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ppt

第一个五年计划ppt

第一个五年计划ppt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所有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那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自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历史背景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计划内容 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示例之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2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北师大附中高级教师杨子坤 (一)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与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总结。它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开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主要内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备 录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录相《开国大典》。(幻灯片、图片也可以。) 教学要点(板书)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新政协筹备会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2)会议的主要内容 二、开国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2.开国大典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 2.世界意义 3.基本经验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上半年(也就是解放战争的第三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所取得的胜利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指明)在军事上:(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主力决战,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2)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下达进军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作战。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接着,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国人民。在政治上:(1)土地改革在解放区全面展开,翻身农民为了保卫胜利果实,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2)为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总之,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讲授新课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第一个五年计划__个人五年计划经典

第一个五年计划__个人五年计划经典 第一个五年计划1 今天看了刘同的一篇文章,《我是怎么挣到现在这些钱的》。看完深有感触,也想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文章。 相信很多人看完刘同的这篇文章,都会有一些感触,都会 想到自己的过往,想到自己的曾经。 初入社会,小屁孩一个,跟刘同哥一样的感受,我也觉得 只有有钱人才有资格谈论金钱,谈论金钱的人,都是特别有人 脉有能力的那一群人,都很了不起,而对于我,钱是生活的必 需品。 朋友过生日,朋友聚会,都是找个理由不去,因为买东西 要花钱,太晚了,打车要花钱,吃饭要花钱,自己得生活都是 算计着来过的,这个花多了,别的东西就得少买或者不买。 快毕业的时候,老师就说:“你们现在都是平等的,五年 就会拉开你们的距离” 当时我就有一个梦想,五年后我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来证明自己的成绩。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北京,很幸运,找到了一份很不 错的工作,当时在北京都是很有名的,经常会看到明星,当时 的工资是底薪800?提成。当时很担心,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工作经验几乎没有,最重要的是,当时的自己是相当的内

向,不敢跟领导说话,不敢大声说话,一说话就脸红,而且那 会也不会收拾自己,简直了。好在那份工作,只要勤勤恳恳也 是可以拿到不少工资的。现在记不清自己当时第一个月拿多少 工资了,反正那一年下来,我攒了2万块钱。那一年我给我爸 妈2000块钱的红包,很开心,终于可以显一下我的孝心了。 这是北京的第一年 北京的第二年,我换了工作,因为刚毕业的原因,想法很多,很迷茫,就像刘同哥的那一本书《谁的青春不迷茫》,我也给自己时间去迷茫,我给自己一年时间寻找自己人生定位,以 后不会再有机会,同时现在允许自己这样不断的换工作,寻找 定位,为的就是以后不后悔,不遗憾,不让自己有怨言。2012 年一年,我换了多份工作,各种自己认为自己适合的岗位,比 如人事行政、编辑等这类文职,终于在年底成功找到自己的人 生定位———从事医美行业 这是北京的第二年 北京的第三年,我开始了我人生的巨变,我找到一家“高 大上”的公司。公司在北京的CBD区,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 无数次幻想过我以后的生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如同电视情节 里面演的,踏着高跟鞋,穿着职业装,一脸精致的妆容,出入 于CBD的大楼里。 这一年,很受挫,同时我也是惊人的变化。第一次见客户,不被认可,被当众拒绝,要求换人;第一次,为自己争取机会,

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

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 它们涉及科技、装备制造、农业、环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也会给国际社会带来重大机遇。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深海空间站。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种业自主创新。 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11、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 12、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13、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4、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 15、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16、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 18、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 20、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21、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系统。 23、实现“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24、加快大型飞机研制。 25、发展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 26、发展深海探测、大洋钻探、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等装备和系统。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开发和工程化。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pdf

