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酵母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合集下载

第2章 4 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

第2章  4  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
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
野生型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 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的能力,只有在基 本培养基中加入缺失的因子才能生长的 突变类型称为营养缺陷型.
几种基本培养基
• 基本培养基(MM):只能维持野生型菌株正 常生长的培养基. • 补充培养基(SM):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该 菌不能合成的生长因子后的培养基. • 完全培养基(CM):能满足各种营养缺陷型 生长的培养基.
试验物的配制 1 氨基酸混合物,酪素水解物或蛋白胨 2 酵母浸出液 3 维生素混合物 4 酵母核酸水解液
15种因子实验
组合编号 一 1 二 2 三 3 四 4 五 5 组合因子 2 3 4 6 7 8 7 10 11 8 11 13 9 12 14 5 9 12 14 15
21种因子实验设计
组合编号 组合营养因子 一 1 2 3 4 5 6 二 2 7 8 9 10 11 三 3 8 12 13 14 15 四 4 9 13 16 17 18 五 5 10 14 17 19 20 六 6 11 15 18 20 21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 • • • 诱发突变 淘汰野生型 检出缺陷型 鉴别缺陷种类
淘汰野生型(细菌 酵母菌等)
抗生素法:常用于细菌(青霉素)和酵母菌 (制霉菌素).其原理是青霉素能抑制细菌 细胞壁的合成,因而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 细菌,但不能杀死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菌.制 霉菌素(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作用)适用 于真菌.
过滤法:适用于丝状菌.其原理是在基本培 养基中,野生型的孢子能发育成菌丝,而营 养缺陷型则不能.将诱变处理的孢子在基 本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过滤掉菌丝 (可重复几次).剩下的孢子大部分为营养 缺陷型.
营养缺陷型的检出(点植对照法)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方法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方法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方法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是一种重要的技术,主要应用于基因组学研究、菌种鉴定、病
原学研究及微生物资源保护。

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有针对性的,可作为正常菌株的突变体,
以提高实验在病原性、耐受性等方面的准确性。

因此,有效的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不容忽视。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包括实验法和非实验法两种。

实验法是采用固定条件,通过控
制外源营养物质完全缺乏或有限,使某一肽或多肽水平落到特定值,从而引起营养缺损型
菌株的筛选;非实验法则是依据基因数据库中发现的营养物质代谢路径分析,筛选出能够
诱导营养缺陷菌株的基因。

具体步骤如下:
1、构建营养培养基:根据需要,选择对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实验特异性的培养基,将
培养基进行稀释,以减少营养物质的含量。

2、处理营养缺陷型菌株:分离菌株,以营养缺陷型菌株为【测试菌】,无营养缺陷
的正常菌株为【对照菌株】。

3、培养对照菌株
将对照菌株接种于稀释的培养基中,摇匀,加热37℃翻转培养,室温培养12—18小时,待菌落出现,观察是否有正常菌落形成。

若有正常菌落出现,在16小时后再次观察,确定营养缺陷型菌株存在可能性。

5、数据分析:根据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表型分析结果,确定可能存在营养缺陷型菌株
的培养基形式,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营养缺陷的突变机理。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仅依靠一种筛选方法是不够的,为了使筛
选更有效率和准确,应该综合使用上述多种筛选方法,全面分析各种可能的内因、外因对
营养缺陷型菌株发生的影响,以实现科学准确的筛选结果。

[详细讲解]细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诱变和筛选鉴定实验报告

[详细讲解]细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诱变和筛选鉴定实验报告

工业微生物育种实验细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诱变和筛选鉴定关于菌株的几个概念: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微生物在其发生突变前的原始状态。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过人工诱变或自然突变失去合成某种营养的能力,只有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所缺乏的营养因子才能生长。

原养型:营养缺陷型菌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和野生型相同关于培养基:基本培养基(minimal medium,MM):仅能满足微生物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的培养基,用[-]来表示。

完全培养基(complete medium,CM):凡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用[+]来表示。

补充培养基(supplemental medium,SM):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生长需要的组全培养基,它是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该菌株不能合成的营养因子而组成。

