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浅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浅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1000字“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才选拔的重要原则之一。
所谓“德才兼备”,就是在才能和品德两方面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得以选拔。
而“以德为先”,则是指尽管有一定才能,但如果品德不好,也不能被选拔。
这种用人标准在新时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这种用人标准有助于建立“政德先行”的用人导向。
在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中,经常出现一些高官贪污腐败的情节,导致民不聊生。
可见,一个人的政治品德既是他个人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如果选人时,只注重才能,而不关注品德,那么这种情况就会更加常见。
因此,选拔官员时必须注重其德行,有效防止官场腐败现象的发生,推动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
其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有利于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是各个领域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选拔人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果我们只注重才能而不注重品德,那么不仅会导致人才队伍素质不高,还可能会出现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影响到团队的整体正常运作。
因此,我们应该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注重德才兼备,建立起高品质、高道德、高素养的人才队伍。
最后,这种用人标准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才能够为社会制造更多的诚信与伦理,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当下的经济市场中,诚信、合规、创新等素质直接关联到人才的自身品德和职业素养。
使用这种用人标准可以避免选出那些缺乏人品的人员,有助于提高团队的竞争力和开发创新力,促进社会各行业的全面发展。
总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在新时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尤其是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时期,用人标准需要更加完善和紧密联系到社会生产、品牌建设等方面,出现这种局面不仅体现人才的人文素养,同时重申的也是公民基础道德标准。
如何理解“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胡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人才是社会建设中最宝贵的资源,德是人才所具备的首要条件。
德之重要好比鱼儿之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前提条件,也是各级党组织培养教育干部的基本要求和总体目标。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落后走向繁荣,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点就是我们党坚持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使我们党的事业能够星火相传、繁荣昌盛。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各级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总要求,指导和规范了选人用人的基本尺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一、以德修身就是以高尚的品德来指引个人做人、立事、为官。
党员干部是党最直接的形象代表,自身的道德建设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德修身是每一个党员的责任,它关系到党的兴衰存亡,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导向。
以德修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做到:第一,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胸怀全党的大局观念。
立场是旗帜,也是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广大党员干部做事的根本,缺少了它就会迷失方向,颠倒黑白,葬送党的前途。
坚定的政治立场要从理论武装中树立,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才能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矢志不渝地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
同时也要具有胸怀全党的大局观念,以党的事业为己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时刻为党着想,为党奉献。
第二,树立修身无小事、修身须终生的意识,扎实在实践中培养、在点滴中养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身也是如此,平时的小事正是以德修身的重要体现,党员干部要强化修身无小事的意识,在实践中注意点滴养成。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坚持在点滴中养成、在养成中立德。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李源潮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提出了“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为党的干部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70年后,胡锦涛同志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一贯的选人用人思想。
党的政治路线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以什么样的标准选人用人是组织路线的核心内容。
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把德放在首要位置。
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他还指出,“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
”1940年,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同志具体阐述了德才兼备标准,强调“德才并重,以德为主。
”1943年,周恩来同志强调,“挑选干部的标准,政治标准与工作能力,两者缺一不可,而政治上可以信任是先决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适应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形象化地提出,干部要“又红又专”。
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同志根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干部队伍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并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
