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齐桓公出猎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齐桓公出猎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齐桓公出猎原文翻译齐桓公出猎原文翻译齐桓公出猎原文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

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齐桓公出猎翻译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

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

”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

”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

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

一个(蛮不讲理的)少年说:‘牛不能生马。

’就把小马牵走了。

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

”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

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过错。

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遭受了像这位老人所遭受到的欺凌,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

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

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

”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主;管仲是贤明的宰相。

他们尚且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刘向新序 杂事第四

刘向新序 杂事第四
谓也。
晋人伐楚,三舍不止。大夫曰:“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
身,而晋伐楚,是寡人之过也。如何其辱诸大夫也?”大夫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
臣之身,而晋伐楚,是臣之罪也。请击之。”庄王俛泣而起,拜诸大夫。晋人闻之曰:“君
臣争以过为在己,且君下其臣犹如此,所谓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未可攻也。”乃夜还师。
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旦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安不至矣?
君平旦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门廷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安不至
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之四郊,亡国之墟,列必有数矣,君以此思惧,则惧将安不至
矣?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安不至矣。
再拜而贺曰:“臣闻大道无亲,惟德是辅。君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是夕也,
惠王之后蛭出,故其久病心腹之积皆愈,天之视听,不可不察也。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胡为?
夫人朝夕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将行之;其所恶者,吾将改之。是吾师也,
之也,如相三士,则王功成,岂特霸哉!”
晋平公问于叔尚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
乎?”叔尚对曰:“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缝,宾胥无善纯缘,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
也。”师旷侍曰:“臣请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断割之,隰朋善煎熬之,宾胥无善齐和之。羹
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亦君之力也。”
刘向新序亦凡主页
亦凡商城
新闻中心
商务助理
聊天广场
四海纵谈
贺卡天地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学科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学科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学科2024年10月班级姓名考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提示:试卷答案请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日前,为欢迎法国总统来访,古琴演奏家李蓬蓬在广州松园奏响了古琴名曲《流水》,以源自春秋时期的琴曲和有千年历史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古琴原称“琴”,二十世纪初,为区别西方的小提琴、钢琴等始以“古琴”名之。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神农所创,《新论·琴道》中记载了神农继伏羲之后“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故事。

《诗经》中有“倚桐梓漆,爱伐琴瑟”的诗句。

古人选梧桐木为琴材,充分体现了他们认识自然的智慧。

梧桐木纹理通顺,横向纤维较一般木材多,木质结构呈网络状,形成了天然的微小共鸣腔,具有很好的传声效果。

梧桐树生长时,年轮是均匀增加的,树干整体木质差别不大,可以让声音凝聚而不过度发散。

古人又选用密度更大的梓木做底料。

在古人的认知里,桐木为虚,梓木为实,斫琴选择桐梓,也寄寓着顺应自然,虚实相宜之意。

‘九霄环佩”就是以桐木为琴面,以梓木为琴底制作的。

古人用蚕丝制作琴弦。

明代《琴苑要录》中记载,丝弦的制作从选材到成弦需经过几十道工艺,体现了古人于繁复中求精益的精神。

与现代的钢弦相比,丝弦虽然发出的声音较小,却可弹出悠长醇厚、苍古圆润的天籁之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取材于杨致俭的文章)材料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器物一样,逐渐由单纯的“器”发展成某种文化的载体,功能变得更加丰富。

儒家认为“琴者,禁也”。

“琴禁说”始自《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在《白虎通》中发展为“禁人邪恶,归于正道”的传统琴道。

原弊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弊文言文翻译注释

昔者齐桓公与楚庄王会于召陵,欲以其威德服诸侯,而诸侯不附。

桓公患之,问于管仲。

管仲对曰:“臣闻之,明主不恃人,明君不忧民。

今君欲服诸侯,宜先修德,而后求诸侯之附。

若但恃威德,则诸侯必叛。

且夫诸侯之附,非一日之成也,必积德累善,而后能致之。

愿君深思之。

”注释:昔者:古时,指过去的一段时间。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名小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君之一。

