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

合集下载

世纪的呼唤 不朽的丰碑——《中国通史》第二版出版暨白寿彝学术思想座谈会综述

世纪的呼唤 不朽的丰碑——《中国通史》第二版出版暨白寿彝学术思想座谈会综述

世纪的呼唤不朽的丰碑——《中国通史》第二版出版暨白寿
彝学术思想座谈会综述
李小迟; 张子青
【期刊名称】《《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历经数年努力,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学界同仁的通力支持下,由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二版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3年9月22日,《中国通史》第二版出版暨白寿彝学术思想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总页数】5页(P359-363)
【作者】李小迟; 张子青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
【相关文献】
1.深情厚谊的见证——纪念白寿彝先生100周年诞辰暨《中国通史》出版10周年[J], 陈雷
2.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中国文学编年史》——中国文学编年研究国际学术研讨
会暨《中国文学编年史》出版座谈会综述 [J], 汤克勤
3.生命之树常青学术之花常开──祝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暨《中国通史》全部出版 [J], 张广麟
4.探索社会科学跨世纪发展的新路──“社会科学跨世纪发展”学术讨论会暨《开
放丛书·中青年学者文库》出版座谈会综述 [J], 薛晓源
5.七十年心血铸就的丰碑——“祝贺白寿彝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七十周年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侧记 [J], 许殿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大众化历程

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大众化历程

白寿彝与20 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大众化历程引言白寿彝先生出生在河南开封的一个回族家庭。

早在1936 年,先生26 岁之时,便创办了《伊斯兰》半月刊杂志,并于该刊物的第四期发表《中国回教史料之辑录》一文,此文为先生较早研究中国回族史的拓基之作。

说到白寿彝先生对民族史学特别是回族史与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兴趣始起与研究动机,正如他在《回教的文化运动》所说的:“直到东四省失掉,日本的大陆政策给我们以最严重的压迫,才使我注意到边疆,因注意边疆而连带注意到在西北各省最有力量的回教”。

[1] 此后,白寿彝先生关于此一方面的著作不断。

如在建国以前,白寿彝先生便出版了《中国回教小史》,《中国伊斯兰史纲》两部史书。

解放以后,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原则的指导之下,先后又相继主编和撰写了《回民起义》(四册)、《中国穆斯林的学术贡献》、《中国伊斯兰史纲要》等多部有影响的论文和著作,而这些论文和著作的写作与完成,又给当代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先生被公认为20 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奠基者和最有贡献的学者之一。

由是总结先生在此方面的努力与贡献,梳理出先生在此方面所取得的诸多成果,对于深化我们对民族史学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少数民族史学历史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无疑都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与帮助之效。

一、白寿彝先生对回族史与伊斯兰教史的研究与历史书写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向以通史著称,并在学术研究中十分强调通识。

在民族史学的研究上亦不例外。

如白寿彝先生说道:“我们研究问题要抓主要问题,抓大问题,抓带有全面性的问题。

这是横着看。

再一个是纵着看,看上下几千年,看一件事情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发展的,将来又如何。

” [2] 而白寿彝先生对回族在我国由起源、形成、新生到初步发展的过程以及对伊斯兰教在我国流传和发展的过程的研究无不是这一著史原则的深刻体现。

关于回族通史的研究。

早在1943 年,白寿彝先生便发表了《中国回教小史》一文。

其后,白寿彝先生的《回回民族的新生》《回回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回族人物志》等著作皆体现了其在此方面的杰出通识。

谈白寿彝先生对我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杰出贡献

谈白寿彝先生对我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杰出贡献

谈白寿彝先生对我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杰出贡献
梁向明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集中阐述了著名历史学家、回族学者白寿彝先生有关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精辟论断:(1)应当把民族关系史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2)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3)要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民族史结合起来。

