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中的农药残留问题

合集下载

如何解决食品行业中的农药残留问题

如何解决食品行业中的农药残留问题

如何解决食品行业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农药残留问题成为食品行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农药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不合理使用、滥用等问题导致了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现象的频发。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措施,以帮助解决食品行业中的农药残留问题。

一、加强监管与法规制定1.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为了及时发现和预防食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

通过对种植基地、市场流通环节和居民日常饮食等方面进行抽检,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别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

2.加强制度建设与政策推进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抑制和减少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供支持。

例如,给予具备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税收、经济扶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采用更环保的农事经营方式,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二、推广绿色有机农业1.培养示范基地与品牌为了推动农药残留问题的解决,可以选择一些具备一定规模和资源条件的地方或企业作为示范基地。

通过引导这些示范基地实施无公害、低毒、无残留等非化学物质类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等,鼓励其他农户效仿并在市场中树立绿色有机品牌。

2.加强培训与技术支持针对种植者和农民群体,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培训力度,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药时间、剂量和方法等技术支持。

推广先进的绿色有机农业技术、有效改进传统种植管理方式,以降低或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对食物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三、加强信息共享与消费者教育1.建设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相关部门可以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通过网站、手机应用等形式及时发布农产品质量和农药残留情况的监测数据。

同时,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使消费者更加了解食品安全问题,并得到及时的反馈。

2.加强消费者教育与宣传通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提高消费者对农药残留问题的认知水平。

在超市、菜市场等销售渠道设置信息牌,并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告知消费者该商品是否检测合格,从而提高消费者对食品选择和购买时的警惕性与自我保护意识。

食品安全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与控制

食品安全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与控制

食品安全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与控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成为了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来源和控制措施,以期提高公众对农产品的安全性的认知,并推动食品安全问题的进一步改善。

一、农药残留的风险源农药是用于农作物保护和病虫害防治的化学物质,其使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

主要的农药残留风险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药过量使用:一些农民在追求高产量和快速效果时,可能会过量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过安全标准。

2. 不合规使用:由于缺乏对农药使用规范的了解,农民可能未按照正确的剂量、频次和时机使用农药,从而增加了农药残留的风险。

3. 农药选择不当:一些农民可能会选择不适合的农药用于特定的病虫害防治,导致农药在作物中残留过高。

4. 农药质量不合格:一些农药市场存在假冒伪劣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农药使用后可能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

二、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风险。

长期摄入农药残留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以下问题:1. 慢性中毒:某些农药对人体具有潜在的慢性毒性,长期摄入超标农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对人体器官、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伤害。

2. 营养价值下降:农药残留可能会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降低食品的品质。

3. 抗药性产生: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导致某些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使得药物治疗失效。

三、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控制措施为了减少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管与标准制定: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制定严格的农药标准和使用规范,确保农药的正确使用和合规使用。

2. 提高农民的意识与知识:加强对农民的农药使用知识培训,提高其对农药使用规范的认知,防止过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3. 推广绿色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鼓励农民使用低毒、环保的绿色农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农药残留问题在食品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农药残留问题的背景和挑战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农药虽然在提高产量、控制病虫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农药残留的问题。

农药残留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隐患。

农药残留问题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风险: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长期摄入会导致慢性中毒或者疾病。

2. 法律监管的困难:由于农药的种类繁多且不断更新,以及农产品流通环节复杂,对农药残留进行监管和检测变得困难。

3. 农民和消费者意识的欠缺:一些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药残留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不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农药残留问题长期存在。

二、应对措施针对农药残留问题,应采取综合性的应对措施,包括法律监管、技术创新和宣传教育等方面。

1. 加强法律监管: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完善农药残留的监测和检测方法,同时对农药生产和使用进行规范管理。

2. 推动技术创新:加大对绿色农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农民采用生物防治等环保农业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

3. 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农药残留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的食品。

4. 强化实施措施:加强农产品的抽检力度,提高农药残留监测的覆盖面,严厉打击农药残留超标的违法行为。

5.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合作,形成良性的监管机制,促进食品安全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案例分析以中国为例,中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农药残留问题。

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s)的制定和更新是关键措施之一。

政府通过研究国内外最新科学水平,设定了各类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最高限量,对超标食品进行处罚和下架等严厉措施。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药残留监测的力度,增加了监测频次和监测点位,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食品安全与农药残留问题

