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庸处世哲学
中庸哲学的核心要点

中庸哲学的核心要点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哲学理念,历经千年,其智慧的光芒依然熠熠生辉。
它并非是简单的折衷、调和,而是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中庸之道,首先强调的是“中”。
这里的“中”并非是指物理空间的中间位置,而是一种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的状态。
就如同射箭,只有瞄准了靶心,力度适中,才能命中目标。
在为人处世上,“中”意味着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把握恰当的分寸,既不过分激进,也不过分保守。
比如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做到既不沉默不语,失去表达的机会,也不夸夸其谈,让人厌烦。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过分急切,导致盲目冲动,也不过分迟缓,错失良机。
“庸”,并非平庸、庸碌之意,而是指平常、恒定。
中庸倡导在平常的生活中,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保持稳定和持久。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或诱惑,就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比如在道德修养方面,要始终坚守善良、正直的品质,不能因为外界的压力或者利益的诱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
在做事时,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中庸哲学还注重平衡与和谐。
世间万物都处于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只有保持平衡,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在个人的身心关系上,要做到劳逸结合,既不过度劳累,损害身体健康,也不过于贪图安逸,导致精神懈怠。
在人际关系中,要懂得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避免过度自我中心,引发冲突和矛盾。
在社会发展中,要兼顾经济、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再者,中庸强调适度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合理的限度,超过或不足都会带来不良后果。
饮食要有度,过多会导致肥胖和疾病,过少则会营养不良。
工作要有度,过度工作会让人身心疲惫,工作不足则难以实现自身价值。
情感表达也要适度,过于热烈可能会让人感到压力,过于冷淡又会让人觉得冷漠无情。
同时,中庸要求我们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
生活中的情况千变万化,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场景。
《中庸》10句话,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中庸》10句话,中正做人,中肯做事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一种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中庸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德性,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种处世之道、政治之道、安身立命之道。
中庸做人做事追求平衡、适度、优化、不偏不倚,掌握一个“度”字,无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收放自如。
做事不懂得中庸,会处处受阻;做人不懂得低调,会处处碰壁。
“低调”和“中庸”这两个词一直被很多人误解。
其实,低调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地忍让,也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攻伐之术,是一种不争而获的谋略。
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而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
解读人生哲学,感悟做人智慧低调是一种处世态度,中庸是一种处世哲学,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此为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
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持久不变,这就是中庸。
“中庸”这两个字看似质朴无奇,却涵盖了古人高深的智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中庸》开篇说:君子的言行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则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
君子之所以能够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是因为君子每时每地都守中庸之道。
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经常肆无忌惮地做事情。
所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同意“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哲理。
1.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解读:崇尚中庸的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而平常的道理是天命所定精妙至极。
中庸的人,不偏袒任何一边,不会超过或少于本来的度,只是按照平常的道理行事而已。
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说法,即其师程颢所说的“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中庸是周全,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一种重要做事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境地出发,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出发,实事求是,并见机行事。
儒家:中庸之道讲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处世思路?

总体来说,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 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 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举个例子来说,天地万物就像是一道乐曲,中庸这道不是让这道乐曲全部都是发中音,如果那 样的话就真是没法入耳了,也不符合自然之道,而是高音、中音、低音都要有,但是要符合乐 曲应有的规律,该高音的时候要高音,该低音的时候要低音,这样才能叫‘中和’,这样才能悦耳 动听,才是一首好曲子。
那么如何来做到呢,中庸之道有三条主要原则: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 性。慎独自修是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忠恕宽 容是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 悖;
儒家:中庸之道讲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处世思路?