第21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我国1953年到1957年的历史。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使我国由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阶段。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和颁布的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起了动员和法律保证的作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过渡时期结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时召开的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过渡时期”的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我党在过渡时期所取得的革命和建设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②通过介绍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五”期间经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高昂热情和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比较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形式的异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成就,引入新课)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 (参考课前提示,交代“过渡时期”的概念)1952年当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结束时,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总路线的内容,1954年将其载入宪法。(①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小注学习总路线的内容,将其归纳为“一化”、“三改造”;②讨论、分析总路线的特点和目标。)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任务同时并举,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其目标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条总路线是党内,七届二中全会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的充实和发展。 2.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规定的总任务,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这一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①指导学生研读“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归纳出三个要点;②利用课本小注讲清“国家资本主义概念”。)“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其建设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一五”计划的中心是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本建设,同时也相应地照顾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教育事业,还制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指标。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2009年09月17日04:52凤凰网里【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试编了全国国民经济年度计划。1952年,成立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同时,加强了对国营企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尽管如此,在既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的当时,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难度很大。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陈云具体主持了这项工作。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并吸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和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计划草案由原来的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左右。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一五”计划是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 “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具体来看,这个计划有5个突出特点: 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以致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国际资本严密封锁的环境中,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当时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有限财力,如果平均使用,百废待兴,可能一事无成。没有基础工业,也不可能大量供应化肥、农业机械、柴油、水利工程设备;不可能大量修建铁路,供应机车、汽车、飞机、轮船、燃料和各种运输设备。为了应对战争威胁,也需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这一切都决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方针。在投资总额中,工业的比重占第一位,共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苏联帮助设计的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单位的投资占44.3%,加上直接配套的建设投资,则占51.5%。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具体体现在: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情況和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一九五六年九月十六日) 【題解】 這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做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第一、二部分。報告全文最先刊載於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九日《人民日報》。 【正文】 一 我在說明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前,要說一說關於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情況。 在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過程中,由於全國人民首先是勞動人民的努力,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工作和社會主義改造工作都取得了比預想還要快還要大的勝利。我們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在工作中也發生了一些缺點和錯誤,需要我們努力加以克服。 在基本建設方面。預計到一九五七年底,全國基本建設的投資額,有可能比原計畫超額完成百分之十以上。計畫所規定的限額1以上的建設單位,除了少數的以外,都有可能如期完成或者提前完成建設進度,而且在各個年度中又增加了一些新開工的建設單位。到一九五七年底,預計大約有五百個新建和改建的限額以上的工業企業建設完工,這樣,就會提高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為我國的工業創立某些新的部 1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為了便於各級主管機關對建設專案的計畫、設計、施工等工作實行分級管理,按基本建設專案總投資的多少確定一個數額,這個數額稱為限額。如一九五四年規定鋼鐵工業的投資限額為一千萬元,紡織工業的投資限額為五百萬元,其他各項輕工業的投資限額為三百萬元至四百萬元。限額以上專案,一般為國家重點建設專案。

門和在一定程度上革新某些原有的部門,從而開始改變我國工業原來極端落後的面貌。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我國以鞍山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就會大為加強,在內蒙古、西北、華北各地,就會開始出現許多新的工業城市。五年內新建和恢復的鐵路將達到五千五百公里左右,重要的幹線如集寧到二連、寶雞到成都等線都已經修通,鷹潭到廈門的鐵路也將要修通,蘭州到新疆的鐵路已經修到玉門以西。重要的公路如康藏線和青藏線等也都已經全部通車。這些鐵路和公路的建成,加強了我國西北、西南廣大地區同全國各地區的聯繫。關於水利建設,我們正在繼續根治淮河,開始興建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並且舉辦了其他一些大型和很多中、小型的水利工程。許多建設完工的水利工程,對於防禦洪水和灌溉田地已經開始發揮一定的作用。這幾年來,地質工作也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保證了我國基本建設的需要。如上所說,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建設,從投資額和多數重要建設單位的進度說,將有可能達到我們預定的要求。但是也應該指出,某些部門有可能完不成原定的投資額計畫,少數重要建設單位的部分工程,也有可能完不成原定的進度計畫。這些部門和這些建設單位,在今後一年多的時間內,應該加強工作,盡可能地爭取完成原定的計畫。同時還應該指出,有一些建設單位只注意趕進度,忽視品質和安全,以致工程品質低劣,事故很多,並且造成浪費,這是應該引以為戒的。 在工業生產方面。工業總產值(包括現代工業和手工業的產值在內,按一九五二年的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歷年都超額完成了年度計畫,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二五规划

