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 癌症化疗的皮肤不良反应
化疗药物过敏反应

化疗药物过敏反应概述化疗药物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肿瘤的方法,但使用化疗药物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其中,过敏反应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
化疗药物过敏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荨麻疹、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休克。
及早识别和处理过敏反应对于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疗药物过敏反应的定义、症状、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定义化疗药物过敏反应指的是在接受化疗过程中,患者对化疗药物产生过敏症状的一种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物质的免疫反应过度或异常,通常会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炎症反应。
化疗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可能因人而异。
一旦出现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处理,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症状化疗药物过敏反应的症状多种多样,可以是轻微的皮肤瘙痒、肢体浮肿,也可以是严重的呼吸困难、心脏病变等。
常见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荨麻疹:荨麻疹是皮肤组织急性血管性水肿的一种表现,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红疹、瘙痒等症状。
荨麻疹一般会在数小时内消退。
•发热: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体温升高,伴有乏力、出汗等症状。
•呼吸困难:化疗药物过敏反应可能导致气道水肿、支气管痉挛等,从而引起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低血压:过敏反应可能引发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休克。
处理方法一旦患者出现化疗药物过敏反应的症状,应立即停止药物的给药,并及时处理患者的症状,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下面列举几种处理方法:1.氧气给予:对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应立即进行氧气治疗,以改善患者的氧供。
2.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可以减轻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的症状,常见的抗组胺药物有氯雷他定、奥曲肽等。
3.皮质类固醇: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甲基泼尼松龙等,以减轻炎症反应。
4.补液:低血压引发的休克需要迅速补充液体,以维持患者的血压和氧供。
在进行处理时,应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2024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总结

2024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总结局部反应1、局部药物渗漏后组织反应药物外渗可导致轻微红斑、局部不适、疼痛,甚至组织坏死、皮肤溃疡及深部结构损伤,引起组织损伤的化疗药物包括慈环类、长春碱类、氮芥、鬼臼毒素等。
化疗药物外渗应以预防为主,应采用迅速的静脉输注,通过中心静脉或使用最近路程插管给药。
出现外渗时,首先立即停止输液。
处理慈环类抗生素和丝裂霉素外渗时,局部给予抗氧化剂二甲亚碉,可合用1%的氢化可的松软膏。
硫代硫酸钠可作为窃芥类药物外渗后特异的解毒剂,若无解毒剂,可用2%普鲁卡因或用50-10Omg氢化可的松于患处注射。
还可以氟轻松软膏或如意金黄散外敷,硫酸镁湿敷。
如果外渗引起的组织损伤严重,必要时应该借助外科治疗。
2、血栓性静脉炎输入刺激性化疗药物可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导致血栓形成,常见于卡莫司汀、长春瑞滨、氮芥或药物分散剂(如乙醇)等引发。
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的红、肿、痛和明显压痛,并可触及索状静脉。
停止输液后,抬高患肢及热敷,症状可在短期内消退且不易复发。
