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pdf
从苏联几个五年计划看苏联建设成就

从苏联几个五年计划看苏联建设成就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五周年纪念到来了。
在这些日子里,我们在报纸上看到了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隆重召开,了解到苏联又已经开始了实施战后第二个五年计划,当这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又将在定向共度主义的途程上,跃进一大步。
我们青年莫不欢欣鼓舞,赞美着苏联建设的伟大成就,谈论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们中国青年对于苏联建设的伟大胜利,感到兴奋,心向往之,是有很多原因的,而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建设的辉煌成就和它所经历的途程,正表明着我们新中国建设所要遵循的方向是什么,我们国家建设前途又是多么宽广美丽!因此,在纪念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庆祝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的时候,我们回溯一下苏联在以往的年代中,是怎样进行建设的,取得了那些重大的成就,是很有意义的。
一我们知道,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
在一九二八年,苏联才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任务便是要创立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实现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为什么要首先创立军工业呢?因为重工业是一切工业之母,如果没有重工业,就不能制造各种工农业机器,就不可能使其他工业得到顺利的发展,使农业经济得到改造,走向集体化,同时,也就谈不上建立强大的国防来保卫国家。
一句话,没有重工业,要想在最短时间使年轻的苏联能够完全变为独立富强,并赶上与超过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能的。
但是要建设重工业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苏联当时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既无外援,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的积累方法来积累资金。
根据列宁斯大林的指示,这就要依靠苏联自身的力量。
这就是依靠工人农民忘我的劳动精神,展开社会主义竞赛与突击运动,增加生产;并运用国家企业利润和国家租税,实行经济核算制,降低成本费用,厉行节约,来积累资金。
这样由于苏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苏联人民忘我的劳动,苏联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就一日千里了。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国家投入国民经济的基本建设的资金,是很大的,新创的和改装的大工业就达到了一千四百个之多。
新中国是怎样实施前四个五年计划的

经过六次重大修改的“一五”计划实现国家工业化,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毛泽东早在1945年就讲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但是,这在晚清政府、北洋军阀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时代只能停留在幻想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为幻想变为现实创造了根本条件。
随着1952年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结束,这个历史机遇终于如期而至。
西方国家工业化的道路,是靠压榨本国人民和掠夺海外殖民地完成原始积累的。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新中国不可能走西方国家的道路。
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捍卫国家安全,在沙俄时代军事工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在短期内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这个成功经验对于后发展国家,尤其是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中国有非常切近的示范作用。
抗美援朝的经历,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加快实现中国工业化、国防现代化的紧迫性。
新中国不得不在“一穷二白”的家底上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客观条件、苏联的榜样及其对新中国的友好态度、朝鲜战场的现实及其随后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包围,这三个因素,凸显出新中国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
这样的客观现实同时要求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全体人民不能不节衣缩食,艰苦奋斗。
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穷,要与民休息,不宜搞重工业,应多发展轻工业,并呼吁政府“施仁政”。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1953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上分析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是小仁政;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大仁政。
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
他指出,现在,我们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
要建设,就要资金。
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
就是说,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
不能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
万事开头难。
“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历时四年,数易其稿,其间大的修改就有六次。
人教版历史学探诊(九年级下)选择题精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中国) 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立即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不付任何 赎金。……一切土地……成为全民财产并 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上 述规定出自 C A. 彼得大帝改革法令 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法令 C.《土地法令》 D.《四月提纲》
3.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首次由理 论变为现实成功的标志是 C
A.冷战政策 C.大棒政策
B.绥靖政策 D.门户开放政策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 志是 B
A.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B.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C.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D.日本发动“九· 一八”事变
21.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 的事件是 C
A.苏德战争爆发 B.意大利参战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成立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这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图》,l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 主要原因是 B A.《土地法令》的颁布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1913-1921年粮食产 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一战和国内革命战争
5.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相比,主要“新”在 A A.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B.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D.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6. 瓦西里回忆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粉碎国内外反动政权的围攻,巩固了苏维埃 政权 B.生产根据市场供求,不同地区商品的售价不 一样 C.由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D.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共同发展,齐头并进
一五计划的制定