摘要:本实验选用紫外线为诱变剂,来诱发大肠杆菌突变,并用青霉素法淘汰野生型,逐个测定法检出缺陷型,获得100#大肠杆菌菌株,最后经生长谱法鉴定出该菌株为脯氨酸缺陷型。

关键词:大肠杆菌紫外线营养缺陷型青霉素逐个测定法生长谱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营养缺陷型突变株选育的原理。

2、学习并掌握细菌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的诱变、筛选与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一般具有四个环节:诱变处理、营养缺陷性的浓缩、检出、鉴定缺陷型。

本实验选用紫外线为诱变剂,来诱发突变,并用青霉素法淘汰野生型,逐个测定法检出缺陷型,最后经生长谱法鉴定细菌的营养缺陷型。

三、实验器材离心机,紫外线照射箱,冰箱,恒温箱,高压灭菌锅;三角烧瓶,试管,离心管,移液管,培养皿,接种针四、实验材料(一)菌种E.coli(二)培养基、1LB培养液:酵母膏,0.5g;蛋白胨,1g;NaCl,0.5g;水,100ml,pH7.2 121℃灭菌15min22×LB培养液:其它不变,水,50ml。

3基本培养基:葡萄糖0.5 g,(NH4)2SO4 0.1 g,柠檬酸钠0.1 g,MgSO4·7H2O0.02 g,K2HPO4 0.4 g,KH2PO4 0.6 g,重蒸水100 mL,pH 7.2,110℃灭菌20 min。

实验5-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及鉴定

实验5-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及鉴定

实验五、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及鉴定1、实验名称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及鉴定2、实验操作人3、实验过程简述3.1 营养缺陷型菌株诱变3.1.1培养基的配制配置两种类型的培养基,营养丰富培养基(YPD)和基本培养基(SC),其中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在诱变的过程中用来培养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选择性的加入氨基酸来进行筛选,分别标记为:SC5 (SC+His+Trp+Leu+Lys+Ura);SC5-Lys (SC+His+Trp+Leu+Ura) SC5-Leu (SC+His+Trp+Lys+Ura);SC5-Trp (SC+His+Leu+Lys+Ura);SC5-His (SC+Trp+Leu+Lys+Ura);SC5-Ura(SC+His+Trp+Leu+Lys)。

3.1.2稀释涂布在超净台,取0.1 ml菌悬液转接到0.9 ml无菌水中,混匀后,取0.1 ml 稀释液转接到0. 9 ml无菌水中,混匀后,继续进行10倍的梯度稀释,稀释到10-6;取0.1 ml稀释度分别为10-4、10-5、10-6的菌悬液,加入到YPD固体平板上,用涂布棒涂布均匀,每个稀释度涂5块平板;3.1.3紫外诱变每个稀释度各取一块平板,培养皿底部标记好组号-稀释度-紫外处理时间,将平板适当垫高,防止诱变不充分,用紫外照射分别诱变处理0、30、45、60、120秒,黑布包好,置于30℃培养箱培养48h;记录各平板上的菌落数,计算不同处理的细胞致死率。

致死率(%)=1-(特定时间点平板上菌落数X稀释倍数)/(0时平板上菌落数X 稀释倍数)X100%3.2 营养缺陷型菌株初筛3.2.1选取单菌落小组内部四人分别标号为A/B/C/D(本人标号为A),本次实验选用了两种敏感性不同的菌株,选取两种菌株内生长较好的平板,每个平板每人取3个单菌落(每人2菌×3个单菌落),用记号笔圈出标记为A1/A2/…A6防止重复挑取;取1.5ml离心管装入1ml无菌水,用接种环从YPD平板上挑取单菌落,转接到无菌水中,摇匀,室温静置2h;3.2.2点板在准备好的YPD、SC培养基平板底部做标记(培养基名称-组号),将小组成员点菌位置画好格子;分别取一接种环菌悬液对应点于SC和YPD培养基平板上(每人1行,做好标记);将培养皿倒置于30℃培养箱中,培养48h,注意无论涂板、还是点板,一定等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后,再挪动或倒置;记录各单菌落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情况(生长记“+”,不生长记“-”),并拍照;根据生长情况,判断本实验各菌株是否为营养缺陷型菌株。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步骤和方法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步骤和方法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步骤和方法
嘿,你知道营养缺陷型菌株是啥不?这玩意儿在科研和生产中可有着大用处呢!那怎么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呢?首先,咱得有个出发菌株,就像要找宝藏得先有个起点一样。