全身反应1.发热部分化疗药物可引起药物热,如吉西他滨、阿糖胞甘、博来霉素等,可对症退热,需要与感染性发热、肿瘤热等区别。
2、变态反应多种化疗药物可引起过敏反应,如左旋门冬酰胺酶、紫杉醇、博来霉素和一些靶向治疗药物等。
最严重者为速发型过敏反应,包括喘鸣、瘙痒、皮疹、血管水肿、肢体痛、低血压,多于输注后几分钟内发生,与剂量无关。
紫杉醇给药前应常规给予皮质固醇和抗组胺药物,预防或减轻过敏反应的发生。
3、消化系统毒性(1)恶心(&吐图心呕吐是抗髀痛药物最常见不良反应,5发色箱等多种神经递质与此有关。
按腺呕吐与化疗的时间关系.可分为急性IeQi(化疗后24小时内)、延迟慢IE吐(化疗后24小时后)和预期性8E吐(化疗前)ΞW.技烈致吐帔力将化疗药物分为强致吐药物(麻tB.大剂■环确依HL放线的索D.氨芥).中度致吐药物(紫杉类,多菜比屋.坏碉徐股.大剂■甲飙媒岭)和低致吐药物(长春够、氟尿I!发、低剂■甲ftβ⅛).止吐药物可分为的嗅酬类、激素.5低色IS受体拮抗剂、NK受体宿抗剂,应根据药物效吐程度及呕吐类型选用.一般在化疗前堤前给药.(2)口腔贴膜炎口腔黏膜炎是化疗.口腔放疗患者出现的■严■的不费反应之一,与细胞需药物对细Ifi分裳旺盛的口腔补膜地胞的直接损伤和壁发性感染等因素有关,典金的带床表现是,在化疗后1—2周左右口股内出现伴有烧灼样嬉Al的”Bt萼缩.红肿.X至深浅不一的溃症,严重者可形成大片的白色假BL孤腰炎可因感染成其他搔伤加《,也可18若化疗药物的停止应用而逐渐恢艮,易引起口腔髓腺炎的药物包括甲氨1«岭.藏屎后淀.多柔比星.培关曲塞等,帖Bl炎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注朦口腔清沟及陵防«%.局部止痛可选用0.5%-1%的和叁卡因溶液含激.口及清清可使用O02%的洗必泰溶液含漱,如果合并念珠8!惠染,可使用制骞菌素泥患液含激或涂抹Bft.(3)腹泻化疗相关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对肠道黏膜的急性损伤导致的肠道吸收和分泌失衡。
化疗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一)(一)局部不良反应部分抗肿瘤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大,作静脉注射时易刺激静脉内壁造成静脉炎,表现为从注射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发红、疼痛、色素沉着、血管变硬等。
如静脉注射时药物不慎漏于皮下,即可引起疼痛、肿胀或局部组织坏死。
护理措施1、选择好输液部位,避开手腕和肘窝以及施行过广泛切除性外科手术的肢体的末端,乳腺癌根治术后避免患肢注射,避免下肢静脉。
合适的部位为前臂,应该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有计划地调换静脉,选择静脉从小到大,由下到上,由远端到近端。
2、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中心静脉留置针3、静脉注射药物时,药液的浓度不宜过高,给药速度不宜过快,减少对静脉的刺激。
4、注射化疗药物前,必须先用0.9%的生理盐水诱导,确保针头在静脉内再注入化疗药。
输液过程中加强观察,并询问患者注射部位是否疼痛、肿胀等不适。
5、输入化疗药物后,应该用0.9%的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管道后再抜针(除奥沙利铂外,奥沙利铂输入前后必须要用5%葡萄糖冲洗静脉管道),使化疗药物完全进入人体内,并减少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
6、在用药前详细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的临床表现,如果出现局部隆起、疼痛或输液不畅时,及时呼叫护士。
7、一旦疑有外漏,应马上停止注射,保留针头,接空针,从原静脉抽吸抽出残留在针头、输液管中的药物,并用硫酸镁冷敷(奥沙利铂外漏一周内禁止冷敷),抬高患肢。
(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许多药物对胃肠道黏膜有损害作用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
护理措施1、化疗前做好解释工作,化疗时有意识地与患者谈心。
2、保持病房环境清洁、无异味,减少不良刺激。
3、在化疗前及时准确的给予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阿扎司琼等,必要时可以使用镇静药物辅助治疗。
4、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对已发生呕吐的患者,可在呕吐的间歇期进食,少量多餐,多饮水,并保持口腔的清洁。
(三)骨髓抑制护理措施1、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丰富维生素的饮食。
化疗常见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国际肿瘤医疗中心没做过化疗前,听过各种关于化疗的说法,诸如很伤身体、会掉头发、副作用很大等等,平添了许多担心,还会影响治疗效果。