一五计划的制定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国门,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开矿山、办工厂,做着实业救国、富国强民的梦想。
然而,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挤压之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始终难有大的作为。
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工业化梦想有了实现的希望。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
作为新中国财经工作的领导人,陈云满怀信心地投入了这一伟大事业之中。
“一五计划”主要制定者陈云在做“一五计划”的报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五计划一边编制一边实施。
陈云呕心沥血,逐项落实项目要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必须编制切实可行的计划。
陈云当时是中财委的主任,负责主持全国的经济工作,因此,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任务也历史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1951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即再用22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周恩来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等6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在陈云的组织领导下,中财委1951年试编了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
这也就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首次编制。
由于当时资料不全,战争还在进行,全国经济建设的大局也还未定下来,特别是还未能争取到苏联的全面援助,因此,这个计划纲要只能是一个试验,不可能作为正式的计划。
进入1952年,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即将完成。
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决定,计划编制好后,8月份拿到苏联,征求老大哥的意见,争取他们的帮助。
5月21日至6月5日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再次进行了酝酿和讨论。
在陈云领导下,中财委开始第二次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7月,五年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完成。
尽管时间仓猝,经验和数据不足,这个计划还是包括了大量的内容。
四中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题(含答案)(最新整理)

历年高考真题汇编(2011-2016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二教材第七单元)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全国卷和海南卷(教育部命题)1.(2013年全国Ⅱ卷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2.(2014年全国大纲卷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3.(2014年全国1卷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二)地方卷1.(2012年广东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1959_1961年中国饥荒的回顾及启示_陈硕

世界经济* 2011年第 4期 # 80#
世界经济* 2011年第 4期 # 83#
1959~ 1961年中国饥荒的回顾及启示
表1
分地 区人口净损失
19 58 年人口 (万人 )
二 作为饥荒发生背景的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一般是指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 ( 1958~ 1962年 ) 的前 3年。此前, 中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于 1957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5年底, 毛泽东主席 基于对国际局势的判断认为中国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建设 (薄一波, 1997) 。¹ 1956年 4月发表的 5论十大关系 6 可以视作毛泽东主席关于中国发展道 路有别于前苏联模式的系统性表述 ( L iebertha,l 1995)。中央政府在 1958年 3月成 都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并在同年 5月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制定了 / 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0 的总路线, 该方针具有显著的非计划色彩。 在此期间, 关于经济指标的制定和农业合作化的进度党内存在思想认识分歧, 这一 认识分歧反映在 / 冒进 0、 / 反 -冒进 . 0、 / 反 -反冒进 . 0 等反复过程中, 最终以 大跃进运动结束。º» 1958年 3月以后中央政府计划决策所依靠的重要部门国家统
* 陈硕: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香港 科技大 学社会 科学 部 通讯地 址: R oom 3001, A cadem ic Bu ild ing, The H ong K ong U n ivers 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 logy, C lear W ater Bay, K ow loon, H ong K ong 电子信箱: chen shuo@ ust. hk。
比较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

比较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比较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摘要: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正确分清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有助于帮助师生梳理这一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能为高考备考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很多学生对此问题混淆不清。
因此,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和区别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高考的重难点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下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比较。
一、两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异同相似之处:两国都建立起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并由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
苏俄方面: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1月12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批准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言》决定:“(一)为实现土地社会化而废除土地私有制,宣布全部土地为全民财产,并根据土地平等使用的原则,把土地无偿地拨给劳动者使用。
一切全国性的森林、矿藏和水流,以及全部耕畜、农具、示范农场和农业企业均宣布为国有财产”“把工厂、矿山、铁路和其他生产资料及运输工具完全收归工农苏维埃共和国所有的最初步骤。
”“把一切银行收归工农国家所有,……”①。
这样苏俄政府便逐渐掌握了国家主要生产资料,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形态,并由此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方面: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从而确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
不同之处:两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进程不同。
苏俄方面: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俄政府便掌握了国家主要生产资料。
中国方面:中国政府掌握国家主要生产资料是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政府首先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期间完成了土地改革,在农村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从1953年逐渐开展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从而确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其启示

