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渔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
海洋渔业及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海洋渔业及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概述海洋渔业是指在海洋中进行捕捞、养殖和加工等相关活动的产业。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食品资源之一,海洋渔业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还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机会。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海洋渔业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对海洋渔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发展现状海洋渔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
据估计,全球约有2.4亿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海洋渔业相关工作,其中包括渔民、加工工人和支持性工作人员。
同时,海洋渔业还为全球提供了约17亿人口所需的蛋白质来源。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对海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海洋渔业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会导致渔业资源的衰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许多渔业资源,如鱼类和甲壳类动物,正面临着严重的过度捕捞问题,这威胁着渔民的生计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环境污染也是海洋渔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大量的污水和废物进入海洋,污染了水质和生态环境。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危害,也影响了渔业资源的健康和质量。
未来趋势为了应对海洋渔业面临的挑战,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以确保可持续的渔业发展。
其中一个关键策略是建立和维护海洋保护区。
海洋保护区可以为渔业资源提供保护,并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
国际间也存在合作建立保护区网络的倡议,以提高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程度。
此外,渔业管理的改革也被广泛认为是实现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关键。
这包括建立有效的渔业管理机构、限制捕捞规模和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等措施。
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实施渔业配额管理制度,限制捕捞量和推动可持续捕捞实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洋渔业也面临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正在被用于改进渔业生产、资源管理和市场销售。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渔业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
渔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渔业资源种类与特点
鱼类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淡水鱼、海水鱼等 贝类资源:如牡蛎、蛤蜊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甲壳类资源:如虾、蟹等,肉质鲜美,市场需求大 藻类资源:如海带、紫菜等,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渔业环境: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等,对渔业资源的生长和繁殖有重要影响
渔业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气候变化:全 球变暖导致海 洋温度上升, 影响鱼类生长
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
建立完善的渔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制定科学的捕捞配额制度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对野生渔业资源的依赖 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推进渔业产业绿色发展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渔业资源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发展绿色食品认证,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渔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有重要贡献。 渔业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依赖渔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渔业经济贡献不仅体现在直接产值上,还涉及到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产业。 渔业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度捕捞与资源枯竭
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减少,影响生态平衡 资源枯竭:鱼类资源减少,影响渔业可持续发展 非法捕捞:破坏渔业资源,影响渔业管理 环境污染:影响鱼类生存环境,影响渔业可持续发展
提升渔业国际竞争力与合作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共 同应对全球性渔业 问题
提高渔业技术水平,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 备
加强渔业人才培养 ,提高渔业从业人 员素质
推进渔业可持续发 展,保护海洋生态 环境
完善渔业政策支持体系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渔业发展
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渔业 生产效率
中国远洋渔业的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远洋渔业的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渔业作为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也呈现出不断壮大的态势。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渔业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渔业大国,现在拥有着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海洋面积达到了约370万平方公里。
但随着众多国家对海洋资源的争夺和保护力度的加大,中国的渔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产业现状近年来,中国渔业不断壮大,而远洋渔业是中国渔业中的一个重要支柱。
远洋渔业是指在国家海域以外,距离陆地较远的海域进行的渔业活动,其优势主要在于渔获量大、品质优良、品种多样。
中国的远洋渔业主要分为大型远洋拖网渔业、大型远洋围网渔业、远洋刺网渔业、远洋延绳钓渔业和远洋底拖渔业等几种类型。
