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多发性肌炎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肌炎的研究进展

接 感染 的证 据 , 首先 要 在 肌 炎 患 者 肌 纤 维 中找 到 是
病 毒 的 DNA 或 R NA, 次 找 到 病毒 基 因表 达 的 蛋 其 白。D u h u i o c eAo r k等 在肌 炎 患者 肌 肉标 本 中发 现肠道 病毒 R NA 持 续 存 在 , 未 发 现 蛋 白表 达 。 但 另 一研究 文 献在 8例 肌 炎 患者 肌 肉活 检 组 织 中 , 使 用聚合 酶链 反应 ( C 方法 只在 1 发 现 B 9 N P R) 例 1 D A,
特 发 性 炎 性 肌 病 .I ( I ) 括 多 发 性 肌 炎 Ms 包 ( M) 皮 肌炎 ( M) 散 发 性 包 涵 体 肌 炎 (I M) P 、 D 和 sB 。
膜 的炎性 细胞 以 C 8 D T细 胞 和 巨 噬细 胞 为 主 。其 发病 机制 可能 是 : 突细 胞 ( e d iccl , C ) 树 d n r i el D s 吞 t s 噬抗 原 , 主 要 组 织 相 容 性 复 合 物 ( 在 MHC) I、 一 MHC Ⅱ、 助刺 激分 子 和细 胞 因 子等 辅 助 下 , 一 辅 将抗
由于 时代局 限 , o a B h n和 P tr】 为 多 发性 肌 炎 就 eel 认
是无 皮 肤改 变 的皮肌 炎 。现在 认 为多 发性 肌炎 是 细 胞 免疫 为 主的 自身 免 疫性 可 治性 疾 病 , 同皮 肌 炎有 着 不 同的免疫 机制 和病 理 改变 。现 对 多发性 肌 炎 的 相关 的进 展作 一综 述 。
肽 同 MHG Ⅱ抗 原 分 子 组 成 MHC 肽 复合 物 , 一 一 将抗 原 传递 给抗 原 特 异 性 T 细 胞 , 动 C 4和 C 8细 启 D D

肌炎皮肌炎

肌炎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概述】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类病因尚不清楚,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为突出表现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

我国PM/DM的发病率尚不十分清楚,国外报告的发病率约为0.6 1/万,女性多于男性,且DM比PM更多见(1)。

【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PM主要见于成人,儿童罕见。

DM可见于成人和儿童。

PM/DM常呈亚急性起病,在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对称性的四肢近端肌肉无力,仅少数患者(特别是DM)可急性起病。

PM/DM常伴有全身性的表现,如乏力、厌食、体重下降和发热等。

(1)骨骼肌受累的表现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约50%的患者可同时伴有肌痛或肌压痛。

上肢近端肌肉受累时,可出现抬臂困难,不能梳头和穿衣。

下肢近端肌受累时,常表现为上楼梯和上台阶困难,蹲下或从座椅上站起困难。

PM/DM患者远端肌无力不常见,但在整个病程中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远端肌无力表现。

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出现肌萎缩。

约一半的患者有颈屈肌无力,表现为平卧时抬头困难,头常呈后仰。

眼轮匝肌和面肌受累罕见,这有助于与重症肌无力鉴别。

(2)皮肤受累的表现DM除了肌肉受累外,还有特征性的皮肤受累表现。

皮肤病变可出现在肌肉受累之前,也可与肌炎同时或在肌炎之后出现。

DM常见的皮肤病变包括: 眶周皮疹(heliotrope rash): 这是DM特征性的皮肤损害,发生率约为60%~80%。

表现为上眼睑或眶周的水肿性紫红色皮疹,可为一侧或双侧,光照加重。

这种皮疹还可出现在两颊部、鼻梁、颈部、前胸V形区和肩背部(称为披肩征)。

Gottron疹:出现在关节的伸面,特别是掌指关节、指间关节或肘关节伸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斑丘疹,边缘不整,或融合成片,常伴有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或减退,偶有皮肤破溃,发生率约80%。

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本文探讨了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临床的辨证治疗,认为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由素体阴虚阳盛、脏腑蕴热及外感暑湿热毒侵充血脉而成。

