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批农民工进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改革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批农民工进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改革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涌进城市,打工谋生,从而形成了声势浩荡的民工潮。农民工进城参与现代化建设,对促进城市化进程的贡献是巨大的,不容忽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进城对农村产生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缓解剩余劳动力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当下更为突出的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造成高素质劳动力外流,农业深开发后劲不足;使农民弃耕厌耕思想日益严重,大面积农地撂荒;年轻人生存方式转变,农业后继无人。本文将对以上所提到的关于农民工涌进城市对农村产生的促进作用和对农业的不不利影响及其改革措施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期能为农业的深开发、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三农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资料和参考建议,促进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民工农业经济特色农业高科技农业

引言

一直以来,对于大批农民工涌进城市的现象,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农民工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并且政府针对此出台了诸多改革政策,人们也能清楚地认识到农民工进城打工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却忽略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进城打工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正在发生改变,且日益突出。阻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农民工涌进城市对农村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十分迫切并且必要。

一、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民进城打工,把自己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僧多粥少的局面。

此外,农民进城打工所得的收入比在农村务农的收入要高出好几倍。

(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工进城打工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农村劳动力外出随之而来的是资本的回流,既包括物质资本的回流,即大量汇款流入农村;也包括人力资本的回流,即在外流动的农民工形成回乡创业的群体。尽管回乡投资并不是回流的主体,但由于农村外出打工者的基数大,回乡创业的总数不容忽视。许多打工者返回农村,把打工的积蓄、熟练技能和市场阅历用于经营特色农业,创办乡镇企业和商业,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农村妇女。

(三)、促进了农村价值取向的转变。

终年风尘仆仆的打工仔、打工妹回到农村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与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加快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引导你们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

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进。

二、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外流,农业深开放后劲不足。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使各地普遍存在“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的局面。农田上剩下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被戏称为“38(妇女)61(儿童)99(老人)部

队”。从全国的情况看,在离开土地的农民中,大多数为年龄在18~50 岁的年轻人,呆在家中的是妇女和年龄在17 岁以下的孩子和年事已高的老人,这就有力地揭示出,由于从农村向城市和从农业向工业的流动,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已日渐稀少。同时外出打工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留在农村的人。大多数外出劳动力具有初中或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而目前农村人口中,70%左右的人只具有小学或小学以下(包括文盲)的文化程度。随着多数有些文化、

技术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女性和老人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从事农业生产要求长时间并且是艰辛的劳动,这常常使留下来的妇女和老人筋疲力尽,有些女童因此辍学。在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依靠人力的今天,高素质劳动力的严重流失,势必有碍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两种的推广、土壤的改造、新技术的应用,也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最终甚至又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的停滞、滑坡。

(二)、农民弃耕厌耕思想严重,大面积农地撂荒。

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和耕地面积的绝对减少,土地本该愈显珍贵,但农民几千年来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态度却在发生着逆向的变化。在与城市的连续沟通后,鄙视种植业、厌弃土地成为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心理。许多农民对农业不感兴趣,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而且逐渐变得只是勉强地应付农业。如果有条件,大部分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实际上,在农村凡是具备了外出务工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基本条件的人大部分是流出者或者是潜在流出者,尚未成年仍在读书的青少年则成为流出的后备军。农民在进城以后,日益意识到种地的比较利润太低,又非常幸苦,因而更加不愿意种地了。

三)、年轻人生存方式转变,农业后继无人。

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流出的动力不仅在于改善生存状态,还在于改善生存方式的要求。

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方面,更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在乡村里做农民,不仅意味着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低下,也意味着社会和文化位置的低下。许多年轻人认为“有本事应该到外面去工作,在家种地最没出息” 。事实上80 年代以后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很少又专门从事种植业的经历,其中许多人已根本不会种地,他们以后也不会选择在土地上谋生。

如果对此类现象不加管束,那么将来谁来养活中国?

三、改革对策

(一)、对于农民工返乡经营特色农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我国对于农民工进城打工,高素质劳动力流失,使得我国农业开发后继无人的问题并未予以高度重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极具战略性与全局性的产业,农业稳则社会稳,农业强则国家强,农业富则国家富,对于我国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虽说,有些农民工回乡创业了,但是,一方面,农民工创办的大多数是乡镇企业和商业,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正更加加重了农民弃耕厌耕的思想和大面积农地撂荒的状况;另一方面,经营特色农业的企业单位的工资待遇和城市的工资待遇存在很大的差距,仍然无法留住高素质劳动力。

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对于农民工返乡经营特色农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有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就能吸收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创办经营特色农业,同时也能相应地提高就职农民的工资待遇,吸引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壮年回乡大展身手,经营农业。他们有了钱,可以买车,白天在农村经营农业,晚上和节假日回到城里生活,他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换了工作的地点而已。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精兵强将走四方” ,农业深开发后劲不足,大面积农地撂荒,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也必将促进农业的深开发,促进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二)、发展高科技农业,吸引年轻的劳动力。

发展高科技农业,把高科技手段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如智能手机应用、电脑数据库、数据化监控系统等,农民不需要出门,只要操作手机或电脑变可以监控农田里的灌溉系统。通过这种高科技方式,改变农业工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发展农业经济。

四、总结

在现存的制度、经济背景下,农民涌进城市是大势所趋,其对城市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不

容忽视,但是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也应当予以重视。大批农民工涌进城市,使得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发展后继无人,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提出对于农民工返乡经营特色农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发展高科技农业,吸引年轻的劳动力的改革对策。期望能为农民生活水平和生

活质量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三农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资料和参考建议,促进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