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文化概述

合集下载

贵州屯堡文化中的女性服饰艺术分析

贵州屯堡文化中的女性服饰艺术分析

196贵州屯堡文化中的女性服饰艺术分析内容摘要 屯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民族均为汉族,却着民族服饰,她是对历史的传承,文化的保留。

文章对贵州屯堡女性服饰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分别从艺术特征、配饰形态以及在当今的创新及运用设计进行讨论分析。

对屯堡女性服饰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屯堡服饰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文化的认识,也是民族多元化的体现。

关键词 屯堡;女性服;服装装饰;民俗1 屯堡女性服装的艺术特征屯堡服饰在2014年被列入国家二级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屯堡服饰较好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手段。

关于屯堡服饰,人们所了解到的基本上是屯堡女性所着的“大袖子”服饰。

它是一种保留了古老服饰形制,又注入新元素的着装,具有鲜明的屯堡民俗文化。

2 屯堡女性服装的造型特征屯堡女性的传统服饰特色鲜明,其基本特征是:女性的发型高束,梳耳鬓三绺头;穿青布长衫,袖口宽大,前襟绣花镶花边;佩戴长耳环;不缠脚,穿翘头花鞋。

明代中原女子着装一般为交领或立领对襟衫,下装多为裙。

屯堡妇女服饰在清代后期虽受其他入黔移民的服饰文化影响,但在吸收其他们民族服饰文化的同时,较好的保留传承了自己的服饰文化。

从前人对屯堡服饰文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屯堡女性服饰的变化跟明代清相比,变化不大。

但是在头饰上又细微的变化,清以前的发式是在固定的头帕里,配简单的发饰。

今天的屯堡头饰造型,在保留了原来的形制上,融入了新的元素。

美观、方便、并展现出屯堡女性服饰的美感。

基本样式:头束高发,两侧分发盖耳挽于后高束处。

有黑白头帕,分场合不同佩戴,分别为,除了喜事佩戴黑色头帕,其他时候配带白色。

今日的屯堡女性服饰虽有创新,但依旧保留原有的文化元素。

(如图1、2)图1 未婚屯堡女性子服饰 图2已婚屯堡女子服饰3 屯堡女性服装的色彩搭配屯堡民屯堡女性服饰,在保留原有造型的基础上,服饰颜色的选择和搭配,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新旧结合。

屯堡女性服饰,在色彩的选择上,早期无论是年长还是年轻的屯堡女性的服饰选择都是偏冷色,如藏青、浅蓝、湖蓝、粉、浅绿、鹅黄等色,以及不多见酱紫、深绿、深灰等。

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
• 贵州西部,在巍峨峻峭的大山里,保存着一种 距今600多年的地方民俗——屯堡(pu)文化。 • 天龙屯堡,据贵阳60多公里,属于平坝县天龙 镇,是目前贵州最大的一个屯堡。正是有了明 代的西南“屯戍之师”,才产生了世间“绝品” 的屯堡文 化。 • 走进沧桑的屯堡村寨,你会惊讶地发现,在这 个世界上,竟然还会有这样一种文化的存在。 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 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 • 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屯堡人在语言、 服饰、建筑、宗教信仰等方面,保留着、固守 着六百年前的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戏
服饰
• 在服饰方面, 屯堡妇女保持 祖制,依旧是 宝蓝色的长衣 大袖,精致的 花边体现了江 南刺绣的神韵; 一双尖头的绣 花鞋,透着屯 堡妇女的才思, 典雅而高贵。 屯堡妇女的服 饰已成为研究 明代服饰的活 资料。
总结
六百多余年来,生活在天龙古镇中的屯堡 人,依然固守着祖宗过去的荣耀。他们身着长 衣大袖,每逢节庆,男人们跳着地戏,妇女们 穿上翘头花鞋,老年妇女念着佛歌,青年人山 歌阵阵,寂静而热情的古镇,巷道如故,堡垒 矗立……。这就是今天的天龙,这就是您将要 去感受的具有丰富屯堡文化内涵的天龙屯堡古 镇!
屯堡村寨的选址十分讲究,寨前要有可供灌溉的河流, 寨中有饮用水源,寨后有靠山,进则可攻,退则可守。 屯田的本质决定了屯堡建筑的风格。屯堡寨子的前面 是阡陌纵横的田土,有丰富的灌溉水源,利于耕种;寨后 的靠山高而险峻,登顶可以远眺,观察敌情。原始的屯堡 四周都有石砌城垣和雄伟的寨门,寨门和城垣都采用坚固 的石料垒砌,高大雄伟,站在寨门上即可看清进攻之敌的 情况,十分不利于敌方;待进攻之敌筋疲力尽时,则可聚 集屯堡中的兵力出而击之,或于靠山顶燃放烽火向其它屯 堡报信,等待援军共同夹击敌人,如援军迟缓,坚固的城 垣和复杂的巷道又可坚守;寨中有囤聚之粮,有饮用水源, 为坚守提供了条件,一般数日无忧;就算敌人攻破了屯堡 的外围防守,屯堡寨中民居和巷道还可以独自为堡,与敌 人进行巷战,高大的碉楼和巷道民居随处密布的射击孔、 梭标孔对入侵之敌同样有致命的威胁。

