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报道手册(完整资料).doc
台风报道手册(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台风报道手册一、台风是什么?台风,教科书上的专业解释: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
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称为台风。
每年从5月至11月,热带气旋持续影响我国东部沿海一线。
将专业概念转化为有效的采访常识可关注一下几个关键点:1、台风常规态下为逆时针旋转,这可以延伸出一个现象,台风生成的风圈,右上角的部分往往是最大风力。
(备注:由于地球的自转影响,北半球产生的气旋为逆时针方向,而南半球产生的气旋为顺时针方向,所以,处于北半球的中国,所见气旋均为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上图,台风莫拉克生成的时候,随时间推移,福鼎、台州方向依次风力、雨量最大。
2、明白了上面的概念后,大家就会知道,为什么每次我们报道台风扑到“登陆点”和“台风中心点”的时候总是风平浪静了,因为,台风的右上角风圈风力才是最大,越是中心往往越是风平浪静。
3、台风对中国的影响:从南到北,沿海的海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都属于台风影响的范围,其中,对海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五省最为频繁。
台风威力大,破坏性强。
4、普通台风和南海土台风。
普通台风:夏秋季节一般的台风都是在太平洋海面上生成的,这类台风在未靠近陆地时移动较慢,移动方向相对比较好预测。
南海土台风:南海上生成的台风则完全相反,生成以后移动速度很快,方向难以辨别,且路线诡异。
广东、广西以及海南一带的居民称之为土台风。
二、台风的分级根据国际惯例,依据其中心最大风力分为:热带低压,最大风速<8 级;热带风暴,最大风速8~9 级;强热带风暴,最大风速10 ~11 级;台风,最大风速12 ~13级;强台风,最大风速14~15级;超强台风,最大风速≥16级。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热带气旋都叫台风。
在实际报道中,记者应关注台风的最新中心风力,洞察风力变化,而不应贸然称呼“某某台风”。
三、台风报道的流程(一)台风生成未登陆时我们该准备什么?台风在太平洋生成后,一般需要5-10天,最快也要2到3天才会登陆。
新闻报道格式及范文

新闻报道格式及范文新闻报道是对某一事件或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
其格式一般包括标题、副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部分。
下面是一个关于台风袭击某地的新闻报道范文(700字):标题:台风“狂飙”袭击某地,造成严重损失副标题:市民纷纷撤离,多处道路被淹没导语:几天前,台风“狂飙”袭击了某地,给该地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市民纷纷撤离,多处道路被淹没,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以下是详细报道。
主体:台风“狂飙”于本月24日傍晚登陆某地,迅速带来了狂风和大雨。
据气象部门统计,台风的最大风速达到了每小时120公里,降雨量超过200毫米。
这是近年来登陆该地的最强台风之一。
受台风袭击,该地多个区域的道路被淹没。
据交通部门报告,有50多个交叉路口被淹,并有多条主干道发生拥堵。
市民的日常出行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少市民选择出行方式转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部分市民甚至选择步行。
交通部门正在积极抢修受损道路,争取尽快恢复正常通行。
除了交通问题,该地的居民也受到了台风的影响。
不少居民在台风来袭前纷纷撤离,前往亲戚朋友家或者避风设施避险。
据统计,共有超过3000人被疏散至避风设施,国家紧急救援队也迅速组织人员和资源,向各地避风设施投放物资和人员援助。
此外,台风还给该地的农作物和建筑物带来了严重破坏。
许多农田被暴雨冲毁,部分果树被连根拔起,庄稼几乎全被摧毁。
许多住宅楼的屋顶被风吹走,有大量的横梁和砖块散落在地面上。
有关部门已经展开抢险工作,希望尽快清理废墟并修复受损的住房。
结尾:此次台风“狂飙”的袭击给某地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不仅给交通、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对农作物、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我们相信,在相关部门和居民共同努力下,该地一定能够尽快恢复正常,并更加健康、安全地发展。
以上是对某地台风袭击的新闻报道范文,通过简明扼要、客观公正地描述事件、情况、影响和抢险救援情况,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相关信息。
台风新闻摘抄

台风新闻摘抄台风,那可是大自然手里的一张“大牌”,时不时就甩出来,让咱们这些小老百姓又惊又怕又好奇。
我平常就特别留意台风的新闻。
你看,前几天就有这么一则新闻。
那是一个小渔村的故事,村里面住着一群靠海吃海的渔民。
有个叫阿强的渔民,这人可豪爽了,笑声能传出老远。
阿强和他的伙伴们,每天就盼着风平浪静的好天气出海打渔。
可是啊,台风的消息就像个不速之客,突然就传来了。