”面向新世纪,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和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不仅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而且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这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德在干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和形成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出 :坚持德才兼备 、 “ 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这一用人标 证统一的。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德” 。 “ 决定着 自身的品
关 键 ; 是本 质 , 德 才是 属性 。德 者 , 才之 帅也 ; 者 , 才 德 之 资也 ; 靠 德 来 统 帅 , 才 德是 才 的灵 魂 ; 人 者 , 服 以德 服 为上 、 以才 服 为 中 、 以力服 为 下。“ 德乃 才之 帅 , 才乃 德 之辅 ; 官乃 德之人 , 乃德之 品” 人 。德好才 不好 , 干不
21 0 0年 2月
中共 银川 市委 党校 学报
Ju n l f h n h a n cp l at olg f . . o r a eYic u nMu iia ryC l eo PC ot P e C
第 1 卷第 1 2 期
谈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的用人标准
昆 峰
古 人 云 :德才兼 备 , “ 称之 为 圣人 ; 德无 才 , 无 称之 为 愚人 ; 德胜 过 才 , 之 为 君 子 ; 胜 过德 , 之 为 小 称 才 称
人” 。同时 , 在讲到德才兼备上 , 孟子提出了“ 四端” 之 心 , :仁之 端 ” 即 “ 的侧 隐之 心 ;义之 端 ” “ 羞恶 之心 ;礼 “ 之端 ” 的辞 让之 心 ;智 之端 ” “ 的是非 之心 。这恐 怕是 圣 贤最 早对 德才 上 的用人 标准 的表 述 , 和对 “ 才观 ” 德 的 注解 、 诠释 。这一光辉思想 , 至今仍不过时, 并将是超 阶级 、 超时代 、 超时空的, 是颠扑不破的名言 、 真理 , 将 永 放光芒 。 在我们党内 , 早在新 中国建立初期 , 毛泽东 同志 就提出了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 , 并身体力行 , 他一贯
文章 编号 : 6 1 15 ( 0 0)1 0 1 — 4 1 7 — 17 2 1 0 — 0 6 0 中图分 类号 : 2 23 十七届 四中全会 通过 的《 中共 中央关 于加 强
坚持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建立德才兼备干部队伍

坚持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建立德才兼备干部队伍【摘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基本导向和原则。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讲话中科学阐述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了德在干部选用和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而对于建设适应新型矿井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煤矿;以德为先;干部队伍顾北煤矿是皖浙两省能源合作、淮南矿业集团与浙江能源集团合资共建的煤电一体化企业,是淮南矿业集团实施“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发展战略、打造大型煤电基地、建设亿吨级生态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矿井发展模式的变化不仅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建设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是矿井发展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几年来,我们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得到了一些启示,现结合我矿实际谈谈做法和体会。
一、坚持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建立德才兼备干部队伍,在煤矿企业中有其独特的内涵。
在新时期下,煤矿企业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干部的德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煤矿需要的干部是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是追求事业、奉献企业的引领者,是敢于严管、敢于负责的力行者,是关爱职工、注重和谐的先行者。
在煤矿企业,干部的“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内容,强调的是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
对煤矿干部来说,重点还要看是否坚持党性修养,反对思想滑坡;是否坚持干事创业,反对精神懈怠;是否坚持真心向组织负责,反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否坚持心系职工,反对亏待职工;是否坚持锐意进取,反对等靠依赖;是否坚持安全严管,反对当老好人;是否坚持真抓实干;反对虚浮假滑;是否坚持廉洁自律,反对贪腐奢侈;是否坚持诚实守信,反对自私自利。
坚持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建立德才兼备干部队伍,在煤矿企业中体现出其独特的内涵。
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的人 。 决反对那 些 当面讲人话 , 坚 背后说 “ 鬼话 ” 的无 德之人 ; 那些 “ 成功 归己 、 事 事败 归罪他人 ” 的缺德之 人; 那些 “ 左右 逢源 、 牛拍 马 ” 吹 的失 德之 人 。 有这 唯 样, 才能得 人心、 聚人心 、 召人心 。 感 德 才兼备 的用人标 准 , 不是 固定 不变 的 , 更不 是 静 止的 ,它具有丰富 的时代 内涵 和很强 的现实性 。 在 新 的形势下 , 德才兼 备 的标 准是什么 呢? 锦涛 明确 胡
总之我们对德才要不断进行优化使之在精神状态上永葆开拓创新的锐气在思想观念上永葆开拓创新的活力在工作方法上永葆开拓创新的能力从而在复杂形势中抢得先机在危局困局中闯出新路不断把工作引向新的境界新的领域新的胜利开创新的局面
21 年第 1 00 期 Nhomakorabea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谈 “ 才 蒹 备 、 德 先 的 用 人 标 准 德 . 以
一 、
坚持德才兼备 、 以德 为 先 的 用 人标 准 , 讲 德 要
才兼 备 的辩 证 法
古人云 :德才兼备 , 之为圣人 ; “ 称 无德无才 , 之 称 为愚人 ; 德胜过 才 , 称之 为君子 ; 才胜过 德 , 称之 为小 人 。 同时 , ” 在讲 到德才兼 备上 , 子提 出了“ 孟 四端 ” 之 心 , 仁 之端 ” 即“ 的恻 隐之 心 ;义 之端 ” “ 的羞恶 之 心 ; “ 礼之端 ” 的辞让 之心 ; 智之端 ” “ 的是非 之心 。 恐怕 这 是圣贤最早对 德才方 面用人标 准 的表 述 , 对 “ 是 德才
在“ 德才 观” , 上 胡锦涛 明确指 出 , 我们党 的干部 标准是德 才兼 备 、 以德为先 。德 ” “ 的核心就是党性 , 加 强 党性修 养是每个 领导干部 改造 主观世 界 的终 生课 题。 现在领导 干部出问题 , 多数不是 出在“ 上 , 才” 而是