食品安全与农药残留问题

食品安全与农药残留问题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农药残留则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广泛,对保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不合理使用农药或者农药残留超过合理标准,将会对食品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

本文将就食品安全与农药残留问题展开讨论。

一、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威胁现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农药残留成为其中一个主要问题之一。

农药残留会导致许多潜在危害,例如,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威胁、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昆虫和生态系统的损害等。

首先,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危害。

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物,会导致慢性中毒和健康问题,如神经系统损害、免疫系统疾病、肝功能异常等。

尤其是孕妇和儿童更容易受到农药残留的影响,对其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可能的不良影响。

其次,农药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

农药在喷洒后可能随风扩散到周边地区,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等。

这种环境污染不仅危害野生动植物,也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严重破坏。

再次,农药的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会对昆虫和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带来损害。

农药在作物上残留不仅杀死了害虫,也危害了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有益的昆虫,进而破坏了生态平衡。

二、农药残留形成的原因农药残留问题的形成源于多个环节和因素,包括农药的选择和使用、农药残留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等。

首先,选择和使用不当的农药会导致农药残留问题。

有些农民为了追求作物高产高效,盲目使用农药,不合理地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

此外,农药种类繁多,农民在选择时没有科学依据,导致可能含有高毒残留物质的农药被滥用,增加了农药残留的风险。

其次,现行的农药残留标准没有针对不同作物和不同环境设定合理的限制值。

农药残留标准过高或者没有严格执行,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过合理标准而无法监测到。

最后,农药残留问题还与缺乏农药使用合理管理和农药残留监测体系有关。

缺乏科学的农药使用方法和管理标准,以及农药残留监测力度不够,使得农药残留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控制。

食品安全和农药残留如何避免食品中的农药污染

食品安全和农药残留如何避免食品中的农药污染

食品安全和农药残留如何避免食品中的农药污染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食品安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农药残留问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本文将讨论食品安全和农药残留问题,并提出一些避免食品中农药污染的建议。

一、了解农药残留的问题农药是保护农作物免受虫害、病害和杂草侵害的必要手段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农药残留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在农产品中残留的量超过安全标准。

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如中毒或慢性疾病。

二、农药残留的原因1. 不合理使用:农民在种植作物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或者不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导致农药残留量超过标准。

2. 无规监管:一些农药销售商或者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违规使用或者销售农药,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

3. 不正确农药管理:农药在存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没有得到恰当的管理和控制,导致了农药残留问题。

三、避免食品中的农药污染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以下是一些建议,有助于避免食品中的农药污染:1. 多元化饮食饮食多样化是最基本的保障自己的方式之一。

通过摄入不同的食物,可以减少单一农作物农药残留对健康造成的风险。

均衡的饮食可以有效分散农药摄入量,降低潜在危害。

2. 选择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指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合成农药和化学肥料,遵循一定的生态农业要求生产的食品。

选择有机食品可以减少摄入农药的风险。

有机认证的食品经过严格的监管,农药残留量较低,更符合健康食品的要求。

3. 购买正规产品购买来自正规渠道的食品,如超市、菜市场等地销售的产品。

这些商家通常会要求食品供应商提供合格的检测报告,确保食品安全。

同时,远离使用农药较多的地域或者不明来源的农产品。

4. 充分洗净食品无论是有机食品还是非有机食品,食品表面都可能残存着一些农药或者有害物质。

在食用之前,务必将食品充分洗净,用水冲洗数遍,以减少残留物质的摄入。

5. 更好的农药管理和监管加强农药管理和监管,对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管控。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食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农药残留问题作为其中的一大隐患,对公众的健康构成了风险。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农药残留问题的严重性农药作为一种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不合理使用和超量喷洒农药,导致了农作物中农药残留的问题。

农药残留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健康问题,可能引发慢性疾病和其他不适。

因此,农药残留问题不容忽视。

二、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为生产环节监管、流通环节监管和消费环节监管。

在生产环节,农药使用和质量标准都受到一定的监管,但存在着监管力度不够强、检测手段有限等问题。

在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抽检成为主要监管手段,但覆盖率相对有限。

在消费环节,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敏感性增加,但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执法难度大等问题。

三、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应对措施为了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如下:1.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在生产环节,应加强对农药的使用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农药使用档案,记录农药的配比、喷洒量和喷洒周期等信息,确保农药使用符合安全标准。