从而对白先生在中国民族关系史方面的成就做出了客观的评述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梁向明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政治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2.7
【相关文献】
1.白寿彝先生的民族关系史观浅论 [J], 管祥久;范国强
2.民族·国家·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视阈下白寿彝先生的民族关系史学理论研究 [J], 范国强;管祥久
3.史学史研究与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器局 [J], 周文玖
4.白寿彝先生谈治学——访白寿彝先生 [J], 陈磊
5.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杰出贡献 [J], 安作璋;耿天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寿彝与中国通史编纂

白寿彝与中国通史编纂

父 白吉甫是 个商人 , 母 钱 相 云 以能 读《 兰 经》 其 古
而受 到 穆 斯林 的 尊 重 。 白寿 彝 从 小 受 到 良好 的
教 , 出版 了 《 国 回 教 小 史 》 《 同 滇 变 见 闻 并 中 、咸 录 》 代顾 颉 刚做《 始 皇》 94年 , 始步 入 史 , 秦 。14 开 学史研 究 领 域 。14 9 8年 , 教 南 京 中央 大 学 , 任 并 校点 《 方 典礼 择要 解 》 9 9年 7月 , 天 。14 到北 京 出 席新 中 国成 立 前 夕 召 开 的全 国教 育 工 作 者 代 表
摘 要 :白寿彝 作 为 2 0世 纪 中 国史 学领 域 里极 有 影 响力 的 学者 , 学术 贡献 是 多方 面 其 的, 而其 中最 重要 的 就是 带领 国 内众 多的 史学 家对 中 国通 史编纂 的 积极探 索 与 实践 。 历 经 了
2 0个春秋 , 裁新 颖的 多卷本 《 国通 史》 终 于世 纪之 交完 全 出 齐 , 体 中 最 实现 了几代 专 家 学者 编 写新 中国通 史的愿望 , 并且 开启 了新 的世 纪编 写 中国通 史的希望 。 关 键词 :白寿彝 ; 史编纂 ; 通 实践
在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系 , 先 生 在 教 学 和 科 白
月 , 卷 本 《 国通 史 》 多 中 秦汉 卷 、 国两 晋 南 北 朝 三
卷 编写 组组 成 , 1 , 出编 写 《 学 概论 》 计 1月 提 史 的 划并 付诸 实施 。18 9 3年 , 在北 京 师 范大 学创 建 全 国高校第 一所 古籍 研 究 所 , 出版 《 学概 论》 《 史 、 历
白寿彝 , 字肇 伦 , 名哲 玛 鲁 丁 ,9 9年 2月 经 10

