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设计

五年级科学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设计
五年级科学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设计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1、昼夜交替现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证据来加以判断。

3、与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乒乓球、手电筒、小人贴纸、小组记录表。

二、教学过程:

师导入: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她孕育生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就是地球。

(一)课件引出探究问题

1、师: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分别是在什么时间拍的?

生: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

2、师:白天可以用哪一个字来表示?

生:昼(板书:昼)

师:黑夜可以用哪一个字来表示?

生:夜(板书:夜)

3、师:想一想,每天早上和傍晚太阳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太阳是怎样的?)

4、小结

师:对,白天和黑夜总是交替的出现。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地球上的人们迎来了白天,每天傍晚,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人们又迎来了黑夜。我们把白天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昼”,把黑夜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夜”。白天和黑夜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板书:交替)

(二)猜想

1、师: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现象呢?

生:因为太阳光总是照亮了地球的一半。

2、师:被太阳光照亮的一面就是,昼;没有被太阳光照亮的一面就是,夜。(板书:图)(出示图片)

3、师:真的是这样吗?请想一想:

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有昼夜之分吗?

生:这样有昼夜,但不会出现昼夜的交替。

4、师:现在你能试着归纳一下形成昼夜现象的的原因吗?

生:1、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2、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才能产生昼夜。

3、地球和太阳不能静止不动。

5、师:看来,地球和太阳必须运动起来,才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请积极思考,在4分钟内请每个小组尽可能多的提出,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来。——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出简图。

6、交流汇报,收集学生的假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应的假设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地球自转;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可能出现的:

太阳自转;

太阳围着地球转;同时自转

太阳和地球都自转;同时太阳围着地球转;

太阳和地球都自转;同时地球围着地球转;

(三)模拟实验

1、师:这么多的猜测,是否真的都会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如何证明?(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生:需要做模拟实验

2、师:对,就是做模拟实验,在做模拟实验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

1、请几组同学,每组两人,一个扮演地球,一个扮演太阳。

2、扮演地球的同学每正面直视太阳时要说“昼”,背向太阳时要说“夜”。

(可选)

3、“地球”和“太阳”要按老师的指示,分别扮演:

1)地球自转

2)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3、师:如果我们要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你认为我们需要一些什么材料?为什么?

生:我们需要······

我们可以用乒乓球(地球仪)代替地球;我们可以用手电筒(蜡烛)来代替太阳。

4、师:我们观察到什么,才能说明“地球”发生昼夜交替现象?

生:把手电筒照到的一面当作白天,照不到的一面当作夜晚。

5、师:现在我们用手电筒(蜡烛)当作太阳;把乒乓球(地球仪)当作地球。我们把手电筒照亮的一面当作白天,照不到的一面当作夜晚。

6、师:演示一下“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生:仔细观察老师是如何做实验的。

7、温馨提示(课件出示)

(1)手电筒不能从上往下照,

(2)作标记:乒乓球上的红色图案为标记

(3)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

(4)认真观察:红色图案处昼夜变化时“太阳”和“地球”在如何运动。(5)完成实验记录单。

8、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流沟通。

(四)学生汇报

1、汇报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2、师:刚才我们提出自己的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了验证,我们发

现我们提出的几种假设都有可能产生昼夜交替。

3、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在这些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中,都有什么

共同特点?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四组模拟实验

教师出示四种模拟地日运行效果示意图。

共同特点:地球和太阳作相对的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4、师: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最有可能?请说说理由?

生:

(五)、拓展

1、师:这四种解释中最多只有一个解释是符合现实的,到底是哪一种解释呢?在没有新的证据时,我们很难判断这些解释方法的对与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欣赏短片--4、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希望大家能从里面发现有用的证据。

1、昼夜形成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119791.html,/v/b/74129836-2748875024.html

2、昼夜交替的产生-演示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119791.html,/programs/view/_VF4RIbnvXw/?fr=rec1

3、昼夜交替-蜡烛模拟实验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119791.html,/programs/view/4qnERWdRJYY/?fr=rec1

4、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119791.html,/u17/v_NDM2ODM5MTA.html

2、师:现在你能尝试归纳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生:1、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2、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才能产生昼夜。

3、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3、师:对于一个自然现象人们可能会有多种解释,但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的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

(六)、小练习

1.太阳不动,地球逆时针自转,能产出昼夜交替现象。

( V )

2.太阳不动,地球顺时针自转,不能产出昼夜交替现象。

( X )

3.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顺时针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 V )