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选什么样的人,事关大局。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关于选人用人原则的新要求,是全面提升干部素质的新任务。
(一)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一件大事。
我们党要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必须有大批能够坚决贯彻执行这条路线的领导骨干。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其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联系在一起,与人心向背联系在一起,与兴衰成败联系在一起。
几十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并巩固执政地位,之所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对于执政党来说,用人得当,尤其是选好用好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最大福祉,也是人民的最大福祉。
过去,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领导骨干,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
今天,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任务艰巨,遇到的各种风险、挑战、考验更严峻,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只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前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才能永远使党立于不败之地。
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由领导干部在党和国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我们党是执政党。
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路人,是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
他们自身的各种行为举止时时刻刻影响着党风、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取向。
他们既肩负着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又肩负着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崇高使命。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首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可以保证企业或组织的长期发展。
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决定了他在工作中的态度和行为,而这些又直接影响着整个团队的氛围和工作效率。
如果一个人只注重自己的才能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很容易导致团队内部的矛盾和不和谐,最终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发展。
因此,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可以有效地筛选出真正符合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人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形象往往取决于其员工的品德和行为。
如果一个企业只注重员工的专业能力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很容易导致企业形象受损,甚至引发消费者的不信任。
因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此外,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有利于凝聚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团队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和支持。
而这些又离不开每个团队成员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如果一个团队只注重成员的专业能力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很容易导致团队内部的矛盾和分裂,最终影响到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因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可以帮助团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综上所述,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对于企业或组织的长期发展、良好形象和团队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人才选拔和使用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这一用人标准,努力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这番话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德”与“才”的关系有启示意义。
“德”,是“才”的方向和灵魂,是“才”发展的内部动力;“才”,是人得以发展的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基础。
二者之间,“德”是首要的、第一位的,选拔人才必须“以德为先”。
要反对两种观点,即孤立地讲“德才兼备”和孤立地讲“以德为先”。
孤立地讲“德才兼备”,好似注重了“德”“才”的辩证统一,但没有分清主次,最终会破坏“德”“才”的统一。
孤立地讲“以德为先”,好似分清了主次,但没有讲“德”“才”的辩证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会伤“德”、害“德”。
有“德”而无“才”,谓之庸人。
庸人误事,历史上比比皆是。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论述,对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德”的内涵和“德”“才”关系以及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才”相比,“德”的识别更难一些,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就是指此。
人们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对某一对象“德行”的评价可能会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
这种看法上的不一致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决定了我们在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时,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选拔任用机制,以防考察失真,用人失当。
建立健全“公德和私德”并重的导向机制
领导干部是国家的管理者,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公德和私德。