同时,加强对农药经销商和推销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农药使用安全性的认知。

2.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测,着重检测农药残留情况。

采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和设备,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增加抽检频次和覆盖范围,确保食品安全监管的全面性。

3.强化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递食品安全知识和农药残留相关信息,引导公众正确选择和消费食品。

4.加强法规建设和执法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加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和检测方法。

加大对食品安全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巡查和抽检,依法惩处违反农药使用规定的行为。

5.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农药的使用。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农药残留问题是导致食品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逐步分析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农药残留是指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或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农药的使用和管理不当,导致残留于食品中的化学物质。

农药残留的存在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要加强农药使用管理。

农民应按照农药的合理使用标准,遵守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不超量、不超频、不超期使用农药,并严格遵守农药的预防期、灌浆期、采收期等限制使用期限。

同时,对农民进行农药使用技术培训,提高其对农药合理使用和剂量控制的认识。

其次,应建立完善的农药使用记录和追溯体系。

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详细记录农药名称、使用量、使用时间等信息,并建立农药使用档案。

同时,建立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相衔接的农药追溯体系,可以追溯到农药使用历史和来源,确保农药使用的合规性。

第三,要加强食品检测和监测。

建立全面的食品农药残留监测网络,加强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和检测工作。

采取抽样检测和定期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全面监测。

同时,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抽样检测和监测,并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定期食品安全抽检。

第四,重视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体宣传,向公众普及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并提供一些食品安全的小贴士,让公众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食品安全。

最后,政府应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执法检查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处,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实施。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涉及多个环节,需要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建立农药使用记录和追溯体系、加强食品检测和监测、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强化政府监管等措施的有力推进,我们有信心在食品安全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食品安全如何正确处理食物中的农药残留

食品安全如何正确处理食物中的农药残留

食品安全如何正确处理食物中的农药残留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农药的使用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常态。

然而,农药残留在食品中的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就如何正确处理食物中的农药残留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关建议。

一、理解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产品中未经处理残留的农药成分。

长期以来,农药残留一直是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

农药残留不仅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慢性危害,还容易导致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因此,正确处理食物中的农药残留至关重要。

二、正确选购食品为了避免摄入过多的农药残留,选购安全食品至关重要。

在购买食品时,消费者应该选择有资质的商家,提倡采购有机农产品或者绿色农产品。

这些农产品在种植过程中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相对较少存在农药残留问题。

三、正确清洗食品食物中的农药残留主要分布在食品的外表面,因此,正确的食品清洗可以较大程度上去除食物中的农药残留。

在清洗食品时,应先用流动的水将食品表面的农药残留冲洗干净。

对于一些根茎类食物,可以用软刷轻轻擦洗,以更好地去除农药残留。

四、合理烹饪食材烹饪过程也是去除食品中农药残留的一种方式。

在烹饪食物时,可以选择煮、蒸、炖等方式,这些方法有效地破坏了食品中的农药成分。

而对于一些蔬果,可以选择去皮后再进行烹饪,以减少摄入的农药残留。

五、注意合理储存食品的储存也会影响食物中农药残留的情况。

应该避免将食物与农药接触,将食品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采用塑料袋等易渗透的包装物包裹食品,以免食品吸收包装材料中的化学物质。

六、加强监管和法规食品安全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以保障广大民众的食品安全权益。

同时,也需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对农药使用的认识和化学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七、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公众应加强对农药残留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农药残留问题的认识,培养正确的食品消费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中的农药残留问题摘要:综述了食品安全范畴内的农药残留污染情况,论述了农药残留的现状及其危害、农药残留污染的原因、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分析了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农药残留的措施和确保食品安全的对策。

并对农药残留在食品安全中的问题作出了讨论。

关键词:食品安全;农药残留;危害;原因;控制措施;近年来,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危及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食品中诸多不安全因素可能存在于食物链的各个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污染;环境污染;农用、兽用化学物质(如化肥、农药、兽药等)的残留;自然界存在的天然毒素;营养素不平衡;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毒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食品掺伪;新开发的食品资源及新工艺产品;包装材料;人为过量饮酒等。

其中由于农药特别是农药残留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和进出口过程中的“绿色壁垒”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就农药残留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进行简要概述,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1农药残留的现状及其危害1.1 农药残留的现状农药喷洒在作物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日晒、雨淋、风吹、高温挥发和植物代谢等的作用,药剂逐渐分解、减少,但不能全部消失,收获的农副产品上仍残留极少量的农药,长期食用或接触这种带有残留农药的农副产品对人畜所产生的毒性,称之为残留毒性,简称残毒。