(1953-1957)“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1958-1962)“二五”计划。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5%增长到4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到30%。 但是,由于“八大”后冒进思想的影响,“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

5年内个人计划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5年内个人计划 篇一:个人5年工作计划 未来3-5年个人工作计划2×××年××月××日,××项目部正式成立。我作为一名刚进入公司不到一个月,且对物业管理还仅是一知半解的新兵,很荣幸能够协助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的现场管理。在公司 领导的信任和项目经理及同事的倾囊相授下,让我能够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将过去所学的 理论和实践有效的联系起来,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仍然深刻的体会到, 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远不够,因此,为了在未来有更大的进步,为公司带来更大的价值,我订 立的个人工作计划是: 一、参加并通过《注册物业管理师》的考试,尽快获得《物业管理师》的资格证书。 二、加强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做到虚心请教,不懂就问,从身边的人和

事中总结归纳并吸取经验,取长补短,点滴积累,循序渐进。 三、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人,能够独自承担责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领导 操心。 四、成为物业管理领域的一名专业化人士,在工作中能有创新与发展,能为公司带来更 大的价值。×××× 20××年××月××日篇二:个人五年发展计划教师个人五年发展计划20XX年9月,我十分荣幸的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进入临淄中学工作,从事信息技术学科 的教学工作。回想自己的学习历程,通过临淄区教育局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以及信息技术培训, 再综合自身的各项条件,制定个人五年发展计划如下。首先是整体的计划框架。在工作的第一个学年,我要尽快的适应新的工作、学习、生活 环境,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本职的教学工作,多向同行和学生学习,在一线的教 学实践中发展自己的教学理论。在工作的第二个学年,我要尽力争取班主任的工作,我将以 第一年的工作为基础,继续学习进步,做好教学并学生管理工作,在更大的天地里发挥自己

十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十个五年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回眸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1-04-15 08:47:18 定格火红年代见证奋斗历程 ——新中国十个五年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回眸 历史的使命召唤着我们 宏伟的蓝图鼓舞着我们 人民的期待激励着我们 ……

今天,当我们回顾11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五”到“五五”计划主要为学习苏联发展模式;“六五”到“九五”计划则强调中国式发展,“十五”到“十一五”规划则提升为科学发展。在发展战略方面,“一五”到“五五”计划重点实施工业化战略,实现四个现代化;“六五”到“九五”计划重点实施市场化战略,建设小康社会;“十五”到“十一五”规划则转向完善市场化,积极推进新工业化城镇化与国际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筚路蓝缕中寻求兴邦之道,到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从探索前行的“计划”,到新变化、新趋势、新要求下的科学“规划”;11个“五年”,见证了奋进,见证了危机,见证了转折,见证了亿万人民的奋斗历程,见证了大国崛起的征途步伐。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957年)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成为我国工业化起点 “一五”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2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立即着手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它包括序言、总纳、国家机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4章,共106条。 1955年:克拉玛依——戈壁中崛起的绿色油城 1955年7月6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开钻,10月29日完钻,喷出工业油流,宣告了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国产汽车试制成功 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崭新的总装线上,被毛主席命名为“解放”牌的第一辆汽车试制成功。在欢声笑语和雷鸣般的掌声中,首批12辆解放牌汽车缓缓驶下装配线。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创举,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之一。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年~1962年) 1958年:一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全国掀起“大跃进”潮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1957年又成功完成了“一五”计划,开始进入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1958年: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研制成功 1953年,“中国自己的汽车厂”一汽在长春奠基;1956年,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1958年,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研制成功;同年,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下线;第一辆越野车研制成功。 1958年:第一艘万吨远洋轮下水 1958年11月27日,大连造船厂建造的我国第一艘远洋货轮命名为“跃进号”。这艘远洋货轮载货量达13400吨,排水量为22100吨。