中国人对于‘中庸之道’可以说是推崇备至,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特别是在历代官场上更是奉为 圭臬,后来有一句话可能总结了我们对于‘中庸之道’的通俗理解‘木秀于林,风必推之;堆出于 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做人做事不要太冒尖,虽然也 不必太落后,不然就会受到非难甚至是攻击。
‘中庸之道’也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但往往我们把不偏不倚理解成了不上不下,不 好不坏,把折中调合理解成了只折中不调和,成了‘和稀泥’。那么《中庸》里面讲的‘中庸之 道’是这个意思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也可以说是对‘中 庸’一词的定义,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这叫做中(中就是不偏不倚, 因为这个时候一切都还没有表露);表露出来能合乎于法度,这叫做和(和的意思就是指无乖 戾之气,也就是说中庸也不能只有一种情绪那就是没有情绪,这样是不对的,人要该快乐的时 候要快乐,该悲伤的时候悲伤,该发飙的时候也要发飙)。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 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万物便会各得其位,各得其所而不错乱,就可以生长发育, 生生不息了。
简述儒家的中庸之道

简述儒家的中庸之道在儒家思想中,不仅仅有孔子孟子的观点,和学说,更有一条条孔子礼、仁的言行像《论语》中的一样。
而在这些方方面面中,才能找到最为重要的思想——中庸之道。
像太极一样的思想,并非中立和平庸,而是讲究做事的度和对事的性质的把握,可谓天人合一。
在《论语》中,中庸可谓处事之道,事情就是这样处理的。
在人们的观念中,中庸在潜意识里被视为一种工具,实际上却是一种习惯,一种管理方法。
在儒家思想中,中庸就是如此。
孔子讲究中庸,把握适当的限度,是一种不伤人的合理的处事方式。
儒家以管理政治为基础,不像道家的中庸为政治服务,所以引申为一种处事方式。
把这变成一种习惯就更难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真正发现中庸之道。
它的意义是什么?知道了可以用来做事,可以合理的维持和大家的关系,不会轻易的树敌,更不会得罪人,所以用中庸之道来结事,做事,是很合理的方法。
正因为如此,孔子把中庸作为儒家的基本思想。
中庸之道可以流传,永存。
在现代,人们不得不学习这种做事方式。
不像以前存在的虚伪,人与人之间基本没有感情,都在互相欺骗。
即使在一个小学校里,也有日常的勾心斗角。
这是人们很难发现的。
所以学习中庸之道是多么重要。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习惯,会更加标新立异。
当它成为一种习惯,人们自然会进入儒家,研究儒家。
久而久之,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绅士。
慢慢成为君子,这也是中庸的一个功能。
而且这种作用是持久的,人自然会成为君子,成为中庸之道的基础,只有这样才会慢慢被发现。
这也是孔子创造中庸之道的理念。
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庸之道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
但他只存在于某些人的心里。
没有社交和宣传,这才是人们所担心的。
不懂中庸之道的人和懂中庸之道的人差距会很大。
这也是中庸之道成为习惯的缺点。
但是在我们这个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君子少之又少,只好用儒家思想来培养言辞温和的君子。
仅仅是把儒家思想的小细节灌输到人脑中,就会让人头疼。
这就是为什么要让中庸之道进入这个时代的舞台。
读《资治通鉴》之中庸之道的生存哲学

读《资治通鉴》之中庸之道的生存哲学
原文:
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
译文:
我听说物极必反,冬天、夏天的交替即是如此;走极端则危险,垒棋子即是如此。
精读《资治通鉴》: 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中庸之道
物极必反,冬夏交替。
物极必反,这是很多人都听说过的道理。
这四个字看上去不起眼,却是中国智慧最完美的体现。
什么是物极必反?简单来说就是一件事如果到了极致,就会产生相反的后果。
就像人晚上熬夜,开始会很困,但困到极致的话,反而会变得特别精神,完全睡不着了。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智瑶,晋阳之战
就像是明明一件事看上去马上就要成功了,但突然之间事情就急转直下且不可挽回的失败了。
中国人对这种事态还有个说法,就是功败垂成,或者行百里者半九十。
所以,中国人讲究什么事都不要做绝,讲究中庸之道。
在生活中,与人为善,但也不能随便受人欺负。
