期和穗肥器的分化时,还需要进行追肥。
4. 病虫害防治水稻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如稻瘟、纹枯病、螟虫等。
在水稻的生长期间,需要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
可以使用农药进行喷洒,也可以选择抗病虫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三、灌溉与排水1. 合理灌溉水稻是一种水田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非常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秧田各项技术标准
一、置床标准
旱整地旱做床,秋季做床使床面平整细碎、土质疏松,摆盘前置床要达到高、深、干、平、直、净、齐、碎、实九字标准,即:高:置床高出地面20~30厘米,确保旱育秧;
深:置床化冻深度30厘米以上;
干:置床干爽达到旱田干土标准;
平:每10平方米内高低差不超过0.5厘米;
直:置床边缘整齐一致,置床中间及四周砖道要直,每10延长米误差不超过0.5厘米;
净:床面干净,无直径大于0.5厘米的石块,无长度大于5厘米的草根等杂物;
齐:砖道摆放整齐、砖面平整,与秧盘之间高度在2厘米左右。
碎:床面土壤细碎,无直径大于0.5厘米的土块;
实:置床上实下松,松实适度一致,人踩无脚窝。
二、置床调酸、施肥、消毒
置床在摆盘前一定要先测定pH值,尤其是新建育秧基地的置床,当置床pH值高于5.5时,一定要进行调酸、消毒和施肥(不使用壮秧剂代替),具体方法是:
1、调酸。
做床时先测定置床pH值,然后用固体调酸剂按使用说明用量(以有机固体调酸剂秀地为例,置床pH值7.0以下时,360平方米标准棚用量15公斤,pH值7.0以上时用量20公斤),拌适量过筛细土后均匀撒施在置床的表面,耙入土中0~5厘米,使置床pH 值在4.5~5.5之间。
2、施肥。
与调酸同时,每100平方米施尿素2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硫酸钾2.5公斤,肥料粉碎后拌适量过筛细土均匀施在置床上,并耙入土中0~5厘米。
3、消毒。
调酸施肥后,每100平方米再用3%育苗灵或3%育苗青1.5~2.0升,兑水5~10公斤喷施于置床上进行消毒。
三、营养土配制技术标准
1、以机插盘育苗盘土厚度2厘米,每盘土重3公斤为标准,每平方米6盘,需营养土18公斤。
2、按照每袋壮秧剂的育秧面积,确定每袋壮秧剂需要混拌过筛细土量。
如某壮秧剂“机插盘育苗:每袋15公斤用于50平方米苗床”,则此壮秧剂每袋15公斤需混拌过筛细土50平方米×18公斤/平方米=900公斤。
3、配备准确的称量过筛细土的器具,先将一袋壮秧剂与需要混拌过筛细土总量的四分之一混拌均匀做成小样,再用小样与剩余四分之三过筛细土充分混拌均匀。
4、壮秧剂与过筛细土混拌均匀后,测定其pH值,如pH值未达到4.5~5.5之间,再用硫酸或固体调酸剂补调到标准。
5、配制好的营养土,在摆盘前要用苫布盖严,防止药、肥、酸挥发。
四、摆盘技术标准
机插盘育苗在置床化冻30厘米以上开始摆盘,边摆盘边装土,达到标准如下:
平:盘面盘底“二平”。
厚:普通秧盘盘内装土厚度2厘米,钵形毯式秧盘盘内装土厚度2.5厘米。
匀:盘土厚薄均匀一致,误差不超过1毫米。
实:边摆盘边装土边用木拍子压实。
紧:盘与盘间衔接紧密,边盘用细土挤紧。
直:横平竖直,每10延长米误差不超过0.5厘米。
齐:秧盘摆放整齐。
净:秧盘上干净整洁无杂物。
垫:毯式秧盘与置床之间铺1厘米拌好壮秧剂的过筛细土。
防:摆盘后覆膜,防止盘土内的药、肥、酸挥发及水珠降落把盘土砸出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