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盈计量论文
基于AD595的煤矿采空区测温系统

端) 冷端与仪表连接 , ; 显示 热 电偶产 生的热 电势 。
2 AD5 5测温 原理及 电路 9
2 1 热 电偶 专用芯片 A 5 5 . D 9 针 对 不 同 的 测 量 精 确 度 要 求 , 两 款 产 品 有 A 5 5 和 AD 9 C 前 者 精度 为 ±3℃ , 者 为 土1 D 9A 55 , 后
应, 而这种电动 势称为 热 电势 。热 电偶 就 是利 用这 种 原理进行温度 测量 的。其 中, 接 用作 测 量介 质温 度 直
的一端称为“ 工作端” 另一端 叫做“ 端” 也称为补 偿 , 冷 (
( 当热 电偶 的材料成份确定 后 , 电偶热 电势 的 3 ) 热 大小 , 只与热电偶的温度差有关 ; 若热 电偶冷端 的温度 保持一定 , 这时热 电偶 的热 电势仅是 工作 端 温度 的单
系统 经 试 验 验 证 , 该仪 表 精 度 高 、 作 简 单 . 为 工 业 测 温 方法 的研 究 提 供 可靠 的理 论 依 据 与 实 践 参 考 。 操 可
关 键 词 AD 9 K型热电偶 55
采空区测温
冷端补偿
K型 热电偶在 工业测 温系统 中被 广泛 使用 , 热 两 端是 在 同温 度 环 境 T 下 , 以测 得 的 Vz 其 所 —E 2 K ;
对 于热 电偶 的热 电势 , 注意 如下几 个 问题 : 应
6
张建 新
张 国斌 : 基于 AD 9 5 5的煤矿采 空 区测温 系统
第 6期
信号电压与 K型热电偶输人 的电动势关系式如下 : 其 中, V 一V 为热 电偶产 生 的 热 电势 E , K1 而 00 . 4×T 为冰点 补偿 电压 。 如果 以线性关 系来 近 似热 电偶 的温 度与 电压关
两种小力值校准装置研究

Re e r h o s a c fTwo Ty e fCa i a i n De ie f S a lFor e p s o lbr to v c so m l c
QI i n , L U Yo gu,W ANG L i I e g N Haf g e I nl e ,T AN F n
( h n c e gIsi t fMerlg C a g h n n tueo t oy& Me srme t ej g1 0 9 t o aue n ,B in 0 5,C ia i 0 hn )
A b tac : Th ril nto u s te a plc to t t n e ie n sf rt e me s e e n a ir to e hn l g fs l fr e Th sr t e a tce i r d ce h p ia in sausa d r qur me t o h a urm nta d c lb ai n tc oo y o mal o c . e tc n c ltr e ,wo k n rncp ea tu t e de inso wot p so a ir to e ie fs l fr e ae d tie . S me ts aa o o a i e h ia a g t rigp i i l nd sr cur sg ft y e fc lb a in d v c so mal o c r e ald o e td t fc mp r—
结 构形 式
量程 范 围
测 量
力值 测量 的范 围不断 向两端 扩展 。 近 年 来 ,对 小 力 值 的测 试 和 校 准 的需 求 越 来 越
多 。随着微 型 武 器 、新 材 料 等 学 科 的快 速 发 展 ,随着
空气浮力对衡量计算的影响

空气浮力对衡量计算的影响
罗志勇
【期刊名称】《计量技术》
【年(卷),期】1999(000)006
【摘要】本文研究了几种典型衡量计量的浮力修正问题,由此提出了在高准确度衡量计量中,空气密度计量一般应达到的准确度;对空气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罗志勇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力学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932
【相关文献】
1.质量基准量值传递过程中空气浮力影响的研究 [J], 韩志;王健;罗哉
2.油量计算中两种空气浮力修正方法比较 [J], 贾炜镔;谢秀川
3.浅议空气浮力对油品销售中计量的影响--兼谈"JJG897质量流量计检定规程"中对浮力的处理 [J], 金涛;郑灿亭
4.砝码检定中空气浮力修正值的计算 [J], 张涛;张政文;
