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帝陵陵寝制度及其象征研究的思路探析_以秦始皇陵的研究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帝陵陵寝制度及其

象征研究的思路探析

———以秦始皇陵的研究为例

张卫星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 西安 710600)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rchaeol ogical material and research results fr om the Q in-Han mau2 s oleu m,and discussed the idea on the Q in-Han maus oleum syste m research and sy mbol research.Overall, Q in-Han maus oleum syste m is divided int o general syste m and narr ow sense.Generalized maus oleu m syste m is the burial syste m,and the narr ow sense means only t o construct the sacrificial palace beside the maus ole2 um.Q in-Han dynasty intr oduced an independent maus oleum syste m.Maus oleum sy mbolizes the cap ital city and the palace city.This understanding comes fr om the sy mbol research of ancient t ombs.I 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is idea,there was another idea compared the undergr ound access ory p its and government structure of Q in-Han Emp ire.I n this article author think the vie w still needs t o be i m p r oved fr om archaeol ogical theory and p ractice.

Key words:the Q in-Han maus oleu m;sy mbol research;research idea

摘 要:本文从秦汉陵墓的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出发,讨论陵寝制度与象征研究中的思路与方法问题。秦汉陵寝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陵寝制度也就是陵墓制度,狭义的陵寝制度指陵侧出寝的建筑制度,多年来两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讨论;秦汉陵墓实行独立陵园制度,对于陵园的象征有若都邑说、若宫城说;近年在此思路基础上,出现了将地下陪葬坑与秦汉帝国职官架构比拟的新思路,这种思考还需要从理论与考古实践上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秦汉帝陵;陵寝制度;象征;思路

广义的考古学历史不仅是伟大考古发现的历史,而且还是以新的视角看待人类遗存和在工作中引进新方法的历史;所以考古学的历史,首先是观念、理论和看待过去视角的历史,其次是研究方法、运用观念和研究问题的历史,其三才是实际考古发现的历史。墓葬研究是考古学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在历史时期的考古中,陵墓、都城的考古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在田野考古发现上,以秦始皇陵、西汉景帝阳陵等为代表的秦汉帝陵已取得了巨大的收获,业已形成辉煌的发现史;在研究的收获上也蔚为大观;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上,作为最高级别的这些墓葬与一般墓葬的思路本无不同,但是由于秦汉陵墓在文献记载与发掘资料上相对丰富,学者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多,取得的成果也相对较多,其思路方法在墓葬研究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试从秦汉帝陵的考古资料与主要研究成果出发,讨论学界在帝陵研究中所形成的一些思路与方法,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裨益,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陵寝制度的研究

对秦始皇陵陵寝制度的研究随着考古材料的丰富而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1961年,国务院公布秦始皇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秦始皇陵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考古调查,发现了包括陵园内外两重城垣、封土、地面建筑、地下排水设施等在内的遗迹,以及陶俑、建筑构件等遗物①。1974年兵马俑坑被发现后,考古工作者更系统地调查了秦始皇陵的遗存,学界在消化考古发现的同时,开始对陵寝制度和可纳入其中的内容或

76

中原文物 2010年第3期

制度性因素着手思考。陵寝制度属于广义的陵墓制度或墓葬制度,但是作为帝王陵墓,特别是秦始皇陵,哪些具体内容应该纳入其中,学者们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杨宽、徐苹芳、袁仲一、程学华、王学理、黄展岳等先生分别发表了对秦始皇陵的研究文章和专著,讨论其陵寝制度。

较早对秦始皇陵陵寝制度的系统认识见徐苹芳先生的文章②。该文有专节内容讨论秦始皇陵园的相关问题,依据当时的资料,作者认为发现于封土北侧的建筑应是文献记载的起于墓侧的“寝”的一部分,陵墓为东西向,平面上右为陵墓,左为寝殿;秦始皇陵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封建帝王的第一个陵园,它所创立的陵园制度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直接影响了汉代的陵园。综合其讨论内容,可以看出徐先生所讨论的实际上是陵墓制度,整个陵园发现的遗存都是陵墓制度的物质载体,而其布局、设计思想则体现了制度的因素。