个人五年工作计划

未来3-5年个人工作计划 2×××年××月××日,××项目部正式成立。我作为一名刚进入公司不到一个月,且对物业管理还仅是一知半解的新兵,很荣幸能够协助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的现场管理。在公司领导的信任和项目经理及同事的倾囊相授下,让我能够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将过去所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效的联系起来,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仍然深刻的体会到,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远不够,因此,为了在未来有更大的进步,为公司带来更大的价值,我订立的个人工作计划是: 一、参加并通过《注册物业管理师》的考试,尽快获得《物业管理师》的资格证书。 二、加强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做到虚心请教,不懂就问,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总结归纳并吸取经验,取长补短,点滴积累,循序渐进。 三、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人,能够独自承担责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领导操心。 四、成为物业管理领域的一名专业化人士,在工作中能有创新与发展,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价值。 ×××× 20××年××月××日篇二:五年个人职业规划样本 五年期个人职业规划 一. 时间:(2011年-2016年,22岁至27岁) 美好愿望: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方向:网络工程师 总体目标:完成本科、研究生的学习,进入兰州航天研究院,当一名成功的网络工程师。已进行情况:先读本科,正准备考兰州大学研究生。 二.社会环境规划和职业分析(五年规划) 1、社会一般环境: 中国国务院已经做出了发展中国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另外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探索外星空已是必然之事,再加上我的家乡就在兰州,所以计划的社会环境优越。 2、职业特殊社会环境: 由于中国的信息科学发展较晚,信息技术知识大部分源于国外,中国的信息网络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急需这样的人才,尤其是懂得构建大型网络的技术。因此网络工程师职业市场广阔。 三.行业环境分析和企业分析 1、行业分析: 本人所打算的发展方向兰州航天研究院,这是个人才聚集的地方,加入这个大家庭我会学习很多东西,尽快掌握网络的专业构建,为下一个职业规划铺路。 2、企业分析: 兰州这个地方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算好地方,所以好多很不会考虑去兰州发展自己,这就给我进企业减少了很多竞争力,在企业内部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必须努力完善自己。 四.个人分析 (1)自身现状: 现在是大三上半年,通过努力过了计算机二、三级。英语四级。并且得过体育奖项,还在协会当上了部长,学会了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懂得了信息管理的相关内容。 (2)心里因素: 心里健康,有坚强的毅力和恒心,能够完成自己计划的任务,能吃苦,善于思考。 五.职业目标分解与组合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三五”计划是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的。“三五”计划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 “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2月15日至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年-1985年)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年-1985年) “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重新制定中长期计划,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1990年) 1983年,国务院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l985年上半年拟订“七五”。1986年3月审定完毕,将“七五”提交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年-1995年) 1991-1995年是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0年l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2000年)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2005年) 1999年6月22日,国家计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十五”规划工作。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会议上说,做好“十五”规划工作,要把握好六个重要原则和四个思想方法。

现在是第几个五年计划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现在是第几个五年计划 篇一:我国前十一个五年计划分别是那几年 我国前十一个五年计划分别是那几年?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