5.空气射流、浮力尾流和浮力射流的统一性 [J], 李安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梯度折射率光纤探针聚焦性能的曲线拟合评价

梯 度折 射 率 光 纤探 针聚 焦 性 能 的 曲线拟 合 评 价 冰
王 驰 , 夏 学 勤 ,毕 书博 ,吴智 强 ,于瀛洁
( 上海大学精密机 械工 程系 上海 2 0 0 0 7 2 )
摘
要: 研究一种高精度 曲线拟合方法 , 用 于评价超 小梯 度折射 率光纤探 针 的聚焦性 能。首先 , 概 述梯度 折射 率光纤 探针 模
型; 其次 , 根据 高斯光束通过梯度折射率光纤探针进行 聚焦的特点 , 提 出利用多项 式拟合 的方 法评价 聚焦的束腰 位置和光斑 尺 寸; 最后 , 进行 评价方法 的验证分析 。结果显示 , 由曲线拟合方法得 到的工作 距离为 0 . 9 3 I T I I T I , 束腰直径 为 2 8 . 2 I x m, 与实验 测 得的工作距离 1 mm和束腰 直径 2 8 m基本一致 。表明所研究 的基于多项式拟合的 曲线拟合方法适于梯度折射 率光纤探 针聚 焦性 能的评价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G a u s s i a n ea b m f o c u s i n g t h r o u g h t h e G IN R i f b e r p r o b e, t h e p o l y n o mi l a i f t t i n g me t h o d i s p r o p o s e d t o e v lu a — a t e t h e w a i s t p o s i t i o n nd a s ot p s i z e o f t h e f o c u s e d b e a m. F i n ll a y , t h e e v lu a a t i o n me t h o d i s a n a l y z e d f o r v li a d a t i o n . T h e r e — s t d t s s h o w t h a t ,w i t h t h e c u r v e i f t t i n g me t h o d,t h e o b t a i n e d w o r k i n g is d t nc a e nd a wa is t ia d me t e r re a 0 . 9 3 o t n i a n d
科学计量工具在科技查新中的应用

( el ev eadMe i nom t nIstt, cdm f la dcl cecs B in 0 8 0 hn ) H a hSri n dc If a o ntue A a e yo Mit yMeia Si e , e ig10 5 ,C ia t c l a r i i ir n j
步 突破 。 科 学计 量 是 以 文 献 计 量 学 和 科 学 统 计 学 为 基
础 的用 于对 科学 活 动 实施 量 化 评 估 的方 法 , 学 计 科 量工 具 的 基 础 是 国 际 著 名 文 献 检 索 数 据 库 。 基 于
文 献收 录量 、 献 被 引 频 次 、 献 发 表 期 刊 的 影 响 文 文 因子 等 科 学 计 量 的 基 础 性 指 标 , 以 实 现 对 研 究 可
Ap l ain o ino ti tosi o e yassme t f i r tr o ce t crsa c rjcs pi t f c tmer o l n n vl ses n t au efrsi i ee rh p oet c o se c t o le nf i W U S u xa HA G n Z NG Xio j g h - i ,Z N Yi , HA a -i n
[ s atAt em jr rbe si rpr f oeyassm n f i t crsac rjc eeaaye , Abt c] frt ao polm eoto vl s s eto s e i eerhpo tw r nl d r e h n s n t e rc nf i es z
tenc s t adf s it o pyn c no tcto oe yassm n r c nicrsac rjc ee h ees y n ai ly f p l gsi t r l i nvl ses et i t erhpo t w r i e bi a i e me i o s n t o f se f e i es