对领导干部而言,公德和私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梁启超曾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岂非私德之高尚者耶?虽然,彼官吏者受一群之委托而执事者也,既有本身对于群之义务,复有对于委托者之义务,曾是清、慎、勤、三字,遂足以塞此两重责任乎?”这就是说,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公德,必须要“利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利党、利国、利民、利中华民族,如果只管好自己私人的事情,没有国家责任,这只是“私德”好,不算是合格的管理者。
有一则寓言,说一个官死了,阎王审理后要治他的罪,官的魂魄大喊冤枉,说“我没有罪,我做官非常廉洁”。
阎王说:“我用木头做一个木偶立在庭上,连水都不用给它喝,岂不是比你还廉洁,你除了廉洁之外,一无所闻,这就是你的罪。
”于是下令将此官炮烙。
这则寓言,含意深刻。
为官之人,如果没有民族、国家责任,私德再好,亦不能称为“有德之人”,这样的人不能任用。
同样,只有公德,不讲私德,更不能任用。
我党历来重视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学习和研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经历。
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能讲出一些利国、利民的大道理,知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但为什么仍然有不少领导干部,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腐败?这是因为他们的私德不好,在没有监督的地方,抑制不住体内的“恶”,对上对下不一样,台前台后不一样,说的做的不一样,从而滑向犯罪的深渊。
私德不好,是因为不能“慎独”。
“慎独”就是不管有没有人看着你,有没有法律追究,你的行为都对得起天地良心。
古云“三尺头上有神灵”,“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就是说老天的眼到处都是,满天的眼看着地上。
能否“慎独”,
是判断私德好坏的重要标准。
陶行知先生说:“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和国家之本,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是妨害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的私德更为重要,私德是公德的根本。
”此言诚是。
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要看公德,更要看私德。
建立健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考察机制
司马光认为将权力交给“德才兼备”的圣人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圣人,君子也可以,如果圣人、君子都没有,宁愿选择庸人,也不把权力给小人。
因为君子有德,其才可以用来为善,才越高,为善就越大;而小人无德,其才是为恶的工具,才越高,为恶就越大;庸人无德无才,就算想为恶,也非常有限。
所以,“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虽然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但他的这一段话,为“以德为先”作了很好的注脚。
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只有“德”而没有“才”,难以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反之,“德”高“才”浅,也只配去做一个好人,而不能当好一个领导干部。
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有“才”而缺“德”,那么他的才越高,干坏事的能力就越强,对人民的危害就越大。
“德”和“才”就好比汽车的方向盘和发动机,方向盘掌握得好,汽车就能正确地行驶,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而且发动机功力越大,破坏力就越强。
近些年来,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考察选拔任用干部时,“多蔽于才而遗于德”,片面强调“高学历”、“年轻化”、“胆大有冲劲”,看政绩只看“显绩”,一味追求“政绩突出”,致使一些有“才”无“德”、有小才无大德的“小人”和“庸人”混进了党的干部队伍,这是与“以德为先”相违背的。
“德”“以德为先”,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用人标准的本质和核心,是选人用人的根本所在,
必须驭“才”,“才”必须从“德”,绝不能舍本逐末。
建立健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考察机制,就是要从“公德和私德”两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建立健全“德看主流、才看专长”的育人机制
“德”和“才”绝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培养。
一是在学习中培养,通过学习得到完善和提高;二是在生活中培养,生活是“德”和“才”尤其是“德”的大训练场;三是在工作岗位上培养,对于“德”高“才”不足的人,要以“德”促才,对于“才”高“德”稍不足的人,要以“才”育“德”。
世上没有至纯的“大德之人”,也没有纯粹“缺德之人”,“德”就是一个“善”进“恶”退的过程。
有“德”的人,就是能够用自己的“善”去遏制体内的“恶”,使“恶”被抑制、不表现出来。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有的人“德才”平庸,但处事圆滑;有的人“德才”兼备,但棱角分明;有的人工作业绩突出,身上却总有与工作无关的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因此,我们的领导者,要了解每一个下属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以善其用。
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不是求全责备,
而是说干部一定要在“德”上具备较高的基本素质,要在“才”上具有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能力。
因此,在选拔任用人才时,“德”看主流,“才”看专长,用人所长。
德才兼备,破格使用;有德少才,培养使用;有才缺德、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建立健全“知耻明辱”的律德机制
对为官者而言,“知耻明辱”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为官一方,如果不知耻,危害的不仅仅是周边人,更是整个国家。
所以,管子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对领导干部而言,如果不能“知耻明辱”,那么他的地位越高,国家所蒙受的耻辱就越大。
反之,“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知耻明辱”,一靠自律,二靠管理监督。
一方面,领导干部要严以律己,把培养辨别荣辱的“羞恶之心”和“知耻”之心当成“立人之大节”,努力做到“行己有耻”,“耻其言而过其行”,自觉培育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法纪,要像珍惜、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爱护自己的名节,“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人生富贵等物质上的得失是暂时的,好的名节却是不朽的。
另一方面,各级组织要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
“德心”无法感知,“德行”可以监督。
各级组织要将干部的生活圈,喜欢交什么朋友,对金钱的态度以及怎样消费等都纳入监督的范围,从“小节”观其“大德”。
官品源于人品,人品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要把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让领导干部的德行始终处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