————————————————
收稿日期:%AA%—’’—%! 作 者 简 介 :代 红 侠 ,女 ,安 徽 淮 北 人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法 商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
年计划纲要再次作了较大调整。#$% 如将工业年平均增长 速度由 &’( 下调到 )*( —)$( ,并要求加快发展农业和交 通运输业等。
“ 一 五 ”时 期 最 大 的 成 就 就 是 社 会 主 义 工 业 化 的 初 步 基础已经建立起来。主要表现在:
首 先 ,经 济 结 构 发 生 了 重 大 变 化 ,社 会 主 义 工 业 在 整 个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大大增加。到 )+$, 年,工业总产值 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 ,( ,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 值而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初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 志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工 业( 主 要 指 国 营 工 业 和 一 部 分 合 作 社 工业,不包括手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增长到 ,). "( ,而资本主义工业则降低到不足千分之一。 #! %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 的 共 同 努 力 ,计 划 提 前 完 成 ,取 得 了 巨 大 成 绩 。美 国 学 者 费 正清对此曾有这样的评价:“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一五’ 计划相当成功。……与 &’ 世纪前半叶中国经济的增长格 局相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具有决定性的加速作用。就 是同 $’ 年代大多数新独立的,人均年增长率为 &. $( 左右 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经验也是成功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我国1953年到1957年的历史。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使我国由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阶段。
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和颁布的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起了动员和法律保证的作用。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过渡时期结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此时召开的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过渡时期”的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我党在过渡时期所取得的革命和建设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
②通过介绍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五”期间经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高昂热情和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比较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形式的异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成就,引入新课)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
(参考课前提示,交代“过渡时期”的概念)1952年当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结束时,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总路线的内容,1954年将其载入宪法。
(①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小注学习总路线的内容,将其归纳为“一化”、“三改造”;②讨论、分析总路线的特点和目标。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任务同时并举,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其目标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这条总路线是党内,七届二中全会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的充实和发展。
2.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规定的总任务,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这一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①指导学生研读“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归纳出三个要点;②利用课本小注讲清“国家资本主义概念”。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其建设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一五”计划的中心是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本建设,同时也相应地照顾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教育事业,还制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指标。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回亿土地改革后农村所有制状况,略述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党随即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①利用自制表格,讲清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②引用课本上两个初级社促进生产发展的小字,说明组织起来的优越性。
再看“农民纷纷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插图,进一步认识走合作化道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农民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要求学生根据改造过程思考: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和方式是什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具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特点,改造是通过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实现的。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据1954年统计,我国个体手工业的从业人数约为2000万,产
值约93亿元,我党采取了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样的政策和组织形式,到1956年底,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利用自制简表,插放反映公私合营情况的录像资料,生动讲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提示学生比较、归纳三大改造形式的异同)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4.过渡时期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回顾三大改造过程,引导学生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出发,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1956年底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讲解“基本上”的含义)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引三大改造工作中的不足和发生偏差的资料,说明后期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播放反映“一五’’期间建设成就的录像,然后归纳讲述)。
1.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五年间,我国进行了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大规模工业基本建设(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彩图和有关基本建设成就的小字)。
这期间,我国工业布局有了合理改变(请学生读有关工业基地分布及建设情况小字)。
我国还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等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主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新的工业部门。
工业生产能力也大大加强(看书上主要工业品产量的统计资料)。
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使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2、农业连年丰收
(补充1952年至1957年粮、棉生产统计数字)农业连年丰收。
3、交通运输业发展
五年间,精建铁路4600多公里,超过计划的12.8%,新建公路1.3万公里,超过计划的54.4%,提前两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结合公路示意图和有关小字,全面了解建设成就)。
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得到迅速发展。
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年间,全国职工实际工资增长42.8%,农民总收入增加30%左右,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依据教材的表述,参看代表入场和宪法插图,交代大会背景及大会的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提问: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指导学生阅读宪法有关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的内容和宪法产生过程的小字,理解宪法的性质)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是我国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
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①利用“大会部分代表”和“大会通过的报告”插图介绍会议情况。
②根据三大改造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重点分析“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
②大会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④引导学生分析“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有关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容,归纳其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小结)从1953年到1957年四年中,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有计划地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结合,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点,也是取得成就的基本经验。
布置作业。
(略)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孙楠) [简评]本教案有突出的准、细、实三个特点。
“准”,即教学目的和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的准;“细”,即从“过渡时期”的概念到必要资料,无所疏漏;“实”,即教案实在,符合教材和一般学生的实际,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