白寿彝与中国通史编纂

白寿彝与中国通史编纂

中考专题复习分类汇编:生命的延续和开展一、选择题1.父亲Y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传给儿子的几率是〔〕A. 50%B. 100%C. 25%D. 75%【答案】B【解析】在生殖过程中 ,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 ,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 ,女性只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 ,是含有X染色体的;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 ,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 ,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 ,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 ,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由此可见 ,父亲的Y染色体以及Y染色体上的基因只能传给儿子而不能传给女儿.即父亲Y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传给儿子的几率是100%.应选:B【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局部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2.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 ,被称为“继器官移植之后的第二大医学奇迹〞.此项技术是解决不孕症的有效手段.“试管婴儿〞实际上是指受精卵在体外培养3~5天 ,形成胚胎后移植回母体子宫 ,着床继续发育形成胎儿直至分娩.“试管婴儿〞技术在生物学上依据的原理是〔〕A. 有性生殖B. 无性生殖 C. 克隆技术 D. 基因工程【答案】A【解析】解:A、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试管婴儿是精子和卵细胞在体外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在体外培养3~5天 ,形成胚胎后移植回母体子宫 ,着床继续发育形成胎儿直至分娩.所以属于有性生殖.故符合题意.B、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故不符合题意.C、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 ,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故不符合题意.D、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地说 ,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 ,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 ,加以修饰改造 ,然后放到另一中生物的细胞里 ,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所以基因工程应属于无性生殖.故不符合题意.应选:A【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物的生殖方式 ,生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3.通过以下植物器官繁殖新植株的方式 ,属于有性生殖的是〔〕A. 马铃薯的茎B. 玉米的种子 C. 椒草的叶 D. 番薯的根【答案】B【解析】 A、马铃薯的茎发芽生根 ,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这是无性生殖 ,A 错误.B、玉米用种子繁殖 ,经过了两性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 ,B正确.C、用椒草的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营养繁殖 ,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这种方式叫无性生殖 ,C错误.D、番薯的根将其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 ,然后长出新个体 ,是无性生殖的一种方式 ,D错误.应选:B【分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4.“毛毛虫〞与“蝴蝶〞分别是昆虫发育的哪两个时期〔〕A. 幼虫、成虫B. 受精卵、成虫 C. 受精卵、幼虫 D. 幼虫、受精卵【答案】A【解析】【解答】蝴蝶的发育过程 ,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 ,因此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 ,个体最小;以爬行为主的是幼虫又叫“毛毛虫〞;不食不动是蛹;有2对翅 ,3对足的蝴蝶是成虫.应选:A【分析】完全变态发育 ,昆虫在个体发育中 ,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 ,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 ,蚕等.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 ,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 ,发育经历卵、假设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5.“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插柳〞采取的方法是〔〕A. 嫁接B. 有性生殖 C. 扦插 D. 压条【答案】C【解析】【解答】解:扦插一般是指把植物的茎进行切断 ,经过处理之后 ,插在土壤中 ,然后每一段枝条都可以生根发芽 ,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柳树、杨树等植物适合用茎进行扦插繁殖.题干中“插柳〞的意思是用柳树的枝条插在土壤中 ,即扦插 ,属于无性繁殖.应选:C【分析】“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 ,诗句中的“插柳〞大体意思是用柳树的枝条插在土壤中 ,据此分析解答.6. 牛肉炖土豆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你可知道:当把出芽的一小块土豆植入土中 ,能长成新马铃薯植株的繁殖方式叫〔〕A. 分裂生殖B. 出芽生殖 C. 有性生殖 D. 无性生殖【答案】D【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知 ,马铃薯是用地下的块茎直接繁殖出新个体 ,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属于无性繁殖 ,并且是营养繁殖 ,D正确.应选:D【分析】有性生殖是指:由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做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的无性繁殖的概念 ,结合题意答题.7.以下繁殖过程中 ,属于无性繁殖的是〔〕①用萝卜的根尖组织 ,培育出萝卜幼苗②用绿豆发出绿豆芽③试管婴儿的诞生④将甲兔的乳腺细胞核 ,融合到乙兔的去核卵细胞中 ,由该细胞发育成新个体.A. ①④B. ①③C. ①②D. ②④【答案】A【解析】【解答】解:①用萝卜的根尖组织 ,培育出萝卜幼苗、④将甲兔的乳腺细胞核 ,融合到乙兔的去核卵细胞中 ,由该细胞发育成新个体 ,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因此都属于无性生殖;②用绿豆发出绿豆芽、③试管婴儿的诞生 ,都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因此都属于有性生殖.因此属于无性繁殖的是:①用萝卜的根尖组织 ,培育出萝卜幼苗、④将甲兔的乳腺细胞核 ,融合到乙兔的去核卵细胞中 ,由该细胞发育成新个体.应选:A【分析】〔1〕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 ,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2〕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 ,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8.以下四种生物的无性生殖方式中 ,属于出芽生殖的是( )A. 葡萄B. 马铃薯 C. 酵母菌 D. 水蜜桃【答案】C【解析】【解答】A.利用葡萄糖的茎进行生殖 ,即扦插 ,茎属于营养器官 ,因此属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生殖。