辨证分型以风湿热毒入营入血及肝肾阴虚余邪痹阻为纲,灵活运用了普济消毒饮、清温败毒饮、当归拈痛汤、知柏地黄汤和大补阴丸的辨证配伍,突出了中医中药在本病治疗中的重要优势,非常值得深入探讨。

标签:皮肌炎;多发性肌炎;阴虚阳盛;暑湿热毒;辨证;中医皮肌炎是以皮肤水肿、皮炎和肌肉炎症性病变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疾病,而多发性肌炎是以肌压痛、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的炎性疾病,多累及四肢近端及颈部肌群。

两者还常累及多种器官,伴发肿瘤及其他结缔组织病。

1 诊断要点1.1 皮肤病变多见于早期,其特征为颜面尤其上眼睑皮肤发红和水肿,呈紫红色、暗紫红色或略带棕色。

开始时红斑和水肿以眼睑为中心,局限于眼睑部,逐步扩延至全颜面,面颊部靠近内侧左右对称,呈弥漫性水肿性红斑,可有少许薄鳞屑,外观同时呈蝶样红斑和睑紫红斑,向头皮扩延则出现脱发、头发变粗。

有皮肤病变者尚累及颈项、肩、上背和前胸(尤其V字区),表现为弥漫性潮红、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正常及干燥、脱屑。

1.2 肌肉病变1.2.1 肌无力尤其是四肢进行性肌无力,几乎为所有患者共有症状。

上肢肌群受累,抬举困难,甚者不能自己用箸或梳理头发。

下肢肌群受累,轻者虽能步行,但不能自如,重者蹲下后起立不稳,步履蹒跚。

咽肌、腭肌、颈肌受累,可出现吞咽困难或呼吸障碍。

1.2.2 肌痛发生频率较高,亦多为初发症状,表现为自发痛和触痛,疼痛程度不一。

1.2.3 肌硬结见于上肢,小腿的近端,大小不一,有压痛。

1.2.4 肌拘挛常见于儿童皮肌炎,可导致四肢屈曲,足尖运动障碍。

1.2.5 肌张力肌张力降低。

1.2.6 肌萎缩发生频度比较高,但萎缩程度不严重。

1.2.7 肌钙化多见于儿童和慢性者。

1.3 内脏病变心脏受累多见,其他脏器病变如: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胸膜炎、肾炎、膀胱炎、胃溃疡、癫痫发作、角膜炎、高血压等。

第七章_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第七章_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第七章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王侠生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组以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前者仅有肌肉病变而无皮肤损害,后者常具特征性皮肤表现,常又称皮肤异色性皮肌炎(poikilodermatomyositis)。

本病较少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女与男之比约为2:1。

据欧美国家报道,在16岁以下儿童中患病率为1.9/百万,其发病年龄以5~14岁为主,平均年龄6.8岁;在成人,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主,其平均发病年龄男性比女性为迟。

本病亦可发生于婴儿。

在我国,近来亦有不少研究报告,似乎表明本病有增多趋势。

【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机体的免疫异常、遗传、血管病变及病毒感染等均可能与发病有关。

可以认为是在具有免疫遗传素质个体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免疫学异常许多DM/PM患者均存在循环自身抗体,有些被称为“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SAs)。

大多数MSAs是直接针对胞浆抗原,其中较常见的是抗tRNA合成酶抗体,特别是抗histidyl tRNA合成酶抗体(又称抗JO-1),而JO-1产生与HLA-DR3有关。

其他MSAs 还有抗PL-12、抗Mi-2、抗PL-7、抗SRP等。

患者中发现的抗核抗体有抗RNP、抗Ro、抗La、抗着丝点、抗SCL-70、抗PM-1、抗ku等。

在伴发肿瘤的患者血清中测出抗自身肿瘤的补体结合抗体。

约70%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免疫复合物。

患者骨骼肌血管壁上显示IgG、IgM 及/或C3颗粒状沉积,特别是在儿童皮肌炎患者。

有研究提示PM可能是由于淋巴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所致,在肌肉内发现大量T淋巴细胞浸润,而血液中抑制性T细胞/细胞毒性T 细胞明显减少。

淋巴细胞刺激试验显示患者的淋巴细胞对肌肉抗原的反应增强,其反应指数与临床活动性相关。

显然,在DM/PM存在不同的异常免疫机制,有发现在非坏死性肌纤维中细胞浸润主要呈现管周性,B细胞多于T细胞,CD4/CD8增高;而在血液中DR细胞及B 细胞(CD20+细胞)增加,而T细胞(CD3+细胞)减少。

