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示例之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复习教案模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复习教案模板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知道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起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复习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复习教案1课程标准: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知道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培养其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培养其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影像资料、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导入小助教复习旧知。
提问: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
你知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第一个五年计划教师简略补充有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知识。
讲一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为什么要完成这几项任务读图分析: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说一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代表性成就。
历史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下表是几项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请算一算1957年比1952年增长多少,按百分比填入表内项目19521957增长百分比钢(万吨)原煤(万吨)粮食(万吨)棉花(万吨)动手找资料:课文列出了我国国产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产生以及建成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等资料。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教案《第4课 新中国工 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必要性、基本任务,取得的主要成就;了解和掌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主要内容和性质,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学习借助历史地图学习历史,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运用材料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1954年宪法的性质,初步掌握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方法,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培养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感。
5.知道党、国家、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作的不懈努力,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在历史上是阻隔南北交通的“天堑”。
在1957年之前,假如你要从北京到广州,首先要从北京乘火车到武汉,通过轮船摆渡到长江对岸,然后再次乘坐火车才能前往广州。
你知道哪座大桥的建成改变了这一现状吗?它的建成有什么重要意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工业落后。
2.起止时间:1953年~1957年。
3.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5.成就: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
(1)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背景介绍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遍布破碎的经济亟待重建。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政府在1953年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
教学目标通过该教案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背景、目的和意义。
2.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教训,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背景•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遭受的重大经济损失。
•分析国内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介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过程及成就•介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时间和实行过程。
•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包括重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国防等方面。
•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第三节:第一个五年计划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介绍第一个五年计划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如国际形势、自然灾害、经济管理体制等。
•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面临的困境,探讨其根本原因。
第四节: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教训•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得到的教训。
•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建议。
教学方法1.PPT讲解(可以加插视频、图片等资料):用简洁、直观的语言讲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2.实际教学:邀请来自各个领域的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和课堂互动,加强学生的实践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学评价评价对象:所有参与教学的师生1.参与度评价:通过点名、举手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热情。
2.知识掌握评价:通过期末测试考查学生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估其知识掌握水平和学习成果。
3.课程评价:收集学生对该教学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以便今后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参考资料1.胡志平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2.刘先林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史》3.葛钦燮著,《中国战后经济问题》4.韩德强著,《中国经济新增长理论与第一个五年计划补充研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示例之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示例之一教案示例之一第2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师大附中高级教师杨子坤(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与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总结。
它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开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主要内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备录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录相《开国大典》。
(幻灯片、图片也可以。
)教学要点(板书)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新政协筹备会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2)会议的主要内容二、开国大典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2.开国大典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2.世界意义3.基本经验(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上半年(也就是解放战争的第三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所取得的胜利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指明)在军事上:(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主力决战,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课_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和刘 国少 宪奇 法在 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什么? 草大 案会 的上 报作 告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关 于 中 2、何时何地在哪次会议上制订的? 华 人 民 共 1954年在北京一届人大上制订。
3、为什么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真 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表一)
看图分析: 两幅图表分 别说明了什 么问题?
(表二)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但工业水平很低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时间:1953-1957 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①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工商业和农业; ③相应培养建设人才。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4年;北京) 2、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 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图为大会主席台上 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5、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 设成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北基地
1 2 3
西北基地:
新藏、青藏、川藏公路
宝成铁路 1第一汽车制造厂
5
4
沿海基地
4鹰厦铁路 5武汉长江大桥
2沈阳第一机床厂 3鞍山大型轧钢厂
四工厂 长春汽车制造厂
三公路
鞍山大型轧钢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二铁路 宝成铁路 鹰厦铁路
新藏公路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学设计

第一个五年方案的实行教学设计第一个五年方案的实行教学设计第一个五年方案的实行教学设计例如导入:讲授新课前,先引导学生回忆建国初期为稳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人民政府所做的各项工作。
然后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稳固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开展,为进展社会改造和有方案的经济建立打下了良好的根底。
为把我国建立成为社会的工业化国家,1953年党提出了社会过渡时期的总道路和总任务。
由此导人新课。
讲解新课:一、过渡时期总道路:1.老师指导学生明确过渡时期总道路的概念。
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改造根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
过渡时期总道路的本质是使消费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根底,所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过渡时期即告完毕。
在人民民主政权得到稳固,国民经济情况好转的前提下,及时提出社会改造和建立的总任务、总道路问题就急迫地摆在中国____和全国人民面前了。
提问学生总道路的内容,学生概括:“一化三改相当长”。
实际包括两个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工业化;二是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工商业的社会改造。
学生分析^p “一化”和“三改”之间的关系?学生谈到工业化为农业、手工业等的开展提供产品,社会改造调动人民消费的积极性,促进工业化的开展。
老师进一步提出消费力和消费关系原理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业化开展社会消费力,是完成社会改造的物质根底;社会改造建立社会消费关系,是完成社会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第一个五年方案的根本方针任务。
提问学生过渡时期总道路和一五方案的关系?学生指出,一五方案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道路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