略论白寿彝先生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回族史研究

略论白寿彝先生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回族史研究

略论白寿彝先生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回族史研究
赵骞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5(000)035
【摘要】对白寿彝先生新中国成立前的回族史研究进行梳理,指出白寿彝先生的回族史研究具有爱国性,其核心思想具备唤起回族民众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要义,希望通过史学研究来推动国内民族的相互理解,体现了白寿彝作为知识分子的良心与风骨.
【总页数】2页(P89-90)
【作者】赵骞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咸宁 437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0.1
【相关文献】
1.谈白寿彝先生对我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杰出贡献
2.史学史研究与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器局
3.白寿彝先生同《史学史研究》编辑的一次谈话
4.白寿彝先生对回族史与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5.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杰出贡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傅统先及其《中国回教史》

傅统先及其《中国回教史》
《中国回教史 》 傅统先及其
Hale Waihona Puke 王伏平① 《中国回教史》 一书, 是已故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 教育学家、 著名回族伊斯兰教学者傅统先 ( 1910 ~ 1985 ) 先生于 1937 年撰写的一部与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 》 、 、 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 》
《中国回教史鉴》 马以愚 齐名的, 是民国时期( 1911 ~ 1949 ) 回族学者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 中国回 1940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国回教史》 族史的代表性成果, 是商务印书馆组编的大型“中国文 化史丛书” 的一种, 从此中国回族、 伊斯兰教史研究正式进入中国文化史研究系列, 这是当时中国 ② 的学术殿堂 。此后, 台湾、 日本多次印刷、 再版此书, 成为国外从事中国回族史及伊斯兰教史研究 的学者都要参考及引用的著作 ③ 。2000 年 10 月, 宁夏人民出版社根据 1940 年商务印书馆繁体竖 排本, 经过对繁体字、 异体字及个别明显的错误之处进行了编辑修改后正式出版发行。 此书的重 新出版, 对推进中国伊斯兰教史、 中国回族史的研究以及中国回族史学史的研究 , 都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 1910 年出生于湖南常德 傅统先先生, 穆斯林名麦斯欧德( 意为吉“庆幸福 ” 祖籍云南澄江, 的一个回族穆斯林小商人家庭。小学和初中先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和湖南 省立第二中学。1925 年秋, 傅先生初中毕业后, 带着母亲节衣缩食而积蓄的 50 元, 只身来到上海, 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民立中学就读高中 , 时年 15 岁。傅先生为节省费用, 寄居在上海小桃园清真 寺内, 日间到学校上课, 早晚均在小桃园清真寺学习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教义 , 并经常随中国著名 。 , 伊斯兰教学者哈德成阿洪习读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籍 当时 傅先生除了学习阿拉伯文和伊斯 《至圣实录 》 还阅读了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刘智的一些汉文译著 , 如《天方典礼》 兰教教义外, 《天方性理》 等, 使其深受伊斯兰哲学思想的影响 。期间, 傅先生还以读经班学员的身份参加了由 哈德成、 达浦生、 伍特公、 沙善余等中国著名回族穆斯林人士创办的上海回教学会 ④ 。 1926 年秋, 傅先生离开上海民立中学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 教会学校 ) 附属高中。 由于生活 1927 年秋, 所迫, 傅先生辍学入上海美孚洋行做练习生 。1928 年秋, 傅先生进入圣约翰大学深造, 1931 年, 主修哲学, 辅修教育学。在大学期间, 傅先生潜心于伊斯兰哲学研究, 傅先生撰写的长篇 《追求中的真宰》 《月华》 ( 北平出版 ) 上, 论文 连载于 这是中国回族伊斯兰学者首次以黑格尔哲学 ⑤ 探讨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力作 。1932 年, 傅先生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哲学系毕业, 期间完成了长 《认识论》 达 20 余万字的哲学著作 一书, 引起国内外哲学界的重视, 应邀出席了中国哲学会第三届 年会, 在大会上宣读了《知识的组织 》 一文, 阐述了人类的认识活动乃是一种完整的连续发展的 过程 ⑥ 。 463