多发性肌炎ppt课件

多发性肌炎ppt课件
17
肌活检:肌炎病理改变:肌纤维肿胀, 炎性细胞侵润,肌纤维坏死,肌纤维结 构消失,被纤维组织替代。
18
自身抗体: 1.抗合成酶综合征 (anti-synthetase syndrome):Jo-1抗体 阳性,肺间质病变,多关节炎,雷诺现 象。 2.抗SRP抗体性肌炎 3.抗Mi-2抗体
19
诊断标准
四肢对称性近端无力 肌酶谱升高 肌电图示肌源性改变 肌活检有炎症表现 皮肤特征性皮疹 典型皮肌炎:五条全具备 多发性肌炎:四条全具备
20
很可能皮肌炎:前四条中二条加皮疹 可能皮肌炎:前四条中一条加皮疹 很可能多发性肌炎:前四条中三条 可能多发性肌炎:前四条中二条
21
鉴别诊断
一、有无肌无力的客观依据:风湿性多肌 痛、纤维肌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五、治疗及预后
1
定义
多發性肌炎(Polymyositis): 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骼肌间质性炎症浸润 和肌纤维变性为特点的综合征。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侵犯肌肉也侵犯到皮膚。
2
概述
原发性多发性肌炎 成人皮肌炎 无肌病性皮肌炎 幼年型皮肌炎 恶性肿瘤相关DM、PM 其它结缔组织病继发DM、PM
是CD8)及NK细胞,可见T细胞和巨噬细胞侵犯非坏 死性肌纤维,B细胞很少。 DM:肌纤维损害很少,B细胞显著增多,小血管壁有 IgG、IgM、补体C3和免疫复合物沉积,提示免疫反 应主要累及肌肉小血管,PM无此反应。 常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骨骼肌抗原免疫动物发生炎性肌病。 激素治疗有效
6
感染因素 心肌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引起肌炎症状:A9,B1 季节性:抗合成酶综合征多发于上半年
23
感染、药物和毒物 内分泌代谢疾病 是否存在其他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

皮肌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皮肌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加味四妙散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特征性皮肤损害,常伴有间质性肺炎、食管病变和其他系统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方法有限,目前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等药物治疗,但存在不少副作用和无法有效控制疾病的情况。

加味四妙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皮肤疾病等。

过去的研究表明,加味四妙散对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加味四妙散在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作用机理和疗效,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1.评价加味四妙散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

2.探讨加味四妙散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作用机理。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临床研究研究对象:20例确诊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患者。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加味四妙散治疗,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按照初始症状分别计算治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

2.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利用C57BL/6小鼠建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模型。

研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加味四妙散组三组,比较不同组小鼠的病情变化、肝肾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及T细胞亚群比例等指标,探讨加味四妙散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有望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同时,通过机制研究探讨,本研究还有望拓展中药在免疫调节、抗炎等方面的应用范围。

五、研究进度安排预计本研究时间为两年,具体进度安排如下:第1-6个月:文献调研、实验方法学习、研究设计第7-18个月:临床数据收集、实验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第19-22个月:结果解读、论文撰写、毕业报告六、参考文献1. Feng Wei,Hua Xu. Clinical analysis of treatment of 46 patients with dermatomyositis by modified simiaowanan decoction. Hub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9,41(02):Cr.2.2. Chen Yue, Shi Si-da. Effects of Simiao Wan o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mice with experimental dermatomyositis. Sha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05): 632-634.3. Liu Ying, et al.Herbal medicine formula simiao wan improves dermatomyositis symptoms via regulation of the TLR7/MyD88/NF-κB signaling pathway in mice.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6(185): 90-97.。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是一组以许多骨骼肌的间质性病变和肌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综合征。

如病变局限于肌肉则称为多发性肌炎;如病变同时累及皮肤则称为皮肌炎。

有时和其他结缔组织病重叠发生,如同时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红斑狼疮、硬皮病、或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北京军区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专家介绍:有不少迹象表明本病与自身免疫有关,例如可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等。

近年来免疫病理学的研究表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自身免疫特征有所不同。

前者在肌内衣的炎性渗出液中包含大量T细胞而B细胞很少;后者只有极少肌纤维有类似损害,而在小血管壁上有IgG、IgM 和补体C3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受侵部位B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多发性肌炎。