对自己的利益要坚决维护,但也不能无限的贪求。
在工作中,尤其
是在体制内,决不能锋芒毕露。
在该展现自己的时候展现自己,在该隐藏的时候隐藏自己。
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这才是作为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奢求所有人都按照这种方式生活。
在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中,在通常情况下还是要先保护好自己,再考虑发展。
而谈到保护自己,守身以正,以浩然之气养性,是文人士大夫的选择。
当然了,什么事也有特殊情况,就连孔夫子都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呢!。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感谢官⽅邀请回答。
⾸先,后世对中庸之道有太多的错解、误解和曲解。
认为中庸就是做个滥好⼈、和稀泥、是⾮不辨、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墨守成规。
还有⼀种普遍性的错误思想,认为中庸就是寻找中间路线——凡事追求中道,避免偏激。
在处理任何事物的时候都要确定⼀个中间点,偏左⼀点则不及,偏右⼀点则过。
中庸之道,是中国⼈⼏千年来为⼈处世、待⼈接物的的处世哲学,是儒家的核⼼思想之⼀。
可是⼜有多少⼈真正理解中庸之道呢?宋代程颐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后来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过不及之名。
”这两句话在⼤儒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个⼈都有程朱那么⾼的思想境界,这种话很容易被⼤众庸俗化。
所谓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儒家⽂化的“中庸之道”旨在阐述⼀直和谐、中和、平衡的精神。
在《中庸》第⼀篇⾥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之道的应⽤:1、个⼈的修⾝养性在个⼈修⾝养性⽅⾯,需要调和⽓⾎,平衡情绪,达到⼀种和谐⾃然的⽣命状态。
保持健康、积极的良好⼼态,去除易怒烦躁不安的情绪。
中庸之道也不是束缚和限制,⽽是根据事物的天性和变化规律,做出最合乎⾃然的选择,达到天⼈合⼀的境界。
2、为⼈处世在为⼈处世⽅⾯,中庸之道旨在变通、灵活、不偏不倚,达到⼀种动态的平衡,你好,我好,⼤家都好。
⽽绝不是任何事都采取折中办法,不是从中间⼀⼑两断的武断处理。
善于把握事态发展变化的局势,抓住有利时机,刚柔并济,抓其要害,施以宽恩,⼀张⼀弛,灵活变通,扬长避短,就虚避实,把握事务关键之所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顺势⽽为。
即所谓,变化⽆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关或闭,或驰或张。
曾国藩曾说过:⽴者,发奋⾃强,站的住也;达者,办事圆润,⾏得通也。
灵活变通,因⼈,因势,因时⽽变,极尽中庸之精髓。
中庸思想的理解

中庸思想的理解
中庸思想的理解
中庸思想,又称“中和之道”,它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重要的阐释体系,由孔子和其弟子们创立。
中庸思想以“中”为主旨,提倡“仁、义、礼、智”等观念,它认为人应当中庸精神,适度处世,而不是追求极端。
它强调,一切事物都应在相对和顺应的中间状态中发挥优秀的作用。
此外,中庸思想还强调一切事物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求做人要虚心服从,维护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
它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有机的、相互联系的和复杂的,因此要求和平、共处、适应共存,而不是极端激进。
在当今社会,中庸思想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它提倡人民和睦相处,做好协调、控制的工作,减少冲突,保持对社会和谐的根本性作用,值得我们坚持。
总而言之,中庸思想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在当今时代,都有历史的重要作用。
它通过引导我们超越極端,追求中庸,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和谐、文明的发展之路。
中庸中的中庸之道理解

中庸中的中庸之道理解“中庸”一词,源自《礼记·大戴礼记》。
其核心思想是追求平衡、稳定和适度,被誉为“中庸之道”。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中庸之道,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哲学思想。