新闻里说,那台风就像一个巨大的黑色漩涡,带着排山倒海的气势朝着小渔村奔来。
这时候的小渔村啊,就像一只脆弱的小船,随时可能被这股强大的力量掀翻。
阿强站在自家门口,望着天边那越来越黑的乌云,嘴里嘟囔着:“这可咋整啊?”他的老婆阿花,是个能干的女人,一边收拾着家里的东西,一边回他:“还能咋整,按照村里通知的做呗,先把船固定好,东西都搬到高处去。
”你想啊,那些渔船就像渔民们的命根子,要是被台风毁了,那可就是断了生计啊。
村里的老村长也没闲着,像个老将军一样,指挥着大家。
他那嗓子都喊哑了:“大家动作快点儿,台风可不等人!”村里的年轻人都纷纷响应,互相帮忙着。
这就像一场和台风赛跑的比赛,大家齐心协力,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
还有一个城市里的新闻呢。
在那座高楼林立的城市,上班族小李正愁眉苦脸的。
他看着手机上台风预警的消息,心里想:“这台风一来,我上班可就麻烦了。
”他住的地方离公司有点远,平常都是坐地铁上下班。
可台风天,地铁会不会受影响呢?他的同事小王倒是挺乐观的,说:“怕啥,大不了就请个假呗,这台风天,公司也能理解。
”城市里的应对措施那也是相当复杂的。
市政部门就像一群幕后英雄,早早地就开始行动了。
他们检查那些广告牌,就怕这大风一吹,广告牌像炮弹一样飞出去,那可就危险了。
还有那些路边的大树,工人们就像给它们做保卫工作一样,加固支撑,就盼着它们能在台风中站稳脚跟。
再看看电视台的记者们,那可真是一群勇敢的人。
就像冲进战场的战士一样,他们不顾危险,跑到海边、跑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去报道台风的情况。
抗击泰利台风的宣传报道

抗击泰利台风的宣传报道一、泰利台风背景介绍1.1 台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在夏季和秋季形成。
•台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海洋温度和湿度,还需要较强的垂直风切变。
•台风从形成到发展成熟,通常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和台风。
1.2 泰利台风的特点•泰利台风是一场强度较强的台风,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泰利台风在登陆前后造成了严重的风灾和洪涝灾害,给灾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二、抗击泰利台风的准备工作2.1 预警和应急响应•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和监测,政府及时发布了台风预警,提醒人们做好防御准备。
•各级政府组织了抗台风的应急响应,做好人员疏散和物资调配等准备工作。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台风季节来临之前,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强了堤坝、水库、排水系统等的建设和维护。
•政府还加强了对危险地带的监测和管理,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3 宣传和教育•政府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开展了抗台风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的防御意识和应对能力。
•学校和社区也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和演练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抗击泰利台风的行动3.1 疏散人员和转移财产1.制定疏散计划,确保人员有序撤离灾区。
2.提供临时住所和食品等基本生活物资,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组织力量帮助灾民转移财产,减少财产损失。
3.2 防风抗灾设施的建设和维护1.加强对房屋、建筑物等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抗风能力。
2.加固电线、电杆等设施,减少供电中断。
3.搭建临时避风场所,为灾民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
3.3 救援和抢险工作1.组织专业的救援队伍,及时救助受困人员。
2.动员志愿者参与抢险工作,清理道路、排水、修复设施等。
3.提供医疗救治和心理援助,关注受灾群众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4 后续重建和恢复工作1.评估灾情,制定重建计划,恢复受损的设施和基础设施。
2.组织力量帮助灾区居民重建家园,提供相关的资金和物资支持。
台风期间的媒体报道

台风期间的媒体报道台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天气现象,尤其在东亚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
台风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给媒体报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台风期间,媒体的报道不仅需要及时准确,还需要具备对社会公众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台风期间媒体报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台风报道。