4.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逆时针转,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 X )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反思: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猜想3

地球自转;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地球和太阳同时自转,同时地球绕着太阳转;猜想6

太阳自转;

太阳绕着地球转,同时地球自转;

太阳围着地球转,同时自转;

地球和太阳同时自转,同时太阳绕着地球转;

昼夜交替现象实验记录单日期:组员: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太阳的视运动,揭示出表面看来是太阳在运动,而实际上是地球在运动(自转),让学生意识到在自然界中很多表面现象背后还隐藏着科学奥秘,教育学生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人手,引发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背后的奥秘。第二,通过做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第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第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几种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不是什么新知识,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百科全书中知道昼夜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他们虽然对昼夜现象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可能很困难了。 学习目标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评价任务 1.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进而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 2.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地球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图片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谈话: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提问: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3.学生讨论交流。 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 1.提问: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讲述:人类很早就对昼夜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 4.介绍对昼夜现象的探索。 5.交流各自的发现。 三、模拟昼夜的成因 1.讲述: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步认识。 2.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 (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 (3)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地球自转一周需多长时间。 3.学生实验。 4.比较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和太阳绕地球所需时间的长短。 5.思考并交流:通过以上实验能够说明昼夜形成到底是什么原因? 6.小结:太阳不可能用24小时围绕地球转一圈,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不会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则要短得多,因此昼夜交替只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7.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对“太阳绕地球转”的看法产生怀疑,并最早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一正确结论的人。 8.演示:当太阳(电灯)照射地球(地球仪)时,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那一

同步作业: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一沉一和一浮 第一单元一沉一和一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二填空题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一一一没有关系三2.将一段铁丝没入水中,其沉浮情况是一一一一一;将一块木块放入水中,其沉浮情况是一一一一一三 二二判断题 1.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在植物油中则可能上浮三(一一)2.把泡沫块去掉一部分后放入水中,它仍然会浮在水面三(一一)3.将石块放进小水杯里它会下沉,将它放进大水槽里则会上浮三(一一)4.木块在水中是浮的,把木块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还是浮的三(一一)

一二填空题 1.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三体积大小相同的物体,一一一一的容易上浮,一一一一的容易下沉;轻重一样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一一一一一,体积小的容易一一一一一三(填 轻 或 重 二 下沉 或 上浮 ) 2.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这种方法叫做一一一一一一一三 二二判断题 1.物体的沉浮只与其自身的轻重有关三(一一)2.将实心铁球放入水中后,铁球下沉三(一一)3.木块只能浮在水面上,永远都不可能沉入水底三(一一)4.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自身的轻重二大小或借助其他物体等方法来实现三(一一)三二简答题 为什么潜艇能够在水里自由浮沉?

第一单元一沉一和一浮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一二填空题 1.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一一一一一一一三 2.将一块体积为5立方厘米的橡皮泥块放入水中,它排开的水量是一一一一三3.将一块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泡沫塑料放入水中,有五分之三的体积露出水面,则此泡沫塑料排开的水量为一一一一立方厘米三 二二判断题 1.潜艇是靠改变自身体积实现自由沉浮的三(一一)2.不同形状的物体,无法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三(一一)3.同一种材料制成的不同形状的物体其沉浮情况总是相同的三(一一)4.将两个不同形状的木块分别压入水中,排开的水量相同,则可推断这两个不同形状的木块的体积相同三(一一)三二简答题 如何测定一个不规则形状小石子的体积?

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交替的解释

昼夜交替的解释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形成的; 2、培养学生探究宇宙星球运动规律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形成的。 教学难点:学生实验中空间方位的转换及模拟地球上观察点的东、西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准备 演示:灯(用来模拟太阳)。 分组:手电筒、地球仪(小)、即时贴、口取纸、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实验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讲述:海河外滩公园是塘沽的美景之一,杨老师拍了两张外滩的照片,请大家欣赏。(播放照片。) 2、提问: (1)这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间的画面? (2)白天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板书:昼) 黑夜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板书:夜) (3)昼与夜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4)主要是谁造成的?(板画:太阳、地球。) (5)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吗?(板书课题。) (6)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你怎么知道的? 新授: 1、指导学生“站在宇宙中”,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的运动: (1)提问:地球是如何自转的,才会引起昼夜交替变化?你能设计实验吗? (2)师生共同研讨实验方法。(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进行模拟实验。)(板书:模拟实验。) 提问:①实验中,你要看到什么现象? ②实验中,注意什么?(使学生清楚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注意调节手电筒与地球仪的距离,光线照亮半个地球仪即可;调整后,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每组请一个最有毅力的孩子负责拿手电筒。)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课本同步练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课本同步练习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复习姓名: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一、什么是机械 1、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有哪些? 2、举例说明什么叫机械?它的作用有哪些? 3、机械可以分成()和()两类。 4、机械的两个特点是()() 5、复杂机械是由()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 6、简单机械有()、()、()、()。 7、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等作为()和()的工具,利用()作为()的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就含有()的原理。 二、怎样移动重物 1、什么是杠杆? 2、杠杆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它分为哪几类? 3、人为什么可以轻松的撬动物体? 4、杠杆的三个点是()、()、()。

