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流整治
基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

基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河流的生态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解决城市河流面临的生态问题,需要建立基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
下面就从水生态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水生态利用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治理措施。
一、水生态保护1. 加强水源保护:加强城市周边水源地的保护,保持水源地的生态完整,防止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流,确保河流水质清洁。
2. 控制城市排水: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合理设置雨水利用设施和排水管网,减少城市径流的进入河流的数量和速度,有效保护河流的生态系统。
3. 建立生态保护区:根据河流的生态特征和环境需求,划定生态保护区,并制定相关保护措施,限制开发和建设活动,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水生态修复1. 河道生态修复:对于已经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河道,采取适当的生态修复措施,如河道疏浚、水质净化、植被恢复等,使河道恢复生态平衡。
2. 湿地恢复与建设:在城市河流环境中,建立湿地恢复和建设项目,通过人工湿地的创建,增加水体的净化和保湿功能,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河岸生态修复:对于城市河流岸线的破坏和脆弱,进行河岸生态修复,例如加固岸线、种植河岸植被等,增加生态系统的弹性和稳定性。
三、水生态利用1. 增加河流绿化:通过增加河岸绿地的面积和种植植被,改善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2. 提供水生态教育:利用城市河流作为水生态教育的场所,向公众普及水生态知识,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
3. 推动水生态产业发展:发展与水生态相关的产业,如水生态旅游、水生态农业等,为城市河流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经济支持。
城市黑臭河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城市黑臭河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的污水和垃圾产生
量急剧增加,不少城市的水环境受到极大损害,出现了大量臭水沟
和黑臭河流。
黑臭水体不仅对城市形象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可
能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保护城市水环境,打造更美好
的城市,各级政府和部门需要加强黑臭河流治理工作,提高城市水
环境质量。
二、工作目标:
以治理黑臭河流为抓手,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
和环境品质。
具体目标包括:
1、全面摸清黑臭河流情况,建立黑臭河流档案,实现“台账化”管理;
2、加强排查排污监管,严格落实污水和垃圾的分类和处置,减
少污染物的排放;
3、推广全新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4、改造和提升城市水环境配套设施,完善城市排水管网;
5、加强社会宣传与教育,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和行动。
三、工作内容:。
如何保护城市河流湖泊生态

如何保护城市河流湖泊生态城市河流湖泊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水源,还具有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河流湖泊面临着诸多威胁,如污染、过度开发、生态破坏等。
如何保护城市河流湖泊生态,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城市河流湖泊的污染治理。
城市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河流湖泊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确保其废水达标排放。
同时,要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减少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
对于农业面源污染,可以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等措施来加以控制。
其次,控制城市河流湖泊周边的开发建设。
过度的开发建设会破坏河流湖泊的自然生态系统,导致湿地萎缩、河岸硬化、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
在城市规划中,应划定河流湖泊的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在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
对于已经建成的不符合生态要求的建筑物和设施,要逐步进行拆除或改造。
在进行新的开发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河流湖泊的生态需求,采用生态友好型的设计和建设方式,如建设生态护坡、恢复湿地等。
再者,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而不合理的用水方式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和河流湖泊的生态压力。
要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水资源调配机制,合理分配水资源,保障河流湖泊的生态用水。
另外,恢复和重建城市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方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可以采取生态修复工程,如湿地恢复、河道整治等,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
同时,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也是保护城市河流湖泊生态的关键。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河流湖泊生态保护的知识和重要性,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策略

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策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河流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河流的水体污染和生态退化不仅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还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策略。
一、水环境治理策略1. 加强污水处理:污水是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因此,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是治理城市河流水环境的重要策略之一。
应当加强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尽量实现污水的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减少对河流的排放。
2. 强化排水管网建设:排水管网是城市污水排放的重要环节。
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建设,确保污水快速而有效地进入污水处理设施,是保证城市河流水环境良好的一项关键策略。
同时,应加强排水管网的维护和管理,防止污水外溢和管网堵塞。
3. 控制非点源污染:除了市政污水排放以外,城市河流还承受着大量的非点源污染。
如道路排水、农田径流等。
因此,减少非点源污染是治理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策略。
可采取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和农田的建设,增加雨水渗透能力,减少径流污染。
二、生态修复策略1. 植被恢复:河流岸边的植被对于维护水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恢复和增加河流岸边的湿地和湿地植被,以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种植在河道中,帮助稳定河岸和减少水流冲刷。
2. 水体净化:利用生物悬浮体和湿地等自然方式对水体进行净化也是一种生态修复策略。
通过引入适当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水体。
此外,构建人工湿地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净化水体。
3. 河道修整:合理的河道设计和修整有助于改善水流状况,提升水体环境质量。
在进行河道修整时,应注意保护河流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
合理设置河道岸边的防护措施,减少河床的侵蚀和岸边的土壤流失。
三、综合治理策略1. 着力加强河流管理和监测:建立完善的河流管理和监测体系,加强对城市河流水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河流对城市的水治理有何作用?