那么化疗到底有哪些影响呢,科普君向各位朋友介绍下化疗的8大不良反应!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通过控制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使肿瘤缩小,最终彻底消灭癌细胞,延长患者生存周期。
肿瘤化疗药物几乎都是细胞毒性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人体的正常细胞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它的作用机理是杀伤体内增殖旺盛的细胞,称之为“枪打出头鸟”。
比如杀伤肿瘤细胞(治疗癌症)、胃粘膜细胞(造成恶心呕吐)、毛囊细胞(引发脱发)。
因此肺癌患者在进行化疗时,都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化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泌尿系统毒性反应、肝功能损害、心脏毒性、神经系统毒性、脱发和皮肤反应等。
而研究证明,提前了解化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应的处理措施,有助于患者消除顾虑,做好心理准备,以平稳的心态与正确的态度面对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及舒适度。
01局部不良反应部分抗肿瘤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大,作静脉注射时易刺激静脉内壁造成静脉炎,表现为从注射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发红、疼痛、色素沉着、血管变硬等。
如静脉注射时药物不慎漏于皮下,即可引起疼痛、肿胀或局部组织坏死。
应对方法:患者在注射前要详细听护士讲解药物渗出的临床表现,如果出现局部隆起、疼痛或输液不畅时,及时呼叫护士。
注射当中不随意活动。
如果条件允许,可采用中心静脉留置针,减少穿刺皮肤次数。
02骨髓抑制当增值活跃的骨髓造血细胞被化疗药物攻击后,常会出现无法有效造血的情况,进而导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减少,即发生了骨髓抑制。
应对方法:若发生了骨髓抑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处理。
而作为患者,需要选择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丰富的饮食来增强营养,避免患有感冒等传染性疾病的亲属同患者接触。
化疗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化疗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化疗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一种利用药物杀死体内肿瘤细胞的方法。
人体内正常细胞的生长是在一定调控下进行的,而癌细胞却是失控性地分裂和增殖。
化疗是通过阻断或减慢癌细胞的生长而发挥作用的。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化疗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局部反应化疗局部不良反应占化疗药物所致各种不良反应的2%~5%。
1、局部药物外渗反应药物外渗可导致轻微红斑、局部不适、疼痛,甚至组织坏死。
引起组织损伤的化疗药物包括蒽环类(表柔比星、吡柔比星)、长春碱类、氮芥等。
处理:蒽环类抗生素和丝裂霉素外渗时,可局部给予抗氧化剂二甲亚砜,同时合用1%的氢化可的松软膏。
硫代硫酸钠可作为氮芥类药物外渗后的特异性解毒剂。
若无特异性解毒剂,可用2%普鲁卡因或用50~100mg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做环型封闭,同时外涂氟氢松软膏并给予冰敷。
2、静脉炎输入刺激性化疗药物可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导致血栓形成,常由卡莫司汀、长春瑞滨、氮芥等引发。
二、全身反应1、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多数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剂量限制性毒性,化疗药物可诱导骨髓中分裂旺盛的造血细胞凋亡,并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数量的减少。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如,蒽环类、紫杉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长春碱类(长春地辛、长春瑞宾)、亚硝脲类(卡氮芥)、依托铂苷、吉西他滨、卡铂等都可引起较严重的骨髓抑制。