然后通过诱变处理,这就好比给菌株来个大变身,让它可能产生新的特性。

接着进行淘汰野生型,把那些不需要的家伙踢出去。

再进行检出缺陷型,这就像在一堆沙子里找金子,得仔细着呢!注意啊,整个过程中可不能马虎,每一步都得精准操作。

要是弄错了,那可就白忙活啦!
说到安全性,只要操作规范,那基本没啥问题。

稳定性嘛,筛选出来的菌株如果保存得当,那还是挺稳定的。

就像你把宝贝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它就不会轻易丢啦!
那营养缺陷型菌株有啥应用场景呢?在生物制药、食品工业等领域都能大显身手。

它的优势可不少呢!比如可以用来研究代谢途径,就像侦探破案一样,通过它能找到生命的奥秘。

还可以作为遗传标记,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的遗传特性。

举个实际案例吧!有个实验室在研究某种抗生素的生产,通过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大大提高了抗生素的产量。

哇塞,这效果简直太棒了!
所以啊,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真的很重要。

咱可得好好利用这个强大的工具,为科研和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9年整理】micro题库1

【2019年整理】micro题库1

1、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4 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及实践意义。

2 、发酵工业为何常遭噬菌体的危害?如何检验、预防和治理它?3 、什么是EMB 意味着基?试述其主要成分、作用原理及实用价值。

4 、试列表比较低频转导(LFT )和高频转导(HFT )的异同。

5 、试图示并简介IgG 的构造。

6 、当今在国内市场上大量流行的“微生态中服液”主要含哪两类菌(写出其拉丁属名)?试从微生物学家的角度设计一项辩别其质量高低和真伪的实验方案。

7、何对一株细菌进行种属鉴定? 请写出主要鉴定内容.8 、画出抗体的结果模式简图,标明各个组成部分; 人体的抗体主要分为哪几种类型?9 、为什么在自然界清洁淡水水体中主要存在一些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 请用微生物生态学原理简单说明。

10 、画出T4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简图,标明各部分名称;简述其生物学特征。

11 、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如果要缩短其生长的延迟期,可以在菌种、培养基和其它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12 、画出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模型简图,标明各个部分,并简述各部分的功能。

13 、细菌荚膜依据其存在特点可分为几种类型? 分别简述其特点。

14 、写出固氮微生物的固氮反应式,简述固氮酶的结构组成和催化特点。

15 、详细说明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在细胞结构方面有何异同。

16 、什么叫做营养缺陷型菌株? 在实验室中如何从原养型菌株获得营养缺陷型菌株? 请设计一个具体实验方案。

17、述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在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点,并指出与此相关的主要特性。

18、试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嗜热菌的嗜热机理,并列举二个极端嗜热菌的菌名。

19、用来测定细菌生长量的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包含哪些具体的方法?并从实际应用、优点、使用的局限性三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

20、设计一个筛选酿酒酵母营养缺陷型的科研方案,并加以必要的说明(要求写出酿酒酵母的基本培养基和完全培养基)21、简要叙述工业微生物研究和实验中的微生物培养基必须具备的要素和对于大规模生产时对培养基的基本要求。

简述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方法

简述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方法

简述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方法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无法自主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而需要外源性提供的菌株。

这类菌株在微生物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方法。

1. 选择基质筛选法选择基质筛选法是一种简单直接的筛选方法。

首先,根据所需筛选菌株的营养缺陷特点,选择一种含有该营养物质的基质。

然后,将待筛选的菌株接种于这种基质上进行培养。

如果菌株能够生长、繁殖,说明其具有该营养物质的合成能力;如果菌株无法生长、繁殖,说明其存在该营养物质的缺陷。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初步筛选出营养缺陷型菌株。