河流对城市的水治理有何作用?一、提供城市饮用水资源河流是城市饮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对饮用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而河流作为自然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为城市提供大量的水资源,还能为城市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农业用水提供保障。
河流的水质直接影响着城市饮用水的质量,因此,对河流进行水治理是保障城市水源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科学的水治理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河流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确保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二、调节城市气候河流在城市中还扮演着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城市气候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温度不断升高,而河流的存在可以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
河流的水面面积较大,通过蒸发作用,能将周围的热量吸收,使得城市温度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
此外,河流还能够通过水汽的释放,增加城市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干燥气候,缓解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
通过保护和治理河流,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有效调节城市的气候状况,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三、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河流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河流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水资源,也为城市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很多城市都是建在河流旁边的,这样可以通过水路进行货物运输,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河流的存在还能够形成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并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
通过发展沿河旅游业,可以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城市的繁荣。
四、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河流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河流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水质和生态状况直接决定着河流周围的生态环境品质。
通过对河流进行水治理,可以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提升水域的水质,保护水生动物和植物的栖息地,促进水生生物的繁衍和生态平衡的形成。
同时,河流的存在还能够吸附周围的有害气体,净化城市的大气环境,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河流对城市的水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利用和治理河流水资源,可以为城市提供饮用水资源,调节城市气候,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由于城市化的不可避免,也带来了城市化进程对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决定对城市的主要河流进行治理和整治工程,以保证城市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
二、项目范围本项目包括对城市主要河流的治理和整治工程,包括河道清淤、沿岸绿化、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等工作。
三、项目目标1. 提高城市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能力;2. 加强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 保护和改善城市水资源的生态环境。
四、项目建设内容1. 河道清淤工程:对城市主要河流进行淤泥清除,保障河道的通畅;2. 沿岸绿化工程:对城市主要河流沿岸进行植被的种植和养护,提高城市绿化水平;3. 水质净化工程:采用生物净化、化学净化等技术手段,对城市主要河流进行水质净化;4. 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对城市主要河流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改善水资源的生态环境。
五、项目实施步骤1. 确定工程范围:根据城市主要河流的实际情况,确定工程的范围和建设内容;2. 勘察和设计:进行城市主要河流的勘察和设计,确定具体的工程方案和实施方式;3. 施工和建设: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进行河道清淤、沿岸绿化、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等工程的建设和施工;4. 监督和验收: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5. 投入使用和管理:完成工程建设后,加强对城市主要河流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工程效果的持续和稳定。
六、项目影响1. 对城市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能力有明显的提高;2. 对城市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有显著的改善;3. 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有显著的影响。
七、项目实施方案1. 投资估算:根据工程范围和建设内容,确定项目的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2. 募集投资: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国际合作等方式,筹集项目所需的投资资金;3. 项目管理: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机制,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有效管理;4. 技术支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率;5.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途径,宣传项目建设的意义和成果,引导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