因此认为多发性肌炎的损害由T细胞介导;而皮肌炎主要为体液免疫机制。

但有关本病的病因学研究尚未得出肯定的结论。

[病理]最突出的改变为肌纤维退变伴肌内衣和细胞膜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较少,同时可见新生的肌纤维。

皮肌炎的肌肉病理改变以束周肌纤维萎缩为特征,炎细胞浸润主要在肌束膜的结缔组织。

北京军区总医院专家结案后多发性皮肌炎[临床表现]呈亚急性起病,发病年龄不限,男女比例相似。

病前可有低热或感染。

首发症状通常为四肢近端无力,往往从盆带肌开始逐渐累及肩带肌肉,仅有5%的患者伴有肌肉疼痛或压痛。

咽喉肌受累可发生吞咽困难;颈肌受累常见,可出现抬头困难,也可累积呼吸肌。

眼外肌一般不受侵。

少数患者出现心肌受累的症状。

疾病进展数周至数月时可出现肌萎缩,腱反射一般不减低。

皮肌炎在儿童的发病率和成人相仿,女性多于男性。

皮炎可在肌炎前出现,或伴随出现。

典型改变包括眶周、口角、颧部、颈部、前胸、肢体外侧、指节伸侧和指甲周围的红斑和水肿,尤其常见的是上睑呈淡紫色色斑和水肿。

后期呈现脱屑、色素沉着和硬结。

肌肉症状同多发性肌炎。

值得注意的:如果40岁以上发生肌炎,尤其是皮肌炎者应高度怀疑有潜在的恶性肿瘤,应积极寻找原发的肿瘤病灶。

什么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什么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什么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是一组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的获得性炎症性肌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肌纤维坏死、再生及肌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PM-DM的病因未明,到目前为止仍属排除性诊断,凡是找不到明确感染因子(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的炎症性肌病均属此病范畴,故又称为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diopathicinflammatorymyopathy)。