1. 台风报道的重要性1.1 提醒和警示公众在台风来临之前,媒体的报道起到了提醒和警示公众的作用。
媒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台风预警信息,包括电视、广播、新闻网站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公众及时做好准备,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减少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2 传递救援指南台风期间,许多地区会出现交通中断、停电等紧急情况,媒体可以充当信息传递的平台,及时发布救援指南。
这包括告知公众如何报警求助、避免危险区域、领取救援物资等。
通过有效的媒体报道,可以提高救援效率,减少灾害损失。
2. 有效的台风报道方法2.1 及时发布信息在台风期间,媒体的报道应该具备及时性。
这意味着记者需要紧密跟踪台风的动态,及时收集到最新的台风情况,并及时发布给公众。
如果有可能,可以使用实时更新的方式进行报道,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即时消息。
2.2 严谨准确的报道在台风报道中,严谨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
记者在报道中应该尽可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避免传播不实消息。
为了提高准确性,记者应该采访多个可靠的信息源,并对信息进行核实。
2.3 提供实用信息除了发布台风的动态信息,媒体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帮助公众度过台风期间的困难。
这包括告知公众怎样储备食品和饮用水、如何应对停电和交通中断等。
通过提供这些实用信息,媒体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应对台风。
2.4 关注灾情和救援进展在台风过后,灾情和救援进展也需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记者可以走访受灾区域,采访灾民和救援人员,了解灾情和救援进展。
这样的报道有助于公众了解受灾地区的实际情况,促进社会各界对灾区的关注和援助。
突遇台风事件预案演练记录

一、背景根据气象预报,XX市将于今日下午至夜间迎来一场强度较大的台风。
为检验各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XX市政府决定于今日下午开展突遇台风事件预案演练。
以下是本次演练的详细记录。
二、演练时间2023年X月X日下午2:00至5:00三、演练地点XX市XX区XX街道四、参演单位及人员1. 参演单位:XX市政府、XX市气象局、XX市公安局、XX市应急管理局、XX市卫生健康委员会、XX市交通运输局、XX市供电公司、XX市水务局、XX区XX街道等。
2. 参演人员:各部门负责人、相关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志愿者等。
五、演练目的1. 提高各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
2. 熟悉应急处理流程,确保应急措施的有效实施。
3.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应急处置合力。
4. 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演练内容1. 预警发布与响应启动(1)气象局发布台风预警,XX市政府接到预警信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XX市政府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向全市发布台风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范措施。
(3)各部门按照预案要求,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 应急响应与处置(1)XX市气象局继续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最新气象信息。
(2)XX市公安局加强巡逻,确保城市安全,防止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3)XX市应急管理局组织救援队伍,做好救援物资储备。
(4)XX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加强医疗救护力量,确保应急医疗需求。
(5)XX市交通运输局确保交通畅通,加强道路巡查,及时清除道路障碍。
(6)XX市供电公司加强电力设施巡查,确保供电安全。
(7)XX市水务局加强排水设施检查,确保排水畅通。
3. 社区居民自救互救(1)XX区XX街道通过社区广播、微信群等方式,向居民宣传台风防范知识。
(2)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帮助居民检查房屋、门窗等,确保安全。
(3)开展自救互救培训,提高居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台风、暴雨、寒冷预警信号(打印版)

台风、暴雨、寒冷预警信号一、台风:(一)白色台风信号。
图形符号为,颜色为白色。
其含义为: 热带气旋48小时内可能影响本地。
(二)绿色台风信号。
图形符号为,颜色为绿色。