屯堡

屯堡

商屯
• 为了再扩大军队给养 的来源,加快商品流 通,特别是食盐贸易, 朝廷又鼓励商人参加 屯田,商人自己募人 开荒种植, 用所收谷 物向政府换取“官盐” 用于经 天龙屯堡 • 营,这种屯田形式称 为商屯
• 朱元璋命令所有屯田军民加强团结, 抵御控制当地少数民族土司势力, 保证政令畅通, 加强了中央集权 制。屯田·移民尸闲时为民, 战 时为兵”,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很 强的寨子“屯堡”里。
将由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 • • • • • • 名字的由来 地理位置 屯堡历史 明代屯田结构 西南屯田的意义 屯堡文学与历史 风俗习惯
名字由来
镇之山天二儒初天 “名的台字感,龙 天,“山不觉天原 龙这龙的雅饭龙名 ”就”“,笼的饭 二是二天经铺几笼 字天字”提的位, 的龙为,议“有本 由屯村龙,饭名世 来堡寨眼取笼乡纪 。 ” •
普定卫
• 普定卫下设前后左中右5个千户所,每个干 户所统兵1120名,长官称千户:每个千户 所下设10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统兵114名, 长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设两个总旗,每个 总旗下设5个小旗,小旗领兵10兵,每个卫 所总领兵额5600名。按照明军规定屯田将 士带家眷,5600名军士就是5600个家庭, 这些征南将士的家眷们自愿和被迫加入了 屯田的行列,象这种以军士和军眷所建立 的屯田形式称为军屯,是明朝西南屯田中 最早的一种形式。
白石江大战
• 腊月十六日, 明军翻山越岭终于到达曲靖坝子。 忽遇大雾,伸手不见五指,主将傅龙德欲停待雾 散后再进军,副将沐英对傅友德说道: “彼不意 我军深入, 若倍道急趋,掩其不意, 上所谓出奇 制胜者此也。”傅友德听从沐英的建议,兵行至 白石江北岸阻水而止。傅友德一面派人寻船渡江, 从正面击敌;一面派 数千人马绕道上游渡江,从 敌后发动奇袭。没有多 天龙屯堡 • 久,大雾散开,数十万大军两岸对垒,绕道上游 的数千明军隐于山林中摇旗呐喊,达里麻以为神 军天降,大惊而阵乱,明军趋势渡江猛攻,一举 全歼十万元军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

浅谈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建筑文化摘要:安顺屯堡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

随着岁月的变迁,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娱乐方式无不具有600年前的文化因子,这种屯堡文化为古代汉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同时安顺屯堡文化也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

这样的文化,既蕴藏着无穷尽的谜底,也就散发出无穷尽的魅力。

探之弥远,究之弥深,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全方位的“安顺屯堡学”。

目前,屯堡研究正方兴未艾,日渐趋于深入和系统。

关键字:贵州安顺屯堡,屯堡文化,建筑文化,建筑风格正文:一、安顺屯堡文化由来:安顺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

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安顺屯堡文化是贵州的。

乃至全国文明中的奇葩。

他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人的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二、安顺屯堡建筑风格1. 安顺屯堡建筑材料安顺屯堡建筑材料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

