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
制度与经济增长

制度与经济增长分析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三班廖嘉文07304579制度与经济增长分析[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并论述了制度变迁对于引领一国经济前进的必要性,以及中国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开创经济增长的奇迹。
[关键词] 制度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中国经济一、引言现有的经济模型大多都认为技术,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如在常见的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Y=KαL1-α,资本量与劳动力决定了产出Y 的水平。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索罗模型以这一生产函数为基础,提出在经济的均衡点,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量的增长速度为0,而技术的进步是打破这一“经济困境”的有效方法。
技术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引擎,与资本和劳动力共同决定了总产出水平。
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可以注意到,无论是哈罗德-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还是贫困陷阱理论和索罗模型,这些模型在建立时,都把明确的产权界定、信息的完全对称和交易成本最小化设定为暗含的假设,即把现代西方经济的制度视若当然,把制度因素看作是一种相对的稳定而无须加以论证的因素,从而忽视了制度僵化或变迁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
传统的经济模型无法解释现今一些贫困国为何无法赶超富国的困境。
战火连天的阿拉伯地区,地方起义导致中央政权不稳定的印度,还有军事政变不断的泰国,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已不是靠技术革新就能解决。
传统模型也无法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宪政秩序、经济自由和私有制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然而在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却在事实上发生了。
所有的事实都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制度。
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程或行为准则。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1。
制度作为一种规则,可分为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
正式规则包括基础性规则与制度安排,其中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即基础性规则的变迁会对社会和经济运行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浅谈中国制度变迂与经济增长

经 济 学 中尘 封 了许 久 的 制 度 “ 箱 ” 下 面就 以诺 斯 的 制 度 变 迁 理 黑 。 论 来 探 讨 经 济 增 长 与 制 度 变 迁 的关 系 。 诺 斯 认 为 制 度 变 迁 的 动 力 是 相 对 价 格 的 变 化 和追 求 制 度 创 新 的 收益 。在 一 个 动 态 经 济 系统 中 , 已有 的 制 度 安 排 决 定 了 现 有 的成 本 — — 收 益 结 构 ,从 而 决 定 了经 济 增 长 的 收 入 流 以及 速 度 。
2设 立 经 济 特 区的 制 度 分 析 .
解 释 经 济 增 长 的先 河 。 17 9 9年 以 中 国 共 产 党 第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为起 点 标 志 , 国 3 中 0年 前 开 始 的 改 革 开 放 带 来 了经 济 持 续 快 速 增 长 的 “ 迹 ” 也 被 证 明 与 制度 变迁 之 间存 在 正 相 关 的 关 系 。 奇 ,
间和权利 。
当某 种 外 在 性 的变 化 传 导 到 经 济 系 统 中, 而 引 起 相 对 价 格 的 变 从
化 , 改 变 现 有 的 收 益 — — 成 本 结 构 。但 这 种 变 化 引 起 的 潜 在 收 将 入 流 , 现 有 的 制 度 安 排 下 是不 可 能 实 现 的 。 只有 进 行 制 度 的 变 在 迁 与 创 新 。 过 新 的制 度 才 能把 潜 在 的收 入 流 转 变 为 现 实 的 收 人 通
2 0世 纪 8 年 代 , 央 决 定 在 深 圳 、 海 等 地 设 立 经 济 特 区, 0 中 珠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2 世纪 8 年代 以来 ,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代表的制度学派提 出,资 0 0
诺思在 《 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分析 了英国和 西班 牙因产权 制度 的差
本积 累、 技术进步等 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 因, 不如说是 经济增长 异而导致 的不同的经济发展结 果。1 纪 ,英国和西班牙 同是最 早发 6世
规 、规章等) 、非正式规 则 ( :社会 习俗 、行 为规范、道德规 范、信 济发展 的良好制度环境 ,从此 , N ̄ S 如 英I 7持续的经济发展 。 然而 ,s r ]