其含义为: 本地未来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7级(39~61千米/小时);或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6~7级。
(三)黄色台风信号。
图形符号为,颜色为黄色。
其含义为: 本地未来12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62~74千米/小时)以上;或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8~9级(62~88千米/小时)。
(四)红色台风信号。
图形符号为,颜色为红色。
其含义为: 本地受热带气旋影响,未来12小时内平均风力可达10级(89~102千米/小时)以上;或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89~117千米/小时)。
(五)黑色台风信号。
图形符号为,颜色为黑色。
其含义为: 热带气旋将在未来12小时内在本地或附近登陆,平均风力12级(118~133千米/小时)或以上;或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 平均风力12级或以上。
二、暴雨(一) 黄色暴雨信号。
图形符号为, 颜色为黄色。
其含义为:6小时内,本地将可能有暴雨发生。
(二) 红色暴雨信号。
图形符号为,颜色为红色。
其含义为:在刚过去的3小时内,本地部分地区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
(三) 黑色暴雨信号。
图形符号为,颜色为黑色。
其含义为:在刚过去的3小时内,本地部分地区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
三、寒冷(一)黄色寒冷信号。
图形符号为,颜色为黄色。
含义是:因北方冷空气侵袭,致使当地气温在24小时内急剧降低10℃以上。
(二)红色寒冷信号。
图形符号为,颜色为红色。
含义是:因北方冷空气侵袭,致使当地最低气温降到5℃以下。
(三)黑色寒冷信号。
图形符号为,颜色为黑色。
含义是:因北方冷空气侵袭,致使当地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
台风、暴雨、寒冷防御指引一、台风防御指引(一) 白色台风信号:警惕台风对当地的影响。
台风 风速与风压资料汇编

台风属性超强台风(Super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也即16级或以上。
强台风(S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级。
台风(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级。
强热带风暴(S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米/秒,也即风力10-11级。
热带风暴(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米/秒,也即风力8-9级。
热带低压(TD):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米/秒,也即风力为6-7级。
一般6-7及的台风就可以把你吹倒了.别说10及.12及的台风一般可以把一颗树连根拔起!基本风压(KN/m2) 相当抗风能力(级别) 观测高度距地0.35 7 10米0.40 8 10米0.50 9 10米0.60 10 10米0.70 11 10米0.85 12 10米* 以上换算数值根据国家建筑荷载规范进行计算,因风压换算需要空气密度、水汽压等数据,故此值仅供参考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实施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 19201-2006 的通知,热带气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速划分为超强台风、强台风、台风、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热带低压六个等级。
目录1等级划分▪台风等级定义▪台风分级表2风力等级3预警信号1等级划分台风等级定义超强台风(Super 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 米/秒,也即16级或以上强台风(S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 米/秒,也即14-15 级台风(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 米/秒,也即12-13 级强热带风暴(S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 米/秒,也即风力10-11 级热带风暴(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 米/秒,也即风力8-9 级热带低压(TD)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 米/秒,也即风力为6-7 级根据中央气象台台风科应用新标准所作的统计,近十年(1995年至2004年)登陆我国8级以上热带气旋中,等级在“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的占到15.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台风报道手册一、台风是什么?台风,教科书上的专业解释: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