2. 诱变筛选法诱变筛选法是通过诱变剂对菌株进行处理,使其发生突变,进而筛选出营养缺陷型菌株。

常用的诱变剂有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

化学物质如亚硝酸钠、硝酸钠等,物理因素如紫外线、γ射线等,这些诱变剂能够引起菌株的DNA发生突变。

在诱变后,将菌株接种到无法自主合成某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培养基上,观察其生长情况。

如果菌株能够生长、繁殖,说明其突变后具有该物质的合成能力丧失,从而可以筛选出营养缺陷型菌株。

3. 基因敲除筛选法基因敲除筛选法是通过遗传工程手段将特定基因从菌株中删除,以筛选出营养缺陷型菌株。

首先,通过PCR扩增的方法获得待敲除基因的DNA片段,并引入到质粒载体中。

然后,将质粒载体导入到目标菌株中,经过转化或转染等方式使其取得该质粒。

接下来,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以抗生素等为筛选标记,筛选出已经发生基因敲除的菌株。

最后,通过基因测序等方法验证所得菌株中目标基因已经被成功敲除,从而得到营养缺陷型菌株。

4. 遗传重组筛选法遗传重组筛选法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特定基因导入到菌株中,使其能够合成原本无法自主合成的物质。

首先,将目标基因与适当的表达载体连接,并经过酶切、连接等操作获得重组质粒。

然后,将重组质粒导入到宿主菌株中,使其取得重组质粒。

最后,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等筛选方法,筛选出成功获得目标基因的菌株。

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

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采用辐射,化学试剂等因素处理细菌,以提高其变异几率,关键步骤是进行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筛选工作,营养缺陷型是指通过诱变产生的,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株。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与鉴定涉及下列几种培养基:基本培养基(MM,符号为[-])是指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CM,符号为[+])是指可满足某种微生物的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SM,符号为[A]或[B]等)是指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种营养物质以满足该营养物质缺陷型菌株生长需求的合成或半合成培养基。

营养缺陷型菌株不仅在生产中可直接作发酵生产核苷酸、氨基酸等中间产物的生产菌,而且在科学实验中也是研究代谢途径的好材料和研究杂交、转化、转导、原生质融合等遗传规律必不可少的遗传标记菌种。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四个环节。

现分述如下:第一步,诱变剂处理:与上述一般诱变处理相同。

第二步,淘汰野生型:在诱变后的存活个体中,营养缺陷型的比例一般较低。

通过以下的抗生素法或菌丝过滤法就可淘汰为数众多的野生型菌株即浓缩了营养缺陷型。

抗生素法有青霉素法和制霉菌素法等数种。

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杀死正在繁殖的野生型细菌,但无法杀死正处于休止状态的营养缺陷型细菌。

制霉菌素法则适合于真菌,制霉菌素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作用,从而引起膜的损伤,也是只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酵母菌或霉菌。

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野生型生长被杀死,营养缺陷型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而被保留下来。