仰等) 及它们的实施特征。 , 一时期的西班牙实行的则是 “ 主专制”政体 , 君 代表封建利益 的羊毛团 正式规 则包 括 : 1 ()政治规则 ( 即政治体制) 2 ;( )经济规 则 ( 即产 ( 即羊毛 出口商和专门养羊 的地 主组成 的利益 集团) 和政府谈判 中获 在 权) 3 具体 的单个合同 。政治体 制和产权是 互相影响的。一方面 ,国 得 了更多 的特权 , () 政府把羊毛 出口作为主要税源 , 羊毛团可以在农田随 家依 靠垄 断暴 力 , 负责界 定产权 并保证 产权的实施 ; 另~方面 , 由产权 意放牧羊群 , 农民的损失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对羊毛团有利 的制度 安排 所决定的经济利益 的结构也将 影响到政 治体 制。 从短期看 , 每个时期的 阻碍 了土地产权制度 的发展 , 由于从羊毛出 口中获得 的政府 收入经常不 各种利益集 团都 会插手政治舞 台 ,尽量使 政治剧情 的发展更有利 于 自 足, 往往 出现 国家侵 占、没收私有财 产和 单方 变更 合同等事 件 , 更加妨 己 : 长期看 , 从 经济发展也 影响到政治体 制的演变。经济规则就是通常 害 了市场秩序 的形成。最后 , 西班牙的经济渐渐衰落。诺思认为 ,英国 所谓的产权 。 阿尔钦认为 , 产权是一个社会强制实施对某种经济物品的 经济率先发展 的主要原 因是建 立了良好 的产权制 度 ; 而西班牙经济停滞
中国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L~ 一 塑一 一一 垦 皇 盎 f
中国制度变 迁和经 济增 长 经济 管理 学院 , 北京 10 8 ;. 00 3 2中央财经 大学 统计 学院, 北京 10 8 ) 0 0 1
中国经 济 制度 的变革 表现 在多个 方面 , 主要有 : 配置资 源 的方式 由过去 的计 划体制改 为市场体制 ; 进行 经济主体产权 制 度变革 , 发展 壮大非公有 制经济 ; 实施对外 开放 , 发展外 向型 经 济等等 。 本文选 用以下几个指标反 映制度变迁 : 1市场 化程 度 () (C , S H)用投 资 的市 场化 指数 表示 , 即全 社会 固定 资产投 资 中 “ 外资 、 自筹资金 和其他 投资 ” 占总投资 的比重。( ) 国有化 水 2非 平 ( G ,用非 国有 经济 的增加值 占国内生产 总值 的 比重 表 F Y) 示, 由于资料 限制 , 这里用工业 总产值 中的比重表示 。( ) 3 开放 程度 ( F , 对外 贸易 依存 度表 示 , K C)用 即进 出 口总额与 国 内生 产总值 的比率 。( ) 4 工业化水平 ( Y , G H)用工业总产值 占国内生
经济增 长理 论是宏观 经济学 的重要组成部 分 , 经济增长 的 源泉一直是宏观 经济学研究 的核心 问题 。 古典增长理论认 为 新 经济增长 的核心 因素是物质资本 、 人力资本 、 劳动力 和技 术 。 而
一
、
制 度 变迁 和经 济 增 长关 系分析
产 总值的 比重表示 。( ) 5 非农化水平 ( N , F H)用第二产业和第j 产业就业人 数 占总就业 人数 的 比重 表示 。经 济增长用 G P可 D 比价格 定 比增 长指 数表 示 ( 1 7 以 9 8年 为 1 ) 0 。具体数 据见表 1 数据来 源 于文献 【】 中国统计 年鉴 ) 2 0 ) 由于种种原 , 1和《 ) 04 。 ( 因, 这些 指标也只能是 中国经济制度变革 的一定 程度的量 化。 考 虑 到利用 时间序 列建 立多元 线性 回归模 型残 差序 列 的 自相关性 , 这里建 立 以 GD P为 因变量 , 以制度 变迁指标 为 自变 济政策的基础 。 量 的带有 自相 关误差校 正的多元 线性 回归模 型 , 对参 数进行最 目前关 于制度 变迁 与经 济增 长关系 的研究 方法 可归 结 为 大似 然估计 , 到如下结果 ( 得 括号 中为参 数的 t 验值 , 同) 检 下 : 三类 : 一是用 一定 的指标体 系对 制度 变迁进 行量 化 , 建立 多变 CD = 9 . 0 5 5 S H+ . 4 C 3 0 GYH一 . 9 NH+ P 7 23 — .4 C 1 8 KF 一 .7 212 F 量线性 回归相关模 型进行研究 ; 是将制度 变量作 为虚拟变量 二 (.5 ( 35 ) ( . ) ( 1 7 ( 49 ) 37 ) 一 .1 1 6 一. ) 一 . 8 0 4 加 入到生产 函数模 型 中;三是 利用生 产函数估计 出索洛残差 , 1 . F Y +8。 81 G 8 () 1 进 而探 讨制度变量与索洛残差 的关系 。 这些方法 都有 其不足之 ( 16 ) 1 .8 处 :回归分析可 以反 映制度变 量与经济增 长 的共 同变化趋势 , 8= 06 t一 .58I+o1 l .28 — 04 一 r 一 l 2 . () 2 并 不能揭示 出制 度变量对经济 增长 的影 响 , 而且这种 变化趋势 ( .3 ( .6 1 ) 9 1 ) 4 可能是非线 性 的 ;制度 的变 化对 经济增 长 的影响往 往是 渐进 Q。I O 5 1 R _ .9 2 ~N( ,8 ) 09 7 的, 因而将制 度变量作 为虚 拟变量 是不 合适 的 ; 度变迁 对经 制 由于存在 多重 共线 性 ,有 的参 数 的符号 和我们 的预 期相 济增长 的影 响部分地 反映在资本 和劳动 的增长 中 , 索洛残 差 中 反 。这 里我们着 重于这些 制度变量对 经济增长 的解释能力 , 从 仅包含制度 变迁 对经济增长 的部分 影响 。 R 可以看 出这些制 度变量对经济增长 有很 强的解释能力 。 本 文将按 照第一 类 和第i类 方法 的思路 对 中 国的制 度变 为了考察制 度变量对经 济增长 的非线性影 响 , 面用人工 下 迁 和经 济增 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 神经 网络模 型研究经济增 长与制度变量 的关 系。人工神经 网络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变迁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变迁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经济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变迁。
一、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大地主拥有更多的土地,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分化体系。
封建经济制度就是以地主的土地为基础,以农民的劳动为手段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权力与财富紧密相连。
1. 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土地的所有权是封建地主的私人所有制。
他们通过抢夺战争、官职授予以及婚姻联姻等方式获取更多的土地。
然而,地主们并不直接管理土地,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租赁给农民。
2. 农民的土地使用封建社会中的农民是最底层的社会阶层。
他们被强制根据地主的土地比例种植植物,而无法依据自己的意愿来种植。
此外,他们通常需要给地主交纳一定比例的租金和税收。
这让农民的生活非常困难,而地主却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3. 商业和手工业商业和手工业在封建社会也是发达的。