可理解输出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 键 词 : 可 理 解 输 出假 设 ; 出作 用 ; 学 英 语 教 学 输 大 中图 分 类 号 : G62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2 8 (0 81 4. 0 7— 172 0 )2一叭 1 O 9一 3
语言输 入来促进语 言产出的教学观念 。针对这个原 因 , 在
她指 出 ,如果 学习者想使他们 的二语既流利又准确的话 , “
不仅需要 可理 解 的输 入 , 更需 要 可理 解 的输 出。 输 出 ” 除了能提 高学 习者 二语 的 流利 程 度外 , 还能 提高 其准确 性 。在交 际过 程中遇到 困难 时 , 习者不得不将 自己的语 学 言表达修 改得更连贯 、 更准确 。使用 目标语表达 可以激发 学 习者 , 促使他们 注意 自己 的语言 表达方 式 , 以达到成 功 交流的 目的。
Sa wi n认为 ,输 出能激 发学 习者从 以语 义为 基础 的 “ 认知处理 转向 以句 法为基 础 的认知 处理 。前 者是开放 式
的、 策略性 的、 非规 定性 的, 理解 中普 遍存 在 ; 在 后者在语
此假设 在我 国大 学英 语教学 中的应 用。
言的准确表达乃至最终 的习得 中十分重 要。因此, 出在 输 句法和词法习得 中具有 潜在 的重要 作用 。 _输 出在 二语 ”3
位 , 中国的外语教学 也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然而 , 践 对 实
TD300-19Y型管道循环泵的无过载优化设计

• 16 •2020年第3期TD300-19Y型管道循环栗的无过载优化设计李学忠(南方中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南方研究院,杭州;311107)摘要:对TD300-19Y叶轮蜗壳进行了水力计算校对,并做了匹配性校核,重新设计了叶轮,使之与蜗壳的匹配性 值高效流量点在额定点附近,叶轮参数出口角减小(矣22°),外径适当加大、包角适当加大,样机经过试验,轴功率曲 线有极大值,低于电机配套功率,达到无过载的效果,解决了生产中产品大流量时超功率的问题。
关键词:叶轮出口角外径包角蜗壳无过载CFD数值模拟测试中图分类号:T H311 文献标识码:A引言好效果。
1核心零件的水力计算我公司现有一款立式管道泵,型号为TD300- 19Y,额定性能流量(?=510 m3/h、扬程// = 19 m、额定转速n= 1480 r/min、配套功率P=37kW,要 求在最大流量点=663 m3/h时能正常运行。
但在 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在此流量点出现超功率现 象,需多次拆装车修叶轮外径才能勉强满足发货,不仅造成工时浪费,还时常耽误发货,给公司生产 管理带来非常大的麻烦。
针对此种状况,我们做了一个性能改进项目,目标是使改进后的产品在<?矣663 m3/h范围内正常 运行,最好能做到运行范围内,功率有极点,达到 无过载运行。
JB/T6878-2006《管道式离心泵》6.3.4条规定:泵在0.7〜1.2倍规定点流量的工 作范围内,轴功率不得超过配套电机的额定功率。
如果泵的性能曲线偏于平坦,则该栗极易在额定点 流量的1.2倍大流量点超功率,或者需要配套过高 的电机功率增加成本。
关醒凡教授[1]在其论著《现 代泵理论与设计》中提出,可以通过采取减小叶 片出口角氏同时增加叶轮外径Z>2、减小叶轮出口 宽度62、增加叶片包角、叶片向吸人口延伸、增 加叶片厚度、减小栗体喉部面积、增加基圆直径等 措施来增加离心杲的性能曲线斜率。
半功率点法估计阻尼的一种改进

*+ ,
) Z&V"#’$.+ 4 5-0#5-$123#+ 4’5-$
-. /
Y *+ ,
#O$
) [&W"#’$.+ 59-0#5-$123#+ 4’5-$ -. /
一 般 只 需 几 次 迭 代 %即 可 收 敛 到 准 确 峰 点 %细 节 可 参
阅 文 献 :,/%,,=8
记找到的峰值频率为 ’\%对应的幅频为 &\8
"7* 为采样间隔8
无 论 连 续 积 分 #9$%还 是 数 值 积 分 #6$%频 谱 均 可
在 :+ ; %< ; =连 续 取 值 %而 且 两 条 谱 线 之 间 的 值 一
般 不 等 于 零8 但 是 直 接 计 算 式 #6$的 运 算 量 很 大%
>??@1A和 BCD1A巧 妙 地 应 用 了 变 换 过 程 中 的 特 殊
为 了 确 保 阻 尼 估 计 精 度#就 必 须 将 上 述 异 常 情 形 的 原 因 找 到 #并 设 法 避 免 .
$ 离散谱线之间的意义
理 论 上 频 响 函 数 是 频 率 的 连 续 函 数#半 功 率 点 肯 定 存 在#这 只 要 根 据 连 续 函 数 的 性 质 即 可 证 明.