菌丝过滤法适用于进行丝状生长的真菌和放线菌。

其原理是:在基本培养基中,野生型菌株的孢子能发芽成菌丝,而营养缺陷型的孢子则不能。

通过过滤就可除去大部分野生型,保留下营养缺陷型。

第三步,检出缺陷型:具体方法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说明
• 1.本实验采用的诱变剂是物理诱变剂——紫外线。紫外线诱变处理的有效波长为 200~300×10nm,最适为254nm(此为核酸的吸收高峰)。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吸收 紫外光后,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即两个相邻的嘧啶共价连接,二聚体出现会减弱 双键间氢键的作用,并引起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有可能 引起突变或死亡.另外二聚体的形成,会妨碍双链的解开,因而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 总之紫外辐射可以引起碱基转换、颠换、移码突变或缺失,即是所谓的诱变。 2.利用酵母菌进行诱变工作,首先要获得单倍体菌株。在二倍体细胞中,隐性性状(突 变往往是隐性)不能表现。而单倍体细胞,隐性突变性状就能直接表现。因此,获得 单倍体细胞对诱变工作来说是重要的。 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利用营养细胞和子囊孢子的耐热性差异进行热处理,就能很容易 得到单倍体细胞。具体做法是把二倍体营养细胞接种于产孢子培养基的斜面上,用5毫 升无菌水制成悬浊液,将此悬浊液浸于55℃—60℃恒温水浴中,不断振荡处理约10分 钟(处理时间,根据对营养细胞耐热性预备试验而定。一般以约106—107的营养细胞 菌悬液经一定时间处理后,用接种环挑取一环菌液接种于完全平板或斜面,30℃培养2 天后,看完全不生长或只有一两个菌落生长为标准作为所需的处理时间)。处理后, 用自来水迅速冷却,适当稀释涂布于完全培养基平板,30℃培养2天后,用接种环挑取 较小的圆锥形菌落镜检,从形态上判断单倍体细胞。用这方法,一般要划线纯化后较 为可靠。为了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可接种于产孢子培养基上看是否产孢子来确定。如 先用一定浓度的纤维素酶处理,再进行热处理可提高获得单倍体细胞的效率。
2.诱变处理
• • (1)从30℃水浴中取出另一支菌悬液,倒入灭菌培养皿中。将培养皿至于紫 外灯下,打开紫外灯照射1h,打开培养皿盖照射。 (2)等待时间进行对照组处理。时间到关闭紫外灯,盖上培养皿盖。将培养 皿中液体吸回原离心管中,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培养皿并定容到10ml刻度处。 立即离心(3500转/分10min),弃去上清液,加无菌水至5毫升打匀菌块, 再加生理盐水至10ml,制成菌悬液(号液)。 (3)将熔化不烫手的完全培养基倒入灭菌培养皿中(每皿15—20毫升), 放平待凝,共6皿。 (4)将经紫外线处理过的菌液稀释为10-3(希望每只培养皿中长50—100个 菌落。稀释方法:吸取号液0.1ml于1支灭菌离心管中,加生理盐水至10ml 刻度处作为号液,吸取号液0.1ml于1支灭菌离心管中,加生理盐水至 10ml刻度处作为号液,吸取号液0.1ml于1支灭菌离心管中,加生理盐水 至10ml刻度处作为号液),吸取0.1ml号液于上述预先倒好的培养皿中。 (5)用灭过菌的Y形涂棒将菌液涂匀,30℃培养3—4天,计算活菌数。 (6)计算杀菌率及存活率(从诱变组中选择不污染、菌落分布均匀、菌数适 中的培养皿留作下步影印备用)。
实验步骤
• 4.影印 • (1)准备好影印用丝绒布(高压灭菌,干燥箱内烘干备用)。 • (2)将一定数量的母平板和预先准备好的基本培养基及完全培养基 平板,以一个母平板,一个基本平板,一个完全平板作为一组,每组 编号,并在每个平板的底部用记号笔划上箭头作为标记。 • (3)将灭菌的丝绒布放在圆本柱上,用橡皮筋扣住(注意绒面不能 用手摸),先取母平板倒复在绒面上,然后用铅笔轻轻在皿底上均匀 地敲几下,取下母平板(放冰箱保存起来),立即把MM平板(基本 培养基平板)按箭头标记的相同方向复印上去(方法同上),取下 MM平板,再把CM平板(完全培养基平板)也按上述同样方法复印, 印毕,30℃培养2—3天。影印见图14-l。
• •
• •
3.活菌计算(用没有经紫外线处理的菌液作对照)
• (l)从30℃水浴中取出一支菌悬液,然后用生理盐水稀 释到10-4、10-5(稀释方法:在菌悬液中加入生理盐水至 10ml作为A液,吸0.1mlA液于1支灭菌离心管中加入生理 盐水至10ml作为B液,再吸0.1mlB液于1支灭菌离心管中 加入生理盐水至10ml作为C液,再吸0.1mlC液于1支灭菌 离心管中加入生理盐水至10ml作为D液)。 • (2)将熔化不烫手的完全培养基倒入灭菌培养皿中(每 皿15—20毫升),放平待凝,共4皿。从D液中吸取0.1和 0.5ml于上述预先倒好的培养皿中,各做2皿,共4皿。 • (3)用灭过菌的Y形涂棒将菌液涂匀,先涂布低浓度小剂 量的,再涂布高浓度大剂量的,30℃培养2天,计算活菌 数。
实验步骤
• • 5.点种复证 (1)将每组复印的平板按箭头标记的同一方向进行比较,找出CM平板上生 长而MM平板上不生长的相应菌落,用记号笔在相应位置的母平板上作上记号, 并编号,以便进一步复证。 (2)准备MM平板和CM平板,平板数量可根据编号菌落多少而定,一个皿 可划36个格子左右。 (3)用灭菌牙签从母平板上挑取已编号的单菌落,按顺序在MM和CM平板 上的相应位置上点种,点毕,30℃培养2—3天左右。