白细胞减少:通常Ⅰ~Ⅱ度白细胞减少(分级标准见附表)不需特殊处理,多可自然恢复且不影响下个疗程;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可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①治疗性用药:当WCB<2*10~9/L时开始使用G-CSF 5~7µg/kg/天,直到WCB>10*10~9/L。
②预防性用药:如果患者上个疗程出现Ⅳ度骨髓抑制,为使下个疗程能正常进行,可预防性使用G-CSF3~5µg/kg/天,多于化疗结束后48h开始使用,用到患者安全度过白细胞最低点而开始回升后截止。
化疗所致的12种常见不良反应

化疗所致的12种常见不良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对化疗这个词一定不陌生。
化疗的全称为化学药物治疗,很多人都知道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途径。
但即便是化疗,运用了化学药物,也会造成一些不良反应。
接下来就给大家科普一些因为化疗导致的12种常见不良反应,希望为大家提供帮助。
脱发在化疗过程中,脱发是很常见的不良反应,由于化学药物进入体内,可能会导致头发的毛囊受损。
针对于脱发,没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只能进行预防。
在化疗之前,患者可以先戴上头帽,让头皮内的血管收缩,尽量减少到达毛囊的药物量。
在脱发之后,患者应当注意对头皮适当清洗,用一些精油保养头皮,能够促进头发再次生长。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同样也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由于化学药物的影响,很多患者都会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
因此,在化疗之前一小时内,患者应当尽量避免吃东西,如果感觉到想吐时,可以在口中含一片生姜抑制呕吐感。
需要注意的是,在化疗期间,患者应当保持清淡饮食,不要吃生冷、油腻或辛辣刺激性食物,从而尽量减少呕吐感。
手脚麻痹在化疗过程中,由于化学药物刺激神经,很多患者都会出现手脚麻痹的情况。
一般来说,手脚麻痹的情况都会在晚间休息的时段发生,患者需要注意保暖,不要着凉,尽量不要接触冰冷的物体。
在手脚麻痹后,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微运动,加快恢复速度,包括太极拳、瑜伽等等,也可以吃一些维生素B12、维生素B1等药物用来保养神经。
皮肤变黑在化疗期间,由于化学药物进入体内,黑色素随之沉淀,很多患者都会发现自己的皮肤在慢慢变黑。
此时,患者首先应当尽量避免太阳直射,尤其是夏天紫外线较为强烈的时候,尽量注意防晒;其次,患者可以适当服用一些维生素C、或者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可以对黑色素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尽量缓解皮肤发黑的情况。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并不是所有接受化疗患者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
针对于需要进行紫杉醇输注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面色潮红、皮疹、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休克、低血压、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知多少

健康域用药化疗是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由于大多数化疗药物并不能有的放矢地“靶向”治疗肿瘤,往往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产生一定影响和损伤,所以在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处理化疗不良反应对于治疗的耐受性和整体生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对化疗不良反应的治疗不足也会导致卫生保健资源的浪费和治疗费用的增加,并可能影响治疗的连贯性。
除了医生外,肿瘤患者本人及照顾者也应了解化疗的不良反应,以便更好地和医生合作,顺利完成化疗周期。
输液相关并发症外渗是一种急性输液相关并发症,应视为肿瘤急症。
外渗是指本应输入静脉的化疗药物无意中进入血管周围或皮下组织。
与患者相关的外渗危险因素包括:静脉小而脆弱、既往多次静脉穿刺、既往使用刺激性或硬化药物治疗、有循环障碍疾病、认知障碍和沟通困难等。
患者若有以上相关危险因素,一定要告知医生。
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应及时处理。
步骤如下:1.停止化疗。
2.保留针头/导管,肢体制动。
3.通知医生。
4.根据药物不同需要进行热敷或冷敷,且需要抬高外渗部位48小时。
5.在24小时、1周、2周继续监测外渗部位。
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恶心和呕吐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恶心和呕吐令人痛苦到足以引起患者生理和精神上的极度不适,甚至最终放弃治疗。
