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的五霸七雄

合集下载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形势图
齐桓公 晋文公
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各显其能
燕 赵 秦 魏



口诀记忆: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
连 横 事 一 强 以 攻 众 弱
合 纵 合 众 弱 以 攻 一 强
:
:
东 周
春秋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战国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春秋”源自于孔子根据鲁国国史整理修订成
《春秋》一书,由于其记载的历史时期与一个客观时期的历 史发展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就把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 期的名称。
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
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 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 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楚成王以诸侯之礼招待晋公子重耳
退避三舍
重耳即位前曾 流亡楚国,受到楚 成王的礼遇。宴会 中楚成王问重耳将 来如何报答楚国, 重耳回答若能回国 即位,一旦两国交 战,晋军将 “退避 三舍” (90里)。 城濮之战初期,晋 文公以履行诺言为 名命令晋军后撤, 真实目的在于避开 楚军锋芒、诱敌深 入。
现代国画《征战中的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前曾流亡在外19年,历尽艰 辛。前 636 年,在秦国的帮助下,已62岁的 公子重耳才回到晋国登上国君之位。
晋文公复国图卷
战国时期象征楚王争霸气概的攫蛇雄鹰
楚国地处边陲,被中原各诸侯看不起。春秋以来,历代楚王都梦想饮马黄河。
时间:前632年
兵力:晋2万、楚4万
结果:晋国确立霸业
地位: 春秋最大战争 以少胜多战例
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权东 北)召开诸侯大会,代表诸侯宣读盟约,将 齐国霸业推向顶点。
齐桓公大会Leabharlann 侯画像石(中为齐桓公,右为管仲)
昙 花 一 现 的 霸 主
前638年
宋楚泓(今河南柘城北)之战形势图
齐桓公之后,晋、楚长期对立,前期晋国胜利,后期 楚国称霸,成为齐桓公霸业的真正继承者。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内页
春 秋 战 国 兵 器
春秋弩
战国盾牌
春秋戟
战国铠甲
春秋战车作战情景 春秋时期作战主力---战车复原模型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政令征战自诸侯出
齐桓公首成霸业的原因 齐国鱼盐矿产资源丰富
齐桓公卓越的政治才干
对内实行政治、经济改革 对外提出“尊王攘夷”口号
1
2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下)资料和注释“春秋”“战国”名称的来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

《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

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

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周王室自身实力的削弱西周盛时,以镐京、东都为中心,王室有直接管辖的王畿方约千里的土地。

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是周的王畿。

西边的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称为“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

东西连成一片,长达千里以上,王畿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成为控制全国的基地。

平王东迁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王畿还有约方六百里。

后来有的赐给立功诸侯,有的被诸侯侵夺,有的被戎族占据,有的封给王族、公卿大夫作采邑,最后所余无几。

天子局处在成周约方一二百里的一隅之地,地盘还在一天天缩小。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 为迷惑夫差,巧施美人计,厚赂伯嚭。可 谓:为达目的,处心积虑。
合纵连横
• 战国时,各国除了使用武力外,还不断采 取政治、外交上的攻势。 • 从地理上看,秦国在西部,其它六国分布 在东部,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六国之间 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 国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 击破,称为“连横”。
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
春秋争霸
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
齐桓公 春 秋 五 霸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楚庄王
一、春秋五霸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前476年)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 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霸).” ——《史记· 周本纪》
宋襄公给我们的启示
• 宋国国力衰微,宋襄公穷兵黩武,谋求霸 业。可谓:自不量力,自取灭亡。
• 泓之战,没有把握有利地形和战机,致使 宋军惨败。可谓:才疏志广,昏庸愚昧。
越王勾践 为报国耻 卧薪尝胆 施美人计 终灭吴国 成为霸主
勾践给我们的启示
• 勾践亡国之后,不忘国耻,卧薪尝胆,力 图复国。可谓:励精图治,矢志不渝。
成因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 ,谁势 力强大,就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 “霸主”。
1、齐桓公首霸
齐桓公最先称霸的原因:
1 2
任用管仲为相,国力大增(管仲相齐);
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海渔盐之利,是东方大国; 动脑筋:齐国有哪些区位优势? 运用“尊王攘夷”的谋略,提高了齐国的地位;
3
4
召集诸侯“葵丘会盟”,确立了霸主地位。
战国七雄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通用7篇)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通用7篇)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通用7篇)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篇1教学目标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称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动教材中介绍的比较详细,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其称霸过程的分析,了解到诸侯争霸的实质认识到齐桓公称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诸侯称霸的历史作用: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学好它对于后面历史学习作了铺垫。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丁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理论难度又比较大,而且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析争霸战争的实质和结果,要明白这个问题比较困难。