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名熊审。

会于召陵:在召陵举行会盟。

召陵,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

欲以其威德服诸侯:希望凭借自己的威势和德行来使诸侯臣服。

而诸侯不附:但是诸侯们并不愿意臣服。

桓公患之:齐桓公感到忧虑。

问于管仲:向管仲请教。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对曰:回答说。

臣闻之:我听说。

明主不恃人:明智的君主不依赖他人。

明君不忧民:贤明的君主不忧虑百姓。

今君欲服诸侯:现在君主您想要使诸侯臣服。

宜先修德:应该首先修养德行。

而后求诸侯之附:然后才能求得诸侯的归附。

若但恃威德:如果只是依靠威势和德行。

则诸侯必叛:那么诸侯一定会背叛。

且夫诸侯之附:而且诸侯的归附。

非一日之成也:不是一天之内就能实现的。

必积德累善:必须积累德行,不断行善。

而后能致之:然后才能使他们归附。

愿君深思之:希望君主您深思这个问题。

译文:古时候,齐桓公和楚庄王在召陵会盟,想要凭借自己的威势和德行来使诸侯臣服,但是诸侯们并不愿意臣服。

齐桓公感到忧虑,便向管仲请教。

管仲回答说:“我听说,明智的君主不依赖他人,贤明的君主不忧虑百姓。

现在君主您想要使诸侯臣服,应该首先修养德行,然后才能求得诸侯的归附。

如果只是依靠威势和德行,那么诸侯一定会背叛。

而且诸侯的归附,不是一天之内就能实现的,必须积累德行,不断行善,然后才能使他们归附。

希望君主您深思这个问题。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

《⽣于忧患,死于安乐》原⽂、翻译及赏析⽣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孟⼦及其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任于是⼈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饿其体肤,空乏其⾝,⾏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作:斯⼈)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衡于虑,⽽后作;征于⾊,发于声,⽽后喻。

⼊则⽆法家拂⼠,出则⽆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译⽂ 舜从⽥野耕作之中被起⽤,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胶⿀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管夷吾被从狱官⼿⾥救出来并受到任⽤,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被起⽤,百⾥奚被从奴⾪市场⾥赎买回来并被起⽤。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的⾝上,⼀定先要使他⼼意苦恼,筋⾻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体空虚乏⼒,使他的每⼀⾏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

⼀个⼈,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在⾔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和⾜以辅佐君王的贤⼠,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以使⼈⽣存,安逸享乐⾜以使⼈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 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在今⼭东济南东南,⼀说在今⼭西永济东南),“⽗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林川泽,遇暴风雷⾬,舜⾏不迷,于是传以天⼦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

3、畎(quǎn)亩:⽥亩,此处意为耕⽥。

畎,⽥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种刑徒),筑于傅险(⼜作傅岩,在今⼭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名⽈说,视群⾂皆⾮,使⼈求于野,得傅说。

古诗晋平公问于师旷曰翻译赏析

古诗晋平公问于师旷曰翻译赏析

古诗晋平公问于师旷曰翻译赏析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出自文言文《晋平公问于叔向》,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晋平公问于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缝;宾胥无善纯缘;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

”师旷侍,曰“臣请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断割之;隰朋善煎熬之;宾胥无善齐和之,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疆之,亦君之力也。

”【翻译】晋平公向叔向问道:“以前,齐桓公多次纠合诸侯(盟会),统一匡救了天下,不知道这是君的力量呢?还是他的臣的力量呢?”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裁衣裳,隰朋善于缝纫,宾胥无善于缉衣边,桓公只知道穿衣而已,(他的国家的统一)是他的臣的力量。

”师旷陪从在旁边,说:“请让我用烹调来打个比方。

管仲善于切割,隰朋善于煎熬,宾胥无善于调味,羹汤已经作熟,把它奉献给君王,如果君王不吃,谁能强迫他吃呢?也有君王的力量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初中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七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七年级下册).