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居民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摘要】贵州省安顺市的屯堡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对屯堡文化特点、历史发展、对旅游的影响、传承与保护以及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屯堡文化和旅游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结论部分指出了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潜力及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重点发展方向。

通过对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在未来,应该加强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以提升贵州安顺的旅游吸引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赢发展。

【关键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传承,旅游项目开发,发展潜力,发展趋势,重点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农村文化现象,屯堡是指一种传统的村庄聚落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屯堡文化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演变的产物,同时也是贵州地区特有的文化象征之一。

这种文化形式在当今社会依然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贵州安顺作为屯堡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对于加强贵州地区乡村振兴、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屯堡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游客了解和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探讨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对于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乡村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对于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屯堡文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屯堡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瑰宝。

屯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对于传承乡土文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屯堡,六百年江南梦

屯堡,六百年江南梦

屯堡,六百年江南梦安顺屯堡人祖先,大多来自于明朝朱元璋军屯时期的江南南京等地,600年过去了,他们的子孙后代仍然坚守着以前古老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更是传承下了600年的古老地戏,成为屯堡人留给人类的汉文化的活化石。

600年的家园,600年的江南守望,该是怎样的一种特殊情感,一种难以泯灭的思乡情怀呢?在今天的贵州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

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

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

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

这一屯,屯出了悠悠60。

年的“明代历史活化石”。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历史,六百年的沧桑。

岁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线装的史书,时光倒流,六百年前的江南风物在这里被定格。

黔中屯堡人,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为世人所惊叹、震撼。

而尤为我所感到惊叹的是:那传承了了600年的古老地戏,不愧为屯堡人留给人类的明朝汉文化的活化石。

距贵阳50余公里,以安顺为中心,方圆150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被称为老汉人的屯堡人。

600多年来,屯堡人“固执”地坚守着大明朝的祖制,仍旧穿着大明朝的大袖长衣,仍旧跳着大明朝的军傩戏。

在天龙屯堡的“演武堂”,我看见了起源于明代的傩戏,演员们额上戴以简练夸张的“脸子”即木雕面具,身着长衫,身背战旗,腰系鲜艳的战裙,手持木制短刀长枪,唱着原始的弋阳腔,用道劲的战舞表演了一曲“三英战吕布”。

据介绍,地戏,俗称跳神,由原始傩舞的分支军傩演变而来,盛行于屯堡村寨,集演戏、祭祀、娱乐于一体的古老戏种。

屯堡人依村寨门前或寨中空地为戏台,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表现《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中国古代忠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杜应国屯堡文化研究概述屯堡文化——作为黔中安顺所独有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浮出水面,进入研究视野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持续升温的势头。

其间,安顺地戏于1986年赴法国和西班牙的演出及演出所引起的社会轰动,可以说是形成屯堡文化研究热的一大契机,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化学者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射于其上。

多年来沉寂无闻的屯堡文化迎来了它的第一波研究热。

不过,如今已鲜为人知的是,地戏出国及其所引起的轰动,这本身就是贵州学术界、文化界人士努力推动的一个结果。

(1)学术研究能够引出如此出人意料的社会效应——这样的结果,不仅扩大了屯堡文化的影响,而且也反过来鼓舞了学者研究的热情。

于是,自地戏出国前后的八十年代中期起,一批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如沈福馨先生的《贵州安顺地戏面具》、《安顺地戏》,高仑先生的《贵州地戏简史》,以及由沈福馨、帅学剑等编著的《安顺地戏论文集》,顾朴光先生的《中国傩戏调查报告》等。

这是贵州学术界在屯堡文化研究方面最早收获的一批果实。

正是在这批奠基性成果的基础上,包括地戏在内的屯堡文化研究迎来了九十年代之后的热闹局面,地方文化学者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本土研究队伍大幅扩展。

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末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迅猛到来,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紧张、冲突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具有强烈地方性特征的屯堡文化现象,也吸引了一些非本土学者(海外、省外及台湾地区)的注目。

在他们的参与和推动下,一批以屯堡村落及其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内容的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先后在安顺展开,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格局,那就是有关院校及专业研究机构人员的参与、介入和与地方文化学者的有机结合。

这样的研究格局,不仅使内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而且还带来了方法的更新和视野的开阔,既丰富了相关的学术背景和学理资源,又提高了专业研究的水准,因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论屯堡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有效渗透

