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摘要】本文对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本科小学教育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改革思路措施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教学目的是为小学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语文教师,所有的课程设置、课程设计都应该围绕这一目的进行。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目标及课程的基本理念都进行了规划,对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教育、人文、创新、美学、科学、信息、实践等多种素养。当代大学文化承载了知识传播、人格教育等多项功能,如何把广博、精深、多元的大学文化和小学教育结合起来,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应该思考、解决的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为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学生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美学、创新意识而专设的文学课程之一,而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2003年-2006年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大纲为例,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在51课时内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概况,熟悉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家和重要作品,掌握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鉴别和评价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然而,目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难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一、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严重滞后与当代教学环境的矛盾

教材滞后一直是制约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瓶颈和难点。目前,许多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教材内容不能适应时代和文学本身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这些教材的下限基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与现在相差20年左右,也就是说,这20年的相关文学史内容在教材里是空白的。从空间上来说,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被排除在教材之外,即使有介绍,也只是大概、零星、肤浅的介绍,学生最关心和熟悉的境外、海外作家和作品的述评新意不多。教材的滞后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与当代教学环境产生矛盾。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学生很少有兴趣听这些与他们关联度不大的教学内容,而教材里又缺乏他们感兴趣的当下文学的内容,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文学性和知识性的矛盾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现在的小学语文课程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教学中提倡侧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的传播和文学审美

的教育。而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在对文学史的介绍,对作家作品“知识化”的介绍以及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性质的评判,存在严重的重知识轻文学审美倾向,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教育弊病的集中体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上完课考完试仍不懂作品美在何处,更不知如何去分析阐释,而小学语文教师基本的人文、美学素养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

现在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由于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播,基本以老师为教学主体,学生除了记笔记应付考试外,较少参与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不能参与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

二、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的三个”脱离”:脱离当下文学环境;脱离学生学习实际;脱离小学语文实践。脱离当下文学环境,导致教材的严重滞后;脱离学生学习实际,导致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脱离小学语文实践,导致课堂内容教条化、理念化和知识化,使课堂教学不仅达不到课程目标而且离专业培养目标越来越远。中国当代文学面对的是当下最鲜活、最感性的文学对象,它应该是最能激发师生创造性与文学热情的一门课程,而目前的教学却陷入了困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只有转变中国当

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之重新焕发吸引力和生机。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如下:针对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出现的问题,在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思维的基础上,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开放的当代文学教学模式。

第一,多元、开放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模式应体现“多元”。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必须讲求多元性。一方面,“多元”指的是教学主体的多元。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知识为本位,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学校里普遍流行,但其缺陷越来越明显,它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应强调使学生成为教学的另一个主体,改被动式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进步。其次,教师主体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该时刻保持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敏感,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对中国当代文学有深入的研究,并在第一时间把中国当代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同时克服传统讲授方式的惯性与惰性,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环节的创造性和研究性,真正完成从肢解文学作品的”八股”式教学向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创造性教学的转化。最后,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还应该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考虑增加小学语文教育作为第三个主体。这个主体应该指导其他两个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

策略。以小学语文教育为主体,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文学性和知识性的矛盾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应侧重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文学感悟、文学鉴赏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学生的职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多元”指教学素材选择的多元。教师一方面应寻找科学、全面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另一方面应把学生从课堂、书本、教材引向鲜活、生动的中国当代文坛,培养学生分析当下正在发生、发展的文学现实的能力,第一时间把学生感兴趣的文坛热点话题、文学现象引入课堂,也就是将整个中国当代文坛作为教学素材。同时,鼓励学生不断地把新的文本、新的作家、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带进课堂,这事实上使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获得了更多的无形教材。多元化教学索材的选择解决了现行教材与当下文学环境的脱节问题。

第二,多元、开放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模式还体现在“开放”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必须讲求开放性。首先.“开放”指的是教学手段的开放。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已经近60年了,这期间的社会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学生理解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运动和文学作品,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复原历史情境,回到文学现场。比如放映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记录片,阅读名人的回忆录,并要求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和在课堂上进行资料交流,形成一种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氛围。其次,“开放”指的是教学方式的开放,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又要有学生的探索。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