简评白寿彝主编的_中国史学史_教材

简评白寿彝主编的_中国史学史_教材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CHANG COLLEGE OF E DUCATI O N第23卷第1期Vol.23No.12008简评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材翟 圆(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摘 要: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材是一部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面向全国各高校历史学科的学生所编写。

与其它中国史学史著作相比,这部教材有其突出的特点。

关键词:简评 《中国史学史》教材 特点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67(2008)01-0036-02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材修订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原名《中国史学史教本》,它自出版以来,便被多数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用作教材。

后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把此书收入“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予以重版,将原书中的“教本”二字略去,并对全书做了进一步的校对。

这部由众多知名史学家参与编写,由白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材包含了众多人的心血和对中国史学史的贡献,是一部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中国史学史教材。

第一,该书不同于其他的史学史著作,不仅从整体方面写出了中国史学发展过程的脉络,而且把史学家的学术生活和学术成就摆在时代的潮流中去把握。

比如第二章中秦汉时期:中国史学的成长之第二节中介绍司马迁和其著作《史记》时,作者先介绍了司马迁的家学,以表明司马迁的史学成就与其家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紧接着作者在写“司马迁著《史记》”时先介绍了他生活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从当时的时代潮流中说明其对司马迁著《史记》的影响,更能体现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同时还简介了司马迁的个人经历,使得他在极端屈辱的生存条件下仍然坚持写出优秀的史学著作《史记》,可见他的学术生活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是多么的艰难,也更让我们对他的学术成就备加推崇。

第二,该书在内容上,同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编写要求一样,在“通”字上下工夫,重视史学同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及贯通古今的史学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
中国大食间的交通
回教原名叫作伊斯兰(Islam),是一个阿拉伯字,意思是"顺从"。

"顺从",应该是"顺从造物主"的意思。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回教创兴于阿拉伯。

不久以后,回教就由阿拉伯传到中国来。

但中国和阿拉伯间的交通,是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的,并不是回教兴起以后的新鲜事情。

当汉武帝时,张赛凿空,就听说西方有一个条支国。

后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甘英奉使西域,他亲自到了条支。

条支,据有些学者的研究,是ndiochia(ntiochia的讹音)的省译,乃是以一个地方的名字而泛指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lllla)全部的。

我们知道,美索不达米亚是可以算在阿拉伯半岛以内的。

这样,我们很可以说,在回教创兴五百年前,中国阿拉伯间已经有交通了。

在东晋及南北朝时期,南海的航运已经相当地发达。

据阿拉伯史家的记载,这时候已有中国和印度的船只,经由波斯湾,航人阿拉伯内河。

隋及唐初,波斯人到中国来的很多。

这所谓波斯人,可以解释为波斯国的人,也可以说是从波斯湾来的人。

如果后一个解释是对的,当时所谓波斯人中,就一定包含不少的阿拉伯人在内。

即使这个解释不对,恐怕事实上也有些阿拉伯人从波斯湾到中国来的。

因为波斯湾,在这个时期,已可能成为对印度和中国的重要贸易港口所在了。

这都是回教兴起前,中国与阿拉伯间交通的情形。

回教兴起后,中国阿拉伯间的交通已经大大地进步。

这时,中国人习惯用大食这两个字,称呼阿拉伯。

大食是TaZi的译音,原是一个波斯宇。

中国人大概是从波斯人那里学到了这个名词。

大约,至晚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起,一直到蒙古人人中原止,中国人都使用着这个名宇。