学生概括一五方案的主要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展工业建立,为社会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根底;二是继续开展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改造的初步根底;继续对资本工商业进展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的轨道。
然后,老师指导学生根据“一五”方案的方针任务总结“一五”方案的主要特点:优先开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根底。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教案1 岳麓版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课标内容](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编写读书提纲,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开展访问、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教学过程]课前引导:先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向当地的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活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情况。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
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学设计之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第21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材分析本课讲的是我国1953年到1957年的历史。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使我国由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阶段。
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和颁布的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起了动员和法律保证的作用。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过渡时期结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此时召开的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过渡时期”的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我党在过渡时期所取得的革命和建设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
②通过介绍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期间经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高昂热情和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比较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形式的异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成就,引入新课)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参考课前提示,交代“过渡时期”的概念)1952年当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结束时,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示例之一教案示例之一第2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师大附中高级教师杨子坤(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与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总结。
它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开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主要内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备录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录相《开国大典》。
(幻灯片、图片也可以。
)教学要点(板书)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新政协筹备会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2)会议的主要内容二、开国大典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2.开国大典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2.世界意义3.基本经验(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上半年(也就是解放战争的第三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所取得的胜利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指明)在军事上:(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主力决战,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下达进军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作战。
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接着,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国人民。
在政治上:(1)土地改革在解放区全面展开,翻身农民为了保卫胜利果实,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2)为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总之,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讲授新课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新政协筹备会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这个号召提出之后,立刻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海外华侨热烈的响应和拥护,并准备派代表同中国共产党共商国家大事。
从1948年8月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华侨代表,分别从全国各地及海外陆续进入解放区。
当时接待民主人士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在地哈尔滨;一是中共中央统战部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
同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的代表与已经到达哈尔滨的民主人士,对于成立新政协筹备会及新政协的性质、任务等问题,获得了共同的协议。
明确指出:这次新政协与旧政协最根本的区别是“一切反动党派及反动分子必须排除,不许参加。
”由于人民解放军迅速地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949年上半年解放了北平、天津、南京、上海、武汉。
太原等全国的中心大城市,国民党政权基本上已被推翻,剩下的只是消灭其残余势力的问题;同时,全国解放后如何用最大力量来恢复与发展人民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及巩固国防的问题,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于是,新政协的筹备工作,更为加速进行。
七届二中全会以后(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迁到了北平,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代表也相继到达北平。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发起者中国共产党,和赞成这个主张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共计23个单位,134人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主任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新政协筹备会于6月15日在北平宣告正式成立。
并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筹备会决定设立6个小组,分别进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准备工作。
经过三个月的积极筹备,各方面都已基本就绪。
新政协筹备会于1949年9月17日召开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看录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片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北平隆重举行。
出席会议的代表共662人,其中包括各单位代表510人,候补代表77人,特邀代表75人。
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及国外华侨。
从代表的广泛性来看,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
它实际上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因此会议宣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行使国家权力。
就是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还将对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起协商、参谋和推动的作用,并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各阶级、各党派的不同要求和矛盾起调节作用。
(2)会议的主要内容(以上简表用小黑板或投影向学生展示。
)①大会制定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在当时它是一部根本大法,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还规定了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基本国策。
它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的总原则。
《共同纲领》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体现,是建国初期的施政方针。
②大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56人。
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可根据《教参》简介李济深、张澜、高岗的情况。
)③大会还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
这些决议都是经过筹备会和大会充分讨论、并吸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后才确定的。
④大会一通过决议,在天安门前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
9月30日,在大会闭幕的那一天晚6点,举行了奠基典礼。
二、开国大典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委员会推选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会议决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北京30万人民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典礼。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让学生朗读课文)(看录相片《开国大典》或有关幻灯片、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获得的无比辉煌的胜利。
这个胜利,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使中国广大劳动群众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这个胜利,必将使过去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这个日子,作为一个伟大、光辉的节日而载入人类史册,向全世界宣告一个强大的人民新中国已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1)中国人民进行了100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奴役的悲惨命运,成了国家的主人。
(2)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2.世界意义(1)使占世界1/4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使亚非拉美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原因(即基本经验)(1)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3)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战斗。
(4)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
本课小结这节课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新中国的诞生,是100多年以来的人民革命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的辉煌成果。
从此,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便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历史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布置作业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其主要成就是什么?2.《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