由于本组疾病对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良好,推测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13%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无机碱皮肤损伤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内科风湿免疫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7-14天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马来酸氯苯那敏片醋酸泼尼松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
——5000元)
温馨提示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2·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年 4 月第 39 卷第 4 期 Chin J Neurol,April 2006,Vol 39,No. 4
·综述·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发病 机制研究进展
陈益和 唐福林
多发性肌炎( 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 dermatomyositis, DM)为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 IIM)的最常见类型,其共同特征是以横纹肌非化脓性炎性改 变和进行性肌无力为主要表现,同时 DM 还具有典型的皮肤 损害。该病目前病因未明,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免疫遗传 学方面,多数学者认为 PM 和( 或)DM 是由环境因素作用于 遗传易患个体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型的改变。不同病程阶段患者最一致的表型改变就是肌纤
维 MHC-Ⅰ类分子和微血管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 IL)-1 的 表达上调,这表明 PM 和( 或)DM 本质上可能不是由炎症引 起的疾病,而是由于分子表型的改变导致了肌肉功能受损。
据此有人提出“ DM 除了微血管病变外,微血管表型的改变 也会直接导致局部肌肉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出现代谢紊乱,
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组氨酰 tRNA 合成酶( Jo-1 抗原)则 可能是将 DC 募集至肌内膜的一个触发因子[19]。此外,肌炎 患者血中趋化因子 CXCR4 / SDF-1 水平上调,它们的相互作 用和淋巴细胞的聚集、迁移并黏附于肌纤维有关[24];而 PM 患者的淋 巴 细 胞 功 能 相 关 抗 原( LFA )-1 / 晚 期 表 达 抗 原 ( VLA)-4 比 值 则 降 低,故 认 为 VLA-4 / 血 管 细 胞 黏 附 分 子 ( VCAM)-1 系统和肌肉慢性 T 细胞炎症相关[25]。
包括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生成减少,继而又可引起肌纤维 表型改变,最终导致肌肉功能损伤”假说[22]。另外又有研
究发现肌炎患者的肌纤维膜和肌细胞核内有 IL-1 受体的表 达,提示 IL-1 可直接作用于肌纤维,抑制肌细胞的代谢和再 生,从而导致肌无力或运动耐力下降[23]。
虽然肌纤维细胞可直接作为抗原呈递细胞,但在 PM 和 ( 或)DM 中 发 现 肌 内 膜 存 在 大 量 的 未 成 熟 的 树 突 状 细 胞 ( DC)的浸润,DC 具有最强的抗原呈递功能,在免疫反应的
环 中 抗 血 管 形 成 因 子 血 小 板 反 应 蛋 白-1 升 高 等 表 现 相 关[11,12]。最近对一组 PM 和( 或)DM 患者及健康人的 HLADRB1*03 和 TNF2( - 308A)及 2 个微卫星标记 MICA5. 1 和 TNFa2 的 相 关 性 比 较 研 究 发 现,MICA5. 1 / TNF2 / TNFa2 / DRB1*03 单元型在 PM 和( 或)DM 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 健康人,因而认为该单元型比单独的 HLA-DRB1*03 更可能 是 PM 和( 或)DM 的重要遗传易患因素[13]。目前已有应用 抗 TNFα 抗体治疗 DM 有效的初步证据,但由于 TNFα 具有 多种免疫调节功能,抑制 TNFα 并非都是使机体受益,已有
四、结论
PM 和 DM 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特征,但研究 已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分子和细胞学发病机制。为使 PM 和 DM 患者获得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有必要对它们的发病 机制作进一步详细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Smith RD,Konoplev S,DeCourten-Myers G,et al. West Nile virus encephalitis with myositis and orchitis. Hum Pathol,2004,35:254258.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年 4 月第 39 卷第 4 期 Chin J Neurol,April 2006,Vol 39,No. 4
·273·
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应用该药物后患者发生 PM 的报道[14]。 4. 微嵌合现象:是指怀孕期间母体和胎儿细胞彼此进