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称为台风。
每年从5月至11月,热带气旋持续影响我国东部沿海一线。
将专业概念转化为有效的采访常识可关注一下几个关键点:1、台风常规态下为逆时针旋转,这可以延伸出一个现象,台风生成的风圈,右上角的部分往往是最大风力。
(备注:由于地球的自转影响,北半球产生的气旋为逆时针方向,而南半球产生的气旋为顺时针方向,所以,处于北半球的中国,所见气旋均为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上图,台风莫拉克生成的时候,随时间推移,福鼎、台州方向依次风力、雨量最大。
2、明白了上面的概念后,大家就会知道,为什么每次我们报道台风扑到“登陆点”和“台风中心点”的时候总是风平浪静了,因为,台风的右上角风圈风力才是最大,越是中心往往越是风平浪静。
3、台风对中国的影响:从南到北,沿海的海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都属于台风影响的范围,其中,对海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五省最为频繁。
台风威力大,破坏性强。
4、普通台风和南海土台风。
普通台风:夏秋季节一般的台风都是在太平洋海面上生成的,这类台风在未靠近陆地时移动较慢,移动方向相对比较好预测。
南海土台风:南海上生成的台风则完全相反,生成以后移动速度很快,方向难以辨别,且路线诡异。
广东、广西以及海南一带的居民称之为土台风。
二、台风的分级根据国际惯例,依据其中心最大风力分为:热带低压,最大风速<8 级;热带风暴,最大风速8~9 级;强热带风暴,最大风速10 ~11 级;台风,最大风速12 ~13级;强台风,最大风速14~15级;超强台风,最大风速≥16级。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热带气旋都叫台风。
在实际报道中,记者应关注台风的最新中心风力,洞察风力变化,而不应贸然称呼“某某台风”。
三、台风报道的流程(一)台风生成未登陆时我们该准备什么?台风在太平洋生成后,一般需要5-10天,最快也要2到3天才会登陆。
这时,台风处于我们通常所说的48小时警戒区之外,这阶段,台风路径飘忽不定,风力也会加大或者变小。
1、设备测试A 卫星车、海事卫星和所有摄像器材的性能一定要提前测试好。
B 车辆也要进行检测,要选用涉水性能好的越野车。
在车上要准备绳索,拖钩,警戒线、安全帽等辅助设备。
C 连线用的手机,一定要准备好耳机和备用电池。
现在流行的触屏手机一来费电,二来在手湿的情况下触摸屏操作不灵活。
可考虑准备一台传统的按键手机。
耳机一定要多准备几个,以防潮湿或进水后失灵。
2、防护装备卫星车锅的抗风等级一般为8级,台风为12级,所以在台风中心位置卫星车在空旷的场地上无法使用,应该寻找一个能够两面挡风的建筑物较为合适。
一般在沿海有居民区的地方离海面的距离不会太远,卫星车可以选在躲在民房后面。
给话筒防风,要给每个话筒都配上防风罩(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毛毛套”)。
最好有备用的防风罩,以供替换下已经湿透的防风罩。
此外,也可以准备一些保鲜膜,套在话筒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风雨侵袭。
雨鞋和雨衣也是必备的装备。
台风报道中,随身装备也非常重要,鞋子应该2-3双,一双正常情况下使用的户外鞋(防水),一双可在台风中使用的凉鞋或沙滩鞋(全包式带孔的凉鞋,一定要带鞋帮)以及一双上车就能穿的拖鞋。
因为夏季台风过后,有时天很快放晴,气温迅速回升。
虽然可能很多地方还有积水,但穿雨鞋非常炎热憋脚,不利于开展后续报道。
另外,可多准备几套换洗衣服放在车上、站里,台风要连续作战,千万不能生病。
可选择速干服,外面穿的雨衣、雨裤一定要颜色鲜艳,最好带反光。
餐巾纸,这是台风必备品。
一定要准备一些在车上,最好摄像随身携带。
虽然有防雨罩,在风雨中,镜头很容易弄湿。
在拍摄和直播的间隙,需要及时擦拭。
吹风机,可备一个在车上,用于快速吹干潮湿的摄像机等设备和急用的衣物等,防止设备结露。
多备干粮,水。
因为追台风的过程,很难保证吃饭时间,基本都在车里。
我们要保持体力。
3、气象信息台风尚未进入48小时警戒区内,动向和风力多变,这个时候,每半天关注一次气象信息即可。
4、采访准备A、热络各地线人,保证信息及时通达。
调动各个地市台和县级台,以及通讯员的积极性,遍布的线人可以离现场最近,保证不错过每个值得放大的新闻。
B、放大沿海人和转移的故事。
防抗台风,并不是简单的渔船归港和人员转移。
渔船归港,渔民们有什么抗台的招数?台风到来,渔民又受什么影响?转移人员,有没有波折和故事?这些都可以放大成台风报道的符号化传播。
C、提前布局技术设备,抓住灾难到来的此时此刻。
我们的灾害报道有一个通病,就是大多是灾难过后的残砖断瓦、房屋桥梁被损毁,却很少能抓到灾难袭来时的景象,因为台风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判的灾难,是否可以提前布好技术摄备,为屏幕和受众多提供印象深刻的图像。
全国各地的边防系统都有沿海全球眼监控系统,在边防的指挥中心就可以看到各地的时时动态,建立联系,让这些监控系统成为监测台风最前沿的有力支撑。
部分地区的电视台,如福建台、浙江台,因为常年进行台风报道,在当地防汛指挥部、海洋渔业厅都有专门的线路,将沿海的监控系统信号直接引入演播室。
(目前福建台已经与海洋渔业厅达成共识,所有信号福建沿海的几百个全球眼可以直接送达北京总部。
)卫星车的最大承受风力是8级,而台风往往在11、12级甚至以上,在卫星车“失灵”的状态下,如果能够将全球眼监控系统的画面通过光缆直接传回北京,将大大增加台风到来时的可看性,并可以时时观测沿海各地台风的走势与动态。