现在我们也可照着唐宋人的习惯,用这两个字表示唐宋时期的阿拉伯。

唐时,中国大食间的通路,正常的有两条。

一条是走海路,一条是走陆路。

贞元间(公元785-805年)宰相贾耽著录中国人四夷路程,就详细地说到这两条路。

他说:
安西西出朽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人俱毗罗碛。

经苦井,百二十里在俱毗罗城。

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

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洲,南临思浑河。

乃西北渡拨换河。

中河,距思浑河北二十里,至小石城。

又二十里,至于祝境之胡芦河。

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温肃州。

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

又四十里,度拨达岭。

又五十里,至顿多城,乌孙所治赤山城也。

又三十里,度真珠河。

又北西,度乏驿岭,五十里度雪海。

又三十里,至碎卜戌。

傍碎卜戌五十里,至热海。

又四十里,至冻城。

又百一十里,至贺猎城。

又三十里,至叶支城,出谷至碎叶川口。

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


西,二十里至碎叶城。

城北有碎叶水。

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

自碎叶西十里,玉米国城。

又三十里,至新城。

又六十里,至顿建城。

又五十里,至阿夫不来城。

又七十里,至俱兰城。

又十里,至(木兑)建城。

又五十里,至但逻斯城。

安西是现在的库车。

俱毗罗碛是现在的赫色勒(Hosel)沙碛。

阿悉言城是现在的拜城。

拨换城是现在的阿克苏城。

思浑河是现在的塔里木河。

于祝是现在的乌什。

拔达岭是Badel岭。

热海是*。

军突弄是PUau Ku dur即 Paulo Conde。

海峡是满刺加海峡。

佛逝在巴林冯(palembang)。

河陵是爪哇。

师子国是锡兰岛。

天竺是印度。

弥兰大河是印度河。

提罗卢和是Den:7llajrl。

乌刺国是Obollah。

末罗国是Basra。

缚达城是baghdad。

提罗卢和、乌刺。

末罗,都是波斯湾上的港口。

缚达是大食的都城。

这是中国大食问,经由南海、满刺加海峡、孟加拉湾、马拉巴海岸、阿拉伯海,和波斯湾以相往还的海上航道。

在这两条路线外,还有两条可能的路线。

一条路线是自大食从海道到安南,再由安南从陆路到云南。

又一条路线,是自大食从海道到天竺,再自天竺从陆路到云南。

在贾耽书中,记着一条安南通天竺道,云南正是这条道的中心。

如果以云南为行程的起点,他这一条道的记录正好可分为两条道的记录,即云南通天竺道和云南通安南道。

贾耽既有这样的记载,想来当时,这两条道上必定是常有行旅往来的。

不过仅就中国大食间的交通而论,这两条道毕竟比上述的两条路线要迂远得多。

即使有大食人经由这两条路到中国,或中国人经由这两条路到大食,人数也一定是很有限的。

自唐时起,一直到现在,中国大食间的交通路线,除了因受军事影响而需另觅途径者外,似乎都不出这四条路线的范围。

本章参考资料举要
关于回教教义的概要,可看刘智著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礼》(有成都。

广州、镇江、昆明等处刊本),纳忠译的《伊斯兰教》(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出版),马坚译的《回教真相》(商务印书馆出版)。

关于条支之考证及中国大食间在回教兴起前之交通,可看王古鲁辑译的白鸟库吉《塞外史地论文译丛》(商务印书馆出版),张星(火良)编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篇》第三册(辅仁大学出版)。

关于安西至但逻斯城的地名考订,可看冯承钧译的沙畹《酉突厥史料》第一篇第二章。

关于广州至缚达城的地名考订,可看冯承钧译的伯希和《交广印度两道考》下卷,杨链译的桑原骘藏《唐宋东洋贸易港研究》(以上三书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关于安南至天竺道,也可看《交广印度两道考》。

关于宋代中国大食交通的,可看周去非《岭外代答》(有知不足斋丛书本),赵汝适《诸蕃志》(有《函海》本,《学津讨原》本,《国学文库》本,商务印书馆出版冯承钧《校注》本)。

关于元明时中国大食交通的,可看汪大渊《岛夷志略》(有藤田车八校注本),邱处机《长春西游记》(有李文田校注本)和冯承钧译的伯希和《郑和下西洋考》(商务印书馆出版)。

关于清代中国大食交通的,可看马德新《朝觐途记》(有昆明刊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