有的农药残留在土壤中需几年,甚至10 多年方能消失。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农药防治病虫草害的国家之一,历史记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当前我国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十分普遍且比较严重,几乎遍及各地各类作物,例如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茶叶、中草药等作物品种,都能普遍检出。

下面以残留比较严重的蔬菜和水果为例,说明农药残留的现状。

蔬菜和水果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却是农药残留最为严重的案例。

近十几年来,我国蔬菜水果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连作面积大幅度提高,温室、大棚等种植面积较快增长,这些都为病虫的滋生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蔬菜水果的生长期越来越短,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蔬菜水果的病虫害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目前农村基本上仍然以小面积家庭式种植为主,防治病虫害的手段和方法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种植户缺乏知识素养和整体意识,为了确保农产品收入的稳定,随着蔬菜、水果病虫害的逐渐加重以及超剂量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致使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水平和范围已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1]。

1.2 农药残留的危害1.2.1 农药残留对人与动物健康的影响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引起的食物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事故。

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虽然不会导致急性中毒,但可能引起人和动物的慢性中毒,长期危害的结果就是致畸、致癌、致突变及退发性神经系统中毒。

农残的急性危害也称急性中毒,一般表现为呕吐、头晕、腹泻,严重者造成死亡。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在食物中毒中,由农药残留引起的中毒死亡人数占总中毒死亡人数的20%左右。

1.2.2 农药残留影响农业生产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特别是除草剂,导致药害事故频繁,经常引起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土壤中残留的长残效除草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1.2.3 农药残留影响进出口贸易进入21 世纪,发达国家纷纷把技术性壁垒作为控制贸易的重要手段,其中农药残留限量作为符合WTO/SPS 协议的正当理由,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

仅在2003 年世界各国在进口食品和农产品方面已新增标准及内容260 多项次。

如日本通过修改《食品和农产品卫生法》及实施强制检验等手段,进一步加强了对进口食品和农产品卫生的控制,它在制订毒死蜱的限量标准时,将进口量较大的菠菜中的毒死蜱残留限量定为0.01mg/kg,而此前制订的萝卜中毒死蜱残留限量为3mg/kg,相差300倍[2]。

2农药残留污染的原因2.1 直接污染给农作物直接施用农药制剂后, 渗透性农药主要黏附在蔬菜, 水果等作物表面, 而内吸性农药可进入作物体内; 给动物使用杀虫剂时, 可在动物体内产生药物残留; 粮食、水果、蔬菜等食品储藏期间为防止病虫害、抑制成长而使用农药, 也可造成食品农药残留[3]。

2.2 间接污染农作物施用农药时, 农药可残留在土壤中, 有些性质稳定的农药, 在土壤中可残留数十年。

农药的颗粒还可随空气漂移至很远地方, 污染食品和水源。

2.3 由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造成食品污染农药残留被一些生物摄取或通过其他方式吸入后累积于体内, 造成农药的高浓度贮存, 再通过食物链转移至另一生物, 通过食物链的逐级富集后, 若食用该类生物性食品, 可使进入人体的残留农药成千倍甚至上万倍的增加, 从而严重影响人体健康[4]。

2.4 其他方面原因有些农药生产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药效, 增加销售量, 在生产中违规添加高毒、剧毒成份。

另外, 我国目前还缺乏专门的有关农药残留管理的法律、法规, 对超标农产品的处罚条款还不够明确, 还需建立一套既符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农药残留管理标准体系, 以实现依法管理农药残留的问题[5]。

3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国内外资料表明: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农药施用量50%,则各类农作物和蔬菜水果的收获量平均减少7% ~ 58%;完全不使用农药则收获量,平均减少20% ~ 70%。

此外,农药用于林业、畜牧业、渔业、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等方面,对于提高绿化效率、增加动物性食品产量、减少虫媒传染病的发生、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等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农药的大量和广泛使用,不仅会通过食物和水的摄入、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等途径对人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如急、慢性中毒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使环境质量恶化、物种减少、生态平衡破坏等,进而对食品安全造成极大影响[6]。

农药对食品安全构成的威胁最主要的就是农药残留超标。

农药残留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在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中较为突出[5]。