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河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水源,还具有调节气候、运输、景观等多种功能。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河流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污染、河道硬化、生态破坏等。
为了改善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城市河流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污染。
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导致河流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出现黑臭现象。
其次,河道硬化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防洪和便于管理,许多城市河流的河岸和河床被硬化,这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了水生生物的栖息和繁衍。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填河造地、过度开发等行为,导致河流的生态空间被压缩,生态功能严重受损。
针对这些问题,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污染源控制技术。
这是解决河流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
对于工业污染源,需要加强监管,严格执行排放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排放。
对于生活污水,要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
同时,推广雨污分流系统,减少雨水对污水管网的冲击。
二是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拆除硬化的河岸和河床,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
可以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如种植植被、设置石笼等,增强河岸的稳定性,同时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在河床修复方面,可以营造多样化的水流环境,如浅滩、深潭等,增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
三是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方式,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同时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
水生动物则可以通过食物链的作用,控制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是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
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河流的生态流量。
可以通过跨流域调水、中水回用等方式,增加河流的水量,改善河流水质。
同时,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
简述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方法

简述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方法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是指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系列措施,恢复和保护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使之达到可持续管理的状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方法:
1. 景观规划:通过景观规划,设计新的水面、湿地、植被和岸边
风光等,使城市河流两岸形成优美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美学价值
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 水质净化:城市河流的水质污染比较严重,可以通过安装过滤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等方式,净化水质,提高河流的水质和生态功能。
3. 湿地建设:在河流两岸建设湿地,增加鱼类、鸟类等水生生物
的栖息地,提高河流的生态保护功能。
4. 水生植物种植:在城市河流两岸种植各种水生植物,如芦苇、
莲藕、睡莲等,增加河流的水生植被覆盖率,提高河流的生态环境质量。
5. 岸边绿化:在河流岸边种植树木、灌木等植被,增加河流的岸
边景观,提高城市的美学价值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6. 河岸加固:对河岸进行加固和改造,防止河流的水位上涨和河
岸侵蚀,保护城市河流的安全。
7. 环保教育:通过举办环保活动、推广环保知识等方式,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环保、生态、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多种措施的综合实施,达到提高城市河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河流整治
摘要:河流是城市的血管,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亮点,流动的河流增加了城市景观的灵动性。
但现如今,许多城市河流岸线僵直,并没有充分合理的运用河流营造丰富、适用的滨水景观,使得滨水地带缺乏活力,人与河流的互动呆板、毫无新意。
本文以四川省隆昌县城区内的金鹅江为例,提出城市河流的整治意见。
关键词:金鹅江城市;河流堤岸;整治河道;治理
一.背景概述
隆昌县位于四川省东部浅丘地区,地处成渝两大都市区的中部,其东与重庆市荣昌县毗邻,有“川东大门”之称。
隆昌县幅员面积794.41k㎡,辖1个街道、16个镇、2个乡,金鹅镇地处隆昌县中心,为县城所在镇。
城区内金鹅江从东向西穿城而过,金鹅江为隆昌河流经县城的一段。
城区内主要由近十座大桥连通金鹅江两岸。
近年来,隆昌县大力发展工业和当地特色产业,如酒水酿造、玻璃仪器、禽苗批发。
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川渝合作的桥头堡”。
金鹅镇内共有企业有445户,商家和个体工商户5000余户,总人口77万。
金鹅江是流经金鹅镇的唯一一条河流,穿城而过的河流不仅是城内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更是居民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绝佳场所。
有关部门也充分认识到金鹅江在景观塑造、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加强对金鹅江的保护和改造,2011年相关部门启动了金鹅江城区段的堤岸整治工程。
但这些举措总体
上并没有充分合理的运用城区河流营造丰富、适用的滨水景观,河流均采用垂直式护坡划分水域和人类活动空间,滨水地带缺乏生机活力,人与河流的互动呆板、毫无新意。
改造之后的金鹅江岸变得整齐划一,景色单调有余,变化不足,休闲游憩的游客和居民在数量上并没有太多变化。