根据教育部枟语文教学大纲枠、枟语文课程标准枠选编初中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七年级下册)主编曹文轩赵宪章江苏文艺出版社目录初中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七年级下册⌒……………………1.齐桓公出游于野刘 向(1)2.火牛阵司马迁(3)……………………………………………………………3.鄣叶隐形邯郸淳(5)……………………………4.杞人忧天枟列子枠(7)5.民为贵孟 子(9)…………………………………………………………………6.猩猩裴 炎(11)…………………………7.临江PP麋柳宗元(13)………………………………8.蝂传柳宗元(15)………………………………9.追韩信司马迁(16)………………………………10.强项令范 晔(18)11.赵 普枟宋史枠(20)…………………………………………………… 12.题破山寺后禅院常 建(22)113.登岳阳楼杜 甫(24)………………………………………………………………………14.两小儿辩日枟列子枠(26)………………………………………15.黄鹤楼阎伯理(28)…………………………………………16.于园张 岱(30)………………………………………17.黔之驴柳宗元(32)……………………………………………18.蝉虞世南(33)19.孤雁杜 甫(34)……………………………………………………………………………………20.鹧鸪郑 谷(35)…………………………………21.木兰诗枟乐府诗集枠(36)………………………………………22.观刈麦白居易(39)………………………………………23.破阵子辛弃疾(41)……………………………………24.使至塞上王 维(43)25.黄鹤楼崔 颢(45)……………………………………………………………………2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46)21 齐桓公出游于野刘 向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①。

问于野人曰②:“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

《郭氏之墟》原文及译文

《郭氏之墟》原文及译文

《郭氏之墟》原文及译文赏析郭氏之墟【原文】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②国故城郭氏之墟。

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③?”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

”桓公曰:“郭氏者曷为④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⑤。

”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桓公归⑥,以语⑦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

”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

”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8)焉。

【注释】①昔:从前。

②亡:灭亡。

③墟:荒废的城址。

④曷为:为什么。

⑤郭氏者善善而恶恶:郭氏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的缘故。

⑥归:返回。

⑦语:告诉。

(8)赏:赏赐。

【参考译文】曾经有一次,齐桓公到野外外出,看见灭亡的国家郭氏荒废的城址,就问当地的农民:“这是什么废墟?”农民说:“这是郭氏的废墟啊!”齐桓公又问:“郭氏的房屋怎么会成为废墟呢?”农民说:“是因为郭氏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的缘故。

”齐桓公说:“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是人善良的举动,它之所以成为废墟,是什么原因呢?”农民说道:“尊重好人却不去任用他,讨厌坏人又不铲除他,因此成了废墟。

”齐桓公返回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管仲,管仲说:“那个人是谁?”齐桓公说:“不知道啊。

”管仲说:“你也是一个郭氏啊。

”于是齐桓公找来那个农民而赏赐了他。

【阅读训练】1.解释(1)昔:从前(2)尽:灭亡(3)故:荒废的城址(4)归:返回(5)语:告诉(6)赏:赏赐2.翻译(1)郭氏者曷为墟?郭家的住地为什么成了荒废的城址?(2)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尊重好人却不能任用,讨厌坏人却不能铲除,因此成为荒废的城址了。

3.郭氏之所以为墟是因为什么(用原文回答)?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

4.管仲说齐桓公为“亦一郭氏也”的原因是什么?齐桓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问之人是为贤者,管仲是在提醒齐桓公任人唯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翻译赏析
“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出自文言文《郭氏之墟》,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

问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

”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

”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

”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

”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翻译】曾经齐桓公外出,看见一个从前荒废的城址,就问别人这是谁的城址。

农民回答说:“这是郭氏的城址。

”齐桓公又问:“郭氏的家为什么成为荒废的城址?”农民说:“因为他尊重好人,厌恶恶人啊。

”齐桓公说:“尊重好人,厌恶恶人才会保存城址,却反而成了荒废城址,为什么呢?”农民说:“因为他尊重好人却不能任用他们,厌恶恶人又不能让他们离开,还想要不灭亡吗?”齐桓公返回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管仲,管仲说:“那个人是谁?”齐桓公说:“不知道啊。

”管仲说:“你也是一个郭氏啊!”于是齐桓公找来了那个农民而上赏赐了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