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5、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杠杆(利用杠杆原理的工具有),作用是什么? 6、大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什么?他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三、斜坡的启示 1、斜坡就是一种()。斜面有()的作用。 2、斜面坡度(越小),所需的拉力()。即坡度越()越()。 3、螺旋和盘山公路都是()的变形。 4、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大螺旋及斜面?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四、拧螺丝钉的学问 1、什么是轮轴?作用是什么? 2、在轴相同的情况下,轮轴上的(轮越大)越()。 3、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轮轴(利用轮轴原理的工具有)? 五、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

1、国旗是利用()升上去的,滑轮是一种(),利用滑轮的机械还有 2、()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带沟槽的轮子。 3、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 4、定滑轮的作用:;动滑轮的作用: 六、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1、自行车为什么能够转动? 2、什么是传动装置? 3、传动装置可以分为:()()() 4、钟表的主要传动装置是();自行车的主要传动装置是()。 4、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相同点: 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不同点: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一、折形状 1、物体大多数是由( )( )( )( )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这些形状又可以被()或(),用来()。 2、人们从一些动植物的形状中得到启发,设计了 3、把()用不同的方式()或(),可以提高材料的()。 4、薄的材料折叠或弯曲的()不同,其()也是不相同的。 5、()的物体,承受力最大。 二、搭支架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训练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训练
一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习题
判断题 1.轻的一定浮,重的一定沉。…………………………………………………( ) 2.把橡皮切成八块,放入水中一块,橡皮就会浮起来。……………………( ) 3.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中也是沉的…( ) 4.物体放入水中,如果没有露出水面,一定是沉的。………………………( ) 思考 我们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是按什么思路研究的?给下面步骤排序号。 ( )把物体放在水里进行观察。 ( )先对物体是沉还是浮进行预测。 ( )把预测与实验结果比较。 ( )说出预测的理由。 ( )分析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填空
1.通过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们认为物体的沉浮可能与能与___和__
_有关。
2.通过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们又发现:同一种材料构成的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___和___没有关系。
一.2《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习题
填空
1﹑不同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们 __________有关。当 __________ 一
样时,越重越容易 __________,越轻越容易 __________;当 __________
一样时,体积越大越容易 __________ ,体积越小越容易 __________ 。 2﹑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__________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浮, 如 用塞子塞 好的空 瓶,会 __________在 水面 上,往 瓶里加些 沙,增 加瓶的 __________,它就会 __________到水底了。 3﹑同样重量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__________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和
浮,如一块放在水里会 __________,把它压成铁片,再制成盒子,放在水里,他
会 __________ 。
4、、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的___体积_____、__重量____、___材料___等因素有 关。
判断题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也能在水下航行,与其重量有关。…………﹙ ﹚ 2、同一种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不能改变。…………………………﹙ ﹚ 3、物体越小,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
选择题
1、同样 50 克的方木块,﹙ ﹚的容易沉。 A 体积小 B 体积大 2、下列同样大小的物体最易浮在水面上的是﹙ A 最轻 B 较轻 C 轻 D 较重 E 最重
﹚。

2017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1.3昼夜交替 教 案

1.3昼夜交替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个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学情分析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关于昼夜交替知识,许多成人认为太简单了,不用学也知道。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者电视媒体等渠道看到过相关的知识。那么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此内容的课前调查统计: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占28% 地球自转、公转太阳绕地运动?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占25% ?太阳绕地球转的占13% ?认为和月亮有关的占8% 月亮绕地运动?其他原因或什么都不知道占26% 这说明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或者说是书面的形式,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基于此,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用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假说和实验现象。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引入师: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就有白天和黑夜。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昼夜”。昼夜为什么在有规律的交替(板书昼夜交替)。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今天我们也来当回小小科学家。 出示,1、太阳东升西落,昼夜现象。 2、太阳照射地球的情景,请学生观察。这时地球表面的明暗有什么变化?——这地球表面上一半是亮的,就是白天,一半是暗的,就是黑夜。 活动2【讲授】二、推测假设昼夜交替的假说 1、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并且画一画我们的观点。提醒学生注意在描述的时候:标出地球、太阳的名称,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 2.收集学生的假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应的假设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3、师: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情况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我们来模拟实验研究。