7.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前)〈诸侯〉
战国七雄(公元前425年—公元前221年)(后)〈诸侯国〉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lǘ),越王勾践。

) 战国七雄:赵魏韩齐秦楚燕
为什么齐桓公能率先称霸?
答:1.因为齐国是东方大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2.任用管仲为相,注意发展经济,改革内政。

3.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树立自己的威信。

葵丘会盟
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仍。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

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城濮之战 - 发生于公元前632年
城濮之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成就了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相遇)
后来楚军再一次北上,在邲城打败晋国。

楚庄王跃为霸主。

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Party text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国君。
说法一: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说法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并列争雄的七大诸侯国。
齐、楚、秦、燕、赵、魏、韩
Party text
春秋时期形势图
Party tex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Party tex
田忌赛马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 的身份秘密拜见,劝说齐国使者。齐 国使者觉得此人是个奇人,就偷偷地 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 识他,并且待如上宾。 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 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 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 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 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 ,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注。比 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 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 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 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已经比了三 场比赛,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 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Party text
战国七雄形势图
Party text
孙庞斗智: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齐国用
围攻魏的方法,迫使魏撤回攻赵 国古都邯郸部队而使邯郸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 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 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 战术。
避实就虚:原指避开敌人的
Party text
诸侯争霸的背景 /前提条件:
周天子势力削弱 ,周王室衰微。
Party text
西周 春秋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奴 隶 社 会
奴隶社会瓦解 (前770--前476) 由统一走向分裂
封建社会形成由分裂走向统一来自(前475--前221)
东周春秋和战国, 五霸七雄在其中: 五霸齐宋晋秦楚, 最先称霸齐桓公, 问鼎中原楚庄王, 退避三舍晋文公; 晋国分裂韩赵魏, 齐楚燕秦共七雄。
课堂巩固
1.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是: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西














想一想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与春 秋时 期相比有何不同?有哪些著名 的战例? 提示:
战国时期战争规模明显扩大,战 争目的也由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 弱小国家,演变为歼灭对方主力,给 对方以毁灭性的打击。
著名战例: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
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因地制宜,大开 铁矿,发展渔盐业。组成3万人的常备军。
齐桓公首霸 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富庶。
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取得政治上 的优势。
标志:葵丘会盟
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你知道 退避三 舍这个 成语故 事吗?
重用贤能
原因 发展生产 晋成为北方的强国
第6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公元前 476年 221年
春秋:因孔子编写的记载这段历史的史书 《春秋》而得名。
战国:由于各诸侯国以兼并或自保为 目标,连年交战而得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战国的五霸七雄
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日本战国诸多大名近一百四
十八年的历史也同样有五霸七雄。
观中国史上的春秋战国史,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标志是得到周
天子认可,战国时期是统一战争。同一标准来评日本战国史,可将
1573年织田信长攻灭室町幕府作为分界点。前期是五霸时期,以争
霸为主题,后期是七雄时期以统一为主题。
日本战国前期争霸战争时的五霸,我认为应该是:大内义兴、三
好长庆、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上杉谦信。
大内义兴——公元1508年上洛成功,全盛时期领有周防、长门、
丰前、筑前、石见、安芸、以及山城七国守护职,并出任管领代,执
掌幕政。成为首位上洛成功的地方大名。是当时的最强诸候。
三好长庆——三好氏家族自在中央政权失势后,三好长庆逃至四
国岛上的阿波国,以那里为根基,三好长庆与1553年上洛成功,鼎
盛时的三好家控制了近畿、四国的山城国、大和国、伊贺国、河内国、
和泉国、淡路国、阿波国、赞岐国、摄津国半国和纪伊国半国近九国
的领土。成为当时最强诸候。
织田信长——公元1568年织田信长成功上洛。最盛时统有日本
中部和近畿所有领土,一举将日本带入统一战争。在上杉谦信、武田
信玄死后,成为当时最强诸候。
武田信玄——公元1572年武田信玄与三方原合战打败织田信
长,成为最强诸候,但战后因病去世,霸业昙花一现。
上杉谦信——公元1576年上杉谦信在手取川打败织田信长,成
为当时最强者,但可惜战后不久因饮酒过量而造成脑溢血死去。
日本战国七雄是——中部地区的羽柴氏、关东地区的德川氏、中
国地区的毛利氏、统一四国的长宗我部氏、统一九州的岛津氏、东北
地区的伊达氏和北条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