商业往往由部分权贵掌握。
他们往往通过垄断、挤压竞争者以及享受特权来获取更多的财富。
4. 独立于封建主义的中小企业虽然大多数的商业和手工业都被封建主义占有,但是也有一些中小企业独立运营,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这一现象往往发生在地理较为偏远的地区,如西北地区和山区。
二、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封建社会始于东周,长达两千年之久。
在这个周期间,封建经济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 西周到东周——土地的私人所有制在西周时期,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旨在使封建主义彼此平等地共同管理土地。
但是,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对土地所有权的私有观念逐渐加强,封建地主也逐渐拥有了更多的土地。
2. 春秋到战国——中产阶级的兴起在春秋时期,中产阶级逐渐崛起,他们通过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发展中小企业,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尽管土地的所有权仍属于封建主义,但这一现象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交汇打下了基础。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转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转变与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而来的。
从最早的封建社会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封制,再到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经济制度一直在不断地发展、转变。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主,而农民只是负责耕种。
该时期的经济制度以自给自足为主,人们主要生产农作物和家畜,生产方式非常落后。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社会进入了战国时期。
诸侯互相侵略,政治动荡,但也因此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各国都开始有了一定的商业交往和市场经济,但仍以农业为主导。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中国经济开始由自给自足向商品经济转变。
随着各地分裂成的政治局面,社会出现了一些富裕的大户,开始大规模投资贸易和手工业。
由此产生的风险也促进了货币经济的产生,货币逐渐取代物品作为交易手段。
在唐朝时期,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对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继位后,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礼制也成为唐朝经济政策的核心。
货币、市场和手工商业逐渐成为唐朝时期的主要经济形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城市成为了经济中心。
宋朝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高峰期。
随着辽金的崛起,南宋开启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宋朝时期的政府为了鼓励贸易、产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财政收入,推动军事、文化、科技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富民政策、开放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
这时期,中国的行朝盛行,一些富商大贾也崛起,成为了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力量。
明清时期,随着荷兰、英国等欧洲列强进入中国,中国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1813年,中国与英国达成《南京条约》,中国迫不得已开始向世界开放。
这一事件对中国所采取的各种经济制度、政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长期闭关锁国使得中国的商品出口业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导。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发展是随着时代、政治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
制度变迁中主体类型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

改革 开 放 以来 , 国的 经济 建 设 取 得 了举 世 瞩 我 目的成 就 , 界从 财 政 分 权 、 方 政 府 激 励 和 竞 争 学 地 等方 面 较好 地 解 释 了 我 国 市 场 化 过 程 中经 济 的 稳 定 、 速增 长 。 高 是 , 国经 济 高速 增 长 的另 一 特 我 征是 随 着 改革 开 放和 财政 分权 , 区间 差距 逐 渐 扩 地 大 。按 现 价 人均 G P和 居 民消 费 水 平计 算 地 区差 D
翟滔囫
2№ v 盖 0 舢期 0 9
Jnfeii ni oaHivt济院c uluU ro学m l r eyEos bnsf 学 ● o 湖经o 报 北c
制 度变 迁 中主 体 类型 与 区域 经 济发展差距研 究
费太安 ( 国 大 经 学院,京 1 8 ;徽 社 院经 所, 徽合 3 5) 中 人民 学 济 北 07 安 省 科 02 济 安 肥2 01 0
降到 19 9 0年 的 02 6 降低 了 2 .%。 . , 7 27 同一期 间加 权 基尼 系 数则 降 低 了 1 % ;0世 纪 9 2 2 0年 代 尤 其是 9 O 年代 前期 我 国 省 际 间差 距 增 长很 快 。从 现 价人 均
G P地 区差 距 的变 化 看 ,未加 权 基 尼 系 数 从 1 9 D 90 年 的 02 6增 长 到 2 0 . 7 0 0年 的 03 7 增 加 了 2 .%, .4 , 57