就远洋渔业的规模来看,据国家海洋局统计,2019年中国远洋渔业总产值超过1100亿元,其中大型远洋拖网、围网和刺网渔业总产值占到总量的83.66%。
此外,中国自主研制的科考钢丝绳拖网具备了深海捕捞的能力,2019年有45家大型拖网渔船实现了2000米以下深度深海拖网捕捞,为中国远洋渔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发展趋势中国的远洋渔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违规渔业行为和海洋环境的污染等。
此外,众多国家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力度加强,也使得中国的远洋渔业受到了更多的监管和限制,这需要中国远洋渔业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在面临这些挑战和问题的同时,中国的远洋渔业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首先,众多的海外资源和优质鱼类,为中国远洋渔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其次,中国在远洋渔业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和实践经验,也成为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再者,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加强科研力量、加强技术升级和推进远洋渔业的转型升级,是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远洋渔业作为中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现状良好,同时也面临很多的挑战和问题,但是未来发展的机会更多、前景更为广阔。
渔业类行业的未来趋势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渔业类行业的未来趋势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渔业类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使得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而技术创新被视为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渔业类行业的未来趋势、技术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渔业类行业的未来趋势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渔业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然而,传统的捕捞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渔业类行业正朝着现代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渔业资源管理的智能化随着技术的进步,渔业资源管理将更加倚重于先进的科技手段。
比如,通过使用无人机、卫星遥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可以快速、准确地监测渔业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
这样可以更好地制定渔业捕捞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智能渔捞设备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渔船捕捞方式往往效率低下,同时还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破坏。
而采用智能渔捞设备,比如自动识别和捕捞工具、声纳探测系统等,可以减少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提高捕捞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3. 渔业气候变化适应性全球气候变化对渔业的影响日益显著,如海洋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等。
渔业类行业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捕捞时间和地点,适应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保证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虽然技术创新为渔业类行业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下是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1. 资金和资源的限制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包括研发费用、设备购买、维护等。
对于一些小型渔业企业来说,可能难以承担这些成本,从而限制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规模。
2. 法规和政策的约束渔业类行业受到一系列法规和政策的约束,这些法规和政策可能会限制技术创新的发展。
例如,捕捞季节的限制、捕捞区域的限制等,都可能对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限制。
3. 社会接受度和道德问题部分技术创新可能涉及到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基因改造渔业、养殖池塘的使用等。
河北省渔业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河北省渔业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河北省渔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凭借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河北省的渔业产业正朝着多样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将对河北省渔业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河北省渔业产业现状分析1. 生产规模扩大:河北省的渔业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不仅增加了养殖水域的面积,还提高了养殖的密度和效率。
目前,河北省已经形成了以淡水养殖为主、海水养殖和水产加工为辅的渔业产业格局。
2. 精细化管理:渔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得到了提升,通过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生物技术,渔业生产的全程可视化和数据化程度大大提高。
种苗繁育、饲料配方、水质监测和疫病防控等环节都得到了精细化管理,为渔业生产的稳定和高效提供了保障。
3.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河北省渔业产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渔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例如,应用智能水产养殖系统可以实现对鱼类的监测和智能喂料,相比传统的养殖方式更加高效。
同时,利用生物技术改良鱼类的品质和性状也是河北省渔业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4.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对于鱼类和其他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河北省渔业产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高品质、绿色、有机水产品的供给。