9P, 谱峰搜索
EEB 频 率 分 辨 力 只 有 !’%当 真 实 频 率 位 于 谱 线 之 间 时 %只 能 由 邻 近 的 谱 线 来 近 似 %这 会 给 模 态 频 率 估 计 带 来 误 差 %回 到 连 续 谱 概 念 %首 先 可 以 提 高 频 率 精 度%对 于 这 个 问 题%已 经 有 过 详 尽 的 讨 论:OQ 8 ,,= 另 外%若 仅 仅 依 据 EEB 的 离 散 谱 线%那 么 对 小 阻 尼 系 统 %因 近 似 谱 线 与 真 实 频 率 的 偏 差 %也 将 导 致 最 大 功率的估计存在误差8这是阻尼估计重复性不高的 原因之一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专业: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班级:2013级管理2班学号:2013308222姓名:吴秋盈摘要:创新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市场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如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其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通过研究广州市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得出技术创新存在的空心化和边缘化的问题,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广州市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和广州的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技术创新;大中企业;问题;影响因素一、引言创新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积极采用依赖低成本资源要素的比较优势进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政策优惠,然而,企业技术创新往往是重硬轻软,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比较薄弱,对外技术依赖越来越严重,这种引进模仿的模式在迅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同时,也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边缘化和空心化的严重问题,使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依附于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创新难以为继。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转变技术创新方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广州市为例,首先分析广州市大中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然后探讨广州市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影响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对策,对推动广州市企业技术创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广州市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问题(一)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广州市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技术引进力度相当大,从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设备大量增加,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努力,广州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技术对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表1 广州市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一览表单位:件数据来源:2001年-2009年广州统计年鉴近年来,广州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几年快速增长,从上面表1中可以看出,2000年专利申请量为157件,2001年为211件,增长速度为34%。
从2000年到2008年,专利申请量增长到1548件,其平均增长速度为98%。
在广州专利授权中,大中型企业专利授权2000年为90件,专利授权比率为57%,到2008年授权量为1052件,专利授权比率68%。
这表明广州市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逐年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在慢慢提高。
2、技术创新研发经费支出情况表2 广州市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情况单位:万元数据来源:2001年-2009年年广州统计年鉴研究与开发经费(R&D)不仅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而且是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从上面表2中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广州市研究与开发经费随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增长而基本成同步增长的态势。
2000年广州市研发经费为162727万元,2005年全市研发经费为364360万元,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逐年增加,企业科技活动筹集经费总额也逐年增加,企业已成为技术开发投入主体。
(二)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1、技术创新的“边缘化”和“空心化”广州市企业在引进技术、资金和设备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重复引进导致市场低端高度竞争。
所谓的技术创新往往是对引进技术的外围修改和局部完善,即所谓的技术创新的“边缘化”“空心化”的倾向。
没有很强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十分紧迫的自主创新动力,企业往往热衷于通过继续不断的技术引进而保持在当地的竞争优势。
2、科技转化率低一般来说,可以用新技术转化率,进行比较分析技术创新带来的效果。
新技术转化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来测量,广州市的新技术转化率还相对较低,与排名第一的北京还有很大差距。
从技术市场来看,广州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从总体来看,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广州市技术市场仍然不够活跃。
技术市场发展的滞后已严重降低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阻碍科技成果的转化。
3、科技活动经费不足与政府支持不够关于政府和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的资金支持方面,广州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科技活动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科技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企业,来自政府部门的资金比例比较低,二是真正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保障经济支出投入减少,R&D经费支出结构进一步趋向两极化。