止吐治疗的目的是预防3个阶段的恶心呕吐:治疗前发生的(预期),治疗后24小时内发生的(急性)以及治疗后24小时以后发生的(延迟性)。
为了规划一种有效控制恶心和呕吐的方法,将化疗药物按其致吐作用的强度进行分类,分为强催吐药物,中催吐药物和弱催吐药物。
患者需要了解自己所应用的化疗药物属于哪一类催吐药物。
此外,曾有过系统脱敏、催眠、针灸、穴位按压、意向引导疗法、音乐疗法和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许多是通过分散注意力的形式帮助患者获得对治疗的掌控感。
在第一次化疗时有轻微或没有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常认为乐观的想法也是有帮助的。
患者也可吃一些清淡的、没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来为化疗做准备。
放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办法

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办法化疗药物由于对肿瘤细胞的巨大杀伤作用而广泛用于临床,现已成为多种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
但化疗药物的选择性差,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清除了正常细胞,因此化疗后的不良反应较为显著。
现本文化疗后的主要不良反应及预防办法详述如下。
1 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1.1 药液外渗化疗中如药液外渗,则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局部坏死、纤维化挛缩、溃疡及局部硬结。
如发现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抬高患者化疗肢体,保留针头将药液回抽或即时输入生理盐水稀释化疗药。
预防药液外渗主要是选择较好的深静脉或静脉置管、将化疗药稀释到合适浓度、调好滴速,化疗中可局部热敷或涂擦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1.2 过敏如在化疗用药15min内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发绀、荨麻疹或血压降低等症状则为过敏,患者反应可有排便感、失听、胸闷、寒战、语言障碍、眩晕等。
此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针对不要药物出现的反应对症治疗。
部分好发不良反应的药物需提前做好准备,如左旋门冬酰胺酶静脉给药前给予苯海拉明,并完善建立静脉通路。
2 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2.1 发热静滴或肌注2~4h后则出现发热,少数患者高烧可达42℃,或伴有血压降低、呼吸困难、急脑综合征,严重患者可死亡。
化疗前应采用低剂量试验性注射,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发现发热等异常应立即使用退热剂或相关激素。
2.2骨髓抑制骨髓抑制的临床表现为颗粒白细胞与血小板显著减少,重症患者血红蛋白数目也剧减。
颗粒白细胞作用为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的扩散,如颗粒白细胞减少则可引发机体炎症或感染。
一般处理则为停药或减量,服用升高白细胞数目的药物,输血以及预防感染。
2.3胃肠道反应化疗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较为显著,患者可表现为严重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黏膜反应及食欲不振等,患者可服用止吐药;加强口咽部管理、以免发生溃疡或炎症,影响进食;同时加强支持治疗,纠正机体水电解质失衡的状态;及时服用止泻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癌症化疗的皮肤不良反应 在白血病、淋巴增殖性疾病、实质性肿瘤和一些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中,化疗药的应用正日益增加,其皮肤粘膜的并发症是常见的,虽很少危及生命,但可引起患者严重的忧虑(如脱发)、毁形(如色素沉着)和不适(如口炎);偶尔这些反应可预示有较严重的全身毒性。本文讨论各种化疗药比较特异的皮肤粘膜反应,并依其发病机制或形态来归类。 细胞毒性反应 化疗药影响迅速分裂的细胞,对恶性和非恶性细胞的作用无选择性,故迅速增殖的组织如粘膜、毛发和甲对这些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是易感的。 一、粘膜炎:主要见于用博莱霉素、阿糖胞苷、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多柔比星、氟尿嘧啶、甲氨喋呤者,较少见于用胺苯吖啶、6-巯基嘌呤、米拉霉素、丝裂霉素和甲基苄肼者。