五年级科学下册 昼夜交替现象5教案 教科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设计是根据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2两课改编。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校是如皋市如城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深入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 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三)教学环境分析 因为本课是教学有关宇宙方面的知识,需要进行一些探究活动,所以选择在科学实验室进行教学,并配上多媒体教学设施。 二、教学目标 1.形成的科学概念 ①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②“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③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2.过程与方法

五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我的水钟∣教科版

第三单元 4.我的水钟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1.填空题。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我们可以控制,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

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2)在制作水钟时,我发现一开始水漏下来的速度,后来水漏下来的速度(3)水钟的类型分为型和型。 2.判断题。 制作水钟时,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括号里画“√”。 ( )合适的装水容器( )大小合适的漏水孔 ( )天气必须晴朗( )要固定水滴的滴漏速度 ( )刻度要准确( )容器要透明 ( )水钟要美观( )要有足够多的水源 ( )水必须清澈透明( )水面变化要清楚可见 ( )水钟的报时要精确( )温度要保持一致 3.画图题。 根据不同水钟的类型,在下面水钟的恰当位置标出刻度。 “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 4.应用题。 请根据下图的提示,说一说哪位同学标出的水钟时间刻度比较合理,为什么? 甲乙 甲同学:测量出1分钟滴漏的水的体积,在瓶上标出刻度后,把它作为标准来分出更多的刻度(2~10之间的刻度)。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3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 、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 、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 、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 1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 2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 3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训练

一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习题
判断题
1.轻的一定浮,重的一定沉。…………………………………………………(

2.把橡皮切成八块,放入水中一块,橡皮就会浮起来。……………………(

3.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中也是沉的…(

4.物体放入水中,如果没有露出水面,一定是沉的。………………………(

思考
我们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是按什么思路研究的给下面步骤排序号。

)把物体放在水里进行观察。

)先对物体是沉还是浮进行预测。

)把预测与实验结果比较。

)说出预测的理由。

)分析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填空
1.通过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们认为物体的沉浮可能与能与___和__
_有关。
2.通过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们又发现:同一种材料构成的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___和___没有关系。
一.2《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习题
填空
1﹑不同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们 __________有关。当 __________ 一样时,
越重越容易 __________,越轻越容易 __________;当 __________一样时,体积越
大越容易 __________ ,体积越小越容易 __________ 。
2﹑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__________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浮,
如 用 塞 子 塞 好 的 空 瓶 , 会 __________ 在 水 面 上 , 往 瓶 里 加 些 沙 , 增 加 瓶 的
__________,它就会 __________到水底了。
3﹑同样重量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__________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和浮,
如一块放在水里会 __________,把它压成铁片,再制成盒子,放在水里,他会
__________ 。
4、、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的___体积_____、__重量____、___材料___等因素有关。
判断题
1 、 潜 水 艇 既 能 在 水 面 航 行 , 也 能 在 水 下 航 行 , 与 其 重 量 有 关 。 …………


2 、 同 一 种 材 料 的 物 体 , 在 水 中 的 沉 浮 不 能 改 变 。 …………………………


3 、 物 体 越 小 , 越 容 易 浮 在 水 面 上 。 …………………………………………


选择题
1、同样 50 克的方木块,﹙
﹚的容易沉。
A 体积小
B 体积大
2、下列同样大小的物体最易浮在水面上的是﹙
﹚。

《昼夜交替现象》参考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精品资源】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 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 1