中小企业资金缺乏,把主要的资金用于现有生产和扩大企业规模上,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很少,新产品的开发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三、广州市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1、理论和假设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和广州大中型企业2000-2012年13年(见下表3)的实证资料系统归纳分析,本文将影响广州市企业R&D支出的因素概括为两类,一是企业内部因素,二是企业外部因素。
比已有文献大多是重点研究外部因素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如市场结构、行业特征等),然而此类研究不能解释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在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为何会有不同的R&D活动。
本文将从企业内部因素着手,利用微观统计数据。
企业内部影响因素有企业规模、公司战略,资本结构、人才因素,专利保护因素、产权制度,经验积累等,以下分别给以阐释。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与其从事R&D活动的意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现有研究存在颇多争论。
本文提出这样假设,是有关企业R&D投入的绝对规模。
(2)资本结构根据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企业越是采用低杠杆率的资本结构,越有利于进行技术创新投资,所以公司一般不倾向于用债务融资方式来支持创新投资,而更多依靠内部资金和权益融资。
(3)人力资源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企业R&D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除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之外,还应该包括一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
(4)公司战略依据迈克尔波特的分析范式,企业管理者可以选择的一般战略分为三种,分别是: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
因此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R&D 支出强度势必更大。
(5)产权制度企业的产权性质不同决定了企业所面临的激励和约束不同,国有经济的产权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激励不足和约束软化的弊病。
技术创新是一项风险高、投资大、持续时间长、且具有明显正外部效应的经济活动,只有提供较高的利益预期激励,企业才可能选择进行技术创新。
因此,一个完善的专利保护制度是谋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最具有技术创新的动力。
2、数据、变量与模型本文数据来源于2001-2013年《广州统计年鉴》,因为各年份都包含统计数据不完整的企业,因此,选取数据时,剔除这些企业。
回归分析中,分别将广州市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产值Y作为被解释变量,而将可能影响R&D活动的因素,如企业资金、科技人才,R&D经费支出等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各变量及其度量如下:Y:表示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产值,代表企业的创新能力,单位为万元X1:企业资金,表示企业年度投入到技术创新的资金,反应企业的资本能力,,单位为万元X2:科技人才,表示企业投入到技术创新的研发人才,单位为人R&D:研发经费支出,表示企业投入到技术创新研发的资金,单位为万元以上数据如下表:表3 2000-2012年数据表年份 Y X1 X2 RD2000 4873210 141011 18941 1627272001 6198268 142943 17461 2082622002 8217144 184692 20312 2498742003 10943123 228207 18565 2661402004 14860547 240990 16490 2846882005 18678668 315266 19391 3643602006 22848305 490853 23462 6120952007 30753280 922431 36888 10976102008 37628010 1248587 36539 14812472009 42116773 986878 41275 14222792010 54742677 10927892 47296 11877282011 64622379 1321700 58905 14066612012 22383772.1 1582281 64621 1582281资料来源:2001-2013年广州统计年鉴2.1平稳性检验为了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
运行 Eviews6可得到表2,对表2进行分析,可得如下结论:由于原始序列的ADF检验值的绝对值小于临界值绝对值,故均为不平稳的表2考虑到自然对数变换能够有效消除数据的剧烈波动性,使数据呈现线性化趋势,而且也能够有效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现象,此外自然对数变换不会改变数据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因此本文对新产品产值、企业资金和R&D取对数,本文研究利用OLS法估计以上解释变量对企业R&D活动是否具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强弱,具体的计量模型为:011223l n l n X X l n R &D Y =∂+∂+∂+∂+μ 用于检验各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u 为随机扰动项3、回归结果分析本节将对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在具体研究中,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先利用单一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然后以R&D 为控制变量,分别添加科技人才和企业资金进行双解释变量回归,最后引入全部三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
所得结果见表表1(本文全部计量分析利用Eviews6.0完成)从统计角度看,方程拟合优度比较高,总体显著性较好。
由2R =0.87,2R =0.82,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
由于F 统计量值较大能通过F 检验,模型对总体的近似程度较高。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以企业新产品产值为被解释变量时,文中选择的三个解释变量企业资金、科技人才和R&D 投入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而且企业资金和研发经费投入解释变量的系数为正,这说明企业R&D 支出的绝对额和企业的资金的增加,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而科技人才系数为负,说明边际报酬递减,当投入到企业内的人才大量增加时,每个人的边际产出就会减少。
这为广州今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4、协整检验模型回归的结果为: 12ln 2.660.22ln X -1.64X 0.88ln R &D Y =++t (1.38) (-1.3) (2.98)其中,上面括号内的数值为t 检验值,2R 为0.87,2R 为0.82,DW 量为2.17,F 值为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