论屯堡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有效渗透

论屯堡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有效渗透
屯堡文化是指中国辽宁省辽阳县的一个历史文化遗址。

屯堡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村聚
居地,其封建遗存可以追溯到明代。

屯堡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
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在学前教育中,屯堡文化的有效渗透可以对幼儿的综合素养和价
值观形成有力的影响。

屯堡文化的有效渗透可以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
关键时期,通过屯堡文化的教育引导,可以让幼儿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参观和学习屯堡遗址、传统建筑、传统服饰等,让幼儿了解并熟悉封建社会的历
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增加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培养幼儿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屯堡文化的有效渗透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品味和艺术修养。

屯堡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
化的重要遗址,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

通过屯堡文化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培养
幼儿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兴趣。

可以通过观赏和模仿屯堡建筑的特点,让幼儿感受到建筑艺
术的美妙。

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品味,培养幼儿对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
力。

屯堡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有效渗透对幼儿的综合素养和价值观形成有力的影响。

通过
屯堡文化的学习和体验,可以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和公民意识,拓宽幼儿的视野和世界观,提升幼儿的审美品味和艺术修养。

在学前教育中,应充分利用屯堡文化资源,有效渗透屯堡文化,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屯堡文化概述】
1、屯堡起源
公元14世纪,元朝灭亡,朱元璋领导军队力逐群雄,统一中原。

为平定云南梁王之乱,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统率江南将士三十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次年攻克云南。

云南收复后,明朝为长久控制西南,巩固边陲,大军选择以“黔之腹,滇之喉”的贵州安顺为中心驻扎下来。

将士们就地屯田驻军,除置官设卫外,推行屯田制度,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

洪武二十一年,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生活在这一社会区域的人,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别的习俗民风,特有的艺术文化,他们居住的村寨特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旗等命名,统称他们为“屯堡人”。

征南的将士与填南的平民带来了江南独具韵味的水乡文化。

这种文化与贵州独特的文化发展成为别具风味、魅力无限的“屯堡文化”。

时经600年的岁月沧桑,世代传承的屯堡人依然恪守着明朝先祖们的文化生活习俗,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被定格于此,形成了与周边地区迥然不同的文化地带。

2、文化特色
(1)传统习俗
①屯堡服饰
屯堡人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扮上,屯堡妇女始终保持着明代遗风,坚持古朴健俏的“凤阳汉装”,穿长衣大袖、系青丝腰带、穿鞋尖起翘的绣花鞋,头上挽圆髻,别银钗玉簪,完整地保存了江淮古风,这种服饰如今已经成为屯堡的一种独特标志。

②节日庆典
屯堡人的节日甚多,以敬奉神灵和祭供祖宗为主。

屯堡人信奉和崇拜所有的神灵,相信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

信仰和崇拜的缘由,加上传统的民俗节庆,使屯堡村寨一年四季各种活动不断,随着文化的沉淀,已经形成了屯堡人独特而鲜明特点,并在贵州这块土地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主要节日庆典见表一。

表一:屯堡村落主要节日庆典一览表
(2)屯堡戏剧
①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由原始傩舞的分支军傩演变而来,盛行于屯堡村寨,集演戏、祭祀、娱乐于一体的古老戏种。

屯堡人以村寨门前或寨中空地为戏台,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表现《封神》、《三国》、《四马投唐》、《薛刚反唐》等中国古代忠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演员们额上戴以夸张的“脸子”(木雕面具),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手持木制短刀长枪,唱着原始的弋阳腔,仅借一锣一鼓的击奏,在一人启口,众人接腔的伴唱下,产生极具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的古代战争景象,从而形成屯堡地戏特有的艺术魅力,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曾在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演出,引起轰动,登上国际大雅之堂。

安顺现有300多个地戏表演团体,是屯堡文化中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它与屯堡人亦兵亦农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屯堡人情感的张扬和寄托。