同时,不断优化供应链和物流体系,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河北省渔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分析1. 多元化养殖方式将得到发展:未来,河北省渔业产业将进一步推动养殖方式的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还将积极发展塘泊养殖、网箱养殖、循环水养殖等新兴养殖方式,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2. 高品质、绿色产品将成为主流: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和环境友好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河北省渔业产业将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有效控制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采用绿色养殖技术,推动水产品的绿色生产和认证,将成为渔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3. 渔业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河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未来将会加强渔业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渔业旅游的发展。
渔业技术趋势未来发展方向和需求

渔业技术趋势未来发展方向和需求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对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渔业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来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渔业技术逐渐发展并演变,以提高产量、保护生态系统和提高效率。
本文将探讨渔业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需求。
一、创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被应用于渔业。
例如,无人机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和控制渔业资源的状况,速度更快、更准确地收集相关数据。
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分析和预测鱼类的迁徙模式和渔业资源变化趋势,以便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此外,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增加渔业产量,例如通过基因改良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二、可持续渔业的重要性随着全球渔业资源的不断损耗和过度捕捞的问题日益严重,可持续渔业成为未来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可持续渔业的背景下,渔业技术的发展需以保护生态系统和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前提。
渔业技术应该注重减少捕捞压力,限制捕捞量,保护濒危鱼类种群,并采用环保的捕捞方法,以减少非目标物种的损失。
同时,渔业技术也应该注重提高养殖的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例如利用循环系统、底栖代用饲料等技术,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渔业技术的效益和经济性渔业技术的发展不仅应该注重可持续性,还应该关注其效益和经济性。
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应该能够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以帮助渔民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
例如,应用水产养殖设备,如自动喂食装置、水质监测传感器等,可以提高养殖的效率和产量,减少劳动力成本。
此外,渔业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供更好的渔业管理工具,促进渔业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
四、渔业技术培训和人才发展为了实现渔业技术的持续发展,培训和人才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渔业技术的发展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来推动。
政府应加强对渔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支持,建立相关的教育机构和培训中心,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资源。
渔业发展趋势

渔业发展趋势我很乐意为您写一篇关于渔业发展趋势的3000字文章。
以下是我为您准备的文章:渔业发展趋势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紧缺,渔业在全球范围内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满足人们对鱼类产品的需求,渔业必须不断发展和改革。
本文将探讨当前渔业发展的趋势,并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机遇。
一、可持续渔业可持续渔业是当前渔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海洋生态系统正在受到破坏,许多渔业资源正面临灭绝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限制捕捞数量、设立保护区域和推动渔业环境的改善。
可持续渔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能确保渔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创新和智能渔业技术创新是推动渔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许多国家开始采用新技术来改善渔业生产效率。
例如,GPS定位系统和卫星通信技术可以提高渔船的导航和通信能力,减少迷航和通讯困难的风险。
智能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质和鱼类行为,帮助渔民更好地了解海洋环境和鱼类分布,从而提高捕鱼效率。
三、多样化的产品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渔业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除了传统的鱼类和贝类产品之外,人们对海藻、藻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此外,人们对有机和健康食品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为渔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
渔业可以通过多样化产品的生产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渔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四、国际合作与管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渔业活动的全球性,国际合作与管理成为推动渔业发展的关键。
各国政府需要加强合作,制定共同的渔业管理政策和规划,避免过度捕捞和资源浪费。
同时,国际间的渔业管理组织可以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各国渔业活动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五、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是保障渔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各国政府和环保组织应该共同努力,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减少渔业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重要支持,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02
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渔业资源状况
渔业资源丰富
我国拥有广阔的海洋和内陆水域,渔 业资源丰富,为渔业经济的发展提供 了基础。
过度捕捞问题