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

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应注意的问题, (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五日) 李富春 今年是我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 一年。五年计划的草案正在积极编制中。我把拟定计划 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向大家作一简要报告。 一、编制五年计划大纲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贯彻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方针。 五年建设的总任务是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而我们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有限,建设的经验与知识也很 缺乏,因此必须抓紧对国家工业化有决定意义的建设项 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决不能也不应分散力量,处处建设,百废俱兴。经济建设也像作战一样,如果四面出击, 或者分兵把口,就必然顾此失彼,陷于被动。单从某一方 面来看,似乎要办的事很多,但从总体来看,又必须分别 轻重缓急,不能齐头并进。要以苏联帮助我国新建与改 建的九十一个企业和过去已决定帮助我们新建与改建的 棗棗棗 * 这是李富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报告的部分内容。 五十个企业为骨干。这些企业对于打下我国工业化基础 有决定的意义,必须抓紧建设,保证完成。同时,还要建设一些与上述骨干企业相配套的项目。 稳步前进,既要反对冒进,又要克服保守。毛泽东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稳步前进。这一点,在确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速度时,必须特别注意,什么是冒进,什么是保守呢?不是建立在客观可靠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主观愿望上,实际办不到的事情硬要去办,就是冒进;相反,根据现有基础,能够办到的事情而不积极地去办,就是保守。这两种错误倾向,在我国过去的生产与基本建设中都曾发生过,近半年来已在不断地防 止与克服。值得注意的经验是:在恢复时期,工业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建设时期与恢复时期不同,工业速度 要决定于:(1)对资源情况的了解;(2)现有设备及其可能发挥的生产能力;(3)建设力量的大小(包括地质勘察力量、设计力量和施工力量);(4)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考察与计算这四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我们 的工业发展速度。同时,还要注意生产与基建结合,新建与原有生产能力结合,以及工业的地区分布。在开始建 设时期,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与工业基地,另一方面又要着手建设新基地;必须注意新厂与旧厂、大厂与小厂的配合。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使我们的计划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制订的计划不仅要可靠, 而且要积极,那就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不用努力 就可完成的计划是保守的计划,也不能对我国经济发展 起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在反对冒进的同时,还要反对保

中国的五年规划

中国的五年规划 目录[隐藏] [简介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严格地说,从“规划”的意义上,应该是“第一个”。因为,此前的十个,都是“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中国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到2005年,共编制了十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五年计划”,也就变为“五年规划”。这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一个“五年规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中国五年计划、规划编制的历史演变轨迹 又到五年计划时,只是“计划”改成了“规划”,一字之差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五年规划是对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布局、产业结构比例关系、国民生活远景进行规划,指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迄今,中国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一个五年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正在着手研究和编制。 “一五计划”(1953-1957) 主要是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因为苏联从1928年开始就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在历史进程中演变为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新中国实行的是倒向“老大哥”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再加上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的五年计划经验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的依靠苏联帮扶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计划,重点是进行工业化建设,想尽快夯实工业基础。事实证明完成情况还不错,如鞍钢建成投产,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二五计划”(1958—1962) 的编制受“一五计划”的鼓舞,中国人自信心明显增强,继续实施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但缺点是急于求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轰轰烈烈走向前台,五年超英、十年超美的口号响彻云霄。其中也有一些成绩,如煤炭、石油、发电量都完成了计划指标。“三五计划”(1966—1970) 的实施遭遇了“文化大革命”,但各主要指标都实现了,也是一个奇迹。只是人的待遇在那个时候比较悲惨。“四五计划”(1971—1975)在“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继续实施,多数指标没有完成。中间还出现了两个臭名昭著的反革命集团。这个五年是国家各方面都受到损失的五年。 “五五计划”(1976—1980年)的编制由于还受到之前政治经济发展思维的限制,基本建设投资指标过大,超越了国情,违反了经济常识。后来,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此进行了重要的修改,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实事求是精神的反映。 “六五计划”(1981—1985)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经济发展的指标上,增添了社会发展的内容,说明国家开始重视社会建设,重视协调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建设的投资比例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此,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走上了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七五计划”(1986—1990)的实施波折不断,既有最高的11.6%的gdp增长率,也有最低的3.8%的增长率,这说明当时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价格问题、经济过热问题、国内政治思潮问题等。 “八五计划”(1991—1995)的实施适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正式提出,整个社会开始考虑用市场的手段去建设,意识形态的束缚不再成为主流。这个五年,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增殖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已经基本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学设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 讲授新课前,先引导学生回忆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人民政府所做的各项工作。然后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国家,1953年党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由此导人新课。 讲解新课: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概念。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所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过渡时期即告结束。在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情况好转的前提下,及

时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总任务、总路线问题就急切地摆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了。 提问学生总路线的内容,学生概括:“一化三改相当长”。实际包括两个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分析“一化”和“三改”之间的关系?学生谈到工业化为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提供产品,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教师进一步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方针任务。 提问学生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关系?学生指出,一五计划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学生概括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