②花灯
花灯也是屯堡村落普遍流传的戏剧形式,与地戏同出一源。

它质朴、抒情的艺术个性与粗犷、豪放的地戏大不相同。

花灯曲调丰富、
婉约,演出内容贴近生活,充满民间生活情趣。

跳花灯是男性演唱者分别扮武生、旦、净、末,把《蟒蛇记》、《刘三妹挑水》、《安安送米》等反映民间生活的题材以夸张、风趣的形式表演出来。

(3)建筑文化
①屯堡村落
屯堡村落的选址讲究风水堪舆。

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地势干燥,视野开阔,水源方便。

屯堡村寨的建设选址前面是阡陌纵横的田土,有丰富的灌溉水源,利于耕种;后面靠山高而险峻,登顶可以远眺,观察敌情;四周都有石砌城垣和雄伟的寨门,以守为主。

屯堡村落多为集中建造,屯堡人巧妙的利用安顺一带碳酸钙岩层的丰富资源,浑然天成中完成了石头建构的复杂防御工事,一户民居便是一座石头堡垒,一个村寨便是一座石头之城,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保持了屯军的军事建制特点,给后人留下的战争建筑文化历史遗迹。

②屯堡建筑
屯堡建筑多为石木结构,具有江南三合院、四合院样式,由正房、厢房、围墙连成一门一户的庭院,宅院之间互为相通。

大门成“八”字形,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

正房是屯堡民居中的主体建筑,是敬神、祭祖、会客、起居的主要场所,分三间、五间、七间不等。

厢房紧依正房两边而建,前面为倒座,形成四合,中间为天井。

座座石头建筑的风格都按华夏文化传统沿轴线依次而建,其布局严谨,主次有序,结构坚固,紧凑而舒适。

屯堡人的住房很注重装饰,
这是屯堡人延续江南遗风注重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踏查和分析比较,筛选出资源最集中、最具特色的7个屯堡村寨:云山屯、天龙屯堡、詹家屯、本寨、鲍家屯、九溪、周官屯;2个宗教圣地:天台山伍龙寺、云山屯云鹫山寺。

①古道城堡佛阁——云山屯:它坐落在云鹫山的半山腰沟谷中,寨前古树浓荫,四周以峰为屏,山势险峻,古驿道穿屯而过,前后筑以寨墙。

主要以依山就势的总体布局为特色,是屯堡村落群中最完整地保存着石砌屯门、城楼、寨墙等古代军屯防御设施的村寨。

②奇峰建筑之巧思——天台山伍龙寺:伍龙寺巧用自然山形,雄峙于一峰独秀的天台山上,四周城墙环抱,仅有一线可通,是军事功能和宗教功能合一的建筑,是屯堡古寺庙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

③小桥流水古村——天龙屯堡:天龙镇是西线古驿道上重要的屯堡商镇,从元代起就是驿站和屯兵重地。

一条人工水渠贯村而过,是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村庄结构紧凑,村寨中巷道如网,突出了军事要塞的特点。

④地戏文化遗存——詹家屯:是典型的屯堡村寨之一,具有浓郁的屯堡文化氛围,其中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地戏表演尤为突出,詹家屯地戏队是跳《三国》和《岳传》故事内容的地戏队,其中《三国》队参与排演了电影《千里走单骑》,引起轰动,登上了国际大雅之堂,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⑤平地碉楼群——本寨:本寨背靠云鹫峰,面前是宽敞清澈的三汊河,成为本寨正面的天然屏障。

本寨的屯堡建筑格局保存完整,寨内碉楼林立,八座碉楼各据一方,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⑥古水利工程典范——鲍家屯:鲍屯村是历史最长的屯堡村寨之一,最具特色的是古水利工程,它是民间自发的工程建设项目,基本达到“一道坝,一条沟,一片田”的设计原则。

该工程大部分设施至今保存完好,仍然发挥灌溉、抗灾作用,是古水利工程的典范。

⑦“屯堡第一村”——九溪:它是因九条小溪在此归为一河而得名,是安顺屯堡文化区最大的自然村寨,黔中屯堡的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在此演绎得最为纯正,它以其众多的人口和厚重的人文而享有“屯堡第一村”的美誉,是屯堡文化的一个缩影。

⑧木雕艺术之乡——周官屯:周官屯的傩雕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各种傩面具、地戏脸谱、龙柱等更是屯堡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雕刻工艺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⑨自然山水秀丽——邢江河:邢江河水流平缓,两岸植被茂密,成林成带,河中有数座小岛,形状各异,植被茂盛,层次丰富,风景秀丽。

邢江河是一条纽带,使屯堡村寨、自然山水、田园风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