•存斜面上,用接种环 挑一些菌,接种到盛有5ml完全液体培养液的灭菌 离心管中,28℃—30℃培养16—18小时,共接2 支。
• (2)将培养过的菌液倒入盛有玻璃珠的灭菌三角 瓶中,振荡10分钟,使酵母菌充分均匀分散。
• (3)将上述菌液各吸4ml于2支灭菌离心管中离 心(3500转/分,10分钟),倒去上清液,各加无 菌水至5ml制成菌悬液,打匀菌块,并存放在 30℃水浴中备用。
实验结果
处 皿 稀释 取样 活菌总数 理 数 菌数 菌数 /ml /皿 对 4 照 存活菌数 菌数 /皿 菌数 /ml 突变型数 菌数 /皿 菌数 /ml 杀菌率 诱变率
10-4 或 者 10-5
10-3
0.5 0.1 0.5 0.1 0.5 0.1
紫 6 外 线
实验结果
啤酒酵母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实验原理
• 利用化学诱变剂诱发突变是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工作的常用手段。

化学诱变剂按其诱变机理一般可分为三类:(1)通过掺入DNA分子引起突变,(2) 通过和DNA直接起化学反应后引起突变,(3)通过一对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引起突变。 例如:以烷化剂亚硝基胍(nitrosoguanidine,NTG)为诱变源,它的诱变机理属于第 二类。现在一般认为烷化剂的诱变机理主要是由于对鸟嘌呤N-7位置上的烷化作用(鸟 嘌呤其它位置以及其它碱基的许多位置也可能被烷化),然后被烷化的碱基同碱基结 构类似物作用机制一样,通过DNA复制,引起碱基错误配对导致碱基转换或颠换造成 基因突变。通常烷化后的碱基(G)偶然与胸腺嘧啶(T)错误配对代替胞嘧啶(C)。
NTG主要诱发GC—AT的转换。它除有较强的诱变作用外,还能诱发邻近位置基因的并 发突变,而且特别容易诱发DNA复制叉附近的基因突变,随着复制叉的移动,它的作 用位置也随着移动。 NTG是一种超诱变剂,它的诱发效率可使百分之几十的细菌发生营养缺陷型突变,因 此经NTG处理的细菌不必经过青霉素浓缩处理,而只要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就能检出 营养缺陷型。一般讲,一种高效率的诱变剂,只要有一种有效的筛选方法是可以获得 任何突变型的。 诱变处理所用的细胞一般为对数期细胞。化学诱变剂的剂量一般以药物浓度表示。一 定的剂量有一定的杀菌率和诱变率,通过杀菌率和诱变率可帮助我们了解一定剂量的 诱变作用。诱变作用往往与药物处理时间和温度有关。具有较强诱变作用,较弱杀菌 作用的诱变剂(如烷化剂)可采用较低剂量(约50%的杀菌率),反之,紫外线一般 采用较高杀菌作用的剂量(如90%—99.9%杀菌率)。
• •


(4)从温箱中取出培养皿,用接种环挑取确实只能在CM上生长而MM上不 生长的单菌落接种于CM斜面,30℃培养2天
后放冰箱保存,供生长谱鉴定用。
实验步骤
• 6.生长谱鉴定方法与微生物大肠杆菌诱变营 养缺陷型的鉴定方法相同,所以从略。
实验报告
1.绘制本实验的实验流程图,以保证实验的 思路清晰。 2.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列表格:见下页 3.总结酵母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实验的成 败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