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2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6.昼夜交替 一,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是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课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假设、验证”中,经历一次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认识到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24小时。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借助实验器材模拟实验→推测诸多现象中哪种情况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最大→分析得出引起“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 2.“昼夜交替”模拟实验教具。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观看“同一个地方的白天和黑夜几组图片”,初步了解“昼夜”现象: ①提问:我们先来看几组图片,这每张PPT里每两幅图片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②简要介绍“什么是昼,什么是夜?” 2、引入课题: ①提问:一昼夜有多长?昼夜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昼夜交替”现象,并宣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昼夜为什么会交替?”这个科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同一个地方的白天和黑夜两幅图片”,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昼夜交替”自然现象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现象。 1、猜想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会引起昼夜交替现象? ①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哪些天体有关? ②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才能使白天和黑夜轮流出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作出猜想。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课本同步练习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课本同步练习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一.什么是机械 1.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有哪些? 2.举例说明什么叫机械?它的作用有哪些? 3.机械可以分成【】和【】两类。 4.机械的两个特点是【】【】 5.复杂机械是由【】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 6.简单机械有【】.【】.【】.【】。 7.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 【】等作为【】和【】的工具.利用【】作为 【】的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就含有【】的 原理。 二.怎样移动重物 1、什么是杠杆? 2、杠杆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它分为哪几类? 3、人为什么可以轻松的撬动物体? 4、杠杆的三个点是【】.【】.【】。 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 5、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杠杆【利用杠杆原理的工具有】.作用是什么? 6、大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什么?他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3.斜坡的启示 1、斜坡就是一种【】。斜面有【】的作用。 2、斜面坡度【越小】.所需的拉力【】。即坡度越【】越 【】。 3、螺旋和盘山公路都是【】的变形。 4、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大螺旋及斜面?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4.拧螺丝钉的学问 1、什么是轮轴?作用是什么? 2.在轴相同的情况下.轮轴上的【轮越大】越【】。 3.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轮轴【利用轮轴原理的工具有】? 五.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 一.国旗是利用【】升上去的.滑轮是一种【】. 利用滑轮的机械还有 二.【】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带沟槽的轮子。 三.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随着重物上下移 动的滑轮叫做【】。 四.定滑轮的作用:;动滑轮的作用: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1、自行车为什么能够转动? 2、什么是传动装置? 3、传动装置可以分为:【】【】 【】 4、钟表的主要传动装置是【】;自行车的主要传动装置是 【】。 4.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相同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昼夜交替苏教版

昼夜交替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寻找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情况,培养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能力。 ②让学生体验“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实验、交流、倾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知道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 ②让学生了解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证据才能更接近真理。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中对昼夜交替现象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很困难了,因为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很模糊,对星体的观察很欠缺,这一课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太阳的视运动,揭示出表面看来是太阳在运动,而实际上是地球在视运动(自转),让学生意识到在自然界中很多表面现象背后还隐藏着科学奥秘,并且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激发学生对科学进步的追求。 3重点难点 重点:能对昼夜交替的原因作出推测,并能用实验方法进行模拟。 难点:要求学生对每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会不会出现。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 1、谈话:勤劳的人们习惯早出晚归,读书的孩子们也一样,迎着朝阳上学去,踏着夕

阳回家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是伴随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而形成的,同学们想到是哪种自然现象了吗? 2、学生观看图片并回答:白天工作晚上休息就是白天晚上不断重复交换,即昼夜交替。 3、讲述:同学们说的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是伴随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形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和探究昼夜交替(板书课题)。 活动2【活动】自主探究 (一)认识昼与夜 1、教师提问: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和什么有关系?观察地球上的昼与夜,你能够看出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白天哪些地方是夜晚吗? 学生活动: 2、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和太阳有关,被太阳照亮的地方是白天,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是夜晚)。 (二)了解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 1、从资料了解 (1)进一步提出问题:你知道昼夜交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让我们看看古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阅读后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阅读书上资料,了解历史上几种比较著名的昼夜成因的观点。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谈话:如同学们所说,“金乌说”和“鼓说”更多的是人们赋予神话色彩的想象,而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都提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和运动,为我们解释昼夜交替想象提供了探究途径。 2、讨论昼夜成因的多种可能性,引导学生进入古代科学家思考的情境。 学生活动,在黑板上贴上太阳和地球图片,并用简单的线条和箭头表示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方式和位置。 (1)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五年级科学_昼夜交替现象教(学)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1、昼夜交替现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证据来加以判断。 3、与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在实验过程中实事,严谨认真。 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乒乓球、手电筒、小人贴纸、小组记录表。 二、教学过程: 师导入: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她孕育生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就是地球。 (一)课件引出探究问题 1、师:仔细观察这两照片,分别是在什么时间拍的? 生: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 2、师:白天可以用哪一个字来表示? 生:昼(板书:昼) 师:黑夜可以用哪一个字来表示? 生:夜(板书:夜) 3、师:想一想,每天早上和傍晚太阳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太阳是怎样的?)