由于长期过度捕捞,部分传统渔业资 源的数量和品质有所下降,对渔业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压力。
渔业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渔业经济 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 发展,提高了产业效益。
特点
渔业经济具有地域性、季节性、 周期性和风险性等特点,与自然 环境密切相关。
渔业经济的重要性
01
02
03
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水产品是居民膳食的重要 组成部分,渔业经济为市 场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渔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 业之一,对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具有重要意义。
维护国家食品安全
根据渔业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捕捞计划和养殖规划,确 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养殖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养殖效益。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
渔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渔业与旅游业融合
发展休闲渔业、渔家乐等项目,将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提高 产业附加值。
随着渔业资源的日益减少,传统捕捞业已无法满 足市场需求,现代养殖业成为主流趋势,包括海 水养殖、淡水养殖等。
渔业产业链延伸
从养殖、捕捞到加工、销售,渔业产业链的延伸 有助于提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3
渔业科技创新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和 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国内外渔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今世界的渔业在高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形势下即将迈向二十 一世纪。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深刻影响着世界渔业发展进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各个经济时代的主要区别不是生产什么,而是怎样生产”。在新技术革命时代,渔业生产的对象没有变,仍然是仍然是捕捞、养殖、加工、销售等,但科学技术对怎样捕捞、怎样养殖、怎样加工、怎样销售、怎样管理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尽管世界渔业的资源量在衰退,而渔获量却在增加,养殖产量在大幅度地增长,水产品主要来自捕捞的比例正在改变,这主要利益于科学技术的推进。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资源危机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确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使社会飞速地发展,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也带来了危机,而最终摆脱危机的办法还得依靠科学技术,这就是高科技时代发展的辩证。
一、世界渔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1、渔业正成为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领域 今天,世界人口每年以8700万的速度增加,而耕地则从1961年的人均0.44公顷降到目前的0.26公顷。预计到2050年将下降到0.15公顷,土地将出现严重短缺的局面。然而,今天人类食物的90%是在耕地和牧场上生产的,只有10%来自地球的水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人增地减粮食紧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严峻问题,而是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世界经济要持续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海洋,如何开发海洋和内陆水域,如何开发新的食物来源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一场全球性的“蓝色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人们曾把本世纪60年代通过矮化基因育成的稻麦高产品种,称之为“绿色革命”,后来又把畜牧业上的重大技术变革的成就称之为“白色革命”,把向水域索取食物的重大技术变革称之为“蓝色革命”,把耕海牧渔看作是节粮、节水、节地型立体农业的一部分。水产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各国渔业部长级会议和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渔业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持续贡献国际会议”, 都特别强调了发展渔业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 6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日本、前苏联等主要渔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建设海洋农牧场,用农牧化的手段增殖水产生物,成倍地增加资源量。从海藻中提取食物的技术为人类开辟新的食物来源展现了光明的前景。尽管目前从海藻中提取的食物还很有限,但科学家们预测说,假如使太阳能转换成海藻化合物储能的转换率为2%,从海藻中提取人类食物的提取率为5%,地球上海洋可栽培面积总数约有200亿公顷,这就是说,将来海洋牧场规模化发展起来后,足够维持相当于200亿人口的生活所需。 2、水产增养殖业异军突起 自60年代日本、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提出海洋“栽培渔业”的设想后,世界水产增养殖业得到很大发展。增养殖的种类向多元化发展,人工培育苗种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一些优良增养殖品种如牡蛎、扇贝、鲍、海带、紫菜、裙带菜、鲑鳟类、鲆鲽类、鲷类、鲈鱼类等种类突破了工厂化苗种生产难关,养殖技术不断完善,网箱、拦网、筏式和延绳垂下式养殖、开放海域网箱养殖系统普遍得到采用,达到很高的产业化水平。自70年代起,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海水增养殖业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发展很快,不少种类育苗实现了工厂化、集约化生产,人工饵料专业化高效率生产,外海网箱养殖系统被普遍采用,使生产由近岸性向外海性 2