黄展岳先生也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的陵寝制度创始于战国中期,成熟于秦汉时代,秦汉陵寝比先秦国君的陵墓制度复杂,除了坟丘式的陵和陵园外,秦代还有寝殿,西汉有陵庙,瘗埋的乘舆车马、珍禽异兽、玉器以及模拟军队送葬的俑群、陪葬墓等也都是随葬内容③。

袁仲一先生发表的《秦始皇陵考古纪要》是20世纪80年代对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总结的重要论文之一。其主要内容在对秦始皇陵考古的重要发现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秦始皇陵园的陵寝制度进行探讨,讨论的内容包括陵园的方向、陵域的范围及标志、陵园的设计意图、秦始皇陵的修建时间和用工人数、始皇陵的督造者和工徒的来源、始皇陵园在中国古代陵园史上的地位等问题④。在2002年袁先生的研究专著中,虽然没有明确论证陵寝制度这一概念,但是他将所有的发现均置于秦始皇陵这一宏观框架之中,在这一系统中具有制度性因素的内容除了物质遗存外还包括布局、选址、设计理念等方面⑤。

马振智从秦国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的角度,论证了陵区的选择,陵园布局和形制,陵园的防御设施和门、陵墓形制,封土墓的出现,墓上建筑等诸方面与关东诸国的不同之处;⑥他所论证的陵寝制度也具有宏观性和广泛性。此外,石兴邦⑦、韩伟⑧、王学理⑨、刘士莪⑩、尚志儒 λϖ、程学华 λω、张占民 λξ、段清波 λψ等先生也对始皇陵的陵寝制度有过不同程度的论述。

综合各家的研究,对秦始皇陵的陵寝内容的认识包括陵园的地面界标性建筑、地面宫殿建筑、封土、墓室、棺椁葬具、墓室陪葬物、陵园陪葬坑等所有陵园物质遗存。在研究中,有些学者已将这些内容表现出的因素上升到制度层面,比如选址、布局、随葬、祭祀、设计思想等方面,这些构成了广义的秦始皇陵陵寝制度内容。

杨宽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致力于古代陵寝制度史的研究。他认为从战国中期到西汉是陵寝制度的创始时期。不过他所指的陵寝制度是指陵园中有“寝”的建筑制度,他从庙、朝、寝、宫入手,剖析生前与死后的宗庙、宫室、寝园等礼制性建筑,认为陵园中的寝是庙中的寝与朝分离,是庙中的寝与陵墓结合的产物 λζ。我们认为这应该属于狭义陵寝制度的研究。

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印证,秦始皇陵确已陵侧出寝,但是作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演变是2000年来一直争议不断的问题。从更广阔的范围看,这实际上是“墓祭”问题争论的一部分。东汉蔡邕《独断》认为:“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不仅蔡邕,东汉其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见解也基本相同,王充《论衡》曾指出:“古礼庙祭,今俗墓祀。”应劭《汉官仪》中认为:“古不墓祭。……天子以正月上原陵。”

晋代司马彪在《后汉书》就提出“西都旧有上陵”的说法,这与东汉史学家的见解并不一致。司马彪甚至认为“墓祭”实际在秦代已经产生:“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山王墓、秦始皇陵等地考古材料的公布,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再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杨宽先生著文认为先秦墓上建筑不用于祭祀。从古代陵墓制度的源流来看,先秦墓上建筑只能是“陵寝”的“寝”;秦代以后的陵寝制度,当即起源于这种先秦墓上建筑 λ{。后来他再度讨论了墓上建筑的用途问题,认为秦和西汉的陵园中,只存在寝和便殿等建筑,用于日常供奉,不用于举行祭礼;这一制度沿袭自战国,战国和秦汉的“寝”中都设有殿堂,并不是先秦陵墓只有“堂”而无“寝”,也

86文物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