入对方体内,导致非自身细胞持续低水平存在的一种现象。 近期一项研究发现,在 60 / 72 例(83% )的幼年型 DM 患者体 内发现存在非自身的来源于母体的微嵌合细胞,而健康对照 组仅为 5 / 29 例(17% ),并且发现这类 DM 患者 HLA-DQA1* 0501 的频率增加,因而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来自母体的 HLA 基因型造成嵌合细胞的免疫不耐受和激活,进而导致炎性反 应和疾病的发生[15]。
三、自身免疫机制 目前认为 PM 是由 T 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 PM 患者外周血 T 细胞亚群的检测发现,其 CD3 + 、CD4 + 和 CD8 + T 细 胞 均 显 著 低 于 DM 患 者 和 健 康 对 照 组, CD4 + / CD8 + 则轻微升高,作者认为 CD8 + T 细胞中主要是抑 制性 T 细胞减少,而细胞毒性 T 细胞则明显高于 DM 患者和 健康人[16]。最近的研究强调在自身反应性 T 细胞和肌纤维 之间存在着“ 免疫突触”,MHC-Ⅰ / CD8 复合体是其特异的免 疫标记,免疫组化病理检查可发现 CD8 + T 细胞对表达 MHCⅠ类分子的非坏死性肌纤维的浸润,并将其作为 PM 的诊断 标 准 之 一[17]。 运 用 新 的 CDR3 波 谱 分 型 技 术( CDR3 spectratyping)结合激 光 显 微 切 割 和 单 细 胞 聚 合 酶 链 反 应 技 术,对 PM 患者肌组织中 T 细胞受体( TCR)基因进行扩增, 发现 CD8 + T 细胞的 TCR 呈单克隆扩增,并可持续多年,从 而提示 PM 的 炎 症 反 应 是 由 同 一 种 抗 原 所 引 起 的[18]。除 MHC-抗原复合物被 T 细胞识别后将抗原识别信号传入 T 细 胞内外,还发现了肌细胞表面存在协同刺激分子 B7-H1( 程 序性死亡配体Ⅰ),它们往往直接与 T 细胞表面的 CD28 相作 用,并位于炎性细胞和非坏死性损伤肌纤维的附近,起抑制 T 细胞激活的作用,故推测 B7-H1 可能对 INF-γ 诱导的表达 MHC 分子的靶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诱导的协 同刺激分子配体( inducible co-stimulator ligand,ICOSL)是另 一种 B7 分子,在 PM 患者肌细胞的表达也显著上调,它通过 与 T 细胞上相应受体 ICOS 的相互作用,起到呈递抗原的作 用,并能辅助记忆 T 细胞克隆扩增[19,20]。 目前一般认为 DM 是由补体介导的微血管病变引起皮 肤和肌肉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病理表现为微血管周 围 B 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伴有微血管梗死和束周肌萎缩。 该病的发生也存在 T 细胞免疫机制。Civatte 等[21]对一组具 有 DM 临床表现的患者进行 MHC-Ⅰ类分子的检测,发现几 乎所有存在典型 DM 病理表现的患者肌纤维中都有 MHC-Ⅰ 类分子的表达,尤其在束 周 肌 纤 维 最 明 显,而 在 没 有 典 型 DM 病理表 现 的 患 者 中 也 有 部 分 患 者 束 周 肌 纤 维 中 存 在 MHC-Ⅰ类分子的表达,因而认为束周肌纤维 MHC-Ⅰ类分子 的检测有助于对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而缺乏典型病理表现的 DM 进行诊断。 近期有研究发现,在 PM 和( 或)DM 患 者 的 肌 肉 组 织 中,无论是否存在炎性细胞的浸润,都有肌纤维和微血管表
3. 非 经 典 HLA 基 因 遗 传 易 患 性:非 经 典 Ⅰ 类 基 因 HLA-G产物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具有严格的组织分布,不存在 于正常肌肉细胞内。然而,在 PM 和( 或)DM 患者 的 肌 纤 维、炎性细胞和毛细血管内均可发现 HLA-G 的产物,它可与 CD8 + 细胞及多肽抗原结合,抑制 T 细胞的免疫活性,从而达 到免疫耐受的作用,保护肌细胞免受细胞毒性 T 细胞的破 坏。HLA-G mRNA 经不同形式的剪接后,至少可产生 7 种同 型异构体( HLA-G1 ~ G7),其中 HLA-G1 和 HLA-G5 具有较 强的原发和继发免疫抑制作用,可作为肌细胞保护剂进行开 发[9]。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是一类重要的具有免疫调节 作用的促炎因子,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Ⅲ类基 因编码。Kuru 等[10]研究发现在 PM 和( 或)DM 患者的肌细 胞中存在 TNFα mRNA 及蛋白质的显著表达,其水平和再生 肌纤维的比例成正相关;而在神经源性肌病和健康人肌细胞
一、环境因素 1. 感染:近期对西尼罗河病毒( west Nile virus,WNV)合 并肌炎的病例研究发现,患者有肌纤维的坏死、萎缩和神经 纤维 T 淋巴细胞的浸润,但免疫组化并未发现 WNV 抗原的 存在[1]。而对肠 病 毒 及 微 小 病 毒 B19 合 并 肌 炎 的 病 例 研 究,也均未发现病毒的蛋白组分,因此其与肌炎的相关性可 疑[2,3]。 2. 纬度和紫外线强度:研究发现,纬度越低,紫外线照 射越强,DM 的发病率就越高,并且患者血清常存在抗 Mi-2 抗体阳性,这可能和紫外线诱导细胞凋亡增多致使多肽抗原 沉积于皮 肤 有 关[4];而 先 前 Mierau 等[5]的 研 究 已 发 现 抗 Mi-2抗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DRB1*0701 存在显著关 联,并且 HLA-DRβ 链上第 9 位色氨酸残基在抗 Mi-2 抗体产 生的过程中作为共同的表位起着重要作用,这提示紫外线可 能引起遗传易患个体免疫学异常,进而导致患者出现 DM 的 临床表现。 二、遗传因素 1. 基因表达的改变:Zhou 等[6]用 cDNA 微阵列分析发 现,PM 和( 或)DM 患者肌肉组织中有 2 组共 40 个基因的表 达水平和健康人相比发生明显改变。一组为免疫来源的基 因表达发生上调,包括 HLA-Ⅰ、HLA-Ⅱ、干扰素( IFN)诱导 蛋白、自然杀伤细胞( NKC)蛋白、免疫球蛋白( Ig)和补体等; 另一组为肌肉来源的基因表达则发生下调,包括原肌球蛋白 α 和 β 变异体、肌动蛋白 α3 的快肌亚型、肌钙蛋白 T 的快肌 亚型、肌球蛋白轻链 1 和伴肌动蛋白的 mRNA 等。 2. 经典 HLA 基因遗传易患性:英国 AOMIC 研究小组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