养殖发展。日本在濑户内海建立第一个栽培渔业中心后,把多种技术的应用与海洋牧场结合起来,在苗种生产、养殖技术、放流技术、饵料生产和病害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欧洲国家的筏式、网箱养殖技术,美国的工厂化养殖系统等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从80年代开始,粮农组织的专家就根据当时的资源状况和捕捞状况指出:将来渔业生产和水产品供应将会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到2000年时,世界渔获量不会有大幅度增长,人类要解决水产品供需的尖锐矛盾,只有积极发展海淡水增养殖业。国际农业研究顾问小组主席萨拉杰丁指出:在人类营养的其他每个方面,我们都是种植者,唯独在海产食物方面,我们曾长期一味地搜寻捕捞,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好在这种局面已经得到了扭转。我们看到,水产增养殖业正在成为人类食物生产的新领域。目前,世界水产养殖的产量约占世界总渔业获量的30%以上。世界银行1993年估计,如各国政府现在对水产养殖技术进行适当投资的话,那么15年内就能满足人类对水产品需求量的约40%。 3、远洋渔业方兴未艾 尽管当前世界渔业产业结构中仍以近海捕捞为主,但许多已开发多年的老渔场越来越拥挤,资源日益枯竭。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资源少,渔业发展陷入鱼越捕越少、越少越限制、越限制越穷的恶性循环中,因此不得不寻找新的渔场。另一方面,那些发达国家,即使本国近海的渔业资源仍较丰富,其资源量也能保证捕捞业较长时期持续利用,但为了保护了本国资源,也纷纷转向了远洋渔业,利用它国资源和公海、大洋资源。 90年代以来,出于保护本国的利益,各国法规越来越严格,远洋渔业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渔场。其中,太平洋岛国的金枪鱼渔业正在引起世界远洋渔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到该地区从事金枪鱼捕捞的船队越来越多,此外,还有地处太平洋西部的帛琉岛远洋渔业和地处南美洲的极地群岛、福克兰群岛远洋渔业。1994年200条外国渔船在福克兰群岛水域渔获了近20万吨鱼,福克兰群岛的阿里克斯鱿鱼鱼汛一般连续6个星期。200海里以外的外海,深海和公海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和优质水产品。南极磷虾的丰富资源也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 4、世界渔业资源争夺激烈 进入90年代以后,全世界17个重点渔区中已有13个渔区处于鱼群枯竭或产量急剧下降状态,这迫使许多国家的政府不得不制定极其严厉的捕捞措施甚至关闭渔场,休渔禁捕。加拿大东海岸的纽芬兰渔场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渔场盛产鳕、鲑、大比目鱼、鲱等,但由于世界各国的渔船队常年在这里酷渔滥捕,1995年8月渔汛期间纽芬兰渔场产量基本绝收。尽管如此,许多国家的渔船队并未因此而收敛。由于渔业资源日益枯竭,众多国家的渔民都为一种经济上的疯狂行为所驱动,众多国家的渔民都为一种经济上的疯狂行为所驱动,因此导致了各国争夺渔业资源的纠纷四起,冲突不断。 塞内加尔的渔民为了争夺渔业资源敢于冒险在近海水域通宵作业,常常发生木船与欧洲拖网渔船相撞的事故。日本渔船一旦进入俄罗斯方面认定的领海,俄罗斯警备队的直升飞机就开枪扫射。俄罗斯边防军开枪打死打伤日本渔民和中国渔民的事情发生过多起。这些渔业纠纷和冲突概括起来说,可以分为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纠纷和冲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1994年欧盟成员国争夺金枪鱼之战和1995年的欧加渔事纠纷。 5、全球海洋渔业进入全面科学管理时代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海洋生物资源再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了。科学家们对未加管理的渔业总结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即:未开发阶段→增长阶段→充分开发阶段→过度开发阶段→最终崩溃阶段。渔业一旦离开未开发阶段以后,总有发展到崩溃阶段的危险,但是,只要管理得当,这种危险性就会变小,即使将要崩溃,管理也有助于进入恢复阶段。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各国达成协议的严格的国际管理,才能制止人类无休无止的酷渔滥捕。 3
目前,国际海洋渔业管理正向区域化发展和加强。根据国家管辖范围内和外的两种不同 性质的海域,海洋渔业管理区域化的主要趋势是: (1)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海域主要是指专属经济区,有关国家对其专属经济区的渔业管理不断完善和不断加强。对外国渔船的入渔要求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严格,并有计划地采取区域性管理措施或渔业管理区域化。 (2)国家管辖范围外的公海渔业主要趋向于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和协议,加强区域性管理或建立区域性渔业组织,实施公海渔业的资源养护和捕鱼活动全过程的管理以及争端的解决。 全球渔业正从捕捞开发型向科学管理型过渡,各种渔业法规也正在不断的调整中趋向合理。竭泽而渔,然后无渔可捕的恶果已经使人类认识到,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将予取之,必先予之,在不断调整和保护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取得最大的效益,人类只有遵循科学规律,科学才能不断地造福人类。 6、越来越重视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快速发展和沿海、沿江人口的增加, 水域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制约了以水为田的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内陆, 部分湖泊河流水质恶化, 富营养化严重, 水华泛滥, 造成了严重的养殖鱼类死亡事件时有发生;一些无序的围垦、填湖、筑坝行为使天然渔场及洄游通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传统的产卵场、育肥场功能萎缩或消失。在沿海, 河口、浅滩和内湾已不同程度地变成了纳污场, 底质变劣, 水体环境质量恶化, 赤潮发生频率和发生面积继续扩大, 使传统的鱼虾产卵场不复存在;近海的石油开发使索饵场、育肥场生态遭到破坏, 饵料减少或种类改变, 天然渔业资源得不到有效补充;养殖生产者缺乏必要的生态资源持续利用观念, 养殖技术原始粗放, 环境保护措施滞后, 过量投饵, 超额放苗, 使养殖生态系统污染严重、功能退化, 造成鱼虾病害蔓延, 产量下降甚至绝产。因此,各国的渔业发展都面临着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如何恢复天然渔业资源。一些国家,除政府渔业主管部门、执法部门继续从过度捕捞角度限制捕捞力量, 执行禁渔期、禁渔区,限制破坏性的捕捞活动外, 还加强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的环境保护研究,以有效的保证鱼虾幼体的自然成活率, 使渔业资源真正得到补充; 同时,开展增殖技术的研究, 使渔业资源得到有效增加。 二是如何保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少国家,除继续开展养殖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 病害防治研究外, 还加强滩涂养殖环境的恢复途径、污染控制及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水域生态养殖, 使养殖品种互补, 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开展未来污染对海洋生物毒性毒理的研究, 以制定渔业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 及时开展新的污染物的毒性毒理研究, 适时提出防范措施。 7、现代化技术不断应用于渔业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尽管其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也有差异,但他们的共同之点都是依仗工业现代化的强大基础来发展渔业。例如,美国是1910年成为工业化国家,从此开始注重用工业的设备来装备农(渔)业。首先是侧重发展(农)渔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据统计1910年-1940年重工业为(农)渔业提供4000万吨钢,用于(农)渔业的钢占全国钢材总产量的5.5-9.5%。到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到1977年美国全盘实现机械化。许多在发展中国家看来不易实现机械化的作业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因此整个农、渔业生产很少使用辅助劳动力。法国和德国利用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为农、渔业的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日本虽然在50年代初,处于战败国的地位,但它借鉴和引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装备武装工业,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在实现工业后,很快把工业技术运用于与农业同等重要的、对立国、建国起过重要作用的水产业,特别是海洋捕捞业上,促进了日本远洋渔业的发展,使日本海洋捕捞很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