国家虽明文规定剧毒、高毒农药不能用于防治害虫,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药材,但目前蔬菜中剧毒农药、禁用农药残留问题仍十分严重。

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虽然不会导致急性中毒,但可能引起人和动物的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到下一代。

农药残留超标也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因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在国际市场上频遇红灯,使众多农民叫苦不迭,损失惨重[7]。

4 农药残留的控制措施4.1 开展生产者的思想建设和技术培训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主要是食品原料在种植或养殖过程中吸收的直接施用的农药和食品原料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的农药。

因此,要从源头上控制农药残留,必须提高生产者尤其是农民的环保意识,加强技术培训。

在思想建设上,一要让广大群众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二要让种植者和养殖者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要喷完农药后随手将药瓶或袋子丢在田边、池塘、河中等地污染环境。

在技术培训上,要让生产者掌握安全使用农药的要素,即常用农药的适用对象、防治对象、施药时间、最高使用剂量、施药方法、最多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及最大残留量等[8]。

4.2 进一步加强农药应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1982 年我国制定了《农药登记规定》,1997 年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

这些在农药的生产、经营及使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涉及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国际上有些禁止使用的农药如甲胺磷、久效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磷胺,在我国却还在广泛使用;有些除草剂在先进国家已证实具有“三致”作用,但在我国却未被禁用。

所以,我国应修改农药管理文件,进而从法律上加强农药管理[9]。

4.3 制定和完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尽管我国也制定了食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相应的检测方法,但制定的标准落后于国际水平。

具体表现:①涉及的农药残留总指标较少,如CAC 蔬菜农药残留标准涉及农药146 种,总计指标827 项,而我国只涉及52 种;②残留指标太笼统,针对性不强,如对于六六六、滴滴涕等33 种农药,我国都制定了相同的限量指标,而CAC 把蔬菜分成73 类别,分别制定限量指标,甚至对一种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也制定了限量指标;③有些MRLS 值偏高,标准过宽,如果菜类蔬菜中甲氰菊酯的残留标准,国家标准是1mg/kg,而CAC、美国、欧盟的标准均为0.2mg/kg[10]。

4.4 提高农药残留检测速度控制农药残留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检测。

目前用于农药残留分析和检测的方法主要有固相萃取(SPE)、固相微萃取(SPME)、超临界流体萃取(SPE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E)、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免疫分析技术等。

许多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基地相对集中,批发商便于向检测部门申请检测,易于控制农产品进入市场。

而我国农产品生产较为分散,有的还是自产自销,全部由检测部门进行检测加以控制的难度较大,因此研发和推广应用快速检测技术非常必要[11]。

4.5 研究去除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方法果蔬农药残留是否超标难以从外观上鉴别,可以采用一些常规的方法(储藏法、浸泡法、去皮法)加以消除或降低。

有研究表明,臭氧可以降解果蔬上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H2O2 可以降解有机磷农药,电离辐射也可以降解农药。

5 讨论农药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投放市场,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对环境安全和人身健康也带来了一定威胁。

同样, 如果没有农药的应用, 不知道有多少人死于饥饿, 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丰衣足食,小康之家。

因此,对待农药残留问题我们要客观对待,一方面我们要继续研发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保持高产与公众危害之间的矛盾一定会慢慢化解;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监测和检测力度,预防农药残留超标,进一步化解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其实并不是食品中所有的农药残留都是有害的,而且农药残留的危害远不及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到规范农业操作,那么农药残留也再也不是令人闻之色变的问题。

参考文献:[1] 李翠. 农药残留的现状及治理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01) .[2] 雷国明. 农药残留的危害和降解[J]. 植物医生, 2007,(02) .[3]高峰,石景.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2011, 52(08):81- 82,101.[4] 纪明山.农产品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J]. 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 2012,(01) .[5]张国印. 陆启玉.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J]. 粮油食品科技,2007(01).[6]刘爱红.张琳.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3.[7] 薛茂云.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 2010,(08) .[8] 黄华飞. 控制农药残留加强食品安全[J]. 农家之友(理论版), 2008,(06)[9] 吕建华,安红周,郭天松. 农药残留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及相应对策[J]. 食品科技, 2006,(11) .[10]周小锋,田晖.中国与欧盟农药残留状况标准比较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2) : 4~5.[11]邱静.我国主要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及产品现状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