中庸的概念“中庸”一词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处事作风,人们追求自己的行为、性格、情感、思想和目标都要在适度的范围内,不能过分或不足。
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就是追求平衡和适度,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1. 辩证思维:中庸主张在对待世界、人生、事物等问题时,要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不可偏听偏信,必须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2. 忠诚正直:中庸主张热爱自己的祖国、家庭、职业和行业,对于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要绝对忠诚,行事坚持正义、公正、真理,不偏袒一方。
3. 学习进取:中庸主张开拓进取,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要不断学习,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中庸之道的应用1. 个人成长:中庸之道注重个人修养,追求心身健康,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可以实现身、心、灵的协调统一化,也可以为家庭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经营管理:在商业领域,追求中庸之道就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清醒头脑,不偏不倚地发展自己的业务,适度调整策略,在保持企业价值的同时避免冒险。
3. 政治治理:中庸之道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种理念。
在治国方面,强调推崇中庸之道,既要有适度的改革,也要保持社会稳定;既要有高压反腐,也要保持法制公正。
结语总之,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如果我们能够秉持中庸之道,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之道
—浅谈中庸处世哲学
07级设计史论 张凯
指导老师 马敏
时间:2008.6.26
摘要:
“中庸”是儒家推崇的最高德行,是不可须臾离的天下之正道、之定理。与后人断章取义的称其不上
进与圆滑世故不同,中庸之道崇尚的是既入世又超脱的稳健人格,指出君子应执着而又坚守理想,无过无
不及,践进可治邦,退可保身的弹性仕途,通过修养自身成大德以俟天命。它积极而不激进,内敛而不消
沉,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人生智慧。中庸之道影响了数千年的含蓄沉稳而睿智的中华性格,是真
正的君子之道。
关键词:
中庸 君子之道 处世哲学
正文:
何谓中庸?
关于中庸的本义,争议颇多。《中庸》开篇说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和即为中庸。指喜怒哀乐等人世情
感发而有节制,合乎天道。如此便可以达到与天地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后人对其解释中比较经典的便是子程子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即不偏颇坚守
道(按天赋的本性行事)而不改变自己的操守才叫中庸。
从词源学上来讲,《说文解字》关于中的解释为:“中,内也”。后来引申为内心,“喜怒
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没有发出来即是在内心里。其次是庸,“庸,用也,从用从庚”后来
引申为平常通用的意思,“不易之谓庸”即不变而普天通用的达道才谓庸。由此角度,中庸
即为在内心里始终和普遍的达道真理保持一致①。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作为儒家推崇的最高德行,中庸被称为至德。暂
且抛开前述中庸之解正确与否,在孔子眼里只有君子才拥有的最高德行绝不仅仅是所谓“用
中”的处世态度。相反,中庸之道是君子待人接物、立业建功的心法体系,包含有极丰富的
内容,蕴含着极深的智慧和极精微的哲学.《中庸》所宣扬的大致可分为处世为人之道和治
国平天下的法则,而后者及其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以其教条主义的说教和伦常等级规矩
的游说而流于迂腐和不合时宜,并非本文所宣扬的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的真正闪光点在于它
的处世哲学。那样人生智慧的总结,那样耳提面命的叮咛才真正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人。
中庸何为?