中 图分 类 号 :0 1 F 6. 5
文 献标 识码 : 文 章 编 号 :6 2 6 6 2 0 )4 0 5 — 6 A 1 7 — 2 X( 0 9 0 — 0 1 0
一
、
引 言
中国经济增长中制度、制度变迁贡献研究述评

・
16 ・ 1
西 安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2o 0 8年 3月
量 化分 析
式经济制度改革 , 而且得益于转轨的“ 后发优势”二 ,
元经济 转型 引起 的产业 结构 响中国经 济增长 的 因素很 多 , 中制 度 变 迁 是 一 个 重 要 的影 响 因 素 。 其 宋德 勇(99认 为 中 国改 革 开放 以来 2 19 ) 0年 的经 济 快速增 长 , 工业化 、 是 市场化 和 国际化 的结果 。因而
的改善上还是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上都高于经济制 度变迁 ; 并提 出未来 经 济改 革 的核 心应 当从 过去 的 所有制改革、 市场化和开放化转向以二元经济转型 为主导 的产业结构调 整之上 的政策建议。薛宏雨 (04 构建了评价制度的指标体系 , 20 ) 利用回归分 析 将各个指标逐步合成得到了一个评价制度要素的综 合指标。构建了包含制度要素在内的经济增 长模 型, 考察 了 17 — o 2 98 2 0 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之间 的关系, 定量测算 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验证 了制 度在经济 增长过程 中 的重要 性 。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中 制 度 、 度 变 迁 贡 献 研 究 述 评 制
王艾青
( 西安邮 电学院 社会科 学 系, 西 西安 陕 70 2 ) 11 1
摘要 : 中国经济增 长中制度 、 对 制度 变迁贡献研 究现 状进行梳 理 , 为现 有研 究存 在分析视 角单一 、 认 量化分析 中制
型并驾齐驱 , 体制转型时期 同时也是经济快速增长 的时期 。 同时 , 种 制 度 变 迁所 引致 的增 长 发 生 在 这
短短的 2 0多年 时间 , 为分 析制 度变 迁对 经济增 长的 影响提 供 了一个 极 为 难 得 的研 究 样 本 。因 此 , 寻 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张桃丽[摘要]本文在制度与经济增长一般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讨了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寻找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辩证统一关系;然后阐述我国建国后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并对增长情况进行了阶段划分与相关政策分析,通过改革开放的前后对比指出了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中,用计量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农业土地制度变迁和国企改革的贡献;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制度; 经济增长; 制度变迁一、导言经济增长就是社会最终产出的持续增长,也就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持续共同增长。
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人类社会不断繁衍和向前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在新古典分析范式看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
但是新制度经济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观点,他们通过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史得出资本积累、劳动力、技术进步等因素是经济增长的本身;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国内有不同的解释,但制度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众多学者的共识。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的力量很大,当今的中国处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度变迁与制度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我国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也自然有着独一无二的背景和制约因素。
因此,研究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或发展,探寻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从我国实际出发,展现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具体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文献评述;第三部分,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介绍;第四部分,我国经济的基本情况与对应制度变化;第五部分,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最后,制度改革的相应政策建议和总结。
二、文献评述在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方面,目前有各种各方面的研究。
在内容方面,有各个方面的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一些学者以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以我国为例阐述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由此得出一些改革的建议(唐晓云,2002;韩晶,2000;黄晓兴,2002;范方志、李军波2003)等等。
但更多的是对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计量分析。