其症状为用药后4~10天粘膜表面出现弥漫性红斑,随之成为糜烂面和溃疡(可孤立,成群或融合,常出血),主要见于口腔,偶见于直肠,经5~7天痊愈,其严重度与药物剂量及用药次数有关,减少药量或用药次数可减轻反应,偶需停药。化疗引起的粘膜炎需与细菌、病毒和霉菌性粘膜炎相鉴别。 粘膜炎的并发症包括中等到重度疼痛,脱水甚至消瘦等,治疗主要是支持疗法,治疗继发感染和止痛等。 二、脱发:生长初期的毛发是人体增殖最迅速的细胞群体,故细胞毒类药物最常见的作用是脱发。药物可抑制有丝分裂或损伤毛母质的代谢过程,使毛干变得软弱或不能形成毛发,轻度外伤或摩擦均可使毛发断裂和脱落。化疗引起的脱发仅影响有活性的生长初期的毛发(占头发的80~90%),脱发常呈弥漫性,但最初并不完全脱落,经反复用药后常引起全秃。其他短毛(须,眉,睫,腋、阴毛)依其有丝分裂率和生长初期毛发所占百分率也不同程度地受影响。毛发脱落常在化疗后1~2周开始,1~2月后变得最明显,停药后可恢复。与脱发有关的最常用的药物包括博莱霉素、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多柔比星、氟尿嘧啶、羟基脲、氮芥、丝裂霉素、长春碱和长春新碱。 在输注细胞毒药物时,使用头皮降温或头皮止血带,使药物到达毛发毛囊的量减少,可使脱发延迟或减轻。 三、Beau线:它的出现反映了甲基质中有丝分裂活性的减少或停止。使甲板发生横行凹陷,并明显变软。Beau线随甲的生长向远端移动,在6个月内从指甲中消失。偶尔在化疗后可发生甲板部色素脱失性横行凹陷沟,称Muehrcke线,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化疗后产生的甲板化学成份或结构异常有关。 四、水疱:偶见于接受超高量的甲氨喋呤或联合用其他化疗药者。水疱发生在正常皮肤,更常见于皮肤受压或菲薄区,推测其发生机制与有丝分裂受抑制后粘膜形成溃疡类似。 局部损伤 一、静脉炎:静注许多高浓度的抗肿瘤药可引起局部化学性静脉炎,其表现与感染性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相似。可见于应用卡氮芥、柔红霉素、多柔比星、氟尿嘧啶、氮芥等后。 二、化学性蜂窝织炎:一些化疗药物输注时如外渗到静脉外组织可产生化学性蜂窝织炎。表现为局部立即发生疼痛和红斑,12小时后发生水肿,依药物外渗的数量及其毒性,反应可至此停止发展并慢慢消退,局部皮肤变硬和有色素沉着;也可发展成广泛坏死和溃疡,甚至使神经血管结构、肌腱和肌肉暴露,溃疡愈合缓慢,常并发感染和关节挛缩。药物外渗致局部坏死最多见于用多柔比星后,也见于用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氮芥、米拉霉素、丝裂霉素和长春硷后。已报告局部应用二甲基亚砜可使溃疡缩小;皮损内用异丙肾上腺素或心得安有解毒效能,苏打局注对多柔比星或柔红霉素外渗、硫代硫酸钠局注对氮芥外渗有特异性 2
解毒作用,但早期作手术切除和植皮似为治疗溃疡最有效的方法。 过敏反应 抗肿瘤药的过敏反应较少见,如发生常需停止。 一、I型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症。以用门冬酰胺酶的病人最多见。65%可发生I型反应,主要表现为急性荨麻疹,但也可发生慢性荨麻疹,血清病和过敏症。顺氯氨铂占第二位,静注后很快发生,其特征为脸红、瘙痒、红斑、风团、呼吸困难、气管痉挛、大量出汗、呕吐和低血压,危及生命的反应的发生率从5%(单用时)到20%(与其他药合用时)不等,预先应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可使某些病人能耐受以后的治疗。用多柔比星时,在输注静脉上可发生特殊的局限性荨麻疹,其机制不明。环磷酰胺也可发生I型反应,但较罕见。 二、Ⅱ型反应:应用大剂量抗肿瘤药物后引起的大疱性皮疹可能是由本型免疫反应所介导。 三、Ⅲ型反应:临床表现为荨麻疹、多形红斑和血管炎。应用甲基苄肼可引起Ⅲ型反应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接受羟基脲和氮芥治疗的病人可发生多形红斑;用米拉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羟基脲可引起血管炎(伴发热和流感样综合征)。 四、Ⅳ型反应:局部应用氮芥治疗蕈样肉芽肿可引起接触性皮炎;用柔红霉素、多柔比星和氟尿嘧啶可引起刺激性皮炎。 与射线的相互作用 某些化疗药物与各种波长的射线相互作用可产生特异的皮肤反应。表现为: 一、射线增强作用:小剂量抗肿瘤药和X线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引起射线作用增强,这对某些实体肿瘤的治疗是有用的,但也可引起对非肿瘤组织特别是对皮肤、食道、肺和胃肠道的反应,发生组织坏死,严重者需延迟或停止放疗。这一作用在放疗和化疗同时进行时最可能发生。最易引起射线增强作用的药物是放线菌素D和多柔比星,而博莱霉素、氟尿嘧啶、羟脲和甲氨喋呤等也可与此类作用有关。 二、射线回忆:当原经放疗的组织再次接触到某些化疗药物时,在放疗部可发生炎症反应,称为射线回忆。此反应与射线损伤不同,可发生在放疗后的数月至数年中,反应可出现在皮肤、肺、食道、小肠和心脏。其中放线菌素D和多柔比星是与皮肤内射线回忆反应有关的两种药物。 三、光敏感:用氮烯咪胺、氟尿嘧啶和长春碱后可产生真正的光过敏(对UVB的红斑反应增强),故病人在应用上述药物后应避免日晒和宜用高日光保护因子(SPF)的遮光剂。 