对我们的直播大大有利。
因此,在台风季到来之前,沿海各站应与当地的边防、交警、地方台等提早建立联系,就这个问题达成一致。
D、摸清所在地区实际情况,有哪些容易内涝的地点,提前踩点,早作准备。
一是提前选好直播机位,测试好信号。
二是提前联系相关市政部门,了解积水内涝点形成的原因。
以及每当台风来临附近居民会受到哪些影响。
E、直播安全要实事求是,如果风力特别大,我们首要做的是找到合适的掩体,能保证整个直播系统的播出安全,人员安全。
如果实在不行,哪怕有再好的现场,从技术角度上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能否直播。
(二)台风临近登陆我们要怎么干?台风进入48小时至24小时警戒区,这个时候,受外围风圈的影响,沿海开始风浪潮大作。
1、核心的“防指中心”必须安排蹲守记者(最好是负责人)台风进入48小时至24小时警戒区,即使人手紧张,也必须安排一组“自己人”、最好是负责人,蹲守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台风的最新动向、灾情统计以及各地的防抗台风举措。
此路记者责任重大,因为防指是所有地方信息的“第一汇总领地”,发生灾情,这里第一时间掌握信息,比如最关键的登陆点也是在这里决定何时发布的,即使是中央气象台也要等到地方防汛抗旱指挥部给出具体信息后他们才会发布登陆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刚刚过去的“南玛都”台风,我们频道的新闻不仅快于所有的媒体,而且几乎与中央气象台同时发布信息的原因。
)备注:之所以建议这里安排负责人的原因还有,这里掌握的海量信息需要化为有效的“采访指挥布局”,不是负责人很难做到这一点。
2、前方记者如何布局?出动的时机:大动+小动,“两步走”战略。
此时台风动向还不确定,过早动身,万一风向变化,报道团队不但走冤枉路,而且对于“士气”也会有影响。
所以,建议采用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大动”在台风预计登陆前30小时左右的时候,先移动到可能登陆范围内的交通要冲。
这个时候台风路径还可能变化,守住交通要冲一方面可以就地进行防范台风的前期报道,另一方面可以随时移动到其他地方。
第二步,“小动”在台风预计登陆前6、7个小时的时候,登陆地点基本就可以确定下来了,这个时候对卫星车所在的位置进行微调,可以比较从容地抵达预计登陆地点。
前方记者布局两组报道形成相互呼应。
为什么需要至少两组记者?为了扑准台风登陆点!台风移动路径飘忽不定,登陆点更是没谱。
沿海布局两组报道团队,每组辐射半径200公里左右,两组覆盖沿海一线的直径就可达到800公里,基本能够守住一个省的海防线。
另一方面,每组200公里的辐射范围,一旦需要转移阵地,最多只需要3到4个小时,如此布局,扑准台风登陆点基本没问题。
这里大家还要明白一个概念,即使是登陆点,也不是小小的一个区域,他也是一个镇或者一个县,这个区域可不小,只要抵达相对确定区域即可。
接力报道有张有弛。
两组记者,都做直播吗?还是都做特写呢?每个省只有一辆卫星车,一般情况下,卫星车可以跟随台风登陆点的采访记者,因为这是台风采访中,最被看重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为有卫星车的跟随,这路记者将以直播为主;另外一路可以安排海事卫星设备跟随,这样即使台风登陆点不确定,两路记者也可以实现互补。
都可以实现直播。
如何权衡直播和特写,在人力比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接力进行——“你直我特”——这是因为连续的直播容易让记者疲惫,如果两组记者每半天进行交接,前半天做直播报道,后半天就可以沉下心,挖掘一些新闻细节和特写,这样屏幕呈现效果也更佳。
前期报道突出防抗台风的地方特色。
很多防范台风报道,虽然在不同的地点报道,但内容都大同小异。
其实台风登陆时的情况,各地都差不多。
反而登陆前的防范工作却是各具特色。
这时的报道重点应该是各地独特的防台措施。
例如,在一个渔排特别集中的地方,就应该把重点放在渔排之上;在一个特别有名的景点,就要把目光放在景区里;在台湾轮船集中的码头,协助台轮躲避风雨就是重点。
总之,要做出各地方与众不同的特色。
选定重点之后,再“小”和“细”来反应“特色”。
比如渔排人家防抗台风,可以通过船上的轮胎,防护网等小细节来生动直观地告诉观众,这样漂浮在海面上的小木屋是怎么防范台风带来的大风浪的。
提前选定直播地点。
直播点需考虑这些因素:第一、安全,特别是卫星车能有一个避风的地方,不然卫星天线的大锅展开后吃着风,容易有危险。
一般在沿海有居民区的地方离海面的距离不会太远,卫星车可以选择躲在民房后面。
记者也不要站在可能发生危险的堤坝、树木、广告牌下出镜;第二、测试摄像机的微波设备在该地形环境下能否使用。
第三、现场有一些可以介绍的新闻点,如集中回港避风的渔船,紧闭大门的渔家,转移人员安置点等,如果有救援、抢险或转移的现场那就最好不过了;第四、能看见海。
如果要描述海浪之大,最好有一个参照物可以进行对比。
第五、交通。
包括从记者的暂驻地到选定的直播地点需要多少时间,通往直播地点的道路在大风大雨中是否好走等,都需要提前判断。
在台风报道中,沿路都可见台风对当地造成的影响,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摄像一定要注意做到及时拍摄,记录,可在后面的直播中,由记者回述时切出播放。
在台风中拍摄空镜或直播时,切记应多人同行,一人负责拍摄,一人负责注意观察周边情况。
直播过程中,几个机位附近一定要有人员看守,例如出镜机位边,除了记者和摄像,边上一定要有一到两个人观察周围情况,因为记者和摄像都无法看到自己背后的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