有的计算了经济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李京文等,1996),有的通过对制度因素的量化,详细计算制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金玉国,2001;王文博、陈昌兵、徐海燕2002;傅晓霞、吴利学,2003等)由于制度的含义和因素广泛,制度因素的量化有很大的困难。
首先要确定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的各个方面,然后选取指标代表各方面的影响。
选好指标后还要对指标如何赋值有个明确的规定。
在这方面众者意见不一。
王文博等(2002) 用产权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分配格局、对外开放程度等四个因素进行描述。
并用非国有化率、市场化指数、市场化收入比重、对外开放度等四个指标来对应以上四个因素并对之进行量化表征。
金玉国(2001)用的是非国有化率、市场化程度、国家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对外开放程度。
而人大学者是非国有化率、市场化程度、开放程度和非农化水平。
至于指标是如何计算赋值的就更加没有统一的结果。
而这些因素指标能否代表制度变迁对经济的影响,可以解释多大部分的经济增长,目前尚无权威定论。
此外,国内也有很多单因素分析,如有效需求、FDI、失业、固定投资等分析,以给出单方面政策基础。
在分析方法上,有回归相关分析方法和残差值分析,即计算各年的相关指标值和全要素生产率计量,再统一对指标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着重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改革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
以实例证明,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文章便于分析分别选取了单一制度因素来分析工业和农业,分析中运用了虚拟变量法和回归分析。
三、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一)制度和制度变迁1.制度的含义“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得规则。
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
制度要有效能,总是隐含着某种对违规的惩罚。
它既包括人类社会的经济规则,也包括社会规则和政治规则。
”①①[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P035新制度学派代表人诺思(North ,Douglass C)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他从“交易费用”上分析,使人们对制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①2.制度变迁的含义制度变迁是指诸要素或结构随时间推移、环境变化而发生的改变,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
在诺思看来,经济增长的原因是有效的所有权体系降低了交易费用,这是靠制度的变迁作保证的。
他把古典经济学中成本-收益方法引入,认为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发生。
3.制度的功能制度的功能可以总结为:(1)节约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D.诺思教授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规范框架,它们确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者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即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创造秩序、降低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
(2)规范社会秩序。
制度规则是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规范者,它可以增进社会秩序,因为秩序鼓励着人们的信赖与信任,并减少合作的交易成本。
因此在存在社会混乱和无序的地方,社会的相互交往的行为必然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信任和合作也会趋于瓦解,而作为经济福祉主要源泉的劳动分工则变得不可能或更加难以可能。
(3)增强社会协调。
增加社会信任与有效协调,制度能增加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4)规范市场竞争。
由于市场交易中存在因为获得信息、界定和维护产权以及限制竞争等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可能阻碍包容性市场秩序的出现,但有效的支持市场的制度却可以减少相应的交易成本。
因此,一般认为市场制度有以下主要功能:传递市场信息;维护产权契约;规范市场竞争,即在必要时增加或减少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②通过以上的制度的定义和功能分析阐述,本文认为制度的最主要的两个功能是:一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二是为社会提供一个激励的机制,使劳动者积极参与社会劳动,且避免了不规范的个人行为。
(二)制度与经济增长将制度变迁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之一是许多学者的共识。
但有些学者把制度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有的当作间接动力。
本文认为一方面制度①转引自[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②黄景贵.发展经济学研究-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P10-15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间接动力;另一方面,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要求结果。
二者是辨证关系。