4、小结 师:对,白天和黑夜总是交替的出现。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地球上的人们迎来了白天,每天傍晚,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人们又迎来了黑夜。我们把白天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昼”,把黑夜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夜”。白天和黑夜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板书:交替) (二)猜想 1、师: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现象呢? 生:因为太总是照亮了地球的一半。 2、师:被太照亮的一面就是,昼;没有被太照亮的一面就是,夜。(板书:图)(出示图片) 3、师:真的是这样吗?请想一想: ?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有昼夜之分吗? 生:这样有昼夜,但不会出现昼夜的交替。 4、师:现在你能试着归纳一下形成昼夜现象的的原因吗? 生:1、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2、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才能产生昼夜。 3、地球和太阳不能静止不动。 5、师:看来,地球和太阳必须运动起来,才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请积极思考,在4分钟请每个小组尽可能多的提出,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来。——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出简图。 6、交流汇报,收集学生的假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应的假设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地球自转;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五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第5单元 第18课 斜面|青岛版六年制

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 18.斜面 一、填空 1.抬起木板的一端而形成的斜坡,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 2.斜面具有()的作用。斜面的坡度()越省力。 3.到达一座山的山顶,如果沿着绕山公路走,很省力,但要走很长的时间,如果沿着山坡爬到山顶很费力,但经过的路程很短,这说明()。 4.用斜面提升重物时,使物体升高相同的高度,斜面的坡度越小,用的力();坡度越大,用的力()。 5.生活中我们使用的()、()、()、()、()、()、()、()等都是利用了斜面原理。 6.螺丝钉上的螺纹是一种变形的(),螺纹越细密越()。 7.斜面的长度一定,斜面越()越省力。 二、判断 1.使用斜面把物体搬运到高的地方比直接抬省力。() 2.使用斜面既可以省力,又可以省距离。() 3.斜面作为一种机械能省力但费距离。() 4.斜面是一种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的简单机械。() 5.斜面的省力程度只与斜面的斜度有关。() 6.螺丝钉是使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拧进木头里的。()

7.高度相同时,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8. 利用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就越省力。() 9.盘山公路其实就是一个变形斜面,因此是省力的。() 10.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它受长度和高度两个因素的影响。() 11.盘山公路实际上是一种斜面,它既省力又省距离。() 12.用表面光滑的木板搭斜面,高度相同,木板越长越费力。()三.选择题 1.我们利用斜面是为了()。姓名A省力B省距离C没有任何效果 2.下面物体没有利用斜面原理的是() A斧头 B螺丝刀 C台阶D撬棍 3.衣服的拉链实际上是()。 A.杠杆 B.斜面 C.滑轮 D.齿轮 4.下列物品中,应用斜面原理制成的是()。 A跷跷板 B楼梯 C螺丝刀D夹子 5.属于斜面的是()。 A十字螺丝刀B盘山公路C天平秤 四、简答题 什么是斜面?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稿件课评比附记录单.docx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本 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 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 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 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 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 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 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 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 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 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 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训练

精品文档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同步训练
一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习题
判断题
1.轻的一定浮,重的一定沉。…………………………………………………( ) 2.把橡皮切成八块,放入水中一块,橡皮就会浮起来。……………………( ) 3.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中也是沉的…( ) 4.物体放入水中,如果没有露出水面,一定是沉的。………………………( ) 思考
我们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是按什么思路研究的?给下面步骤排序号。
( )把物体放在水里进行观察。
( )先对物体是沉还是浮进行预测。
( )把预测与实验结果比较。
( )说出预测的理由。
( )分析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填空 1.通过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们认为物体的沉浮可能与能与___和__ _有关。 2.通过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我们又发现:同一种材料构成的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___和___没有关系。
一.2《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习题
填空 1﹑不同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们 __________有关。当 __________ 一 样时,越重越容易 __________,越轻越容易 __________;当 __________ 一样时,体积越大越容易 __________ ,体积越小越容易 __________ 。 2﹑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__________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浮, 如 用塞子塞 好的空 瓶,会 __________在 水面 上,往 瓶里加些 沙,增加瓶的 __________,它就会 __________到水底了。 3﹑同样重量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__________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和 浮,如一块放在水里会 __________,把它压成铁片,再制成盒子,放在水里,他 会 __________ 。 4、、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的___体积_____、__重量____、___材料___等因素有 关。 判断题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也能在水下航行,与其重量有关。…………﹙ ﹚ 2、同一种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不能改变。…………………………﹙ ﹚ 3、物体越小,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 选择题 1、同样 50 克的方木块,﹙ ﹚的容易沉。
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