正如前文所述,中庸乃人生智慧的总结,是孔门传授心法的学说,被称为“实学”。那
么践行中庸之道应有何为呢?依笔者拙见,中庸作为君子处事的行为准则,意在使君子培育
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完美人格,奉行沉稳的用世之道和践行刚健而弗措的理想追求。
慎独自律、隐恶扬善的完美人格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是良好的内在修养,真正的君子不会在
独处时因没人看到而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其所作所为依然是不放纵而合乎道的。这绝不是西
方似的禁欲主义,相反,以孔门仁学为主导的华夏文化虽具有非酒神型的文化传统,但却也
从未否定过情欲和性灵。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不排斥“发乎情”却要求“止乎礼”,
中庸追求的就是这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而这种完美人格的外化表现便是对他人隐恶
扬善的宽容态度。《中庸》以舜为例,强调君子对人要隐其恶而扬其善,此处的本义并非不
分原则的阿谀奉承而是一种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是大仁义。可是,要达到这种对己慎
独自律,待人隐恶扬善的完美人格是何等的不易,“白刃可蹈,中庸难得”的感叹由此可见
一斑。
①
http://www.blog.edu.cn/user4/jslyglitao/archives/2007/1979117.shtml
②
李泽厚《华夏美学》
沉稳内敛而弹性的用世之道
有了慎独的自律和待人的宽容,君子便可立世,那么,该以何姿态立世?有没有可供遵
循的法则或经验?《中庸》如一位睿智的长者道出了君子的用世之道,即处事沉稳而内敛的
态度和进退自如的人生境界。
沉稳而内敛的处事态度是《中庸》所极力推崇的。“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君
子应当沉稳,处事不偏不倚而恰到好处,不走极端。这一说法现被许多人用来解释整个中庸
之道,虽有些片面但却也反映了这种调和折中而无过无不及的理想态度的确是中庸思想的重
要内容。其处事不偏不倚也并非后人误解的“骑墙主义”。骑墙者,心持两端而不定是也,
而中庸所塑造的理想君子却是坚守道而不做丝毫妥协和变更的。只有不偏不倚才能无过无不
及而不走极端,对世事应付自如而不偏执甚至铤而走险。与沉稳的处事态度相契,君子还应
内敛。“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身穿锦绣衣服,
外面还要罩件套衫,就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显露,这好比奉行中庸的君子:怀大才而不张
扬,等待才能的日渐显露。如此的含蓄而内敛,如此的澄净而脱俗,中庸总是在提醒人们在
世俗、功利、喧嚣与浮躁面前,眼明心净,低调做人。
与此种态度一道构成君子用世之道的便是进退自如的人生境界。“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种明哲保身的理论旨在处世之道上缔造一
个弹性的体系,避免过度僵化而走向极端,其本质也是“君子而时中”的一种反映。此处的
保身学说并非怯懦的逃避与退让,而是一种理性而反激进的眼光,也是一种“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的洞察力。正是此种人生的弹性使得中华儒士形成了决然区别于日本死亡为美
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
一以贯之,他十己千的理想践行
中庸从来都不是颓废消极的,它要求君子循道而行而一以贯之,即使受挫也无怨无悔,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同时,
《中庸》还以舜为例,要求君子修大德以俟天命,并预言“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
得其名,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天生我材必有用”以激励君子选定美好的目标而执着追求
,锲而不舍的进行理想践行。它高扬“弗措”精神,倡导不成就正德决不罢休的精神。“人
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此勇往直前的一腔热血,如此催人奋进的慷慨陈
词,至此,中庸塑造的人格获得最后的丰富和发展,如果说前述中庸之道使君子沉稳老练而
略乏刚健的话,此处的“弗措”精神则使其沉稳而不失雄健,老练而不失英气,如钢铁般坚
硬又韧性而从容立世。
为何中庸?
数千年前的儒家经典,何以又被拙作搬上厅堂,其原因有二:
首先便是中庸正名的需要。当初儒家所推崇的最高德行如今被泼了太多的污水,中庸俨
然成了“骑墙”和平庸的代名词,这不能不说是华夏文明的悲哀。对于经典,不去阅览和思
考便没有发言权,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只会徒增浮浅和可笑。中庸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人生
阅历的积累、智慧的总结,对其理解切忌片面而望文生义。
其次,作为儒家最高道德标准的中庸君子之道在今天仍具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现实意义。
在人心日益浮躁的当下社会,中庸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稳健、进取等基本原则;无过无不
及,恰到好处,不事张扬等处世态度正是医治社会弊病的良药。智者从中庸中吸取给养,不
骄不躁、不偏不倚而对真理执着追求,然后便能从君子之道,成就君子之功业。
后记:
中庸之道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重要方面,本文所指出的或许只是冰山一
角,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透过《中庸》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广博而精
微的内涵与魅力,我会继续坚持不懈的参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借以提高自己。另外,本文观
点偏颇之处还恳请马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①《四书五经之路—中庸全文及译文》(电子书)
②《美学三书》 李泽厚 著
③《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钱穆 著
④ 百度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