1.制度对经济的间接促进一个经济系统的增长能力是由经济系统的基本生产要素决定的,即由资本、劳动力、及技术水平所决定,这些要素决定了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经济制度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水平及交易成本的大小,从而决定能否将生产推进到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一个“好”的制度系统通过对技术进步、劳动力发挥、资本数量和效率作用,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如图3-1 。
图3-1 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制度与技术进步制度对技术水平的影响是明显的。
在人类历史上, 我们可以看到新技术不断地被开发出来, 但步伐缓慢, 时有间断。
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对发展新技术的鼓励仅仅是偶然的。
通常创新可以被别人无代价地模仿, 而发明创造得不到任何报酬。
一个有效制度安排减少了对他人创新进行免费搭车的动机,使技术发明创新者进行创新和发明更有利可图。
同时激励了人们对技术的投入,也可以引进国外更先进的技术。
(2)制度与资本增长和效率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资本的数量和资本的效率。
资本的数量受制度安排的影响。
例如改革开放的政策保护外国资本权益从而促使中国吸收外国资本的增加, 保护民营企业促使民间资本投资的增加等等。
从产权角度来说,对于资本的效率, 同等数量的资本, 在排他性的产权中可能产生很大的作用, 而在非排他性的产权中则会效率很低。
例如在20 世纪80 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 国有企业资本雄厚, 技术水平高, 但效益却不如乡镇企业, 原因在于乡镇企业产权比国有企业清晰。
(3)制度与劳动力发挥劳动力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三个方面: 一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劳动力的总量, 二是劳动力的质量, 三是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程度。
第一个方面, 在政策对人口生育不施加影响时, 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 而政策对其施加影响, 则会影响人口总量。
第二个方面,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制度则是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个方面, 制度安排合理与否, 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发挥的程度。
如果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不够, 他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封闭起来, 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不同的制度安排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本的激励程度。
有时, 一项产权制度改革对技术、劳动力、资本能同时起作用。
例如,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 农民只有“偷懒”的权利, 制度极大束缚了经济发展; 改革之后, 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投资猛然增加, 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极大改善。
2.制度变迁同时是经济增长的要求从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可知,制度是属于上层建筑,它与经济基础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有着反作用。
当制度变迁适应经济发展情况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
由此可知,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要求结果,只有制度变迁适应经济发展情况时,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四、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及对应制度变化(一)五十年增长的总体状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粮食产量209公斤,人均棉花产量仅0.8公斤。
而2001年与1952年相比,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3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67%。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50.5%下降到了2003年的14.6%,工业和建筑业所占的比重由1952年的20.9%上升到了2003年的52.2%,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由1952年的28.6%上升到2003年的33.2%。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与各阶段制度本文依照雷钦礼教授的划分方法把中国经济增长分为三个阶段,以便能清楚的显示出在各阶段我国制度与政策的变化。
如下表:表2-1 我国经济增长阶段及经济增长率1 .3 10.82 75.3 8.352 1960-1974 78.3 3.94 32.2 1.883 .97 8.92 621.3 7.59(资料来源:转引雷钦礼.制度变迁、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p45)由于2001-2003年地两年中经济持续增长,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9%,2003年GDP增长10%,本文在划分时把第三阶段延伸到2003年.1.第一阶段(1952-1959)的经济增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