二.改造的必要性
(一)城市景观需求,居民期望
金鹅镇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但地面水资源较缺乏,城市景观单一,这就更加需要充分地运用唯一的穿城河流,打造灵活多变的城市面貌。
城市中常出现的混凝土、干砌块石护坡满足了堤岸稳定的要求[1],却未能考虑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需求,也没有预留足够的空间供人们使用。
城区内的休闲娱乐、集会健身场所有已投入使用的有莲峰公园、体育中心,在建的有湿地公园,但是三者所处的位置与距离最近的河岸相隔都较远,金鹅江沿岸也没有修建广场或公园。
金鹅江边自城区发展以来就是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地区,两侧有大量的居民住宅。
并且河岸两侧居民楼修建时间较长,环境安静,居住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因此居住在此的中老年人对靠近居住点的健身、游憩场所有迫切的需求。
(二)生态、防洪要求
金鹅江两岸大量采用的垂直堤岸使河流景观局限于“观赏”的层面,拉开了人与河流的距离,减少了人与河流的互动。
另外,连
续的硬化堤岸减少了河流与土壤的物质能量交换,水生动植物食物来源减少,甚至出现食物链断裂。
两侧硬化堤岸使护坡植物无法生长,仅在河道两侧沉积的淤泥中生长少量的植物,破坏了河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削弱了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
同时,河流蓄洪能力减弱,城区易受洪涝灾害威胁。
2007年7月8日晚8时至7月9日晚9时,隆昌县普降200毫米以上特大暴雨,最大雨量达到300毫米以上,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这也是隆昌县有气象记录以来遭受到的最严重的洪灾——709洪灾。
县城所在的金鹅镇灾情严重:自来水厂被淹,造成城区全部断水;部分学校、企业、商铺被淹,造成学校停课、商铺停业、企业停产,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三)经济效益的实现
在金鹅江的锁江桥至回龙观段,由于曾经是城区道路的断头路,再加上岸边没有足够的游憩空间,造成了车少人寡的局面,大量处于住宅楼底层的当街门面空置。
2012年,回龙观大桥动工,金鹅江上锁江桥至回龙观一段将与城市道路相连,共同组成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届时,人流车流必然增加,闲置的门面将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公路两侧的城市景观也更应该多样化、灵活化,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和居民。
三.改造建议
在改造之前我们必须意识到,流经城市的河流由于所处位置、
河流两侧的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不同,每段河流需要采用不同的改造手段,期待的修复目标也是有差异的。
因此,在提出改造建议之前,需要对金鹅江进行分段。
这里仅考虑流经城区的金鹅江河段:即东起罗汉桥,西至回龙观。
河流的分段应参照水文、地貌等特点[2],但此处考察的城市河流,长度较短,流经地区地势起伏较小,故参考水文、地貌特点的同时,还需要增加其他指标来划分市区河段。
因此,根据河流水质状况、水量、水生植物生长量、沿岸人类活动方式、公众态度[3]等对城区金鹅江进行分段。
(一)河流分段
河流上段为罗汉桥至新拱桥。
该河段由于处于市区上游,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对其影响小;两岸开发强度较小,绿地面积较广;水量大,澄清,透明度较好,水生动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能发挥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功能;鉴于河岸两边有相对宽松的开敞空间供人们聚会休闲,人们乐于在此河段健身、散步。
中段为新拱桥至南门桥河段。
由于河流开始流经市区,水量下降,颜色开始泛绿,但没有异味。
下段为南门桥至回龙观大小洞坎河段,水质明显下降,颜色呈暗灰色,漂浮物增多,夏季有明显的臭味,鱼类和各种植物难以在此段生存。
再加上沿河步道狭窄,与旁边的公路仅有1.5米左右的灌木隔离,人们心理安全度不高,到河流下段游玩的居民、游人较少。
这样,就将金鹅江分成了上、中、下段。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指标均为定性指标,分段结果存在主观性、偏差性。
这
里的分段,是为针对不同的河段提出不同的改造意见。
(二)河流上、中段的治理
河流上、中段两岸的建筑、道路建设成熟,基础设施布局也基本固定。
如果再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进行推翻重建,各项物资、资金投入量将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并且,两岸人口密集,居住者年龄普遍偏大,居住时间长,不愿意离开本区域;建筑物质量还没达到需要拆毁的地步,若要进行拆迁,民众反响大,不利于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因此,上、中河段改造的重点,应放在河道上。
由于地势起伏不大,城区河流流速缓,在整治河道时,可以在河床中修建低矮的滚水坝,或者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放置适当的大块石料[3],使河流水面形成落差,流速变化,利于水体的流动,改善水质。
上、中游的垂直堤岸在形式上虽没有过多的改造空间,但可以在混凝土护砌上覆盖地表土,块石砌筑时留有适当空隙[3],增种护坡植物。
护坡植物的作用不仅在于增加环境舒适度,调节心情,同时也有屏障作用,能有效避免生活垃圾直接入水。
(三)城市河流下段的治理
流经城区的金鹅江河岸,大部分运用垂直式堤岸,并没有营造分洪区。
分洪区是利用平原区湖泊、洼地、淀泊修筑围堤,或利用原有低洼圩垸分泄河段超额洪水的区域。
[4]当城区遭受暴雨灾害时,所有的雨水排入金鹅江,再加上上游奔袭而来的洪水,一旦金鹅江泄洪不及时,就容易造成水位猛涨、河水漫溢,淹没地势低的
地区。
因此,很有必要吸取709洪灾的教训,营造一个分洪空间,减缓河流压力,保障城区安全。
金鹅江下游北岸有一片面积较大的平地,该平地上没有大型建筑物,仅有零散的几间砖瓦住房和菜地。
鉴于地势起伏小,且经过长期的沉积,土体较稳定,占用耕地少,拆迁难度较小的特点,将此片区域建设成为金鹅江分洪区是有可行性的。
并且根据人们对休闲娱乐场所的需求,将分洪区与公园绿地相结合。
不分洪时,供居民聚会健身;分洪时,承接超额洪水,给河流留足泄洪空间、时间。
因此,修建的公园绿地应该结构简单,空间大,能在夏汛时蓄纳洪水,削减洪峰。
四.结语
河流是城市的财富,但只有善于利用,河流和城市才能实现双赢。
曾经以为的,只要将河流用堤岸隔开,河流和人类就能做到互不干扰,甚至和平相处,这是人类对河流的恐惧。
只有转变观念,建立一个符合规律,适应当地自然、社会条件的城市河流生态体系,才能创造一个惬意安适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夏振尧,许文年,戴方喜等.城市内河滨水堤岸生态修复技术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5(10):30-38.
[2]毛世民.关于淮河长度和分段的商榷[j].治淮,1997(4).
[3]潘洪健.关于解决城市河流治理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水利
科技,2011,39(3):305.
[4]肖树军.小清河分洪区某工程的防洪评价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10):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