四、紫外线性红斑的再活动作用:有些病人在轻度晒斑消退后,如应用大剂量甲氨喋呤则可使晒斑再发,且再发的晒斑比原来更重。 色素改变 色素改变是癌症化疗中最常见的和最少了解的皮肤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色素沉着,偶也有色素脱失。 一、弥漫性色素沉着:广泛性的皮肤色素沉着可见于用马利兰、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羟脲或甲氨喋呤者,用马利兰后还可发生阿狄森样综合征。 二、局限性皮肤色素沉着:用博莱霉素后可发生特殊的线状或鞭毛样条纹的色素沉着(推测与搔抓有关);用多柔比星、马利兰,环磷酰胺和氟尿嘧啶后有口腔粘膜的色素沉着;静注博莱霉素和氟尿嘧啶在静脉上可出现特殊的匐行性色素沉着(可能是一种亚临床的静脉炎);用博莱霉素后在身体压力部位可发生色素沉着;间歇性地应用大量甲氨喋呤后在毛发内可发生横行色素带。 甲的色素沉着可是弥漫性或呈带状,先发生于甲近端,随甲的生长向远端推进,常见于用环磷酰胺、柔红霉素、多柔比星和氟尿嘧啶后;用环磷酰胺或联合化疗者也可发生甲白色 3
横纹。 各种其他的皮肤反应 一、放线菌素D毛囊炎:是应用放线菌素D所引起的一种较罕见的痤疮样皮疹,用药后约5天在颜面和躯干部出现许多红斑丘疹损害,再经3~5天后代之以脓疱,后即自然消退,留下斑状色素沉着,一般症状不显,临床上与脓毒性栓塞相似,病理检查显示毛囊内中性白细胞浸润,但无细菌。 二、博莱霉素还可产至其他少见的皮肤变化,包括局限性结节和浸润斑(常见于四肢和臀部)和弥漫性肢端硬化(偶伴有坏疽);博莱霉素和长春碱可引起雷诺现象(有或无缺血性溃疡)。 三、静注阿糖胞苷或氟尿嘧啶后,以前存在的光线性角化或脂溢性角化损害可发生炎症。 四、用马利兰后可引起迟发性皮肤卟啉病发作,临床上表现为多毛、色素沉着和皮肤变脆,但无粟丘疹或大疱损害。 五、接受多个疗程的米拉霉素后,35%以上的病人可发生有特征性的持续性脸红反应,开始为头颈部弥漫性红斑,接着为水肿和面部粗糙,停药后可消失,此现象是严重危及生命的毒性反应的先驱症状,如出现必须停药。 六、氟尿嘧啶、多柔比星、阿糖胞苷、喃氟啶和多西紫杉醇可引起掌趾部紫红色斑 七、γ-干扰素可致雷诺征和指端坏死,β-干扰素可致严重的雷诺征。 八、左芬氟拉明直肠给药可引起指端坏死。 与免疫抑制有关的并发症 一、感染:癌症病人对感染易感性增加的原因常是多样的和复杂的。由疾病本身或治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易引起肠胃道、呼吸道和皮肤损伤部的感染(有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高度危险);因淋巴瘤或化疗所致的身体防御系统细胞免疫装备的缺陷,使病人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而往往发生专性细胞内微生物感染(如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分支杆菌、奴卡菌、新型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肺孢子虫和弓形虫感染)。而且,因这些病人常常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故念珠菌和曲霉感染的危险也增加。 在正常情况下,皮肤能抵抗微生物的感染或侵入,但当丧失正常的免疫防御机制或正常屏障(如外伤、干皮病,射线,胶带和其他封闭性敷料)时,则皮肤可作为局限或广泛性感染病灶,成为全身感染的门户或显示为播散性感染的表现。 在免疫损伤病人,可发生各种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的感染率虽并不比正常人群高,但更广泛,痊愈也更慢,并能从皮肤处播散。如发生原发性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则可危及生命,且复发也常见,复发时皮疹可仍是局限的或成为播散性的。晚近抗病毒药无环鸟苷类药物的应用已使原发性和复发性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在肾移植病人中,疣十分常见,其病损可非常广泛,偶可致残,且不会自然消退,常规治疗无效。但奇怪的是在抗癌药致医源性免疫抑制的其他病人却并无此问题。 二、霉菌感染:因癌症等和药物所致的免疫损伤病人易发生浅表性原发性皮肤及全身性的霉菌感染。浅表性皮癣菌、念珠菌和花斑癣感染的发病率虽增加,但病变一般不严重且易于治疗。所担心的是慢性霉菌感染使皮肤对细菌入侵的抵抗力降低和成为其他微生物进入体内的门户。已报道有许多病人因化疗后免疫抑制而引起原发性皮肤曲霉病,以黄曲霉最多见,常因外伤(静注或胶布等)破擦而诱发。皮损表现为红斑性结节或斑块,并迅速发展成中心溃疡和结痂,作皮肤活检和培养可确诊。因本病如发生全身播散常可致病人死亡,故尽快进行诊治是十分必要的。在免疫损伤宿主中,因全身性霉菌(组织胞浆菌、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球孢子菌和毛霉菌)感染血源性播散可引起皮损,表现为局限性到广泛的丘疹、结节、斑块和蜂窝织炎样损害,皮损可是全身感染中首先明确的体征,故认识皮疹十分重要,作皮肤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